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文章以台湾郑骞著 每y 乒严目 宁夏人学硕f :学位论文前言 曼曼曼鼍曼曼曼曼曼曼曼! 曼曼曼曼曼曼量曼曼曼曼暑量量曼量曼曼量曼曼曼鼍曼量曼曼曼曼! 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量曼曼鼍笪曼曼皇g 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鼍曼! 曼曼1 i _ 上- j l 刖吾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自号后山居士,彭城( 今江苏徐州) 人。祖陈泊,初为开封府功 曹参军,历官台省,终三司盐铁副使。父陈琪,仕至国子博士、通判绛州。外祖庞籍为仁宗朝宰 相。陈师道生于皇佑五年( 1 0 5 3 ) ,他自幼好学,行其所知,慕古作者,不为进取计。熙宁二年( 1 0 6 9 ) , 王安石参知政事,以经义试策取士,罢诗赋明经诸科,而所谓经义,又以王氏经学为依准。陈师 道是年十六岁,心非其悦,遂绝意进取,以文谒曾巩于江汉之间。曾巩一见奇之,留受业。元丰 四年( 1 0 8 1 ) ,曾巩充史馆修撰,主持五朝史的编修,荐陈师道有道德、有史才,乞自布衣召入史 馆,朝廷难之。明年曾巩,以忧去朝,此事不了了之。 1 0 8 4 年,陈师道客关中,在颖昌( 今河南许昌) 遇见赴德州途中的黄庭坚,二人一见如故。在 此之前,陈师道作诗已过千首,气质格调不凡,艺术表达上也颇有成就,至此尽焚其稿,倾心投 入山谷门下。元丰八年( 1 0 8 5 ) 底,陈师道客汴京,寓居陈州门。新党人物章饽时任枢密使,重后 山之名,托秦观致意,欲荐之于朝,希望他来见自己。陈师道作报书云:“士不传贽为臣,则不 见于王公,夫相见所以成礼,而其弊必至于自鬻。”予以婉拒。元祜元年( 1 0 8 6 ) ,苏轼、黄庭坚、 张耒、晁补之在汴京供职,他们才是与后山意气相投的师友。晃补之、张耒联合推荐陈师道为太 学学录,不就。元佑二年,苏轼、傅尧俞、孙觉又荐之,遂起为毫州司户参军,充徐州教授。元 祜五年,陈师道改官颖州( 治今安徽阜阳) 教授,其冬往赴。 绍圣元年( 1 0 9 4 ) ,时局大变,苏轼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 今广东惠州) 安置。陈师道坐苏 轼余党,罢颖学,谪监海陵酒税。二年,授彭泽令,以母丧未行。! 1 徐州葬母之后,后山往曹州 ( 治今山东菏泽) 寄食于岳父郭概。绍圣四年,郭概卒,后山回到徐州,从此家居四年。元符二年 ( 1 l o o ) ,他在与鲁直书中说:“罢官六年,内无一钱之入,艰难困苦,无所不有。沟壑之忧, 近在朝夕,甚可笑也。”可见贫穷之况。然在此期间,他仍闭门读书,有魏衍、黄预等数弟子 相从,“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 ,表现了君子固穷的高尚节 操。后山从早年起学佛,禁绝酒肉,持律甚严,这一愿力到晚年尤甚,所谓:“暮年功力! j 1 持律, 不是骚人故独醒。”( 雪后,同前,第1 9 8 页) 元符三年( 1 1 0 0 ) ,徽宗即位。七月,陈师道除棣州( 治今山东惠民) 教授,其冬往赴,未至间, 十一月,召为秘f 5 省止字。秘书省正字,据陈师道臼己说:“名虽文字之选,实为将相之储。”在 当时新旧并用的政治局面下,征召为正字,似乎可为后山政治生涯之闪亮起点。他满怀感激之情, 写下“扶老趋严召,徐行及圣时。端能儿字正,敢恨十年迟”( 除官同前,第4 2 2 页) 的诗句, 表达了铅刀一割的心愿。在汁京,陈师道与干直方、饶节交往频繁。黄庭坚时在江陵,鼓励弟子 洪色、于云、欧刚元老等往见后山,并作病起荆江即事,其八云:“止字不知温饱朱? ”( 黄 庭坚全集第2 2 7 页) 黄庭坚的担心并1 f 多虑。 建中靖国元年( 1 1 0 1 ) 冬,陈师道息从南郊,天寒,需要穿两f ,l :以上的棉农,他的妻子就剑妹 。陈帅道j 少游书,后山居i :文集卷f 。后山居i j 文集卷f 。宋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后l i j 诗沣补笺卷首,第1 3 页 4 陈帅道谢f ,启后山居i :义集卷 二。 宁夏人学硕 :学位论文 前言 夫赵挺之那里为他借了一件。后山素不喜赵挺之为人,不著其衣服,遂感寒疾,于十二月二十九 日去世,年四十九。友人邹浩买棺以敛,王直方割地十亩以周其孤,黄庭坚闻之,痛恨叹息。当 时政治风向已变,如方回所说:“更二十年不死,何限好诗垂世,亦恐无处着身耳。”后山遗著, 由门人魏衍编为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四百五十六篇,文十四卷,一百四十篇,在宋代诸传本中 最善,己佚。今存宋蜀刻本 后山居士文集二十卷,藏国家图书馆,以魏本为基础,又有所增 益。另外,任渊据魏衍本作后山诗注六卷,绍兴间,与他的山谷黄先生大全诗注合刻于 蜀中。现有宋蜀刻残本、黄王烈所得残本、日本内阁文库藏本传世。除诗文外,陈师道还有谈 丛、理究、诗话、长短句,四库全书以明弘治后山先生集为底本收录。 陈师道的诗歌展现了北宋诗歌发展的脉络。过去对陈师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诗歌瘦硬 风格的批评上。固然,有的批评者也承认他的诗歌也有深沉朴直的优点。但整体而言,对江西持 派的较低评价一直影响着学术晃对陈师道诗歌的认识和研究。如钱基博著中国文学史道“而 黄庭坚及师道不能自造语。往往寻摭古人诗句,强改一二字,美其名日点化,其实仍是短钉。” 又说:“然师道刻意炼句,而有极拙,往往意枯而不淡永,笔瘦而不峭劲,语硬而不老靠,一生 用死力炼句,而不能创意造言食古不化,无句能活,有诗功而无诗情,无诗才,虽有善者寡 矣。”批评一方面认为诗歌内容狭窄,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中说:“陈师道诗歌在思想内容上 的严重缺陷是他仅仅停留在描写自己的贫困生活和思想感情,并没有像杜甫那样推己及人,进一 步以人民的生活和感情作为创作题材而唱出时代的强音。”