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洛阳东周王城布局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洛阳东周王城布局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洛阳东周王城布局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洛阳东周王城布局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洛阳东周王城布局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自2 0 世纪5 0 年代东周王城发现以来,一些学者对其进行了初步 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对东周王城位置的确定、宫殿区位 置的确定和东周王城的始建年代的推断等。但缺乏对东周整体布局进 行系统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考古发现与文献材料相 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东周王城的规划布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东周王城城垣建筑采用了人工修筑城墙和自然河流相结合的原 则,具有“城垣建筑的不完整性和城市防御的完整性”等布局特点。 城垣的始建年代不能早于春秋早期,但也不能晚到春秋晚期;其始建 年代只能在春秋中期。早期的宫殿区应在东周王城西南部,新发现的 夯土基址为西周君及周赧王所居之宫殿。到了战国时期,东周王城的 宫殿区的中心已由城内迁到了城西南部外侧,今瞿家屯一带。王陵区 可分为王城陵区、周山陵区、成周陵区。其中王城陵区又分为周王陵 区和西周君陵区。王城东半部的墓葬区具有一定的规划性,即墓葬区 的埋葬时代靠近南部者一般较早,多为春秋时期;越往北则时代变晚, 多为战国时期。手工业作坊主要分布在城内王城公园及小屯村附近, 其它地方只有零星分布。另外,文章还对战国粮仓遗址分布及其具体 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对东周王城的商业区、祭祀区的位置作 了推断。 通过与同时期东周列国城的比较发现:东周王城属于城郭之制的 布局,而不是只有一个大城圈,它应是宫城和郭城结合的内外城郭制。 其基本布局不是文献所载的那种方方正正、宫城居中的形式,但其“左 祖右社,面朝后市”布局情况却和文献记载相一致。东周王城的布局 形式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色彩,这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是密切相关 的。 关健词:东周王城城垣宫殿区陵墓区布局 n a b s t r a c t f r o mt h ec i t yo fe a s tz h o ud y n a s t yw a sd i s c o v e r e di n1 9 5 0 s , s c h o l a r sc a r r yo nf i r s ts t e po fr e s e a r c ho ni ta n do b t a i ns o m er e s e a r c h a c h i e v e m e n t s ,s u c ha st h ep o s i t i o no ft h ec i t yo f e a s tz h o ud y n a s t y ,t h e p o s i t i o no fp a l a c ea r e ai nt h ec i t y ,t h ep r e d i c t i o na b o u tw h e nt h ec i t y w a sf i r s tb u i l ta n ds oo n 。b u tl a c k sa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yt ot h ew h o l el a y o u t o ft h ec i t y 。i tu t i l i z e so t h e rs c h o l a r s 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t os t r e n g t h e nt h e w r i t e r sv i e w so nt h el a y o u to ft h ec i t yw i t ht h em e t h o dt h a tc o m b i n e s b o t ha r c h e o l o g i c a ld a t aa n dh i s t o r yr e c o r d s 。 t h ec o u r s eo fb u i l d i n gc i t yw a l l o f e a s tz h o ud y n a s t ya d o p tt h e p r i n c i p l et h a ta r t i f i c i a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n a t u r a lr i v e rc o m b i n et o g e t h e r , w h i c hh a v et h el a y o u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t h a tt h ec i t yd e f e n s es y s t e mi si ni t s i n t e g r i t yb u tt h ec i t yw a l l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sn o t 。