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明代的传统历法研究及其社会背景.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明代的传统历法研究及其社会背景 摘要 明代是中西历法的过渡时期,在中国历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学 界已有的研究工作更多地集中于有关西方历法问题的研究,而对明代传统历法的评 价,历来大都不甚高,因而向来是中国天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从明代社 会背景的整体视角出发,对明代的传统历法研究工作进行系统、全面性的研究尚未 展开。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发掘史料,对明代的传统历法 研究工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和研究,不仅整理出了明代传统历法研究的基本脉 络,而且对其代表性人物和著作及其历法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具体说来,本报告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对明代的历法制度以及前期官修历法活动和天文历法政策进行分析,并 总结明代前期历法研究的特点。明代前期历法研究的官方色彩比较浓厚,而民间的 历法研究则显得微不足道。在明初落后的经济与强控制社会以及一统文化的背景 下,国家对历学研究给予了严格限制,使历学研究往往局限于钦天监历官之中。即 使出现了民间通历者,其对授时历的立法原理问题也缺乏研究。 第二,研究自正德至万历初期的八十多年时间里明末传统历法研究的转型。这 种转型主要突出表现出三个特点,( 1 ) 研究主体由以钦天监历官为主转向了以钦天 监外的士人以及民间学者为主,出现了唐顺之、周述学、顾应祥等在历法研究方面 有所成就的历算学家;( 2 ) 唐顺之等学者重新将历学问题纳入到儒学研究范畴中去, 使得历学问题成为一部分儒家学者关注的学术问题;( 3 ) 研究者所关注的内容由具 体计算问题转向了算法本身尤其是授时历中一些算法的立法原理问题。 第三,结合明代后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朱载墒和邢云路对传统历法所做的研 究和总结工作进行探讨。朱载墒和邢云路奏请改革历法与国家纂修正史的需要紧密 联系,朱载埔主张对授时历和大统历进行折衷进而编制新的历法,但是他 的改历建议最终没有获得采纳。对邢云路的古今律历考及其历法改革活动进行 了讨论。 第四,在对明束中西历争中的传统历法代表人物魏文魁的生平和著述进行分析 的基础上,对其与徐光启的中西历法理论之争以及他在东局的历法活动及其结果进 行探讨。从魏文魁与徐光启的历理之争中可以发现很多传统历法计算中同有的认识 缺陷这为我们认识明末传统历法的科学本身的问题提供了特有的视角。 塑望查兰堕主重型塞塑堕 里! ! 塑堡堕堕鲨塑窒丝基垫室笪墨 s 瞳u d i e sa fc h i n e s et h d i 戗o n a ic a i e n d r i c a ia s t r o n o m ya n d i 憾s o c i a i c k g m u di n 协e 晰n g c h i n a a b s t a c t np l a y sa n 佃叩o r t a mr o l e t h a tc h i n e s ec a l e n t r i c a l a s t r o n o m ys y s t e mh a sb e e n c h a n g e d 行o m 仃a d i t i o n a is y s t e mt ot h ew e s t e mo n ei nt h em i n g c h i n a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a s t r o n o m vi nc h i n a ,h o w e v e r ,s o m es c h o l a r ss t u d i e do nt h ep r o b l e m so fw e s t e r n c a l e n d r i c a la s 仃o n o m ys y s t e mb u tn o t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s r o n o m i c a ls y s t e m l o t s o fs c h o l a r s g a v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a l e n d r i c a la s t r o n o m yv e r y l o w c o m m e n t ,s oi ti s 釉w e a k n e s st a c h ei nt h es t u d i e so f 曲eh i s t o r yo fa s t r o n o m yi nc h i n a t h e r ed i dn o ta p p e a rt t i e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i e so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a l c n d r i c a la s t r o n o m yi n t h em i n g - c h i n af b mt h ea n g l eo fr e v i e wo f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d b a s e do nt h es o m e r e l a t e dr e s u h s ,t h i sr e 口0 nr e v i e w e da n ds t i l d i e dt i l ew o r ko f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a l e n d r i c a la s 打o n o m yi nt h em i i i 争c h i n at h r o u g he x p a n d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i