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主义风格.doc_第1页
国际主义风格.doc_第2页
国际主义风格.doc_第3页
国际主义风格.doc_第4页
国际主义风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主义风格第一节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欧洲发展的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到20世纪60、70年代,这种风格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米斯范德洛在早期提出的“少则多”原则在战后有了趋向于极端的发展,甚至到了一种为了形式的单纯性放弃某些功能要求的程度。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到这一阶段,形式变成了第一性。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米斯范德洛在纽约设计的 西格莱姆大厦,意大利设计师吉奥庞帝在米兰设计的佩莱利大厦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典范。一、国际主义设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发展二、现代主义设计和国际主义设计的比较二战结束后的20年,现代主义设计过渡到国际主义设计基本上已经本末倒置:把原来作为自然结果的形式变成了涉及追求的目的,而原来的目的,即社会性、大众性则被逐步抛弃。原来因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动机不得不形成的简单、功能化、理性形式,变成了为形式而形式的形式主义追求。“少则多”这一原来只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功能化、大众化的手段,则成为了形式追求的中心。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虽然现代主义的面貌在外部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本质已经完全不同了:它从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民主主义的、理想主义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方式变成了代表资本主义金钱与权力、代表某种霸权形式的风格。三、对于国际主义风格的评价对于国际主义风格的这种发展结果,评论界争论很大,一部分人认为这是现代主义设计发展的新高度,是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现代主义的倒退,违背了功能第一的基本原则,用功能主义的形式包裹的肺功能主义,形式主义内容的伎俩。但客观的说,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在一定时期内实实在在的征服了世界,成为战后世界设计的主导风格。国际主义风格:含义:在法西斯势力的压迫下,很多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大师都来到了美国,他们将欧洲的现代主义和美国富裕的社会状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风格。1927年,美国的菲利浦约翰逊在德国斯图加特市威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上发现了这种新兴的风格。他认为这种风格以后会在国际上流行,因此将他称为国际主义风格。它在六七十年代发展成熟,直到80年代才消退,涉及了设计的很多方面,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等。特征:思想方面1.资本主义的,中产阶级的,富豪的现代主义设计是为普通大众设计的,是为穷人服务的。但是当现代主义设计大师到了美国以后,发现美国的社会阶层和欧洲有很大的不同:欧洲刚刚经历过一战,穷人很多,而美国是中产阶级占了大多数,穷人和富人并不多。所以他们原来的为穷人设计的那一套在这里没有了市场。于是他们渐渐改变了原来的设计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思想国际主义设计,为富有的人们做设计。2.商业性的现代主义设计是在一战后对于工业化和当时的贫穷的社会状况进行探索性设计,寻求最适合的设计。但是国际主义在美国富裕的环境下完全抛弃了这一点,它是一种商业的设计。它成为了资本主义企业形象和符号。3.形式至上的现代主义设计追求的是功能,只要功能符合,形式不是那么重要。但是国际主义在这点上却完全颠覆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成为了形式至上的风格。由于这种风格代表了大企业、政府、权利和现代化,所以,为了达到这种形式,功能也就被忽略甚至漠视了。4.经济效益的现代主义追求的是经济的,也就是说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功能。但是国际主义追求的却是它的经济效益。他们不在乎花很多的钱来建造一个建筑,他们更加看重建筑本身日后能够带来的财富。形式、方法方面1.使用钢铁、玻璃、混泥土等现代材料这点和现代主义没有多少区别,都注重对现代材料的运用。在工业化以后,这也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2.预制安装件这也和现代主义一样。因为都采用了现代化的材料,运用了工业化的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使这种方式成为可能。3.玻璃幕墙这是区别国际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它改变了现代主义的六面建筑形式,将墙面用大片大片的玻璃代替,使玻璃形成墙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密斯凡德罗的法斯沃斯住宅。这也是美国的社会所决定的。美国当时的社会非常富裕,他们需要有种形式能够显示出他们的富裕。玻璃幕墙就非常对他们的胃口,它即能显示出美国人的富有,有展示了他们的高科技成果和现代化程度。4.少就是多,采用几何、单调的形式国际主义在这点上是继承或夸张了密斯凡德罗“少就是多”的思想。现代主义只是反对过分的繁琐的装饰,达到一种简洁的、单纯的审美感受。国际主义极其推崇几何的形式,不要装饰。这看多了就未免显得单调乏味了。国际主义风格的发展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这种风格在战后的年代,特别是60、70年代以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影响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平面设计风格,成为垄断性的风格。80年代开始以来,国际主义风格因为种种原因而开始衰退,从而造成了包括后现代主义等等一系列当代设计运动的产生。国际主义风格首先在建筑设计上得到确立。50、60年代,美国建筑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已经牢固地建立了。欧洲现代主义的一批大师,如米斯凡德洛、马谢布鲁尔、沃尔特格罗佩斯已经成为美国建筑界的魁首,领导了整个国家建筑风格的主流。他们设计的一些重要的建筑,比如米斯在纽约设计的西格来姆大厦(theSeagram)、以及意大利设计家吉奥庞蒂在米兰设计了佩莱利大厦(thePereiliBuiiding)等,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典范,从而又影响到全世界的公共建筑风格。从发展的根源来看,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同宗同源的,德国包豪斯的领导人基本都来到美国,在美国主持大部分重要的建筑学院的领导工作,贯彻包豪斯思想和体系,从而形成了新的现代主义,即国际主义风格。但是,从意识形态的内容来看,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与战前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已经大相径庭,虽然形式上颇为接近,但是思想实质却有了很大的距离。