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蜀汉经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蜀汉经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蜀汉经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蜀汉经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蜀汉经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涨掐函 e t 期:型! ! :竺:!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猛箍压鱼导师签名: 日期: ( 一) 蜀地良好的经学传统5 ( - - ) 蜀汉统治者高度重视经学1o ( 三) 士人重视学习15 三、蜀汉经学的发展状况1 8 ( 一) 蜀汉经学家略述1 9 ( - - ) 蜀汉经学著作略述2 5 ( 三) 蜀汉经学的发展状况2 7 四、蜀汉经学的基本特点2 9 ( 一) 注重实用2 9 ( - - ) 多元并存,今古文经学并重3 l ( 三) 闭塞性3 5 五、蜀汉经学的影响3 9 结语一4 0 参考文献4 1 致谢一4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o n t e n t s i :h i n e s ea b s t r a e 1 e n g l i s ha b s t r a c t :! p a r to n ep r e f a c e :; p a r tt w or e a s o n s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i ns h u h a n 5 c h a p t e rl f i n es t u d yo f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t r a d i t i o n 5 c h a p t e r2 t h er u l e r st o o kt h es t u d yo f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e d u c a t i o ns e r i o u s l y i ns h u h a n 1 ( ) c h a p t e r3n e s c h o l a r sp a i da t t e n t i o nt os t u d y i n g 1 5 p a r tt h r e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i ns h u h a n 1 8 c h a p t e rls t u d y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i ns h u h a n 1 9 c h a p t e r2s t u d yo f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w o r k si ns h u h a n 2 5 c h a p t e r3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i ns h u h a n 2 7 p a r tf o u rt h eb a s i cf e a t u r e s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i ns h u h a n 2 9 c h a p t e rl a t t c h e d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p r a g m a t i ce f f e c t s 2 9 c h a p t e r2 m u l t i e l e m e n te x i s t e ds i d eb ys i d e ,e q u a le m p h a s i so nt h ej i n w e n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a n dt h eg u w e n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3 l c h a p t e r3 t h eo c c l u s i v et e n d e n c y 3 5 p a r tf i v et h ee f f e c t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e si ns h u h a n 3 9 c o n c l u s i o n 4 0 m a i nr e f c r e n c e 4 l a c k n o w l e d g e m e n t l :; i i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体,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它始终在中国 三国时期,社会动荡,魏、蜀、吴三国鼎立,相互 虽无法与两汉时期的盛况相比,但依然占据着主要 学术地位并继续发展。 在有关中国经学史的论著中,学者们介绍三国时期经学的特点和地位时,主 要根据地处中原地区的魏国的经学资料,主要讨论“王学”对“郑学”的反动和 玄学的兴起。尽管魏国经学的变化体现了当时中国经学变化的大趋势,但是,在 那三国鼎立的现实社会背景下,经学发展的地域性差异的确存在,因此发掘和梳 理蜀汉经学,对于研究中国经学史也很有必要。故本文丰要研究三国时期的蜀汉 经学。 全文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研究蜀汉经学的必要性;第 二部分探讨蜀汉经学恢复、发展的原因:第三部分略述蜀汉经学的状况;第四部 分总结蜀汉经学的特点;第五部分总结蜀汉经学的影响。 本文力图通过挖掘古典史料,同时,结合各家观点和自己的认识进行分析, 希望能更真实、全面地展现蜀汉经学,以期对中国经学史研究稍有裨益。 