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士绅会馆产生的原因.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士绅会馆产生的原因.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士绅会馆产生的原因.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士绅会馆产生的原因.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清士绅会馆产生的原因.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会馆是明清时期同乡或同业人士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其中同乡人士在异地设立的 会馆占绝大多数。明清时期出现的会馆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士绅会馆、工商会馆和移 民会馆。本文所论述的对象为士绅会馆。士绅会馆是明清时期官员在北京等地建立的、 用来联络乡谊和给同乡的官僚、士绅和应试士子提供居停场所的社会组织。本文试图充 分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力图从科举制度、官员的地域观念、新任京朝官和外省官员入京 的居住问题以及明代北京中前期的商业发展状况等多个角度,来探讨明清士绅会馆的产 生的原因。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明清时期士绅会馆的基本状况。 第二部分,论述导致士绅会馆产生的一般性原因,指出科举制度和官员地域观念是 导致士绅会馆产生的一般性原因。 第三部分,论述导致士绅会馆产生的特殊性原因,指出新任京朝官和外省官员入京 朝觐或办事的居住问题是导致士绅会馆产生的特殊性原因之一,明代北京中前期的商业 发展状况亦是导致士绅会馆产生的诱因之一。 第四部分,文章结语,对本文所论述的明清士绅会馆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 关键词:士绅会馆;科举制度;地域观念;官员居所;商业发展 a b s t r a c t h u i g 啪i sas o c i a lo 唱撕z a t i o nw i l i c hi ss e tu pb yt l l ep e o p l e 丘o mt h es 锄ep l a c ea n d t h es 锄et r a d e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a n dt l em 句o r i t yi so 玛a j l i z e db yt 1 1 ef e l l o w v i l l a g e r si nt h ep l a c e sf 缸a v 旧y 仔o mh o m e a p p e 撕n gi nm i n ga i l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h u i g u a l l h a v et h r e ed i 舵r e m 帅e s :e l i t eg u i l dh u i g u a l l ,c o m m e r c i 甜g u i l dh a l l sa n di m m i g m n th u i g u a n , a n dm ee l i t e2 m i l dh a l l si sm a i o ro b i e c tw h i c ht h ep a p e rw i l ld i s c u s s t h ee l i t eh l l i g 叫a ni sa s o c i a lo 唱砌删i o nw h i c hi ss e tu pb yt h eo f ! f i c i a l so f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i nb e i ji n ge t c t oe x c h a l l g et 1 1 e衔e n d s h i po ft h ef e l l o wv i l l a g e r sa n dp r o v i d er e s i d e n tp l a c e sf o r o f h c i a l s ,i n t e l l e c n m l sa n ds c h o l a r sf r o mt h es 锄ep l a c e s t h et 1 1 e s i st r i e st om a k em l lu s eo f h ec o l l e c t e dm s t o r i c a lm a t 耐a l st oe l a b o r a t eo nt h ea p p e a r i n gr e a s o n so ft h ee l i t eh u i g u a ni n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丹o mi m p e r i a le x 锄i n a t i o ns y s t e m ,t h eo 衔c i a l s r e g i o n a l i s m ,t 1 1 e r e s i d e n tp r o b l e mo ft 1 1 en e w l ya p p o i n t e do 衔c i a l si nt h ec 印i t a j 锄dt h er e g i o n a lg o v e m o r s 锄dt 1 1 es t a t eo fb e i ii n gc o m m e r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e a r l ym i n gd y n a s t ye t c n