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从金谷到兰亭——文会在两晋文学史上的意义.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文会是文人交游的一种方式。魏晋时期,随着文人、文学的不断自觉,文会 也产生、发展、壮大。同时,文会又反作用于文学,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本文 试图从文学与文会的关系着手,对两晋文学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金谷和 兰亭文会予以考察,并尝试探索两次文会对于两晋文学的意义。 论文分为四大部分: 绪论部分。对晋前文会进行观察,以了解文会的来龙去脉;说明文会研究现 状及本文研究目的、意义。 第一章金谷集会。首先对金谷文会概况、成因进行考索,接着以文学作品为 线索,对金谷文会人员构成予以探析,最后分析金谷诗、文艺术特色。 第二章兰亭集会。首先考察祓禊习俗的由来,时代内涵,及祓禊与文学创作 之关系;其次对兰亭文会与会人数、人员身世状况进行辨析;最后对兰亭诗文流 传情况,特别是情感内涵和创作模式进行重点探究。 第三章探析两次文会于两晋文学之意义。首先分析西晋文学的繁荣及同时面 临的发展困境,凸现金谷文会之价值、意义。其次探讨魏晋玄谈和玄言诗独占诗 坛的背景,在此背景下说明兰亭文会对于东晋文学的意义。 关键词:文会;金谷;兰亭 f r o mj i n g u t o l a n t i n g _ m i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w e n h u i i n l i t e r a t u r eo f t h ej i n d y n a s t y a b s r t a c t w e n h u ii so n ew a yw h i c ht h ew r i t e rm a k e sf r i e n d s a l o n gw i t h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u n c e a s i n g l yb e i n ga w a r i n g ,w e n h u ia l s om a k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e x p a n d a t i o n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w e n h u id o e st h er e a c t i o nt o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h a st h e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sa r t i c l ea t t e m p t sf r o mt h el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ea r t i c l e m e e t i n gr e l a t i o n s ,t h es c a l ei st h eb i g g e s ti nt h et w o j i n 。s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f r o m t h ej i n g ua n dl a n t i n gw e n h u iw ea t t e m p tt oe x p l o r e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w e n h u ii nt h e t w oj i n s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p a p e rd i v i d e si n t of o u rm a j o rp a r t s :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r ep a r t i a l ,t h ea r t i c l ec a l lc a r r yo nt h eo b s e r v a t i o no fw e n h u i b e f o r et h ej i n ,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s t o r yo fw e n h u i ,t h e nc a nk n o w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 a n dt h eg o a lo ft h i sa r t i c l e ,a n dt h ef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a