关键词:蜀汉经学产生原因发展状况基本特点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w a st h ec h i n c s et r a d i t i o na c a d e m i cm a i nb o d y , i nm o r et h a n 2 0 0 0y e a r sf e u d a ls o c i e t i e s ,i to c c u p i e dt h er u l i n gs t a t u si nc h i n a t h e k i n g d o m w e r e l l ts a f e t h ew a r w a sm u t u a l l yu n c e a s i n ga m o n gw e is h ua n dw u a l t h o u g ha tt h a t t i m e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w a su n a b l et oc o m p a r ew i t ht h a ti nh a nd y n a s t y , b u ti tw a s s t i l lc o n t i n u i n gt od e v e l o p i nt h er e l a t e d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s t u d yh i s t o r y , t h ea u t h o r ss u m m a r i z et h e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s t u d yi nn 赋k i n g d o me r a i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t h es t a t u s ,i na w h o l e , w i t h o u td o u b ta r ec o r r e c t b u tw h a tt h e ya c c o r d i n gt oa r em a i n l yt h ew e is t u d y m a t e r i a l t h ec h a n g ei nc e n t r a la r e aw i t h o u ta n yd o u b tm a n i f e s t e dt h ec o n f u c i a n c l a s s i c ss t u d yg e n e r a lt r e n da tt h a tt i m e b u tu n d e rt h ew o r l dd e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t h es t u d yd e v e l o p m e n t sr e g i o n a ld i f f e r e n c ei n d e e de x i s t e d ,t h e r e f o r ee x c a v a t i n ga n d c o m b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n f u c i a n c l a s s i c si ns h u h a nh a st h en e c e s s i t y t h em a i n p u r p o s e o ft h i sp a p e ri st os t u d y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i ns h u h a n t h eb o d yo ft h i sp a p e ri sm a d eo ff i v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p r e f a c e , t oi n t r o d u c e t h en e c e s s i t yo fs t u d y i n g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i ns h u h a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 r e a s o n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i ns h u h a n t h e 也矾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i ns h u h a n t h ef o u r t hp a r t s u m su p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i ns h u h a n t h ef i f t hp a r ts u m su pt h ee f f e c to f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i ns h u h a n t h i s 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m a k e e f f o r tt ok n o w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i ns h u h a nb ya n a l y z i n gv a r i o u sv i e w p o i n ti nh i s t o r i c a ld a t a t h ew r i t e ro ft h ep a p e r h o p ei tc a ng i v es o m eh e l pt o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k e yw o r d s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i ns h u h a n ,t h er e a s o n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e f f e c t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i ns h u h a n 2 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illllllll|llllllllllli_l-_【l卜 所谓经学中的“经”,周予 为代表的儒家所编著的书籍 官僚对儒家经典的阐发和议 论 。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主体,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它具有无比崇 高的地位,曾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政治、 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经学的兴盛时代虽然已经结束,但由于经学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发挥过 重大作用,故后代学者对经学研究都非常重视。就上古经学来说,学者们研究的 焦点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和两汉时期,即皮锡瑞经学历史中所指的“经学流 传时代”、“经学昌明时代”和“经学极盛时代”,研究著作林林总总,可谓汗牛充 栋。中古的魏晋时期被皮锡瑞认为是“经学中衰时代 ,有关这一时期的经学研究 著述则相对较少。 事实上,魏晋时期的经学和其它时期的经学同样,也是中国经学史中的重要 一环,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正如周予同先生所言:“皮锡瑞称魏晋是经学中 衰的时代。其实,魏晋不是经学中衰时期,而是经学中变时期。”