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摘要 李纲是两宋之交的一位政治家、诗人。他性格刚直,忠贞爱国,但却为投降 派所排挤,几经贬谪,最终抑郁而亡。李纲对国家忧患和民生疾苦给予了极大关 注,诗歌创作有一定成就。在当时江西诗派和中兴诗人崛起之间的诗坛有一定影 响。本论文分四章:第一章为李纲生平思想研究,对各类年谱中未加提及和 交待不详的部分加以补充,对李纲在人格魅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操、仁者 情怀和通脱旷达的胸襟,及其“以儒为本”、“以佛道为用”的三教思想加以分析 研究;第二、三、四章为诗歌研究,主要从其诗歌的艺术渊源、内容、艺术特征、 以及创作得失等方面展开研究。李纲作诗注意向古人学习,特别是陶渊明、杜甫、 苏轼等大家;其诗有现实政治的书写、一时一地的感遇,山水田园、咏物咏史、 酬唱应和皆入笔端,内容丰富,现实性强;李纲作诗重叙事、好议论,“以文为 诗”的倾向较明显,诗风多样,以“雄深雅健,才情婉至”为主,“自然平易” 与“情真意切”的特点也较为突出。 关键词:李纲生平 思想诗歌创作艺术成就 a b s t r a c t l ig a n gw a sa ni m p o r t a n tp o l i t i c i a na n dp o e td u r i n gt h en a n s i t i o nf r o mt h e n o r t h e r nt ot h es o u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髓o u g hb e i n gu p r i g h ta n ds t e a d f a s ti n 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c h e r i s h i n ga l li n t e n s es e n t i m e n to fp a t r i o t i s m ,h ew a se x c l u d e db yt h e c a p i t u l a t i o n i s t sa n dd e m o t e dm a n yt i m e s ,e v e n t u a l l yd i e di nd e s p o n d e n c y l ig a n g c a r e dag r e a td e a la b o u tt h en a t i o na n dt h ep e o p l e ,a c h i e v e di nh i s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s a n de x e r t e da n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p o e t i cc i r c l e sd u r i n gt h ed e c l i n a t i o no fj i a n g x ip o e t r y & r o u pa n dt h ep r o s p e r i t yo fr e v i v i n gp o e t r yg r o u p t h ep r e s e n tp a p e ri sc o m p o s e d o ff o u r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i st h es t u d yo fl io a n g sl i f ee x p c r i g n c ea n dt h o u g h t s , i n c l u d i n gt h es u p p l e m e n t sa b o u th i sl i f ew h i c hw e r en o to rn o tp r e c i s e l ys h o w ni nh i s c h r o n i c l e s ,t h ea n a l y s i sa b o u th i ss h i n i n gc h a r a c t e r ss u c ha sp a t r i o t i s m , b e n e v o l e n c e a n db r o a d - m i n d e d n e s s ,a sw e l l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fh i st h o u g h t sb a s e do nt h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i n f l u e n c e db yt a o i s ma n db u d d h i s m c h a p t e rt w ot of o u ra l et h e s t u d yo fh i sp o e m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h i s t o r i c a lo r i g i n s , t h ec o n t e n t s ,t h ea r t i s t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a d v a n t a g e sa n dd i s a d v a n t a g e so ft h e m l ig a n gw a sa d e p ta t l e a r n i n gf r o mt h ea n c i e n t s ,e s p e c i a l l yf r o mt h eg r e a to n e ss u c ha st a oy u a n m i n g , d u f ua n ds us h i h i sp o e m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s u b s t