l i sa n i c l ec o n s i s t so ft 1 1 ef o l l o w i n gf o u rp a r t s : p a r to n e :i ti n 仃0 d u c e st h eb 商cs i t u a t i o no fe l i t eh u i 鲫1o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i e s p a nt 、v o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g e n e r a lr e a s o n sf b rt l l ee m e r g eo fe l i t eh u i g u a no nt h e 】i n g a n dq i n gd y i l a s t i e s ,p o i n to u tc i v i ls e r v i c ee x 锄i n a t i o ns y s t e ma n do 伍c i a l s r e g i o nc o m p l e x a r et h eg e n e r a lr e a u s o n sf o r t h ee m e 喀eo fe l i t eh u i g u a no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p a r tt h r e e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s p e c i a lr e a s o n sf o r t h ee m e r g eo fe l i t eh u i g 啪o nt h em i n g 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p o i mo u tb e i j i n go 伍c i a l sf o rj u s tt a 虹n gap o s ta i l dt h eo m e r sp r o v i n c e s o 仃j c i a l sf o rm e e t i n ga r et h es p e c i a lr e a s o n sf o rt h ee m e r g eo fe l i t eh u i 毋均n ,m eb u s i n e s s d e v e l o p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b e i 证n ge a r l ya n dm e d i 啪一t e 肌i nt h em i n gd y n a l s 母a l s oi st h e s p e c i a lr e a s o nf o rt h ee m e r g eo fe l i t eh u i g m p a r tf o u r :t h ee n do ft h ea r t i c l e 。w 吣c hs l 】m m a r i z e dm er e a l s o n sf o r t h ee m e r g eo fe l i t e h u i 团均no n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k e y w o r d s :e l i t eh u i g 眦l ;c i v i ls e r v i c ee x 锄i n a t i o ns y s t e m ; r e g i o nc o m p l e x ; o 伍c i a l s r e s i d e n c e ;t h es t a t eo fc o m m e r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m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2 爱。矽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技 术信息研究所) 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岔盘昼 日期:垄旦亟迈:l 口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啦 日 期:遗堡:么f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l j 日i j吾 ( 一) 关于“士绅会馆”概念的界定 会馆是明清时期同乡或同业人士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其中同乡人士在异地设立的 会馆占绝大多数。明清时期出现的会馆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士绅会馆、工商会馆和移 民会馆。本文所论述的对象为士绅会馆,对于工商会馆和移民会馆,暂不作讨论。士绅 会馆,亦叫科举会馆、试馆,产生于明永乐年间,主要集中于北京地区。关于士绅会馆 的概念,笔者认为,士绅会馆是指明清时期官员在北京等地建立的、用来联络乡谊和给 同乡的官僚、士绅和应试士子提供居停场所的社会组织;虽然在明清时期,也有商人建 立的会馆服务于官僚和科举的情形存在( 例如歙县会馆) ,但这不在本文论述的范围之 内。 ( 二) 明清会馆的研究现状 明清会馆研究是中国社会史、经济史、移民史的重要课题,也是社会学、人类学关 注的对象。长期以来,明清会馆研究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已有大量论著问世。 关于明清会馆的研究,大体始于2 0 世纪2 0 年代。1 9 2 5 年5 月,郑鸿笙发表了中 国工商业公会及会馆、公所制度概论一文,堪称国人研究行会和会馆的第一篇论文, 他认为会馆、公所与一般社团不同,规定入会者须交纳会费和认捐一定数额的钱款,以 作基金;又与营利性的经济团体不同,同乡团体的会产是专用于祭祀、享宴和慈善公益 事业,因而它具有财产团体和公益团体的双重性质。 