c i t yw a l l s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i m ei sn o te a r l i e rt h a ns p r i n g a u t u m ne a r l i e rp e r i o d ,a n di sn o tl a t e rt h a n s p r i n g a u t u m nl a t e rp e r i o de i t h e r ;i t ss t a r t i n gt i m eo fs e t t i n gu pi sd u r i n g s p r i n g a u t u m nm i d d l ep e r i o d t h ep a l a t i a la r e ao ft h ee a r l i e rp e r i o d s h o u l db el o c a t e di ns o u t h w e s t e r no ft h ec i t y ,a n dt h en e w - f o u n ds i t eo f h a n gt uw a s ap a l a c et h a tb e l o n g st ot h ek i n go fx iz h o ud y n a s t ya n d k i n gn a n o fz h o ud y n a s t y 。w h e nt h ew a rp e r i o dc o m e ,t h ec e n t e ro ft h e p a l a t i a la r e aa l r e a d ym o v e df r o mi n s i d eo f t h ec i t yt ot h ep o s i t i o nt h a ti s o u t s i d eo fs o u t h w e s t e r no ft h ec i t y ,w h e r ei sl o c a t e di nq u j i at u nn o w 。 k i n gt o m ba r e aw a sd i v i d e di n t oam a u s o l e u m a r e ao fw a n g c i t y ,w h i c h m i sc o m p o s e db yam a u s o l e u ma r e ao fz h o uw a n ga n dam a u s o l e u ma r e ao f w e s tz h o uk i n g , am a u s o l e u ma r e ao fz h o us h a n 、am a u s o l e u ma r e ao f c h e n gz h o u 。t h e e a s t e r nr e g i o no ft h eb u r ya r e aw a sp l a n n e d :t i m eo f t o m b st h a ta r ec l o s et os o u t ha r e ai sa e r l i e rt h a nt h a tc l o s et on o r t h ,s i n c e t h es o u t h e r n e rt o m b sb e l o n g e dt os p r i n g a u t u m np e r i o da n dt h e n o r t h e r n e ro n e sb e l o n g e dt ow a rp e r i o d ,e x i s t i n gap r o c e s so fe x t e n d i n g f r o ms o u t ht on o r t h 。t h eh a n d i c r a f tw o r k s h o p sm a i n l yd i s t r i b u t ei nw a n g c h e n gp a r ka n dx i a o t u nv i l l a g en e i g h b o r h o o d ,o t h e rp l a c e so n l y d i s t r i b u t ep i e c e m e a l 。m o r e o v e r , t h i sa r t i c l ei n t r o d u c e st h el a y o u to f f o o d w a r e h o u s ei nw a rp e r i o da n ds p e c u l a t e st h ed i s t r i c to f b u s i n e s sa r e a 、 s a c r i r i c e da r e a 。 