a n t i a lc o n t e n t sa n ds t t o n gs e n s eo f r e a l i s m ,h a dal a r g et h e m es y s t e mr a n g i n gf r o mp o l i t i e s ,p e r s o n a le m o t i o n s ,l a n d s c a p e a n dp a s t o r a l ,c h a n to fo b j e c t sa n dh i s t o r yt ot h o s er e s p o n d i n gt oh i sf r i e n d s l ig a n g w a sf o n do fn a r r a t i o na n dc o m m e n t s w h i c hg i v eh i sp o e m sas t r o n gi n c l i n a t i o no f c a r r y i n gc e r t a i np r o s ef e a t u r e s h i sp o e m st o o kg e n e r o u sa n de x u b e r a n ta r t i s t i c m a n n e l - a st h em a i ns t y l e b u tt h o s ew i t hn a t u r a la n dp l a i nw r i t i n go rt r u ea n dg e n u i n e f e e l i n g sw e r ea l s o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 k e y w o r d s :l ig a n g ,l i f ec x p e t i e n c e ;t h o u g h t s ;p o e t r yc r e a t i o n s ;a r t i s t i c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刖罱 李纲是两宋之交政坛上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 诗人。他一生关心国事民生,个性耿直,在两宋之交的历史背景下,在诗文中表 现出了强烈的优患意识,对国家和民生给予了极大关注,诗词创作成就较高。同 时,李纲诗歌处于苏黄之后、江西诗派崛起之前,有着显著的过渡色彩,有着重 要的文学史地位。现阶段学界在其史传研究方面,已经给予了足够重视,著述颇 丰,但就诗词领域的研究来看,除全宋诗、全宋词、李纲全集对其诗文 词作品加以整理外,研究成果不多,具体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平经历的研究。自李纲去世后,针对其生平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 但大多侧重对李纲生平重大事件的叙述,对李纲的诗歌编年几乎没有涉及。其中, 只有李纲年谱长编以生平行迹为主,亦涉及交游和诗文纪年,虽个别地方值 得进一步商榷,但简明详尽。 二是政治史传研究,可谓颇丰。对李纲的政治思想、治国方略等多有论述和 研究,较为全面和详尽,理论上也有一定深度。 三是对其思想的研究。在李纲易经思想的研究方面,主要有林义正先生 的李纲( 易) 说研究,根据李纲易序诸篇及与友人论学书,对其兼综圆 融的思想特质、易说的内容与特质、易与华严合辙及李纲易说在 易学发展史上的意义等方面加以论述。另外,王煜先生有李纲思想研究一文, 但无从查考。 四是对其艺术成就的探讨。对于李纲诗词艺术成就的分析和研究,目前尚处 于初级阶段,可操作空间较大,一般文学史很少提及他;众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 品选本中,最多也就是选取一篇病牛。王锡九先生对李纲七言古诗的内容、 艺术成就及风格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对其诗歌思想性和艺术性给予了较高的评 价回;此外,虽然有少数论文对李纲诗歌的艺术加以论述,但都缺乏系统分析和 深入研究圆。 经笔者检索,全面研究其文学创作的论文或专著在国内尚未曾有。笔者拟对 其生平思想和诗歌加以进一步的考述研究,力图更详尽地展现李纲生平及其思想 王锡九,宋代的七言古诗南宋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6 - 1 6 页。 如;姚慧兰,南宋四名臣的诗,楚雄师专学报,第十四卷第四期。1 9 9 9 年l o 月。 i 情况,在此基础上尝试对其诗歌的艺术成就加以全面分析研究,以期能深刻揭示 他在两宋之交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i v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第一章李纲的生平思想研究 第一节李纲的生平 李纲( 1 0 8 3 1 1 4 0 ) ,字伯纪,又字天纪,别号“梁溪先生”、“梁溪居士”、 “梁溪病叟”。 梁溪是李纲家乡无锡的一条河流,即梁清溪。史载梁清溪“距州城西四十丈, 阔十丈,深三丈,源发于惠山之泉,入溪,为南北流,其南绕惠山,西南三十里, 自小渲淹,西流出浦岭、独山二门,入太湖,其北至五里桥,与运河通,今谓之 双河口。”。 宋朝赵希弁在介绍梁溪先生文集时认为李纲的别号是因其为“邵武人, 寓于常州无锡梁溪,因以为号。”。李纲以“梁溪”为号,由此可见故乡山水 在其心中的地位。“梁溪先生”多为同时代人和后人对李纲的尊称。在李纲的自 称中,常用的是“梁溪病叟”和“梁溪居士”。“梁溪病叟”这一称号最早用于丁 未( 1 1 2 7 ) 秋罢相后在为梁溪集卷十七作序时所用。“梁溪病叟”在他的整 个诗文中共有8 次提及。这一称号都是用在其晚年不得志,贬谪流离,身体健康 每况愈下之时。由于李纲一生忧劳兴国,时刻处在政治的漩涡中心,他身心俱疲, 再加上长期颠簸无定的贬谪旅途,给他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病”体现了 他身体孱弱的现实,“叟”体现了他对年华逝去的无奈,以及理想抱负无法实现 的悲哀和愤懑。