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分析化学专业论文)甘青青兰、藜蒿挥发油成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论文首次对唇形科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甘青青兰( d r a c o c e p h a l u m t a n g u t i c u mm a x i m ) 和菊科洞庭湖区植物藜蒿( a r t e m & i as e l e n g e n s i s t u r c z ) 挥发油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以面积归一化法确 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经质谱数据系统( m s t 9 8 谱库) 检索, 对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 1 甘青青兰挥发油成分研究 提取方法:使用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 o :萃取法提取甘青青兰 挥发油。 结论:水蒸气蒸馏挥发油鉴定出6 6 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相对 百分含量的7 6 5 8 1 。主要成分为:桉油醇( 1 8 0 8 0 ) 、( ic x ,2 a ,5 0 r ) 一 2 ,6 ,6 一三甲基二环 3 1 1 一3 一庚酮( 8 7 9 4 ) 、甲基环戊烷( 4 2 2 2 ) 、 芳樟醇( 3 6 8 3 ) 、4 一甲基- 1 ( 卜甲乙基) 一2 一环己烯一卜醇( 3 0 5 2 ) 、 ( + ) 一q 一萜品醇( 2 5 7 9 ) 、卜甲基- 4 - ( 卜甲乙基) 苯( 2 5 5 9 ) 、l s - 6 ,6 一 二甲基- 2 - 亚甲基二环 3 1 1 己烷( 2 4 8 3 ) 、( e ,e ) - 1 0 一( 卜甲基亚 乙烯基) 一3 ,7 一环十一碳二烯- 1 - 酮( 2 3 4 9 ) 、( 一) 一斯巴醇( 2 1 8 3 ) 、 ( 1 0 【,2 a ,5 伐) 一4 ,6 ,6 一三甲基二环 3 1 1 一3 一己烯一2 一醇( 2 1 5 0 ) 等; 超临界c o :萃取挥发油鉴定出3 9 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的4 2 8 5 7 。 主要成分有:桉油醇( 4 9 0 9 ) 、( 1 0 t ,2 c t ,5 c t ) 一2 ,6 ,6 一三甲基二环 3 1 i - 3 - 庚酮( 4 8 9 5 ) 、0 c ,0 【,4 ,8 一四甲基一3 ,7 一环癸二烯一卜甲醇 ( 4 5 2 3 ) 、1 ,6 - - - 甲基- 9 一( 卜申基亚乙烯基) 一5 ,1 2 一二氧杂三环 9 1 0 0 ( 4 ,6 ) - 8 - 十二烷酮( 4 2 8 7 ) 、( e ,e ) 一3 ,7 一二甲基一1 0 一( 1 一 l 甲基亚乙烯基) 一3 ,7 一环癸二烯一卜酮( 3 9 7 3 ) 、( 一) 一斯巴醇( 2 4 9 9 ) 、 吉玛烯d ( 2 0 3 0 ) 、z p 一萜品醇( 2 0 2 9 ) 等。 2 野生藜蒿挥发油成分研究 提取方法:使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洞庭湖区野生藜蒿挥发油。 结论:野生藜蒿挥发油鉴定出4 8 种化合物,占挥发油相对百分 含量的7 2 11 6 。主要成分有:q 一丁香烯( 1 5 7 3 4 ) 、丁香烯 ( 1 3 2 4 6 ) 、卜甲基一卜乙烯基一2 一( 卜甲基乙烯基) - 4 - ( 卜甲基亚乙烯 基) 一环己烷( 9 5 1 1 ) 、( e ) 一7 ,1 1 一二甲基一3 一亚甲基一1 ,6 ,1 0 - 十二碳三 烯( 5 2 6 7 ) 、八氢- 4 a ,8 a - 二甲基- 7 - ( 卜甲乙基) 一1 ( 2 h ) 一萘酮 ( 4 1 8 4 ) 、z ,e 一2 ,1 3 一十八碳二烯一卜醇( 4 1 2 6 ) 、f t 一没药醇( 2 9 5 0 ) 、 ; ( 1 s - 内) 一乙酸一l ,7 ,7 一三甲基双环 2 2 1 - 2 - 己酯( 2 8 4 5 ) 、吉马烯 d ( 2 8 0 3 ) 等。 3 野生藜蒿与人工种植藜蒿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 从四个人工种植藜蒿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 0 、4 9 、4 2 、4 2 种化 合物,相对百分含量分别占总挥发油的4 5 3 5 6 、4 6 3 3 1 、5 0 5 9 3 、 4 4 0 8 9 ,主要成分为:檀香三烯( 1 0 4 8 4 - 1 3 5 3 5 ) 、q 一蒎烯( 7 6 4 5 - 9 8 9 7 ) 、( z ,z ) 一9 ,1 2 一十八碳二烯酸( 0 3 7 5 5 9 6 9 ) 、( e ) - 7 ,l l 一 二甲基- 3 - 亚甲基一l ,6 ,1 0 一十二碳三烯( 2 2 5 0 4 5 3 7 ) 、卜甲基- 1 - 乙烯基一2 一( 卜甲基乙烯基) 一4 一( 卜甲基亚乙烯基) 环己烷( 3 2 3 3 4 3 9 8 ) 、d 一水芹烯( 2 8 9 3 - - - , 3 5 6 8 ) 、丁香烯( 1 8 5 4 - - - 一3 1 5 9 ) 、0 【一 丁香烯( 1 1 8 3 1 8 8 4 ) 等。