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l 阳1i q 参球。i。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 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敝作者繇仍弓 日期:历) 年莎月7e 1 1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 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 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严月7 日 导师躲腙击q 日期:争6 月矿日 我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对策 专业:行政管理 硕士生:杨高 指导老师:陈天祥 摘要 收入分配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 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无论从基尼系数还是从我国的实证考察来看,收入分配领域 存在最突出问题是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系我国的可持续发 展及长治久安问题。 文章首先介绍了收入分配一般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的测量方法及标准, 西方经济学分配公平测量的方法及标准,到实际生活状态下的具体化标准,总结和归 纳衡量分配公平的指标或工具。 接着文章对居民收入的涵义做了界定,分析了当前居民收入分配的特点,还对我 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城乡收 入差距扩大、地区收入差距扩大、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和所有制间收入差距扩大,并从 自然、历史、经济发展、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收入 差距成因。 最后文章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从国家宏观层面解决类似问题的做法,并结合实际, 按三次分配次序,分析了三农问题、区域发展问题、行业垄断问题、再分配以及慈善 事业等方面问题的意见,提出了我国调节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关键词:收入分配收入差距公平调控措施 a b s t r a c t i n c o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so n eo fp r o b l e m st h a to u rc h i n e s e p e o p l ec o n c e r n e da b o u tm o s t l y , a n dt h em o s td i r e c ta n dr e a l i s t i cp r o b l e m a f t e rt h er e f o r ma n do p e n i n g - u p ,c h i n e s ei n c o m e l e v e l sa r er i s i n gu p h o w e v e r , i nt e r m so ft h eg e o r d i ec o e f f i c i e n to rt h e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yo f c h i n e s ei n c o m e ,t h em o s tp r o m i n e n te x i s t e d p r o b l e mi nt h ea r e ao fi n c o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l i e d i nt h ee x p a n s i o no fi n c o m eg a p ,a n dh o wt os o l v et h i s p r o b l e mt h a tw i l la f f e c tt h e c o n t i n u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l o n g t e r ms t a b i l i t yo fo u r c o u n t r y t h ea r t i c l ef i r s ti n t r o d u c e daf a i rm e a s u r et h e o r yo fi n c o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f r o mt h e m e a s u r e m e n tm e t h o d sa n ds t a n d a r d so fm a r x i s mf a i r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t h ef a i r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t h ew e s t e r ne c o n o m i c st ot h e s p e c i f i cc r i t e r i a u n d e rt h er e a l 1 i f e c o n d i t i o n s ,i t s u m m a r i z e dt h ei n d i c a t o r sa n dt o o l st om e a s u r et h ef a i ri n c o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t h ea r t i c l et h e nd e f i n e dt h em e a n i n go fp e o p l e i n c o m ea n a l y z e dt h ec u r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s o fp e o p l ei n c o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i n c o m eg a p s i t s t i l l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t h ew i d e n i n gg a pb e t w e e np e o p l e si n c o m em a i n l y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 e x p a n s i o no fu r b a n - r u r a li n c o m eg a pa n dr e g i o n a li n c o m eg a p ,t h ei n c o m eg a pb e t w e e nt h e i n d u s t r ya n de x p a n dt h ei n c o m eg a pb e t w e e no w n e r s h i p ,m o r e o v e r , i ta n a l y z e dt h ec a u s eo f t h ei n c o m eg a pf r o mt h en a t u r a l ,h i s t o r i c a l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t r a n s i t i o no fe c o n o m i c s y s t e m ,i n d u s t r i a lr e s t r u c t u r i n ga n ds oo n 。 