“病牛”成了他的真实写照。其实,相比较而言,李纲更喜欢用 “梁溪居士”这一称号。“梁溪居士”的署名涉及序、记、偈、铭、跋等文体, 共出现2 1 次。李纲以“居士”自居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在宣和二年( 1 1 2 0 ) 后,在无锡丁忧时期,另一是晚年贬官和隐居长乐时期。如在江南道中及归抵海 陵途中所作江上值雪戏成短歌中就写道:“梁溪居士初归来,对此超然慰所 怀。家在淮东阻行色,晴天且为片时开。” 李纲政治上不得意,甚至是失败,使 他心灰意冷,他渴望能够像陶渊明一样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但在那个兵荒马乱、时局动荡的年代,诗人是不可能置身事外的。 李纲的祖先是唐朝李姓后代,其先祖有为建州刺史者,卒官,因定居与此。 无锡县志卷二,四库全书第4 9 2 册,第6 8 3 页。 宋 晁公武撰,孙猛校,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1 8 1 页 1 太平兴国四年( 9 7 9 ) 析建州,置邵武军,故现在一般认为他是邵武人( 今福建 邵武李家坊上寺) 。“召g 武府,府城邵武县。1 日有乌坂城,在今城东三里许,越 王所筑也。宋太平兴国四年,置邵武军,治今所,乃别筑土城于紫云溪南,西跨 熙春山,三面临溪,周十里,有奇辟门七。”“邵武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南抵 永春州。”。曾大父、大父隐德不仕,行义为乡阊所宗。自其祖开始定居江苏无 锡。 李纲于北宋神宗元丰六年( 1 0 8 3 ) 生于松江府华亭。江南通志卷九十载: “松江府九峰书院,初在府治西北。宋时邑人卫谦建,后赵骥以宋李纲生于华亭, 因祀纲于此。明正德十一年,同知侯自明奉提学张鳌山檄,改建于谷阳门西。”o 明一统志卷九亦载: 九峰书院,在府治西北,宋邑士卫谦建按:华亭旧有折桂阁,宋 右文殿修撰李夔为尉时,生予纲于此后纲为相,因呼相公阁曲 也有人认为李纲生于无锡,但不知所据。李纲少年时代主要随父母所居,年 幼时也曾往来与无锡和福建之间。在天宁老齐珏录庆余师开堂疏见示中,李 纲就记述了他曾七岁到福建的事情:“一别闽山三十年,重来相见两依然。烦师 录示当时语,犹喜曹溪一卦传。” 南方的山水给年少时的李纲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毫无疑问,无锡的一方山水,对李纲早年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无锡有九龙山,亦名冠龙山,大概指惠山山脉。在惠山比较有名的风景名胜 首先要数惠山泉。相传唐朝陆羽曾经遍品天下水昧,列无锡惠山泉为第二,至今 称为陆子泉。其次要数“李相书堂”。无锡县志卷三下载: 李相书堂在惠山,小径萦纡,有堂三,楹中绘唐相李绅像。绅未遇时, 常读书是山,堂即绅读书之所锡麓书堂在锡山下,宋文简公尤袤读书之处, 奇花异卉成植于前,春月,率邑人往游焉。 其它像仙人洗面石、月子荡、秦王坞、乌腰坞、春申君祠、范蠡城、普利院、罗 汉泉、黄公涧,在当时都是比较出色的游览胜地。就连东胶山上创于梁太清之初 清 谢道承等,福建通志卷六四库全书,第5 2 7 册,第3 4 2 页。 清 谢道承等福建通志卷六,四库全书,第5 2 7 册,第3 2 5 页。 再旨 黄之隽等编,江南通志卷九十,四库全书,第5 0 9 册。第5 2 4 页。 明 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九,四库全书,第4 7 2 册,第2 3 6 页。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舨,第5 6 页 无锡县忠卷三,四库全书,第4 9 2 册。第7 1 7 页 2 的兴化寺,也称胶山寺。号“弥勒寺”,后因李纲得请以奉先世祀,改称“崇亲 报德禅院”,与惠山皆称名寺。李纲在少年时代就已经遍游无锡的山山水水,在 他所作诗文中,经常提到。“陆子泉”在诗歌中提及最多,共有6 次。如和陶 渊明归田园六首其一: 我家梁溪傍,n 对九龙山山中有幽趣,游息- - t 忘年。陆子泉最甘,次 之即龙渊。o 作为唐朝宰相读书的地方,“李相书堂”对李纲的影响不言而喻。李纲少年即立 志报效祖国,为民请命。邵宝在容春堂前集卷二十也认为无锡这一方山水, 孕育出如此之灵秀。他说:“梁溪先生,维公闽宗,锡产受灵。兹泉歌哭, 钓游与山周旋。”o 大观二年( 1 1 0 8 ) ,李纲参加贡生考试,名列榜首,任真州( 今江苏省仪征) 司法参军。征和二年( 1 1 1 2 ) 中进士,任镇江府学教授。三年后升为监察史兼权 殿中侍御史。因得罪权贵被降职为只外郎。政和八年( 1 1 1 8 ) 四月起用为太常少 卿、国史编修。宣和元年( 1 1 1 9 ) ,开封大水成灾,他上书徽宗要求采取紧急措 施,拯救灾民,同时鉴于北方女真族势力已经深入国土,建议整修军备,防止外 患。徽宗不纳忠谏,将其贬谪到边远的南剑州( 今福建省) 沙县充当一名监税小 官。国君昏庸、国事日非,使他顿生退意,于是在无锡梁溪河畔营造庭院,以备 归隐。宣和三年( 1 1 2 1 ) 闰五月,其父病故,葬于无锡惠山北面的湛岘山麓。在 庐墓3 年期间,他亲手种植了大量松柏,故后人将湛岘山称为大松坡。宣和六年 ( 1 1 2 4 ) ,李纲被任为秀州知州。第二年复少卿。这年冬,金兵大举南侵。他冒 死上血书,请徽宗赵估禅让帝位,使太子赵桓能以皇帝名义号令军队。宋钦宗赵 桓即位后,任命其为尚书右丞,北征行营使,委以防卫京都的重任。李纲发动军 民严密布防,在靖康元年( 1 1 2 6 ) 正月打退金兵对京城的围攻。二月,因其反对 议和被免职。陈东等千余名太学生上书,京都数万军民集会要求李纲复职。宋钦 宗被迫复用李纲,并封他为开国伯,赐无锡惠山寺作为奉祀父母的功德院,后将 其调出京城,任河北宣抚使,不久以“主战”,“丧师费财”之罪,贬其为毫州明 道宫提举。这年秋,金兵又大举南下,宋钦宗急忙下诏起用李纲。