与野生藜蒿挥发油相比,成分相差较大: 相同成分仅2 0 种,且相对含量亦存在明显差异。野生藜蒿挥发油以 倍半萜及其衍生物为主,占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5 8 1 5 4 ,单萜 及其衍生物仅占7 1 3 6 ,而人工种植藜蒿挥发油以单萜及其衍生物 为主,占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2 5 1 2 6 3 1 5 4 8 ,倍半萜及其衍 生物仅占1 1 7 5 9 - - 1 5 4 5 3 。 关键词:甘青青兰;藜蒿;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 o 。萃取法;挥发 油;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p r e s e n ts t u d y , e s s e n t i a l 。o i l se x t r a c t e df r o md r a c o c e p h a l u m t a n g u t i c u mm a x i m ,a l a b i a t a e p l a n t i n q i n g h a i t i b e tp l a t e a u ,a n d a r t e m i s i as e l e n g e n s i st u r c z ,ac o m p o s i t ep l a n ti nd o n g t i n gr e g i o n ,w e r e a n a l y z e db yg a s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m a s ss p e c t r o m e t r y ( g c m s ) t h e v o l a t i l ec o m p o n e n t sf r o mt h ep l a n t sw e r ei d e n t i f i e dw i t ht h eh e l po ft h e n o r m a lm a s ss p e c t r a ld a t a ( n i s t 9 8d a t a b a s e ) t h er e l a t i v ec o n t e n t so f v o l a t i l ec o m p o n e n t sw e r ec a l c u l a t e db yt h ep e a ka r e an o r m a li z a t i o n m e t h o d 1 s t u d yo fe s s e n t i a lo i l si nd r a c o c e p h a l u mt a n g u t i c u mm a x i m e x t r a c t i o n :s t e a md i s t i l l a t i o n ( s d ) a n dc a r b o nd i o x i d e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 f l u i de x t r a c t i o n ( s f e - c 0 2 ) w e r ea d o p t e d c o n c l u s i o n s :6 6c o m p o u n d sw e r ei d e n t if i e d i nt h ee s s e n t i a lo i l o b t a i n e db ys d ,w h i c ho c c u p i e d7 6 5 81 i na l le s s e n t i a lo i l s t h em a j o r c o m p o u n d sa r ee u c a l y p t o l ( 18 0 8 0 ) ,b i c y c l o 3 1 1 h e p t a n 一3 一o n e ,2 ,6 ,6 一 t r i m e t h y l - ,( 1 a l p h a ,2 a l p h a ,5 a l p h a ) 一( 8 7 9 4 ) ,c y c l o p e n t a n e ,m e t h y l 一 ( 4 2 2 2 ) ,1 , 6 一o c t a d i e n 一3 o l ,3 ,7 一d i m e t h y l 一( 3 6 8 3 ) ,2 - c y c l o h e x e n - 1 - o l , 4 - m e t h y l - 1 一( 1 一m e t h y l e t h y l ) 一,( r ) 一( 3 0 5 2 ) ,( + ) 一a l p h a 一t e r p i n e o l ( 2 5 7 9 ) , b e n z e n e ,1 - m e t h y l 一4 ( 1 一m e t h y l e t h y l ) - ( 2 5 5 9 ) ,b i c y c l o 3 1 1 h e p t a n e , 6 , 6 d i r f i e t h y l 一2 - m e t h y l e n e ,( 1s ) - ( 2 4 8 3 ) ,3 ,7 - c y c l o d e c a d i e n 一1 一o n e , lo ( 1 - m e t h y l e t h y l i d e n e ) 一,( e ,e ) 一 ( 2 3 4 9 ) ,( - ) - s p a t h u l e n o l ( 2 18 3 ) , v b i c y c l o 3 1 1 h e p t - 3 一e n - 2 一o l ,4 ,6 , 6 一t r i m e t h y l 一,( 1 a l p h a ,2 a l p h a ,5 a l p h a ) 一 ( 2 1 5 0 ) 。 