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思想史复习要点1、 商周宗教思想 商代宗教思想:商代以上帝为至上神的一元神宗教。殷人的宗教是祖先一元神的宗教,他们祭奉的至上神上帝也就是殷民族自己的祖先,亦即卜辞中的“高祖夔” 西周宗教思想::两个创新:(1)上帝和祖先神分离,周人认为寄奉祖先是子孙的神圣义务,但周人的至上神不是祖先神而是天,或称帝,上帝。(2)“天命”可以转移,周人承认天意主宰人事,却又让人事制约着天意,多少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周人进一步探究人事怎样才能制约天命的问题时,又提出自己的伦理思想,出现了“孝”和“德”的范畴。 2、 阴阳五行说,相生相克 五行:水(润下作成),火(炎上作苦),木(曲直作酸),金(从革作辛),土(稼穑作甘)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文化的基本特点:具有两重性 (1) 商周以来形成的宗教思想发生动摇,鲫、大夫中一些有远见,较能正视现实的人物 企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开始提出新的观点。 (2) 宗教思想在整个社会意识中仍占支配地位。 4、 春秋时代,新的文化思想因素与旧的文化思想体系纠结在一起,具体表现在: (1) 旧时的王官之学逐渐废弛,然而文化知识仍然基本上掌握在鲫、大夫一类人手中。 (2) 春秋时代的学问主要还是礼乐诗书易。 (3) 春秋时代,重人、重民思想有明显发展,但西周的天命思想并未崩溃。 (4) 周礼仍是处理政治事务的准则和判断国家兴衰的依据。 (5) 文化发展在地域上不平衡。 4、孙武兵法的军事思想 春秋末期,孙武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武兵法开宗明义,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因素:“道”-政治,“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该书渗透着军事辩证思想,主要表现在:(1)提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2)论述了战争中的一系列矛盾,及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3)重视战争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5、 孔子的“仁”、“礼”观念(克己复礼) “仁”-孔子认为,仁就是要爱人,他主张“出门如见大宾”,讲待人要恭敬;“使民如承大祭”,讲役使人民要谨慎,都有“爱人”的意义。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都贯穿着“爱人”的精神,把伦理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时候,孔子把“仁”规定为“克己复礼”,主张按照周礼的等级制度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克己”就是要给自己一个规范,这个规范是自己内心理智于感情的争斗。“克己复礼”不是结果,是达到仁的境界的自我修养方法。“仁”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安民,强调孝对治国的意义,也把孝纳入仁的思想体系。 “礼”-(1)孔子扩大了里的适用范围。他主张一切人“齐之以礼”,孔子教育学生学习礼乐,然后跻身于政治,将学习礼乐与做官先后的问题。(2)孔子所说的礼的基本意思是礼仪、礼制,突出了现实政治的含义,淡化了崇敬鬼神的色彩,他重视礼乐精神的实质和现实作用。他认为礼乐的作用是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这是先代圣王之道的精神实质所在,统治者衣礼行事,才能更容易的“使民”并使统治阶级内部互不僭越,避免冲突,而士阶层依礼“事君”,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恭敬的执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在社会上得到立足的地位。 6、墨子思想 其十大主张“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基本主张。 “兼爱”-是一种不合实际的空想,墨子把“兼爱”称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成为“仁”。孔子,墨子的区别:孔子站在维护周礼的立场上批判显示,其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墨子则站在弱者、寒着、贫贱者、愚者的立场上批判现实。-其主张“爱无等差”(“爱无等差“爱有等差”是儒、墨两家的重大问题之一)“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原则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墨子“非攻”思想有两点值得肯定:(1)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揭露了战争的危害(2)墨子区分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了“伐”与“诛”,他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尖锐抨击大国攻伐小国的大国。 “尚贤”思想-中心内容:墨子主张实行贤人政治,由贤良之士来治理国家,国家就能富强,人口就能蕃庶,社会就能安定。“尚贤事(使)能”是治国的根本措施。墨子提出“众贤”“进贤”“使能”作为实行贤人政治的三个基本环节。“众贤”就是使社会上的贤良之士增多。“进贤”即任用贤良之士。“使能”即依据能力慎重的使用贤良之士。他用“古之圣人”反对“禁止王公大人”就是用“尚贤”思想职责当时的现实,指责宗法制的“亲亲”用人原则和当时政治中的现象。