他奉诏立即率 末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2 7 6 页 明】邵宝,容春堂前集卷二十,四库全书,第1 2 5 8 册,第2 2 2 页 3 军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经沦陷。次年五月,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 今商丘) 即位, 用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决心重整朝纲,收复失地,重建山河。绝 积极改革弊政,充实国库,整军备战,宋朝国力为之一振。由于其主张北伐、坚 决反对迁都江南,触犯了一心偏安的宋高宗,在相位7 7 天就被免职。以后李纲 屡遭诬陷,自南宋建炎元年( 1 1 2 7 ) 起,先后被放逐到鄂州( 今武昌) 、万安军 ( 今海南岛万宁) 等地。绍兴元年( 1 1 3 1 ) ,宋高宗再次起用李纲,官复资政殿 大学士,先后任命他为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潭州( 今长沙) 知州,江西南路安 抚制置大使、兼隆兴( 今南昌) 知府等职。任期间,他积极招抚流亡,安定社会, 发展生产,整饬军政,招募工匠建造战舰数十艘以巩固江防,并一再上书要求高 宗反省得失,待机北伐,均不为宋高宗所接受,反而一再遭贬。李纲的宏才大略 不能得以施展,抗金救国大志始终未能实现。绍兴九年( 1 1 3 9 ) ,他愤而辞职。 绍兴十年( 1 1 4 0 ) 正月十日,李纲在福建苍山松风堂病逝,终年5 7 岁。 第二节李纲的人格魅力 李纲一生,颠沛流离,在尝遍大悲大喜的各种人生境遇时,表现出了独特而 又丰富的人格魅力,大体有以下几点: 一、慷慨激昂的个性特征,执著不渝的爱国情操。“独立不迁”的人格美是 李纲人格美的核心。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他对祖国的熟爱忠贞;另 一方面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李纲一生的所作所为,为“独立 不迁”的人格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宋史载: 纲虽屡斥,忠诚不少贬,不以用舍为语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犹 嗷嗷焉,挽其裳,被裾而从之。o 这充分说明了李纲炽热、坦荡的爱国情怀。李纲在外公黄履、父亲李夔、龟山先 生杨时等入的影响下,从小就有了以身许国的志愿。李纲一生,正是宋王朝大起 大落之际。这一特殊的时段,正是检验世人操守的试金石。宣和元年( 1 1 1 9 ) , 京西大水,渺漫如江湖,漕运不通,灾情严重,可朝野上下,噤若寒蝉,独李纲 上书论列。他提出了具体解决水患的策略,同时也要求惩办办事不力的水官。更 元 脱脱,宋史卷三百五十九,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第1 1 2 7 4 页。 4 甚者,他认为造成这次水灾的政治责任是朝政当权者,是奇技淫巧之徒迷惑天听, 大量搜刮花石竹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此前,李纲的仕途一帆风顺,在上疏时 已为起居郎、兼国史编修官,可谓是前程远大。他不可能不知道“妄言”的后果, 但出于对时局的担忧,对百姓的同情,对奸佞的痛恨,他不计个人得失,执著上 疏。此举受到当时名士们的赞誉。李若水称其为“风鸣朝阳”,陈灌更以“未来 执政”期待之。金灭辽后,转戈南向,边关告急,朝廷震惧,不议守战之计,日 谋逃走。面对危机,李纲刺臂血上书,论京城可守。面对白时中、李邦彦的畏首 畏尾,李纲挺身而出;在钦宗犹豫不决,即将逃走之时,李纲更是动之以情,晓 之以理,说服钦宗留下,安定了民心。在国家危难之时,民族存亡之际,李纲表 现出了大勇气、大智慧,以一腔执著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全体 军民,领导并取得了东京保卫战的胜利。在南宋初任宰相之际,面对投降派的嚣 张气焰,李纲知难而进,当仁不让。对张邦昌等人认贼作父和出卖国家民族利益 的丑恶行径给予了严厉的批判。在与黄潜善、汪伯彦等人的庭辩上,李纲慷慨陈 词,据理力争。其有语日:“臣不可与邦昌同列,正当以笏击之。陛下必欲用邦 昌,第罢臣勿以为相,无不可者。”国皇上听后很是感动,连汪伯彦也说:“李某 气直,臣等不及。”o 最终促使张邦昌安置谭州,不久被赐死。同时一大批好臣和 贪官污吏被处理,使朝廷正气上升,邪气下降。由于李纲用人得当,稳定了局势, 为奠定南宋的格局和体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难怪朱子语类论中兴人物有 云:“方南京建国时,全无纲纪,自李公入来,整顿一番,方略成为一个朝廷模 样。”谚 在以后的日子里,李纲多次遭受不公待遇,屡遭贬斥,但他对恢复国土,重 振河山,始终念念不忘。李纲的性格,可用一个“直”字来概括。他性格耿直, 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在大是大非面前当仁不让,据理力争,体现出一个谏 臣的铮铮铁骨,一个主战派的不屈斗志,一位改革家的无畏勇气,一个爱国者的 不悔情怀。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来自于“质性使然”。正如他在三黜赋中所 说得那样: 君违必谏,虽犯颜而何伤;天听孔昭,恐荻罪之难祷何则? 忠以得罪, 束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1 6 0 8 页。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1 6 0 8 页。 