吲 三国时期,能提供给经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条件非常有限。因为这一时期, 社会一直处于分裂状态,魏、蜀、吴三足鼎立。三国统治者为扩张疆土,争夺统 一权,相互之间战争不断。频繁的战争使各国的经济文化遭到极大破坏。尽管当 时的社会条件限制了这一时期的经学发展,尽管这一时期的经学无法与两汉时期 的盛况相比,但是,经学仍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继续发展并且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正如王志平先生所说:“人们往往忽略了三国时期虽然历时极短,但却出现了 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转捩。一为黄初( 2 2 0 - - 2 2 6 ) 之际的古文取代今文的变 迁;一为正始( 2 4 0 - - 2 4 8 ) 年间玄学替代经学的努力。这在其他时期的学术史上 周予同 中国经学史讲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4 页。 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2 7 页。 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8 9 3 页。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还是不多见的。” 随着学者们对魏晋经学历史地位的重新评价,三国时期一些重大的学术问题 受到足够重视,取得了不少学术成就。可是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在有关中国 经学史的论著中,学者们讨论三国时期经学的特点和地位时,主要谈论的是“王 学对郑学的反动”和“玄学的兴起”这两大问题。诚然,“王学对郑学的反动”和 “玄学的兴起 体现了当时中国经学变化的大趋势,但是,在魏、蜀、吴三足鼎 立的现实条件下,三个国家经学的地域性差异的确存在,蜀汉和吴国经学也各有 特色,因此发掘和整理蜀汉和吴国经学也很有必要。本论文主要就三国时期的蜀 汉经学进行研究。 尽管现存的有关蜀汉经学的历史文献不多,但笔者仍力图从有限的古代典籍 中搜集、整理出相关资料,借助古今各家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认识,以求更真 实、全面地展示三国时期蜀汉经学的状况和特点,希望能够对经学史研究贡献自 己的一份力量。 王志平中国学术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江西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5 页。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蜀汉经学恢复并发展的原因 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经学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 正宗。两汉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经学研习盛况空前,经学家辈出,成为经学发 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然而到了东汉后期,皇室权威名存实亡,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张角发动黄巾 起义,领导农民反抗暴政,导致东汉政局更加混乱,社会进入群雄割据时期。世 道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经书损毁十分严重。桓帝延熹九年( 1 6 6 年) 和灵帝熹平 五年( 1 7 6 年) 的两次党锢之祸,打击、迫害了大批文人儒牛,更使经学元气大伤。 这正如皮锡瑞所说:“桓、灵之间,党祸两见,志士仁人,多填牢户,文人学士, 亦扦文网;固已士气颓丧而儒风寂寥矣。”总之,以上种种因素,严重影响到经 学的正常发展。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各国统治者争权夺利,忙于杀伐征战,经 学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再也无法与两汉时期的盛况相比。尽管如此,由于经学对 于未定社会是固有的重要作用,所以它依旧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统治者利用经学 进行思想统治,并且用经学教育民众,培养和选拔人才。故而,虽在这种社会严 重动乱和分裂的状态下,经学在魏、蜀、吴三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在魏、蜀、吴三个国家之中,魏国疆域最广,境内人口最多,经济力量、军 事力量最强,是三国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吴国次之;蜀汉最弱。在错综复杂 的国际环境中,蜀汉政权独立存在近半个世纪,并且国内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 业,因而经学在蜀汉也得到恢复和发展。细究蜀汉经学恢复并发展的原因,可以 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 一) 蜀地良好的经学传统 从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开始直到魏、蜀、吴三国分立时期,伴随着军阀割 据的政治局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在这种恶劣环境下,蜀汉经学能 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1 4 1 页。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够得以恢复发展,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与蜀地良好的经学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系。西汉初期的文翁在益州兴办学校,东汉末期的刘表在荆州创建荆州学派, 他们为蜀地形成良好的经学传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1 文翁益州兴学 西汉初期,天府之国蜀地物产富饶,经济发展较好,但因地形险阻,交通不 便,加之地处西南边陲,远离中原文化中心,因此与中原文化交流不多,文化教 育相当落后。这一状况直到文翁任蜀郡太守时才大为改观。 文翁从少年时期就笃志好学,精通儒学,尤以研究春秋见长。景帝末年, 文翁任蜀郡太守时,看到蜀地偏僻简陋,民风野蛮落后,深谙儒学在社会中重要 作用的文翁决定从教育着手,引入经学,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诱导教化广大民众。 ( 1 ) 文翁兴学的具体措施 文翁兴学的具体措施在汉书循吏传文翁传中有详细记载: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 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 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 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 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 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 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阁。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 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能够看出,文翁既是干练的政治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 家。文翁针对蜀郡的实际情况,为发展当地教育采取了切实有效的三项措施。 第一,选拔人才赴京学习 在郡县小吏中,文翁挑选聪明接受力强的张叔等十几个人,去京师太学,跟 随博士潜心学习经学。几年之后,这些人学成归来,在成都学校中任教,教授儒 家经典。 第二,兴办学校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文翁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6 2 5 - - 3 6 2 6 页。 6 学校,招收平 志中有专门 对去京师学成归来者,文翁不但让他们在学校任教,而且还委以郡中重要职 位;对学校中的学生,文翁也加以重用,挑选其中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来充任郡县 官吏。 ( 2 ) 文翁兴学的影响 文翁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出于自己对经学的热爱和对百姓的高度的负 责,首创地方政府设立官办学校的先例。文翁通过兴办学校等多项措施推行儒 家教育,彻底改变了蜀郡原先那些野蛮落后的风俗,提高了蜀郡人民的道德素质 和文化修养。正如华阳国志所载:“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承秦之後,学 校陵夷,俗好文刻。翁乃立学,选吏子弟就学;遣隽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 七经,还以教授。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 汉景帝和汉武帝高度赞赏和重视文翁发展教育兴办地方学校的举措,颁发诏 令全面推行文翁兴办官学的经验。从此,汉代地方教育迅速发展,学校如林,庠 序盈门,出现了经学发展的繁荣局面。文翁对经学教育传播的重大贡献,从古 至今都得到高度评价。 秦宓称赞文翁:“蜀本无学士,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於是蜀学 比於齐、鲁。”固班固在汉书中赞道:“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 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中,总结了文翁兴学的成就,赞道:“文翁兴学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一批吏材, 如张叔,汉武帝时征为博士,官至侍中、扬州刺史;而且推动了邻近属县的 兴学,如巴汉亦立文学。蜀地此后出现司马相如、扬雄等知名才学之士, 与文翁兴学造成的社会风气亦不无关系。景帝嘉奖文翁兴学,令天下郡国皆 立文学,至武帝,又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官。文翁兴学实为中国历史上 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三蜀志,巴蜀书社1 9 8 4 年版,第2 3 5 页。 常璩撰,刘琳校注 华阳国志校注卷三 蜀志,巴蜀书社1 9 8 4 年版,第2 1 4 贞。 三国忐卷三十八蜀书秦宓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9 7 3 页。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文翁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3 6 2 7 页。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方政府设立学校之始。” 2 刘表与荆州学派 刘表与其创建的荆州学派为蜀汉经学能够迅速恢复发展起到不可低估的先导 作用。荆州对刘备来说至关重要,隆中对时诸葛亮就向他提出要想成就霸业就必 须先得到荆州。刘备于建安六年( 2 0 1 年) 进荆州依附于刘表,建安十四年( 2 0 9 年) 占有荆州四郡,建安十五年( 2 1 0 年) 借得全部荆州之地,直至建安二十四年 ( 2 1 9 年) 失去荆州。刘备在荆州影响很大,刘表手下部属和荆州士人大多归附与 他。 ( 1 ) 刘表为荆州学派发展作出的贡献 刘表尊奉儒家经典,孔圣之道在他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他在汉末军阀混战时 期创建荆州学派,为经学发展开辟出一片绿洲。荆州学派是一个以讲易为 主的古文经学派别,荆州学派能够于乱世中形成规模并迅速发展,与刘表的努力 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刘表在襄阳建立官办学校,延请硕儒讲授经学 刘表在襄阳设立学校,并请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宋衷( 又作宋忠) 和司马徽 等人为师。在三国志本传裴注引英雄记中记载:“州界群寇既尽,表乃开 立学官,博求儒士。”在后汉书刘表传中也有类似记载。刘表的这一措施 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奔赴荆州。王粲对当时的盛况有如下的描述:“乃命五业从事 宋衷( 亦作宋忠) 新作文学,延朋徒焉。耆德故老綦毋闽等,负书荷器,自 远而至者,三百有余人,于是幼童猛进,武人革面,总角佩角,脱介免胄,比肩 继踵,川逝泉涌。 第二,刘表大量搜集经书 当时北方各股割据势力混战,兵戈四起,经书损毁严重。“及董卓移都之际, 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 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滕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乘, 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刘表大力搜集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3 9 0 页。 