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电子传媒语境中的文艺传播模式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电子传媒语境中的文艺传播模式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电子传媒语境中的文艺传播模式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电子传媒语境中的文艺传播模式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电子传媒语境中的文艺传播模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电子传媒语境中的文艺传播模式研究电子传媒语境中的文艺传播模式研究 研究生:陈功 导师: 专业:文艺学 研究方向:西方文论 年级:2 0 0 4级 摘 要:文艺传播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研究领域。即使在 20 世纪传播学研 究极为鼎盛时期,文艺传播现象研究也只是次要的部分。20 世纪 90 年代,孙宜 君先生的专著文艺传播学开文艺传播新学科研究的先河。这部著作立体式地 分析文艺传播学的构成,阐述了文艺传播的本质、特征、模式、方式、功能和效 果等内容。但是,孙先生过分倚重大众传播理论,其研究明显表现出文艺学、传 播学的拼合痕迹,文艺传播模式自身的个性和特质并没有很好彰显。 论文在综观文艺活动研究史的基础上,以大众传播模式理论为基点,借助生 物生态学的网状概念,并借鉴孙先生的合理之处,确立文艺传播网状模式研究范 式,试图还原文艺传播模式自身的独特个性。 重新界定文艺传播模式的要素, 将传播技术纳入电子传媒语境中的文艺传播 模式的内部要素。这是本文的大胆立论。本文认为,传播技术是文艺传播模式呈 现与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构建文艺传播通道的重要技术凭藉,是决定文艺传播 生发和速度的第一要素。将传播技术纳入文艺传播模式的内部要素,与电子传媒 语境中文艺传播的特性是相吻合的,完善了文艺传播模式要素理论,有利于彰显 文艺传播模式的网状图式特征。论文还讨论了文艺传播的内涵。认为文艺传播是 文艺产品信息借助各类传媒技术在生产者领域内、 消费者领域内或两者之间的互 动行为。这里的互动行为决不是简单的互换或往复的行为,它是对文艺产品信息 解读、增删、扩缩或传灭的动态行为,具有永恒的开放性、流向性。 文艺传播模式的网状图式是论文的创新。 网状图式是文艺传播模式的固有图 式,不管语境如何发展、变化,它都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在不同传媒语境中,只 是网状图式呈现层次繁简不同而已。 所谓网状图式是指传播主体与消费主体内部 具有层级的特性,两者之间没有十分明晰的界限,在文艺传播过程中,它们互相 转化,从而构架成十分复杂的网状关系。这一新命题有助于形象地凸显文艺传播 自身的独特个性。 电子传媒语境中,文艺传播模式的各构成要素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两 大主体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复杂。 在这种特殊的语境里对文艺传播及其模式进行 考察更有利于印证文艺传播模式图式的网状结构。电子传媒语境在此界定为:以 电子传媒为主的,传统传媒彼此交错、相互发挥作用,协同电子媒介传播文艺信 息的综合性语境。在这种语境中,文艺活动的内在属性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创 杨小清教授 莫其逊教授 ii 作观念、创作主体还是文艺样式都出现了新扩展;文艺消费领域出现平等化、影 像化趋势。 文艺活动走下文艺精英的神坛, 走向平民生活, 迅速与日常生活接轨。 文艺传播的诸多变化进一步复杂了文艺传播模式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两大 主体的层级关系,有力彰显了传播模式的网状图式。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文艺 传播网状图式研究范式,在与传统研究范式对照的基础上进行建构。 因此,论文试图以网状模式这个重要概念为着力点,将文艺传播模式的网状 图式放在电子传媒语境中进行展示,揭示其固有的特性。论文主要分三部分展开 论述:第一部分是在电子传媒语境中讨论文艺传播模式的要素及其图式呈现。界 定电子传媒语境的科学内涵,探析电子传媒语境的表现特征。厘定文艺传播及其 模式的内涵,全面揭示文艺传播的模式要素,尤其廓清文艺传播模式的内部要素 和外在因素,将传播技术纳入内部要素来考察。在此基础上,展示文艺传播模式 的图式特征。第二部分是考察电子传媒语境中的文艺传播模式的变化与影响。分 析了电子传媒语境中文艺传播模式的两大变化; 从文艺活动的内在属性和文艺活 动的整体变化趋势两个方面探析文艺传播模式的变化给文艺活动自身带来的影 响。第三部分是构建电子传媒语境中的文艺传播模式的研究范式。剖析两种文艺 传播模式的传统研究范式的合理性和理论缺陷。在此基础上,构建文艺传播网状 模式的研究范式。这部分是笔者大胆创新,迄今学界尚无类似的观点。 研究文艺传播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艺传播模式研究是对文艺活动研 究的丰富,是从文艺信息传播与传播效果的角度揭示文艺的存在机制、生态环境 和变迁原因,彰显文艺传播模式的特质。