c o m p a r e dw i t ho t h e rc i t i e sb e l o n g t oc o n t e m p o r a r yt i m e s ,i ti sf o u n d t h a t :t h el a y o u to fe a s tz h o uc i t yi sas y s t e mo fac i t yw a l la n dt h eo u t e r w a l lo f ac i t y ,w h i c hi sc o m b i n e dw i t hp a l a c ea n dt h eo u t e rw a l l o fac i t y , b u tn o to n l yac i t yw a l lc i r c l e i t sb a s i cl a y o u ti sn o tt h ek i n do fs q u a r e a n dp a l a c ei nt h ec e n t e ro ft h ec i t y ,w h i c hi sa sh i s t o r yr e c o r d ss a i d ,b u t f o r mo f a n c e s t r yi nl e f t ,t e m p l ei nr i g h t ,p a l a c ei nf r o n ta n dl i v i n gr o o m i nb a c k ”c o n f o r m st ot h eh i s t o r yr e c o r d s t h ef o r mo fe a s tz h o ud y n a s t y i sv e r ys t r o n g l ym i l i t a r yg u a r d e d ,w h i c hi s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w i t ht h es o c i a l c o n d i t i o n 。 k e yw o r d s :e a s tz h o ud y n a s t yc i t yc i t yw a l l p a l a c ea r e at o m b a r e a l a y o u t i v 郑州人学2 0 0 7 届硕十学位毕业论文 洛阳东岗i j 城布局研究 洛阳东周王城布局研究 序言 1 “王城”名字的由来 ( 1 ) 王城之名 西周初年,周王朝在洛阳一共营建了两座城堡:一座是成周,一座是王城。 成周最初是西周王朝的东都,成王时周公所建,营建成周的事件在尚书的康 诰、召诰中均有记载,也见西周早期何尊的铭文。征诸文献及金文,西周成 周又称“洛”、“新邑”、“新大邑”、“新邑洛。”周平王东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 之子。西周末年,幽王被犬戎杀死,都城镐京( 今陕西西安西南) 经犬戎侵袭, 十分残破。平王继位后鉴于镐京残破又受犬戎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在公元前7 7 0 年把都城从镐京东迁至洛邑( 今河南省洛阳) ,史称东周。其所居之城应为东周 王城。其位置在现今王城公园及其周围方。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证实,西周早期 营建的洛邑在漉河两岸,这里的西周遗址极其丰富。如在洛阳东郊、东关、铁路 局工地、湟河西岸的庞家沟发掘了大批西周墓,在北窑村发现西周铸铜遗址,在 渡河边发现西周车马坑等。其范围大致在西起今庞家沟以东,东至湟河东岸的焦 枝铁路两侧并延至塔湾村,北起陇海铁路以北的北窑村,南达洛水之畔的洛阳老 城南关,东西长约3 公里,南北宽2 公里的地方。至春秋经中则提到“王城” 的名字。同时令彝铭文中也提到“成周”和“王”的记载。如唐兰先生据此 认为汉书地理志所说:“西周时期的成周( 在洛阳) 、王( 在河南) 是两个 城邑”国。陈梦家先生更提出:“西周时期东都有东、西两城,东面是成周,是宗 庙之所在:西面是王城,是宫寝之所在。” 从以上可以看出“王城”之名的产生 应至少如令彝所说为西周第四王康王时期。但郭沫若、裘锡圭等认为令彝 中提到的“王”指周王,而不是王城。故否认西周时期有“王城”这一名字之说。 而认为“王城”之名应从春秋始。这一点梁云先生在成周与王城考辩( 考古 与文物2 0 0 4 年第5 期) 有较为详细论述,他也同意“王城”始于春秋。但鉴 于此课题摄及的内容复杂而又不是本论文的主题。在此只表明自己的观点:本人 。唐兰:作册令尊及作册令彝考释,国学季刊第四卷第1 号) 。陈梦家:两周铜器断代( 二) ,t 考古学报第十册 郑州人学2 0 0 7 届硕i :学位毕业论文洛阳东周i 城布局研究 倾向于“王城”之名由来已久,应始于西周康王时期。平王东迁之后的“王城” 始为东周“王城。” ( 2 ) 文献有关东周王城的记载较多。现择要如下: 史记周本纪:“遂杀幽王骊山下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 以奉周祀。平王立,东迁于雒邑。”正义日:“即王城也,平王之前号东都, 至敬王以后及战国为西周。” 国语周语下载:“灵王二十二年( 公元前5 5 0 年) ,谷、洛斗将毁王宫。 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日:不可,王卒壅之。”这里的谷水指涧河,洛水指 洛河。其交汇处正好位于东周王城的西南角。结合考古发掘的实际,认为该处东 周时期的城应为东周王城,西南部的宫殿区应为“王宫。” 这罩说的“雒邑”、“王城”、“王宫”皆指东周王城或其一部分。 关于东周王城与汉河南县城的关系,汉书地理志河南郡河南县下注所 载,河南县之王城所在地。此外,诗经王城谱郑玄注:“召公所卜处,名日 王城,今河南县是也。”后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条:“河南,周公时所城雒邑 也,春秋谓之王城。”括地志:“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鄢,周公所筑自 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城,至敬王乃迁都成周,至赧王又居王城。” 以上记载均说明河南县位于周之王城所在地。关于东周王城及汉河南县的位 置,若从水经注洛水的记载顺序看:又东北出散关南“( 枝滨) 又东北迳 三王陵,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也。枝渎东北历制乡,迳河南县王城西, 历郏鄢陌,杜预释日,县西有郏邱陌谓此也。枝渎又北入谷。