吴汝煜论文论北宋诗人陈师道也 谈到这一点:“总的说来,他的诗作时代气息不够。这说明,他还缺乏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正视现 实的勇气,缺乏政治抱负和为民请命的抗争精神,这就使他的成就不仅不能与唐代的杜甫相比, 就是与王安石、苏轼、陆游相比,也相差较远。”第二个方面的缺点,人家都认为是陈师道过分 追求语言上的瘦硬风格而造成的。汪俊陈后山瘦硬诗风一瞥:“在艺术上追求瘦硬简古,亦有 遇分而害辞害意,瘦硬而不通神,枯淡生涩的弊病。”程千帆先生的两宋文学史在谈到陈师 道时,也认为他的诗“往往因为用意过于曲折,造语过于生涩,而损害了艺术的完整性”。 宋诗人积极地学习他们之前的一切优秀诗歌,力争创作出超越唐人的诗歌作品,达到唐诗没 有达到的高度。作为一个个科举出身的士子,他们把诗歌从边塞的慷慨悲歌、道侠的纵横驰骋尽 量地转向了学养的积累、人格的修练。于是,宋诗呈现出不同丁唐诗的面貌。“唐诗以风神情韵 见长,宋诗则以筋骨思理见胜。”( 钱钟书谈艺录) 这样的一种成就是在充分而深入地学习了唐 诗,义辅之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方才得以形成。 陈师道是北宋中后期的重要诗人。作为北宋儒生的典型代表,政治上,他属于1 只党,反封干 安石的新法,与苏轼、黄庭坚等人来往密切;生活中,他义耿介不群,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其 诗歌创作则以苦吟锤炼闻名丁世。他的诗歌以瘦便深沉为特色,与尔坡体的流畅跳荡,山谷体的 奇崛深折共同体现着北宋诗歌的风貌,也一起极人地影响了南术和后世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南宋 江拍诗派人力推举,将他尊奉为“一甜1 三宗”里的三宗之一。他的被称为“后山体”的诗歌也多 被后米的诗人学习和模仿。 “甘为耕钓手艮作慑濡翁。与罪j 。无说,言诗新有功。”( 答李薄) 陈师道淡化了政治热 情币川i l l :雄心,把兴趣放在臼我人格的完善嗣i 诗歌艺术的追求上。凄其涛我们感受不剑那种龙腾 。瀛牵律髓汇计卷六,1 :海古籍版 i :,1 9 8 6 年,i :册,第2 5 l 页 2 宁夏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前育 曼曼曼舅笪曼曼曼曼曼量。一! m m m m 一一 a ! l 虎跃的盛唐气势。激情与幻想已日益沉入心理深层,由理性加以统摄。一切意象都显得那么平和 静穆充满悟性。作家的自我生活圈子成为创作轴心。对艺术程式规律的探求远远超过了对文艺政 治职能的关心。事实上,陈师道的文艺思想同黄庭坚的一起,典型地反映了北宋后期一代知识分 子的政治心理和审美心理。它比起直面现实抨击弊政的创作态度自然显得软弱无力,但与那种沉 迷歌酒随俗浮沉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和艺术好尚相比,毕竟高出一筹,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如果 不对诗歌功能作过于狭窄的理解就可看到,陈师道的诗论是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意义和认识价值 的。 3 宁夏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 陈师道与苏轼交往及苏轼对其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 第一章陈师道与苏轼交往及苏轼对其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 后山诗歌,境界幽僻而气质沉郁,精于锤炼而不伤朴拙,情感真挚,语言典重,句法凝练, 境界崇高。陈师道被后人归入苏门六君子之一而成为苏轼门下的文人,他和苏轼之间是亦师亦友 的关系,对苏轼的感情亦深厚。他有很多诗作都与苏轼有关。“白鸥没浩荡,爱惜鬓毛斑”,( 从 苏公登后楼) “生当得意落鸥边,何用封侯坠鸢外”。( 次韵苏公西湖徙鱼三首之二) 这是怀 念与担忧,劝苏轼及早全生避祸:“一代不数人,百年能几见”,( 送苏公知杭州) “度越周汉 登虞唐,千载之下有素王”。( 赠二苏公) 这又是钦佩仰慕之情。陈师道实际的诗文创作、学术 思想受苏轼影响亦极深。而苏轼本就身处北宋儒学三派中之蜀学,其学术思想、文艺创作以儒为 根本,出之于佛、道,是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陈师道倾慕日久,感情弥深,受其熏陶亦不少。 陈师道的交游关系是以儒学为共同的背景,以苏轼为文学创作的中心,又因为新旧两党的政治之 事而紧密裹结在一起而成的。 第一节陈师道与苏轼的交游经历 关于陈师道与苏轼的交往,历来认为始丁元祜初。这种说法,盖肇丁陈氏门人魏衍。其后 山集记云:“元祜初,翰林学士苏公轼与侍从列荐,乃官之,俾教授其乡。苏诗施注( 复次 放鱼韵答赵承议、陈教授) 、宋史文苑传陈师道传、四库全书总目后山集提要、厉鹗 宋诗纪事和上世纪的许多文学史、文学作品选本等,皆持此说。 考察苏轼的诗文作品,证明他与陈师道的交往比这还早。今存于苏轼文集中与陈师道的 两封书信,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陈履常尺牍二首其二有“高密连年早蝗,应副朔方 百需,纷然疲,日俟汰逐。企望仙馆,如在云汉矣。”这是苏轼知密州时所写,苏轼知密州的时 间在熙j 2 七年( 1 0 7 4 ) 至熙宁九年( 1 0 7 6 ) ,表明此时两人已有交往,并且不仅仅是书信,还有文 学交往。在信中,提到陈师道“寄贶诗刻”,苏轼“辄和光禄庵二绝,聊以寄钦羡之怀”。圆光 禄庵诗后山集不存,而苏轼诗集却把苏轼的和诗保存下来了。其第二首云: 城中太守为何人,林下先生非我身。 