38c o m p o u n d sw e r ei d e n t if i e di nt h ee s s e n t i a lo i lo b t a i n e db ys f e c 0 2 , w h i c ho c c u p i e d4 2 8 5 7 i na l le s s e n t i a lo i l s t h em a j o rc o m p o u n d sa r e e u c a l y p t o l ( 4 9 0 9 ) , b i c y c l o 3 1 1 h e p t a n 一3 一o n e , 2 , 6 ,6 一t r i m e t h y l 一, ( 1 a l p h a ,2 a l p h a ,5 a l p h a ) 一( 4 8 9 5 ) ,3 ,7 - c y c l o d e c a d i e n e 1 - m e t h a n o l ,a l p h a ,a l p h a ,4 ,8 一t e t r a m e t h y l ( 4 5 2 3 ) ,1 ,6 d i m e t h y l 一9 - ( 1 - m e t h y l e t h y l i d e n e ) - 5 ,12 一d i o x a t r i c y c l o 9 1 0 0 ( 4 ,6 ) d o d e c a n 一8 一o n e ( 4 2 8 7 ) ,3 ,7 - c y c l o d e c a d i e n 一1 一o n e ,3 ,7 一d i m e t h y l - 10 一( 1 一m e t h y l e t h y l i d e n e ) - ,( e ,e ) 一( 3 9 7 3 ) ,( 一) 一s p a t h u l e n o l ( 2 4 9 9 ) , g e r m a c r e n e d ( 2 0 3 0 ) ,z - b e t a - t e r - p i n e o l ( 2 0 2 9 ) 2 s t u d yo fe s s e n t i a lo i li nw i l da r t e m i s i as e l e n g e n s i st u r c z e x t r a c t i o n :s t e a md i s t i l l a t i o nw a sa d o p t e d c o n c l u s i o n s :4 8c o m p o u n d sw e r ei d e n t i f i e di nt h ee s s e n t i a lo i lo fw i l d ar t e m i s i as e l e n g e n s i st u r c z ,w h i c ho c c u p i e d7 2 1 16 i na l le s s e n t i a l o i l s 1 1 1 e m a j o rc o m p o u n d sa r e a l p h a - c a r y o p h y l l e n e ( 15 7 3 4 ) , c a r y o p h y l l e n e ( 13 2 4 6 ) ,c y c l o h e x a n e ,l e t h e n y l 一1 一m e t h y l - 2 一( 1 一m e t h y l e t h e n y l ) 一4 一( 1 一m e t h y l e t h y l i d e n e ) - ( 9 51 1 ) ,l ,6 ,10 一d o d e c a t r i e n e ,7 ,l1 - d i m e t h y l 一3 一m e t h y l e n e - , ( e ) ( 5 2 6 7 ) ,l ( 2 h ) 一n a p h t h a l e n o n e ,o c t a h y d r e - 4 a ,8 a d i m e t h y l - 7 ( 1 一m e t h y l e t h y l ) - ,( 4 18 4 ) ,e ,z 一2 ,13 一o c t a d e c a d i e nl o l ( 4 12 6 ) ,a l p h a - b i s a b o l o l ( 2 9 5 0 ) ,b i c y c l o 2 2 1 h e x t a n 一2 一o l ,1 , 7 ,7 一 t r i m e t h y l 一,a c e t a t e ,( 1s - e n d o ) - ( 2 8 4 5 ) ,g e r m a c r e n ed ( 2 8 0 3 ) 。 