tn o t o n l yp a i d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b a s i cs k e l e t o n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a l e n d r i c a la s t r o n o m yi nt l l e m i n 争c h i n a ,b u ta l s od i s c u s s e dt h ei m p o r t a n ts c h o l a r sa n dw o r k sa n dt h e i rc a l e n d r i c a l t h o u 曲t s t h e r ea r ef 0 u rp a r t si nt h i sr c p o r t : f i r s t l y ,w ea n a l y z e dt h ec a l d r i c a la s 订o n o m ys y s l e mi nt h em i n 争c h i n aa l l dt h e a c t i v i t i e so fg o v e m m e 眦o f f i c i a l sr e p a m n gt h ec a l e n d e ra n da s t r o n o m i c a lp o l i c y ,a n d s u m m a r i z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s t u d i e so ft h et r a d “i o n a lc a l e n d r i c a la s t r o n o m yi n t h ep r o p h a s e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吼d u r i n gt h i sp e r i o d ,g o v e r n m e n tc a l e n d a rm a k e r s 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t h ea c t i v i t yo fc a l e n t “c a la s t m n o m y h o w e v e lt h es t u d i e s f r o mc i v i l i a ns c h 0 1 8 r sw e r en o ti m p o r t a n t 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1 a g g a r de c o n o m y a n ds t r o n gd o m i n a t e ds o c j e t ya 1 1 du n i t ) ,c u l t u r e ,g o v e r n m e n tr e s t r i c t e dt h es t u d i e so nt h e c a l e n d r i c a la s 打o n o m ya l t h o u g ht h e r ee x i s t e ds o m ec i v i l i a ns c h o l a r s ,t h e yh 8 dn o t s t u d i e dt h ec o m p u t a t i o n a ia 1 9 0 r n h m so f t h e 砌d 蚶 fs y s t e mo f c a l e n d r i c a la s n o n o m y s e c o n d l y ,w es t u d i e dt h et r a n s i t i o no ft h es t u d i e so ft h et f a d i t i o n a ic a l e n d r i c a l a s t r o n o m yi t h em i d - m i n gp e r i o d t h e r ea r et h r e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1 ) t h ep r i n c i p a lp a r t c h a n g e df 阳mg o v e m m e n tc a l e n d a rm a k e r st oc i v i l i a ns c h o l a r so rs c h o l a r so u to f o 讯c l a la s t r o n o m i c a lb u r e a u t h e r ea p p e a t e ds o m ec a l e n d r c 酊a s t r o n o m ys c h 0 1 a r s , s u c ha st a n gs h u n z h i ,z h o us h u x u ea n dg uy i ”g x i a n g ( 2 ) t a n gs h u n z h ic o n s i d e r e d 也8 tp e o p l es h o u l db r i n gt h es t u d yo fc a l e n d r i c a la s t r o n o m yi n t ot h ec a t e g o r yo ft h e 浙江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明代的传统历法研究及其社会背景 c l a s s i c a lc o n f u c i a nc u l t l l r e ( 3 ) t h ec o n t e n t sc h a n g e df r o ms o m es p e c i a la c c o u n t p r o b l e mt ot h ec o m p u t a t i o n a la l g o r i m m so f t l l es 加蛐埘s y s t e mo f c a l e n d r i c a la s o n o m y t h i r d l y ,w ed i s c u s s e dt h cs t u d i e so f 订a d i t i o n a lc a l e n t r i c a la s t r o n o m ym a d eb yz h u z a i y ua n dx i n gy u n l uu n d e r 