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 显然“城中太守”乃苏轼自谓,“林_ 卜先生”指陈师道,冈他此时尚为布农,故以称之。所谓“企 望仙馆,如在云汉”,似乎苏轼对陈师道的居处有过造访,故感慨及之。密州熙j 。七至八年均有 蝗灾,说明苏轼的信写- f 1 0 7 5 年( 熙j 。八年) 前后。也就是说,至迟在1 0 7 5 年左右,陈师道与苏 轼就有了比较密切的文学交往,而不是以前的观点所认为的这种交往开始y - 1 0 8 7 年( 元祜_ 二年) 。 这个时间略晚丁张未( 1 0 7 0 ) 、晁补之( 1 0 7 4 ) 与苏轼的交往,而早丁秦观和黄庭坚( 1 0 7 8 ) 与苏轼的交 往,而李扁则在苏轼被贬黄4 , t 1 时0 0 8 0 ) ,才开始与苏轼交往。“苏fj 人君子”与苏轼交往的时间先 后虽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对文学有共同的爱女r 和追求,为文学事业走在了一 起。 魏衍后i l l 集记;阱:帅道后山集卷末;p r q 库令 s 本l :海古籍版礼1 9 8 5 年版 2 办轼j 陈履常八牍二酋界轼文集卷五l + 三,北京,中仁书局,1 9 8 6 年版 4 苏轼光禄葩- 二首苏轼诗集卷l 三北京,中i 仁书硒,1 9 7 8 年版 4 宁夏大学硕 :学位论文第一章陈师道i 苏轼交往及苏轼对其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 熙宁十年( 1 0 7 7 ) ,苏轼守徐州,陈师道以当地士子的身份往谒。元丰元年( 1 0 7 8 ) ,因治水有功, 苏轼作黄楼于徐州东门。八月楼成,九月合大乐以落之,使苏辙、秦观作赋,陈师道作铭。陈师 道后来入苏门六君子之列,此即他参与苏轼文人集团活动之印证。元祜元年( 1 0 8 6 ) ,苏轼、黄庭 坚、张耒、晁补之在汴京供职,元佑二年,苏轼、傅尧俞、孙觉共同举荐陈师道,遂起为毫州司 户参军,充徐州教授。元祜四年( 1 0 8 9 ) 五月,苏轼冈策题之谤不安于朝,自请外出,除龙图阁学 士、知杭州,道由南京( 今河南商丘) 。陈师道告徐守,愿往见。徐守不许,陈师道托疾谒告,来 南京为苏轼送别,并与苏轼同舟东下,一直把他送到宿州。临别作送苏公知杭州: 平生羊荆州,追送不作远 岂不畏简书,放麋诚不忍 一代不数人,百年能几见 昔为马口衔,今为禁门键。 一雨五月凉,中宵大江满。 风帆目力短,江空岁年晚。 本年七月,陈师道本因梁焘请,除太学博士,然因五月间托疾谒告事,被刘安世弹劾,仍罢为徐 州教授。 元辜占五年,陈师道改官颖州( 治今安徽阜阳) 教授,其冬往赴。明年八月,苏轼改知颖州。对 陈师道而言,与苏轼相聚,“间以重江之阻,莫期再岁之逢。使一有于先颠,为两途之后悔”的 担心就化为乌有,他与欧阳桨、欧阳辩,赵令畴等从苏轼游,留下次韵苏公西湖徙鱼三首、次 韵苏公涉颖等脍炙人口的诗作,得畅平生师友之欢娱这段时期是陈师道心情较为舒畅的时期, 诗歌也受到苏轼影响,态肆横放、诙谐有趣。这一段颖州唱和历时虽短,却也是苏门酬唱的重要 组成部分,为苏轼外放、黄庭坚废诗后的元祜后期诗坛,增添了色彩。 元祜七年正月,苏轼除知扬州,继知颖州的,是素为后山所不喜的韩川。官场交往,不再有 诗酒酬唱,即之而来的,是“早投林野违风雨,晚傍尘沙饱送迎”( 迎新将至潜城暮归遇雨, 后山诗注补笺第1 2 6 页) 的生涯。后山将目光退同自己的内心,以 :十五夜月、雪等诗为 标志,诗歌境界更趋老硬。 绍圣元年( 1 0 9 4 ) ,时局大变,苏轼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 治今广东惠州) 安置。道十吴复 古( 字远游) 前往惠州探望苏轼,陈师道作送炅先生谒惠州苏副使诗表达对苏轼的牵挂: 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我亦惭吾子,人谁恕此公。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 陈师道坐苏轼余党,罢颖学,谪监海陵酒税。二年,授彭泽令,以母丧朱行。! j 1 徐州葬母之 后,后山往曹州( 治今山尔菏泽) 寄食丁i 岳父郭概。 陈师道和i 苏轼的交往在很人稃度上,基r 道德、人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苏轼对陈师道的赏识, 也许最初是他的“文词高占,度越流辈”,但他扫:元祜二年向朝廷推荐陈师道,主要是欣赏其人 品道德,“安贫守道,若将终身”,这是一般t 人做小剑的,而陈师道能够处之泰然,不能不令苏 。任渊后山诗沣卷几 5 宁夏人学硕l 学位论文第一章陈师道弓苏轼交往及苏轼对其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 轼另眼相看。在苏轼的友人中,李房也是他很欣赏的文学才士之一,但此人颇耐不住寂寞,当苏 轼在翰林时,屡屡致信,希望施以援手,甚至言辞间不免抱怨。苏轼在与李方叔书中对他苦 口相劝,并把陈师道作为推崇的榜样,希望李席向他学习:“君子之知人,务相勉于道,不务相 引于利也。深愿足下为礼义君子,不愿足下丰于才而廉于德也。若进退之际,不甚慎静,则 于定命不能有毫发增益,而于道德有丘山之损矣。平生相知,心所谓贤者,则于稠人中誉之, 或因其言以考其实,实至则名随之。名不可掩,其自为世用,理势固然,非力致也。陈履常居都 下逾年,未尝一至贵人之门,章子厚欲一见,终不可得。”封建时代的士人进退出处,最能反映 其道德高下,故苏轼把它作为交友和培养文学后进的首要任务。后来他与陈师道有缘在颍州共事, 相得甚欢,除了文学上的共同兴趣爱好外,人品意趣上的互相欣赏,是最重要的因素。苏轼随后 移知扬州,写给陈师道之兄陈传道的信中,犹对这对兄弟的道德情操十分赏识:“古人日远,俗 学衰陋,作者风气,犹存君家伯仲间。见近报,履常作正字,伯仲介特之操。处穷益励,时流孰 知之者。”国 正是苏轼对陈师道知之甚深,所以他们的交谊能够历久弥新,经受住任何考验与挫折。