这种研究有助于开发新的视野,加速学 科建设,完善文艺传播学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文艺传播模式;网状图式;电子传媒语境;文艺传播产业化 iii on the model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ommunication in the electronics media context postgraduate:chen gong tutors:yang xiao-qing, mo qi-xun subject: scienc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major:western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y grade:2004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 literary and artistic communication has been neglected before long and it is an only very minor scratch under the 20th century heyday of the communication study. in 1990s, mr. sun yi-jun published the science of literary and art communication and he was regarded as a pioneer in the new branch. this book three-dimensional discusses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of communication of essence, feature, model, and the result of functional areas. otherwise, mr. sun too relies on the mass theory to display the model of its own personality. his theory obviously takes on the emasculation of the traces. on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art activities and the theory of the mass this thesis try to absorb the reasonable parts of suns theory and take on the model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ommunication of unique individuality. the thesis re-defined the elements of mode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put into the internal elements which is a new point in this thesis.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spread of technology is the decisive factor in showing art mode. construction for the communica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channel with technology, georgia, and decided to speed the communication of art is the primary factor; meanwhile, it is also a decisive factor in literary mode changes. literary mod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will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internal elements of the electronic media and literary context lan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 is the same, he added. literary elements of a sound theory, help highlight the cultural map-mode features.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network maps literary style is the inherent pattern, no matter how the context changes, it is not a fundamental change.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ommunication is what information exchanges through various media technology between the produce field and consume field. the interaction here is not a simple swap of rehabilitation or return. it is a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artistic product information which is interpreted, modified, scalability mass destruction and has the opening nature and flowing nature. under the electronic media context, literary and artistic of communication mode iv of the various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new changes have emerged, in