洛水自枝渎又 东出关甘水发于东麓,北流注入洛水。”又东北过河南县南。“南有甘洛城, 郡国志所谓甘城也,地记日洛水东北,过五零陪尾北,与涧湟合,是二 水东入千金渠故渎存焉。” 这里即是说,洛河的支流( 枝渎) 经周之三陵后即到达河南县王城之西。此 周之三山村的周三王陵。另外,洛水和甘水合流后不久即过河南县城之南,其南 有甘洛城,即今洛阳老城附近。这就说明,三山村周三王陵的东北、洛阳市老城 的西北小屯一带的故城当即河南县城。 在唐代括地志云:“故城在洛州河南县北九里,苑内东北隅。”元 和郡县志卷六河南道一河南府云:洛州东都“周成王定鼎于郏郦, 2 郑州人学2 0 0 7 届顾 :学位毕业论义洛阳东周i 城布局研究 使召公先相宅,乃b 涧水东、湟水西是为东都,今苑内故王城是也。” 这些都说明唐人知道东周王城的确切位置在“苑内东北隅( 唐时东都洛阳的 神都苑) 。”元河南县志:“两城( 指王城、成周) 东西相去四十里,而王城西近 涧水、南邻洛水及隋炀帝听苏威言南当伊阙去王城五罩为宫,大业十三年遂 平毁王城。”这也指明东周王城位于涧河与洛河的交汇之地。 关于汉河南县的位置,1 9 5 4 年春郭宝钧对涧河东岸小屯附近的发现了“河 市”陶文。1 9 5 4 年秋至1 9 5 5 年春对贯通洛阳市内的中州路的发掘调查,也发现 了“河南”、“河亭”、“河市”等陶文。这些都证明了小屯村一带为汉河南县城之 地。其外的大城无疑是东周王城。 2 考古发现东周王城的情况 自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有关东周王城的考古重大发现接连不断,这研究东 周王城布局提供了重要资料。 1 9 5 4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在洛阳的考古发掘,基本上搞清 了东周王城所在的位置、城圈基本上呈长方形、宫殿区位于王城的西南部。 1 9 5 4 年在配合中州路修建工程的考古发掘中于西工段发掘的2 6 0 座东周墓。 这批墓葬绝大多数是大、中、小型的长方形竖穴墓,只有极少数属于晚期的洞室 墓。圆 1 9 5 3 年在东周王城东北城角外铁道北的烧沟村发掘了5 9 座战国墓,多数是 竖穴墓,十余座是洞室墓。圆 1 9 8 4 年在东周王城内的东南部,即中州渠以南6 1 2t 地,在6 万平方米范 围内发掘东周墓葬5 0 0 余座,除2 座车马坑以外,均属中小型坚穴墓。 2 0 0 1 年东周王城车马坑广场修建时发掘的2 0 0 多座东周墓和十几座车马坑, 其中“天子驾六”车马坑就是此次考古发掘所获得的惊人成果。囝 2 0 0 4 年洛阳瞿家屯的大型夯土基址的发掘又使人们眼前一亮。该处夯土基址 位于东周王城南城墙外。 另外,1 9 5 7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在汉屯路汉屯路( 纱厂路 。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剧城址发掘撒告,考古学报1 9 5 9 年第2 期 。科学h j 版社1 9 5 9 年第一版洛用中州路( 西_ t 段) o 洛| j 1 烧沟汉墓 o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内部资科 。洛阳市文物t 作队内部资料 。薛方徐昭锋洛阳市瞿家- 也发现东周大型夯十建筑肇址中国文物搬2 0 0 2 年2 月2 2 f 】第1 版 3 郑州大学2 0 0 7 届硕i 学位毕业论文洛珥1 东埘i :城布局研究 至解放路段) 钻探出四座呈“甲”字形的东周墓,即洛阳西郊m 1 、m 2 、m 3 、 m 4 。并发掘了m 1 。 1 9 7 4 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了m 4 。这两座都是积石积炭墓,其埋葬的 特点和金村大墓比较一致,都为“甲”字形积石积炭墓。许多学者考证会村大墓 应为周敬王避王子朝之乱之后的周王陵墓。那么这四座大墓规模大、级别高,也 应该为王、侯级的墓葬。圆 2 0 0 1 年在洛阳二十七中校园内又发掘了一座十字形大墓,一座甲字形大墓这 些都是王、侯级的陵墓。国 3 东周王城的研究状况 经过5 0 多年的考古发掘和许多考古工作者的研究,东周王城的内涵已得到很 深的认识。1 9 5 9 年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基本上弄清东周王城城圈确 切位置、确定东周王室宫殿区应在城内西南部。宫殿区位置的确定,证明了国 语周语下载:“灵王二十二年( 公元前5 5 0 年) ,谷、洛斗将毁王宫。王欲壅 之。太子晋谏曰:不可,王卒壅之”,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6 0 年代发 表洛阳中卅i 路( 西工段) ,把洛阳东周墓葬分为七期,从而为东周墓葬的断代 提供了考古学标尺。汉屯路二座甲字形大墓和二十七中十字形大墓的发掘以及根 据钻探的资料。有的学者就提出东周王城的东半部应为王陵区。2 0 0 4 年的洛阳 瞿家屯东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的的发掘又使人对东周王城的部局产生了新的认 识。有人根据其位于王城南城墙外提出:其应为东周王室的祭祀区。固也有学者 认为其仍应为宫殿区,只是宫殿区的性质发生了一些变化。 尽管东周王城考古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许多问题仍末解决。如新发现的 南城墙外的宫殿区的性质问题? 东周时期所分封的西周君的宫殿在哪里? 西周 君的陵墓又在哪里? 东周王城始建年代是什么时期? 西城墙为何曲折,且有西南 城角在涧河之外? 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研究东周王城布局必须去思考和解决 的问题。 