当苏 轼绍圣以来遭受政治磨难时,陈师道尽管因与苏轼的密切关系而受到牵连,罢官、谪迁接二连三, 生活“艰难困苦,无所不有”,但他与苏轼的友情不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冈为这种考验而 愈益深厚,他在感受到政治风向转变时一再奉劝苏轼少言避祸的那些诗文书信,就是这种关系的 最好证明。及苏轼远贬岭海,陈师道作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怀远等诗,表达他与苏轼 虽相隔万里,但“心”、“情”相连,对苏轼充满同情与敬意。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陈师道所作的 和魏衍同登快哉亭诗。从诗意看,当作于陈师道罢官闲居时。快哉亭是苏轼作密州知州于熙 宁八年( 1 0 7 5 ) 继筑超然台后在潍水之上修建的,这一年很可能就是陈师道与苏轼开始结交的时 候。魏衍是陈师道的门人,后山集就是他为陈师道收集编撰的。师徒同游苏轼当年建造的快 哉亭,陈师道不免感慨系之: 经时不出此同临,小径新摧草旧侵。 欲傍江山看日落,不堪花鸟已春深 来牛去马中年眼,朗月清风万里心 故著连峰当极目,回看幽径绕双林。毋 老形已具臂膝痛, 败絮不温生机虱, 衰年此日长为客, 河岭尚堪供极目, 春事无多樱笋来。 大杯覆酒著尘埃。 旧国当年只废台 少年为句未须衰 ( 次韵春怀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登快哉亭 。另、轼另、轼义集卷阴h l ;苏轼1 j 陈传道j t 牍五首j 【四苏轼文集卷五i 。三 。陈帅道后山集卷六 6 宁夏大学硕 = 学位论文第一章陈师道0 苏轼交往及苏轼对其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 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诗人睹物伤怀、思故念远的命意。“来牛去马”任渊谓“言老眼之昏眩”, “朗月清风”用刘尹思许询事,表达万里思念之情。诗人回顾二十年来历历往事,草木凄凄,物 是人非,其间包含着复杂的人生感慨:今年入老境,天各一方,相见无期,情何以堪,这更加深 了陈师道对远贬天涯海角的苏轼的怀念。令人遗憾的是,此后他们再没相见,就于建中靖国元年 相隔数月先后去世了。 陈师道十分凑巧地与苏轼死于同一年( 11 0 1 ) ,结束了他的4 9 岁的生涯。因为贫困,连后事都 无力承办,由友人邹浩买棺,纳其遗骸葬之。寒夜诗含有“留滞”、“艰虞”、“风帘”等杜甫 诗语,表现手法亦与杜甫相似,而他的一生,一也同杜甫那与忧患相始终的一生相似。但是,比 之于杜甫的更为普遍的忧患,陈师道的忧患则始终是个人的、内向的。他有诗吟“诗言志”云; “情生文自哀,意动足复份”。( 和魏衍元夜同登黄楼,卷六) 如同心规制行动一样,他的诗, 也就是为诗语原封不动地规定下来的心而已。苏轼的一生也经历了数度流配的大难,但他具有超 越悲哀的精神的强韧性和应该克服悲哀的理智。而感情内向的陈师道则缺乏这些素养,这是陈师 道的诗与杜甫的共同性多于苏轼的原因。 陈师道与苏轼的交谊,植根于他们对为人和交友的共同道德价值选择和在文学事业上的共同 追求。陈师道在创作上表现出的与苏诗不同的艺术风格,适合其性格与人生经历的积极选择,并 且得到了苏轼的鼓励与支持。 由丁二文学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因此,作家的性格特征必然反映到他的创作活动和 作品风格之中。要从性格比较,陈师道与苏轼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苏轼性格外向、开朗、乐观, 心胸显豁,感情外露,喜言谈,喜交际,喜热闹,乐于在自然山水中徜徉,寻找灵感,文思敏锐, 才华横溢,下笔迅捷,姿态横生,是典型的天才型诗人。可是,性格的差异并未影响苏轼与陈师 道两人的交谊。其中的根本原因,首先是两人道德价值观的高度一致,其次是两人对文学的热爱 与共同追求,第三则是作为文学师长的苏轼对文学创作所持有的开放观念。 第二节陈、苏交游对陈师道诗歌创作的影响 陈师道以文为诗和苏轼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很接近。陈师道的突出做法是以古文笔法造生新 句。所谓以文为诗,就是以文章的章法结构、写作手法入诗,打破与改变诗歌原有的结构,给诗 歌的表现手法带来新的形式与新的张力。这体现在句法上,就是以古文笔法造句。与谚语造句的 清新流利相比,古文笔法之造句峭拔刚健,远离甜俗,脱去寻常尺度,显示出戛戛独造的生新美。 后山句法即是参j h j 此二者,在雅俗之间、流利与生涩之间,展开创造的笔力。 陈师道善丁用重复字句改造前人诗局,以达剑推陈出新的效果。后山句中字词重复很多,有 动词的重复,如“平生忍欲今忍贫”( 谢宪台赵史惠米,后山诗注补笺第3 2 4 页) 、“早岁相 知晚相识”( 送廊州关司法,同前,第4 9 5 页) 、“欲落未落雪迫人,将尽不尽冬压春”( 谢赵使 君送鸟薪,同前,第3 4 9 页) :有名词的重复,如“复作骑驴不跨驴”( 骑驴二首其一,同前, 第3 3 7 页) 、“i h 雨不米今雨来”( 秦少章弛过,同前,第5 “页) 、“臼 知那得使人痴”( 赠灵氏 兄弟二首其二,同前,第4 4 5 页、“中年患别多作别,早日讳穷常得穷”( 百子相送至湖陵, 同前,第3 9 8 页) :也有形容词的重复,如“不读1 l = i5 谈t i = 事”( 和赵人大鹿呜宴集,同前,第 3 2 5 页) 等。重复手法的运j j ,为诗歌带来韵律与节奏。一般说米,诗歌的重复在句与句之间。而 7 宁夏大学硕一卜学位论文 第一章陈师道与苏轼交往及苏轼对其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 i i i i 后山惯用句中字词的重复,以错落有致的句中重复,使诗句内部充满节奏感,并带来了句法的收 敛、精练。 将两句乃至数旬压缩为一句,是陈师道推陈出新的另一种方法。如下例:老稚持车车不留, 归人不行行转头。( 送杜侍御纯陕西转运,同前,第6 l 页) 人言婚患情欲本,我始求脱君已半。 ( 寄晃载之兄弟,同前、第1 3 6 页) 忘年屈势不虚辱,公取为德吾何取。( 寄邓州杜侍郎,同 前,第2 1 1 页) 法施老人卧不出,呼我取别行问疾。( 别圆澄禅师,同前,第1 6 9 页) 。陈师道 有时又故意伸展句子,将一句延伸到两句,如:顿悟而渐修,从此辞世故。( 次韵苏公劝酒与诗, 同前,第1 1 7 页) 风涛兼盗贼,恩重觉身轻。( 宿泊1 :3 ,同前,第4 l l 页) 后归栖未定,不但只 昏鸦。( 晚坐,同前,第4 1 5 页) 上引三组诗中,前后两句有递进、补充、说明关系。在紧张、 省略的结构之间,间出舒展、补充的诗句,抑扬之间,愈觉顿挫之妙。 虚字是“以文入诗”的产物。宋诗多用虚字,而如陈师道这样,虚字用得多而且好的诗人并 不多见。如下面这首诗,通篇以虚字提起: 酒亦有何好? 人竟未肯忘苟无愁可解,何必醉为乡? 胜欲论奇字,终能讳秘方。直饶肌骨秀, 正要画眉长。( 答田生,同前,第3 4 4 3 4 5 页) 这首诗中,后山以虚字构旋旬中,提携和疏通文气,造成章法上的筋骨兼备,气质疏宕,是 为用虚字之妙。富有特色的是,后山在诗中好用反问句法,就是虚字造句的结果。试看下面的句 子: 向来期北上,可复改南辕? ( 送何子温移毫州三首其二,同前,第3 0 0 页) 迩来结字稳且匀,岂不见我参寥君。( 答黄生,同前,第”3 0 6 页) 才难孰为吾君惜,果满宁容我辈先。( 送詹司业,同前,第3 0 1 页) 红绿相催春事阑,可能无意待人看。( 西郊二首其一,同前,第3 1 3 页) 静中取适庸非计,林下相从会有时。( 寄答泰州曾侍郎,同前,第3 3 4 页) 从来相戒莫打鸭,可打鸳鸯最后孙。( 敬酬智叔三赐之辱兼戏杨理曹二首其二, 同前,第3 2 3 页) 岂是神仙未贤圣,不随时事向人疏。( 徐仙书三首其二,同前,第3 5 3 页) 可能略不解春意,只有寻枝摘叶人。( 三月二十二日榴花盛开戏作绝句,同前, 第3 6 9 页) 就艺术气质看,陈师道属于苏fj 中的苦吟派。他自己的创作过程是:“三年哦五字,草木借 辉光。”( 两湖) “学义三年积,功收一日k 。”( 送张秀才) 这种艺术气质使陈师道重视创作 法度,提倡向典范学习。他屡次提出“师法时难得”,“士有从师乐,诸儿却朱知。”( 送秦篝二 首) 白诩“惟丁修文,略有师法。”( 答江端礼j 5 ) 陈意识剑,要想达剑艺术创作最高境界的 自由,止须通过合乎法度的严格训练方能获得。 这样,白然不是李白、苏轼而是杜甫、黄庭坚才成为陈师道摹仿师法的典范。冈为前者如天 马行空乜仙游戏,代表无法可依1 | 人力能至的艺术类型,故陈对二家虽极力推祟却并不效法。其 后山诗话云:“李白诗如j 妊乐- 】i 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1 卜墨l :絮人所可拟议。”其 次韵苏公( 轼) 似湖舰爿听琴诗亦表示“公涛端j 卜适,亭亭如紫云。落t i = 不敢学,谓是诗中君。” 而后者重学养讲法度,代表有法可循人力可至的艺术类型,为后t 廿= 提供了可以学习的典范,故被 陈师道奉为法式。他提出:“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 后山诗话) 其对黄庭坚 8 宁夏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第一奄陈师道吁苏轼交往及苏轼对其诗歌刨作方面的影响 曼皇皇mi 曼曼曼曼鼍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 鼍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鼍曼舅 亦项礼膜拜,“及见豫章黄公庭坚诗,爱不舍手,卒从其学。”( 彭城陈先生集记) 他并向黄表 示:“陈诗传笔意,愿立弟子行。”( 赠鲁直) 因为在陈看来黄同杜一样“旬中有眼”,( 答魏 衍黄预勉余作诗) 讲究章法布置,学起来有轨迹可循。 如果这种学习仅仅停留在摹仿阶段,那至多也不过是优孟衣冠形似而已,这当然不是陈师道 的目的。陈批评时人不善学杜:“今人爱仕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象之,非善学者”,他 主张学杜应当“体其格,高其意,炼其字,则自然有合,何必规规然仿象之乎? ”( 珊瑚钩诗话 卷二) 陈学杜黄,目标是要通过对典范的学习,在熟练掌握诗歌创作规律后,进而跨入创作的自由 天地,即做到由有法到无法。达此地步才算脱胎换骨超俗入圣,才能出现作者的独创风格。 陈师道把这视为一个艰苦的修炼过程。他取禅宗的修炼方式比喻说:“学诗如学仙,时至骨 自换。飘渺鸿鹄上,众目焉能玩? ”( 次韵苏公劝酒与诗) 禅宗认为在漫长的修炼过程中借助偶 然机缘的触发,一旦顿悟即可获得佛家真谛。这个比喻表明,陈认为在写作过程中对典范的学 习亦可产生类似的效果。所谓“经史三年学,聪明一旦开。”( 送孝忠二首) 当迸入“顿悟”即 掌握创作规律的境界后,也就摆脱了“模临写貌”、“规规然仿象之”的幼稚时期而进入创作的高 级阶段。至此,诗歌方可迈进到神妙之境。 可见,效法典范而不为规矩所拘,形成陈师道诗歌创作论的突出特征。从创作实践看,陈诗 学杜而不类杜,学黄而不类黄,故宋诗钞说他“法严力劲,学赡片j 变。”陈亦云:“学变古今 人得意,化行梁楚俗还醇。士蒙余勇天同力,诗度清秋物再新。”( 次韵杨内翰赠诸进士) 这使 他开辟了新的创作格局。江西诗派海内法席盛行,人们往往只归功于黄庭坚,其实陈师道,亦有 功焉,他比黄能更具体地示人以法,提供楷式,启悟后学。当然还应指出,陈师道强调诗法,于 诗精于反复锤炼之功,却忽视了创作灵感,缺少行云流水随物赋形的自然之趣。诗歌作为最精炼 的语言艺术要求诗人不惜呕心沥血千锤百炼,但要生动地表现五彩缤纷瞬息万变的生活现象,还 必须重视创作灵感的触发。“作诗惶急如浦亡,清景一失后难摹”( 苏轼) 。如果拿陈诗与苏轼诗相 比便可看到,陈诗精于锤炼之功,而往往缺少天机凑泊、涉笔成趣的自然之美。 第三节体师道与苏轼不同的创作个性 陈师道的文学创作道路与艺术风格,跟苏轼有着很人的不同,这是不争的事实。