尚贤主张突破贵族世袭制度,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反映了小生产者对政治上平等权利的要求。 “尚同”思想-是“尚贤”思想的发展,进一步对论国家起源和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尚同,则认为国家的职责在于统一全国思想,要求百姓逐级与上级长官保持一致,最后上同于天子,以天子是非为是非,表现出专制主义的倾向。这种学说倾向于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有其积极意义。 “天志”思想-墨子以“天志”衡量统治者的刑法政令,也即以“兼爱”学说衡量是非,墨子思想中的“天”,还有赏善罚恶的威力,如果顺从天的意志,实行“兼相爱,交相利”原则的,就必然得到奖赏,而违反天的意志,即“别相恶,交相贼”就必然遭到惩罚。他还认为“天志”是衡量“王公大人”和“万民”的规矩,他的“天”是小生产者的幻想,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他只是想利用“天”的观念为他的主张服务,是他的学说易于为人所接受。 “非命”思想-墨子主张“天志”但又主张“非命”,他认为强调命的危害性很大,如果相信天命的学说并用以指导行动,则天下大乱,他揭露了“命”并非是“天”产生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这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打击,这里包含了无神论思想的闪光。在论证“非命”的过程中,墨子提出鉴别言论是非真伪必须有一个标准。他提出了检验真理的三条标准:(1)推究来历,看言论与历史经验是否一致。(2)检查言论的实际效用,依照理论指定行罚教令加以实行,看他的社会效果如何。(3)考察实际情形,看言论与百姓耳目见闻是否一致。“三表法”-即标准,其缺点:(1)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有忽视理性认识的倾向。(2)把真理问题叫做“是非利害之弊”混淆了是非与厉害的区别。 6、 老子的道、及“无为而治” “道”-:(1)从形象方法从底层对道作粗浅解释,道空虚而又能产生出万物作用是无限的(2)运用概念从较高层次对道解说,道是无和有。(3)运用推理对道作再高一层次解说,道不是一,但能生一,道无阴阳,但能赋予“一”以阴阳。道的含义:(1)道是无和有。(2)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老子认为物质世界有开始,在物质世界开始之前,道就存在,他经过一个发展过程才产生出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出现后,道也没消失,继续养育万物,使万物得以生长成熟。(3)指规律性,即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由于道的规律性作用于万物,才产生了万物的规律性,而万物的规律性又体现着“道”的规律性。 “无为而治”-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而治”做了系统论述,提出“为无为 则无不治”的政治思想。老子讲“无为”是针对“有为”的,他认为“有为”政治带来的祸害非常严重。“无为”主要提的是消除独断的意志和专断的行为,含有不妄为的意思,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正面的说法叫做“好静”、“虚静”,是一种顺乎“自然”的行为状态,老子认为这样便没有办不成功的,即“无为而不为”的含义。“无为”即(1)顺应自然不忘为(2)遵循自然规律去“为之”。 7、 孟子的“仁政”学说、性善论、尽心、知性、知天 “仁政”-(1)在经济关系方面主张“制民之产”,反对横征暴敛,以保持小生产者相对稳定。(2)在政治关系方面,它是一种道德治论,也叫“王道”,与暴力政治“霸道”相对,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着眼于争取民心,目的是“保民而王”。(3)孟子的“仁政”说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的观点。 性善论-(1)孟子与告子争论的中心问题:道德观念是否先天赋予的?告子看到善恶是后天形成的,否认天赋道德论,孟子则肯定道德意识具有主观性的一面,否认道德意识形成的外在条件。(2)孟子把伦理范畴与性善论联系起来,做了比较深刻的探讨,论证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德”:仁、义、礼、智。“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尽心、知性、知天-孟子讲的心、性指善心、善性。尽心、知性是保持,发展善心、善性。(1)孟子提出的保持,发展善心,善性的主要方法是所谓“寡欲”和“思诚”,他认为物质欲望诱使人丢失善心,要保持善心必须“寡欲”,他又认为,人必须明白自己的心,性本来是善的,然后专心致志的去追求山的本性,这叫“思诚”。(2)他认为从尽心开始,充分扩展善心,善性就可以治理天下国家,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还提出善养“浩然之气”修养方法,养“浩然之气”保持道德纯洁。(3)孟子把尽心,知性,与知天,知命相联系,说明他吸取了传统的天命论,他认为政治清明或政治黑暗是天命决定的,顺从天的生存,违背天的灭亡,所以他主张“乐天”,“畏天”。(4)孟子的知命观念中有两点与传统天命论显著不同:a、孟子的君权神授说中既讲“天受”又讲“民受”b、孟子提出“正命”观点,他主张反对宿命论,主张积极有为。 8、 庄子的“齐物”与“逍遥”思想,及社会思想 “齐物:-庄子的“齐物”就是齐一万物,否认事物有质的稳定性、差别性和存在的真实性。他从两个方面论证“齐物”思想:首先,从事物的矛盾性作论证。一切事物都有他“然”也有它“可”的方面。其次,从事物发展转化的角度作论证。任何事物都有发展转化,发展转化的结果必然生成另一事物,而另一事物的生成,就是原事物的毁灭。 “逍遥”-其思想建立在“齐物”思想基础上,内容是讨论如何获得“自由”的问题。