宋 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一,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3 1 3 9 页 5 分焉所甘以所守之惟一,故遭黜而至三用则行而舍则藏,顾有进则有退 仰不愧而俯不怍,夫何惧而何惭? 枉道事人,奚必去父母之国;直心行道, 焉往无谮诉之谈惟君与臣,代天理事,各尽其职,非相为赐。以容悦 得君为至计,以缄默固位为良图,盖亦陋矣以直事人者,所以本天之 质。o 李纲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更是终生未释,从未懈怠。在宿兴宁县驿一诗 里,诗人即景抒情:“清夜风露冷,月华窗半侵。怀家千里梦,许国一生心。”o 为 实现自己的许国之志,李纲轻富贵,重节义。他也曾以诗言志:“醉眼视万物, 扰扰如浮萍。得丧何须道,譬犹阴与晴。节义泰山重,富贵鸿毛轻。我心与明月, 照见万古情。”o 二、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情怀。李纲在同投降派的斗争中,横眉怒目,体现 出了浩然的正气和刚强的性格,但在对待百姓方面,却完全是另外一副面孔,以 悲悯之心,仁者情怀,发展了“民为邦本”的思想。他以民心关乎天心来提醒人 们关心民瘼,他说:“善养民者,临之以宽厚简易之政,审能行此,则足以得民 心,得民心斯得天心矣。”。李纲对国家前途始终满怀信心,即使在万分痛苦的境 地仍自强不息,人民群众是其精神支柱。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有第二个人能像他 那样得到百姓的爱戴和信任。素未谋面的陈东为他身首异处,这对他是一个强烈 的震撼,但无疑更是鞭策和鼓舞。为了百姓民生,李纲不惜授人以柄,自断仕途。 李纲退处常州时,“赵万陷润州,欲进寇常州,纲以书招安,及出家资犒赏,赵 万乃昕命”国。果不其然,李纲被落职鄂州居住,不久又贬谪岭南,但他对自己 的所作所为从不后悔。潭州期间,他对奸狡豪猾和贪官污吏加以整治,没收赃款 共三万六千缗,对不称职的官吏加以调换,违法犯罪的加以处置,使吏治为之一 新。李纲还尽废科须之弊,亲自料理钱粮,杜绝漏洞和各种弊端。饱受战火和流 离之痛的流亡百姓纷纷回归家乡,安定居所,恢复生产,使长沙一带丰年再现。 当年收税米四十余万石。不久,李纲调任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当时江西 正值干旱,田野荒芜,饥民满野,仓库匮乏,民不聊生。大臣怀禄不敢谏,小臣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2 2 页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3 5 7 页。 束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中秋望月次玉局翁韵二首, 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 1 2 9 页。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6 7 4 页。 【宋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4 3 4 页。 6 畏罪不敢言。李纲初到,延见父老,询问疾苦,赈济灾民,修筑城池,使一方百 姓受益颇深。李纲在地方官期间,注意聆听人民的苦痛之声,为解除百姓苦难做 了一些实事,也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声援和支持,才更加坚定了他前进的方向。 为安社稷虑,为民生计,李纲从不气馁,从不放弃,经常为民请命。在上道君 太上皇帝封事中,他说: 比年以来,用度既广,取于民者,常赋之外,其目繁多。絮帛则有和买, 预买,有泛买,有常平和买,有应副燕山和买;米谷则有和籴,有均籴,有 补发上供和籴,有应副军粮和籴,有拨发辇运司和籴。名日预买,无钱可敷 名日和籴,其价每下又以官告,度牒、钞书准折,众户共分,皆为虚名无 用之物此外又有荼盐敷配课额,赃吏猾胥,因缘侵渔。一家之产,随其高 下,所出如此,欲其不饥寒转徙得乎? 东南之民耳目见闻,水漕而陆辇者, 又皆j :乞石应奉不急之物。愚民无知,以谓夺其父子兄弟、夫妇所以相生养 具,尽于锱铢,而用之如泥沙,以供浮费,欲其不兴怨谤,何可得哉? 是以 顷岁江浙巨盗一呼,从之者风举而云集,东北啸聚,至今为梗。 李纲在上书中不仅指出了百姓肩上所承担的繁重税目,还进一步指出哪里有压 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道理。据此,李纲经常上书要求减轻赋税,以宽民力。这种 执著不渝为民请命的精神,表现了李纲博大的仁者情怀。 三、通脱旷达之胸襟。身处两宋之交,李纲始终处于政治斗争的漩涡。面对 人生的起伏潮落,李纲都能从容面对,坦然相向。这一点,在李纲诗歌的内涵研 究中有详细的论述,此中不再赘述。 李纲秉性正直,不畏权势,嫉恶如仇,当仁不让,不失为一个勇者;忠诚爱 国,致死不渝,不失为一个“忍”者;在人生的低谷,豁达通透,刚健有生气, 不失为一个强者;悲天悯人,关爱民生,不失为一个仁者。在李纲身上,我们看 到了圆润与刚健的统一,智慧与执著的结合,折射出动人的魅力。 第三节李纲的三教思想 李纲于儒家易、春秋、论语很有研究,对释家华严、禅宗也颇 深入,子道家、道教也有接触。李纲是位以儒家为主、释道为辅的三教合一论者。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授,牵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4 9 7 页 7 他对儒释道三教之主从不失儒者之定向。在儒佛见地上主张“儒佛无二道”。这 在宋代儒学意识抬头的时代里,是不容于当时道学界的,故后世很少有宣扬其学 说者。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三教调和论由来已久。汉末、三国时期,牟予在理惑 论中说:“尧舜周孔修世事也,佛与老子无为志也”,它们“金玉不相伤,精魄 不相妨”。他还从多方面论述了儒释的一致性。