廿1 es o c i a lc u l t i l r eb a c k 伊o u n d z h uz a i y up r o t c s t e d c o m p f o m i s i n g 也e 鄹如琊矗fc o m p 咖sa n d 伯e 鼢7 培c o m p 咖st om a k ean e wc a l e n d a r b mh ef a i l e di nc a r i y i n go u th i 8p l 柚o f r e f o 咖i n gt l l ec a l e n d 札x i n gy u n l u ss u g g e s t i o no f r e f o r m i n gm e 妇d i d o n a lc a l e n d a rw a s0 n c el a i da s i d e ,b u th ef i n a l l yo b t a j n e dt l 】ec h 柚c et o r e f o 咖t l l e 订a d n i o n a lc a l e n d a ri nt h eo m c 谳a s 仃o n o m i c a lb u r e a uo ft h em i n gd y n a 啊 a r e raf e wy e a r s b 嬲e do nr e v i e w i n gt l l ec o n t c n t so fx i n gy u n l u sg 巧加删f 肠o ( g j l l k , i l l v e s t i g a t i o ni n t oh a 瑚o n i c sa n dc a l e n d r i c a la s 订o n o m yf 如ma n t i q u i t yt ot h ep r e s e n t ) ,w e s u 砌l a r i z e dx i n gy u n i u ,sc a l e d d 血a ii d e 骶,t h e a p p r o a c ho fr e f b m j n gc a i e n d 鹄a n d g j l l k ss o u r c ea 1 1 di t si l l f l u e n c e f i n a l l y ,w es t i l d i e dt h ed i 仃e r e n c eo ft h ec o m p u 忸t i o n a la i g o r 油m sb e t w e e nt h e c h i n e s et m d i t i o n a lc a l e n d r i c a la s t r o n o m ys y s t e ma n dt l l ew e s t e mo n e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d i s c u s s i o nb e t w e e nw e iw e n k u i 锄dx ug u a n g q i f r o mt 1 1 i sd i s c u s sw ec a nf i n dt h a t1 0 t s o fc o n n a t u r a lk n o w i e d g ed i s f i g u r c m e n ti nt h ec h i n e s e 廿a d i t i o n a lc a l e n d c a ia s 仃o n o m y w 西w e n k u i sw o r kp r o v i d e da p o m to fv i e wo nd i s c u s s i n gt 1 1 ep r o b j e mo fc h i n e s e 订刊i t i o n a lc a l e n d r i c a la s t r o n o m ys ”f e mi n 廿l el a t em i n gd y n a s 吼 浙江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明代的传统历法研究及其社会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绪论 明代是中西历法的过渡时期,在中国历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学 界已有的研究工作更多地集中于有关西方历法问题的研究。,而对明代传统历法的评 价,历来大都不甚高,因而向来是中国天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有关的中 国天文学史、古代历法史的著作,写到明代传统历法史,大多只对明末传统历法复 兴中的代表人物朱载埔、邢云路的工作有所涉及,对于出现在此前的嘉靖年间的传 统历法研究工作则显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明代传统历法承前启后,在中国 历法史上自有其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毋,它的发展被公认为是中国 天文学史的一条主线。它的内容不但包括根据日月的运动规律来安排年、月、目并 编制历谱的工作,还包括太阳、月亮、五星位置的求算和日、月食的预报以及中星、 晷漏等与西方数理天文学内容相当的计算项目,从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历法系统。 在这些内容中,有的显然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但更主要的是与统治者希 望预先知道某些天象发生的意愿相关。因此,中国古代历法具有官办的性质和实用 的特征。 一 从春秋战国之交到明代,我国曾先后颁行过3 0 余种不同的历法,其发展经历了 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在密测基础上、以代数学方法推算为主要特征的 。在中国历法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外来天文学的渗入,即唐代印度天文学的传入,元代以及明代 初年阿拉伯天文学的传入,以及明末西方天文学的传入。前两次输入均束对中国传统历法造成很 大韵冲击。而明末西方历法的传入却引起_ r 中西历法之争并逐渐取代了传统历法。因而,明末西 方历法的传入备受学界重视。参见:陈遵妫著,崔振华校订中国天文学史,第三册上海人民出 版社,1 9 8 4 1 4 8 2 。梁启超曾指| ,“明末有一场大公案,为中国学术史上应该大笔特书者,日:欧洲历算学之输入”。