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山水城市滨水山体景观营造研究——以桂林为例.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山水城市滨水山体景观营造研究——以桂林为例.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山水城市滨水山体景观营造研究——以桂林为例.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山水城市滨水山体景观营造研究——以桂林为例.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山水城市滨水山体景观营造研究——以桂林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高效利用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 域,也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人类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山水”文化对我国传统城市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山水城市理论注重人工建设与臼 然的协调发展,提倡将传统“山水”文化思想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形成富有特色的“山水 城市”,是高瞻远瞩的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对我国当前城市景观风貌的建设起着重要的指 导作用。 滨水山体景观是自然山水城市中“山”和“水”交相辉映、相互衬托、紧密连接的地区, 这种景观既有点性景观特征,又能依托河流连接成线,最后使整个山水城市空间格局中形成 合理的景观网络结构。 首先,对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及风水学的研究,为城市山水景观系统的建设提供依据,传 统山水文化和风水学为城市山水景观建设提供了景观美学基础。 其次,从地形特点、空间感受、视景效果、肌理形态、气候差别五个方面对山体造景环 境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总结出山地环境下的造境原则:1 生态性原则2 景观性原则3 艺术 性原则,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再次,对大众行为的相关理论及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从人的空间行为、分布规律、心 理特征几个方面分析了山地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接着进行归纳总结,得到以人们行为特 点为依据的山体景观营造设计的指导原则。 最后,总结城市山体景观营造设计趋势,并确定城市山体景观规划设计目标为生态目标、 美学目标和文化目标。根据对我国城市山水景观的研究概况和对城市山水景观规划设计的目 标与原则的总结,对城市山体景观营造思路做出一定的探讨,总结为以下几点:加强城市 总体山水意象建立生态连续的城市山水园林网络建立高品质的“显山露水”视觉景观系 统塑造多元共生的城市山水景观文化。 根据这几章节作为城市山体景观营造的思路,则将生态、美学、文化等要素渗透在景观 营造中,结合桂林实际从整体上把握城市山体景观总体格局的框架,并提出具体的营造方略, 结合实例进行了营造分析研究。 关键词:山水城市;山体景观;营造:桂林 ab s t r a c t t h ec i t y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s y m b o l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u m a n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s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e f f i c i e n tu t i l i z a t i o n ,c r e a t em a t e r i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s p i r i t u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b u ta l s ot h e 锄e aw h e r e t h eg r e a t e s t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o fa d v a n c e dp r o d u c t i v ef o r c e s h u m a ns o c i e t y e c o n o m ya n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m o t e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i t y ,a n dal o to fp r o b l e m sh a v e a r i s e n ”l a n d s c a p e ”o fc h i n a s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h a da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o nu r b 2 u 1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l a n d s c a p ec i t yp a y sa t t e n t i o nt oa r t i f i c i a l l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n a t u r a l t h e o r yo ft h ec o o r d i n a t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a d v o c a t e ”l a n d s c a p e ”c u l t u r a lt h o u g h t si n t ot h em o d e mc i t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ef o r m i n gd i s t i n c t i v em o u n t a i n s - w a t e rc i t y ”,i st h ev i s i o n a r y 如t u r eu r b a n d e v e l o p m