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 力剩余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经历 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转变。在此背景下,改革二元经济结构,调整就业结 构,加快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转移,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大的宏观经济问题之一。 本论文首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分析形成和诱发农村剩余 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原因,以及在转移的具体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制 约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在古典人口流动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 以主体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阐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所经历的改革过程,分析其利弊, 从而提出以合作制来改革集体所有制,以工业化来改造小农经济、城镇化转移农村 劳动力来解决农村人口过剩问题。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合作制 a b s l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h et r a n s f e ro f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i st h eo n l yr o a do f s o c i o -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v a r i o u sc o u n t r i e s c h i n ai sa t y p i c a lw o r k f o r c e 。sr e m a i n i n gd e v e l o p i n gc o u n t r y , c h i n a i s g o i n gt h r o u g ht h et r a n s i t i o nf r o mt r a d i t i o n a l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o c i e t yt ot h em o d e m i n d u s t r i a ls o c i e t y ,g o i n gt h r o u g ht h et r a n s i t i o n so ft h ee c o n o m i cs y s t e mr e f o r ma n d e c o n o m i cs t r u c t u r e u n d e rt h i s b a c k g r o u n d ,r e f o r mt h ee c o n o m i cs t r u c t u r eo ft w o s t r u c t u r , a d j u s tt h ee m p l o y m e n ts t r u c t u r e ,a c c e l e r a t ew o r k f o r c e s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a m o n g d i f f e r e n t i n d u s t r i e s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f r o ms u r p l u sr u r a ll a b o rf o r c et o n o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i n d u s t r y , b e c o m eo n eo ft h eg r e a t e s tm a c r o e c o n o m yp r o b l e m st h a to u r c o u n t r yf a c e s 。 t h i st h e s i sd e f i n e st h es u r p l u sr u r a ll a b o rf o r c e sc o n c e p ta tf i r s t ,a n dt h e na n a l y s e t h a tf o r m sa n db r i n g so u tt h er e a s o nt h a tt h es u r p l u sr u r a ll a b o rf o r c et r a n s f e rt ot h e n o n - a g r i c u l t u r a li n d u s t r y , 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s h o w nw h i l et h eo n e st h a tt r a n s f e ra r e c o n c r e t e ,w i t hr e s t r i c t i n gr e l e v a n tf a c t o r s t h a tt h ew o r k f o r c e t r a n s f e r a n a l y s e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h a tc h i n a sp o p u l a t i o nf l o w si nc l a s s i c a lp e o p l ef l o wo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t h em o d e l ,e x p l a i nt h er e f o r mc o u r s eg o n et h r o u g ho fc h i n a sr u r a le c o n o m i cs y s t e m w i t ht h eh i s t o r ym e t h o d ,a n a l y s ei t sp r o sa n dc o n s ,t h u sp r o p o s er e f o r m i n gc o l l e c t i v e o w n s h i pw i t hc o o p e r a t i o n ,t r a n s f o r mt h es m a l l s c a l ep e a s a n te c o n o m y ,u r b a n i z a t i o na n d t r a n s f e rt h er u r a ll a b o r e r sa n ds o l v et h er u r a l o v e r p o p u l a t i o np r o b l e m w i t h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r u r a ls u r p l u sl a b o r ;t h et r a n s f e ro f l a b o r ;c o o p e r a t i o n ;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 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型! ! 