particul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main has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in the particular context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this model is apt to taking on. the electronic media context is defined which is mainly to the electronic media, the traditional media intertwined several mutual role collaborative electronic media to communicate information to the integrated arts context. literary and artistic activities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what creative ideas, main art forms and the creator have emerged to expand. the field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changes to be equality and images of consumption trends.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walked down the elite literary altar, towards civilian life, and quickly converging daily lif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ommunication relation in a complex model takes place many changes. in particular, the two main performances are a more complex level of the rich. what creates a more effective netted scheme. so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focus on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network model under the electronic media context and reveals its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what the mod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essential factor and the scheme. it analyzes the electron media context of scientific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cleans up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model, external factor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elements to be included in the inspection and display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of communication model. the second researches the art of traditional model of paradigm. this is the spread of this phenomenon of art history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yet similar views. part iii is constructs the theory of in the electronic media context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of model. it analyzes two kinds of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ing pattern and their flaws. on th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breadth literary and artistic communication pattern research model. this part is the authors innovate and still not similar viewpoint as yet. the research has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it riches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displays the artistic existence mechanism,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vicissitude reason and reveals special characteristic. the thesis helps developing the new research field of vision and recreating the new science. k e y - w o r d s : k e y - w o r d s : model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ommunication; netted scheme; electronic media context; literary industrial production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 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 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 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 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 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 言 文艺传播古已有之,但是在文艺活动研究领域里,长期以来,它并没有得到 应有的重视。 绝大多数文艺流派或文艺理论研究者将关注点集中在文艺作品的艺 术过程上, 对文艺作品信息是如何进入接受者视阈以及何以被接受者接受的这一 中间环节(过程)或忽略或视而不见。一直到 20 世纪传播学研究在西方蔚然成 风, 大量传播学专著译介到国内, 文艺传播才引起了一些学者的重视。 他们借鉴、 汲取大众传播理论,积极建构文艺传播学。 综观文艺生长及其理论史,笔者认为,文艺传播模式的研究主要表现出两种 传统范式,即四要素研究范式与以大众传播模式为蓝本的研究范式。四要素研究 范式是传播学诞生以前文艺活动的最主要的研究范式。 绝大多数文艺流派和文艺 理论家的思维模式和研究重点主要是放在文艺创作者、接受者、世界与作品四个 方面,而且往往只侧重其中的一两个方面,很少全面关注的,至于文艺传播过程 就几乎被他们忽略了。这正好暗合了 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四个要素的文学 批评模式,因此称其为文艺传播模式的四要素研究范式。以大众传播模式为蓝本 的研究范式是以孙宜君先生为代表的文艺传播研究方式。 现任中国矿业大学文学 院主任的孙先生是国内文艺传播学科理论建构的第一人, 他重视文艺传播学科建 设,关注文艺传播过程,借助大众传播理论说明文艺传播这一特殊的传播现象, 为文艺传播廓清了学科界限并为它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率先出版专著 文艺传播学1,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文艺传播学这门新兴的学科,立体式地展 现了文艺传播学构成,深入阐述了文艺传播的本质、特征、模式、方式、功能与 效果等。可以说,他是文艺传播学的首倡者和文艺传播理论及其模式的积极建构 者。然而,孙先生过分倚重大众传播理论,其研究有将文艺学、传播学两者拼合 的明显痕迹,文艺传播及模式自身的个性和特质并没有得到很好彰显。从学理方 面来看,文艺传播学的理论建构仍然处在草创阶段,存在很大的缺陷。 “蛇有蛇踪,鸟有鸟道。”文艺传播作为特殊的传播现象,必然有自己独特 的运行图式。本文认为,文艺传播模式是一种网状模式 。所谓网状模式就是说, 在文艺传播过程中,文艺活动的各主体呈现出层级化特征;即文艺生产主体、文 艺传播主体、消费主体都表现出为原生级、次级、三级甚至更多级等不同层次的 级别,就像生物食物网中的营养级。同时,各主体间又在文艺信息交换中流动、 互化,文艺生产者、文艺传播者、文艺接受者之间的角色发生互换,交织成一个 巨大而又复杂的文艺信息传播网。 文艺信息正是在这种的特有的网状模式中最大 限度地实现其有效价值。 厘定文艺传播的模式要素是凸现文艺传播网状图式的重要环节。 要素的地位 2 和作用区分不清就会导致要素的归属不当、概括不全,图式呈现就会模糊不清。 将传媒技术纳入文艺传播活动的内部要素是本文的大胆之处。在电子传媒语境 中,文艺更加借重技术进行传播,技术作为文艺传播模式的内部要素表现出更为 强大的张力。笔者认为,传媒技术、传播主体、接受主体、传播语境共同构成文 艺传播活动的四要素。在四要素的合力作用下,文艺传播模式呈现出更为完整的 网状图式。 本文试图以网状模式为理论着力点上, 将文艺传播模式放在电子传媒语境中 进行探讨。论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电子传媒语境中讨论文艺传播模式 的要素及其图式呈现。界定电子传媒语境的科学内涵,探析电子传媒语境的表现 特征,厘定文艺传播及其模式的内涵,全面揭示文艺传播的模式要素,将传播技 术纳入内部要素考察。在此基础上,展示文艺传播模式的图式特征。第二部分是 考察电子传媒语境中的文艺传播模式的变化与影响。 分析了电子传媒语境中文艺 传播模式的新变化; 从文艺活动的内在属性和文艺活动的整体变化趋势两个方面 探析文艺传播模式的变化给文艺活动自身带来的影响。 第三部分是构建电子传媒 语境中的文艺传播模式的研究范式。 在剖析两种文艺传播模式的传统研究范式的 合理性和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构建文艺传播网状模式的研究范式。这部分是笔者 的创新之处,迄今学界尚无类似的观点。 北京大学的谢冕先生认为文艺学研究向来有两条主要路径: 一条是在既有材 料基础上“皓首穷经” ,探本求源,阐述创作的理论和批评运作的方法等;另一 条路径是借鉴、吸收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寻求观察描述 文艺活动和规律的新视点,注意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重在探索和创新。2本文试 图沿着孙宜君先生开启的理论研究新路前行,这条路无疑属于谢先生所说的“另 一条路径” 。在这“另一条路径”的研究中,我们提出的某一观点可能还不够完 善,但我想这是新学科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3 第一部分 电子传媒语境中的文艺传播模式的构成要素及图式呈现 文艺传播是人类较为古老的传播现象之一, 其目的是为了人类高级精神产品 的分享和传承,在知识、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3同时发生作用。