参 见: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第1 0 册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8 学界围绕明末 西方无文学传入中的重要人物徐光启和李之藻的历法研究工作以及代表性著作崇祯历书已经展开 了许多研究工作。法国、英国、日本和中国的一些学者曾进行过深入的研究_ 亡作,参见参考文献部分 所列的有关论著。此外,这项研究工作也柱几部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通史性著作中占有重要位置。 4 关于此点,也可从现代学者对元代授时历研究较为充分的事实中体现出来。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口 本和中国学者的些研究工作,参见参考文献所列的有关论著。 ”陈美东古历新探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5 1 o 严敦杰,中国古代历法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0 5 5 7 5 5 8 8 石云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天文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6 2 3 0 2 3 4 o 陈美东中国古代历法见: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六辑( 科技史专号) 北京: 中华书局2 0 0 21 2 8 一1 2 9 浙江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 明代的传统历法研究及其社会背景 数理天义学体系。从历法的天文内涵和计算原理方面分析,呵以对中国古代历法的 发展分为四个时期o 。第一期为固定周期均匀运动期,包括东汉乾象历之前的古六历、 太初历、后汉四分历等历法,基于日、月、行星以固定周期匀速运动为前提,根据 各种周期和历元循环叠加推算所有年的日历;第二期为从均匀运动向非均匀运动的 过渡时期,包括从乾象历到隋皇极历的许多历法,不断认识到日、月、行星的运动 是不均匀的,并陆续应用到历法推算中;第三期为固定周期非均匀运动期,包括隋 皇极历至元授时历的众多历法,以第一期的均匀运动为基础,考虑各种非均匀运动 的改正,用逐步逼进的方法力求符合天象;第四期为半固定周期非均匀运动期,主 要指元授时历的回归年、朔望月、交点月等周期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且相邻两个周 期也不相等。明代行用的大统历,就其计算方法来说,实质上就是授时历。明末清 初之际,西方古典天文学和近代天文学开始相继传入中国,以这些新知识为基础而 制定的历法,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历法。 元代授时历从其天文内涵和计算原理的角度来看,达到了中国传统历法发 展的高峰,但到明初却进入了停滞不前的低谷时期9 。然而,我们应当看到,嘉靖年 间,唐顺之、周述学和顾应样等学者开始探索传统历法中的问题,实开明代研究传 统历法之先河;万历年间,以朱载靖和邢云路为代表的传统历法家的历法工作则标 志着传统历法复兴高潮的出现。;到了明末,伴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与中国传统历 法有着显著不同特点的西方历法开始传入中国,从而开始了东西方历法碰撞、交融 的漫长历史进程,其中传统历法家魏文魁在中匿历争中扮演了顽固保守派的角色o , 传统历法从此开始衰落下去。 明代传统历法的发展和衰落历程,当然与明代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十 分密切的联系。 那么,明代中后期在传统历法方面究竟出现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和人 物? 他们是在怎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研习传统历法问题的? 他们的工作究竟达到了 怎样的水准? 为什么传统历法在明末逐渐衰落了? 怎样评价明代后期传统历法发展 的历史地位? 这些问题需要学术界做出回答。只有澄清这些问题,才能全面、清晰地认识明 代后期传统历法的发展历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 关于明代后期传统历法发展问题的研究,英国、口本的中国科学史家较早就有 所涉及。早期的工作主要以李约瑟( n e e d h a mj o s e p h ) 和薮内清( y a b u u t ik i y o s h i ) 为 代表。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天文学卷”中讨论历法以及与历法相 。刘金沂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略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卅版社,1 9 9 08 l 一8 2 。陈美东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北京:科学m 版社,2 0 0 33 9 4 0 。中国灭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8 1 ,2 1 7 2 1 9 。右云罩崇祯改历过程中的中西之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 9 9 6 ,36 4 6 5 2 浙江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明代的传统历法研究及其社会背景 关数学问题时,提到了明代后期周述学、邢云路、魏文魁等人的工作。他吸收了法 国汉学家戈歇( lg a u c h e t ) 在“ ,d 据s 肠挣i d ”d 所跏把印 打f g “e 如勋 c p 慨”( 评郭守敬的球面三角学) 。一文中的研究成果,将邢云路古今律历 考中的一幅“割圆图”收入书中。他还指出,学界应当继续深入研究魏文魁的历 元、历测两部著作。 