康僧会也调和儒释,力图将二者 融合为一,甚至传说他还说过“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南北朝时期, 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归心中说: 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极为异,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 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 禁也;智者,不淫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至如畋狩军旅,燕享刑罚, 固民之性,不可卒除,就为之节使不淫滥尔,归周孔,而背释宗,何其迷也 西 隋唐时期,佛教、道教斗争最为厉害,帝王也多有诏书直接调和。当然,许多人 提倡三教调和,但实际上也是有扬有抑。儒释道三者还是有主次之分的。元仁宗 就说:“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显然,神宗虽然认为佛 教在明心见性上认识深刻,但治国安邦更需要儒家文化。李纲在拙轩记中亦 云:“究余生于释老,味正道于吾儒。” 李纲还呼应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的思想潮 流,自称梁溪居士。我们可以看出,李纲是位儒释道三教兼治的学者,但以儒为 “正道”。 在三教论中,李纲对此有更明白的论述。“治之道一本于儒,而道释之 教存,而弗论以助教化,以通逍遥。” 他说:“释氏之所谓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智慧者,其说可取,而亦足以助教化矣。”o 主张以儒学为治国之本, 以释道二教辅助教化,以达到减轻人们内心的压抑性情感目的,也就是所谓的通 “逍遥”。他对于释道二教是“信而不迷”,对于它们的发展还是主张要加以一定 粱 释僧佑,弘明集卷一,四库全书,第1 0 4 8 册,第8 页。 粱 释僧佑。弘明集卷一四库全书,第1 0 4 8 册,第8 页。 粱 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下,颜氏家训家范,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2 9 页 c 明 宋濠,仁宗本纪二,元史卷2 6 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第5 9 4 页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1 2 7 1 页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授,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1 3 6 0 页。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 ,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1 3 6 0 页。 3 的限制。“且设法以禁徒人之太滥者,富室之太过者,斯可矣。”国同时,李纲还 对对待儒佛二教的态度进行了反思。“退之呵佛乃知佛,王莽崇儒岂信儒? 敦弊 自须烦诋毁,即真安用假诗书? ”回可谓是真知灼见。 李纲坚持以儒为正道,正如其在闻七弟叔易登科中所写的:“吾家世儒 业,教子惟一经。”o 李纲认为儒学之本在于“仁”。其求仁堂记及座右铭 云: 君子之于仁,其求之也易,其得之也难;一心之外无余仁,一仁之 外无余法;内之方寸,外之万物,周遍圆融,同一仁体,反身而诚,乐 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故日: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非以其求之之易故耶? 然仁之为任重,非强有力者莫能胜也;其为道远, 非笃行者莫能至也一出处语默之失当,一视听言动之非礼,皆足以害 仁。故日:仁者其言也切,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 非以其得之之难故 耶? 惟其求之也易,故有能一e l 用其力于仁者,圣人之所取也。惟其得 之也难,故非见善明,用心刚,特立独行而不顾者,未有能成其仁者 求仁堂记回 予名堂曰:“求仁”,十二时中,行住坐卧未尝须臾离也。作座右 铭以自警焉,其文日:是心浑然,无有边际,遍周法界,同一真体,强 名日仁。求之在己,不属中间,非内非外,一以贯之,万物皆备。视听 言动,造次颠沛,无须臾离,必在于是克己则见,复礼则亲,一e l 如 斯,天下归仁。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扩而充之,以及斯民。德被草木, 信及鱼豚,本无别法,一视同仁,害以求生,成以杀身,得全于此,死 生埃尘,不即不离,非妄非真,酌之不竭,用之不穷,孰能体是,号日 能仁,颜氏之子,请事斯言,勒铭座右,以代书绅 座右铭o 由上面所引,可知其儒学本在求仁,以仁为正道,完全紧扣论语立言。李纲 还将“仁”与佛家之法、法界视为周遍圆融之同一真体。吴敏被贬,知道李纲通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1 3 6 0 页。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授,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1 0 4 页。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8 6 页。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1 2 6 9 页。