f i n a l l y , t h ea r t i c l ei n t r o d u c e dt h es o l u t i o nt ot h es i m i l a rp r o b l e mi nw e s t e r nd e v e l o p e d c o u n t r i e sa tt h em a c r ol e v e l ,a n d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r e a l i t yo ft h ep r o b l e mf r o mo u rc o u n t r y s a g r i c u l t u r e ,r e g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i s s u e s ,t r a d em o n o p o l y , a sw e l la sc h a r i t i e ss u c ha s r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p r a c t i c a l l ya d v a n c e dt h em a c r om e a s u r e so ft h ea d j u s t m e n te q u i t a b l ei n c o m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o u rn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i n c o m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i n c o m eg a s , e q u i t y , m a c r o c o n t r o l l l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目录i i i 第一章导论5 第一节选题的意义。5 第二节论文研究方法。5 第三节论文研究思路2 第二章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现状3 第一节收入分配公平的论述3 第二节收入分配公平的测量方法及标准。4 第三章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特点及成因1 0 第一节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特点1 0 一、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1 1 二、分配机制:计划分配机制与市场分配机制双轨并存1 1 三、收入结构:主职收入与兼职收入、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并存1 2 四、分配方向:收入分配逐步向市场倾斜与向个人倾斜并存1 3 第二节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1 4 一、居民总体收入差距扩大1 4 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1 4 四、行业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1 8 五、不同所有制职工收入差距情况1 9 第三节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成因分析2 1 一、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2 2 二、自然、历史因素产生的影响2 2 三、经济体制转轨造成的影响2 3 i i i 四、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2 3 五、宏观经济政策实行产生的影响。2 5 第四章我国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的对策2 6 第一节借鉴发达国家处理收入差距问题的经验2 6 一、韩国建设新农村措施2 6 二、美国调仃收入差距的经验2 6 第二节我国现时调节收入差距的措施2 8 一、一次分配:调节工资合理差距,严格执行劳动合同法2 8 二、二次分配:完善税收调控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2 9 三、三次分配:重视发展慈善事业3 2 四、其它配套调控措施:重视保护弱势群体,科学落实区域规划,实现均衡发展3 4 结束语3 9 参考文献4 0 i v 第一节选题的意义 第一章导论 收入分配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涉及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收入分配更是经济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或在社会经 济体制转轨时期,个人收入分配的格局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大的变动,收入 分配必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当前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特别目前面临几 十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受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收入分配问题将更突出,将会出现一 部分老百姓的收入直线减少,也可能有一部分人会由原来的共同增长变成一部分人增长缓 慢另一部分人负增长,在这敏感时期,人的不公平感更加明显。当前,我们国家、政府要 更加重视这一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收入分配差距回归合理水平。发展经济学先驱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曾经指出“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政治意义 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混乱动荡的方面,没有很好地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变 化的发生,以及他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就不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 刚刚结束的2 0 0 9 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 表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 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改 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仅有违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也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以及人自 身的和谐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政府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宏观调控,解决收入差 距过分扩大的问题,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在 当前金融危机下的保增长、保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节论文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社科院等权威部门的资料,通过分析数据, 结合收入分配的理论,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其发生的原因。 二、比较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 行业收入差距充分列举、分析及研究,准确地把握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国内国外关 于收入分配问题的处理手段。 阿瑟刘易斯著发展计划,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7 页 v 三、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各局部分别加以研究,综合是在 把整体分解开的各个局部再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文中各专题阐述时充分采取了分析 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第三节论文研究思路 当前我国经济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经济特别是外贸经济大幅下滑,就业问 题严峻,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国家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政方针,对执政者是 一个严峻的挑战。