3 c o m p a r i s o no fc o m p o u n d si nt h ee s s e n t i a lo i l sb e t w e e n w i l da r t e m i s i a s e l e n g e n s i st u r c za n da r t i f i c i a lp l a n t e d a r t e m i s i as e l e n g e n s i st u r c z 4 0 ,4 9 ,4 2 ,4 2c o m p o u n d sw e r ei d e n t i f i e di nt h ee s s e n t i a lo i l so ff o u r s a m p l e so f a r t i f i c i a lp l a n t e da r t e m i s i as e l e n g e n s i st u r c z ,w h i c ho c c u p i e d 4 5 3 5 6 ,4 6 3 31 ,5 0 5 9 3 ,4 4 0 8 9 i na l le s s e n t i a lo i l s t h em a j o r c o m p o u n d s a les a n t o l i n a t r i e n e ( 10 4 8 4 - 13 5 35 ) ,a l p h a 一p i n e n e ( 7 6 4 5 - - , 9 8 9 7 ) ,9 ;12 o c t a d e c a n o i ca c i d ( z ,z ) ( 0 3 7 5 5 9 6 9 ) ,1 , 6 ,1 0 - d o d e c a t r i e n e ,7 ,11 一d i m e t h y l 3 - m e t h y l e n e - ,( e ) 一 ( 2 2 5 0 - - - 4 5 3 7 ) , c y c l o h e x a n e ,1 一e t h e n y l 一1 一m e t h y l - 2 ( 1 - m e t h y l e t h e n y l ) 一4 一 ( 1 - m e t h y l - e t h y l i d e n e ) - ( 3 2 3 3 - 4 3 9 8 ) , b e t a - p h e l l a n d r e n e ( 2 8 9 3 3 5 6 8 ) , c a r y o p h y l l e n e ( 1 8 5 钆3 1 5 9 ) ,a l p h a 一c a r y o p h y l l e n e ( 1 1 8 3 1 8 8 4 ) t h e r ea r ed r a m a t i cd i f f e r e n c e so nt h ec o m p o n e n t so fe s s e n t i a lo i l s b e t w e e nw i l da n da r t i f i c i a lp l a n t e da r t e m i s i as e l e n g e n s i st u r c z o n l y2 0 c o m p o n e n t sa r es a m ei nt h ew i l da n dt h ea r t i f i c i a lp l a n t ,a n dt h e r ea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r e l a t i v ec o n t e n t s i nt h ee s s e n t i a lo i lo f w i l dp l a n t ,s e s q u i t e r p e n e sa n dt h e i rd e r i v a t e sa l em a j o rc o m p o n e n t s t h e i rt o t a lc o n t e n ti s58 15 4 t h et o t a lc o n t e n to fm o n o t e r p e n o i d sa n d t h e i rd e r i v a t e si s7 13 6 i nt h ee s s e n t i a lo i lo fa r t i f i c i a lp l a n t e dp l a n t , m o n o t e r p e n o i d sa n dt h e i rd e r i v a t e sa r em a j o rc o m p o n e n t s t h e i rt o t a l c o n t e n to fm o n o t e r p e n o i d sa n dt h e i rd e r i v a t e si s2 5 1 2 6 - - - , 31 5 4 8 v i i t h et o t a lc o n t e n to fs e s q u i t e r p e n e sa n dt h e i rd e r i v a t e s i s l1 7 5 9 ,、 1 5 4 5 3 k e yw o r d s :d r a c o c e p h a l u mt a n g u t i c u mm a x i m ;a r t e m i s i as e l e n g e n s i s t u r c z ;e s s e n t i a lo i l ;s t e a md i s t i l l a t i o n ( s d ) ;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f l u i de x t r a c t i o n ( s f e c 0 2 ) ;g a s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m a s ss p e c t r o m e t r y ( g c m s ) v i i i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论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彳缸叶、吻、 2 。7 年l 。月8 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国。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之缸、f 忙歹。