它的出现是以文 艺作品的生成为基点、文艺活动的独立为标志的。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是文艺 活动走向独立发展的分水岭,是文艺传播活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契机。4 文艺传播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按照自身固有的模式传播。 “语境的水平决定 了有关传播性质的一切,它是所有后来行为依赖的基础”5。史蒂夫莫藤森的 这句话将语境作为传播内在属性的决定性因素, 过分夸大了语境在传播活动中的 作用;但是不可否认语境对传播活动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尤其是电子传媒语境对 文艺传播的作用日益凸显。可以说,电子传媒语境是文艺传播得以实现的关键性 要素,是文艺传播模式实现优化的决定性因素。 一、电子传媒语境的内涵及表现特征 (一)电子传媒语境的内涵 何谓传播语境?传播语境就是文艺传播所处的现实背景。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广义的传播语境即文艺传播的大环境、泛环境,主要包括传播技术环境、社 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孙宜君先生称之为文艺传播背景,也有人将之定义为 国家背景。6狭义的传播语境只指由各种传播技术共同构成的技术环境。技术媒 介的运用总是根植于广阔的社会和体制背景之中。 这个背景虽然限制了传播媒介 的有效选择,但是,新的技术媒介使得新的社会互动成为可能,它或者改变或者 消解旧的互动形式,并创造了新的行为和互动形式的焦点和场所。这些焦点和场 所说到底就是传播语境的别称。本文笔者主要采用的是狭义的语境。 文艺传播史上,传播语境出现过四种主要类型,即口语传媒语境、雕刻传媒 语境、印刷传媒语境和电子传媒语境。“没有一种媒介具有孤立的意义和存在, 任何一种媒介只有在与其他媒介的相互作用中, 才能实现自己的意义和存在” 7。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这句话道出了语境是多媒介融合生长的“大熔炉”特性。任 何类型的语境都不是由单一的传播媒介作用而成。 新型语境往往是新媒介与旧型 语境中所有媒介交互融合而成, 不过, 新媒介在这种混成的语境中占有绝对优势。 旧型语境的发展常常会孕育了新型语境,只是新型语境没有占绝对优势,它只在 旧型语境的局部 (小范围内) 发生作用, 它随着新型媒体优势的不断强化而扩展。 简言之, 传播语境的演进不是一种传播媒介对一种传媒介的简单的淘汰式的相互 替换,而是新旧媒介共生共存,相互补充,旧媒介仍旧在新语境中发挥作用,只 不过它已经淡出了主导地位。可见,口语传媒语境是口语传媒在语境中占据绝对 4 优势,孕育了雕刻传媒;雕刻传媒语境是口语传媒与雕刻传媒的混成语境,其中 雕刻传媒占据绝对优势,它孕育出印刷传媒;印刷传媒语境是口语传媒、雕刻传 媒与印刷传媒的混成,印刷传媒占据绝对优势,它孕育了电子传媒。同样,电子 传媒语境是前三者与电子传媒的混成,其中电子传媒已上升为主导性传媒。 根据以上分析,电子传媒语境是指以电子传媒为主导,口语传媒、雕刻传媒 和印刷传媒等传统传媒彼此交错、相互发挥作用,协同电子媒介传播信息的新型 语境。电子传媒主要指在现代无线电、电视通讯和电子产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 代化文艺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无线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形式。本文 所指的传统传媒是相对于电子传媒而言的口语传媒、雕刻传媒、印刷传媒等这三 种类型的传播媒介的总称。 (二)电子传媒语境的表现特征 从定义可以看出:电子传媒语境不是由单一的电子媒介组成的语境,是电子 传媒与多种传统传媒的大熔炉。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交互作用,共同构架了一个 庞大而复杂的传播语境。这使得它的传播过程和手段多样化、层次化。毕竟,在 这个大熔炉中,电子传媒技术占绝对优势;其他媒介处于传播的边缘地位,形成 电子传媒的辅助媒介。英国人戴维莫利说过,这是一个“全球媒介、电子世界 景观和文化边界”均在寻求“认同的空间”的时代8。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电子 传媒语境的“大熔炉”特征及在电子传媒语境中“跨文化传播”的态势。电子传 媒语境的“大熔炉”特性具体表现9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信息传输的丰富多样性、无限性、易复制性和多媒体性等特性。1. 信息传输的丰富多样性、无限性、易复制性和多媒体性等特性。电子传 媒语境是由多种媒介交互作用共同构成的,电子成为最主要的信息传输平台。而 电子的基本要素是比特。尼古拉尼葛洛庞蒂认为,比特没有重量,易于复制, 可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在传播时可完全消除时间障碍。这就使得信息传输量丰富 多样,具有无限性。尼葛洛庞蒂说: “比特会毫不费力地相互混合,可以同时或 分别地被重复使用。声音、图像和数据的混合被称作多媒体。 ”10使多种媒体的 功能在这里得到整合, 信息复制可以随心所欲, 传播信息的功能得到极大地发挥。 电子传媒的这种超高速超容量的传输特征,有人称之为“信息超级高速公路” 。 马克波斯特在第二媒介时代中描述了电子传输信息的特性, “文字与图像 以光速穿梭,其繁殖之快令人类难以驾驭,按德勒兹和仅塔里的术语说,它们不 是按树型方式(arborially)繁殖,如在中心化的工厂中那样,而是按根型方式 (rhizomically)在任何一个非中心化地点繁殖”11。