(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1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2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3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4页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9 8 6 7 二8 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 为了加快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推动经济增k 方式从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产品 竞争力,我国必须要进行自主创新,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 变。我圈“十一五”发展规划强调要进行自主创新,把自主创新提高到 国家战略的高度。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创新 动力和创新能力。本文是从创新动力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动力是企 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前提。企业如果有能力而无动力,那么企业不会进 行自主创新,创新水平也不会得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研究又 包括创新动力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创新的动力机制) 。 虽然当前有很多理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但普遍缺乏系统的分析,以 及缺乏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深入分析。因此,结合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义,为了给政府和企业提供自丰创新的理论依据,以及对其制定 政策和发展战略有所帮助,本文对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展开研究。 首先,通过对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创新动力理论及与技术创新动 力相关的激励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 据。其次,对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进行比较,说明 我国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就必须要进行技术的自主 创新,为下文对动力机制研究提供依据。由于自主创新受到内外因素 的共同影响,因此,需要利用动力机制来展开论述,并在对概念、相 关功能及对各因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动力机制的运作模式。然 后,分别运用专利竞赛模型和产权理论,分析了企业的宏观外部因素 的作用机理和产权制度对企业、企业内主体、要素市场,以及企业治 理机制的作用机理。再次,对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宏观外部 因素、影响企业内主体创新动力的内部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对知识产权保护问 题、要素市场、产权制度问题等方面,提出治理途径及具体对策建议, 并且提出加强政府对企业创新动力的拉力和对策建议的补充。 关键词: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技术市场,产权制度 r e s e a r c hi nm o t i v a t l 0 ns y s t e mf o re n t e r p r i s e s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d e p e n d e n ti n n o v a t i o n1 n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ti sn e c e s s a r yf o rc h i n at oa d j u s ti t sg o a lf r o mab i g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c o u n t r yw h i c ha t t r a c t sf o r e i g ni n v e s t o r st oac o m p e t i t i v e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c o u n t r yw h i c hh a v ei t s o w n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e n t e r p r i s e sb y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t h ec h a n g ef r o m “m a d ei nc h i n a ”t o m a d eb yc h i n a c o n t r i b u t e st ot h ea c c e l e r a t i o no f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f r o mp l a n n e de c o n o m y t o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 f r o mr o u 曲g r o w t ht or e f i n e dg r o w t ho fc h i n a s e c o n o m y , a n dt h ep r o m o t i o no ft h e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o f “m a d eb yc h i n a p r o d u c t s i n d e p e n d e n t i n n o v a t i o ni sa c c e n t u a t e da n de n h a n c e da sa s t r a t e g i cp l a ni nc h i n a s1lt h5 - y e a rd e v e l o p m e n tp l a n t h er e s e a r c hi n e n t e r p r i s e s i n d e p e n d e n ti n n o v a t i o n c a nb ec o n c l u d e di nt w oa s p e c t s i n n o v a t i o nm o t i v a t i o na n di n n o v a t i o na b i l i t y t h i sp a p e ri sb a s e do i lt h e a s p e c to fi n n o v a t i o np o w e r , a n df i n d st h a tp o w e ri s t h ep r e r e q u i s i t eo f i n d e p e n d e n ti n n o v a t i o n e v e n i fh a v i n gt h e a b i l i t y t oi n n o v a t e ,t h e e n t e r p r i s ew i l ln e v e ri n n o v a t