值得人们探 究的是,他们二人何以能够走到一起,从事长期的文学创作,并且各自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绩, 他们以文学创作为纽带,建立起深厚的交情,使彼此的道德、文章臻于不朽。 由丁文学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冈此,作家的性格特征必然反映剑他的创作活动和 作品风格之中。要从性格比较,陈师道与苏轼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苏轼性格外向、开明、乐观, 心胸显豁,感情外露,喜言谈,喜交际,喜热闹,乐- 丁在白然山水中徜徉,寻找灵感,文思敏锐, 才华横溢,卜笔迅捷,姿态横生,是典型的天才型诗人。可是,性格的若异并朱影响苏轼与陈师 道两人的交谊。其中的根本原冈,首先是两人道德价值观的高度一致,其次是两人对文学的热爱 与共同追求,第二则是作为文学师k 的苏轼对文学创作所持有的开放观念。 北宋文人学杜、盘,杜者不胜枚举,他们当中有的是文豪巨笔,有的是公卿显要。在他们的提 倡干推动卜i ,学杜几乎成了北宋诗人的一i j 必修功课。而其中义尤以千安石、苏轼、荧庭整一人 9 宁夏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陈师道与苏轼交往及苏轼对其诗歌仓作方面的影响 最为重要。除了王安石盛赞杜诗“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首次将杜诗排在唐人 第一位外,在陈师道诗学渊源中,尤须注意苏、黄二家。苏轼是奠定两宋论杜、尊杜风气的关键 人物。从思想上,他充分地肯定杜甫的忠君精神。 在对唐代诗人杜甫认识上,陈师道与苏轼几乎有着同样的观点。苏轼曾说:“太史公论诗,以 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 昔先王之 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朱竭,是以犹止乎礼仪,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己。若夫发于情, 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 用,而一饭未尝忘君欤。”圆 “发于情,止于忠孝”的道德是苏轼欣赏杜甫的第一点,也是陈师道最看重并给予高度评价 的地方。而这也成为了北宋诗人评杜的核心论点。诗歌艺术上,苏轼赞扬杜甫:“巨笔屠龙手”、 “简牍仪刑在”、 “杜子美诗,格力天纵”,而也正是在苏轼那里,杜诗“集大成”说开始形成。 陈师道虽然没有正式地成为苏轼的弟子,但他和东坡亦师亦友的关系,对苏轼的深厚感情,再考 虑到苏轼文坛盟主的身份,陈师道在诗学上受到苏轼熏陶也是可能的。苏轼对杜诗的评论,集中 在对杜甫忠君爱国精神的赞扬和对其高妙的诗歌技巧的钦佩两个方面,他并没有把杜诗直接作为 学习的目标。因而,他对陈师道也只是起到了一种熏陶、影响的间接作用。 在苏轼的文学观念体系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和文学风格的多样化。 苏轼本人创作,既体现了鲜明的个性特点,又充分展示了无比丰富的的才能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继承者和领军人物,苏轼高举文学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理论旗帜,继续对 宋初以来的模拟创作倾向发起进攻,与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务“同”创作规范作斗争,倡导自由创 作,以我手写我口,主张面对丰富的自然和复杂的现实人生而写作,在不违背文学创作基本原则 和规律的前提下,努力创新,从千姿百态的 h = 象和生活体验中,发现新意与妙理,使情“事”、“景”、 “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客观的景象与主观的情思融为一体,这样,文学这面镜子所映照出 来的世界与生活,就必然是丰富多彩的,与别人所见所感是完全不同的。苏轼在答张文潜县丞 书中谈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与多样化所打的比方:“地之美者,同与生物,不同丁所生。”很形象 地阐明了这种思想。陈师道与苏轼的交谊,植根于他们对为人和交友的共同道德价值选择和在文 学事业上的共同追求。陈师道在创作上表现出的与苏诗不同的艺术风格,适合其性格与人生经历 的积极选择,并且得剑了苏轼的鼓励与支持。 当然,苏轼与陈师道在文学个性和文学风格上的差异,并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也跟各自所 能取得的文学成就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苏轼比陈师道取得了更多、更人的创作成就,是由多 方面原冈促成的,不能简单! j 1 结为创作方法的优劣。陈师道的成功,正在于选择了条适合自己 个性的创作道路,形成了一种不同丁苏轼及其他人的独特艺术风格。苏轼欣赏、重视他的,也止 在这一点。 l i 安杠震川先生爻集卷几甫i | 像。 t 另:轼义集卷i 。i :定罔i 孑集叙。 。苏轼诗集卷六次韵张安道读十i :诗,页2 6 7 、2 6 8 。 4 同i :卷六l 九书店氏六家书后,页2 2 0 6 i o 宁夏大学硕 :学位论文第二章陈师道弓黄庭坚交游对陈师道诗歌创作的意义 第二章陈师道与黄庭坚交游对陈师道诗歌创作的意义 陈师道自幼笃学能文,十六岁拜曾巩为师,得其古文笔法。元祜二年,因苏轼、孙觉的举荐, 得任徐州教授,五年移颍州教授。从此游于苏轼门下,与黄庭坚结交。绍圣年间,因苏轼等被贬 官,他也以“进非科第”的理由而遭罢黜。关于黄、陈二人的结交时间,迄今多有异说。