燮日期:二生年l 月虹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枫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叫。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j i j 红赫 趣虹 日期:2 翌l 年l 月监日 日期:绝年名,_ 月厶z 二日 第1 章绪论 第1 章绪论 l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 0 左右,但我国并非农业强国,农业部 门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不仅低于工业部门,而且几乎接近于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已 经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它已经引起党 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焦点。 截止2 0 0 3 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 2 9 2 2 7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 2 3 7 6 万人,占总人 e l 的4 0 5 3 ;乡村人口7 6 8 5 1 万人。占总人口的5 9 4 7 妒;全国1 5 _ 6 4 岁之间的人口 数量为9 2 1 9 1 万人,占人口总数的7 1 3 4 铲。由于“超生游击队:的存在以及农村医疗 卫生落后、生活水平不高等原因,农村6 5 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农村人口在1 5 6 4 岁之间的比例不会低于全国7 1 3 4 的平均水平;又由于九 年义务教育在一些农村地区并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加上近年农民收入下降,辍学儿童 增多,他们一般在1 4 1 5 岁就开始参加农业劳动,甚至外出打工,因此,农村的劳动 总人口应不低于5 5 0 0 3 万人。如果纯粹按1 8 岁以上的劳动人口计算,应不低于5 0 0 0 0 万人( 只需扣除农村的在校中学生和中专生即可) 。 2 0 0 3 年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计算出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 的合理劳动数量约为1 9 6 亿人。按此计算,中国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3 0 4 亿人左 右。随着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的提高,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从事农 业生产,中国种植业只需要4 0 0 0 万人,甚至只需要3 0 0 0 万人。,则中国农村剩余劳动 力将增加到4 6 4 7 亿人。而按国家计生委的研究,到2 0 3 0 年,据保守估计中国人口 总数将达到1 6 亿人,在这段时期内,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净增加1 0 0 0 万人,也即再增 加2 5 亿人,那么,到那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5 5 亿人或7 2 亿人。至2 0 3 0 年, 既使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率保持8 左右的水平,即每年提供就业岗位8 0 0 - - 1 0 0 0 万个,那 么我国农村人口比重仍然会维持在7 0 左右的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2 1 世纪的 中国统计年鉴 m 中国统计出版社2 0 0 4 年,9 5 页 中国统计年鉴 m 中国统计出版社2 0 0 4 年,9 9 页 陈发奎: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性研究 j 农业经济导刊人大复印资料2 0 0 4 ( 3 ) 袁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 j 农业经济问题2 0 0 3 ( 4 ) 一1 一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头2 0 年中国人均g d p 要实现翻两番的伟大目标,与1 9 世纪7 0 年代美国的水平相当, 如果中国农业的就业比重也下降q 美国1 9 世纪7 0 年代1 0 的水平,那么就必须每年至 少将2 4 0 0 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 劳动力就业现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大的宏观经济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又是典型 的二元经济,劳动力就业领域始终存在两大压力:一是每年有1 4 0 0 万左右新生劳动力 需要就业,二是农村有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改革开放阻来头十 几年里,由于经济增长率高,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非公有制中小型企业吸收劳动力 的能力强,不仅吸纳了大部分城镇新成员劳动力,而且成功地转移了一亿左右的农村劳 动力,因而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 但是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发展面临新的环境、新的任务。 在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双重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劳动就业领域出现了新情况、新特点。 一是城市化加速,三大产业之间的产值结构与劳动就业结构偏差进一步加大,如何加快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问的转移,调整就业结构,显得十分紧迫。二是国有企业改革、乡镇 集体企业改制,下岗工人增加,目前农村实际失业率超过2 5 ,城镇实际失业率超过r o 。 三是科技进步加快,加速了技术、资本对劳动的替代。 上述因素导致的总体效应是就业需求减少,就业供给增加,劳动力市场的失衡状况 加剧。