本文根据我国收入差距的现实情况,分析了深层次原因,并结合国外处 理相同问题的方法,提出了政府在应对危机进行宏观调控时,注重对收入分配的引导,采 取必要措施,实现合理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1 、在导论中,尽可能用不很长的篇幅把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背景介绍清楚。收入 分配问题前人的研究成果很多,内容十分广泛,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地加以评述,尽 可能做到用最少的篇幅把研究者的主要论点客观地加以介绍。 2 、第二章主要讨论中外学者对收入分配公平理论的论述,特别介绍了分配否公平的 几种测量方法,讨论了几种衡量的标准,并对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3 、第三章紧扣第二章的内容,针对我国分配收入差距的现状,结合社会现实和一些 材料中所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尽可能从源头上找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进行讨论。 5 、第四章结合国外处理收入差距的办法及我国国情,提出在现阶段,加强宏观调控, 实现合理差距的建议。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现实的差距问题把握准确,原因分析符合实际,全面地提出 了我国进行宏观调控过程中,如何采取措施,实现合理差距,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但由 于关于收入分配问题的资料很多,观点不一,有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各类统计数据有些 不够详尽,本人只能根据自己能掌握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体会, 提出本人的看法,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特别理论水平不高,文中肯定有很多漏洞,还需进 一步斧正。 2 第二章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现状 中外学者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 解。对于分配是否公平的依据,西方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的古典学派以劳动价值论为基 础,认为收入公平分配应以劳动所创造价值的大小为根据;福利学派强调公平分配的标准 是看收入分配能否增进社会总经济福利,而公平效率抉择理论则坚持该标准为机会公平和 结果均等。边际效用学派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主张收入公平分配应以要素报酬率是否等 于各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为依据;马克思认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 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他强调所有制对 分配方式的决定作用,认为分配不公平的根源在于所有制的不公平,资本主义社会中少数 人( 资产阶级) 占有生产资料,多数人( 无产阶级) 一无所有,不可能实现公平分配。 第一节收入分配公平的论述 一、我国学者对分配公平的论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在分配的公平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观点很多,未能形成 统一的看法。万俊人在道德之维一现代经济伦理导论圆一书中较系统地论述了按资分 配、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等不同分配方式面对的伦理挑战。汪行福在分配正义与社会 保障固一书中系统地分析比较了国外流行的分配正义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 权利平等及补偿正义等原则。袁久红在正义与历史实践一书中研究并指出了资本主 义分配公正观的虚伪和局限,论证了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导收入分配在当代中国的 重要意义。李爽主编的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一书中对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 收入差距的变动轨迹及其原因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对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提出了宏观对 策。朱光磊在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 一书中对贫、富两方面进行了比较,指出 中国贫富差距的根源是城乡差距和二元结构,对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十分重视。陈宗胜和周云波的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一中国发生了两极分化了 吗? 一书中研究了中国居民收入差别状况、趋势及问题,对目前的分配状况进行了评价,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a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 卷) m 北京:人民 f ;版社,1 9 9 5 第2 4 3 页 。广东人民i l 版社,2 0 0 2 年 上海财经大学;乜版社,2 0 0 3 年 东南大学i ;版社,2 0 0 2 年 中国计划出版社,2 0 0 2 年 上海三联 l 版社,2 0 0 2 年 。经济科学i l :版社,2 0 0 2 年 3 提出了调整居民收入分配的若干政策建议。 这些著作从不同的方面对收入分配公平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涉及的调控方式方法 比较简单,尤其是忽视唤起社会力量对收入分配问题的关注和分担。 二、外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公平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多次谈到公正,提出了有关分配资格和各人应得问题,把公民身份和财产 数量作为“分配的支点分配正义”,分配公平在他看来是一种特殊正义。德沃金在 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中认为平等应该是竞争起点的平等,而不是最终收入 的平等,收入分配的调节重点在于给竞争者一个初始资源平等的环境,个人则对自己的主 观选择负责。 三、马克思的公平分配观 马克思是在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按劳分配思想并进而阐述其公平分配观的。马 克思按劳分配即为“每一个劳动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 社会的。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 。固也就是说,在 一个生产能力有限的社会中,公平的分配应该是根据劳动者所贡献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把 全部收益( 社会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后) 分配给劳动者,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这就是 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是在消除了阶级剥削、阶级对立的条件下,劳动者对自己劳动成 果的占有和分配,体现的是劳动者在分配中的权利平等关系。 