庄子把必须依赖一定条件而存在的事物叫“有待”;庄子幻想一种不依赖任何条件的绝对自由,即“无待”。追求超然物外,无所不适的逍遥人生。逍遥游要达到超然物外,无所不适的逍遥境界,就必须抛弃功名利禄,并抛弃自己的肉体。 庄子的社会思想-(1)庄子从人的自然出发,强调人与社会的对立,否定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约束和社会文明,提出回到自然中去的社会思想,庄子强调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形体,生命,本性以及繁衍相继,都是自然赋予、自然发展的过程,人的本性就是人的自然性,庄子认为人的“常性”是“同德”和“素朴”。 (2) 庄子推崇人的自然性,是对礼乐仁义的否定,在他看来,仁义破坏了素朴的人性, 造成了虚伪,争夺以及种种社会弊端。(3)庄子把人的自然性,同社会物质文明对立起来,他认为物质文明与素朴的人性绝对不相容,任何物质文明的发展都必须导致人类素朴的自然本性丧失,社会道德的沦丧。庄子书中反复说明治天下即是害天下的观点,发挥“不治而治”的社会思想。 9、 惠施的辩学惠施,战国时宋国人,主张对内实行“法治”对外联合齐、楚抗秦,惠施是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惠施的辩学有十个命题,称之为“历物之一”或“历物十事”。 一、惠施的历物十事与合同异 1、历物十事:惠施研究万物之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所作的十个结论性命题。 2、合同异:同,指事物的同一性;异,指事物的差别性,合同异:事物的同一和差异最终归于统一。(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基本特征:认识到事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认为事物的对立、差别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二、公孙龙的”指物论”与“离坚白” 1、指物论:指,A、独立于物体之外的属性 B、具体事物的属性 主要观点:A、万物是某些属性的总和,定于万物的属性并不是一般属性本身(物莫非指,而指非指)B、抽象,一般的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独立存在,并具有已经转变为具体的物的属性的固有能力。代表性命题:“白马非马”、“离坚白” 2、离坚白A、认为坚硬、白色等一般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 B、认为坚、白等属性相互分离,互不兼容,孤立存在,万物是这些孤立属性的总和。 基本特征:离,把个别与一般割裂开来,把事物的不同属性对立起来。 3、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在认识上和争论中各执一端,都有不同的片面性,但他们的学术活动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两种趋势,一种是强调实得相对性,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 10、 荀子“天人相分”论、性恶论和社会关系 “天人相分”-(1)他在战国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取得政权的地主阶级的需要,提出“天人相分”的理论。它吸取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而否定其中的消极无为成分;吸取墨家重视实践经验的思想而抛弃墨家“天志”明鬼的主张,相当彻底的否定了传统天命思想,在古代思想史上有划时代意义。(2)荀子提出“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3)荀子主张人“不与天争取”的同时,有肯定人能利用规律,改造自然,来为人类谋福利。(4)荀子以“能参”和“所以参”为基础,提出“制天命”的思想。(5)荀子从“明于天之分”的观点出发,批评世俗迷信,他认为“星对木鸣”之类的自然现象并不是吉凶的预兆,只不过罕见罢了。 “性恶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性恶论包括三个环节:(1)荀子把人性规定为先天的自然性,即“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他强调“性伪之分”是“明于天之分”的观点在人性学说方面的应用(2)荀子认为人性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相协调,强调人性与封建道德规范的对立,否认封建道德为人心先天所固有,是荀子性恶论的特色。(3)荀子主张“化性起伪“,即通从为努力转化所谓“恶”的人性,获得所谓“善”的品质,使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在荀子看来,人之性恶,并不意味着不能为善,相反,性恶正式人为善的原因,荀子强调后天人为的努力。 社会思想-与性恶论密切相关,荀子在社会思想方面提出“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明分使群”即划分不同的等级,规定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与性恶论密切相关,荀子还提出“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与孔孟不同,荀子将礼与法并举,称为“礼法”或“礼仪法度”,荀子反对世袭制度,反对“以族论罪”以世举贤,主张“刑不过罪,爵不逾德”,具备法家“法不啊贵”的意义。 11、 中国思想史先秦时期的史料,可以划分为文物史料和文献史料两大类。先秦文献的特点:(1)先秦文献都不是一个人的著述。(2)先秦文献往往咋入后代人的文字。要辨识先秦文献中杂入后代人的文字,有赖于史学修养和理论修养,并尽量注意前人的研究成果。(3)先秦文献都有注释。一般,古代对语言文字和历史知识的注释可靠性比较大,而对思想内容的注释 常常与先秦文献本身有距离,甚至完全不同。(4)先秦文献的格式,用字与后代距离较大。