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剩余劳动力的成因、特点及所面临的困境等所特有的矛盾,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城乡经济和协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 1 2 研究的方法 面对当前及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内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巨大任务,以及我国的特 殊国情,我国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改革措施,才能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平稳、有序,才能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针对中国剩余劳动力的特殊矛盾,本文以 历史唯物主义和主体辩证法,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历史过程来探讨形成当前大量剩 余劳动力的成因、特点,进而以劳动者利益和处境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而非 站在一个超乎劳动者阶级的立场,雌“局外人”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仅仅 针对“劳动力转移”而提出转移劳动力朐方针政策。而且面对当前城市中国有企业经营 出现的困难,以及现存的各种不利于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相关政策、法规,劳动力转移又 出现的困难,以及现存的各种不利于劳动力自由流动的相关政策、法规,劳动力转移又 一2 一 第1 章绪论 要考虑到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因素,如果没有较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以人为本位 的相关政策,谈劳动力转移只是纸上谈兵。尤其应当注意的是,现实中转移的劳动力主 要是青壮年,这些劳动力的流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向产业化的过渡,转移带 来的抛荒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状况,使农村经济更加恶化,造成城市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 困难。因此,立足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的大局中,来认识中国农 村剩余劳动力这一矛盾所处的矛盾系统,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促进农村剩余 劳动力协调、有序、合理转移,才能促进农业发展、工业提升,进而整个国民经济结构 的优化。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 章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的界定 2 ,1 剩余劳动力概念及类型 学界普遍认为,剩余劳动力是指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形成的,超过 资本需求而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的相对多余的劳动力人口。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 保持竞争中的优势,必然要扩大资本积累,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提 高,这就必然出现两种对立的趋势:一方面在资本总额中用于雇佣劳动力的可变资本部 分所占比重日趋下降。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地( 有时甚至绝对地) 减少:另一方 面劳动力的供给却有扩大的趋势,于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资本的需求,相对多余的劳动 力就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组成产业后备军。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经典论述, 剩余劳动力可分为:相对过剩,磨擦性过剩,绝对过剩等三种形式。 相对过剩。是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形成的,它包括流动过剩、潜在 过剩、停滞过剩等三种形式。流动过剩。是指暂时失业的工人,主要存在于城市和工业 中间。由于市场规律的作用和竞争,一些企业生产减缩、倒闭或采用新技术等,势必解 雇一部分工人;另一些企业则生产扩大,必须补充新的劳动力,吸收一部分工人,工人 时而被解雇,时而被吸收,于是出现处于流动状态的过剩劳动力。潜在过剩。是指农业 中的过剩。市场经济在农业中的作用,一方匦是使大量的农民破产,被迫出卖劳动力; 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农业雇佣工人的需 要又日益减少。这就在农村中形成大量的过剩劳动力。停滞过剩触是指只有极不固定的 职业的劳动者,主要包括在家庭里为业主和包买商千杂活的城乡居民,以及靠打短工过 活的劳动者。 磨擦性失业过剩。是指由于劳动供需的暂时性失调而产生的失业。如劳动者在转业 过程中暂时失去工作,由于原材料缺乏、机器设备故障、行业专业化程度加深,对劳动 力的需求时断时续,工作的季节性、对工作机会的消息不灵而造成的暂时失业等等。 简明社会科学词典e m 上海辞书出版社7 3 0 页 同上8 7 3 页 同上1 1 0 1 页 同上9 3 7 页 同上。n 1 0 页 4 第2 章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的界定 绝对过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首选提出的,他认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 而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人口的增长必然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人口的绝对过 剩是一种永恒的自然规律。自愿失业过剩也属于绝对过剩的一种类型。自愿失业过剩是 英国经济学家皮克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工人由于不接受现行的工资或比现行工资稍低 的工资冰平而失业的过剩人口。 2 2 农村剩余劳动力概念及类型 我国四川大学教授何景熙在不充分就业:中国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核心与实质农 村剩余劳动力定义与计量新探和“开流断源”:寻求充分就业的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 化转移理论与模型两篇文章中,借助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力时间的概念,对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提出了界定,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正常的就业年龄( 1 5 - 6 4 岁) ,农村中所不能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所谓不充分就业就是指每个单位农村劳动力每 年从事经济活动的有效工作时数低于公认的单位农村充分就业劳动力的年度有效工作 时数标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经济学特征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有效工作 时数”是指农村劳动力在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不存在人为的 资源浪费。