e n td i r e c t i o n ,t oo u rc u r r e n tu r b a nl a n d s c a p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l a y sa ni m p o n a n tr o l ei n g u i d i n gt h e w a t e r f r o n tm o u n t a i nl a n d s c a p ei st h en a t u r a ll a n d s c a p ec i t y ”m o u n t a i n ”a n d ”w a t e r i ih a n d s i np h o t o g r a p hr e f l e c t ,f o i le a c ho t h e r ,c l o s e l yc o n n e c t e dt o a r e a , t h el a n d s c a p ei sai i t t i es e x u a l l a n d s c a p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c a nr e l yo nr i v e r sc o n n e c t e di n t o l i n e ,f i n a l l ym a k et h ew h o l e l a n d s c a p eo fu r b a ns p a c ep a t t e r nf o r mar e a s o n a b l el a n d s c a p en e t w o r ks t r u c t u r e f i r s t ,r e s e a r c h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l a n d s c a p ec u l t u r ea n dg e o m a n t i cl e a r no fr g s e a r c h t 0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u r b a nl a n d s c a p el a n d s c a p es y s t e mp r o v i d e st h eb a s i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l a n d s c a p e c u l t u r ea n dg e o m a n t i cl e a r nf o ru r b a nl a n d s c a p el a n d s c a p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r o v i d e sl a n d s c a p e e s t h e t i c sb a s i s s e c o n d l y ,f r o mt o p o g r a p h i c a lf e a t u r e s ,s p a c ef e e l i n g ,v i s u a le f f e c t s ,t e x t u r ef o r m c l i m a t e d i f f e r e n c eo fm o u n t a i ns c e n e r ye n v i r o n m e n ti nf i v ea s p e c t s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p a t t i e u l a r r yo ft h e a n a l y s i so nt h eh j 】jm a d eu n d e r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o ft h ep r i n c i p l e :1 e c o l o g i c a lp r i n c i p l e2 l a n d s c a p es e xp r i n c i p l e3 a r t i s t i cp r i n c i p l e ,t op r o v i d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f o rf u r t h e rr e s e a r c h a g a i n ,t op u b l i cb e h a v i o rr e l a t e dt h e o r y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h a ss u m m a r i z e d ;f r o mm a n s s p a t i a lb e h a v i o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t h e i r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s e v e r a la s p e c t so ft h em o u n t a i n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a l y s i s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m a s sb e h a v i o r ;t h e ns u m s u p ,g e tt oh u m a nb e h a v i o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st h eb a s i so ft h em o u n t a i nl a n d s c a p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d e s i g ng u i d i n gp r i n c i p l e s f i n a l l y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c i t ym o u n t a i nl a n d s c a p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d e s i g nt r e n d ,a n dd e t e 咖i n e d t h ec i t ym o u n t a i nl a n d s c a p ep l a n n i n ga n dd e s i g nt a r g e tf o re c o l o g i c a lg o a l s ,a e s t h e t i ct a r g e ta n d c u l t u r a l g o a l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u r b a nl a n d s c a p el a n d s c a p eo fu r b a nl