e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w i t h o u tm o t i v a t i o n ,n o rw i l l t h ei n n o v a t i o nb ep u s h e do n t h er e s e a r c hi ne n t e r p r i s e s i n d e p e n d e n t i n n o v a t i o na l s or e f e r st ot h ei n n e ra n do u t e rf a c t o r st h a th a v ea ni m p a c t o i li n n o v a t i o nm o t i v a t i o n ,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b e t w e e nt h e m ,w h i c hi s r e c o g n i z e d a sm o t i v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t h e r e a r el o t so ft h e o r e t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e si nt h i sa s p e c t h o w e v e r , n os y s t e m a t i ca n a l y s i so re c o n o m i c t h e o r e t i cm o d e l sa r er e f e r r e di n t h i sa s p e c t i n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t h e t h e o r e t i ca n d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r e f e r e n c ef o r g o v e r n m e n t sa n de n t e r p r i s e s i n p o l i c y m a k i n ga n ds t r a t e g y , t h i sp a p e r f o c u so nt e c h n o l o g i ci n n o v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i nc h i n a se n t e r p r i s e s f i r s t l y , t h et h e o r i e so ft e c h n o l o g yi n n o v a t i o n ,i n n o v a t i o nm o t i v a t i o n , a n dt h et h e o r i e so fm o t i v a t i o n ,w h i c ha r er e l a t e dt ot e c h n o l o g i c i n n o v a t i v em o t i v a t i o n ,a r er e v i e w e da n dc o n c l u d e da st h eb a s i sf o rt h i s p a p e r s e c o n d l y , c o m p a r i s o n sa r em a d ea m o n gt e c h n o l o g y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i m i t a t i o n 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i n d e p e n d e n t i n n o v a t i o n ,w h i c h c a nb e c o n c l u d e dt h a te n t e r p r i s e s s u s t a i n e dc o m p e t i t i v e n e s sa n di n n o v a t i o n a b i l i t yr e q u i r e st e c h n o l o g i ci n d e p e n d e n ti n n o v a t i o n t h i si sh e l p f u lf o r t h el a t e rr e s e a r c hi nm o t i v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a si n d e p e n d e n tl n n o v m i o ni s i n f l u e n c e db yi n n e ra n do u t e rf a c t o r s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u s em o t i v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w h i c hi sb a s e do nd e e pa n a l y s i si ni t sc o n c e p t ,f u n c t i o na n d f a c t o r s ,s ot h a ti t s f u n c t i o nm o d e lc o u l db ec o n s t r u c t e d t h i r d l y , p a t e n t c o m p e t i t i o nm o d e l ( p c m ) a n do w n e r s h i pt h e o r ya r ec i t e dt oa n a l y z e 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o u t e rf a c t o r s ,a n d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o w n e r s h i ps y s t e m s i m p a c t o ne n t e r p r i s e s ,s t a k e h o l d e r sw i t h i ne n t e r p r i s e s ,f u n d a m e n t a l e l e m e n tm a r k e ta n de n t e r p r i s e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 f o u r t h l y , t h eo u t e r a n di n n e rf a c t o r s ,w h i c ha r ei n f l u e n t i a lt oi n d e p e n d e n ti n n o v a t i n g ,a n d t h e i rr e l a t i o n sa r ea n a l y z e d a tl a s t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a b o v e ,s o m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a b o u th o wt om a n a g ea n dt h ep r o t e c t i o no fk n o w l e d g e o w n e r s h i p ,f u n d a m e n t a l e l e m e n tm a r k e t ,a n do w n e r s h i ps y s t e m ,a n d w a y st od e a lw i t ht h e m ,a r ep u tf o r w a r d a l s o ,s o m ea d v i c e sa r eg i v e no n t h ea d v a n c e m e n to f g o v e r n m e n t s a n de n t e r p r i s e s i n n o v a t i o nm o t i v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i n d e p e n d e n ti n n o v a t i o n ,m o t i v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 t e c h n o l o g ym a r k e t ,o w n e r s h i ps y s t e m 中吲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现已成为对世界制造业产生一一定 影螭的制造大国。