1 9 6 1 年,台湾学者黎正甫撰文明季修改历法始末,对明末历法改革的历程进 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综述o 。 1 9 7 0 年,日本学者薮内清博士在明清时代的科学技术史一文中,对明代的 历法状况以及明代后期学者讨论修改传统历法的情况及其失败原因进行了探讨。 2 0 世纪8 0 年代初,国内出版的两部同名中国天文学史都对明代历法状况进 行了总体讨论,是中国科学史界较早对明代后期历法复兴和衰落问题进行探讨的学 术著作,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陈遵妫先生曾对万历年间人们对天文学研究的 兴趣和热情进行了初步讨论o 。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编著的中国天文学史 在讨论明初到万历末的天文学概况,并对产生此低潮的社会原因进行了分析。在该 书的第十章,专设一节对万历以前对明末传统天文学研究复兴的概况进行讨论,对 传统天文学研究活跃的背景、主要活动、代表人物以及相关著作简要地进行了描述 和介绍。 1 9 9 1 年,李迪先生对明代天文历法史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过讨论。,认为,明代天 文历法的落后不是由于缺乏人才造成,而是由于统治者的态度造成的。同年,江晓 原先生在天学真原中对明代禁止私习天文历法的情况进行过研究,指出,“在中 国古代,一直到明代前半叶,对私习天学基本上都是严禁的。但从明中期开始, 这方面的禁令逐渐放松”。 2 0 0 2 年,郭世荣先生对明代天文历法知识失传的问韪进行过研究和介绍。同年, 李申先生在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中对明代传统天文学的衰落原因进行了探 讨,认为其原因在于传统天文学自身“失去了传统的动力”“。2 0 0 3 年,陈美东先生 在中国天文学史天文学卷对明代传统天文学发展状况以及朱载埔和邢云路的 。l g a u c h e t d 把j 抽盱垃洲d , l f f ,f p 印删r 柳“p 出勋d c h e o “茁诹t p ,1 8 ,1 9 1 71 5 l 1 7 4 。j o s e p h n e e d l l 姗押n 弹浙d c f v “瑚f f 鲫加加以v o l i i i :m a i h e m a t i c s 卸da s t r o n o m yl o n d o n : 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时p r e s s ,1 9 5 9 1 0 9 一1 1 0 o 黎正甫明季修改历法始末( t ) ,( 下) 大陆杂志( 台北) ,2 7 ( 1 0 ) ,( 1 2 ) ,1 9 6 1 4 0 4 o 【日】薮内清著,樊洪业译明清时代的科学技术史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 9 7 0 见:中国科学 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科学与哲学( 研究资料) ,1 9 8 4 年第l 辑,总第3 l 辑1 8 5 一1 8 7 o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2 3 9 2 4 1 4 中国天史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8 1 3 8 4 0 o 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北京:科学出舨社。1 9 8 1 。2 1 7 2 1 9 , 。李迪明代天文历法史中的若干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 一)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1 9 9 】3 3 0 3 4 3 o 江晓原天学真原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1 6 5 6 8 o 郭世荣明代数学与天文学知识的失传问题法国汉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学,第六辑( 科 技史专号) 北京:中毕书局,2 0 0 2 3 2 6 3 3 9 ”李申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2 0 0 2 8 1 2 8 2 5 3 浙江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 明代的传统历法研究及其社会背景 天文历法工作进行了介绍。 对于唐顺之的天文历法工作,目前尚未见到系统的讨论。1 9 9 0 年,美国学者本 杰明艾尔曼( b e n j a m i na e l m a l l ) 在其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 文学派研究( c 1 a s s i c i s m ,p o 】i t i c s ,a n dk i n s h i p :t h ec h a l l 争c h o us c h o o lo fn e wt c x t c o n 缸c i a n i s mi nl a t ei m p 嘶a lc h m 幻较早注意到唐顺之对历法研究的兴趣,并讨论了 唐顺之贯通天文历法研究与儒学研究的学术取向。国内学者陈久金先生在系统研究 回回天文学史时,涉及到了唐顺之的有关回回历法方面的研究工作。 对于周述学的天文历法工作,李迪先生、白尚恕先生曾发表过一组文章。他们 的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人物传记。、历法著作酋以及计时器。、水晶漏等天文仪器等 方面,是目前研究周述学需要参考的基本资料。2 0 0 3 年,台湾师范大学洪万生教授 指导的研究生杨理茹完成了学位论文明代历算学家周述学及其算学研究。,对周 述学的生平、著作和交游以及他的算学著作神道大编历宗算会的历史脉络和内 容进行了专题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朱载埔和邢云路的天文历法工作,除上述陈美东先生的专题研究外,还有 几项工作应当提到。在朱载埔的历学工作方面,台湾陈万鼐先生在朱载埔研究 中进行过研究。