a n d s c a p ea n d r e s e 砌c h s i t u a t i o no f l a n d s c a p ep l a n n i n gd e s i g ng o a la n dp r i n c i p l e so fu r b a ns u m m a r y ,m o u n t a i nl a n d s c a p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d e a sm a k ec e r t a i n ,t h i sp a p e rs u m m a r i z e da st h ef o l l o w i n g :( 1 ) t os t r e n g t h e nt h e u o v e r a l lu r b a nl a n d s c a p ei m a g e ( 2 ) e s t a b l i s h i n ge c o l o g i c a lc o n t i n u o u su r b a nl a n d s c a p eg a r d e n n e t w o r k ( 3 ) e s t a b l i s hah i g hq u a l i t y ”b e ”v i s u a ll a n d s c a p es y s t e m ( 4 ) s h a p i n gt h ep l u r a l h o m e b o u n du r b a nl a n d s c a p ec u l t u r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i sc h a p t e r sm o u n t a i nl a n d s c a p eb u i l t a su r b a n ,t h ei d e a w i l le c o l o g y , a e s t h e t i c sa n dc u l t u r a lr e q u i r e m e n ts e e p a g ei nl a n d s c a p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c o m b i n e dw i t ha c t u a l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g u i l i nu r b a nm o u n t a i nl a n d s c a p eo v e r a l lp a t t e m ,a n dp u tf o r w a r d t h ef r a m e w o r ko f t h eb u i l ds t r a t e g y ,c o m b i n e dw i t hc o n c r e t ee x a m p l e sa l eb u i l da n a l y s i sr e s e a r c h k e y w o r d s l a n d s c a p ec i t y ;m o u n t a i nl a n d s c a p e ;b u i l d ;g u i l i n 1 1 选题背景 1 1 1 选题的缘起 第1 章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全球化大大的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一个 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到来了,但伴随而来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认真思考和谨慎处理 的问题。 由于快速的发展,城市建设土地相对紧张,城市建设挤占或侵蚀自然山体、 河流,无序的开发割裂了城市与自然山水间在空间与视线上的联系以及自然环境 本身的有机联系,城市建成区空间环境同质化现象严重,大拆大建破坏城市特色 风貌等等诸多问题日益严重。丰富的自然资源环境与逐步恶化的城市环境品质形 成了巨大的反差。 。特别是一些拥有丰富山水环境资源的城市在发展建设中面临以下问题: 1 城市快速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的矛盾。大量的城市建设不断向自然环境蔓 延,一些对城市有重要意义的山体、水体、湿地等自然环境地带被逐渐吞噬。 2 山水城市建设与城市结构产生矛盾。高速的城市建设使得山水城市空间布 局形式迅速出现连片的趋势,环境品质蜕变,出现了平原城市连绵成片的布局特 点。 3 城市建设缺乏整体特色。由于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形态性保护,各城市组 团布局结构趋同,组团空间特色不明显。 4 自然山水与城市缺乏好的结合。城市建设过程缺乏保护自然山水环境、突 出山水特色的具体指导措施,使城市建设管理工作陷入无章可循的尴尬。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利用自然山体资源,防止人为破坏,并结 合城市自然山水形态在促成经济发展的大局下,使资源有效利用、生态得到恢复、 人居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有效提高,同时使城市特色风貌得到保持。正确处 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既保护自然山水环境、展现自然山水资源、利用自然山水 优势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环境,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城市规划人必 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1 1 2 选题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相当数量的城市坐落于山区丘陵地带,其中许多城 市都具有良好的自然山水形态,在目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需要重视具有景观与生 态价值的自然片区,避免“破坏性建设”现象发生,不以牺牲了良好自然和生态 环境为代价。这一切都需要以一个典型的城市区域作为研究起始,深入探讨城市 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城市空间设计原则、方法、技术措施等等,以点带面 为其他城市的建设起到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城市滨水山体是城市中滨水区范围 内水域与陆地相连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山体,其特点是水体与陆地共同可观的重要 环境因素,是城市中特殊的建设用地,既有丰富的山水景观,又是生态敏感脆弱 地区,以其特殊的作用放大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1 1 2 1 理论意义 1 ) 生态环境思想融入城市设计的进一步发展。