三国志卷六 魏书刘表传裴注引英雄记,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2 1 2 页。 王粲集卷三荆州文学记官志,中华书局i 9 8 0 年版,第4 4 页。 后汉书卷七十九上 儒林传序,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2 5 4 8 页。 发展传播 经章句。 书本传 谓之后 定” 刘表既有经学家的学识又有政治家的身份,他充分利用荆州儒牛云集、藏 书丰富的优势,集合许多儒生共同整理改定五经章句,写成五经章句后定一 书,并把这本书作为荆州官学的教材。这一措施很大程度上纠正了今文经学的流 弊,有利于传播古文经学,推动经学正常发展。 第四,推行儒家教化 熟读经书、尊奉孔圣之道的刘表在荆州稳定后就积极推行儒家教化,“武 功既亢,广开雍泮,设俎豆,陈罄彝,亲行乡射,跻彼公堂”,固“宣德音以赞之, 降嘉礼以劝之。五载之间,道化大行。遂训六经,讲礼物,谐八音,协律吕, 修纪历,理刑法,六略咸秩,百氏备矣”。 在刘表统治荆州的十九年间他一直注 重推行教化,刘镇南碑有如下的一段话:“延见武将、文吏,教令温雅,礼接 优隆,言不及军旅之事,辞不迁官曹之文,上论三坟八索之典,下陈辅世忠义之 方。” 推行儒家教化的效果非常明显,相比其它地方动荡不安的情形,刘表治理 之下的荆州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 2 ) 荆州学派的影响 刘表和荆州学派的活动不但极大促进了荆州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 对其周边地区影响巨大。 关于荆州学术的影响,唐长孺先生在汉末学术中心的南移与荆州学派一 文中给予恰当评价:“刘表统治荆州十九年,在此期间,荆州聚集了大批来自四方 的儒生学士。设在襄阳的学校,置立学官讲授,是效法洛阳太学而设置的乃是全 蔡中郎集逐字索引之蔡中郎集原文卷三刘镇南碑,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版,第2 l 页。 蔡中郎集逐字索引之蔡中郎集原文卷三刘镇南碑,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版,第2 l 页。 后汉书卷七f 一四下刘表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第2 4 2 1 页。 蔡中郎集逐字索引之蔡中郎集原文卷三刘镇南碑,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版,第2 l 页。 王粲集卷三荆州文学记官志,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页。 蔡中郎集逐字索引之蔡中郎集原文卷三刘镇南碑,商务印书馆1 9 9 8 年版,第2 l 页。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唯一的官学。刘表命宋忠组织儒生撰写五经章旬后定,这是第一次集体写作 的综合性五经教本,也是古文经学第一次列于官学。通过搜集复写,襄阳官寺储 藏图书极其丰富。荆州的学术广泛传播,西至益州,东达吴会,北及中原,在不 同程度上都受荆州学术的影响。荆州盛行的古文经学与盛行于北方的郑玄之学相 抗衡,还在益州形成支流。” 荆州学派为蜀汉古文经学能够恢复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蜀汉的经学家尹默 和李仁师事宋忠、司马徽。在三国志蜀书尹默传中记载:“益部多贵今文 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在三 国志蜀书李撰传中载有:“( 李仁) 与同县尹默俱游荆州,从司马徽、宋衷 等学。” 另外,蜀汉经学家向朗跟随司马徽学习。在三国志蜀书向朗传 中记载:“朗少师事司马德操。” ( 二) 蜀汉统治者高度重视经学 蜀汉经学能够在乱世中恢复发展,这也离不开统治者先主刘各和丞相诸葛亮 的高度重视。 先主刘备作为中山靖王之后,十五岁时,刘备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一 起去同郡曾任九江太守的卢植处求学。卢植年轻时师从马融受古文经学,专心于 经学研究,为当时大儒。这一段跟随经学大师卢植学习的经历,对刘各来说非 常重要,使他充分认识到经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兵马可以开拓 疆土,而经学则可以安定社会。刘备戎马一牛,“光复汉室是他的毕生追 求。刘备礼贤下士,具有极好的个人修养和超凡的人格魅力,身边人才济济, 凝聚了众多文臣武将。刘备把教育作为政治手段,非常重视恢复发展经学。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为蜀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即使置身于兵荒 马乱的战争时期,诸葛亮也一直坚持学习。他“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 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於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 他深知学习 唐长孺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5 9 年版,第1 0 页。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尹默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1 0 2 6 页。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李镤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1 0 2 5 页。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向朗传裴注引襄阳记,中华二传局1 9 5 9 年版,第1 0 1 0 页。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裴注引魏略,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9 1 1 页。 1 0 甜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就这样,蜀汉统治者刘备、诸葛亮高度重视教育,他们大力扶植经学,制 定积极政策,采取多方面措施来促进经学的恢复和发展。 1 重视经学教育,恢复各级官办学校 两汉时期,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全国博士经学教育的中心是京师太学,儒 生都奔赴京城,出现了太学读经的空前盛况。东汉末年,随着社会的动荡,太学 教育制度被严重破坏。 