根型方式正是对电子信息 传输丰富多样性、无限性、易复制性和多媒体性的深刻揭示和生动喻指。 2.信息传输速度的迅捷性和传播时空的消融性。2.信息传输速度的迅捷性和传播时空的消融性。 在电子传媒语境中, 传播速 度异常快捷,文字与图像都 “以光速穿梭,其繁殖之快令人类难以驾驭”12。 5 信息传播再也不受意识形态、地理位置和时间的限制,洛特非马赫兹有过一段 精彩的描述: “在穿越这些辽阔的现在可以接触的空间时,不再留意边界,并无 视垄断。 ”13好像地理位置和时间在电子传媒中消失了一样。这种传输的迅捷性 和时空消融性催生了信息传媒主体的交互性,也就是说,在电子传媒语境中信息 在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以双向互动的方式传播。 传播主体在传送信息给接受 主体的同时,接受主体直接把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传播主体,实现对话。 3.信息接受的自由性与个体性。3.信息接受的自由性与个体性。 在电子传播语境中, 电子传媒是最主要的传 输媒介,它传输信息的无限丰富性、多媒体性、易复制性,以及传输速度的迅捷 性和传播时空的消融性,使得信息的接受方式也发生了彻底改变。电子传媒语境 为信息接受主体搭建了诸如电视台、网络等消融了时空限阈的接受平台。信息接 受主体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在自己许可的时间与地点接受信息、消费信息,他们可 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自由选择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方式。 不难想象,电子传媒语境的“大熔炉”特性势必会引起文艺传播模式发生相 应的变化。 二、语境对文艺传播模式的影响 (一)模式对传播的意义 模式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 是一 种认识事物或现象的手段和工具。多伊奇认为模式具有“构造、解释、启发、预 测等多种功能, 可以向人们提供某一事件的整体形象和明确信息” 14。 丹尼斯 麦 奎尔、斯文温德尔在大众传播模式论中也认为模式能够彰显事物间的某种 “联系” , “用模式就能够画一些线条来表示我们已知确实存在但无法看 到的联系, 并能用其它的手段来显示关系的结构、 局部解剖图、 强度和方向” 15。 他们给模式下了定义: “模式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 化的描述。 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 的相互关系。 ”16这个定义从模式的功用角度切入,抓住了模式最本质的特征。 传播“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实质”17,是社会关系内部的一种粘聚力,它在某一特 定的关系结构中采取的是可预见的或重复出现的形式, 并且对这一结构具有不易 观察到的影响。因此,模式“特别适用于传播研究”18。用模式有助于揭示传播 各要素间的联系和传播的运行图式特征。 (二)文艺传播模式及其功能 文艺传播作为特殊的传播行为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轨迹, 也只有用模式来 研究才能更为科学地揭示它的运行轨迹图式,彰显文艺传播自身的独特个性。 我们套用丹尼斯麦奎尔和斯文温德尔的模式定义,可以将传播模式界定 为: 传播模式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在传播扩散过程中各种要素共同作用的有意简 6 化描述或勾勒的运动图式,旨在表明传播诸要素、诸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 传播模式的定义说明,传播模式存在与传播活动现实是否吻合的问题。这种吻合 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式所映现实、 分析现实的方式是否合理和科学。 因此, 我们应该尽可能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方式寻找与传播现实相符的模式, 从而真正揭 示传播的本质。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给文艺传播模式下个简明的定义。文艺传播模式是用图 式来描述整个文艺传播过程,再现传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文艺传播作为传播 的一种,用模式来研究其过程,对凸显文艺传播效果无疑是重大意义的。要探讨 和把握文艺传播的过程,要对文艺传播现象进行具体而系统的考察,就必须借助 于模式这种简便的形式再现文艺传播过程, 对复杂的文艺传播现象进行归纳和简 化, 进而弄清文艺传播结构和传播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探讨文艺传播规律。 (三)语境给文艺传播模式的影响 前文已经指出,文艺传播是离不开一定语境的。传播语境的变化常常会引起 文艺传播模式发生一定改变。但是这种改变不是根本性的。不管传播语境如何转 化,文艺传播模式都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只是自身固有的轨迹图式的不断完美 化。用一句不恰当的话概括就是,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文艺传播 模式的特性是由自身的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生成的, 它不会因为文艺传播语境的变 化而彻底变化。语境的变化引起文艺传播模式的变化是显性的、非本质性的。这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语境的变化引起传播图式层次的繁简变化 1.语境的变化引起传播图式层次的繁简变化 一般来说,事物总是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嬗变。