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项目管理与辽沈战役.doc_第1页
概述项目管理与辽沈战役.doc_第2页
概述项目管理与辽沈战役.doc_第3页
概述项目管理与辽沈战役.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管理之辽沈战役辽沈之战的胜利使我军迅速确立了全局性的优势,也是三大战役中最有悬念的一战。决定战局的因素很多,毛泽东的大手笔、大智慧和大胸怀;林彪严谨的计划、严密的组织和足智多谋;蒋介石的头鼠两端;。有一句话说“凡事皆项目”,我就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分析这场战役给我们的启示。范围与资源管理: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 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当时,东北战场是全国五大战场中我正规军数量超过国民党正规军数量并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第一个战场。因此,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制订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规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关在东北就地歼灭的作战方针。开始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不愿南下锦州作战,企图回师长春。在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州)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东北野战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集中了个纵队和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个师,余万人,发起辽沈战役。”沟通管理:毛林之争,沟通解决。锦州是东北和华北的要冲,是东北的门户,兵家必争之地,这作为最基本的常识。但到底是先打锦州,实现关门战略,还是先解决长春之敌(当时长春已经被围数月成为一座死城,守军战斗力极弱),继而拿下沈阳,实行赶羊战略都各有道理,因为当时解放军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是得到了苏联的有力支持,而蒋介石由于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站错了队,所能得到的美援已经很少了;其次是兵力上的优势,所以毛的东北大决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实际上是给了蒋一次决战的机会,如果蒋的“东西对进”战术成功,锦州没有在计划的时间内拿下,林的几个攻锦纵队被内外夹击,内战的结局就很难说了,而林的想法如果得以实施则更有利于把小的优势积累成全局性的胜局,但全国解放的时间就得推后了,好像下象棋,如果你已经比对方多了一个车,这时候毛的战术是迅速决战,林的思路是通过对子逐步消耗对方实力而获取最后的胜利。所以林的顾虑是有道理的,何况还有“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的老话,但通过几次沟通,最终林还是服从了中央军委的决定,将帅用命,坚决贯彻了毛的意图,迅速引兵南下,而可以想象能够成功组织几十万人马南下几百公里,既要隐蔽又要迅速,没有一个坚强的组织机构做保证,没有林彪的周密布置和指挥是不可想象的。干系人管理:军政集权一九四六年六月十六日,中共中央做出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也就是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成为当之无愧的东北王。对于林彪经营东北,毛泽东表现出高度的信任,他曾明确地对罗瑞卿说:“受任于乱军之际,奉命于艰难之间。只有林彪去了才可以把东北的党、政、军、民各方面统一起来。” 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毛泽东认为在战略层面上指挥权不协调、不集中是有害的,而当时林与彭有隙,所以下决心干脆把彭真拿下,集权于林彪,要知道这种一二把手直接调换的人事决策非特殊情况下是不大可能做出来的。毛对林的信任和林的集权无疑是东北战场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蒋的兵不可谓不精,新一军和新六军全美式装备,在南亚战场把日本人都打得找不着北;将不可谓不猛,卫立煌、廖耀湘、范汉杰从北伐打到抗日,哪个不是战功赫赫,足智多谋,虽有蒋在中间协调,终究是将帅不同心是犯了兵家大忌。当公司承接一个大的项目,一定要指派一个有足够能力的人负责整个项目,就是项目经理,这里要说的有能力不能完全等同于有成功的经验,林善于运动战,攻坚战没有成功案例,在这之前打四平和长春都不能算成功,四平更是直接宣告失败,凭什么就能相信他能把锦州拿下,也就是说一个项目经理没有类似项目的成功经验,或做了两次都做砸了,还要给他第三次机会吗?这是个如何看人如何用人的问题,很复杂,从另一个角度看除了林也没有更好的人选可用了;刚开始要帮助他把项目内部的关系理顺,就象毛把彭拿下以林代之;要给他足够的授权,毛于一九四六年五月致电林彪:“前线一切军事政治指挥权,统属于你,不应分散。” 风险管理:解放沈阳,以变应变。1948年10月27日,蒋介石将杜聿明召到北平,商讨对策。蒋起初还想调海军运输舰将葫芦岛的部队海运营口登陆策应廖兵团从营口撤退。杜认为要将葫芦岛的部队运到营口,至少也要一个星期。在这一周内,廖耀湘要是存在的话,就可以自己打出来退到营口,否则一两天就完了。再把葫芦岛的队伍调去,等于白白送死。他建议蒋介石赶快调船把营口的部队撤退。蒋最后同意调船撤离营口的第52军,同时命周福成指挥第53军、第6军207师死守沈阳,并派杜聿明到沈阳召集周福成等部署沈阳防务。当天中午,杜聿明由北平飞沈阳,途中命令锦西各部队停止攻击,退回锦西既设阵地,严防解放军反攻。晚上,杜聿明飞到沈阳,与卫立煌研究如何巩固沈阳防务或撤退营口。卫这时心绪缭乱,坐卧不安,只是重复地说:“我早就向他(指蒋介石)说,出了辽西走廊就会全军覆没,他不相信,我画个十字,他也不信。现在你看我说中了罢!”又说:“从前我要守,他不肯守,现在什么也没有了,如何守法呢?”杜问卫:“退营口怎么样?”卫说:“长春敌人几个纵队已南下,退出去也马上完蛋。”杜聿明也觉得的确是退守两难,只有照蒋介石的命令,叫周福成指挥现有部队死守沈阳。第二天,杜聿明回到葫芦岛,着手部署撤退营、葫的部队。卫立煌见大势已去,于30日乘飞机离开沈阳。围歼廖耀湘兵团之战,东北野战军实施大胆渗透和穿插,不仅使廖部建制大乱,自己的建制也跑乱了。各师、团单独作战,穷追猛进,那里有枪声就往那里打。至28日辽西会战结束时,各纵队已无法集结,师、团位置极为分散。刘亚楼急得望着各纵、各师位置的地图直挠后脑勺。罗荣桓焦急地说:“部队建制大乱,不利于统一行动。沈阳之敌眼看要向营口跑。”林彪抓了一把炒黄豆,不动声色地说:“乱就乱吧,下道命令,全军向沈阳进发,同时传达纵队和师、团,乃至营、连,不必集结,部队从原地出发。”东野各部队迅速向沈阳兼程前进。 1948年10月31日,完成了对沈阳的包围。 1948年11月1日拂晓,对沈阳发起攻击。当天中午,第8兵团司令周福成和他的300名卫队在银行大楼放下武器。只有戴朴率第6军207师顽强抵抗,但很快被解放军消灭。1948年11月2日,沈阳全城为解放军占领。同日,解放军攻占营口,除刘玉章率第52军军部及所属第25师等几千人乘船从海路撤逃外,其余14000余人全部被歼。至此,辽沈战役结束。当部队大乱之际,林以快速精准的决策,以变治变完成了沈阳额解放。项目成果:辽沈战役自1948年9月12日至1948年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军47.2万余人,其中毙伤国军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反正及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