我国的钢、水泥、合成氨、化纤、纱布、服装以及电视机、摩 托车等数十种产品的年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并初步形成了若干个具有一定特色 的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地及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制造业大企业集团。中 国1 9 5 2 , v 1 9 8 0 年的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 4 4 ,1 9 8 01 9 9 8 年为 12 6 5 。当前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主要组成部分,制造 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已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但 是,我国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我国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较低。2 0 0 3 年中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为 4 1 9 9 0 2 3 亿元,约5 1 2 0 8 亿美元,仪为美国1 9 9 8 年时的3 5 5 、日本1 9 9 8 年 时的5 7 2 、与德国1 9 9 8 年的水平接近。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低,2 0 0 3 年中国劳动生产率为7 3 0 4 5 元人年,约为8 9 0 8 美元人年,为1 9 9 4 年美国的 9 2 、1 9 9 3 年日本的8 6 、1 9 9 4 年德国的1 1 6 ;工业增加值率为2 9 5 l 2 ,而1 9 9 4 年的美国为4 9 3 1 、1 9 9 3 年的f 1 本为3 8 o l 、1 9 9 4 年的德国为4 8 4 4 。3 中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停留在劳动密集型阶段,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2 、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我国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 高的工业制品每年还在大量进口,有些已经形成依赖性进口。如,2 0 0 3 年进口 3 7 1 7 万吨钢材,比上年增长5 1 8 ,化纤纺织品进口占纺织行业进口总额将近 5 0 4 。 3 、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低,核心和关键技术依靠大量进口。如火电设备中 的超临界或超超临界压力机组、燃气、蒸气联合循环机组尚不能生产;水电设备 中的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尚不能生产;输变电设备中的5 0 0 千伏级交流线路没备不 多;g i s 全封闭组合式开关和特大型变压器还需要大量进口,直流设备尚未生产; 1 采高峰,2 0 0 3 年:争球化时代的中困制造,社会科学文献i n 版祉,p l 一5 l 。 2 中华人民菸乖f 酗国家统计局,2 0 0 4 年9 , :( ( 2 0 0 4 中田统计年攀,中国统计m 版社,p 5 1 9 ,5 2 3 。 3 朱高峰,2 0 0 3 年: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社会科学文献版礼,p i 一5 l 。 4 张汉林2 0 0 4 年:中国入吐两用年评估报告,中圈人民大学 n 版社,p 1 3 0 ,p 2 1 9 。 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道路施工机械还只能满足二级及以下路面施工需要;隧道施工机械,盾构机等高 效设备尚在开发中;大型水利施工一般都采取进口殴备:透平压缩机、大型空分 设备已经某些大规格和有特殊技术要求的泵和阀门还需要依赖国外设计或进口。 更让人担忧的是,中国装备的“心脏”控制在外国人的手里,如信息产业的核心 武器装备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用装备的“心脏”集成电路的芯片,目前仍依 赖进口。 4 、我国的制造技术与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如,设计技术 方面:工业发达困家有雄厚的原创性技术支持产品的创新;不断更新的设计数据 和准则,推广新的设计方法;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大型企业开始实现 无图纸设讣和生产。而我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极少,产品技术主要 依靠国外;设计基础数据缺乏,殴计规范和准则陈旧;企业虽在不同程度地应用 了c a d 技术,但主要目的是“甩图板”,用来开展创造性设计的 作较少。 所以,进入二十世纪,中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f i 标, 从m a d ei nc h i n a 转向m a d eb yc h i n a ,必须推进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胡锦涛总 书记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把自主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他提出,在“十一 五”时期,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氏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因为: 1 、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的要求。我国企业大多以一般要素投入为主,利用 我国劳动力价格和资源要素禀赋价格低,形成了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但是,由 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相对于发达国家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国际竞争力较 低。如,我幽已经成为世界家电生产基地,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在世界市场的比重 都超过了3 0 ,其中,冰箱占3 1 ,空凋占7 5 ,微波炉占7 9 ,小家电达到 8 0 9 0 2 。但是,我囤家电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的利润水平很低。如,2 0 0 5 年卜9 月份家电类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 l ,利润却比去年同期下降2 0 , 利润率仅有2 1 1 。因此,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是当前企业迫切需 要解决的问题。 