4 研究东周王城的目的和意义 。陈久恒:洛阳两郊一号战国箬发掘记考古1 9 5 9 年1 2 月。 o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两郊州号墓发掘简撤,文物资料丛刊第9 辑。1 9 8 5 。 o 张亚武:出七r f 作”鼎发现天子墓,洛阳i i 报2 0 0 3 年6 月2 4 l 第1 版。 。徐i i f 峰: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薛方;洛阳市文物工作队中国文物撒( 2 0 0 6 年3 月3 日7 版) 。潘付生;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薛方:洛料1 市文物工作队中国文物报2 0 0 6 年3 月3 1 日7 版 4 郑州人学2 0 0 7 届硕l 学位毕业论文洛阳东周 :城布局研究 东周王城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由于资料零 乱且发表的较少,使人对其整体的把握有一定的困难。本文就是想通过已发表材 料的整理和本人在洛阳五年工作所了解的情况,使洛阳东周王城整体情况得以清 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研究东周王城对于研究东周历史、中国都城史、建筑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5 研究方法 在本篇论文中,本人以考古发掘的材料为基础,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考古的 基本方法再结合文献材料和他人的研究成果来解决说明一些有必要解决说明的 问题。当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发生冲突时,应以考古材料为准绳。 一、东周王城的城垣 东周王城四面城墙除东南角的部分城墙和西墙中部暂无遗迹可寻之外,其他 部分城墙则基本上可以彼此连接。 1 城垣的形状 东周王城的外郭城近于方形,四周为夯土城墙。北墙外还发现有深约5 米的 城壕。北墙保存较好,宽度般为8 1 0 米,残高0 8 1 6 5 米,全长2 8 9 0 米; 东墙只残存北段,残长2 0 0 0 米,一般宽度1 5 米,残高1 5 米,估计总长约3 0 0 0 米;西墙沿涧河东西两岸,呈曲折状,一般宽5 米左右,残高1 5 米,估计总长 约4 0 0 0 米;南墙残存西段,残长8 5 0 米,宽度1 4 米左右,最高达1 4 米,估计 总长约3 4 0 0 米。城墙建在生土上,由地面向下挖成浅槽,在槽内打好基础,再 由底部填土逐层夯实,在四面城墙采用两面夹板逐层平夯,夯层一般厚6 1 0 厘 米,夯窝直径一般在2 5 4 厘米,夯土墙地面内侧有伸出的夯土二层台,宽为 0 8 5 1 1 6 米,高o 0 7 0 2 米。 北城墙:位于今纱厂西路一带,它西起纱厂西路涧河桥东南角,至8 0 1 仓库 西围墙内。西北东南走向,方向7 8 0 3 0 7 。总长约2 8 9 0 米。 西城墙:较为曲折。北端起纱厂西路涧河桥东南角,向南沿涧河南行,至王 城公园南墙附近折向西行,过涧河1 4 0 余米又向南行,止于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 校南院南围墙内。南北直线长度约3 2 0 0 米。 南城墙:西起工业高专南院,呈8 9 0 线向东前行,至洛河岸边,残长约8 0 0 5 郑州大学2 0 0 7 届颁i :学位毕业论文洛阿1 东刷l :城布局研究 余米。 东城墙:自8 0 1 仓库院内北墙东端起,向南经光华路、省建三公司、市邮电 局,过中州中路、旋宫大厦和市农行大楼、市二十七中至九都路边。残长己接近 2 0 0 0 米。其南端应被洛河冲毁,走向为南偏东5 0 3 0 7 。 城垣形状分析:西城墙是利用人工夯筑城墙和自然河流共同构成防御体系中 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西城墙在刚修建城垣时即有不完整,其中部偏北那一部分就 没有修筑城墙,而是利用涧河共同构成城圈。这从西墙中段偏南的城墙屡次修补 及王宫被洪水冲毁可以看出:正因为涧河穿城南而过当洪水来时“王宫”没有城 墙庇护才被毁坏。涧河以西的一段城墙,向外凸出,好似另成一个范围,其形式 结构在整个的城的轮郭上来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这一点是出于 军事防御的目的,它好似城墙的马面建筑,当敌人攻城之时,有利于扩大城市的 防御空间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东南角缺少的原因分析:一可能有部分城垣确实 的毁于洪水泛滥,但也有可能南城墙的东半部在刚筑城时故意没有修筑,而是利 用自然河流洛河和城垣共同构成防御体系。由于洛水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大河,水 面宽阔,不修筑城墙即不妨碍城市防御又不影响漕运。王城宫殿区的东南部存在 大规模的仓窖遗址似可以说明这一点。北城墙外有城壕,东城墙的东部有湟水。 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东周王城的防御体系。因此我认为东周王城的城墙的不完整 性和城市防御的完整性是一致的。 2 城墙的构筑技术和后期修补利用的情况 城墙的构筑技术 城墙是夯土筑成的。大部分是建筑在生土上面。一般的情况是由地面向下挖 掘成浅槽,在槽内打好墙的基础,然后由底往上逐层夯实。由于取土地点不同, 所以土质、土色有很多不同之处。靠近东干沟村北土塌地方的城墙,利用了早期 灰土,其它地方夯土夹杂有砂土,一般的情况都是黄土夯筑的。 