课题的研究建立在城市设计学 的思想基础之上,在保护利用自然山体的同时j 注重获得良好的城市空间效应、 景观效应,这是生态思想融入城市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2 ) 补充完善城市设计的方法。最近几年,针对城市重点地段或局部地段的城 市设计研究展开的比较多,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就整个城市 范围的山体景观总体设计而言,实践较少。 保护山水资源、创建美好城市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共同目标 与现实任务,保护自然山水环境的意义勿庸赘述,而“如何保护,城市环境如何 与之协调”却大有文章。因而,探讨城市设计中自然山体利用和保护的原则与方 法,对于实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目标,以及完善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都极具 价值和意义。 1 1 2 2 实践意义 1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山水城市所处的特色环境是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 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造成巨大的生态影响。因此,必须注 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注重城市与山水的结合相融,保护好自然宝库。 2 解决实际问题,并具代表性。山水条件优越的城市在国内的数量众多,如 福州、无锡、广元、乐山、杭州、宁波、张家界、兰州、宝鸡、贵阳等,因此, 课题的研究既有典型性,又具代表胜。不仅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选题城市建设的 实际问题,而且对于其他类型的山水型城市,乃至平原城市,都有一定的借鉴意 义。 1 1 2 3 选题的典型意义 桂林是一个以山水风景称著的国际旅游城市,喀斯特地貌中别具一格的山水 景观格局是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同时,桂林还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 名城。自古以来,城市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互相映辉和衬托,早已使山水环境 超越了其自然属性,而赋予了历史人文内涵,“城在景中,景在城中是对其独 特的城市结构形态的赞誉。保护和延续这种“山、水、城”共生的空间形态格局, 2 既是保护人类自然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传承和延续历史文化的需要。 桂林独特的峰林作为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之一,具有山青、水秀、洞 奇、石美四大景观特色。桂林独特的热带峰林地貌形成的绝妙自然景观和罕见的 自然美景加之人类的参变作用,在喀斯特演化规律和美学上有极高的价值。 桂林山体数量之多,形态之奇,国内罕见。桂林山体景观以溶蚀型峰林和峰 丛为主,也有孤峰丘陵穿插其间,相对高差为1 0 0 米2 0 0 米,山体形态各异,姿 态万千,象形似物,惟妙惟肖,以秀美奇特见长,或独立成景,或连座成线成片, 或围合成盆。 桂林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又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 重点风景名胜区。她不仅拥有甲天下的山水名胜,山体人文景观也异常丰富,主 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城遗址、古墓、古建筑、摩崖石刻及历史传说典故,其中 古人类遗址文化、山水文化享誉国内外。但近些年桂林城市干百年来积淀起来的 深厚文化底蕴己遭到某种程度的建设性破坏,城市景观令人担忧。 1 城市建设不断侵蚀山体。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土 地需求与土地资源供应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挖填、切破、围 堵等工程技术手段,侵蚀周边山体,破坏原有山地地形地貌的现象时有发生,不 断突破建成区与山体之间的界限。有些片区不顾自身特有的自然风貌,一味追求 经济效益,建造大量高层建筑,在建筑的尺度、线形、色彩等方而与原有的环境 不相协调,这些都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的山体之美,导致了景观资源的破坏。如此 盲日地开发与建设下去,势必会加剧城市环境的衰退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2 经济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地域经济的发展会不可避兔地对生 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而影响。如企业作为微观利益卞体,追求利润最人化,往往 带有比较明显的负而效应( 如开采矿石) ,因而会加重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 坏。如随着城市建设用地趋于饱和,建设用地向城市边缘扩展明显,无规划指导, 随意乱建,有的企业还占用了较多的山地开山取石,对地区生态环境影响很大。 3 山体环境资源利用不足。随着城市建成区和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及市民日 常生活习惯的改变,城市公共绿地的需求明显增强。被纳入城市建成区的山体, 由于占地而积大、植被资源丰富、可达性强,是城市内部重要的绿色环境资源。 但由于城市缺乏统一的山体开发和利用规划,山体没有与城市功能相融合。即便 是被建设成各类公园的山体,也因受地形坡度影响,公园实际可利用的平地而积 较少,无法安排较大型活动场地和设施,市民难以进行集体性活动,公园绿地的 可利用指数不高。 4 “破坏性建设”和“建设行破坏日趋严重。 桂林市内最著名的几处滨水山体景观都是知名的旅游景点,如桂林著名的 3 “三山两洞”( 象鼻山、伏波山、叠彩山、芦笛岩、七星岩) 景区,所以就有些 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山体周边地区修建一些商业建筑和粗糙的游乐设施,使 山体在景观环境、生态资源等方面受到极大的损害,难以恢复。