对于公认的年度有效工作时数标准,何景熙教授称之为“标准制度工时”, 标准制度工时可以根据全年天数除去国家规定节假日算出。 农业剩余劳动力按其原因和特征可以分为。:供给型剩余、资源短缺型剩余、结构 型剩余、磨擦型剩余、季节型剩余等五种类型。 供给型剩余是指由于劳动力自身增长速度超过农业需求能力而产生的剩余。产生的 原因是在于农业劳动力自身人口数量的增长必然带来从事农业劳动人口增加。如果农业 劳动力短缺,新增劳动力将会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否则,新增的农业劳动力必将成为 农业的负担。农业劳动力的过度增加,如不能及时转移,逐年积累沉淀,剩余数量将愈 来愈多。这种由于劳动力人口自然增长而带来的剩余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极为常 见。 资源短缺型剩余是指由于农业资源短缺,对劳动力吸纳数量有限而引起的农业劳动 力的剩余。农业资源短缺既是指农业资源的相对短缺又指资源绝对数量减少而引起的资 简明社会科学词典 m 上海辞书出版社8 0 6 页 胡金波:2 1 世纪初接国充分就业及其实现途径研究e d 博士论文i 0 3 i 0 4 页 5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源短缺。 结构型剩余是指劳动力配置结构失调而引起的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结构型剩余主要 包括:城乡结构型剩余、产业结构型剩余、素质结构型剩余。 磨擦型剩余是指农业劳动力异地寻找新的就业岗位过程中而出现的剩余现象。摩擦 剩余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短暂性剩余和盲目性剩余。 季节型剩余也可以称之为周期型剩余。是指由于农业生产自身具有季节性特点而引 起的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农忙时劳动力非常紧张,农闲时大量劳动力则无所事事。 基于我国人口存量大这一现实特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类型包含了上述五种情 况,结合上面的论述,我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界定为:超过农业产业需求的那部分劳动力 人口,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其典型特征是绝对剩余。而这里 的农业产业是指农业生产本身及与农产品相关的产业。 第3 章形成和诱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特征分析 第3 章形成和诱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特征分析 3 1 形成和诱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1 由于建国初人口政策的失误,造成人口的极度过剩,有限耕地日益减少。新中 国在人口政策上曾经走过一段众所周知的弯路。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人口过快增长 所造成的劳动人口大量膨胀,给今天和明天带来了巨大的失业源。其中,明显包括建国 初期“错批一个人,多生三亿人”带来的后遗症。历史上政府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 误给中国的就业问题埋下了隐患。根据人口模型分析,人口作为一种慢变量,在2 0 世 纪5 0 、6 0 年代出生的“激增人口”要到2 0 3 0 年以后才能逐步消化。 中国从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开始进行控制人口的实践。2 0 世纪7 0 年代,我国开始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目前计划生育由行政推动开始逐步转变 为一个自觉行为,计划生育政策在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人 口基数较大,2 0 0 3 年底我们的总人口已由1 9 5 2 年的5 7 4 8 2 亿人猛增至1 2 9 2 2 7 亿人, 5 0 年翻了一番。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 9 5 2 年的0 1 8 7 7 4 3 公顷减少到2 0 0 3 年底的 0 1 0 0 6 2 9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 3 ,仅相当于俄罗斯的1 2 1 4 ,加拿大的6 4 1 , 美国的1 4 5 9 ,印度的5 5 7 9 。 2 对二元经济结构的改革、调整。以武装暴力方式建立政权以后,根据其特定的 历史原因,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道路,这本来是为中国早日实现现代化而 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按国际常规也应该是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 移,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但由于我们的基础过于薄弱,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产生了二 元结构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落后的农业部门通过“剪刀差”等形式抽取农业部门所生产 的剩余价值,产生积累用以发展工业。当时的国情决定了国家对城乡人口的特殊管理政 策,即把城市和农村分割为两个社会,人口流动,尤其是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受到严格 限制。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对二元经济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 的提高,农业中游离出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而城市与农村间的福利差异和预期收入差 异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主要动因。 3 消费结构所产生的诱导因素。钱纳里在他的“正常”变动模式中指出,随着经 中国统计年鉴e m 中国统计出版社2 0 0 4 年,4 7 5 页 一7 一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开始变动,其中包括消费者需求从重视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向 要求多样化的制造业产品和劳务消费的方向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消费结构的变化。经济 生活中有一条定律: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比例会不断降 低,这条定律即我们常说的恩格尔定律。