r t i c l e f i r s tc h a p t e rj i n g uw e n h u i f i r s ts u r v e y i n gt h eo r i g i no f j i n g nw e n h u i t h e nt a k e t h el i t e r a r ya st h ec l u et oj i n g ut oa n a l y z et h ec o n s t i t a t i o no fj i n g uw e n h u i f i n a l yto a n a l y z e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j i n g up o e ma n dt h ea r t i c l e s e c o n dc h a p t e rl a n t i n gw e r t h u i h r s ti n s p e c t st h eo r i g i no ff u ) ( i t h et i m e c 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f n x i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n e x ta n a l y z e st h e a t t e n d i n gp o p u l a t i o n ,t h ep e r s o n n e l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l a n f i n gw e n h u i f i n a l l yt h es p r e a d i n g 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l a n t i n gp o e ma n dt h ea r t i c l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 e m o t i o n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t h ec r e a t i o np a t t e r no ft h el a n t i n gp o e m t h i r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t h ew e n h n i s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f i r s ta n a l y z e s t h ep r o s p e r i t ya n dt h ed i f f i c u l t yi nt h ex ij i nd y n a s t yl i t e r a t u r e n e x td i s c u s s e st h e w e i j i nq i n g t a na n dx u a n y a np o e m ,t h e ne x p l a i n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l a n t i n gw e n h u i t o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fd o n gj i n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w e n h u i :j i n g u ;l a n t i n g i 】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豕爱认 6 年7 月f 少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i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嘞爱罚。火日期:刎锌夕月f 怕 导师签名:易蓼复日期:翟砌6 年7 月归 绪论 一、晋前文会观察 绪论 文会,即“以文章赏会,” 1 ( p 5 3 9 ) “以文义赏会” 1 ( p 5 5 0 ) 。文会就 是指以文学创作、欣赏等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集会,是文人间的一种交游方式。 据考,“文”、“会”连用至南朝才出现。南史顾越传载:“越以世路未 平,无心仕进,因归乡,栖隐于武丘山,与吴兴沈炯、同郡张种、会稽孔奂等, 每为文会。” 1 ( p 1 7 5 3 ) 但文会之实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孑l i 3 n 徒讲习学问,其中有些场景就极富文会意味,如论语公冶长篇云: “颜渊、季路侍。子日: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 共,敞之而无憾。