3 0 4 0 年代,窦季良等学者对会馆这类同乡性社会组织进行了研究,窦季良的同 乡组织之研究固从乡土观念、组织演化、集体象征、功能分析等方面对包括会馆在内 的同乡组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堪称会馆史研究方面的重要里程碑。不过,因为作 者所做的研究多集中于四川地区,因而主要是移民会馆的研究。全汉异的中国行会制 度史 在论及明清时期时,就用“会馆 为标题。他具体论述了会馆发生的原因、会 馆的范围、客帮与会馆的关系、会馆的组织、会馆的经费、会馆的事业等问题,但他论 述的主要是工商会馆的情形。 从5 0 年代到8 0 年代,会馆史的研究基本上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框架下进行的。 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李华明清以来北京的工商业行会鲫、洪焕椿论明清 。郑鸿笙:中国工商业公会及会馆、公所制度概论,国闻周报第2 卷第1 9 期。 圆窦季良:同乡组织之研究,重庆:中正书局,1 9 4 3 年。 全汉舁:中国行会制度史,上海:新生命书局,1 9 3 4 年。 函李华:明清以来北京的工商业行会,历史研究,1 9 8 7 年第4 期。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地区会馆的性质和作用苏州工商业碑刻资料剖析之一、雷大受漫谈北京 的会馆、顾廷培上海最早的会馆商船会馆、贺海北京的工商业会馆等。 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把会馆视作工商业行会,为资本主义萌芽研究提供资料依据。在台湾, 1 9 6 6 年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了何炳棣著中国会馆史论。该书针对以往国外学者,尤 其是日本学者对地缘性会馆制度未作系统研究,不能圆满解答“我国明清及当代大都市 中究竟有多少会馆和兼具地缘性的公所行会”的缺陷,依据大量史料,从籍贯观念的形 成、北京会馆的起源与演变、会馆的地理分布、会馆与地域观念的逐渐消融等方面,进 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阐明“地缘组织表面上虽反映强烈的地域观念,但无时不与同一 地方的其他地缘业缘组织经常接触,发生关系,谋求共存共荣”,促进了“大群意识的 产生。 1 9 8 2 年,吕作燮发表了明清时期的会馆并非工商业行会 一文,认为将明清时 期的会馆视作与西欧行会相同性质的组织,系沿袭早期日本学者的成见,值得商榷。早 期明朝会馆与工商业者毫无关系,是同乡组织而不是同行组织,也并非工商业行会。它 启示人们重新思考会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团体的社会意义。1 9 8 4 年,吕作燮又 发表了明清时期苏州的会馆和公所 一文,阐述了自己对会馆与公所的区别的认识, 再次给人们以反思的激励。同时,吕作燮还发表南京会馆小志,在南京会馆资料 征集方面做了过去人们所忽视的工作。 进入九十年代,会馆再度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这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不断涌现。 其中,王日根发表的一系列论著,尤其值得注意,它们从社会变迁与社会整合的角度, 对明清会馆兴盛的历史过程、社会背景、内部运作、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等,做了相当 全面深入的研究,认为它们既保存了传统,又容纳了社会变迁,在保持社会平稳转变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 是这一时期出版的研究会馆 的一部重要著作,该著论述了明清会馆对地方社会整合以及中外文化整合的影响,说明 会馆是流动社会中的有效整合工具,也是对家庭组织的超越,以及对社会变迁形势的适 应与创造,在推进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王日根发表的 关于会馆研究的论文主要有: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 、明清会馆与社会整合 、 论明清会馆神灵文化、地域性会馆与会馆的地域性1 2 、试析明清商人的自我 管理组织会馆1 3 、近代工商性会馆的作用及其与商会的关系1 4 、晚清至民国 洪焕椿:论明清苏州地区会馆的性质和作用苏州工商业碑刻资料剖析之一,中国史研究,1 9 8 0 年第2 期。 雷大受:漫谈北京的会馆,学习与研究,1 9 8 1 年第5 期。 顾廷培:上海最早的会馆商船会馆,中国财贸报,1 9 8 1 年5 月1 6 日。 贺海:北京的工商业会馆,北京日报,1 9 8 1 年1 1 月2 7 日。 吕作燮:明清时期的会馆并非工商业行会,中国史研究,1 9 8 2 年第2 期。 吕作燮:明清时期苏卅i 的会馆和公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8 4 年第2 期。 o 吕作燮:南京会馆小志,南京史志,1 9 8 4 年第5 期。 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5 月。 王日根: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历史研究,1 9 9 4 年第4 期。 锥王l j 根:明清会馆与社会整合,社会学研究,1 9 9 4 年第4 期。 1 1 王日根:论明清会馆神灵文化,社会科学辑刊,1 9 9 4 年第4 期。 1 2 王日根:地域性会馆与会馆的地域性,中国历史地理研究,1 9 9 6 年第1 期。 王日根:试析明清商人的自我管理组织会馆,云南财贸学报,1 9 9 6 年第5 期。 。