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1 9 7 8 年是6 7 7 ,即食品支出占居民总支出的 6 7 7 。1 9 9 0 年底下降到了5 8 8 ,到了2 0 0 3 年底则下降到4 5 6 。我国城镇居民的恩 格尔系数1 9 7 8 年是5 7 5 ,1 9 9 0 年底下降到5 4 2 ,到了2 0 0 3 年底则下降到3 7 1 妒。 这表明人们开始把消费重点由生活必需品转向了其他消费品上。像电视机、电冰箱、洗 衣机、电话机、移动电话、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比例有所上升。服务性支出如教 育、卫生、文化娱乐、旅游等开始增多。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或者说需求结构的变化使 得主要以提供食用商品为主的第一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而提供工业品、服务 品的第二、三次产业则有了发展的潜在空间,这就引发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向工业部门、 服务部门。 4 收入因素。收入因素主要包括城乡收入差距和工农收入差距两个方面。劳动力 转移的主要动机就是寻求更高的收入。长期以来,工农产品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剪刀 差”。再加上农产品的附加值低等因素便形成了工农之间的利益级差。很多劳动力脱离 农业并非是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排挤了劳动力,而是因为这种利益级差的存在。它驱使 大量的劳动力由农业转向其他产业。 除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差距,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 9 7 8 年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3 4 3 3 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 3 3 6 元的2 6 倍 。1 9 9 0 年城镇人均收入1 5 1 0 2 元,是农村人均收入6 8 6 3 元的2 2 倍,到了2 0 0 3 年 底。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则达到8 4 7 2 2 元,而农村居民收入则为2 6 2 2 2 元, 二者差距达到3 2 3 :1 。值得注意的是农民收入中有4 0 是实物性收入,现金收入只占 到6 0 左右,雨城镇居民收入是可支配的纯收入。况且城镇居民收入中还有部分未纳入 统计范围,比如住房、教育、卫生等各种福利。由此看来城镇居民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居 民收入。这种悬殊的收入差距自然成为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的基本动力。 中国统计年鉴 m 中国统计出版杜2 0 0 4 年,3 5 7 页 同上 注:城乡收入比例根据中国统计年箍2 0 0 4 年3 5 7 页数据计算得出 一8 一 第3 章形成和诱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特征分析 5 其他因素。以上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因,但这 不够全面。因为劳动力转移是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宏观上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还 要受到社会、政治、制度、法律、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微观上,个人的素质、心 理、民族、婚姻、亲情等因素也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 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的相对提高,人们为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舒适程度,使得人口发 生转移。 3 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和规模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多方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 结果,然而就劳动力本身来讲,劳动力向外地域或非农产业转移具有其自身的特征。 1 劳动力转移的资源性特征。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料显示:人均占有土地越少, 劳动力转移速度越快。从劳动力转移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关系看,人均占有耕地面积 越多,则劳动力对土地的依赖性越强,向非农行业转移的步伐越慢。人均耕地面积在1 亩以下的,劳动力转移率高达9 4 8 7 ,而人均耕地面积在2 亩以上的,劳动力转移率只 有2 0 6 8 妒。因此,在那些地少人多的地区,也是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较为集中的地区。 2 劳动力转移的地域特征。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据国家统计局 农调总队对全国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2 0 0 2 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原地区当 年转移5 6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 8 个百分点;山区6 4 ;丘陵地区7 5 ,高出平原 1 9 个百分点。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以省内转移为主,在省内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占了农村劳动力转 移总量的多半数:1 9 9 9 、2 0 0 0 、2 0 0 1 年分别为5 6 1 6 、6 4 9 4 、5 8 9 5 。同时也显现 出向省外转移的比重在逐步增加,三年分别为3 3 8 4 、3 5 0 6 、4 1 0 5 。2 0 0 1 年农村 劳动力输出大省有:江西输出的劳动力占全国转移劳动力总量的1 3 8 5 ,四川1 1 9 5 , 湖南1 0 7 1 ,安徽1 0 4 8 ,湖北9 2 4 ,河南7 5 2 ,重庆6 7 4 ,广西6 6 8 ,贵州 4 8 0 ,江苏4 3 5 。从2 0 0 1 年转移到省外的输入地来看,到广东的占中国农村劳动力 转移总量的5 1 。6 1 ,其次是浙江占7 7 1 ,上海5 9 4 ,北京5 1 1 5 ,福建4 3 2 ,江 苏3 4 7 炉。显然,哪里就业机会多、哪里收入高,流向那里的劳动力就多。因此,经济 国际统计年鉴 m 中国统计出版杜,2 0 0 0 年 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m 中国统计出版社,2 0 0 2 年 一9 一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力需求缺口大,是农民流向的首选地区。 