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 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e 2 3 ( p 8 2 ) 论语先进篇又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日: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日: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 知方也。夫子哂之。点! 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日: 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日: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日: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日:吾与 点也! 一e 2 3 ( p 1 2 9 1 3 1 ) 以上两例中,孔子与门徒之间各言其志,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交流以人生 志向为主,但也不乏情感沟通。特别是后一记载中曾点所言,极富诗意,也正因 如此,而为后人津津乐道。这种自由活泼的学习方式,使师生互有启发,各得其 乐,非两汉家法森严、呆板的讲经方式所能比拟,倒与魏晋以后的清谈和文会息 息相通。 与孔门师徒相较,庄子与惠子的濠上之游更有情味,庄子与惠施的交游也已 具有文会的形式。如庄子秋水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 1 从金谷到兰亭文会在两晋文学史上的意义 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日: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日:请循 其本。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e 3 3 ( p 4 4 3 4 4 4 ) 这里既有游览之乐,又有智性启迪。辩论之理为玄远之理,无关乎世俗人生 而直指大道。“相濡以袜,不如相忘于江湖”e 3 ( p 1 7 8 ) 。庄子以富有趣味的“道” 会友显示了先秦儒道两家在交际旨趣上的差异。又庄子大宗师载:“子祀、 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日: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 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3 ( p 1 9 3 ) 以“道”会友正是魏晋文会的最高境界:超尘绝俗,与物共在,与道逍遥, 人生喜乐,自来自去。庄子- 知北游云:“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 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 皋壤与! 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e 3 ( p 5 8 8 ) 不知所 由来、不知所由去的情感,在与物混一的道境,如浮云在天,不自知而乐。后世 士人大规模地走向自然,文会亦与山水结下不解之缘。这与庄子所描绘的会友方 式及其魅力不无关系。 但先秦没有文人身份的自觉,儒道两家讲文论道的聚会只能说是文会之酝 酿。汉初,文人作为“游士”、“娱游子弟”e 4 ( p 1 6 6 8 ) 首先在诸侯国会聚, 其中梁孝王宾客集团最值得注意。葛洪西京杂记卷四载:“梁孝王游于忘忧 之馆,集诸游士,使为赋。枚乘为柳赋,路乔如为鹤赋韩安国 作几赋不成,邹阳代作,邹阳、安国罚酒三升,赐枚乘、路乔如绢,人 五匹。” 5 ( p 1 7 3 1 9 0 ) 虽有人怀疑上述记载的真实性,如马积高先生就认 为梁孝王之时不可能创作出柳赋、鹤赋等咏物小赋。 6 ( p 6 9 - - 7 0 ) 但有 一点可以肯定,粱孝王宾客集团中多文人辩士,如邹阳、枚乘等。如汉书- 邹 阳传日:“邹阳,齐人也。汉兴,诸侯王皆自治民聘贤。吴王濞招致四方游士, 阳与吴严忌、枚乘等俱仕吴,皆以文辩著名。是时,景帝少弟梁孝王贵盛, 亦待士。于是邹阳、枚乘、严忌知吴不可说,皆去之梁,从孝王游。” 4 ( p 2 3 3 8 - - 2 3 4 3 ) 梁孝王宾客集团对文人很有吸引力。据汉书司马相如传载:“( 司马 2 绪论 相如传) 以訾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 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严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 因病免,客游梁,得与诸侯游士居,数岁,乃着予虚之赋。” 