夯土的建筑方法 城墙的构筑技术:大部分城墙建筑在生土上面,一般情况是由地面向下挖一 浅槽,后在槽内打好墙的基础,然后由底往上逐层夯实。夯筑大体可分为两类: l ,平夯、2 ,方块夯法。夯筑方法不同,其夯筑厚度也不一样。一般而言,采用 6 郑州大学2 0 0 7 届顾十学位毕业论文洛阳东周f 城布局研究 图一东周王城布局示意图 平夯法的夯层较薄,约在0 0 6 米o 1 米问,方块夯法的厚度一般在0 2 厘米左 右。夯窝的直径在o 0 3 o 0 5 厘米之间。平夯:是两面夹板逐层平夯。方块夯法: 每一方块宽约0 4 0 6 米左右,长约1 米左右,厚0 0 9 0 2 米。也有的地方长约 1 ,7 、宽约0 8 米左右,但厚度都差不多。方块交错叠压,层次分明,层与层之间 都有草的痕迹,推测可能是当时为了便于夯打,有意识铺上的。这种办法多用于 北墙中段及东段原筑的夯土墙上,但后期修补的地方,则采用平夯法。 a 夯层和夯窝 7 郑州人学2 0 0 7 届顾卜学位毕业论交 洛阿1 东周l - 城布局研究 采用平夯法的夯层很薄,一般厚度约在0 0 6 0 1 米左右,也有稍厚的地方。 西墙、北墙在靠近土冢一带的夯土墙,其夯层比较更薄一些,大约在0 0 4 0 0 7 米左右。北墙靠东端的夯层有的厚到0 1 2 0 2 5 米左右。夯层厚度在o 2 米左右的, 多数是采用方块的法。大体上说,能够肯定属于东周早期的城墙,凡是用平夯的 其夯层都较薄,没有超过0 1 米以上的。夯层厚薄,与当时的施工及其质量要求 可能是有关系的。因为筑城的土,要经过夯打加固,所以在夯层的上面就留下了 许多夯窝。夯窝直径大小不一样,一般的情况直径在o 0 2 5 0 0 4 米,也有超过0 0 5 米的。夯窝的形状从剖面看一般都呈球面,但也有的深浅的不同。同一时代的夯 土墙所使用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习惯大体相似。所以夯层、夯窝的现象,也可 以作为推断同一时期城墙的一些参考材料。 b 木棍洞 由于,夯筑的时候,两旁需要夹板,两板之间要穿上木棍,以便从中问填士 夯打,所以在夯土墙的侧面上常常留下夯筑时所使用的木板痕迹和一排排的柱 洞。根据木板痕迹知道当时的木板是横着放的,板宽约0 1 5 0 1 9 米,长约1 7 米左右。 在北城墙保存较好的地方,可以看出上下分列三排,洞的上下距离是约 0 3 0 4 米,左右距离约0 6 1 米。木棍直径在0 0 7 0 1 5 米左右的最多,也有直径 达到o 2 0 米的。根据木棍洞中往往留有木炭的情况来看,在夯打城墙以后,可 能并不将木棍抽出。 c 二层台 二层台在夯土墙底部的内侧面,由夯土墙底向外伸出,宽0 8 1 1 6 米,本身 厚度是o 0 7 0 2 米。夯土质地非常坚硬,色黄褐,往往夹有红色土。城墙和夯土 二层台之间有明显的脱边,并不是一起夯筑的,应该是先筑城墙,然后为了巩固 城基,才在城的内侧面墙根旁边加筑了二层台,二层台上往往堆着花土,花土的 土色、土质与城墙的夯土的土质、土色一样,并紧靠城墙的内侧面。凡是花土保 存较好的地方,城墙的内侧也保存较高、较好,它应该是城墙夯筑不久便堆积起 来的。花土中没有文化遗物。有的地方有与二层台平行的路土。在二层台上还有 车轮所轧出的浅辙。路土和车辙都被压在花土下边,从地层关系上来看,路土当 为夯筑城墙以后形成。 8 邦州人学2 0 0 7 届硕i :学位毕业论文洛阿1 东埘f 。城布局研究 3 城墙始建年代的几种认识和自己的看法 关于城墙的始建年代问题目前有几种认识,下面将这几种认识加以总结并分 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在这一带广泛 分布的相当东周时期的文化堆积情形一般和靠近城墙所开探沟中看到的相类似, 能分出早晚两层次来。它们的特征是:早期的有鬲、瓦少,无布纹单瓦,堆积不 发达;晚期的有釜、瓦多,有布纹里瓦,堆积发达。两者的绝对年代,早的约与 春秋时期相当,晚的约与战国时期相当。当然两者间的分界线不一定恰与历史年 代一致,晚的年代下限也可能会到秦汉之际。上举例子中有直接压在城墙夯土二 层台或上举例子中有直接压在城墙夯土二层台或打破夯土二层台的东 周文化层( 如北墙西段5 6 l g s t l 0 1 :3 层) 或灰坑( 如t 1 3 0 a 1 ) ,其中有属东周 中期或早期的,因此,原筑城墙的时问不能晚于东周中期或早期( 春秋) 。”。同 样“打破5 7 l s t l 3 0 的夯土二层台的a 1 和t 1 1 8 甲:5 层所出土的鬲、贫、 罐型式与涧西t 3 3 :h 1 3 和中州路m 9 0 3 的相似,它们的年代约相当于春秋中叶 或稍晚,估计这里最老的夯土墙;其修筑年代应该稍早一些,而不会晚于春秋中 叶。” 这些证明了城墙的修筑年代应在春秋中期之前。关于其上限发掘报告中也 有论证。“我们可以推测它的上限年代不能早于西周、甚至不能早到西周。但我 们从城墙各面附近都有晚于城墙生成的战国文化堆积来看,原筑部分的城墙其年 代决不晚于战国。” 这也就是说城墙的修筑年代最早应在春秋中期之前。 在洛阳市东周王城东城墙遗址发掘简报有这样的结语:“夯土a 、c 的上限应与h 4 同时期或稍晚。从h 4 的文化遗物分析,如陶甑等始见于春秋中 期墓;夯土a 、c 的下限应不晚于g 2 。从g 2 的文化遗物分析,如板瓦等为战国 中晚期,i 式陶盆与洛阳发掘报告中的相似,i i 式深腹盆相当于第三期( 即 战国早、中期) 。故夯土a 、c 的始建年代不晚于战国中、晚期,不早于春秋中 期。” 而且简报中也说明夯土a 、c 为同时期,且为原筑城墙。作者也就直接表 明了原筑夯土墙的建造时代应在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之间。 2 0 0 4 年2 - 3 月初洛阳发现东周王城东墙遗址发现的一段东城墙,作者 。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t a s 古学报1 9 5 9 年第2 期 。