,王宝娟也曾对朱载靖的历法及历学见解进行过讨论o 。在邢云路的 天文历法工作方面,主要包括对其生平事迹o 、著作概况“、测算回归年长度问题“及 其对授时历的传承的贡献问题”的研究,以及笔者以此为主题完成的博士学位论 文“。 关于魏文魁的天文历法工作,石云里曾在崇祯改历过程中的中西之争一文 中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讨论”。此外,在汤若望传”、中国天文学史”、中国古 。陈美东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35 5 5 5 5 8 :6 l o 一6 2 1 。【美 艾尔曼著,赵刚译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南京:江苏人民 出版社,1 9 9 8 5 3 5 4 o 陈久金回回天文学史研究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6 2 5 8 2 6 1 _ o 李迪白尚恕中国十六世纪天文家周述学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 一) 呼和浩特:内蒙古教 育出版社,1 9 9 1 3 4 4 3 5 6 o 李迪白尚恕新发现的抄本神道大编历宗通议内蒙古师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1 9 8 1 年第 2 期8 5 9 0 。白尚恕,李迪周述学在计时器方面的贡献自然科学史研究3 ( 2 ) ,1 9 8 41 3 8 14 4 o 杨境茹明代历算学家周述学及其算学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数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 0 0 3 年6 月 。陈万鼐朱载埔研究台北;故宫博物院,1 9 9 2 1 3 3 1 6 6 乇宝娟朱载埔的历法及历学见解中国灭文学史文集,第四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8 61 8 2 一 1 9 0 8 胡铁珠邢云路见:牡石然主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下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 9 9 29 2 5 9 2 6 ”陈美东古历新探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53 4 “石云里王淼邢云路测算回归年长艘问题之再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2 2 ( 2 ) ,2 0 0 3 】2 8 一】4 4 ”杨小明清代浙东学派与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入学博士学位论文,l9 9 6 年5 月,3 4 4 l 又见:杨 小明黄宗羲与邢云路明清之际授时历传承的一条线索华侨人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9 9 7 ,49 4 9 8 “二e 淼邢云路与明末传统历法的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 0 0 3 年5 月 ”石云晕崇祯改历过程中的中西之争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 9 9 6 36 4 6 5 ”魏特普,杨丙辰译汤若望传,第一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4 9 1 0 1 :1 5 2 1 5 6 “薄树人主编中国天文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 9 9 6 2 8 7 2 8 8 4 浙江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明代的传统历法研究及其社会背景 代科学技术史纲天文卷。、徐光启的天文工作。以及西历东渐晚明中西 历法的初步接触与历法形式的冲突。等论著中也对魏文魁的工作有所涉及。 三、本文的努力方向 如前所述,学术界已经出现了一些涉及明代后期传统历法发展的研究成果,但 这方面的工作比较零散,不够系统。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题对明代的传统历法研究 进行研究。具体说来,本文研究的努力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其一,勾勒明代后期传统历法发展的整体图景,填补中国天文学史研究中的此 项缺环。从时间段上来说,以往对万历年间倡导改历的学者群体的历法工作的关注 相对为多,而对嘉靖年间探讨天文历算问题的学者群体以及崇祯年问魏文魁的传统 历法工作则少有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可加强此薄弱环节。 其二,探讨明代的传统历法研究与社会背景的关系,为本项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在以往研究工作中,对此有所提及,但对二者之间内在关系的分析尚嫌不足。将此 方法引入这一段历法史研究中,能够使我们对当时的历史现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其三,结合祟祯年间的中西历法之争中显示出来的中西历法知识体系的传统差 异,探讨明末传统历法衰落的原因。 本文基本上是依照上述三个努力方向展开论述和讨论的。其中第一章讨论明代 前期历法研究的整体状况。第二章和第三章结合社会背景,讨论明代中后期传统历 法研究的状况。第四章则结合崇祯中西历争从学理上讨论明末传统历法衰落的原因。 本项研究工作是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主 要使用内史和外史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即不仅仅局限于“科学事实”的考证,还要 对天文历法发展与社会及文化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o 。