4 ( p 2 5 2 9 ) 或许文人在这里能够找到志同道合之人,所以粱孝王宾客集团的形成除因梁孝王 大力招集外,也有因情趣相投而自觉相聚意味。 汉武帝时期,文人虽齐集朝廷,但文人作为“言语侍从之臣”,f 7 ( p i ) 其基本功能较为明确,就是“献赋”以悦主心。宣帝之世,文人的娱乐功能更为 彰显,汉书王褒传载:汉宣帝认为“赋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 喜。譬如女工有绮毅,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耳目。辞赋比之,尚有 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 ” 4 ( p 2 8 2 9 ) 至灵帝,更加重视文人的娱乐功能,置鸿都门学,后汉书杨赐传云: “( 灵帝) 招会群小,造作赋说”, 8 ( p 1 7 8 ) 所以这种朝廷中的文人,无论 是不被重用,还是“待以不次之位”, 8 ( p 1 9 9 2 ) 都是因其有娱人( 皇帝) 功 用,而获得社会存在的依据。从文人自身言,无论创作目的是以赋“讽谏”,还 是直接满足皇帝耳目之欲,实际都旨在实现一种政治功能,在这一功能实现中, 文人自己的真情实感丢失了。 从以上观察不难看出,汉代朝廷文人是聚而不会,彼此间以文学活动为媒介 的横向情感交流贫乏。汉初梁孝王宾客集团文会的萌芽,在有汉一代,因缺乏适 合生长土壤而未能成长起来。 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文会。钱穆先生指出,文人形 成于东汉:“文苑立传,事始东京,至是乃有所谓文人者出现。”并认为“文人之 文之特征,在其无意于施用。其至者,则仅以个人自我作中心,以日常生活为题 材,抒写性灵,歌唱情感,不复以世用撄怀。” 9 ( p 3 4 3 ) 建安时期,文人在多难的社会中沉浮。社会的苦难,人生的悲哀,感而动 情,情动于中,发而为诗,抒发一己之情志成为文学创作目的。抒情主体形成, 标志着真正意义上文人的出现,如曹子建与杨德祖书云:“昔仲宣独步于汉 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此魏,足 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7 ( p 3 4 5 ) 文会作为一种文人特有的活动方式在邺下文人集团中形成。 曹丕与吴质书中回顾了当时文会的盛况:“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 1 从金谷到兰亭文会在两晋文学史上的意义 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 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可长共相保。” 7 ( p 3 4 3 - - 3 4 4 ) 吴质答 魏太子笺亦云:“日月冉冉,岁不我与。昔侍左右,厕坐众贤,出有微行之游, 入有管弦之欢,置酒乐饮,赋诗称寿。” 7 ( p 3 2 6 ) 又,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 四首其四办称:“凉风吹沙砾,霜气何皑皑。明月照缇幕,华灯散炎辉。赋诗 连篇章,极夜不知归。君侯多壮思,文雅纵横飞。小臣信顽卤,黾勉安能追? ” 1 0 ( p 5 6 6 ) 邺下文人集会,令人耳目一新。邺下文人共同游览、赏乐、饮酒、赋诗,与 会人员现实身份的差别在此已淡化,你、我、他共览此景,共赏此乐,共同赋诗 而共畅此情。总之,这里最突出的是一个“情”字,真情流露,交流真情,发抒 真情,是邺下文会区别于前此文会的关键所在,也是其魅力所在。 曹植与吴季重书描绘了饮宴中吴质的形象,由此我们也可想象邺下文人 的风采:“若夫觞酌凌波于前,箫笳发音于后,足下鹰扬其体,风叹虎视,谓萧 曹不足俦,卫霍不足侔也。左顾右眄,谓若无人,岂非吾子壮志哉! 过屠门而大 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7 ( p 3 4 6 ) 但是建安诗人自我定位并非纯然一文人,曹植的看法有一定代表性:“辞赋 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杨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 为也。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 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 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 7 ( p 3 4 6 ) “于学无所 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碌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7 ( p 4 3 5 ) 的王粲诸 人,在邺下生活得并不太如意,有时还相当郁闷。