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j 封城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 9 5 9 年第2 期 。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佴1 涧滨东刷城址发掘撤告考古学撤1 9 5 9 年第2 期 。洛阳市东周i i 城东城墙遗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增刊2 0 0 2 年先秦考古第4 3 页 9 郑州大学2 0 0 7 届硕l 学位毕业论文 洛阳东周f :城布局研究 认为其始筑年代约在战国早中期。作者在文中这样下的结论:“从地层关系结合 出土物来判断,该段夯土墙i 期夯土的始筑年代约在战国早中期,h 期夯土为i 期夯土的补建部分,约在战国中晚期。最有意义的当数i 期夯土下路的发现。从 层位关系来看,该路应早于i 期夯土的年代,约在春秋至战国早期。这一发现, 对研究东周王城的修筑、使用问题及布局等方面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这 样就认为东周王城的城墙始筑于战国早中期。 这样关于城墙的始建年代就有三种结论:一是春秋中期之前;二是春秋中期 至战国早期之间:三是战国早中期。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主要因为对叠压、打 破夯土的遗迹现象罩所包含物及夯土内的包含物的认识不一致。从而导致了结论 的差异。这也从根本上说明了,学者对考古类型学的认识存在各自的主观性。 首先我们看第一种观点:认为城墙的始建年代在春秋中叶之前。打破 5 7 l s t l 3 0 的夯土二层台的a 1 和t 1 1 8 甲:5 层所出土的鬲、盆、罐型式与 涧西t 3 3 :h 1 3 和中州路m 9 0 3 的相似,它们的年代约相当于春秋中叶或稍晚, 估计这里最老的夯土墙;其修筑年代应该稍早一些,而不会晚于春秋中叶。m 9 0 3 出土有i i 式鬲、ib 式盆、式罐。m 9 0 3 的时代为东周第二期,即春秋中期( 参 见洛阳中州路( 西工段) p 8 4 页) 。那么,城墙的年代应早于或相当于春秋中 期。第二种观点认为城墙的始建年代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之间,我们来看原文 的论证。“夯土a 、c 的上限应与h 4 同时期或稍晚。从h 4 的文化遗物分析,如 陶甑等始见于春秋中期墓;夯士a 、c 的下限应不晚于g 2 。从g 2 的文化遗物分 析,如板瓦等为战国中晚期,i 式陶盆与洛阳发掘报告中的相似,i i 式深腹 岔相当于第三期( 即战国早、中期) 。故夯土a 、c 的始建年代不晚于战国中、 晚期,不早于春秋中期。”作者似乎弄错了一个重要的时代的论定! “第三期”不 是战国早、中期而是春秋晚期。那么,城墙最晚晚不过春秋晚期;其上限到h 4 , 作者依据h 4 中的包含物出有陶甑而得出的结论也有不妥之处。陶甑在洛阳中 州路( 西工段) 出现于第二期东周墓中( 即春秋中期) ,这一点不能否定城墙建 于春秋中期的可能性。第三种观点认为城墙建于战国早中期,其得出这个结论的 主体仍来自于对东周王城东城墙的发掘。发掘的主体和持第二种观点发掘的主体 相同都是东周王城的东城墙。第三种观点认为:i 期夯土的始筑年代约在战国早 。徐f l ;峰中国文物报2 0 0 4 年4 月2 2 【 第1 版 1 0 郑州大学2 0 0 7 届硕l 学位毕业论文 洛阵1 东周f 城布局研究 中期,i i 期夯土为i 期夯土的补建部分,约在战国中晚期。最有意义的当数i 期 夯土下路的发现。从层位关系来看,该路应早于i 期夯土的年代,约在春秋至战 国早期。为什么同为东周王城的东城墙其始建年代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原因大概 有两点:一是对器物类型学的认知不同,从而导致主观认识不同。二是第三种观 点所发掘的城墙非原筑城墙,而都是后期增筑部分。假如城墙始建于春秋至战国 早期,那么瞿家屯大型宫殿基址就不应设在城外不远的地方,而应在城内。因为 瞿家大型宫殿基址的时代最早也应到战国早期,如果此时建城垣,肯定会把此处 的宫殿基址建于城内。 2 0 0 1 年1 2 月至2 0 0 2 年春,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二十七中发掘两座 东周大墓。其中一座为“亚”字形墓葬。该墓虽然被盗,但仍有“王作口尊彝鼎” 的出土。“根据出土青铜器形制、纹饰及“王作”字样的铭文,考古工作者断定 “亚”字形大墓是春秋早期位天子的墓葬,并根据春秋早期天子在位的情况, 推测该墓的墓主最有可能是东周第一代天子周平王;“中”字型大墓应是东周时 期的贵族墓。”o 这两座墓葬都位于东周王城遗址东城墙外。不管怎么说:城墙的 始建年代肯定晚于该墓,该墓的时代为春秋早期。城墙之所以没有把“平王墓” 圈在城圈罩面。其原因:此时墓葬“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 树。”固这即是说墓葬不作任何形式的标志。这样过了若干年后其位置没有人弄得 清楚,这样其就被圈在城圈之外。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东周王城城墙原筑部分的始建年代应在春秋中期。到战 国晚期又经过一次大规模的增筑和修补,以后也有小规模的修补和利用。战国晚 期大规模的增筑和修补应与当时的战争破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4 城墙的使用和毁弃 东周王城城墙除在东周时期使用外。西汉时期在东周王城中部另建汉河南县 城。此时期东周王城城墙应该没有完全废弃。