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的引证分 析和内容分析,力求全面而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 石云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纲天文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6 2 7 :3 8 :4 1 :9 4 。薄钟人徐光启的天文工作薄树人文集台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 0 0 35 7 0 5 7 3 。祝平一著。余晓岚译西历东渐晚明中西历法的初步接触与历法形式的冲突法国汉学丛 书编辑委员会编法国汉掌,第六辑( 科技史专号)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3 4 0 一3 4 1 。近年来,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界的一些学者较为关心科学史学的理论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借鉴 价值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国内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吴国盛科学思想史指南成都:四川教 育出版社,1 9 9 4 ;刘兵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济南;山东教育h 5 版社,1 9 9 6 ; 袁江洋科学史的向度武沉: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3 魏屹东科学史研究为什么从内史转向外 史? 自然辩证法研究,1 1 ( 1 1 ) ,1 9 9 5 2 7 3 2 ,6 7 ;盛晓明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科学的文化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1 9 ( 2 ) ,2 0 0 31 4 1 8 ,4 7 以中国科学史作为主要关照对象,讨论科学史研究 从内史转向外史研究的论文主要包括:n a t h 舭s i v i nw h y t h es c i e n t m c r e v o l u t i o n d - dn o tt a k e p i a c c i nc h i n a o rd i d n t i t 7 最新中译本参见:【美1 席文著,刘龙光译,张藜补译为什么科学革 命没有红中国发生是否没有发生? 载:刘钝,乇捞宗编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 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24 9 9 5 15 ;江晓原科学史外史研究初论 一一主要以天文学史为例自然辩证法通讯,2 2 ( 2 ) ,2 0 0 0 6 5 7 1 :张柏春对中国学者研究科 技史的初步思考自然辩证法通讯,2 3 ( 3 ) ,2 0 0 18 8 9 4 ;黄一农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新挑战新 史学( 台北) ,1 4 ( 4 ) ,2 0 0 3 15 7 一1 7 6 4 参见:孙小淳从“百川归海”到“河岸风光”试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自然辩 证法通讯,2 6 ( 3 ) ,2 0 0 4 9 5 1 0 0 5 浙江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明代的传统历法研究及其社会背景 第一章明代前期的官修历法活动 洪武( 1 3 6 8 1 3 9 8 ) 至弘治( 1 4 8 8 一1 5 0 5 ) 年间是明代传统历法研究的前期。 相对来讲,明初国家比较重视历学,主要有三项工作:第一项是颁行大统历,奠定 有明一代的历法制度:第二项是编纂元史历志;第三项是,翻译和编辑整理回 回历法著作。这三项工作中,前两项与我们本专题的研究密切相关,所以在下面分 别展开讨论。而第三项工作,主要属于与传统历法有所区别的外来历法,不是我们 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明代前期历法研究总的特点是,官方的色彩比较浓厚,而民 间的历法研究则显得微不足道。 一、 元史历志的编纂 洪武元年( 1 3 6 8 ) 八月,明军攻克元大都,获得元国史院十三朝实录等档案资 料。十二月,命宋濂( 1 3 1 0 1 3 8 1 ) 、王讳( 1 3 2 l 一1 3 7 3 ) 为总裁,修元史。朱元璋 认为,“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 代之史以载之”。洪武二年二月,正式开局于南京天宁寺,至次年七月,即告完成。 我国自司马迁开创纪传体史书传统以来,对天文学的历史大多给予专门的篇章, 即包括天文志和律历志( 或历志) 两篇。在二十五史中,载有历法史的史书有l7 部 之多,使得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脉络十分清晰o 。元史是这1 7 部史书之一。 元史历志共6 卷,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元太子谕德李谦撰于至元二十 年( 1 2 8 2 ) 的授时历议。、许衡、王恂、郭守敬等撰写的授时历经以及元中 书令耶律楚材编修的西征庚午元历。从前两部分内容里,可使后人得以获知授 时历的治历思想以及具体推算方法。 第一,授时历将测影验气作为治历的基础。 在治历思想方面,许衡指出:“冬至者历之本,而求历本者在验气”。