如陈琳游览诗二首其一: “高会时不娱,羁客难为心。殷怀从中发,悲感激清音。投觞罢欢坐,逍遥步长 林。萧萧山谷风。黯黯天路阴。惆怅忘旋反,散欷涕沾衿。” i o ( p 1 2 4 ) 可 见,邺下文人之共同赋诗、游览、赏乐、饮酒并不能完全安顿建安诗人慷慨多气 之生命。 由以上对晋前文会的观察,我们可知以下几点:一是文会酝酿于先秦,此 时“文会”中虽未吟诗作赋,但相聚讲学、聚而论道的方式除启发智性外,也有 情感互动,具有一定娱情功能。二是文会萌芽于两汉,但两汉时期,“文会”成 了统治者的娱乐场,赋家以能作赋供人娱乐而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三是建安以 4 绪论 来,文会形成,文会中的文学活动与游览、赏乐、饮酒等一样,成为娱情的一种 方式。文会中虽还存在着因政治身份不同而有的隔膜,但这种身份差别已相当淡 化,文会成为共同娱情的方式。此外,由于文人自我定位与现实处境的反差,邺 下文人并未能尽享文会之乐。 二、文会研究现状 文会作为文人的一种活动方式,到文人自觉的时代才真正出现,并得以不断 发展。文会出现与发展是文学自觉的产物,同时又对文学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可 以说文学自觉与文会成长相伴而行。 文会与中国文学发展紧密相联,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但长期以来学界 对文会研究有所忽略。以文会为名的专门著作于史无载,以文会冠名的单篇论文 也为数不多。纵观有关论文其主要着眼点有三: 一是对具体某一次文会历史状况的考察,或收集、辨证有关历史资料。如张 振龙邺下文人集团内部交际活动及其特征一文,考察邺下文人集团时期,文 人内部交际活动所展现出的与以前不同的特征即具有明显的组织性、娱乐性, 与文学联系愈来愈紧密,活动曰益频繁和密集,活动中创作的文学作品数量明显 增加,群体性更加鲜明等。罗文进关于邺下文人集团的构成一文,则对邺下 文人集团构成状况予以分析。 二是阐释某次文会的政治文化内涵。如邱少平的魏晋文人集会活动所凸显 的文化意蕴一文,通过对魏晋文人邺宫西园、金谷、兰亭三次著名的集会活动 对比考察,认为聚会由最高统治者出面组织逐步发展成为由具有共同文学爱好的 人士自由组成,这表明文人独立自由意识在增强。不仅如此,魏晋文人集会活动 还体现了某种哲学意蕴和民俗文化特点。徐华 的思想底蕴及 文学价值一文,对兰亭诗人群体及兰亭诗序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进行 清理,并认为兰亭诗的出现反映了东晋中叶悄然发生的诗格嬗变与新型时代 心理之凝成,其流风影响,不容忽视。 三是对文会中有关诗文创作情况的分析。如庄华峰的略论邺下文人的创作 特征及其文学贡献等。 对金谷、兰亭文会的研究也不外乎以上几点。因此目前对先唐文会还缺乏系 5 从金谷到兰亭文会在两晋文学史上的意义 统的研究。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学者往往将文会等同于文人集团,以对文人集团 这一社会组织形式的研究,代替对文会这一文人活动方式的研究,从而文会所具 有的文学方面的意义被轻易地抹杀了。从上文所引论文的题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 这一点。 文会与文人集团不同。一是性质不同,文会是一种以文学创作、赏析等为主 要内容的文人交游方式,而文人集团则是文人社会性的组织。二是成因不同,文 会最根本的成因是与会人员文学方面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文人集团的成因远较文 会复杂,其中有文人个体兴趣、爱好方面的因素,而决定性原因往往要在政治、 文化等领域中寻找。虽二者差别甚大,但文会与文人集团间也并非泾渭分明,而 是紧密相联。一是文会的经常化、扩大化是文人集团形成的重要动力之一。二是 文人集团多以文会之方式活动,文人集团的形成,也使文会更为方便和频繁。 三、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文会作为文人的一种活动方式,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社会层面,说到 底,它是一种社会活动,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相互影响。二是文学层面,它不是普通的社会活动,而是文人特殊的社会活动: 集体娱乐,集体创作,是文人自己的事情,这是理解文会的关键所在,也是其本 质所在。从上文对文会的考察中我们不难理解这一点,因此在对文会社会历史、 文化价值进行关注的同时,我们更要注意文会与文学的关系,文会与文学问深层 次的相互影响。