4 王日根:近代工商性会馆的作用及其与商会的关系, 厦门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4 期。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期会馆演进的多维趋向。 除此之外,九十年代前后有关会馆研究的论文主要有刘正刚清代四川的广东移民 会馆 、清代四川的广东移民经济活动 、近代以来北京地区会馆的衰落、肖 云玲论中国行会的宗族性、地缘性、官府性及其影响 、陈忠平宋元明清时期江 南市镇社会组织述论 、蔡鸿生清代苏州的潮州商人:苏州清碑( 潮州会馆记) 释 证及推论、林国平福建科举会馆的兴衰嬗变及其原因、王民、林国平明清两 代北京闽中会馆的教育职能及其演变 、乐正城市结构功能的近代变迁 、蓝勇清 代西南移民会馆名实与职能研究1 1 、张明富试论明清商人会馆出现的原因1 2 、范金 民清代江南会馆公所的功能性质”等。 进入2 1 世纪,有关会馆研究的论文主要有刘正刚清代广东华侨会馆在海外分布 析1 4 、刘正刚、黄志坚清代东南亚的广东会馆1 5 、李刚、宋伦论明清会馆在整合 市场秩序中的作用以山陕会馆为例1 6 、明清工商会馆“馆市合一”模式初论 以山陕会馆为例1 7 、许檀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 察1 8 、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基于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考察憎、清代河南朱仙 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孙丽萍论明清时期官商一体化 的作用和影响2 1 、万江红、涂上飙会馆的社会影响初探2 2 、刘风云清代北京会馆 的政治属性与士商交融2 3 等。 在日本,关于明清会馆史的研究也颇具实证特色并深含功力,早在2 0 世纪2 0 年代, 以仁井田陛为首的一批日本汉学家致力于以实地调查为特色的关于中国社会特质的研 究,取得了一大批引人注目的成果。他们有关会馆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北京工商专j of 函王日根:晚清至民国时期会馆演进的多维趋向,厦门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2 期。 刘正刚:清代四川的广东移民会馆,清史研究,1 9 9 1 年第4 期。 刘正刚:清代四川的广东移民经济活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2 年第4 期。 国刘正刚:近代以来北京地区会馆的衰落,中国史研究动态,1 9 9 9 年第1 2 期。 肖云玲:论中国行会的宗族性、地缘性、官府性及其影响,江西师大学报,1 9 8 9 年第4 期。 陈忠平:朱元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社会组织述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3 年第l 期。 o 蔡鸿生:清代苏州的潮州商人:苏州清碑( 潮州会馆记) 释证及推论,潮汕文化论丛,广州:广东教育出版 社,1 9 9 2 年。 林国平:福建科举会馆的兴衰嬗变及其原因,福建论坛,1 9 9 2 年第1 期。 王民、林国平:明清两代北京闽中会馆的教育职能及其演变,教育评论,1 9 9 1 年第2 期。 乐正:城市结构功能的近代变迁,中山大学学报,1 9 9 3 年第1 期。 1 1 蓝勇:清代两南移民会馆名实与职能研究,中国史研究,1 9 9 6 年第4 期。 1 2 张明富:试论明清商人会馆出现的原因,东北师大学报,1 9 9 7 年第l 期。 ”范金民:清代江南会馆公所的功能性质,清史研究,1 9 9 9 年第2 期。 刘正刚:清代广东华侨会馆在海外分布析,岭南文史,2 0 0 2 第4 期。 ”刘正刚、黄志坚:清代东南亚的广东会馆,东南亚研究,2 0 0 2 年第6 期。 1 6 李刚、宋伦:论明清会馆在整合市场秩序中的作用以山陕会馆为例,西北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4 期。 1 7 李刚、宋伦:明清工商会馆“馆市合一”模式初论以山陕会馆为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 0 0 4 年第1 期。 1 8 许檀: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清史研究,2 0 0 4 年第1 期。 1 9 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基于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考察,历史研究,2 0 0 4 年第2 期。 2 0 许植: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史学月刊,2 0 0 5 年第6 期。 2 1 孙丽萍:论明清时期官商一体化的作用和影响,史林,2 0 0 2 年第1 期。 2 2 万江红、涂上飙:会馆的社会影响初探,武汉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2 期。 2 3 刘风云:清代北京会馆的政治属性与士商交融,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2 期。 3 东北9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资料集中,这套资料除收集大量的碑刻资料,还包括了编者们的实地访谈以及与文 献资料相对照所作的考证与诠释,反映了他们对北京工商会馆的总体认识,这套资料的 编辑出版也深刻地影响其后日本的中国会馆史研究。日本学者对中国会馆史研究的主要 成果还有和田清会馆公所。