这是许 ”关于明代译介回回历法典籍方面的研究,参见:钱宝琮授时历法略论天文学报,4 ( 2 ) ,1 9 5 6 见: 李俨,钱宝琮著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9 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8 8 4 0 2 4 0 7 ;马明达, 陈静中国回回历法典籍考述西北民族研究,1 9 9 4 ,2 1 5 8 1 6 7 :陈静明朝【旦| 回天算家天文工作考 述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2 ( 1 ) ,1 9 9 44 5 5 1 ;际久金回回天文学史研究南宁:广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1 9 9 6 :陈久金,中世纪阿拉伯科技对中国的影响见:法国汉学从书编辑委员会编 法国汉学,第六辑( 科技史专号)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3 1 2 3 1 9 o 明太袒实录,卷三十九,洪武二年二月两寅 1 薄树人东汉到近代中国天文类_ 鱼= 献简论见:薄树人文集合肥:中国科学技术人学出版社2 0 0 3 1 1 4 1 15 “李谦的授时历议足在郭守敬历议拟稿的基础上修订向成的。j 议拟稿三卷旨往“发明新历 顺天求合之微- 考证前代人为附会之失”,是关于授时历治历原则、革新内涵的阐述。参见:陈美东中 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3 5 4 0 。f 明1 来濂j c 史“许衡传”北京:中牛* 局1 9 7 5 6 浙江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 m 3 代的传统历法研究殁其社会背景 第一章明代前期的官修历法活动 洪武( 1 3 6 8 一1 3 9 8 ) 至弘治( 1 4 8 8 1 5 0 5 ) 年间是明代传统历法研究的前期。 相对来讲,明初国家比较重视历学,主要有三项 _ 作:第一项是颁行大统历,奠定 有明一代的历法制度:第二项是编纂元史历志;第三项是,翻译和编辑整理回 回历法著作。这三项工作中,前两项与我们本专题的研究密切相关,所以在下面分 别展开讨论。而第三项工作,主要属于与传统历法有所区别的外来历法,不是我们 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明代前期历法研究总的特点是,官方的色彩比较浓厚,而民 间的历法研究则显得微不足道。 一、元史历志的编纂 洪武元年( 1 3 6 8 ) 八月,明军攻克元太都,获得元国史院十三朝实录等档案资 料。十二爿命宋濂( 1 3 】0 一1 3 8 1 ) 、王祷( 1 3 2 i t 3 7 3 ) 为总裁修元史。朱元璋 认为,“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十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 代之史咀载之”o 。洪武二年二月,正式开局于南京天宁寺,至次年七月,即告完成。 我国自司马迁开创纪传体史书传统以来,对天文学的历史大多给予专门的篇章, 即包括天立志和律历志( 或历志) 两篇。在二十五史中,载有历法史的史书有1 7 部 之多,使得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脉络十分情晰o 。元史是这1 7 部史书之一。 元史历志共6 卷,主耍包括三部分内容:元太子谕德李谦撰于虿元二十 年( 1 2 8 2 ) 的授叫历议。、许衡、王恂、郭守敬等撰写的授时历经咀及元中 书令耶律楚材编修的西征庚午元历。从前两部分内容里,可使后人得以获知授 时历的治历思想以及具体推算方法。 第一,授时历将测影验气作为治历的基础。 在治历思想方面,许衡指出:“冬至者历之本,而求历_ 小者存验气”。这是许 在治j 力思想方面,许衡指出:“冬至者历之本,而求历本者在验气”8 。这是许 ”关于州代译介回回历法典籍方面的研究,参见:饯宝琮授时历法略论兀文学报4 ( 2 ) ,l9 5 6 见 李俨,钱宝琮著李俨钱宝球科学史全集,第9 册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8 8 4 0 2 4 0 7 ;马明选, 陈静中崮叫回历法典籍考述西北民族研究,1 9 9 4 ,2j 5 8 一】6 7 :陈静明朝刚回夫算家灭文工作考 速兰州大学学搬( 社会科学版) 。2 2 ( 1 ) 。1 9 舛4 5 5 l :阵久金回回天文学史研究南宁:广西科 学技术出版社,1 9 9 6z 陈久金中世纪阿拉伯科技对中国的影响见:法国双学从书编辑委员会编 法国议学,第六辑( 科技史寺号)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3 12 3l 9 o 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洪武二年二月丙寅 9 薄树 隶沮到近代中国天文粪文献简论见:薄树人丈集合肥:中国科学技术 学出版社2 0 0 3 1 1 4 一1 1 5 李谦的授时历议足在郭守敬历议拟稿的基础上修汀向成的。历议 l ;i 稿兰卷旨往“发明新历 顺天求台之微,考证前代 为卅会之失”,是关于授时历治肌厩则、革新内涵的阕述。参见踪美东中 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废渣处置合同协议
- 委外外包厂合作合同协议
- 宠物寄卖合同协议
- 干副购销合同协议
- 委托研发保密合同协议
- 学生代课合同协议
- 媒体宣传协议合同协议
- 婚姻终止服务合同协议
- 学校驾校代理合同协议
- 建变电站合同协议
-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 《记金华双龙洞 》说课课件
- DL∕T 5161.6-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6部分:接地装置施工质量检验
- 8.1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课件+视频)-【中职课堂】高二政治《职业道德与法治》
- 实验训练2数据查询操作
- 四年级下册劳动浙教版《任务三 布袋的制作》(教案)
- 《巍巍井冈山》教学设计
- 餐饮宴会营销方案策划(2篇)
- 希尔顿酒店品牌策略分析
- 2024年公务员考试常识题400道及参考答案(满分必刷)
- 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 宁夏医科大学自主招聘事业单位人员笔试真题202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