文会是文学发展史中客观存在的现象,特别是在魏晋文学走向自 觉的进程中,文会日渐频繁,规模渐大,文会集体创作成为与诗人个体创作对立 统一的矛盾体,文会对文学发展之影响不容忽视。 鉴于目前学界对文会文学功能、意义研究的欠缺,本文尝试从这一角度对金 谷、兰亭文会基本状况进行考索,在此基础上尝试探析两晋文会与文学的联系。 本文立足于文学层面对文会进行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探索文会于文学发展之意 义,并希冀抛砖引玉,引起学者对文会现象的注意,从而能够使我们对魏晋及其 后的文学史有更清晰的认识。为此,本文对金谷、兰亭文会历史状况的考察,不 求全面,而主要着眼于与文学有关的成因、人员构成,特别是诗文创作及诗文特 点等方面。而且视金谷、兰亭文会为一个整体:从金谷到兰亭虽时空转换,但同 6 绪论 为文会,二者都对当时的文学发展有着深刻影响。至于金谷、兰亭文会间的种种 差异,及由这些差异所反映出的时代思想、文化及士人精神风貌等方面的内容, 文会自身发展状况等不是本文的研究任务,因此相关内容皆从略。 从金谷到兰亭文会在两晋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一章金谷集会 公元2 8 0 年,晋灭吴,三国纷争的局面宣告结束,疆土一统,加之与人休息的 经济政策,晋武帝太康年间( 2 8 0 - - 2 8 9 ) 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惠帝司马衷时期, “八王之乱”前,政治上层虽时有动荡,但政局整体尚稳,金谷文人集会就形成于 这段相对和平的时期。晋书刘琨传载:“时征虏将军石崇河南金谷涧中有别 庐,箍绝时辈,引致宾客,日以赋诗。琨预其间,文咏颇为当时所许。” 1 1 ( p 1 6 7 9 ) 可见金谷文人集会较为经常,并以赋诗、评诗为重要活动项目。惠帝元康六年( 2 9 6 ) 的文会则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本文所说金谷文会即指元康六年这次大型文会。 下面就此次集会的历史状况及诗文创作情况予以考察。 第一节关于金谷文会 一、金谷文会概况 1 、金谷文会的时间、地点 关于金谷文会的时间,除水经注作晋惠帝元康七年外,石祟金谷诗序、 晋书石崇传等处均称为元康六年,即公元2 9 6 年。这一点学界也已达成共 识,陆侃如即认为应为元康六年。但本次文会发生的具体月份,现存资料语焉 不详,我们通过对石崇金谷诗序,和潘岳金谷集作诗有关内容分析, 认为集会应在八九月份。石序云:“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 属。” 1 2 ( p 5 3 0 ) 潘诗:“前庭树沙棠,后园植乌稗。灵囿繁若榴,茂林列 芳梨。”1 7 1 ( p 1 5 1 ) 石崇所说的众果,可能就是潘岳所说的若榴、芳梨之类, 若榴即今天所说的石榴,石榴在北方六七月份始开花结果,八九月份成熟,言“灵 囿繁若榴”,见果不见花,则时间应在八九月份。 金谷园在汉魏洛阳城西北,今洛阳老城东北十余里的孟津县送庄乡凤凰台村 东南一里许的邙山南麓的袋形浅谷中,世说新语品藻第五十七条,余嘉锡 引大唐传载日:“洛阳金谷去城二十五里。晋石崇依金谷为园苑,高台飞阁, 。陆氏在中古文学系年中,表明,这一观点,相关内容请参阅该书元康六年条。中古文学系年,人民 文学出版社,1 9 8 5 8 第一章金谷集会 余址隐嶙。独有一皂荚树,至今郁茂。” 1 2 ( p 5 3 0 ) 此处背依邙山,俯瞰伊 洛大川,远望东南嵩山太室、少室二峰,西南可望伊阙龙门,正南远眺风景秀丽 的万安山, 1 3 3 ( p 1 1 8 ) 风景得天独厚,既远离都市喧嚣,又无长途劳顿之苦。 2 、诗文流传情况 隋书经籍志不载金谷集,文廷式补晋书艺文志卷六着录。可 见,金谷集晋末时可能尚存。金谷文会创作的文学作品,今天存留的有石崇 一篇序文、潘岳五言金谷集作诗,及其另一篇四言金谷会诗残篇。我 们认为以下诗歌也有可能为这次金谷文会所作:石崇四言答枣腆诗,曹摅赠 石崇诗五言、四言各首;枣腆五言赠石崇、四言答石崇诗;杜育四 占金谷诗;欧阳建四言答石崇赠诗。 从潘岳存诗中,我们大概可以推知,金谷文会中应是要求每人至少作四言、 五言诗各一首。 石崇金谷诗序云:“故具列时人官号、姓名、年纪,又写诗着后。后之 好事者,其览之哉! ” 1 2 3 ( p 5 3 0 ) 可见金谷文会后有诗作结集。又世说新 语品藻第五十七条,余嘉锡笺疏引魏志苏则传注日:“绍有诗在金谷 集。” 1 2 3 ( p 5 3 0 ) 以上诗歌除潘岳、杜育的题作金谷集作诗、金谷诗 外,其余皆作赠答诗。 二、金谷文会成因 前文我们已谈到文会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社会层面涵义,二是文学层 面涵义。我们分别从这两方面分析金谷文会成因。 1 、饯别是金谷文会形成的直接原因。晋书石崇传云:“( 石崇) 出 为征虏将军,假节、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 送者倾都,帐饮于此焉。” 