国际主义设计源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早在1927年,美国建筑家飞利浦约翰逊就注意到在德国斯图加特市近郊举办的威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的这种风格,他认为这种风格会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建筑风格,因此称之为国际主义风格,当时他称这种单纯、理性、冷漠、机械式的风格为“国际风格”。这是现代主义设计被称为国际主义的开端。经过德国、荷兰、俄国的一批建筑家、设计师、艺术家的努力探索,现代主义设计在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时期达到顶峰,出现了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舞台设计等等各个方面的现代主义设计发展,无论是意识形态上还是形式上,都呈现趋于成熟的面貌。但是,以德国为首的欧洲现代注意运动在纳粹德国时期受到全面封杀,大部分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人物都在30年代末年移民美国,因而把德国的这场运动带到美国来。源于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自从被法西斯独裁政权在欧洲大陆封禁以来,迁移到美国继续发展。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大战结束以后的一个不长时期的探索,国际主义设计终于在美国兴盛起来,它作为一种设计风格,不但从建筑设计开始而影响到其它设计范畴,并且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主义设计,影响西方各国。国际主义设计从建筑设计而影响到其它的设计领域,特别是平面设计、产品设计,成为流行一时的风格。作为国际主义建筑风格的回应,在平面设计上,出现了与建筑上国际主义设计相呼应的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SwissgraphicInternationalism),以简单明快的版面编排和无饰线体字体为中心,形成高度功能化、非人性化、理性化的平面设计方式,影响世界各国:在产品设计上也出现了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布劳恩公司的体系,以德国设计家迪特兰姆斯为首,形成高度功能主义、高度次序化、高度功能化的产品设计风格,影响欧美和日本等国家的产品设计风格。总而言之,国际主义设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60、70年代达到发展的顶峰,无论是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还是平面设计,现代主义风格都成为设计的典型特征。德国包豪斯发起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到美国之后转变为国际主义风格。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大的质的改变。现代主义运动在欧洲发起时,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色彩,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风格,而是为了把以往为上层权贵的设计服务方向改变为为社会大多数服务的一种手段。格罗佩斯在包豪斯时期,非常强烈反对讨论风格,对于他来说,风格或者形式,只是为达到目的后出现的一个必然结果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与他的老师彼得贝伦斯的功能主义立场是比较一致的。在现代主义的几个大师之中,只有米斯比较讲究简单明确的设计体现的美感,即便如此,设计的目的性、功能性依然是第一位的。这种以形式为结果而不是以动机为中心的立场,是现代主义运动的初衷,也是最为可贵的地方。但是,自从这些现代主义的奠基人从欧洲来到美国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美国的阶级结构在战后发生了变化,收人殷实的中产阶级是美国社会的核心和占最大比例的构成,这与现代主义运动在德国开始探索时,德国以及欧洲社会简单分成富裕、少数人的资产阶级和赤贫、大多数人的无产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完全不同,现代主义的服务对象要点变成没有了立足的基点,而现代主义少则多的米斯主义却非常受美国的大企业、美国政府欢迎,因为这种风格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也具有美国人喜爱的民主风格特色,不是古典主义那种咄咄逼人的形式。战后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国土广阔,资金充沛,国力强大,建筑在战后进人兴盛的高潮。德国的现代主义立即被广泛采用:格罗佩斯设计的迪索包豪斯校舍的那种运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的设计风格,因为造价成本低廉,形式中性,被广泛地用于政府的各种建设项目上,从小学、中学、大学校舍、政府办公建筑,直到联邦政府的低收人阶级住房都基本基于这种风格;而格罗佩斯和米斯创立的玻璃幕墙大楼结构,则更为企业喜爱,立即成为美国企业的标准建筑风格。经过10多年的发展,以上两种,即钢筋混凝土预制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得到非常协调的混合,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到了这个阶段,形式变成第一性的,因为这种少则多的风格代表企业、大政府、权力、现代化,形式本身已经具有了象征性的力量,为了达到这个形式,功能也可以屈就。这样一来,虽然现代主义的面貌在外部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本质已经完全不同了:它从一种为大众服务的、民主主义的、理想主义的对社会问题解决的探索方式,变成了代表资本主义金钱与权力、代表企业美国的风格,也就是说,经过战前到战后20年的发展,现代主义一国际主义设计基本本末倒置,把原来作为自然结果的形式变成了设计追求的目的,而原来的目的社会性、大众性则逐步被抛弃。如果说现代设计有非常荒诞的地方,这可能是历史的最大的讽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从德国战前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发展出来的“国际主义”设计成为西方国家设计的主要风格,国际主义设计运动在20世纪50、60、70年代风行一时,影响到设计的各个方面,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等方面,成为主导性的设计风格。国际主义设计是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的发展,从设计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战前的现代主义设计还是战后的国际主义设计都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特点。在设计形式上,国际主义设计受到米斯凡德洛的“少则多”(lessismore)主张的深刻影响,在50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化特征,逐步从强调功能第一发展到以少则多的减少主义特征为宗旨,为达到减少主义的形式,甚至可以漠视功能要求,因而开始背叛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仅仅在形式上维持和夸大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战后的国际主义设计与战前的欧洲现代主义从形式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从意识形态和思想动机来说,则完全不相同。国际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