起原c 二就。【罾、加藤繁论唐宋时代的商业组织“行 并及清代的会馆和清代北京的商人会馆 、仁井田陧中国的社会与行会、根 岸佶支那专j bfo 研究 和上海。等j l ,f 、今崛诚二中国封建社会。构造 、寺田隆信关于北京的歙县会馆 。 在欧美,中国会馆史研究也已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主要有d j m a c g o w a n 的 c h i n e s eg i l d so rc h a m b e r so fc o 姗e r c ea n dt r a d e su n i o n s ,中文翻译为中 国的行会、h b m o r s e 于1 9 0 9 年出版的中国行会考( t h eg 订d so fc h i n a ) 、s d 盖 伯关于北京的一项社会调查、j s 伯吉斯北京的行会等。 ( 三)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综观对会馆史的研究,可以说成绩是非常显著的。学者们对明清会馆的形成、分布、 性质、功能以及文化内涵上都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得出了很多极有见地和 价值的结论。但是,纵观近百年明清会馆研究的学术史,笔者发现,对于明清时期士绅 会馆产生的原因,研究者却寥寥无几,非常少见。对于明清时期工商会馆出现的原因, 张明富试论明清商人会馆出现的原因、宋伦论明清时期工商会馆产生的社会经济 原因作了相关探讨,而对于士绅会馆产生的原因,尚无相关的专著和论文出现,这 不能不说是会馆史研究的一大缺憾。 也有学者在其著作或论文中提及士绅会馆产生的原因,但也只是寥寥数语,论述既 不深入,结论也很难称之为确切。全汉异在中国行会制度史中对会馆产生的原因作 了论述,但书中所指的会馆实质上是工商会馆。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 迁是关于会馆史研究的重要著述,书中从社会变迁与社会整合的角度对明清会馆兴盛 的历史过程、社会背景、内部运作、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作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但 对于士绅会馆出现的原因,却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王日根认为,“科举制度和官吏 易籍就任制度而激发起来的地域政治观念”是士绅会馆产生的原因。刘凤云在清代北 京会馆的政治属性与士商交融一文中认为,科举制的兴起导致大量进京赶考的士子需 要方便的客居场所是士人会馆产生的原因;同时,京朝官和外省官员入京朝觐或办事, 需要自行解决居住问题,也是士人会馆产生的原因之一。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版。 圆史学杂志第3 3 卷第1 0 期。 中译文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2 、3 卷,商务印书馆,1 9 5 9 年。 岩波书店,1 9 5 1 年。 斯文书院,1 9 3 2 年。 日本评论社,1 9 5 1 年。 日本学术振兴会,1 9 5 5 年。 寺田隆信:关于北京的歙县会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 9 9 1 年第1 期。 电宋伦:论明清时期工商会馆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西北大学2 0 0 4 年硕士学位论文。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笔者认为,王日根、刘凤云两位学者在阐述士绅会馆产生的原因时都忽视了一个重 要的问题:即在科举制度同样十分发达、进京赶考的试子人数丝毫不少于明代的宋代社 会,为何却没有出现士绅会馆? 官吏的地域政治观念,更是在任何朝代均有存在,并非 独存于明代社会中;而外省官员入京朝觐或办事的居住问题,明朝建立时即己存在,却 为何在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之后方才出现士绅会馆? 显然,无论是科举制度还是官吏的 地域政治观念,都只能算作士绅会馆产生的一般性原因;外省官员入京朝觐或办事的居 住问题,亦不能认为是士绅会馆产生的主要原因;而士绅会馆为何产生于明代社会,必 然有其明代社会所独有的特殊性原因。本文试图充分利用搜集到的资料,力图从科举制 度、官员的地域观念、新任京朝官和外省官员入京的居住问题以及明代北京中前期的商 业发展状况等多个角度,来探讨明清士绅会馆的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对于明清士绅 会馆产生的原因的探讨,无论是对于会馆史的研究,还是明清社会史的研究,都是不无 裨益的。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明清时期士绅会馆的基本状况 ( 一) 永乐年间到明中叶 会馆最早出现于明永乐年间,这点在史学界已取得共识。据芜湖县志记载,永 乐年间,时任北京工部主事的安徽芜湖人俞谟,在北京建立了芜湖会馆:“京师芜湖会 馆在前门外长巷上三条胡同。明永乐间邑人俞谟捐资购屋数椽并基地一块创建。”叭俞 谟,字克端,永乐元年选贡,任南京户部主事,转北京工部主事。在京师前门外置旅舍 数椽并基地一块,买自路姓者,归里时付同邑京官晋俭等为芜湖会馆。正统间路姓后人 构讼争地,谟子日升持契入质,归芜湖会馆。至今公车谒选胥攸赖焉。罾 永乐年间至明中叶期间建立的士绅会馆还有江西的浮梁会馆、广东会馆和江西南昌 会馆。浮梁会馆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河沿街,背南面北,其一在右,明永乐年间邑人 吏员金宗舜鼎建,日浮梁会馆”。广东会馆为“永乐间王大宗伯忠铭、黎铨部岱与杨 版曹胪山所倡建厥后会馆改建于达摩厂 。 