另一方面,在一 些较成熟和历史文脉丰富的山体景观上,本来是要加强其各项功能的保护提高性 建设,却往往因为其认识不够或为了某一短期利益而对山体景观造成破坏。 1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与人的品格紧 密相连,好的山水让人赏心悦目,也能陶冶性情。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中构架对自 然山水的钟爱,体现了与大自然相融相生的美好愿望。中国传统造园的一个重要 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强调了“一峰则泰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 里”的营造立意。其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白天开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天人合一 思想在园林营造中的体现。 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发的种种矛盾与问题,使人们在城市建设中对追求高品质 的城市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更为关注,但现在许多意境优美的山水城市却离这个 目标越来越远。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系统分析桂林这一代表意 义的山水城市,总结和运用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化思想和各种最新的景观 营造设计理论,以桂林山水中与人们活动最为密切的,同时也是风光最秀丽的一 一滨水山体这一研究领域作为突破口,进而总结出山体在山水城市地区城市空间 形态中的营造设计理论框架,建立起相应的应用模式,为其它地区建设山水城市 及山体景观营造提供有价值的可行参考。 研究桂林山体景观营造的意义主要如下: 1 营造利于加强城市总体景观意象; 2 营造利于建立生态连续的城市山水园林网络; 3 营造利于建立高品质的视觉景观系统: 4 营造利于塑造多元共生的城市山体景观文化; 5 营造利于促进城市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3 相关概念的阐述 1 3 1 营造 营造有多种解释。( 1 ) 建造。晋书五行志上:“清扫所灾之处,不敢於 此有所营造。 通典职官十五:“掌管河津,营造桥梁廨宇之事。 明 史桑乔传:“乔偕同官陈三事,略言营造两宫山陵,多侵冒。一郁达夫感 伤的行旅四:“高而不美的假山之类,不过尽了一点点缀的余功,并不足以语 4 园林营造的匠心之所在的。”( 2 ) 制作;做。宋书张永传:“又有巧思 纸及墨皆自营造。 隋书百官志中:“太府寺,掌金帛府库,营造器物。 宋张齐贤洛阳摺绅旧闻记宋太师彦筠奉佛:“首诣僧寺,施财为设斋造功 德,为状首罪,许岁岁营造功德。”( 3 ) 指建筑工程及器械制作等事宜。南史萧 引传:“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 清陈康奇郎潜纪闻卷十一:“内 务府有营造,率资经费於工部。 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大而一代之掌故, 小而一技之营造,皆得穷理尽情,表见於著录,以收文字之功。 ( 4 ) 构造, 编造。南朝陈傅绰明道论:“唯竞穿凿,各肆营造,枝叶徒繁,本源同翳, 一师解释,复异一师,更改旧宗,各立新意。” 本文的营造是在以上几种解释的基础上特指在一定的范围内对山体景观总 体的美学上、生态上、文脉上的空间构建。 1 3 2 景观 i a n d s c a p e 景观 1 a n d s c a p e 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 一般景观泛指自然景色景象。 1 a n d s c a p e 一词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希伯莱文 本的圣经( t h eb o o kp s a l m s ) 中,用于对圣城耶鲁撒冷总体美景( 包括所罗 门寺庙、城堡、宫殿在内) 的描述,这个观点也许与犹太文化背景有关。“景观 在英文中为“l a n d s c a p e ”,在德语中为“l a n d a c h a f t ,法语为“p a y a g e 。 在中文文献中最早出现景观一词目前还没有人给出确切的考证。但无论是东方文 化还是西方文化,“景观”最早的含义更多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意义,即与“风 景 ( s c e n e r y ) 同义或近义。目前文学艺术界以及绝大多数的园林风景学者所 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这一层含义( 俞孑l 坚,1 9 8 7 ) 。各种词典( w e b s t e r s ,1 9 6 3 ; 牛津英语词典,1 9 3 3 ;辞海,1 9 7 9 等) 对“景观”的解释也是把“自然风景 的含义放在首位。 1 9 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地植物学家y o n h u m b o l d t 将景观作为一个科 学名词引入到地理学中,并将其解释为“一个区域的总体特征 ( n a v e ha n d l i e b e r m a n ,1 9 8 4 ) ,这与后来地理学的地域综合体的提法很相近。h u m b o l d t 提出 将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自然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 这其实就是人地关系研究思想的雏形。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学卷,1 9 9 0 ) 概括 了地理学中对景观的几种理解:( 1 ) 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文 化诸方面;( 2 ) 一般自然综合体;( 3 ) 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 中最小的一级自然区;( 4 ) 任何区域单位。 现在的景观一般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 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本文的山体景观特指以自然山体为主体构成的,包含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内 5 涵和生态功能的具有审美特征的山体。 1 3 3 山水城市 1 9 9 2 年钱学森先生提出有中国特色的2 1 世纪城市模式山水城市,得到 有关各方面专家的响应,他们从各个层面束理解并讨论山水城市的创建,掀起了 一场讨论的热潮。