日期:a 唧年,j 月众z 日 导师签名:稻、w (日期矽。7 年f 1 月7 日 ”青青兰、婺篇挥发油成分 f 究 第一章绪论 1 1 挥发油概述 1 1 1 挥发油的发展概述 挥发油( v o l a t i l eo i l ) 是植物次生代谢的一类产物,在植物学上 称精油( e s s e n t i a lo i l ) 或香精油( e t h e r e a lo i1 ) ,商业上称芳香油 ( a r o m a t i co i l ) ,化学和医学上则称挥发油。挥发油是一类在常温下 能挥发的、可随水蒸气蒸馏的、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大 多数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 关于挥发油的应用,早在公元二千年前本草纲目中即已记载 了精制樟油、樟脑等的详细方法,为挥发油最早的资料。最早广泛使 用精油的国家是古埃及。在古代亚洲,挥发油则是宗教仪式中不可或 缺的香料。直到1 8 世纪,人们才成功地以化学模式来对挥发油加以 说明。公元1 8 8 3 年,杜马斯( d u m s ) 开始针对精油进行了有计划、符 合现代标准的研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法国化学家g a t t e f o s s e ( 当 代芳香疗法之父) 等人的大力推动下,迎来了芳香疗法的复兴,芳香 植物精油除愉悦身心的作用之外,更赋予了医疗的涵义n _ 1 。 g a t t e f o s s e 经试验也证实了挥发油因其极佳的渗透性,能到达肌肤 的深层组织,被细小的脉管吸收,最后经由血液循环,达到被治疗的 器官。1 9 6 4 年,法国杰恩瓦芮特医生( d r j e a nv a n e t ) 继续研究植物 精油,并大力推广于医疗应用,出版了芳香疗法专著3 ;继而, 高佼教师在l 【 硕十学f 节论文 化学家玛达:莫瑞( m a d a m em a u r y ) 女士更加努力推广植物精油应用于 精神、生理及皮肤上的疾病。至今,植物精油在许多国家的医药、食 品、化妆品、香料等行业的应用方兴未艾。f b a k k a l i ,s a v e r b e c k ,d a v e r b e c k 和m i d a o m a r 对植物精油的生物效应及应用进行了综述n 1 。 由于挥发油可以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并且某些挥发油能调节内分 泌器官,促进荷尔蒙分泌,让人体的生理及心理活动获得良好的发展, 因此随着“回归大自然”的兴起,利用挥发油的芳香疗法又重新受到 人们的重视。 1 1 2 挥发油的存在与分布 挥发油类成分在植物界分布很广,主要存在于种子植物,尤其是 芳香植物中。在我国野生与栽培的芳香植物约有5 6 科、1 3 6 属3 0 0 种晤3 ,其主要分布如下: 菊科:茵陈、白术、苍术、木香、泽兰、佩兰; 松科:油松、马尾松; 柏科:侧柏叶; 木兰科:厚朴、辛夷、五味子、八角茴香; 樟科:山鸡椒、乌药、肉桂、阴香、樟木、山苍子; 芸香科:芸香、降香、陈皮、橙皮、枳实、花椒、吴茱萸、代代 花、香橼、佛手; 桃金娘科:桉叶、丁香、百干层: 伞形科:当归、小茴香、川芎、白芷、前胡、藁木、蛇床子、阿 魏、防风、柴胡、独活、蛇床; f r 付汗二,黎蔼托:及油成分研冗 唇形科:薄荷、留兰香、紫苏、藿香、荆芥、香薷、罗勒; , 败酱科:败酱、甘松、缬草、蜘蛛香; 姜科:郁金、砂仁、豆蔻、草果、莪术、姜黄、草豆蔻、高良姜、 益智。 此外,在三白草科、毛莨科、蔷薇科、瑞香科、杜鹃花科、木犀 科、萝蘑科、禾本科、莎草科、天南星科等的某些植物中,也含有较 丰富的挥发油成分。 挥发油成分常存在于植物的腺毛、油室、油管、分泌细胞或树脂 道中,大多数成油滴状态存在,也有些与树脂、粘液汁共同存在,还 有少数以苷的形式存在( 如冬绿苷,其水解后的产物水杨酸甲酯为冬 绿油的主要成分) 。 挥发油在植物体内的存在部位常各不相同,有的全株植物都含有 ( 如荆芥、紫苏) :有的则在根( 如当归) 、根茎( 如姜) 、花( 如丁 香) 、果( 如柑橘) 、种子( 如豆蔻) 等部分器官中含量较多;在部分 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其所含挥发油的成分存在差异,如樟科樟属植 物的树皮挥发油多含桂皮醛,叶中多含丁香酚,根与木部则含樟脑多; 部分植物在同一药用部位,因采集时间不同,其所含挥发油也存在差 异,如胡荽子在果实未成熟时,其挥发油主含桂醛和异桂醛,而在成 熟时,主含芳樟醇和杨梅叶烯:欧薄荷( m e n t h ap i p e r i al ) 挥发油 中的卜薄荷醇( 1 - m e n t h 0 1 ) 随植物生长而增加,而卜薄荷酮( 1 - m e n - t h o n e ) 则相对减少。 高校教师n :职硕十学何论文 同科不同种的植物常含有不同的挥发油成分,如桃金娘科的丁香 主含丁香酚( e u g e n 0 1 ) 随1 ,而桉叶主含桉油精( c i n e o l e ) 口3 。相反,亲 缘关系较远的植物有时含相同主成分的挥发油,如木兰科的八角茴香 与伞形科的小茴香,其果实中的挥发油均含茴香醚( a n e t h o l e ) 阳9 1 。 