从永乐年间至明中叶,士绅会馆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但尚不多见。 ( 二) 明中叶到清末 从明中叶到清末,这一时期是士绅会馆的发展、繁荣时期。 据1 9 4 9 年1 1 月民政局统汁,全北京市明代会馆登记数为3 3 所,这其中绝大多数 均为明中叶至明末所建。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朝阳门北小街,旧有云南会馆”,“小 甜水井有镇海、慈溪会馆。沈德符亦记载云:“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为初 至居停,相沿甚便,惟吾乡无之。先人在史局时,首议兴创,会假归未成,予再入都, 则巍然华构矣。 李景铭闽中会馆志记载了在北京的1 0 所创建于明代的福建士绅 会馆,均是创建于这一时期:福州会馆,又称福州老馆,创建于万历年间,由叶向高独 资购置,馆址在东城菜巷;漳州东馆,创建于明末,由旅京漳州官僚集资购置,馆址在 冰窖胡同;建宁会馆,创建于明末,由旅京建宁官僚集资购置,馆址在粉坊琉璃街下洼 南首;邵武会馆,创建于万历三十四年( 1 6 0 6 ) ,由黄克谦等捐资购置,馆址在正阳门 外东草厂二条;汀州北馆,创建于万历十五年( 1 5 8 7 ) ,由裴应章等捐资购置,馆址在 前门长巷下二条:延平会馆,创建于万历年间,由旅京延平官僚集资购置,馆址在粉房 琉璃街;同安会馆,创建于明末,由旅京同安官僚集资购置,馆址在内城:福清会馆, 啦民国芜湖县志卷1 3 建置,民国八年石印本。 留民国芜湖县志卷4 8 人物志宦绩。 乾隆浮梁县志卷7 建置志,江西省图书馆1 9 6 0 年油印本。 4 邓华熙:重修广东j h 义园记,同治七年刻本。 强朱一新:京师坊巷志稿,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 9 沈德符:万力野扶编卷2 4 正篇原序,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2 月点校本。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创建于万历年间,由叶向高独资购置,馆址在内城;莆阳会馆,创建于明末,由旅京莆 田官僚集资购置,馆址在高家寨;漳浦会馆,创建于明末,由旅京漳浦官僚集资购置, 馆址在小椿树胡同。 明代的会馆兴建于内城或外城均可,但在清军入关后,实行满人居内城,汉人居外 城的政令,防止汉化满人习俗和各省文人作乱,特定出禁止在内城兴建会馆的规定。所 以,清代将明时以前在内城兴建的会馆逐渐废除,而改迁、兴建于外城。基于上述原因, 会馆逐渐在外城兴建。乾隆、嘉靖时期是各省州府郡县兴建会馆发展最快的时期,当时 各省州府郡县争相建馆,大县建馆小县也建馆,甚至出现了两县合建、三县合建、七邑 合建、一县多建等现象,到光绪年间,各省兴建的会馆达五百多所,这其中绝大多数均 为士绅会馆。 清人吴长元所辑宸垣识略记载了从清军入关至乾隆年间,各省在北京兴建的会 馆:“东城会馆之著者,东河沿日奉新、浮梁、句容,打磨厂日粤东、临汾、宁浦,鲜 鱼口日南康,孝顺胡同日长沙,长巷头条胡同日武林、南昌、汀州、江右,长巷二条胡 同日广丰、浦城、泾县,长巷三条胡同日金溪、元宁、临江、南城,长巷四条胡同日岳 阳、贵池、上新、德兴、新城、南雄、乐平、休宁,高庙胡同日芜湖,深沟口日江山, 高井胡同日宁州、进贤、五河,鸾庆胡同日襄阳、粤西,墙缝胡同日泸溪,草厂头条胡 同日广州、麻城、金箔,二条胡同日邵武、黄冈、应城,三条胡同日南陵、太平,五条 胡同日宝庆、仙裕、黄梅,六条胡同日孝感,七条胡同日南安、袁州、惠州,八条胡同 日辰沅、汉阳,九条胡同日蕲州,十条胡同日上湖南、湘潭、长郡,新开路日常山、曲 沃、安陆,南芦草园日京江,席儿胡同日石埭、德化、庐陵,大蒋家胡同日贵州、旌德、 云间、吉安,小蒋家胡同日阳平、晋翼、旌德,冰窖胡同日漳州,东猪市大街日南康, 三里河大街日淮安,薛家湾日鄞县,阎王庙前街日宜黄、云梦,石虎胡同日严陵,半壁 街日金华,东小市日慈溪,崇文大街日山东,广渠门内炉圣庵日潞安。”“西城会馆之著 者,西河沿排子胡同日江夏,三眼井日婺源,延寿寺街日潮州、长元,吴柴儿胡同日鄱 阳,杨梅竹斜街日含和,廊房三条胡同日浮梁,施家胡同日青阳,煤市街日漳郡,干井 胡同日赣宁,百顺胡同日晋太平,王广福街日汾阳、新建,留守卫日高安,石头胡同日 黄岩,西猪市口日潞安、赣宁、奉天、九江、平定、仁钱、冀城、浙绍,李铁锅斜街日 襄陵、三原、延定、肇庆,外郎营日琼州,韩家潭日广东,樱桃斜街日贵州,章家桥日 渭南、朝邑,玉皇庙日富平,梁家园日惜字,孙公园日泉郡,铁老鹤庙日大荔、浦城, 麻线胡同日郢中,南柳巷日建宁、华州,北柳巷日南丰,青厂日广西、风翔、汉中,四 川营日延安、四川、海宁,椿树头条胡同日绩溪、龙溪,二条胡同日水春、邰阳,仇家 街日雷阳,骡马市日中州、三晋、直隶;铁门内日宣城,顺城门大街日关中、才盛、冀 城、韩城、歙县、直隶、建昌、成长、抚临、永济,香炉营头条日江山,上斜街日山右, 将军教场头条日云南、山左,土地庙斜街日全浙,彰义门大街日洪洞、河东、贵州、江 甘仪,烂面胡同日常昭,南半截胡同日元宁,北半截胡同日吴兴,绳匠胡同日中州、休 函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3 7 3 8 页。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宁,延旺庙街日云南,保安寺街日丰城、河间、奉新,羊肉胡同日奉新,贾家胡同日江 震,潘家河沿日齐鲁,横街日全浙、淮安,南下洼子日鄞县,粉坊街日延平、廉州、天 津,下洼子日福州、福清,东砖儿胡同日浦城,牛血胡同日巴陵,鹞儿胡同日平介。” 这里所列举的会馆亦包括工商会馆,但绝大多数均为士绅会馆。 ( 三) 清末到民国初年 在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之后,由于其对中国经济的渗透和影响,大部分传统的工商会 馆逐渐向近代商会的方向过渡;在京师的士绅会馆,由于科举制度的继续实行,其蜕变 并不像工商会馆那样迅速、明显,在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京师的 士绅会馆继续存在、发展,其职能也并没发生改变,例如光绪二十一年( 1 8 9 5 年) ,康 有为进京赶考时,就寓居于广东南海会馆。