1 1 ( p 1 0 0 6 ) 又加上“时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当还 长安,余与众贤共送往涧中,” 1 2 ( p 5 2 9 ) 可见饯别是这次大规模文会形成 的直接原因,其中石岽既是饯别对象,又是主持此次文会的主人,具有双重身份。 2 、追名逐利是金谷文会形成的重要原因。这是时代给金谷文会打上的深深 烙印。西晋一代,是士人为政治前途和物质利益奔忙的时代,金谷文会桷组织若 石崇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文选卷五十九,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李善注引潘岳金谷会诗碱句:“遂拥朱旄,作镇淮泗。” 9 从金谷到兰亭文会在两晋文学史上的意义 经济上,石崇不择手段地发财致富,如晋书石苞传云:“在荆州,劫 远使商客,致富不赀。”政治上,趋炎附势:“与潘岳谄事贾谧。谧与之亲善, 号e l 二十四友。广城君每出,崇降车路左,望尘而拜,其卑佞如此。” 1 1 ( p 1 0 0 6 ) 关于“二十四友”,晋书贾充传载:“( 贾谧) 负其骄宠,奢 侈逾度,室宇崇僭,器服珍丽,歌僮舞女,选极一时。开阁延宾。海内辐凑,贵 游豪戚及浮竞之徙,莫不尽礼事之。或着文章称美谧,以方贾谊。渤海石崇欧阳 建、荥阳潘岳、吴国陆机陆云号曰二十四友,其余不得预焉。” 1 1 ( p 1 1 7 3 ) “二十四友”是时代文人的缩影,也是权与势、名与利角逐中的胜出者:“其余 不得预焉”! 金谷文会的形成与“二十四友”形成之情形有些相似,况且金谷文会人员中当 有不少“二十四友”成员,由此可以想见金谷文会的功利色彩。石崇金谷诗序 中说:“送者倾都,帐饮于此焉。”熙熙攘攘,皆为利往。送行的人群中又有多少 竞进之徙! 石序中奢陈物产之丰,游玩之乐,俨然财主习气。序文最后书列与会人 员时,先官号,后姓名,又联想到石崇平日所为:与王恺争豪斗富,使婢侍厕等极 尽豪奢之举,这一切都使人深深感受到金谷文会弥漫着世俗气。 3 、文学上共同的兴趣爱好是金谷文会形成的根本原因。以上两点只是金谷 文会形成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是外因,金谷文会形成更为重要的原因要从文学方 面来考虑。文学在西晋士人中有更为广阔的“市场”,文学才能受到士人重视, 文士倍出。在此背景下,才会有因文学方面共同的兴趣爱好而促成的金谷文会。 陆机兄弟、潘岳、左思等都因文才受到世人重视,如三国志吴志陆逊 传注引机云别传云:“晋太康末,俱入洛,造司空张华,华一见而奇之。日: 伐吴之役,利在获二俊。遂为之延誉,荐之诸公。” 1 4 3 ( p 1 3 6 0 ) 晋书潘 岳传云:“( 潘岳) 少以才颖见称,乡邑号为奇童”, 1 1 ( p 1 5 0 0 ) “才名 冠世”, 1 1 ( p 1 5 0 2 ) “辞藻绝丽”。 1 1 ( p 1 5 0 7 ) 晋书左思传日: “( 左思) 辞藻壮丽”。 1 1 ( p 2 3 7 6 ) 贾谧、石崇等人也都对文学有所喜爱或 有一定文才。晋书贾谧传载:“谧好学,有才思”。 1 1 ( p 1 1 7 3 ) 晋 书石崇传云:“崇颖悟有才气”。 1 1 ( p 1 0 0 6 ) 参与文会的一些人员在文学方面有良好记录。如:刘琨“少得俊朗之目”, 1 1 ( p 1 6 7 9 ) “有纵横之才”。 1 1 ( p 1 6 9 0 ) 刘舆“俊朗有才局”,“名 著当时”。 1 1 ( p 1 6 9 1 ) 欧阳建“雅有理思,才藻美赡,擅名北州”。 1 1 1 n 第一章金谷集会 ( p 1 0 0 9 ) 没有时代对文学重视,和才学之士大量涌现,没有金谷诗人对文学的 共同爱好,很难想象会有金谷文会产生。 另外金谷文会中有“遂各赋诗,以叙中怀”专门活动事项,会后有诗歌结集, 一次文会创作诗歌结集,金谷首开其例,这些都表明文学在金谷文会中较前此的 邺下文会,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三、金谷交游 石崇何时开始经营金谷园,已很难得知,今天我们只能从晋书石崇传 及相关文学作品中略知一二。金谷园是史载的我国第一个庄园型别墅园林, 1 3 1 ( p 1 1 7 ) 石崇或许很早就加以经营,但直到石崇中年以后,金谷园才在石崇的生 活中日逾占据重要的地位,成为石崇追求身名俱泰人生理想的坚实基础。大概也 是从这一时期起,金谷文人交游活动才不断繁荣起来。 具言之,2 9 1 年,石崇以赠鸩为傅祗所纠,由外任转回京城,一向优宠的地 位发生变化。他在思归叹表明此时心态:“时光逝兮年易尽,感彼岁暮兮怅 自愍。廓羁旅兮滞野都,愿御北风兮忽归徂。惟金石兮幽且清,林郁茂兮芳卉盈。 玄泉流兮萦丘阜,阁馆萧寥兮荫丛柳。吹长笛兮弹五弦,高歌凌云东余年。舒篇 卷兮与圣谈,释冕投兮希彭聃。超逍遥兮绝尘埃,福亦不至兮祸不来。” 1 4 ( p 1 6 5 0 ) 随着石崇名利心的消退,金谷园成为文人聚集、娱乐的乐土。 2 9 6 年之前,金谷园中大大小小的文会应当不少,只可惜史书没有详载,我 们只知道,刘琨兄弟曾参与过其间的文会,至于这期间文会中创作情况更是无从 得知。