1 9 9 3 年2 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国首次“山水城市研讨会。1 9 9 3 年2 月2 7 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中国建设文协环境艺术委员会联合,首 次在建设部召开了以“山水城市展望2 1 世纪的中国城市 为主题的讨论会。 1 9 9 6 年3 月,重庆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召开“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学术研讨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与环境规划学会于1 9 9 6 年1 0 日在成都市召开了以“山水 城市”和风景区规划为主题的学术年会。1 9 9 7 年1 1 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 环境设计学会委员会又在厦门举行以“山水城市与城市山水 为主题的年会。 山水城市之所以引起学术界这样的热情,主要是由于山水城市源于对中国传 统文化的尊重,对它的景观的描述满足了人们内心对完美城市的憧憬,即使在中 国现代,“城市美在人们心目中依然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观念。鲍世行在给钱 学森的信中理解“山水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尊重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 尊重科学技术,面向未来发展,对于这一点一定要全面地正确的理解,并非仅是 搞一些具体的挖水碓山。” 1 4 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概况 1 4 1 相关理论 目前有关桂林城市的研究多以地方志史、建筑专项、各专项规划以及城市景 观等方面的研究居多,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以郭建琳的“桂林城市历史文化 特色与保护探索(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 0 0 4 ) 较为详尽的对桂林的历史文 化进行了归纳。自1 9 9 9 年桂林城市进行了大改造,尤其是实施了以保护和恢复 城市历史格局为主旨的“两江四湖 改造工程,使桂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由此 而引发了许多专家学者对桂林城市建设提出过深刻的建议和研究,并在一些学术 期刊上发表了较多文章,如孔令龙、段进的“永恒、延续、独特桂林中心城 环城水系规划的价值追求 ( 新建筑,2 0 0 0 ) ;赵万良、顾力的“现代山水环境的 城市空间建构桂林市环城水系的城市设计 ( 城市规划汇刊,2 0 0 1 ) ;李敏的 “桂林山水城市的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 中国园林,1 9 9 7 ) 等。 2 0 世纪8 0 年代桂林文化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桂林山水美学研究,1 9 8 5 年在 桂林市召开了全国性的桂林山水美学讨论会。学会还组织编辑出版了山水美学 讨论会文集、山水美学研究( 论文集) 。他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美的 6 本质的讨论,有人认为自然美的本质是指自然物外在形式的美的属性和作为社会 的人的心理意态的统一,认为这个关于自然美的本质规定即坚持了自然界美的属 性客观存在的唯物论基础,又承认了人的特定心理意态对于显现美的能动作用, 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辩证地解释自然美中客体和主体的统一,自然性和社会性的 统一,自然物的外在形式和人的内在心理的统一,而这种统一的中介,就是人们 的社会实践。 1 4 2 相关的学位论文 骆方金,华东师范大学2 0 0 4 年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增长与人本:现代桂 林城市发展研究。该文以现代发展理论或现代化理论为主要的基本架构,综合运 用历史学、现代经济学、发展社会学等基本理论,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写作 模式,以实证和比较方法为主,以增长与人本为主题和切入点,对现代桂林城市 发展的主要层面,城市的性质和功能、城市形象、主导产业、工业化、市场化、 城市化、生态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立体的探索。 李玲,武汉理工大学2 0 0 8 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论文:桂林近代城市规 划历史研究( 1 9 0 1 1 9 4 9 ) 。该文首先描述了近代之前桂林城市的发展,然后考察 近代桂林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分期,详细介绍各个时期的规划历程与内容,并总 结了各个时期的规划特点,按照近代桂林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分期进行逐一考察, 着重阐述各个分期段内重要的规划事件、规划文件、建设活动等,重组各阶段史 料,合理建构桂林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的脉络。并着重考察了作为风景旅游城市, 桂林近代城市景观的规划及建设。从城市规划定位、城市规划范型、近代化和城 市化的进程与特点等几个方面考察了桂林近代城市规划的特征。简要阐述桂林现 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情况并展望未来,同时也提出桂林近代城市规划的后续研究。 邓春风,苏州科技学院2 0 0 8 年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论文:桂林城市结构形 态演化研究。该文从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化受到自然力和非自然力双重作用的影响 入手。着重从非自然力影响方面阐述,以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力作用促进城市结构 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使其按一定的目标进行组织、调整和重构。其中由政治政策、 社会文化和经济技术组成的深层结构是导致其演化的决定性因素。又结合桂林独 特的“山、水、城”共生的结构形态,叙述总结古代桂林城市的结构形态具有较 强的内在弹性和惰性,缓慢发展过程中自发的空间调整。