但在科举制度逐渐被动摇乃至最后被废除后, 士绅会馆亦开始蜕变并逐渐衰落。 1 9 0 1 年9 月4 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 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 2 月5 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堂毕 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1 9 0 2 年2 月1 3 日公布推广学堂办法。8 月 1 5 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 9 0 4 年1 月1 3 日又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 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推行。与普通学堂并行的还有专业教育, 包括师范学堂及各类实业学堂,在学制上自成系统,一套完整的近代学校制度随之建立。 1 9 0 5 年9 月2 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 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 3 0 0 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 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北京的许多士绅会馆演变成同乡会,有些士绅会馆亦从服务科 举转向近代资本主义的新式教育运动。例如,1 8 9 5 年7 月,康有为在河南会馆成立了 “北京强学会”;1 8 9 5 年7 月,孙家深将安徽会馆一部分给“北京强学会作会所;1 9 0 5 年1 0 月3 0 日,河南会馆设立豫学堂;1 9 0 6 年2 月2 1 日,江苏江震会馆设立江苏公立 学堂:1 9 0 6 年4 月2 6 日,安徽会馆设立皖学堂;1 9 0 6 年4 月2 9 日,四川会馆设立四 川女学堂;1 9 0 6 年5 月2 3 日,云南新馆设立滇学堂;1 9 0 6 年6 月,山东会馆设立山东 公立学堂;1 9 0 6 年1 2 月,直隶大宛试馆设立首善学堂;1 9 0 7 年5 月,广西会馆设立广 西学堂;1 9 0 9 年3 月9 日,甘肃会馆设立陕甘学堂;1 9 0 9 年3 月,江西会馆设立江西 学堂。 尽管士绅会馆为努力适应时代变迁而不断做出着改变,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士 绅会馆失去了为同籍进京赶考举人提供住宿的应有作用,其衰落的命运已不可避免。位 于北京市宣武区福州馆街2 号的福建福清会馆,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会馆由此萧条, 馆前福建义园和泉郡义园因无人管理,民国初年已是荒草丛生,荆棘遍地,井被北侧湖 广会馆侵占。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温州老馆,地处北京市祟文区冰窖胡同,时名浙瓯会 吴长元:宸垣识略卷9 、卷1 0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 胡春焕、白鹤群:北京的会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 9 9 4 年,2 l 2 2 页。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馆,嘉庆年间更名为温州会馆。清末科举废除,举子断绝来京,会馆空寂,房屋破旧不 堪,后温州同乡将老馆变卖。民国初年,浙江绍兴会馆将房屋出租给商人开店铺;福建 漳州会馆则租与商人王化吉开设煤厂。显然,随着其固有功能的丧失,士绅会馆的辉煌 时代已成过去。 自1 9 5 1 年起,在京的各省会馆房产开始逐步移交北京市人民政府各局管理,至1 9 5 6 年初移交完毕。至此,士绅会馆历经五百年沧桑,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导致士绅会馆产生的一般性原因 ( 一) 大量进京赶考的士子需要方便的客居场所 隋唐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每逢大考之年,大量应试士子进入京城,这些应 试士子客居何处,自然是个问题。每逢大比之年,各地士子赶往京城,一路奔波劳苦自 不待言,赶至京城,住宿问题亦令他们头痛不己。大比之年,各地士子云集京城,客栈、 甚至寺庙均己人满为患,何况每逢大比之年,也是商家难得的商机,房租自然也是水涨 船高。史料记载,南宋时,都城临安每于“八月十五日放贡举应试其诸处贡院前赁 待试房舍,虽一榻之屋,赁金不下数十楮山。这种情况,家境宽裕的士子尚能应付, 而贫寒的士子则束手无策。夏仁虎曾记载道:“北京市面以为维持发展之道者有二:一 日引见官员,一日考试举子。然官员引见有凭引期限,其居留之日短。举子应考,则场 前之筹备,场后之候榜,中式之应官谒师,落第之留京过夏,外省士子以省行李之劳, 往往住京多年,至于释褐。”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居停京师的人士当中,大体 上以应试士子的人数最多,滞留京师的时间最长,而他们同时却又是最为拮据之人。因 此,进京赶考的士子迫切需要一个方便的客居场所,这自然成为士绅会馆出现的主要原 因之一。对此,士绅会馆的碑记中多有记载,例如浙江山阴会稽两邑会馆记云:“古 者征集至都,国中有馆舍以处之,厥后名存实亡,诸馆皆系于学,其入馆也有常数。