通常气候温热地区含挥发油植物中油的含量较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 9 9 5 年版,一部) 收载的挥发油有八 角茴香油( o l e u ma n i s is t e l l c i t i ) 、肉桂油( o l e u mc i n n a m o m i ) 、桉 油( o l e u me u c a l y p t i ) 、薄荷油( o l e u mm e n t h a e ) 、丁香罗勒油( o l e u m o c i m ig r a t is si m i ) 、满山红油( o l e u mr h o d o d e n d r id a u r i c i ) 、松节 油( o l e u mt e r e b i n t h i m a e ) 和牡荆油( o l e u mv i t i c i sn e g u n d o ) 等八 种。 1 1 3 挥发油组成 。 挥发油为多种类型成分的混合物,一种挥发油往往含有几十种到 一、二百种成分,其中以某种或数种成分占较大的分量。其基本组成 为脂肪族、芳香族和萜类化合物。挥发油中存在的萜类主要是单萜和 倍半萜,通常它们含量较高,但无香气,不是挥发油的芳香成分。而 某些萜类的含氧衍生物及芳香族化合物虽含量较低,但它们具有挥发 油的特异芳香味和显著的生物活性。 1 1 3 1 脂肪族化合物 它们较多存在于植物的果实和水果中,包括烃、醇、醛、酮和酯 等,例如鱼腥草中的甲基正壬酮( m e t h y l n o n y l k e t o n e ) 1 0 1 、松节油中 的正庚烷( n k e p t a n e ) 1 1 1 1 、桂花中的正癸烷( d a c a n e ) 等。 ”青青兰、藜岛挥发油成分研究 c h 3 c o ( c h 2 ) s c h 3c h s ( c h 2 ) s c h 3c h 3 ( c h 2 ) s c h 3 , 甲基正壬酮正癸烷正庚烷 有时一些小分子的脂肪族醛、酸、酯也存在于挥发油中,例如薄 荷和桉叶挥发油中的异戊醛( i s o v a l e r a l d e h y d e ) 、啤酒花和迷迭香挥发 油中的异戊酸( i s o v a l e r i ca c i d ) f 乃1 、桂花中的乙酸乙酯( e t h y la c e t a t e ) 1 1 j 盎盘 守o 1 1 3 2 芳香族化合物 它们大多为苯的含氧或不含氧的衍生物、如苏合香油中的苏合香 烯( s t y r e n e ) 、丁香油中的丁香酚( e u g e n 0 1 ) 、八角茴香油中的茴香醚 ( a n e t h o l e ) 及肉桂中的桂皮醛( c i n n a m i ca l d e h y d e ) 等。 c l i n c h = c h l 苏合香烯丁香1 8 i 1 1 3 3 萜类化合物 。q 单萜、倍半萜及它们的含氧衍生物是组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其 含氧衍生物大多生物活性较强,并具有芳香气味。 5 h i - r ;j 少 柠檬醛薄荷醇薄荷酮 樟脑差黄酮 口艟袖醇a 擅香醇 素 挥发油的组成除了上述三类物质外,还有一些其它化合物,如: ( 1 ) 奥:a z i l l e ) 类化台物i 如蓝香油( c 蛔m a 刁l l e ) ( 乃含硫化台物如大蒜辣素( a 1 1 i c 的 c 地一c i - i c 比一s s a 喝一c h 一 o ( 3 含氮和硫的化合物l 如芥子油( a l y li s o t h i o c y a z a t e ) c 屿一c h 一。- 3 1 2 - n - c s 1 1 4 挥发油的性质 1 1 4 1 颜色 大多数挥发油为无色或淡黄色油状透明液体,也有少数具有其它 颜色。挥发油中含莫类化合物或溶有色素具有的颜色,如桂皮油显棕 汁青菏兰、藜蒿扦发油成分研究 色或黄棕色,麝香草油显红色,洋甘菊油显蓝色,苦艾油显蓝绿色, 佛手油显绿色b 1 。 1 1 4 2 气味 挥发油大多数具有香气或其它特殊气味,多具刺激性的灼热或辛 辣味。挥发油的气味往往是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 1 1 4 3 挥发性 挥发油在常温下可自行挥发,且不会留下持久性的油斑,这是挥 发油与脂肪油的本质区别。 1 1 4 4 比重 挥发油多数比水轻,仅少数比水重( 如丁香油,桂皮油等) ,比 重在0 8 5 0 - - - - 1 0 6 5 之间。 1 1 4 5 溶解度 挥发油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石油醚、二硫化碳和脂肪 油等有机溶剂中,能完全溶于无水乙醇,但在低浓度乙醇中溶解能力 降低。当挥发油中掺有脂肪油或萜烯类成分时,在一定浓度乙醇中的 溶解度就会减小,因此药典规定了挥发油在醇中的溶解度用以检查挥 发油的纯度。 虽然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但能使水具有挥发油的特殊气 味和生物活性,因此可用来制造芳香水或注射剂,如薄荷水与柴胡注 射液等。 1 1 4 6 旋光度 高校教师在职硕十学位论文 由于许多挥发油分子中含有不对称碳原子,故具有光学活性,挥 发油中主成分的含量和旋光度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挥发油的比旋光度 在+ 9 7 。 - - - i1 7 。之间,如天然薄荷脑的比旋光度为一4 9 。至- 5 0 。, 而合成薄荷脑没有旋光性。有些多来源的挥发油,其组成不完全一样, 因而没有一定的比旋光度。 1 1 4 7 折光率 折光率是挥发油的品质标志的重要参数。挥发油都具有强的折光 性,折光率在1 4 3 0 - 1 6 1 0 之间。折光率常因贮藏时间过长或贮藏 不当而增高。当有杂质存在时,折光率也会发生改变。 1 1 4 8 沸点 挥发油为混合物,无确定的沸点,不同成分的沸点通常在7 0 3 0 0 。c 之间,借此性质可用分馏法来分离挥发油。 1 1 4 9 凝固点 挥发油在常温下大多为液体,极少数为固体,如八角茴香油。多 数挥发油无确定的凝固点。