3 劳动力转移的季节性特征。这是由于农业生产自身具有季节性特点而引起的农 业劳动力剩余现象。农业生产与工业和商业服务业之间的一个极为显著的差异就是,农 业生产具有农忙与农闲之分,用工数量明显不同。农忙时劳动力甚为紧张,农闲时大量 劳动力则无所事事。因此,季节性转移的显著特征是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返乡务农, 农活、外出两不误,属于“兼业型”转移劳动力,长期性和稳定性较差。而且总体来看, 季节性转移的劳动力多于常年性转移的劳动力。 4 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特征。从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行业特征来看,1 9 9 9 、2 0 0 0 、 2 0 0 1 年,在农业就业的分别为2 1 1 、4 1 1 、3 0 0 ,其中主要就业于种植业:在第二 产业就业的占了转移劳动力的大部分,三年分别为5 3 5 4 、5 4 1 9 、5 3 4 6 ,工业是吸 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部门;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分别占4 4 3 5 、4 1 7 0 、4 3 5 4 ,其 中,服务业就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 3 ,其次是商业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从就业 的行业特征来看,重新在农业就业的劳动力很少,劳动力需求量大的行业( 工业和服务 业) 吸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多,其次是工作技术要求低的行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也 较多。 5 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年龄、文化素质等特征。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中,以男性 为主,女性逐年增加。男性劳动力占转移总量的比重1 9 9 9 2 0 0 1 年分别为6 7 4 1 、 6 7 1 1 、6 4 6 6 。从这三年的情况看,男性占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比重逐年减少,女性比 重在上升。从转移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看,青壮年较多。 向外转移的劳动力的文化层次并不高,但转移出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呈上升趋势。转 移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8 0 以上。初中及以下、高中和中专、大专及以上 文化程度人数之比1 9 9 9 、2 0 0 0 、2 0 0 1 年分别为5 5 9 :1 :0 0 6 、5 3 9 :1 :0 0 6 、5 5 3 : 1 :0 0 6 ,转移的1 0 0 个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还不到1 个。,文盲和小学 文化的转移劳动力呈下降趋势,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在增加,受过专业培训的比重在 下降。 注:以上数据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 0 0 2 ) 数据接理 一1 0 第4 章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第4 章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关于“农”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封建统治都看得很清楚,唐太宗就引用 管子的话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为中国历史上推翻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主体几 乎都是农民,农民受到的剥削太重时,忍无可忍,只能揭竿而起,而在和平时期,封建 统治者也主要是靠盘剥农民的劳动成果来满足其奢华的生活,但统治者往往只是在开国 之初,采取宽松政策,让农村经济、农民生活有所好转,随后捐税就会越来越多,农民 的反抗也会随之增多,于是改革来了,农民负担暂时有所减缓,但随之而来的又是更多 的苛捐杂税,一个又一个王朝在农民起义反抗的浪潮中覆灭,历史就是这样周而复 始,这就是黄宗羲定律。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土地改革,促进了生产力 的很大发展,然而,针对当时的特殊的国内、国际环境,国家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政策,农民创造的剩余价值成了工业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工业体系基本建立之后, 又未能及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政策,加上错误的人口政策,造成农业人口的增多 和农民的贫困。 解决农民的贫困、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最主要的就是解决当前农村 大量存在的剩余劳动力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拓展 农民的收入渠道,从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但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却 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从历史的发展顺序来看,阻碍农村人口非农化转移的因素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4 1 工业化路径偏差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按照多数国家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工业化应走轻工业一基础工业一重加工业的 有序发展道路。在工业化启动过程中,首先发展的是需要资本投入少而劳动力密集的轻 工业,这与工业化初期以农业为积累资源是相一致的。以后随着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的消费指向发生了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品向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品 的转变,由此诱发了对基础工业的需求,工业化过程相应地进入以资本集约为特征的基 础工业主导发展阶段。