并对近代以来,城市空 间形态产生的阶段性的突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对桂林建国以来的城市规划 进行了分类评价以及现在结构形态的定性分析,最后还对桂林未来的城市结构形 态进行了发展趋势演化和推理。 葛静,广西大学2 0 0 7 年生态学硕士学位论文:桂林市“两江四湖滨水景 观分析与评价。该文首先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桂林市的“两江四 7 湖”滨水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园林学、生态学、旅游学、城市设计等理论为 基础,结合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p o e 调查方法,对“两江四湖 滨水景观的现 状和游憩需求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保护和利用现存的植物资源以及改善城市生态 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在桂林市的城市绿化领域中取得了一定的成 功。并提出如下主要问题:( 1 ) 绿地组团连接欠完整;( 2 ) 植物配置“人工味太 浓,水生绿化植物罕见;( 3 ) 绿地养护管理欠佳:( 4 ) 游憩功能单一,提供的主动 参与性游憩活动太少( 5 ) 部分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6 ) 城市文化特色体现不足等。 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滨水区优化初步建议。 1 5 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1 5 1 研究目标 论文将系统研究山水城市中山体的营造设计方法并形成理论体系。首先回顾 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里程和各时期的演变及特征,介绍山水城市中山体景观的类 型并研究归纳出山体景观在山水城市里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实例研究中对典型 的山体景观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审美价值进行重点分析;再进一步采用分析法对不 同类型山体景观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阐述;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桂 林城市中的山体景观的案例及其山体景观优秀案例研究,梳理出山水城市中山体 景观的艺术设计营造方法;最后总结山水城市中滨水山体景观营造的艺术方法并 形成理论。 1 5 2 研究方法 1 5 2 1 文献研究法 山水城市、山体景观、营造的相关概念、名词整理,是确定课题研究范围的 基础;对已有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期刊杂志论文搜集整理,相关理论著作的 整理,以此梳理近几年人们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解决的相关的问题,以及提出却 未得到具体的解决方案的问题,也为本论文的写作寻求创新点。 1 5 2 2 案例研究法 对山体景观个别的优秀案例进行整理,包括照片、已有的评论、说明、文章 等,归纳总结他们的营造方式( 主要从类型、要素、结构形式、比例、意境几个 方面研究) 。 1 5 2 3 实地调研法 山体景观的实地调研,实地感受山体景观大环境下的营造设计。结合对相关 书籍资料的学习,进一步研究山体景观营造的空间构成、意境表达。研究山水城 市与山体景观的联系,在对基础资料掌握的基础上,对山体景观营造的文化内涵 8 和意境能有主观的感受和认知。 1 5 2 4 问题研究法 对山体景观案例常出现的营造问题分析,其中包括营造方案上的问题和技术 上的问题。对山体景观营造常见问题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总结和归纳现代景观 中山体景观的营造方法和发展方向:结合对现在诸多山体景观案例的研究,从自 身角度出发,总结在山体景观设计的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 1 5 2 5 对比研究 传统山水城市的山体景观营造以及现代山体景观营造的对比研究。 1 6 研究的创新点 探索城市环境是古今中外人们研究的永恒课题。研究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 存方面的探索从古至今终没有停止,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理论尝试和努 力层出不穷。历史上出现的思想与实践活动对于本文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 义,值得关注。 山体景观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对城市形态、产业结构、环境质量、 生态安全、市民生活、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城市建设与发展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城市建设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桂林市的山体景观资源面 临巨大的挑战。首先,山水骨架是孕育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决定城市发展的空 间格局,对构建城市景观风貌、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 山体也是生物重要的栖息地,是众多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对保护生物多 样性,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保障意义。再次, 山体植被是城市的绿肺,可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洁净空气,改善城市小气 候环境;山体空间是城市居民重要的休闲活动场地,可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 高市民的生活品质;山体景观是城市旅游的重要资源,对打造旅游经济、调整产 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最后本论文的创新点总结如下: 1 挖掘自然潜力,探索结合自然环境的山体景观营造方法和措施,塑造优美 城市形象。 2 结合城市设计理论、方法与结果可以为同类城市提供参考及依据。 