2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电荒、水荒 等现象,石油价格也飞速上涨,这些自然资源和能源的紧缺现象其实是我困近年 1 朱 每峰,2 0 0 3 年:全球化时代的中田制造,社会科学文献“ 版礼,p 6 9 。 2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2 0 0 5 年:2 0 0 4 中幽行业发展报告一家用l u 器业,中国经济j ;版社。 - 弛w w w m i i g o v c n m i i h y z w t o n g i i 2 0 0 3 - 1 2 2 3 0 1 h t m 。 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来经济对环境掠夺式发展导致的。2 0 0 1 年,我国能源使用效率、耕地使用效率、 水资源使用效率分别为0 9 5 ,1 3 8 3 和2 ,与最高组的相对差为1 2 8 ,2 7 8 和2 1 1 。 这些都说明我国对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都是很低的。我国需要通过技术自主创 新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因此,我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战略目标则必须走技术自主创新之路。 3 、我国经济转型的要求。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作为分析转型和发展问题 的一个重要变量。传统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的成功转型有赖于企业自生 能力的成功解决2 。技术自主创新则是提高企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4 、国际经济政治化的压力。提丹国家竞争力需要生产力持续地增长,提高 企业竞争力必须借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特性、改善产品技术和提高生产 效率等方式。而竞争力与廉价劳动力之问并无必然联系。显然,国家竞争力是 建立在企业的竞争力基础上,而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则依靠技术创新。当前“中国 威胁论”等国际经济政治化现缘对中国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经济产生很大的压力, 能源受遏制的威胁程度加大。中国要想“和平崛起”,不仅要改变产品的生产方 式,降低能源需求和研发替代产品,减少与其他国家产生对立威胁的可能性,而 且要立足提高本国的竞争力,形成持续增长的生产力。因此,这就迫切需要提升 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从理论上看,理论界虽对创新的动力机制有一定的研究,但是缺乏系统的分 析。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确立了研究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并且全面分析影响自主创 新的动力机制以完善这方面的理论研究。通过建立模型和理论分析说明动力机制 的宏观和微观要素的作用机理以丰富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 因此,为了给政府和企业提供自主创新的理论依据,以及对其制定政策和发 展战略有所帮助,本文对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展开研究。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 0 0 5 年:中国现代化报告2 0 0 5 一经济 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m 版礼。 2 林毅失,2 0 0 2 年8 月1 5 昏白生能力、经济转型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反心,摘自“棒毅夫笈展论坛”。 3 迈克尔波特,2 0 0 2 年:国家竞争优势噬论,p 6 。 3 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第二节研究框架、方法和创新点 一、主要思路 本文在分析研究背景和提出问题后,较为系统地综述了相关理论以肯定研究 的理论价值。其次,分析动力机制的概念、要素组成及功能,建立动力机制的运 作模式。然后,利用专利竞赛的博弈分析模型与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企业技 术自主创新动力机制的内外凶素的作用机理展开更深入地研究。最后,通过结合 我国动力不足的现实情况,详细地分析了导致动力不足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一系列的治理途径及具体对策建议。具体见框架图( 图1 一1 ) : 图1 1本文研究思路 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绪论) :说明本文研究背景并提出问题,揭示出本文研究的理论和 现实意义,并且对本文研究的对象做出界定和说明。最后,给出本文的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逻辑框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为了绘本文研究提供个理论起点,对技术创新理论、 技术创新动力理论及与技术创新动力相关的激励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 第三章( 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分祈的构成要素和模式分析) :本章首 先对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进彳亍比较,说明我国企业要想获得持 续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就必须要进行技术自主创新,为下文对动力机制研究提供 依据。由于企业的自主创新受到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冈此,本章引出企业技术 创新动力机制的概念,对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运作模式进行 分析。 第四章( 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动力要素的作用机理) :首先,运用专利竞赛模 型对企业的宏观外部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其次,运用产权制度理论分析产 权问题对企业创新动力的作用机理。 第五章( 我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影响因索分析) :首先,分析影 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宏观外部因素;其次,分析影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动 力的内部因素。 第六章( 对策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石 l i 上,主要针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产权制度问题、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人刁市场、加大政府对企业创新动力的拉力、 以及培育企业创新要素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 1 、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合 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 行了深入分析,并且在对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动力机制整体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 外部因素和微观内部因素两个角度对创新的动力机制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 究。