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1 3 5 2 页。 9 易与华严经,给在雷阳的李纲写信,求出世之法,问二者之别。李纲回 信说;“易立象以尽意,华严托事以表法,本无二理。”甚至后来总结说: “儒释之术一也,夫何疑哉? ”国 李纲对佛教的崇信,亦有渊源。首先在于相信自己是僧人转世。在东坡谪 英州以书语所善衲予日戒和尚又疏脱矣读之有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先公太师尉秀州华亭日,与僧灵照师相善。尝下村视涝,梦照师日:“本 欲渡南海,与君有缘,故来托化。”是夕,卫国太夫人亦梦有僧开帐而寤 归,既相与语,异之遣人,灵照则以见梦之夕入灭矣已而余生,人皆以 为灵照后身也o 因而李纲在诗中说:“东坡夙世乃戒老,次律前身为永师”,。他也认为自己乃是 僧人灵照禅师转世,自己相信佛教,自然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在至丰阳寓天宁 僧舍有感其二中,他也说:“此身又复寓精庐,丈室萧然一物无。每见招提心 即喜,前生真是老浮徒。”回 其次,李纲崇信佛教还与他的家学有关。李纲的父亲李夔,在松溪县任县尉 时,与大中寺庆余禅师往还,究心佛法。对此,他在庆余长老开堂疏跋尾 中 有记: 建州大中寺长老庆余师再开堂疏) ) ,先公太师所作也。元佑中,先公 任松溪尉,师住邑之中峰寺,语道相契,数以手帖往还。时参政吕公谪居建 安,尝询衲僧中可与语者,先公以师对。吕公谕州郡,请住大中寺,学者云 集,凡半年余。吕公一日约先公同游武夷山,及归,则师已迁化,一复时矣。 方其示寂升堂,集众告辞,跏跌而逝,经一昼夜颜色不变吕公注涕痛悔, 恨未尝款叩师之关键。先公谓:“师平日所得奇特,盍归诚祈恳,傥能复来。” 吕公焚香再拜,亲以小磬就师耳根击之至数十声,师忽开眼笑日:“已相别, 何,必尔? 为公当再留七日。”遂下坐,复居方丈吕公咨问道要,且请师再 开堂,以疏文属先公撰述。其间有“维摩示疾,而莫匪为人,阿难辞世而重 王瑞明点校,雷阳与吴元中书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1 0 6 8 页。 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3 4 9 页。 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1 0 6 8 页。 王瑞明点校, 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3 0 2 页。 王瑞明点校,t 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1 5 0 2 页。 i o 著著著蓍著纲锕纲纲纲李李李李李宋宋宋宋柬l 回 来说法”之语,盖纪实也既七日,再升堂而化吕公为作碑,具载本末置 寺申 杨时在程门弟子中名望最高,李纲曾问学于他。杨时晚年亦好佛法。宋元 学案全祖望引黄宗羲语云: 龟山气象和平,议论醇正,说经旨极切,论人物极严,可以垂训万世, 使不闲于异端,岂不诚醇儒哉? 乃不料其晚年竞溺于佛氏。 李纲信佛传自家学,当然,与他的个人遭际也有很大关系。他本身所具有 的忧患意识和所遭遇的人生悲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特殊的教育经历及其 血样来讲,在儒家积极入世的社会历史使命的重压下,诗人无法呼吸,只得在佛 家的禅悦和道家的自然逍遥中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宣和元年( 1 1 1 9 ) 、二年 ( 1 1 2 0 ) 贬谪沙阳期间,他同罗酬老、丹霞禅师等人谈禅论道,开始潜心钻研佛 教。他在与许振叔显谟书中说:“某待罪贬所,托庇如昨征商之余,日得观 阅藏教,留心空门,以洗三十八年之非,此外颇亦翻经史,弄笔研,聊以自慰。” 。在和陶渊明归田园六首其四中他又说:“归依金仙氏,妙契端不虚。借问 名利者,还有此乐无? ”。为此,父亲的同科好友陈灌还曾劝诫过他,希望他不 要沉迷,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在丁末( 1 1 2 7 ) 秋罢相及远谪海南到晚年几起几 落之间,李纲在闲下来的时候,将很大的精力放在了“立言”上,潜心研究儒家 和佛家文化。先后著有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并论易与华 严相合之旨;又有 详说十卷。 李纲不仅对儒佛思想有认识,对老庄,甚至道教也不陌生。在次韵和渊 明 诗中,他记述了自己少年学道的情景。“少年学神仙,日诵琼笈经。 交梨与火枣,丹鼎期必成。呼吸存夜气,宴坐至五更。岂知糟曲中,醉乡即黄 庭。”固从榕木赋所述“无用之用”与“处夫材与不材之间”o ,可知其是 演化庄子中逍遥游、人间世、山木篇中的思想;从论范蠡 张良之谋国处身所言“功成名遂,能高举远引以全其身,微二子吾谁与归”, o 宋元学案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第9 5 1 页。 耒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绢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舨,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t 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 ,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 l i 瑟嚣 o 3 3 9 第第第第 回知其有契于老子“功成身退”之见;从读 六绝句可知其对道 家的逍遥、养生、齐物论等都有很深的认识。若从神释之诗,知其入生观 更是具有超然物外的味道。 有形会当灭,是影无实处;惟我谢客尘,妙湛乃常住不入造化机, 岂堕阴阳数;回光试返照,凡圣悉皆具不减亦不增,谁毁与谁誉;超 然外生死,卓然无来去。