按马克思分配观,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社会尽管建立在公有财产制度的基 础上,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在经济地位上取得了平等的权利,但由于按劳分配原则没有能够 照顾到个人在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上的差异,在分配的结果上呈现出事实上的不平等。抛 开效率求公平j 以牺牲效率维持公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结果平等似的公平只能导 致效率低下,实际上也无公平可言。 第二节收入分配公平的测量方法及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的测量方法及标准 公平分配作为人们对社会财富分配的一种综合评价,根源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 对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正确反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社会的分配关系是由该社会占 o 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 9 6 5 年,第1 4 8 页 。冯克利译,江苏人民 l j 版社,2 0 0 3 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6 月第2 版,第3 0 4 页 4 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所决定,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 中形成了不同的分配方式。因此,评判一种分配制度是否公平的尺度就有生产力标准和生 产关系标准。 1 、生产力标准 即看一定分配制度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的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具有反作用。作为生产关系重要内容的分配制 度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形: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公平分配的 生产力标准和生产关系标准是相藕合的。因为如果正确地按照该生产关系内在要求的分配 尺度进行分配,能巩固和完善其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如果不公平地运用分 配尺度或受到其它分配尺度的干扰,背离了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必将出现不合理的收入 差距,误导人们的经济行为,乃至破坏经济基础,最终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无论是从生 产关系标准还是从生产力标准来看都是不公平的分配。 在现实社会分配中,并不排除如下情形出现的可能性: 第一,收入差距的形成符合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但在实施同一分配尺度的群体内部, 尤其是在执行不同分配尺度的群体之间,如果收入差距过分悬殊,超过了公众承受的临界 点,以致在社会上引起公众的强烈不满,此时按生产关系标准判断即使是公平的分配,但 按生产力标准评判则为不公平的分配,因为它使收入分配的正向激励功能丧失,扼制了生 产力发展的源泉。 第二,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合生产力性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无论实际分配是否 符合该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分配尺度,也不论收入差距是否适度,按生产力标准判断都为不 公平的分配,其出路在于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2 、生产关系标准 即判断实际执行的分配尺度是否公平,要视其是否为某种生产关系所固有,收入差距 是否同严格按照该分配尺度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差距相一致。该标准的要点可细分为: 第一,公平分配尺度对于某种生产关系而言具有内在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 生产关系诸多内容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对分配方式具有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所有制 形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与之相适应。由于每一社会经济形态都不是单一的所有制结 构,总有占主导地位和居“补充地位 的不同形式的所有制结构并存,相应地分配方式也 以“主补结构 相伴随。一般地,主体的分配方式由于与主导所有制形式相契合,即具有 内在必然性,因而属公平的分配;“补充形式 的分配方式则与主导所有制形式易生摩擦, 因其分配客观尺度不统一,易导致收入差距的悬殊,因而具有不公平性。 第二,公平分配应是分配结果与分配依据相一致。否则,该有的差距没有了,不该有 5 的差距出现了,差距该大的缩小了,该小的反而扩大了,亦为不公平分配。 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者相统一的原则是我们衡量任何社会的收入分配 是否公平的标准,其中生产力又是更为根本的标准。 二、西方经济学测量分配公平的量化标准 收入分配是否公平不仅可以定性评判,而且还可以定量测度。目前国际上使用的方法 较多,主要有下几种: l 、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 这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它主要以收入分组法( 将社会成员按收入高低分为若干组) 和人口分组法( 先将人口按一定比例分组,再按人均年收入高低排序) 为前提,用减法计 算出比较组的绝对差距,用除法计算出比较组的绝对、相对差距。其计算值与收入差距正 相关系。此测算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精确,但在操作中要注意二种方法所测数据方向可能一 致,也可能不一致而影响分析的质量。该测量指标在分析我国个人收入差距时大量使用。 2 、基尼系数 又称基尼集中率( 用g 表示) ,它是以洛伦兹曲线图为基础,用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均 等程度的具体指标。洛伦兹曲线是用来衡量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直观图式。它表 示一个社会_ 定人口( 或家户) 的百分比所对应的收入比重在图上描出的曲线。如图2 1 , 绝对平等线( o l ) 和绝对不平等线( o h l ) 是理论分析中两条极端线,洛伦兹曲线介于此 两线之间。曲线的弯曲程度表示各组别的收入差别情况,弯曲越小,表示收入分配越平等; 弯曲越大,越不平等。该曲线的优点是形象直观,缺陷是无法以一个准确数值表示收入差 别。 0 3 - 0 4 属中度不平等, 图2 一l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示意图 3 、恩格尔系数 1 8 5 7 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 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就越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 定率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 ) = ( 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 0 0 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揭示了 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定量关系和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 生产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 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品需求基本 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方面转移。