有些挥发油在低温条件下,可析出固体成 分,称为“脑 。如薄荷油中的薄荷脑,樟油中的樟脑等。滤去“脑” 的油称为“脱脑油 ,如薄荷的脱脑油俗称“薄荷素油 ,其中含 5 0 的薄荷脑。药典规定八角茴香油的凝固点不低于1 5 ,这是因为 挥发油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常与其凝固点的高低成正比关系,八角茴香 油中茴香醚的含量与凝固点成正比,同样薄荷油中薄荷脑的含量与其 凝固点也成正比关系。 1 1 4 10 氧化聚合 1 n 。r 芹二、黎离仵芨油成分训 了 挥旋油在空气中久置或光线照射,会逐渐氧化变质,使其比重增 加,颜色变深,并失去原有的香气,形成树脂样物质,也不能随水蒸 馏了。因此挥发油应盛于棕色瓶中,封塞隔绝空气并低温贮藏。 1 1 5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1 1 5 1 水蒸气蒸馏法 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植物成分,通常可用水蒸气蒸馏法 进行提取。水蒸气蒸馏是将水蒸气通入不溶或难溶于水但有一定挥发 性的有机物质中,使该有机物质在低于1 0 0 c 的温度下随水蒸气一起 蒸馏出来。当两种互不相溶的物质a 和b 混合加热时,该物质的蒸气 压是各组分的蒸气压之和,即p :p + p 。( p 为混合物的蒸气压,p 、p b 为组分a 、b 各自的蒸气压) 。 若p 为水的蒸气压,p 。为与水不相溶的高沸点有机物的蒸气压, 则p 等于1 0 1 3 2 5 k p a 时的温度,就是水与该有机物所组成的混合物 的沸点,而该沸点一定低于水和该有机物各自的沸点,所以水蒸气蒸 馏就可以在常压、低于1 0 0 的条件下,将高沸点的组分与水一起蒸 馏出来,除去水分即可得到高沸点的有机物n 4 3 。 能采用水蒸气蒸馏的物质必须是与水互不混溶、互不反应、在 1 0 0 左右具有一定蒸气压的物质。水蒸气蒸馏适用于分离纯化一些 沸点较高、又不易分解破坏的物质,常用此法来分离及提纯与水互不 相溶的挥发性液态或固态有机化合物。水蒸气蒸馏法特别适用于中草 药挥发油的提取n 和埔1 ,是工业上生产挥发油粗油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9 高校教师仡职硕十学位论文 水蒸气蒸馏法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容易,成本低、产量大、挥发 油的回收率较高等优点。但原料易受强热而焦化,或使成分发生变化, 所得挥发油的芳香气味也可能变味,往往降低作为香料的价值,应加 以注意。而有的挥发油( 如玫瑰油) 含水溶性化合物较多,可将初次蒸 馏液再重新蒸气蒸馏,并盐析后用低沸点有机溶剂萃取出来。 1 1 5 2 浸取法 对不宜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含挥发油的样品,可直接用有机溶剂 进行浸取。常用的方法有油脂吸收法、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 法等。 ( 1 ) 油脂吸收法 油脂类一般具有吸收挥发油的性质,往往利用此性质提取贵重的 挥发油,如玫瑰油、茉莉花油等常采用此法提取。通常用无臭味的猪 油3 份与牛油2 份的混合物,均匀地涂在面积5 0 c m xl o o c m 的玻璃板 两面,然后将此玻璃板嵌入高5 - - l o c m 的木制框架中,在玻璃板上面 铺放金属网,网上放一层新鲜花瓣,这样一个个木框玻璃板重叠起来, 花瓣被包围在两层脂肪的中间,挥发油逐渐被油脂所吸收,待脂肪充 分吸收芳香成分后,刮下脂肪,即为“香脂”,此法叫做冷吸收法。 或者将花等原料浸泡于油脂中,于5 0 , - 6 0 。c 条件下低温加热,让芳 香成分溶于油脂中,此法为温浸吸收法n9 2 引。吸收挥发油后的油脂可 直接供香料工业使用,也可加入无水乙醇共搅,醇溶液减压蒸馏除去 乙醇可得精油。 ( 2 ) 溶剂提取法 甘艿霄三、黎盂扦眨汕成分圳f 宄 利用低沸点的有机溶剂,如石油醚、乙醚、二硫化碳、四氯化碳、 , 苯等浸提。浸取可采用回流浸出法或冷浸法,减压蒸去有机溶剂即得 浸膏。所得浸膏往往含有树脂、蜡等成分,还须进一步精制。可利用 乙醇对植物腊等脂溶性杂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下降而降低的特性,先 用热乙醇溶解浸膏,放置冷却,滤去杂质,回收乙醇后即得净油。此 法成本较高,常用来提取昂贵的样品( 如茉莉、藏红花等) ,一般不宜 工厂生产,多在研究工作中采用。 ( 3 )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2 1 2 2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f l u i de x t r a c t i o n ,简称s f e ) 是二十世纪8 0 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提取分离技术,目前在 我国主要用于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的提取。超临界流体是指处于临界 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的既非气态又非液态的物质,它兼具液体和气体 的优点:其密度与液体接近,而密度与溶解能力基本成正比,因此比 液体具有更好的溶解能力,有利于对溶质的萃取,特别是对性质不稳 定、易热解物质的提取;同时他的粘度和表面张力很小,仅略高于气 体,这使得在其中的扩散系数要比在液体中大得多。