明 时,乡贡士及庠生之优者,皆令居太学,学舍不能尽容,多馆于其乡在朝者之邸第,未 闻立馆以萃试子者。自举人不隶太学,而乡贡额加宏,于是朝官各辟一馆,以止居其乡 人,始有省馆。既而扩以郡,分以邑,筑室几遍都市,是不夸科目之盛,竞闾里之荣, 特虑就试之士离群废学,有以聚而振之也。” 新置宇县氆氇行六字号公局碑亦日: “京师为四方士民辐辏之地,凡公车北上与谒选者,皆建会馆以资憩息。” 程树德在闽 中会馆志中说:“京师之有会馆,肇自有明,其始专为便于公车而设,为士子会试之 用,故称会馆。自清季科举停罢,遂专为乡人旅京者杂居之地,其制已稍异于前矣。” 陈宗蕃亦日:“会馆之设,始自明代,或日试馆。盖平时则以聚乡人,联旧谊,大比之 岁,则为乡中试子来京假馆之所,恤寒唆而启后进也。 在士绅会馆出现之后,应试士子的住宿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清道光年间官员张集 馨日:“是时吾家会试者四人,皆住会馆。而士绅会馆在这方面也的确是不遗余力。 考察北京士绅会馆的档案史料,可以看出,对于会馆的接待对象,应试士子始终处于被 吴自牧:梦梁录卷4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 9 8 2 年。 夏仁虎:旧京琐记卷6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 氇北京市档案馆:北京会馆档案史料,北京:北京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3 2 2 页。 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0 年,第8 9 页。 固李景铭:闽中会馆j 占卷首程树德序,民国三十二年( 1 9 4 3 ) 铅日j 本。 。李景铭:闽中会馆志卷首陈宗蕃序。 e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 9 引年。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优先考虑的地位。福建龙岩会馆在其规约第六条明确宣称:“住馆之例,京官让候补、 候选,候补候选者,让乡试、会试、廷试,不得占住,以妨后人,其余杂事人等,不许 住宿。”安徽绩溪会馆规条第四条称:“凡应乡会试朝考来京及外任人数者,俱准住居 馆内,如或人多房少,乡试年分先尽乡试者居住,会试年分先尽会试者居住,不得任意 占踞,若遇房屋空闲时,无内眷之候补候选入员,亦准居住,其余一切人等概不得住居 会馆。安徽泾县会馆新议馆规规定:“议会馆凡乡会试赴选及一切正务来京者, 俱得居住。其遇乡会试年份,如本邑应试人多,凡住馆者即当搬让,以重考试。如有占 住迟延不让者,公同辞出。河北河间会馆所制定的住会馆客寓规条日:“会馆原 为乡、会试寒士及候补、候选职员而设,此外别有事故者,概不留寓。即京官未补者、 已补未任事者,俱准住,即任事,一月之内外即移出。永不得携住家眷。遇乡、会试临 期,补选者俱宜移让。” 在科举制兴起之后,每当大比之年,都有大量的应试士子来京师应考,他们的食宿, 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士绅会馆应时而生。 ( 二) 官员的地域观念的支配 地域观念是中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具有浓厚的乡土 情结。秦以后,在长期的君主专制社会中,因为易籍任官的政治制度的影响,官员的地 域观念自秦便露其端倪,后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官员的地域观念更加强化。众所周知, 自秦以来的官僚制度要求官员实行地域性回避,即官员不得在自己的家乡任职,清代甚 至还有“五百里回避之制。这一制度决定了士子一旦踏入仕途,成为官员,就必须到 远离自己家乡的地方去赴任。而从隋唐开始,科举制度成为选官方式,这使得不同籍贯 的应试做官人士的地域观念时常萦绕心间。科举制度经过两宋的发展,至明清时继续发 扬光大,这使得官员的地域观念在心中更加根深蒂固。 在相关的会馆志和碑刻以及明清士人的笔记中,会馆关于“聚乡人,联旧谊”的记 载随处可见,几乎在所有的会馆的章程中,都宣称“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乐”为其宗 旨。例如重建汀州会馆碑日:“仕宦、商贾之在他乡者,易散而难聚,易疏而难亲, 于是立会馆以联络之,所以笃乡谊也。 闽中会馆志中亦云:“京曹同乡贯、或同 举进士举人者,每岁首,必衣冠会饮,谓之团秤,其宴聚恒於各会馆,笙歌连日,车马 如云,夜深恒有灯剧,将晓乃散。” 永乐年间,时任北京工部主事的安徽芜湖人俞谟,首先在北京建立了芜湖会馆:“京 师芜湖会馆在前门外长巷上三条胡同。明永乐间邑人俞谟捐资购屋数椽并基地一块创 北京市档案馆:北京会馆档案史料,北京:北京出版社,1 9 9 7 年,第3 3 7 页。 盘北京市档案馆:北京会馆档案史料,第2 8 3 页。 北京市档案馆:北京会馆档案史料,第2 8 0 页。 北京市档案馆:北京会馆档案史料,第7 l 页。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第2 7 8 页。 李景铭:闽中会馆志卷l 福州会馆,民国三十二年( 1 9 4 3 ) 铅印本。 1 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建。“俞谟,字克端,永乐元年选贡,任南京户部主事,转北京工部主事。在京师 前门外置旅舍数椽并基地一块,买自路姓者,归里时付同邑京官晋俭等为芜湖会馆。正 统间路姓后人构讼争地,谟子日升持契入质,归芜湖会馆。至今公车谒选胥攸赖焉。 从“在京师前门外置旅舍数椽并基地一块,买自路姓者,归里时付同邑京官晋俭等为芜 湖会馆”等语句推断,俞谟在北京购买土地建立芜湖会馆,其最初的本意很可能是将芜 湖会馆作为芜湖官员的聚会场所。在明成祖迁都北京后,随永乐帝北迁的南方各省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