今人余 嘉锡的说法比较平正可信: 今考后山文集卷十赠鲁直诗日:“相逢不用早,论交宜晚岁平生易诸公,斯人 真可畏见之三伏中,凛凛有寒意名下今有人,胸中本无事”叉云:“陈诗传笔意,愿立 弟子行何以抱嘉惠,江湖永相忘”观其语意,确是初缔交后投赠之作。诗中虽不言年月, 然有见之三伏中之语考晁说之【邢悖夫墓表日:“黄鲁直自吉州太和县移德州德平镇, 过京,鲁直有书称晁以道论士三人,其书今行于世所谓三人者则夫、陈无己、江子我是己” 任渊山谷丈集目录云:“元丰七年甲子,是岁山谷监德州德平镇有发愿丈,盖七年 三月过泗州僧伽塔所作,到官当在秋夏也”以此互相参证,知山谷于元丰七年赴官过京之 时,已与后山相见,其时正在夏日后山赠诗,必在是时陈师道作诗主张学习杜甫,但又 认为,学杜妊须从学黄庭坚入手他对诗艺的追求与执著,较山谷有过之而无不及。叶梦得 云:“世言陈无己每登临得句,即急归,卧一塌,以被蒙首,谓之吟榻家人知之,即猫犬 皆遂去,婴儿稚子,亦抱持寄邻家。徐待其起,就笔砚,即诗已成,乃敢复常”陈师道自 述自己作诗的态度云:。此生精力尽于诗,末岁心存力已疲。不共卢王争出手,却思陶谢与 同时一。 第一节陈师道与黄庭坚的交游经历 陈师道和黄庭坚的关系,用他自己的话即可知其大略。他在赠鲁直中说:“相逢不用早, 论交宜晚岁顾我贼饭,犹足填饥肠。陈诗传笔意,愿立弟子行。”在其答秦少章书中 说:“于诗初无诗法,少好之老而不厌,以千计,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 ”可见他和黄 庭坚认识的时间是比较晚的,但他对黄的诗很佩服,很愿意向黄学作诗至r 他们的交谊,从他的 与鲁直书中可知。当黄庭坚被贬为涪州别驾安置黔州时,他经常写信给黄,其中有一信一连 提出“迩米起居如何? 不至乏绝否? 何以白存? 有相恤者否? 令子能慰意否? 风人不甚恶否? 平居有谁 相从? 有可与语否? 仕者不相凌否? ”等十三个问题,其关心的程度,真可谓无微不至,感人肺 腑。有人以陈师道曾有句云“人言我语胜黄语”,而怀疑陈师道对黄不够尊重,甚至有:玺恩负义 之嫌。其实这只不过是偶然说的一句白负的话,不足为据。 黄庭坚与陈师道的交情深厚,首先源丁他们的意气相投。虽然他们对文学艺术倾注了全部的 精力,但他们并不以文人白许,住他f l j 看来人格的高尚与修养的深厚更为重要。赵骏烈后山集 序有一段谈得1 卜常透彻: 江西诗派始自涪翁,学之者拟议有徐而变化不足,往往得其貌未得其神不可谓之善学 也,善学涪翁者无过陈后山,盖后山为东坡所荐士,而涪翁即东坡友。而后山稍后于涪翁, t 余嘉锡删库提受辨i j e 卷二t 二 宁夏大学硕 = 学位论文 第章陈师道与黄庭坚交游对陈师道诗歌创作的意义 犹及见涪翁,宜其学涪翁诗顾所学者以神不以貌,尝云:“学诗如学仙,时一至骨自换” 其自道所得有如此,同时一诗家莫之能及后有任渊特为作注,且谓:“读后山诗如参曹洞 禅,不犯正位,切忌死语。非冥搜旁引,莫窥其用意深处”诚以其苦心深造自成一家,不 拘于规抚涪翁,正其善于学涪翁也夫涪翁与米元章、李伯时一同为东坡友,后米与李皆叛 坡,而彼独不坡远谪,濒死不悔,大节凛然,照耀千古后山之所模范者在是,独诗乎哉 史载后山家酷贫,傅尧俞尝怀金以赠,见其词色不敢出又传其于元符间为秘书正字,侍南 郊,寒甚僚婿赵挺之,熙丰党也,借以副裘,却之不衣,宁冻而死则介然之节直与涪翁 同,而诗以人重,亦无弗同论者以其“闭门觅句”,仅比“对客挥毫”,恐未足以尽之余 平日读宋诗,深有意乎后山之为人,以其善学涪翁也 黄庭坚的道德文章一直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他不与世俯仰,少党派意气,他极力追求自 我道德人格的完善,并因此达到一种审美化的生活作风,连当时对人品要求苛严的理学家也予以 很高的评价,如朱熹称赞他“孝友行,瑰玮文,笃敬人”黄震称其“孝友忠信,笃行君子”。回 陈师道对黄庭坚极为倾倒,自云:“仆于诗初无诗法,然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前计,及 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豫章以谓譬之弈焉,弟子高师一着,仅能及之,争先则后矣。仆 之诗,豫章之诗也。”黄陈二人倾盖如故,在生活态度、艺术趣味等方面深为契合,陈师道在送 杨侍禁兼寄颜黄二分诗中云:“多问黄居士,终年欠一书。因人候消息,有使报何如。向晚逢 杨子,真堪托后车。亲年方赖禄,不惜借吹嘘。”相互间的书信往返中也情意殷殷。尤其是在黄 庭坚贬黔中时,陈师道往来更勤,其中一封书信连问了十三个问题: 迩来起居何如? 不至乏缺否? 何以自存? 有相恤者否? 令子能慰意否? 风土不甚恶 否? 平居与谁相从? 有可与否? 仕者不相凌否? 何以遣日? 亦著书否? 近有人传渴金门 词,读之爽然,便如侍语,不知此生能复相从如前日否? 朱时发能复相济否。 反复叮咛,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千载之下,犹能让人感动。 第二节陈师道与黄庭坚的师承关系 在陈师道愿“立弟子行”时,陈诗已自成面目,颇得时人好评,甚至黄陈齐名。陈师道在答 魏衍黄预勉予作诗中云:“我诗浅短子贡墙,众目俯视无留藏。句中有眼黄别驾,洗涤烦热 清凉。人言我语胜黄语,扶坚夜燎齐朝光。三年不见万里外,安得奋身置汝傍。”虽然白谦,但 的确可以看剑当时人们的一般看法。后山门人魏衍亦日:“初,先生学丁曾公,誉望甚伟。及见 豫章黄公庭坚诗,爱不释手,卒从其学,黄亦不让。”直到南宋,朱熹还对二人艺术水平高低提 出轩住: 择之云:“后山诗悠地深,他资质尽高,不知何肯去学山谷? ”日:“后山雅健强似 山谷,然气力不似山谷较大,但却无山谷许多轻浮底意思。然若论叙事,又却不及山谷, 山谷善叙事情,叙得尽,后山较有疏处若散文,则山谷大不及 后山。o 后山遗i 善蹙补之附录序跋题记,中4 # 书局版 l :,页6 2 0 6 2 1 2 黄震竹氏i | 钞卷六i 五,清耕徐常奉。 4 朱了语类卷一订三f 。 