三国鼎立后,魏国文帝曹丕于黄初五年( 2 2 4 年) 恢复太学,三国志魏书文 帝纪记载:“夏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而吴 国则是景帝孙休在永安元年( 2 5 8 年) 恢复太学,在三国志吴书孙休传中 记载:“其案古置学官,立五经博士,核取应选,加以宠禄,科见吏之中及将吏子 弟有志好者,各令就业。” 与魏国和吴国相比,蜀汉设立太学的时间最早。刘备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在 建安十九年( 2 1 4 年) 占据益州势力强大后,刘备就针对蜀地经学教育衰废的情况, 采取积极措施,着手恢复发展官办学校。“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 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并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这时候 设立的官办学校实际上相当于两汉的太学。三国志采用版本不同,许慈、胡潜 名为学士实际上担任博士之职,在三国志集解中记载:“慈、潜并为博士。” 卢弼明确指出“冯本博作学,误”。 刘备于章武元年( 2 2 1 年) 称帝后,对国内的教育体系迸一步加以完善,不但 在中央设有太学,而且在地方也兴办各级官办学校,任命管理教育的各级学官。 有关文献在三国志蜀书中载有多处: ( 1 ) “先主定蜀,承丧乱历纪,学业衰废,乃鸠合典籍,沙汰众学,慈、潜 并为学士,与孟光、来敏等典掌旧文。( 许慈) 子勋传其业,复为博士。” 诸葛义、诸葛倬辑诸葛孔明全集卷七遗文戒子,北京市中国书店1 9 8 6 年版,第9 8 页。 三陶志卷二魏书文帝纪,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8 4 页。 三国志卷四十八吴书孙休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1 1 5 9 页。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许慈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1 0 2 3 页。 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8 3 l 页。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许慈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1 0 2 3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先主定益州,领牧,以( 尹默) 为劝学从事。 子宗传其业,为博士。” ( 3 ) “二十五年,魏文帝称尊号,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等上言。” ( 4 ) “先主定蜀,署( 周群) 儒林校尉。” ( 5 ) “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学校尉。” ( 6 ) “大将军蒋琬领刺史,徙( 谯周) 为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 三国 志集解中引胡三省在对此注日:“典学从事,典学校及部诸郡文学掾。一 也就 是说,典学从事负责整个州的教育,督察各郡管理教育的官员。 可见通过不懈的努力,从中央的太学到地方州郡的官学,国家分别设立了博 士、典学从事、劝学从事、儒林校尉和典学校尉等学官,各级学官各司其职,有 条不紊地管理教育。 蜀汉的官学发展非常迅速,面对日益庞杂的教育工作,作为州之学官的劝学 从事尹默一人已难以应对,政府又任命张爽、谯周为劝学从事,三人同时管理地 方学校的教育工作。另外,在魏、蜀、吴三国之中,只有蜀汉专门设立儒林校尉 和典学校尉两职为负责教育的学官,更见蜀汉统治者对经学的重视。 由此可见,蜀汉的经学教育已经步入正轨,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开办和教学日 趋完善,有力地推动了蜀汉的经学发展。 2 采取有效的经学措施 蜀汉统治者对经学的高度重视不但表现在重视经学教育,恢复各级官办学校 上,而且还表现在采取有效的经学措施。 ( 1 ) 爱惜人才,重用经生儒士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并且伺机吞并 其它两个国家,这是一直萦绕在三个国家统治者心头的问题,并且他们也都找到 了正确的解决办法,就是广揽人才。诸葛亮对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有着恰当譬喻: “故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故治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尹默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1 0 2 6 页。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8 8 7 页。 三国志卷四十二 蜀书周群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1 0 2 0 页。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来敏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1 0 2 5 页。 三国志卷四十二蜀书谯周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1 0 2 7 页。 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 9 8 2 年版,第8 3 5 贞。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之道,举直措诸枉,其国乃安。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 林,直士出于众下”。刘备和诸葛亮礼贤下士,大胆起用德才兼备的经生儒士, 知人善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蜀汉政权效力。 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广为流传,成为尊重人才的典范。刘备起兵后,四 处搜寻人才,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当得知诸葛亮的才能后,刘备三顾茅庐,精 诚所至终于请出诸葛亮辅佐,成就了一番伟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是因为 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和爱惜,才使得士人患难相随,忠心报国。 诸葛亮也非常爱惜尊重人才,为请国家的栋梁之才人尽其用,诸葛亮也是不 辞辛苦。例如经学家杜微无心于仕途,对外声称耳聋,闭门不出。