其作为汉河南县城的外城墙之作用 而存在,它和汉河南县城城墙共同构成内、外双重城墙。所以我们认为西汉时期 汉河南县城应实行内、外双城之制。西汉时期在内、外城墙之间的考古材料即可 作为佐证。如1 9 7 4 年冬,在洛阳金谷园路中段西侧,发掘一处烧窑遗址 。该遗 址是文景时期的铸钱遗址。假如汉河南县城不是内、外双城之制,这样如此重要 。张弧武:n 士。壬作”鼎发现天予墓,洛阳臼报2 0 0 3 年6 月2 4 【l 第1 版。 o 易系辞下 o 洛阳市文物t 作队;洛阳东周乇城内的古窑址,考古与文物1 9 8 3 年第3 期。 郑州人学2 0 0 7 届颐l 学位毕业论文 洛阳东刷i :城布局研究 的部门绝对不会设在城外。西汉时期原东周王城城墙作为外城城墙而存在并且时 有增补,东汉以后逐渐毁弃。隋、唐时期由于洛阳东都的设立,在靠近宫城、皂 城的北墙东部、东墙北部尚保存在地面以上部分的城墙又加以修补利用。宋及以 后东周王城城墙则是完全废弃不用。 二、东周王城的宫殿区 考古发掘已基本证实它主要位于王城的西南部。但由于宫殿区主要位于市 内,由于受发掘面积限制和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其发表的资料并不是很多,详 细情况也不是很清楚。现在已发表的一些资料的基础上对宫殿的位置,宫殿及其 演变,宫殿区的建造方法等问题作一整体的梳理和研究。 1 5 0 年代至6 0 年代发掘夯土建筑基址 1 9 6 0 年发现的东周时期建筑基址 北组建筑的四周有一道夯土围墙,在围墙内部有较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围墙 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 4 4 、南北宽约1 8 2 米,方向是近正南北。夯土墙基 全部被埋在地面以下,上距地面为0 8 1 1 米。墙基是挖槽建筑的,如遇到灰坑 或虚土,则全部清除干净,所以墙基是建筑在生土上面的。夯土是用黄褐土筑成 的,每层厚约5 - 6 厘米,圆形夯窝直径为3 4 厘米。墙基厚约4 米,残存高度一 般为1 5 2 米,个别地方将近4 米,在围墙的北面和西面有河道相绕,结合整个 建筑的形制来观察,推测正门可能在南面。在围墙的晕面有长方形,南北并排, 相距约6 米两块夯土基址。一块东西长8 0 、南北宽4 0 米,一块东西长8 0 、南北 宽3 0 米。应是本组建筑的主体。在主体建筑的西南面另有一块较大面积的夯土 基址,也是长方形,东西长6 0 、南北宽2 8 米。西部与围墙相连,西南面有一突 出部分,可能是台阶之类的建筑。南组建筑紧靠北组建筑,整体也是长方形。 “以上两组夯土建筑全部被压在汉代文化层的下面,打破东周早期文化层, 建于生土层的上面,局部夯土建筑上面还叠压有战国文化层。在夯土层址附近出 土大量东周时代的筒瓦、板瓦和半瓦当,这里的夯土建筑基址应是城内的主要建 筑之一。” 在夯土建筑的东部有南北向的大路,宽约2 0 米,已知长度约9 0 0 米,距离现 在地面1 8 米,与下层夯土建筑同属于一个地层,这条大路应是城内的一条道路。 。洛用发掘报告 1 9 5 5 - - 1 9 6 0 年洛阳涧滨考古发掘资料,p 1 3 8 郑州大学2 0 0 7 届顾卜学位毕业论文洛阳东崩l - :t z i 布局研究 由于该夯土基址规模较大,与其同时的道路也比较宽阔。再结合有关文献的 记载。有人就提出此处应为东周王城的宫殿区。 2 1 9 9 9 年所发现的大型夯土基址 1 9 9 9 年3 月至6 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西工区行署路与临涧路交叉口 西南侧,西距涧河约2 5 0 米,东部和南部紧邻东周王城的战国粮仓遗址区。 本次发掘面积7 0 0 多平方米,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5 5 米、 南北宽3 0 米。夯土是在原生士上夯筑,厚度1 5 2 3 米,夯土坚硬,夯层5 - 8 厘米,夯面上有清晰的夯窝痕迹,夯窝直径1 0 厘米,夯土中包含有少量东周时 期的陶器碎片。 在夯土基址南部发掘出墙基基槽,基槽打破夯土,槽宽l 米、深3 0 厘米, 呈口大底小状,基槽内南侧部分地段用一排竖砖包边。在基址东北部发掘出一排 东西向打破夯土的沟槽,沟槽残长1 4 米、宽0 6 米、0 0 1 米,槽内用东周时期 的板、筒瓦整齐竖埋,该排竖瓦起装饰或隔离作用。与排瓦并行其北部发掘出柱 洞数排。柱洞分大小两种,大柱洞直径3 0 厘米,残深3 5 厘米,东西排列,南北 进深。小柱洞直径2 0 厘米,深3 0 厘米。柱洞排列整齐,问距一致,大小柱洞存 在早晚关系,应为两个时期所使用。 夯土基址中部被一条东西向的汉代灰沟打破。在夯土基址北2 5 米处有一条 与基址平行,宽3 5 、东西长达数百米的墙垣。墙外有深达7 米以上的沟渠,推 测可能是城壕遗迹。在基址北部、东部各发掘出一条陶质圆形排水管道,北部排 水管距地表深4 米,残长1 0 多米,南北流向,时代为东周时期。 3 2 0 0 4 年洛阳市瞿家屯发现东周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2 0 0 4 年1 1 月2 0 0 5 年1 2 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泉舜房地产公司盛世唐 庄第三期工程中,发现了东周时期大面积的夯土建筑基址。发掘区位于瞿家屯村 东南、东周王城南城墙外西南部洛河北岸约3 0 0 米处的洛河与涧河交汇处。发掘 面积约7 0 0 0 平方米。主要遗迹现象位于发掘区的北半部分,有夯土墙、夯土台 基及与之相关的散水、排水管、水渠、水池、仓窖等。国 此特大型院落由一条南北残长约2 0 0 米的西墙及东西残长约3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