o 但是,李纲主要是用道教来调适自己的内心,以修身养性。他每每谈到要隐 迹山林,实质只是其理想无法实现的一种“解脱”。李纲在江南道中及归海 陵途中明确表示:“逝将归山林,瓶锡寄一岩。愿从祖师六,不学黄庭三。 得此无所得,超然离圣凡。”。“祖师六”指的是六祖慧能,也就是佛教的 代称;黄庭外景经有三篇,“黄庭三”即指此,是道教的代称。李纲在 这里明确表示倾心佛教,不愿学习道教。其实,李纲否定的只是道家的“神 仙长生之说”。他的思想,明显印有老庄思想“超物我”、“齐生死”的烙 印,但同时亦能体现儒家士大夫在险恶的政治风雨中追求独立人格的意味。 李纲有入世的执著,没有儒者的迂腐;有出世的超然,没有隐者的遁世。淡 泊名利而不坠入空寂,在穷达迸退中都努力保持思想自由和人格独立。但是, 正由于李纲出入三教,“宋徒以( 李纲) 喜谈佛理,故南宋诸儒不肯称之”回。 因而后世很少有传其学说者。 c 束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版第1 4 2 9 页。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岳麓书杜,2 0 0 3 年版,第4 1 1 页 宋 李纲著,王瑞明点校,阻风舟中有感,李纲全集,岳麓书社,2 0 0 3 年舨,第1 8 0 页。 清 纪昀等编,钦定四库全书总且,中华书同。1 9 9 7 年版,第2 0 9 1 页 1 2 第二章李纲诗歌研究( 上) 第一节李纲诗歌艺术渊源探析 李纲的诗歌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和价值内涵,这固然与他的生 活境遇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样与他“转益多师”也很有关系。蔡宽夫诗话云: 国初沿袭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敌王黄州主盟一时祥符、 天禧之阍,杨文公、刘中山、钱思公专喜李义山,故昆体之作翕然一变而 文公尤酷嗜唐彦谦诗,至亲书以自随。景佑庆历后,天下始尚古文,于是李 太白,韦苏州诸人乃杂见于世,杜子美最为晚出三十年来学诗者,非子美 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尊异之,李太白而下,殆莫与抗。o 缪钺先生在论宋诗中有言: 宋诗之有苏黄,犹唐诗之有李杜元佑以后,诗人迭起,不出苏黄二家。 而黄之哇径风格,犹为显异,最足以表宋诗之特色,尽宋诗之变态。刘后 村诗话日:“豫章稍后出,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捌t i - t 古书,穿穴异文,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 祖宗。”其后学之者众,衍为江西诗派,南渡诗人,多受沾溉,虽以陆游之 杰出,仍与江西诗派有相当之渊源。o 李纲身处北宋末年和南渡时期,深受苏轼等人及元祜诗风影响,加以杜甫和陶渊 明在当时和以后逐渐成为诗坛典范,这对李纲诗歌的创作和诗风的形成无疑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 南宋周紫芝乱后并得陶杜二集有诗:“少陵有句皆忧国,陶令无诗不说 归。”o 这两句集中概括了陶杜二人所体现的两种表面看来截然相反的思想价值取 向。但这种矛盾,却完整统一于李纲的生命和诗中。 宋入主要把杜诗的价值概括为忠君优国,更多的注意他“温柔敦厚”的诗教 意义。在学杜方面,李纲也坚持儒家的诗学传统,反对“谲怪怨怼”,如他在拟 骚并序中就说屈原虽然“正洁耿介,情见乎辞。然而托物喻意,未免有谲怪怨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二十二, 缪钺,诗词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博璇琮主编,全宋诗,第二十六册,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1 4 4 1 4 5 页。 1 9 8 2 年版,第3 5 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7 1 6 7 页。 1 3 怼之言。”并说自己要“取其正洁耿介之义,去其谲怪怨怼之言,庶几不诡于圣 人”。李纲眼中的杜甫是“平生忠义心,多向诗中剖。忧国与爱君,诵说不离 口”o 。杜甫的“忠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财务审计业务合同书范本
- 2025标准企业办公室租赁合同样本下载
- 个人餐饮员工劳动合同标准文本
- 书法雕刻劳务合同标准文本
- 航空运输合同示范文本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版珠海二手房买卖合同
- 证券资产抵押担保合同二零二五年
- 聘用人才劳动合同
- 二零二五版员工食堂劳务承包合同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定义及特征二零二五年
- 消防更换设备方案范本
- 合伙开办教育培训机构合同范本
- 嵌入式机器视觉流水线分拣系统设计
-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nbt10096-2018)
-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湖南省2025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安徽省集训选拔赛“电子商务”赛项规程
- 2025年中考数学复习:翻折问题(含解析)
- (统编版2025新教材)语文七下全册知识点
- 家具全屋定制的成本核算示例-成本实操
- 第二单元第1课《精彩瞬间》第2课时 课件-七年级美术下册(人教版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