在临界点附近, 超临界流体的温度和压力发生微小变化即可导致溶质的溶解度发生 几个数量级的变化。根据这一特性,可通过控制体系的温度和压力使 各种待萃取组分按其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大小先后提取出来,并 得到初步分离心3 5 1 。 常用的超临界流体主要为c o :。由于c o :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无毒 无味、不易燃烧、得到方便、价格适中且具有较低的临界温度( 3 1 0 6 高校教师在彤j 硕十学位论文 ) 和临界压力( 7 3 9 m p a ) ,因此是萃取小分子、低极性、亲脂性物质 的理想溶剂,但对于黄酮、糖苷等极性大分子化合物则显得无能为力, 加入极性携带剂可使c 0 :的溶解性和选择性得以改善,但如何将超临 界流体萃取的应用范围扩大到极性甚至离子性物质是该技术今后发 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s f e 技术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嘶1 : ( 1 ) 萃取时间短,可由传统溶剂萃取的数小时甚至十数天缩短到数 十分钟。 ( 2 ) 萃取效率高,超临界流体被循环使用,不存在液相分配平衡问 题,几乎可实现目标成分的全部提取。 ( 3 ) 萃取选择性高,可根据被提取组分的性质,通过改变萃取温度 和压力以及加入携带剂实现高选择性提取。 ( 4 ) 工艺流程简单,通过降低压力使c 0 :由超临界状态变为气态达 到分离萃取物的目的,可省去传统提取的某些分离、精制和浓缩步骤。 ( 5 ) 操作温度低,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最高温度一般低于7 0 ,通 常在4 0 c 左右j 适于对热敏性物质的提取,且低温可防止萃取物相 互之间发生反应,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萃取组分的原有特性。 ( 6 ) 无溶剂残留问题,超i 临界流体萃取不使用或很少使用有机溶 剂,顺应了当前大力发展绿色化学的趋势,使得生产纯天然产品成为 可能。 目前,超临界c o :萃取技术在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及食品工 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心卜3 引。i f f 肯青二! ,婪篇挥发油成分倒f 究 1 1 5 4 压榨法d 3 1 含挥发油较多的生药,可用机械压榨法把挥发油挤压出来,此法 所得挥发油中还包含水分及组织细胞等杂质,须经离心,蒸馏,脱水 等精制。如从橘皮、柠檬皮、橙皮中提取柠檬油、甜橙油、香柠檬油、 红橙油等【3 4 】。 1 1 6 挥发油组分的分离提纯 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挥发油往往为混合物,根据要求和需要, 可作进一步分离与纯化,以获得所需要的单体物质,常用方法如下: 1 i 6 1 冷冻处理 将挥发油置于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九年级物理下册 11.4 核能教学设计 (新版)教科版
-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 变来变去的水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
- 专题三第2课《阅读材料 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8)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
- 2024四川大决策证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复工消防安全培训
- 2024华山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总部招聘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版四年级音乐上册(五线谱)第5单元《唱歌 那达慕之歌》教学设计
- 对公客户经理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大纲
-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小数的认识-人教版
- 铂金珠宝知识培训
- DB32-T 4281-2022 江苏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配备标准
- 中小型病理技术团队岗位设置及绩效分配现状分析
- 防护棚验收表
- 医院药学智慧装备规划建设构想
- 2023年防腐防火涂装、钢结构变形检测试卷及答案
- 教科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快乐读书屋一:皎皎空中孤月轮 名师获奖
- 2023年全国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统计
- 内蒙古曹四夭钼矿床原生晕特征及深部找矿预测
- 大学研究生招生体检表
- 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竞赛题库
- 电力现货市场基本原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