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 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恩格尔定律和恩格尔系数在我国也较早地就被应用在统计分析当中:计算恩格尔系数 一般是采用各地的城乡住户调查资料。如2 0 0 7 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 9 9 9 7 4 7 元,其中人均食品支出为3 6 2 8 0 3 元,则恩格尔系数为3 6 3 。 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 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 0 以上为赤贫,5 0 - - 5 9 为温饱,4 0 - 5 0 为小康,低于 4 0 为富裕。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问或城乡间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 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 素等。对于这些横向比较中的不可比因素,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另外,在观 。根据2 0 0 8 年统计年鉴计算。 7 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 对倾向。 三、实际生活状态下的具体化标准 马克思主义评判一种分配制度是否公平的尺度,主要是根据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标准, 但在实际生活状态下的人们更容易从以下几方面支理解分配是否公平。 1 、分配机会均等 即一定社会所提供的收入分配机会是否通过公平竞争获得。理解这一准则,要把握两 点:第一,条件、机会是否均等和公平,关键不在于最终结果是哪些人获得了这些机会和 条件,而在于社会用什么机制为个人提供获取这些条件和机会的方式。例如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竞争条件和机会是行政人为规定的,活动的主体能动性受到限制;在市场经济体制 下,竞争条件充分,个人选择机会较多,社会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安排日趋公正合理。第二, 公平分配是以承认个人禀赋差异为前提的,在同一机会与前提下竞争,优胜劣汰是公平竞 争的必然结果,这种结果即使是被淘汰者也会认同其公平合理性。 2 、投入与产出比合理 即个人获得收入的数量是否与其为社会提供生产要素的质和量相适应。对于分配关 系,马克思理解为新生产的总价值在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中间进行分配的关系。即人们获 得收入是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收入差别是人们要素投入的差别,要素投入量决定收入分 配量,收入差距因投入差距而拉开。如果收入量与投入量相背离,即为不公平的分配。在 我国按劳分配成为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形式,其公平分配的要求是按投入劳动的质与量获 取报酬。其它分配方式的公平要求也是在勤劳致富、合法经营的前提下,按其投入要素的 质与量取得个人收入。 3 、收入差距适度 即人与人这间的收入差距是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超过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 能力。同样的收入差距,收入不同认识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承受能力量度有别。对此, 有较多不同看法,认为公众承受能力属主观心理因素,因人而异,很难有一个客观标准, 但实际上,对公平分配的感受从形式上看属主观心理范畴,但社会成员对分配的满足是一 个社会比较过程,即包括了一个人对自己所做贡献与所获报酬同对他人所做贡献与所获报 酬的社会衡量过程,其背后深藏着诸种客观因素,是对社会制度、自身需要层次满足程度 等客观存在的反映。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是否满意,不仅取决于绝对值,也受与他人收入 比较的相对值影响,尽管其值因人而异,因时而变,难以精确。但在社会发展某一特定时 8 期,会存在一个大多数人基本可以接受的差别度,在度内,人们生产积极性增强,社会效 率提高,生产力发展,反之则呈反向运动。 衡量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标准是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既有定性标准,也有定量标准, 在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状况进行评析时,本文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以求合理结论。 9 第三章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特点及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人收入水平从总体上看有了很大提高。1 9 7 8 年到2 0 0 7 年,农 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 3 4 元增长到4 1 4 0 元,增长了3 1 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 收入从3 4 3 元增长到1 3 7 8 6 元,增长了4 0 倍。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储蓄 存款大幅增加,1 9 7 8 年城乡居民储蓄总额为2 1 1 亿元,人均不到2 2 元;而到2 0 0 7 年底 储蓄总额为1 7 2 5 3 4 2 亿元,人均突破1 0 0 0 0 元大关,人民生活质量由尚不能温饱提高到 小康水平。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之间、 不同地区居民之间和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以及行业或部门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分悬殊 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该问题不仅仅是一 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政治问题。 第一节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特点 居民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从各种来源得到的货币性和实物福利性收入的总和。 我国现行统计指标体系中,涉及个人收入的指标主要有3 个: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 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职工平均工资。在本文的论述中,也将使用这些统计指标 对我国转型期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行分析研究。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城镇居民家庭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撑家庭成员得到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 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 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以及记账补贴后的收入。