当基础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化过程就进入到以资本一技术 集约为主导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向二元经济转变,再由 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转换,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在这过程中大体完成。这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因为轻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轻工业的发展给劳动力创造了充分的就业空间。 世界上那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基本上都发生 在经济的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之前。也就是说,在外延型经济增长阶段:工业 规模急剧扩大,需要的劳动力大量增加,为剩余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就业机会。 当经济增长由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的时候,社会上的大部分人口已经进入城 市,大部分劳动力已经在工业中就业。1 9 5 2 年,我国农业部f 1 的国民收入在总的国民收 入中所占的比重达5 7 7 ,这意味着建国初期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正处在以农业为主向 二元经济过渡的起步阶段。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此时我们应以轻工业发展为重心。 然而,由于当时历史发展处于特殊的环境,不得不采取直接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不仅超越了发展轻化工业为重心的阶段,也超越了发展基础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 1 9 5 2 年一1 9 7 8 年,我国重工业产值增加了2 8 倍,重加工业产值增长4 0 倍,而轻工业 产值仅增长1 6 倍。 在此期间还发生过两次劳动力就业转移的回流:第一次是在产业结构严重地向重工 业倾斜的情况下,1 9 5 8 年又提出“以钢为纲”、“大炼钢铁”的口号。工业的“大跃进” 超强度地破坏了农业资源,给农业带来了大衰退,1 9 5 8 - - 1 9 6 2 年,农业总产值以年均 6 的速度递减;从1 9 5 9 年起,农业总产值连续四年、粮食产量连续七年低于1 9 5 7 年的 水平。1 9 6 0 年人均占有粮食由1 9 5 7 年的3 0 2 公斤下降为1 0 8 公斤,每人减少1 9 4 公斤 粮食。由于农业的萎缩,迫使工业也只能大幅度下马,就业结构产生了回流与逆转,劳 动力被强制性返回农村。1 9 6 l 1 9 6 3 的三年间,总共有2 0 0 0 多万人由城镇返回或下放 农村。第二次是1 9 6 6 一1 9 7 6 年的十年文革时期,再次向重工业倾斜。重工业投资由4 5 9 上升到5 1 1 ,农业投资由1 7 7 下降到1 0 7 ,就业结构转换速度由7 6 下降到5 8 。 这期间非但农村劳动力得不到转移,城市的就业压力也转向农村,政府动用了大约1 7 0 0 多万人到农村安家落户。 由于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跨越了发展轻工业、基础工业的阶段,而这两个阶段正 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积聚并逐步完成转移的时期。而重工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 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较高,吸纳能力较弱,再加上一些错误的发展战略,使国民经济陷 于崩溃的边缘,农业劳动力不但得不到转移,反而有所回流。正是由于这种历史积压所 形成的问题,使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显得更加恶化。 第4 章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4 2 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城乡分离政策等原因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 结构,使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 划经济体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的战略方针,轻纺工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滞后,提供 的就业岗位少,难以满足城乡就业的需求。资金的原始积累采取“以农养工”的方针, 用“剪刀差”等办法,从农村抽走资金,用于城镇化、工业化建设,而对占总人口8 0 的农民,采用行政手段,实行严格的城乡隔离政策,形成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二 元结构实际上把城市和农村分割为两个“社会”,一个“社会”由城市居民组成,一个 “社会”由农民组成。把农民关在城门之外,在狭窄的土地上,进行低效劳动,致使大 量的劳动力长期封闭在农村,不能流动。同时,又不适当地强调“以粮为纲”的政策, 限制发展多种经营和乡村工业,生产结构单一,因而农村长期处于普遍贫困状态。农村 改革始于1 9 7 8 年,当时中国农村贫困人口2 15 亿多,贫困发生率高达3 3 铲。 因为农村的劳动力供给量大于城市的劳动力供给量,而且农村的劳动力与资本的比 例明显高于城市的劳动力与资本的比例,所以农民必定是劳动的净输出者。长期以来实 行的城乡封闭的二元经济衽会制度,严重阻碍城镇化发展水平,也严重阻碍着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转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 9 7 8 年的1 8 提高到目前的3 7 7 , 但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仍然落后了l o 多个百分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 确立,对农民就业和流动的不少束缚在逐步解除。目前不少地方正在大力推进小城镇户 籍制度改革,个别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人 口流动的制约有所弱化。但是,在改革城乡分割制度方面仍然没有迈开实质性步伐,农 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存在诸多障碍和歧视,如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受到很多不合 理的限制,一些大中城市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就业,规定了限制农民进入的行业和工种, 农民外出就业要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等等。