诸葛亮日理万 机,对于声称耳聋拒不为官的杜微并没有呵斥,而是坐下来耐心地把自己想说的 话写下来请杜微看,与之沟通,这是对杜微的最大的尊重,也是对知识分子的尊 重。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刘备和诸葛亮对儒生的尊重与爱护也得到了儒生的回报,深受儒家文化熏陶 的儒生们团结在他们周围,为蜀汉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蜀汉统治者不但对经生儒士给予极大的信任和尊重,而且大力支持经学家们 从事经学研究。这极大地激发了士人的责任感,士为知己者死。尽管牛逢乱世, 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的笃学之心,他们仍旧潜心于经学研究,并有著作问世,见 于史书记载的蜀汉时期经学家的经学著作有十四部。 ( 2 ) 推崇儒家伦理道德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道德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经学能够在蜀汉 迅速地恢复和发展,和蜀汉统治者推崇儒家伦理道德也有很大关系。刘备出生时 家道败落,几乎得不到上层官僚和地方豪强的支持。那么刘备是凭借什么从东汉 末年的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建立蜀汉政权的呢? 实际上,他凭借的法宝就是推 崇儒家的伦理道德,尤其重视“仁”、“忠”和“义 等美德。 刘备本人特别重信义,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战乱中也以人为本。曹操占领荆州 后,刘琮的官员及荆州百姓大多选择跟随刘备逃亡,人数虽众,辎重虽多,但每 天只能走十多里,战斗力很弱,有人劝刘备弃众速行,对此刘备的回答是:“夫 诸葛亮集卷三便宜十六策举措第七,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第6 5 页。 1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习凿齿赞日:“先主虽颠沛险难 而信义愈明,势僵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 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己哉! 其终济大业,不 亦宜乎! 不但对手无寸铁的百姓,而且对追随自己的文臣武将刘备也是一贯以 信义待之。这使得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周围人才济济,患难与共。 一提到身为蜀相的诸葛亮,人们不由自丰就会联想到“忠心耿耿”一词, i 的确如此。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刘备不 断取得战争的胜利。章武三年( 2 2 3 年) ,刘备兵败退守永安,弥留之际特意让驻 守成都的诸葛亮赶来,把蜀国的江山和刘禅都托付给诸葛亮,并说诸葛亮的才能 远远超过曹丕,一定能使国家安宁。如果刘禅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刘禅没有 当皇帝的才能,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对于刘备的临终托孤遗言,诸葛亮的直接 反应就是痛哭流涕,“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寥寥数语,一 个一心为国的忠臣名相的形象跃然纸上,也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诸葛亮言出 必行,他忠心辅佐刘禅,帮助管理国家,为“忠”做了最好的诠释。 另外,关羽的义气也同样是青史留名。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自此之后一直以 _ 兄弟相称,患难与共,不离不弃,即使面对荣华富贵也矢志不渝。建安五年( 2 0 0 年) ,曹操讨伐刘备,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抓住关羽,十分欣赏关羽的英勇,拜为 偏将军,对他非常器重,并且想长期招在自己麾下,派张辽前去探问,关羽叹道: “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 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固曹操称赞关羽道:“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关 羽虽因感念兄弟之义不肯投降曹操,但他也想方设法找机会回报曹操,后帮曹操 杀掉颜良以报曹恩,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对于曹操 所有的赏赐,关羽一概不拿,留下封存妥当,拜书告辞,留下义薄云天的千古佳 钟 话。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8 7 7 页。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8 7 8 页。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关羽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9 4 0 页。 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关羽传裴松之注引傅子,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9 4 0 页。 1 4 文 发展,一是因为蜀地有良好的经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蜀汉的 国事天下事的同时一直在潜心于 的相关史料,通过对他们经学活 ,他们勤奋好学,从少年时就跟 随名师学习经学。 如三国志蜀书周群传中载:“( 群) 父舒,字叔布,少学术於广汉杨 厚,名亚董扶、任安。群少受学於舒,专心候业。”三国志蜀书何彦 英传中载:“事广汉任安学,精究安术。 圆三国志蜀书杜微传中载:“少 受学於广汉任安。” 三国志蜀书杜琼传中载:“少受学於任安,精究安 术。”固三国志蜀书许慈传中载:“( 许慈) 师事刘熙,善郑氏学,治易、 尚书、三礼、毛诗、论语。 固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中载:“( 姜 维) 好郑氏学。 另外,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中裴注引襄阳记日:“朗 少师事司马德操。”三国志蜀书尹默传中载:“默知其不博,乃远游荆 州,从司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学。” 三国志蜀书李撰传中载:“( 撰) 父仁,字德贤,与同县尹默俱游荆州,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