1 2 宁夏大学硕卜学位论文 第二章陈师道0 黄庭曝交游对陈师道诗歌创作的意义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蔓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 曼曼邑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鼍曼曼曼曼曼曼曼i i 一i ;i 一;i i 皇曼皇曼曼 尽管时人、后人对黄、陈诗文成就多有争论,但黄陈二人一直是猩猩相惜。不仅后山对山 谷非常折服,黄庭坚对陈师道的文学成就也是一直赞赏有加,惠洪在冷斋夜话记载道: 予问山谷:“今之诗人谁为冠? ”日:“无出陈无己”问其佳句如何,日:“吾见其作 温公挽词一联,便知其才不可敌,日:。政虽随日化,身已要人扶”回 黄庭坚在和邢停夫秋怀十首之九中云:“吾友陈师道,抱瑟不吹竿。文章似扬马,欺唾落明 珠。固穷有胆气,风壑啸赞冤。秋来人诗律。陶谢不枝梧。”将其与历史最有名的文章大师扬雄、 司马相如,及诗歌史上的顶峰陶渊明、谢灵运相提并论,推重不可谓不隆。在答王子方书中 云: 陈履常正字,天下士也读书如禹之治水,知天下络脉,有开有塞,而至于九川涤 源、四海会同者也。其作诗渊源,得老杜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至于作文,深知古 人关健其论事救首救尾,如常山之蛇,时辈未见其比 黄陈二人在思想渊源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与禅宗关系密切。黄庭坚与禅僧、特别是 黄龙派的交往颇多,五灯会元将黄庭坚列为黄龙派禅师晦堂祖心的法嗣,“宋代文人以禅衡 诗论文,赏画品书正是从苏轼、黄庭坚开始的。而陈师道号后山居士,也透露了其与佛教的关系。 陈师道与禅僧们交游颇多,如当时有名的诗僧道潜就与其交情深厚,陈师道有寄参寥诗云: “平生西方愿,摆落区中缘。惟于世外人,相从可忘年。道人赞公徒,相识几生前。早作步兵语, 晚参云门禅。拾策孤山下,一室颇萧然。林昏出幽磐,竹秒横疏烟。昨日寄书至,坐想参寥泉。 此泉如此公,遇物作清研。一别经儿时,绿首成白颠。子亦怜我老,我亦要子怜。会逢万里风, 一系五湖船。酌我岩下水,咽子山中篇。”他与诗僧清顺亦有诗歌酬唱。关于清顺,竹坡诗话 有记:东坡游西湖,于僧舍壁间见小诗,问谁所作。或告以钱唐僧清顺,即日求得之。一见甚喜, 而顺之名出矣。惠洪冷斋夜话亦记载清顺与王安石及苏轼交好。陈师道与黄庭坚一样,认为 佛教与儒家思想并无根本不同,他明确说:“三圣( 指孔、老、释) 之道非异,其传与不传也。”对 佛教,尤其是禅宗颇为倾慕,他说:。信知佛法有天乐,扫除疾痛何须药。”在礼武台坐化僧 中特意谈到他对禅宗的看法:“昔承灵山嘱,早契少林禅。丐我一片石,并刻维摩篇。”他曾 劝告友人刘羲仲说:“二父风流皆可继,谤样排道不须多。” 他的诗作颇多佛教禅j j 故实,任渊 说读后山诗,如同参曹洞禅,虽然是评价后山诗的艺术风格,但陈师道的诗歌的确从禅宗中借鉴 不少。 陈师道虽然对黄庭坚执弟子礼,其诗歌艺术旨趣与风格虽与山谷诗颇多契合之处,却也臼成 面目。除了鼯人性情、才力的差异之外,最重要的原冈是陈师道对山谷诗并不是全盘接受,更不 限丁简单的模仿追随,而是有所取舍、有所发展的。比如黄庭坚的造拗句、川僻典、押奇韵等特 点,陈师道都少有尝试。黄庭坚对陈师道影响最深的是章法和州字,这两点往陈师道手中都得到 了发扬光人。陈师道这种继承而旨在创新的精神倒是深得黄庭坚之精髓。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的一个突出方面就是章法上的转折陡急。清人方尔树云:“山谷之妙,起 无端,接无端,人笔如橡,转折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每每承接处,中豆万里,不 忠i j l 冷南夜讯卷二。 占员庭- 轻令集正集卷f 。八,网川人学版| | :,2 0 0 1 9 送刘主簿,后山诗淬补笺,中华书局f f i 版 f :,页2 3 3 1 3 宁夏大学硕 :学位论文第二章陈师道与黄庭峰交游对陈师道诗歌创作的意义 相联属,非寻常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专业标准培训
- 二年级学生生态安全与生命价值认知计划
- 2025年机场行李输送系统合作协议书
- 2025小学健康教育课外活动计划
- 2025年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评估计划
- 汽车销售行业客户开发计划
-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高级中学高考冲刺物理模拟试题含解析
- 桥梁施工安全费用管理计划
- 三年级下期班主任班级活动计划
- 红酒专业知识培训
- 2025年北京京能清洁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毕马威-海南自贸港旅游零售白皮书2025版:韧性前行潜力无限
- 2025年上海市闵行区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教师资格师德师风建设试题及答案
- 期中测试卷(1-5单元)(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 2025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形势与政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二讲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 激光雷达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届高三湖北省十一校第二次联考英语试卷(含答案详解)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教育教学融合
- 产品设计研发费用统计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