为了证明本文的研究价值,本文还运用前文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当前中国的现 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实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2 、博弈论分析方法和制度经济学分析方法 本文首先浣明了专利竞赛模型的适用性,然后运用专利竞赛的博弈分析方 法,主要对影响技术创新的宏观外部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一 些重要的结论。并且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一代理理论和激励理论等理论工具, 对影响企业内创新主体的产权制度问题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比较深入地分析。 四、本文的创新点 1 、研究内容的创新。大量学者对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很少有学 者能够从技术创新的方式上进行深入分析,且很少有研究深入到超微观的层面并 加以引入动力机制的理论研究。本文抓住自主创新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 要性,本文在已有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而展丌的对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展 开研究,并且还深入到企业内部主体的研究,是对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有益的补 充。 2 、研究结构的创新。理论界对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的选择等方 面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很少有研究能够综合对其加以分析,并目引入到创新的动 力机制研究的分析上来。本文综合巴述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动力机制展i ;:研究, 使得动力机制的研究更为完善。 3 、研究方法的创新。大量的学者通过建立模型对创新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 析,并且建立了一些富有意义的动力机制模式,而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 的动力机制的运作模式是对已有模式的补充。专利竞赛模型本身和技术自主创新 有密切的联系,但很少有研究利用该模型对创新的动力 j l 相j 展丌研究,而本文运 用该模型,动态地分析了影响创新动力的各要素( 主要是外部要素) 的作用机理,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钳j i i f 究 第二章关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动力的理论综述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大量学者们已经从经 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不同角度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等方面做出了很 多研究。本文的理论综述部分主要是从有关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 文献进行理论综述。 第一节技术创新理论的文献综述 技术不仅是指科学成果的实际应用,而且还指任意一种在利用科学知识或产 品时的有目的的处理手段、工作方法和操作技巧( g r u p ,h 1 9 9 8 ,p g ) 。技术进 步和技术创新都可以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一商理论 来看,厂商的每一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都体现在它的产品特性和生产过程中。 但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是有区别的。技术进步可以是技术要素的重新选择和 分配,也可以是技术运用、技术组合的不同,但不一定是技术要素本身有了新的 变化。它更加关注于经济总量层次上的效果。技术创新则是包含了技术本身的变 革,并导致了新产品或新生产过程的出现。它可以是物质生产技术,也可以是管 理组织技术的变化。技术进步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技术创新、模仿和扩 散。因此,在经济学的意义下,技术创新并不是技术进步的全过程,而是有关新 产品、新过程、新系统或新设计在商业上的首次应用。s c h u m p e t e r ( 1 9 1 2 ) 指出, “创新”是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引入 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1 9 3 9 年,他又指出:“创新实际上是经济 系统中引入新的生产函数,原来的成本曲线由此而不断更新”。直到2 0 世纪8 0 年代,人们对于技术创新概念的表述依然莫衷一是。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 e j m a n s f i e l d ) 、英国的科技政策专家弗里曼( c f r e e m a n ) 、日本学者森谷正规、 澳大利亚的唐纳德瓦茨! 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等都对技术创新下定义1 。 九十年代我国掀起了一股研究技术创新的热潮,根据各自对“技术创新”的 理解,我国的学者们也纷纷给出了各自对技术创新的定义。西安交通大学系统科 a n d r c wh ,v a n 1 9 8 6 :c e n t r a lp r o b l e mi nt h em a n a g e m e n to f i n n o v a t i o nm a n a g e m e n ts e r v i c ep 1 9 21 9 4 2 寒午1 9 9 1 年:周外技术创新政策研究, 国外科投政策与管理,p 4 3 4 4 。 严基河,1 9 9 7 年:现代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绎济管理;f t 版社,p 5 5 。 7 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学专家汪应洛教授1 、浙江大学的许庆瑞教授2 、中国科技发展中心贾慰文研究员1 、 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1 等都对技术创新定义进行解释和说明。 纵观这些不同的技术创新定义,我们发现它们的共同之点在于强调技术的新 颖性和成功的实现性。这里的新颖性是自不必言的,而成功的实现性则是指经济 上的、商业上的实现,把“技术创新”同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发明区别开来。