传播语境同样没有脱离这个发 展规律。 语境发展的复杂化, 这使得文艺传播模式的诸要素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 诸要素内部层级化,从而模式的图式呈现出由简单向繁复的层次变化。 2.语境的变化导致传播模式要素地位的变换 2.语境的变化导致传播模式要素地位的变换 语境由简单向复杂的方向发展规律也终将影响文艺传播模式要素地位发生 置换。不过,这种置换显示出明显的技术性烙印。也就是说,随着语境的发展, 那些科技成份含量大的要素越来越得到张扬, 在文艺传播模式中越来越占有重要 的地位,甚至有些原为文艺传播模式的外在因素一跃成为内在要素。比如,在电 子传媒语境中,科技运用极度强化,传播技术由外在因素转化成内部要素,成为 了文艺传播模式的决定性要素。 三、电子传媒语境中的文艺传播模式构成要素 文艺传播模式是文艺传播诸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文艺传播模式要素,在不 同的传媒语境中,所处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根据这些要素地位、作 用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文艺传播模式要素分为内部要素和外在因素。决定文艺传 7 播、传播模式图式及其传播效果的关键性要素称为内部要素,它们是文艺传播模 式的主要构造成分及关键结点; 外在因素是指对文艺传播及其模式的构造和图式 呈现会造成一定影响的、联系密切的要素。这些要素能促进或延缓文艺传播的速 度、扩展或压缩文艺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在电子传媒语境中, 文艺传播模式的内部要素除前面论述的传播语境外还主 要有传播技术、 传播主体、 接受主体。 而外在因素主要探讨文化身份与传播规则、 传播渠道。 (一)内部要素 1.传播技术 1.传播技术 传播技术即传播媒介,是文艺传播依靠的物质技术手段和技术平台。大多数 传统文艺传播理论将传播技术放在外在因素的范畴,没有给予它足够的重视。这 使得因文艺传播内部要素的残缺而导致文艺传播模式图式的个性无法很好彰显。 在电子传媒语境中,传播技术越来越显现出决定文艺传播的速度,重构主体的层 级关系与地位,改变文艺传播信息的传播语境,引起文艺传播模式图式发生局部 变化的巨大作用。 从这个层面来说, 传播技术是文艺传播模式呈现的决定性因素。 其一,传播技术是决定文艺传播生发和速度的第一要素,是构建传播通道的 重要技术凭藉。 媒介的基本功能是储存并传输信息, 这不仅使文艺获得物质载体, 也使自身传播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早已意识到媒介对艺术形成 的重要影响。他在诗学中把媒介列为划分艺术门类的三种要素之一。19 翻开人类文化发展史,不难得出,文艺传播史实际上是一部传播技术的发展 革新史。人类从学会说话到发明文字,再到先进传播技术的应用,其中每一次发 展就传播的意义而言都是一次深刻的技术变革。 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 了文艺的传播。陈卫星先生认为“信息传播技术是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模式的决 定因素” 20,他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传播技术在文艺传播模式构成上举足轻重的 地位。 “文艺的根基深深地植在时代的技术阶段和社会政治的意识上面。 ” 21宗白 华先生同样看到了技术与文艺传播的密切关系。潘忠党先生则认为,传播媒介是 文化传播中介,是连结传播关系的工具和手段,它反映、影响和容纳文化及其变 迁22,他更为全面合理的归纳总结了传播媒介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可见, 任何一种文艺形态,都受到当时科技的影响;即任何一种文艺的传播都受到传播 媒介技术的影响。 前面已经指出,文艺传播媒介主要出现过四次大的演进,即口语传播媒介、 雕刻传播媒介、印刷传媒媒介和电子传播媒介。口语传播媒介起源于原始社会对 狩猎信息的“口耳相传” 。口语作为文艺传媒时期,语言的发明和使用是文艺发 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它深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雕刻传播媒介同样起源于原始社 8 会,与原始人的“图腾”以及他们身上的饰物有深刻的渊源。雕刻传播媒介对文 艺思想信息的传播在时间局限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 能使它们较为原初的传承下 来。因此,原始雕塑是我们了解原始人文艺思想的重要窗口。印刷传媒时期,印 刷技术的运用和改进,文字成为文艺传播的重要媒介,文艺得以克服语言的地域 性限制和言语的可逝性撒播。电子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文艺领域中占主导地位 的符号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以文字为主导的印刷文艺符号向以图像为主导的电子 文艺符号转变。但是,任何一种传播媒介对文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电子时代艺 术媒介的多样性既提高又限制了人感知世界的能力, 而口语和图像的直接性打破 了古登堡的印刷媒介的局限,其结果导致了人的想象力退化,而不是延展。23 其二,传播技术是引起文艺传播模式变化的决定性要素。传播技术的变化必 将引起传播主体、接受主体层级变化,使得传播模式网的结点更为复杂。结点的 复杂化会使得传播模式网呈现出更为开放的状态。美国约书亚梅罗维茨提出的 “空间终结论”认为, “电子媒介最根本的不是通过其内容来影响我们,而是通 过改变社会生活的场景地理来产生影响”24,改变“场景地理”就是说电子 媒介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在于, 它重新组织了社会环境并削弱了物质场所对人的 重要性,使人们的经验和行为不再受所处场地的限制,也无疑在为人类描绘一种 凭借传播技术超越物质空间,泯灭空间边界传播的新型语境。