先秦文献使用假借字多,汉字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现代人用一字代替另一字就是写了错别字。 12、 各时代的著作及诸子著述 战国-周易,一种古代的占莁书,本称易易经;尚书战国以前官方文件的汇编,编辑成书在春秋战国期间,汉代列为“五经“之一,始称书经尚书,其内容为史官所记统治者的言论,体裁有:诰(君对臣的讲话)、谟(臣对君的讲话)、誓(君子誓众之词)、命(册命或君主的某种命令)、典(记载重要事实的文字) 春秋-诗经西周至春秋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共305篇,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它反映着四周初年至春秋末年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春秋三传之一,按照春秋编年顺序记述春秋时代的历史;国语春秋国别史,记载周、鲁、齐、晋、楚、郑、吴、越八国历史,又称春秋外传。 诸子著述:儒,墨,名,法,道德,纵横,杂家,兵家八个。 儒:论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由其弟子或再转弟子追记写出。 孟子战国时孟轲及其弟子万章等作。 荀子汉称孙鲫子32篇大部分为荀况作。 墨:墨子墨子及其弟子所记墨子的生平言行 ,及墨子与弟子的言论研究墨家思想。 名:公孙龙子先秦名家流传至今的唯一著作,公孙龙自著及后人辑录。 法:商君书亦称商君,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成书于战国末年,全书贯穿着提倡“耕战“的法家主张。 韩非子大部分为韩非著作。 道德:老子亦称道德经春秋末老聃著,偏于战国时期。 庄子战国,道家主派,老庄学派的著述总集,庄子-天下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总结先秦思想的著作,从道家学术观点出发,对先秦思想的发展过程和各学派的关系提出了看法。 杂家:管子托名管仲所作,战国稷下学者的著作总集。 吕氏春秋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和门客编著,被视为杂家代表作,先秦最后一部文献,先秦文献中的唯一不存在真伪问题文献。 纵横家:苏子战国策祥载张仪、苏秦等战国纵横家的策谋和言论。 13、 陆贾和贾谊的思想(儒家代表人物) 陆贾-经历战国末年与秦汉之际两次政治变动,提出以“仁义”治天下的主张。(1)其著有新语12篇,发挥“行仁义,法先圣”的儒家政治主张,主张以仁义为本,主要通过教诲、辅之以赏罚,使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人们和谐相处。(2)陆贾强调“无为”,在很大程度上吧“仁义”解释为“无为”,直接反映经过长期战乱后社会需要安定,国家需要休养生息。(3)陆贾从天人关系和古今关系两方面论证了仁义为本的政治思想。在天人关系方面,陆贾继承易传的观点,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他又认为仁义是贯穿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关于古今关系,陆贾认为“古今同纲纪”,他认为在坚持仁义的原则下,治国的具体办法应当“因世而权行”。“权行”即依据古今时势不同而变通,以求与今世实际相符合。 贾谊-著有新书58篇,主张以仁义守天下,与陆贾都总结秦代灭亡教训。(1)贾谊从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引出的政治主张是必须实行“仁义”(2)加以重新讨论了礼治与法治的优劣,认为礼治优于法治,基本理由:a、“礼”可以预防“恶”,是百姓不产生“为非”的念头,有“劝善”的积极作用,“法”只能在“恶”发生以后进行惩罚,起“惩、恶”的积极作用。b、礼治通过教育推行,久之成俗,民乐从之带来长远利益,法治通过行罚推行,积怨越来越多,形成哀戚逆反的情绪,必招致祸乱。(3)贾谊激烈批评了“无为”思想,支持“有为”,还指出当时存在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亟需用积极有为的办法解决。(4)贾谊的思想有融合儒法特点:在仁义和功利的关系上,它既强调仁义,又不反对功利,他的“民本”思想,即主张“爱民”又主张吧民看成可畏的异己力量加以控制,他的礼制观念认为,礼既反映尊卑关系,又反映强弱关系,这种融合儒法的特点也即“霸王道杂之”。 14、 黄老之学 -道家一个支派,指治身(养和生)和治国两方面,融合道法,主张“清静自定”。黄老帛书着重论述天这一范畴,把天解释为自然界本身,八天的规律性理解为无意志、无目的自然规律,“黄帝有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兴起 课件-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一轮复习
- 湖北省钢城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数学(理)试卷
- 工程投标管理程序
- 100我国的海洋国土
- 工程试验计划
- 猜想07相似三角形(四种基本模型专练)(原卷版)
- 12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 专利代理居间协议模板
- 机场贵宾厅装修设计合同
- halloween(万圣节英文介绍)PPT课件
- 骨关节疾病自测表
- 装载机零件目录(以徐工lw500kn为例)
- 导游APP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研究
- 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 华师八上数学-因式分解练习题-华师大
- 水利工程 验收规程PPT课件
- 汽车4S店的涉税风险分析与几个涉税疑难问题处理
- 无损检测Ⅱ级人员超声(UT)锻件门类专业知识试题及详解
- 员工岗位职责说明书
-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