各种 文献上虽然刈技术创新的定义有所区别,但是对其特征的总结基本上都相同,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新颖性、创造性、高投入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周期性 和大协调性。因此,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 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 k 化的决定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 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 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困内外很多学者对技术创新的分类做了很多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 果。s c h u m p e t e r 区分了血种类型的创新:1 、引入新的产品和服务,或改进现有 产品或服务的质量。2 、引入新的生产方法。3 、发展新市场。4 、拓展新的供给 来源。5 、重组新的运营方法。b r e t s c h g e r ,l ( 1 9 9 9 ,p 1 2 0 ) 特别强调将其分为 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他认为产品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改进现有产品的质量。过程 创新应该包括新的( 中问) 投入和投入的新组合。b e i j e ,p ( 1 9 9 8 ,p 4 8 ) 研究 认为,有5 0 一8 0 的r & d 目标是产品创新或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的混合。产品 创新又可以分为:增加型产品创新和基础型产品创新( f e r g u s o n ,p ,r 哥l f e r g u s o n , g ,j ,1 9 9 t ,p 1 1 9 ) 。过程创新也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技术过程创新和组织过 程创新( e d i q u i s t ,c ,h o m m e n ,l 和m c k e l v e y ,m 2 0 0 1 ) 。g i r l f a l c o ,l a ( 1 9 9 l , p 1 3 5 ) 将技术创新分为高技术创新与低技术创新。g i r i f a l c o ,l a ( 1 9 9 1 ,p 9 5 ) 又分为重大创新,次要创新和改进型创新。d o s i ( 1 9 9 8 ) 区分了行业内创新和行 业问创新。英国学者弗里曼根据创新的性质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创新、基本创 新、技术体系的变革和技术一经济范式的变革四种类型6 。我国学者傅家骥根据 。李垣,刘益,:f 建国,1 9 9 3 年:企业技术创新,西安交通大学“;版社,p 5 46 0 ,51 0 。 坼庆瑞,1 9 9 0 年:技术创新管理,浙江大学 _ 版社,p 1 2 4 1 9 。 3 贺慰文,1 9 9 5 ( 5 ) :提高圉家拄术创新l l i j ,新华文摘,p 2 1 - 2 7 。 4 傅家骥,1 9 9 8 年:技术创新学,清华_ 人学 _ 版社,p 1 3 - 3 1 3 4 3 3 5 i 。 李仁,2 0 0 1 年:创新时速1 i 竞争之道一新经济企业的核心方略,中华丁商联合版社,p 3 0 1 。 6f r e e m a nt h e e c o n o m i c so f i n d u s i a li n n o v a t i o n h a r m o n d s w o r t h :p e n g u i n ,t 9 7 4 :p2 7 2 9 。 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帮i 的动力机制研究 中国的实际情况,将企业技术创新也分为四类:增量型创新、技术开发型创新、 市场开发型创新和根本型创新3 。我国学者远德玉、王海山提出“企业技术创新 的类型结构”2 。我国学者陈文化教授在总结国内外学者技术创瓤分类的基础上, 提出了更详细的分类体系,并提出了整合创新概念3 。其中,两类技术创新的类 型结构都按创新的来源把技术创新分为:自主技术创新和引进技术创新。 从国内外的技术创新历程和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只有企业爿请 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因为,只有企业才具备技术创新主体所具有的三个特征: 一是作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二是作为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活动的主体:三是作 为技术创新损益承担的主体。技术创新一般更多地是单令厂商的活动( b e i j e , p 1 9 9 8 ,p 3 1 ) 。 企、啦创新效应包括两方面:物质效应和经济效应。前者主要是指物质投入 产出关系的改变,包括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后者表现为物质改变基础上价格和 成本的变化关系( r o s e g e r ,g 1 9 8 6 ) 。创新的成果主要表现为技术上的改善转化 为创新者在经济上的收益。单个创新对宏观水平的冲击在微观水平上反映在以下 方面:对于采用者而言,新产品提高了利润,带来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生活标准, 或是过程创新的扩散提高了要素生产率。生产率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增加了投资者 的资本匝i 报率,促进了厂商的成长,从而形成了进一步发展技术的动力。生产率 的改进在菜释程度上是自然资源节约型的,它使增长本身和社会的目标相一致, 导致了厂商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增长之间形成了最具于约束力的一致性,是决策者 的预期与创新活动的客观效果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国内外理论界从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 了详细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当前理论研究已经深刻分析了技 术创新的定义、内容、分类及其创新影响,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内容 和研究基础。笔者发现,理论成果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已有的理论虽然对中国 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在当前特殊的经济时期,我国应该重 视何种技术创新方式? 如何促进创新? ”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因此,本 文的研究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研究。 1 傅球骥,1 9 9 8 年: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版社,p 1 3 - 3 i ,3 4 3 3 5 1 。 2 远德玉,际吕曙,k 海山,1 9 9 4 年:中i - _ 1 企业技术创新比较,东北大学m 版社,p 2 6 5 。 3 际文化,1 9 9 9 年:腾飞之路一技术创新论,湖南大学f i i 版礼,p l3 6 。 