若将这种“空间终 结论”放到文艺传播的视阈内,正好说明了以电子传播技术为中心的新型语境使 文艺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层级重构和更为复杂化的作用。在电子传媒语境中,传 播技术对文艺传播模式的建构和显现具有决定性意义。 电子传媒的运用和发展, 传播技术作为操纵文学艺术行为的指挥正在从隐性 走向显性,从幕后走向前台,从边缘走向中心,在文艺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 大。可以说,电子传媒语境中,文艺与技术趋于完美融合。因此,传播技术应该 是也必定是文艺传播活动的内部要素之一, 而不应该将其归入文艺传播的外在因 素,否则这样无法认识和理解文艺传播模式的网状图式,会使文艺传播模式理论 构建无法完善。 2.传播主体 2.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即传播文艺信息的人, 是文艺信息传播、 承续与扩展的决定性要素, 是传播网上最关键的结点。文艺传播主体主要包括文艺生产主体、文艺批评主体 和文艺消费主体而不仅仅是前两者。毋庸置疑,评论家、读者不只是对文艺作品 的信息作出反馈。杰出的评论家、读者常常以其对文艺作品中的形象的理解进行 “审美再创造” ,传输出新的文艺信息。如,杜勃罗留波夫曾以其对大雷雨 中卡捷琳娜的出色评论,使剧作者奥斯特罗夫斯基大为叹服,承认卡捷琳娜这一 9 艺术形象是杜勃罗留波夫和他共同创造出来的。 杜氏在评论中所发出的有关卡捷 琳娜的新信息,是奥斯特罗夫斯基在创作时主观上并没有将它传输出来的,而是 在卡捷琳娜这一艺术形象中包含着由杜氏的审美经验所感受到, 并通过生花妙笔 所传达出来的。25因此,批评主体、消费主体也是文艺信息的创造者、文艺生产 者,也是文艺传播主体。在电子传媒语境中,更是如此。 文艺传播主体对文艺信息的传播有极强的主动性与选择性。 他们主动传播的 一般是符合自己审美情趣、审美经验、审美理想的信息,而对于那些不符合自己 审美要求的文艺信息就会被“过漏”掉。这种主动性、选择性打上了主体的喜好 和情绪的烙印。主观情绪若过多地注入信息选择过程,是不利于文艺信息价值的 实现和有效传播的。在文艺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决定着文艺信息能否进入传播 领域,在传播网中充当着“文艺把关人”26的角色。 什么的文艺信息能够进入生产领域,实现其信息价值,取决于文艺生产者。 而什么样的文艺信息能顺利高效地进入传播领域,则取决于文艺批评者。因此, 文艺生产者、文艺批评者的“文艺把关人”地位是相当明晰的。文艺消费主体的 “把关人”地位较之前两者则相对隐蔽。不过,随着电子传媒的快速发展,文艺 消费者的文艺把关人地位也越来越凸显。在电子传媒语境中,文艺消费者完全扮 演了文艺作品的第二作者, 他们对待文艺信息的态度同样左右了文艺传播扩展的 速度和范围。 在消费过程中, 他们具有高度的消费自由, 不仅有选择文本的自由, 更多的表现在具有批评的自主权,甚至参与创作的权利。比如,文艺消费者可以 随意地阅读和改写文艺作品。 网上接龙小说就是由文艺消费者共同创作的。 同时, 消费主体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要求在文本和文本间、网站和网站间进行快速转 换。 运用搜索引擎技术, 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艺作品。 不同的文本空间, 不同的文本顺序,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这就充分显示了消 费主体在电子传媒语境中的“文艺把关人”角色。 文艺传播主体除了上述三大主体外,在电子传媒语境下,文艺管理者、投资 者也发挥着“文艺把关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文艺传播主体。在文艺活动 中,管理者对文艺信息的调控显得更为理性、更为自觉。不过这种理性与自觉带 有更多的意识形态上的内容。曾永成对管理者“文艺把关人”地位给予了形象说 明, “他们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有如生物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微生物,以分 解者的身份对创作与接受之间,文艺与文化和社会、自然之间的生态关联进行 调节、引导、并帮助转化”27。同样,在电子传媒语境中,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完 善,投资者的介入更使文艺活动直接成为一种产业,成为文化工业的主体部分, 同市场经济融为一体,投资者也扮演着“文艺把关人”角色,成为文艺的重要传 10 播主体。 3.接受主体 3.接受主体 接受主体是指对文艺信息进行接受、消费、反馈或加工再创造的主体,主要 包括文艺活动的批评主体、消费主体、大众传媒。它和传播主体共同构成文艺传 播最关键的两大环节。 批评主体主要是指那些对文艺信息价值进行评判、 在权威物上发表自己看法 以造成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权威或公众人物,而消费主体主要界定为一般的读者。 前者是一群特殊的读者,他们对文艺的观点和评判会影响文艺传播的速度和广 度,会左右人们对文艺的看法和认可,甚至决定文艺信息的去留;后者对文艺信 息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对其他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他们对文艺信息的消费主 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或消遣或享受。 电子传媒语境中,文艺传播表现出借重技术进步的偏向。广播、电视、网络 等电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