计算公式为:可支配收入= 家庭总收入一交纳所 得税一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一记帐补贴 ;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当 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计算方法:纯收入= 总收入一税费支出一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一税费支出一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一调查补贴一赠送农 村外部亲友支出。纯收入主要用于再生产投入和当年生活消费支出,也可用于储蓄和各种 非义务性支出。 ;职工平均工资是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 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 主要指标。计算公式为:平均工资= 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报告期全部职工 平均人数。 可以看出,上述3 个指标的缺陷在于对各种“灰色 、“黑色 收入及各种 形式的变相个人收入,都没有进行统计和反映。 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o 根据历年 统计年鉴综合 。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说明 国可支配收入定义,h t t p :z h i d a o b a i d u c o m q u e s t i o n 3 9 3 1 3 8 3 8 h t m l ? s i = 2 1 0 一、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作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是由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关系所决定,其含 义是指对社会大多数人来讲,在各种分配形式中劳动收入成为人们生活消费来源的主渠 道。换言之,劳动收入与其它要素收入相比较,不仅其来源稳定而且其数量比例较大。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之所以要相结合,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是由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 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这本身就是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第二,是由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决定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必然要求两种分配 方式相结合。例如,国有股份制企业的职工既有按劳分配的工资,又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 按股分红。在股份合作制企业里,既有按劳分配的劳动收入,又有按股份分配的分红。第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生产要素的种类、范围越来越广,对创造社会财富的贡献越来越大,生产要素所有权不仅 要求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而且还要求高效率获取高回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 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 制度 ,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也应该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 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还应该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使各种生产要 素都能投入到经济建设之中。总之,就是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 的分配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出来,让一切创造财 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出来,以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二、分配机制:计划分配机制与市场分配机制双轨并存 我国经过2 0 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现代市场经济,它要求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具体地说,就是要把 市场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要求有计划地运行和发展。 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并存,因而在分配体制运行 中,计划分配机制和市场分配机制也就共同发挥作用,只不过两种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各有其特点: 第一,调节的主体不同。实施收入分配计划调节的是国家或政府宏观主体,这是由其 强大的物质基础及其所担负的特定职能等因素决定:实施市场分配机制调节的则是处于市 场经济关系中的各微观经济主体,它们直接根据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调节分配。 第二,作用的客体不同。前者主要作用对象是公有制经济单位的职工;后者则对非公 制经济主体作用明显。 第三,调节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运用行政手段,通过强制程度不同的计划方式,对 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工资等级、工资调整的时间和幅度等问题进行统一规定;后者主要运 用经济手段,根据市场要求对收入分配进行灵活调整。 第四,调节的层次及目的不同。前者的重点在于维护宏观层次上的收入分配公平,它 主要通过调整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和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循环方向等重大决 策,纠正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悬殊,维护社会稳定,确保收入分配的社会主义 性质;后者的重点则在于促进微观层次的效率提高,它以人们对物质利益关心为前提,通 过市场经济的各种机制,刺激人们的生产效率,这种分配机制的明显不足是容易造成人际 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悬殊 总之,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必须根据收入分配两种机制的 各自特点,扬长避短,综合运用,以实现社会主义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 t 三、收入结构:主职收入与兼职收入、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并存 主职收入也称第一职业收入,是指劳动者个人籍以谋生,从事固定或专职工作,获得 较为稳定的生活费收入;兼职收入是个人利用闲暇从事专职以外的工作所获取的额外收 入。 长期以来,我国职工的工资水平较低,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获得较多的生计收入,职 工有兼职的内在需求。随着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新开办企业如雨后春笋 般涌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兼职机会。这些企业主要采取聘用兼职者的用i n 度,对于劳 动力的供求双方均为有利。对于需求方,其主要获益是: 第一,生产成本降低。