这种二元经济结构所留下来的阻碍劳动力 流动的因素,如果不对之实行彻底的改革,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4 3 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用减弱 从我国农业的具体情况出发,就地发展非农产业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发展方向,乡 天津市经济发展研究所: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c m ,2 0 0 2 年版 一1 3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 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迅猛,给农村经济发展注 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 是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累计吸纳了1 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年均吸纳6 0 0 多万人,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但是。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吸纳劳动力成本的提 高,就业弹性明显下降;加上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相对薄弱、 经济效益低,因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趋于减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减弱, 平均每年仅增加9 0 多万人。 另外,乡镇企业空间布局分散,使农村劳动力在空间上的转移更为滞后。目前,全 国2 0 0 0 多万家乡镇企业,8 0 以上的企业高度分散在乡村,1 2 分布在集镇,8 分布在 建制镇,长期与城镇化发展相脱钩。乡镇企业的零散分布难以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第 一,造成了为数众多的”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式的兼业性摆动就业入口,这部分劳 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放弃土地承包权。从事非农产业可以说是临时性的就业,并 没有真正达到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化转移,他们随时可能重新回归土地。据统计,目前 农业转移的劳动力有将近6 0 是兼业型转移;第二,导致自身产业结构畸轻畸重,第三 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目前乡镇企业中8 0 以上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 产业是就业弹性大、资本密集程度低的产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容易进入的产业,也 是发展潜力最大、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由于乡镇企业散布在广大农村,人口没有向 城镇聚集,难以达到第三产业大发展的人口规模,因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公共需求,从而 导致城镇成长缓慢。同时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又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第 二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二者互为影响、相互制约;第三,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物 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 因此,如果没有新的举措,今后乡镇企业可能会退出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第一载 体的地位。与此同时,农村个体、私营工商业等其他非农产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 力也在减弱。总之,今后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速度、数量、规模都 将有下降的趋势。 4 4 国企改革使城市人口失业率升高,城市化发展滞后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资本和技术提高后对一般性工人 一1 4 第4 章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的排斥,我国城市失业率有所提高。目前我国城市大约近2 0 0 0 万人失业( 还不包括大 量的隐性失业者) 。因而,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为了降低失业率,设置了种种的条件限 制农民进城打工,有的地方甚至强行清退农民工,由于农民进城找不到活干,农民转移 就成了一句空话。即使有的农民在城市里找到工作,但在城市落户的条件使人望尘莫及, 很难在城市真正安家。 又由于我国的小城镇由于人口少( 2 0 0 2 年,我国有建制小城镇2 0 3 1 2 个,每个小城 镇平均人口不到5 万人) ,第三产业难以发展,就业机会非常少,因而无法从根本上吸 引农民。据统计,2 0 0 2 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建制镇的比例为8 7 ,比上年下 降了1 1 3 个百分点。大中城市的大门没有对农民真正打开,小城镇又吸引不了农民 城市发展滞后。2 0 0 3 年底城镇人口的比例只占总人口的4 0 :5 3 ,与世界相同经济发展 水平的国家相比,平均低1 6 个百分点,城市化发展滞后,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 重要的是无法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循环。 4 5 农村劳动力本身素质技能较低 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是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 要因素之一。而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身体素质、技术素质和科学 文化素质。 据1 9 9 7 年我国第一次农村普查时。,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其以下程度劳动力 比重高达8 8 3 ,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占劳动力总数的8 2 ,小学又化程度的占3 3 9 , 初中文化程度占4 6 2 ,高中以上又化程度的仅占1 1 7 。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教 育和专业培训的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 2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 技能有所提高,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