3 把山体景观营造理论与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为桂林市的生态城市建 设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方法。 9 第2 章从传统山水文化到与自然融合的山水城市 城市的建设与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山水文化贯穿中国古今社会发 展,在诗词、艺术、造园等方面成就斐然、对城市规划亦产生了很大影响,是城 市的“气韵”所在。山水城市理论提倡自然景观与城市人工建设的良好结合,对 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影响。让我们先回顾我国特有的山水文化 及山水城市的营建历程,以便更好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2 1 古代山水文化 2 1 1 山水哲学 中国山水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哲学高度,对文学、绘画及城市建设等 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山、水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地理现象,是中国古代先民 们赖以为生的重要物质环境条件,同时一些自然现象如山体崩塌、洪水泛滥也给 人们带来了严峻考验,对自然有限的认识使得人们对自然产生了敬畏心理。 一方面古人根据前人的经验积累和自身的认识对周围的山、水及生活其中的 人和动植物有了初步记载,如山海经、水经这类带有文学性的著作,虽然 书中夹杂着神话和一些奇闻轶事但却是先民们对当时的山脉、水系的认识和纪 录,有着重要价值。如山海经中山经卷五记载:“中山经薄山之首,日甘 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栩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可叶。又 东二于里,日历倪之山又东二于里,日金星之山又东七于里,日泰威之山。其中 有谷,日袅谷,其中多铁。” 另一方面,古人也在进行着对自然本质的朴素的探索,易记载了事物发 展的规律,书中将自然界归纳为八种东西:天、地、雷、火、风、泽、水、山。 周文王时期又对其有所改编,成为历代广为流传的易经,其中的山、水作为 人们指代自然环境的代名词,更是成为历代相地、占卜的主要因素,虽然后来在 其发展过程中夹杂了一些迷信的糟粕成分,但瑕不掩玉,以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能够对自然做出如此高度的概括已实属不易。故易、老子等典籍作为中国 古代哲学的理性基础,体现了古代山水文化尊崇自然,适应自然的本质特征。如 周易“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老子“上善若水。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论语雍也篇“智者乐水,仁 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2 1 2 山水文学 1 0 经过历代文人学者的发展,寓于诗词歌赋的山水文化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人们以“山、水”的自然属性为基础,抽象、提炼出一些世人所敬仰的高尚品质 来。山,形象高耸、稳固、持久:水,蜿蜒曲折、随形就势,动可奔腾不息,留 则平和宁静。人们便以山水的特质喻人性的崇高、永恒、淡泊宁静等特质,或借 景抒情,或寄情于景,使自身的修为也向这种高尚品质靠拢。这正好迎合了文人 们借以逃避现实,追求心灵宁静的心理,故山水文化得以广泛流传,并且反过来 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如:唐李白:长相思“上有青冥之高天,下 有禄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唐王 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口 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 1 3 山水画艺术 山水文化还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如前所述,古人常用“山水” 来指代自然,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相当于西方的风景画,占有极高的地位( 中国 古代将绘画艺术分为三等,一等为山水画、二等为花乌画、三等为人物画) 。山 水画往往将人的情感融入到山水中,其画境所体现出的意境是山水画最为注重的 品质。 中国山水画据说始于晋代,经唐宋后技法日臻完善,在元代完成了从写实到 写意的飞跃,在清代发展到了新的顶点,其精湛的画技、浓烈的情感表达,对中 国现代美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山水画家们所总结的艺术经验,对山水画 的传承发展及相关的造园艺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南北朝时期的谢赫六法( 气 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位移模写) 、五代时的荆 浩六要( 气、韵、思、景、笔、墨) 、唐代张彦远的“意在笔先、意似而已”,可 以看出中国的山水画艺术从注重世界的客观性( 如:应物象形、随类赋彩) ,向更 为崇尚对客观世界哲学思考后的产物及情感的表达( 如:气、韵、思、意似而已) , 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转变的发展过程,同时也体现出山水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因此 中国山水画的本质在于体验山水、品味人生,将自我的情感表达于画境中,达到 主观的人与客观世界的融合统一。 2 1 4 造园艺术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与自然山水、文学、绘画艺术及哲学思想皆有着密切的关 系,与西方注重人工几何图案的规整式园林截然不同,其“道法自然”的本质、 深厚的意境内涵树立了它在世界造园史上的特殊地位,并对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艺 术、城市规划思想及建设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造园艺术自起源、发展到其非凡的成就无不与“山水 及山水文化密切 相关。中国有意识地开始景观园林塑造据传是源于一个海外仙山的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