9 中国企业投术白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第二节技术创新动力的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外理论界不仅对技术创新的研究非常重视,而且对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 也很重视,并且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因此,本文结合研究的主题,选 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进行论述。 一、技术创新动力的一般理论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学术界的理论研究基本上是沿着由 外至内的逻辑顺序演进的。c h u m p e t e r 提出的技术推动模式认为,不管技术是在 经济系统之外还是在一个垄断竞争者的大型研究和开发实验室中产生的,都是技 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丰发动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该理论在两方技术创 新理论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该模式的创新轨迹如图2 1 所示。 图2 - - 1 技术创新的技术推动模式 美国著名的创新经济学家施穆克勒( 1 9 6 6 ) 2 和英国的布鲁斯3 提出市场需求 拉动模式,他们认为,市场需求信息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它对产品和技术 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出适合这一需求的适销产品。该模 式的创新轨迹如图2 2 所示。 图2 2 技术e 4 新的市场需求拉动模式 技 术 发 l 则 1 约瑟失熊彼特,2 0 0 1 年: 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p 7 3 7 4 。 :f r e e m a n t h ee c o n o m i c s o f i n d u s t r i a li n n o v a t i o nh a r m o n d s w o r t h :p e n g u i n ,1 9 7 4 :p 2 7 2 9 。 j m u t t e r b a e k ,wj a b e m a t k y ad y n a m i cm o d e lo fp r o d u c ta n dp r o c e s si n n o v a t i o n i e e et r a n s a c t i o i l s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m a n a g e m e n t ,1 9 8 8 3 5 ( 2 ) :p 6 37 0 。 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 ) f 究 技术推动模式和市场需求拉动模式都属于技术创新的一元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莫厄甩和罗森堡通过研究提出,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成功的技术创新取决于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有效结合。 于是,弗里曼( c f r e e m a n ) 、莫厄里和罗森堡等人提出了技术创新的“双重推 动模式”的技术创新轨迹( 如图2 3 ) 。 圈2 3 技术创新的综合作_ i _ i 模式 随后出现了技术创新动力三元沦( 认为政府行为也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因 素) 、以肯尼迪、冯威札克、费尔普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动力四元论( 补充了 企业家因素) 、技术创新动力l i 元论( 补充了自组织作用因素) 。以上这些构成 了技术创新动力的多元沧。 英国经济学家多斯( g d o s i ) 于1 9 8 4 年在技术进步与工业转变一文中 提出技术规范一技术轨道模式。这一模式认为,根本性创新会带来某种新的观念, 这种观念一旦模式化,就形成了技术规范,技术规范如果在较长时问内发挥作用, 就圈化为技术轨道。 旦形成某种技术轨道,在这条轨道上就会有持续的技术创 新涌现3 。日本学者斋腾优教授于1 9 7 9 年在技术转移论一书中提出n r 关系模 式,该模式认为,技术创新的动因在于社会需求( n e e d ) 和社会资源( r e s o u r c e s ) 的矛盾或“瓶颈”1 。西方学者根据前苏联和中国的技术创新的历史,概括出技 术创新动力的行政计划推进模式。行政计划推进模式强调通过国家经济发展计划 来制定技术创新计划,采用计划和行政手段推进并导致技术创新。 此外,国外还有不少学者通过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对技术创新的动力进行探 讨。如弗旱曼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1 9 8 7 ) ,纳尔逊的围家创新系统理论( 1 9 9 3 ) , 谢光亚技术创新湖南科学技术版社,2 0 0 0 年:p 4 8 ,4 9 5 3 。 2 孙冰,企业技术刨新动力研究,喻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3 年:p 7 。 3 安立仁,张建申企业技术创新的功力分析西北工业人学学报,1 9 9 5 ( 2 ) :p 2 9 - 3 5 。 4e d w i nm a n s f i e ld i n d u s t r i a li n n o v a t i o ni nj a p a na n d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s c i e n c e 2 4 1 ,1 9 8 8 :p 4 95 0 6 06 1 。 5 戴维序,1 9 9 8 : 我国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哈尔滨工业人学顺卜学位论文,p 1 2 ,1 6 。 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 佩特尔和帕维蒂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1 9 9 4 ) 伦德瓦尔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 1 9 8 7 ,1 9 9 2 ) 以及波特等的国家仓q 新系统研究。 国内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也非常关注,对与技术创新动力理论的研 究也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且大量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上也发表了大量 的文献。由于文献繁多,以下笔者把它们分成两类: 第一类研究集中于对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的分析上,这些学者注重从心理学 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根据主体对行为的选择、对需要的满足程度等来研究技术 创新的动力问题。浙江大学项保华博士所提出的技术创新动力的分析模式被认为 是比较成功的。该模式认为,企业行为主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可以用公式 表示为: m = n n : 喜弓一五j i i i 再 cz 一, 式( 卜1 ) 表明,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 m ) 取决于创新活动及其产 出在满足企业行为主体内在需要上的及时性系数( a 。) 、满足行为主体有关人 员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