聘用兼职人员可免除其为职工住房、医疗、保险及福利等方面 支出,也可省却职工子女求学、就业安排上的麻烦。对高素质人员实行即聘即用的方式, 既减少一笔不小的教育培训等成本付出,也避免了因生产时间延误的而造成的( 时间) 成 本损失。 第二,经济效益较高。这里通行的是市场法则,市场激励功能的充分发挥,极大地调 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再加上成本较低,其经济效益较好。 第三,用工方式灵活。企业可根据生产周期和季节特点,灵活调整用工数量与质量。 对称职者可连续聘用,不称职者中止聘用,保持职工规模同生产规模相适应,并使职工的 工作质量处于高效状态。对于供给方,其主要获益是:第一,主职单位提供的工资、住房、 医疗等,为兼职者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降低了兼职风险。第二,兼职单位由于部分成本 外溢和较好的收益回报,其付出的货币工资较高,提高了兼职者的收入水平。 上述从主职收入和兼职收入所作的收入结构分析主要是从个人获得收入的不同时空 1 2 角度进行的,其收入性质主要是劳动收入。如果我们从个人获得收入的方式和属性角度进 行分析,那么个人收入结构还可表现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 或要素收入) 并存的特点。 在现阶段,个人的非劳动收入主要有( 财产) 租金收入、资金( 本) 收入( 利息、股票、 红利等) 、技术收入( 技术股份、专利收入等) 等形式。这种非劳动收入在个人收入份额 之中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四、分配方向:收入分配逐步向市场倾斜与向个人倾斜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国家调整了分配 政策,放权让利于企业,增加居民个人收入。经过2 0 多年的实践,在收入分配方向上出 现了向市场和个人倾斜的状况。收入分配向市场倾斜主要表现为:第一,市场经济发达的 东部地区,居民收入明显高于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1 9 7 8 年以前,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的实行,东中西部人均收入差距不大,其较小差距主要是由历 史和自然条件差异造成的。1 9 7 8 年后,东部地区利用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较高的技术水 平等优势,加上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率先运用市场机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了居 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中西部地区,远离市场经济的前沿,较之东部发展较慢,不同地区 居民间收入差距有所扩大。1 9 8 4 年前后,沿海兴办经济特区,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经济 发展步伐加快,而在以农业为主要特征的中西部地区,农产品获得创纪录的丰收,加上政 府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此时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有所 缩小。1 9 9 2 年后,随着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型,东部市场经济进程明显快于中 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又随之扩大。第二,流通领域的从业人员,收入明显高于生产领域的 劳动者。这主要是由于流通领域的从业者,长期亲临市场经济大潮第一线,他们对市场传 导出的各种信息特别是价格信号反映灵敏,并及时调整经营行为,谋求收益最大化,其收 入也就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调整了生产与分配,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改变了重积累, 轻消费的分配政策,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向个人倾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储蓄 的大幅度增长:1 9 9 5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 0 0 1 9 3 亿元,2 0 0 7 年达1 3 7 3 2 3 9 亿元,总量扩大了6 8 6 倍;1 9 9 5 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 9 6 6 2 3 亿元,2 0 0 7 年达 1 7 2 5 3 4 2 亿元,总量扩大了5 8 2 倍。 总之,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状况,与改革前相比,在分配的方式、机制、结构和方向 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这些特点既是影响公平收入分配的原因,又是寻求治理分配不 公的着眼点。 。国家统计局2 0 0 8 年统计年鉴 1 3 第二节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 一、居民总体收入差距扩大 国际上通常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基尼系数在0 2 以下表 示绝对平均,0 2 0 3 之问表示比较平均,0 3 0 4 为比较合理,0 4 以上表示收入 差距过大。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综合基尼系数己经超过0 4 的警戒线,与1 9 7 8 年的0 2 8 8 相比,几乎倍增,而且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 参见表2 1 ,图2 1 ) 。 表2 - 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综合基尼系数 年份 1 9 7 81 9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地市卷)及答案解析
- 中班 秋天课件
- 2024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
- 社区少先队课件
- 苏教版科学课件
- 西南林业大学《材料研究及分析方法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新媒体短视频运营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前端开发技术》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颌下腺结石课件
- 西京学院《句法学概论》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辽宁交投物产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合肥包河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4.2.2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说课课件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
-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解读
- GB/T 44464-2024汽车数据通用要求
- 2024-2025一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1.6《校园里的植物》课件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一框《增强安全意识》教学设计
- 老旧小区整体改造施工投标方案(技术标)
- 新湘教版八年级上数学复习计划
- GB/T 44200-2024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生产成套装备技术要求
-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小手摸一摸》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