2 9 6 年这次文会是金谷文会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之后,石崇外 任,至2 9 8 年,因高诞事免官,返回金谷,从2 9 8 年直至石崇被害,这中间也应 该有文会发生,但具体情况不详。因此,金谷文会可考的也只有元康六年这一次。 金谷诗人间有一批赠答诗,这些赠答诗创作场合有三种可能:一是文会之外 赠答。二是平时文会中赠答。三是元康六年金谷文会中赠答。而到底是何种场合 所作,判断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看诗中是否提及送别、离别,即是否有惜别之 情的表达。2 9 6 年因石崇外任,金谷诗人暂时分别,这在金谷诗人整个交游过程 中,是最重大的一件事,送别也是2 9 6 年金谷文会的起因,表达惜别之情的赠答 诗可能作于元康六年文会中或者其后。二是看诗中是否有对金谷景物、场景的描 写。有对金谷景物、场景描写的赠答诗很可能作于文会之中。综合考察以上两点, ” 从金谷到兰亭文会在两晋文学史上的意义 再加上对诗歌风格的对比,我们基本可以断定这些诗歌创作的场合。下文对金谷 诗的判断,就基于这一思路。 第二节金谷文会人员构成 与会人员,石崇金谷集序云有三十人,但现存石序中提到的只有王诩、 苏绍两人,加上石祟本人及有诗存世的潘岳,仅有四人可以确定。梁元帝撰金 楼子杂记下载有三个不能作诗者的名字:“金谷聚,前绛邑令邵荥阳、中牟 潘豹、沛国刘邃不能着诗,并罚酒三斗。” 1 6 ( p 1 8 4 0 ) 张金耀从相关史料考 证,认为杜育、曹摅极可能与会,刘琨、欧阳建、枣腆有可能与会,嵇绍不可能 与会。 1 7 ( p 1 2 8 1 3 2 ) 这些研究都很有价值,但是我们还可通过对相关人员 诗歌作品的考察来探求金谷文会人员构成情况。下面我们就从这一角度,对可能 参与金谷文会,且有作品存留的曹摅、枣腆、杜育、欧阳建、陆机等加以考定。 一、可能与会人员 1 、曹摅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其诗十一首,文选录其五言诗二首:思 友人诗、感旧诗,其存诗中有赠石崇诗五言、四言各首。五言赠石 崇诗云: 涓;目谷中泉,郁郁岸下林。泄泄群翟飞,咬咬春鸟吟。野次何索寞,薄暮愁 人心。三军望衡盖,叹息有余音。临肴忘肉味,对酒不能斟。人言重别离,此情 效于今。 “人言重别离,此情效于今。”从这两句来看,此诗为送别而作,整首诗写得较 为伤感,是动情之作。诗中也提到“涓涓谷中泉,郁郁岸f 林。”这里的“谷” 可能是“金谷”,这首诗大概就写于金谷送别之时。还有一首四言赠石崇诗 共四章,其中第一章云: 昂昂我牧,德惟人豪。作镇方岳,有微其高。英风远扇,峻迹遐招。攻璞荆 嵋,滋兰江皋。朝采芝蕙,夕玩琼瑶。岂乏珉石,乃收艾萧。髦俊在位,多士盈 朝。虽欣嘉愿,惧忝班僚。 石崇将要就职下邳,作镇方岳,是因为石崇德、才兼备;诗中设想他就职后 1 2 第一章金谷集会 风流依然,深得将士爱戴,这和上首诗中言“三军望衡盖,叹息有余音。”即军 士盼望他到来,用意一样。第三章描写金谷、游览送别场景,并回顾自己与石崇 的交往: 美兹高会,凭城临川。峻墉亢阁,层楼辟轩。远望长州,近察重泉。郁郁繁 林,荡荡洪源。津人思济,舟士戏j 9 j 。得厕大欢,屡蒙宾延。饮必鄙绿,肴则时 鲜。仰接温颜,俯听话言。嘉我乃遇,遭彼频烦。 与上一首五言诗一样,这里也提到“泉”和“繁林”:“郁郁繁林,荡荡洪源。” 这说明两首诗很可能作于同一场合,最后一章则是表达自己对石崇的敬重和长保 友谊的愿望,此又和潘岳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用意相同。诗云: 浮薪依水,寄生附林。托根清流,委积重阴。愿树之茂,乐川之深。太阳移 宿,葵藿倾心。至诚苟着,虽微难禁。况与夫子,利齐断金。敢敷中怀,贡之所 钦。 1 8 ( p 7 5 6 ) 通观整首诗,没有嬉戏游宴欢快场面描写,处处充溢着离别伤感,与五言赠 石崇诗诗情调一致。因此,从诗歌描写的景物,表达的情感和诗歌情调等方面 合而观之,基本可以判定这两首诗作于金谷文会。 此外,曹搐相当重视友情,他在答赵景猷诗中道:“济济京华,偏义并 凑。悠悠遐裔,我独是赴。哀此离群,悲彼孤陋。非无新好,人则惟旧。” 1 8 ( p 7 5 3 ) 同时蕾摅确有文学才能,“好学善属文”, 1 1 ( p 2 3 3 3 ) 因此金谷文 会中能够创作两首诗不足为怪。由此,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曹摅参加了这次大规模 文会,并留下了两首金谷诗。 2 、枣腆 逯钦立收其三首:赠石崇五言、赠石季伦诗四言、答石崇诗四 言。五言赠石祟是提到“散”即分别,诗云: 翕如翔云会,忽若惊风散。分给怀离析,对乐增累叹。 1 8 ( p 7 7 2 ) 其中的“散”和“分给怀离析,对乐增累叹”句和曹摅赠石崇诗五言中“l 临 着忘肉味,对酒不能斟。人言重别离,此情效于今”意思相近,且都是五言,彼 此有相互影响的可能。石崇答枣腆诗诗:“言念将别,睹物伤情。赠尔话言, 要在遗名。惟此遗名,可以全生。”这里说“言念将别,睹物伤情”应是针对枣 腆诗中“分给怀离析,对乐增累叹”而言的,但石崇这首诗极可能不仅仅是答赠 枣腆,而是对众人赠诗的一并答复,或原本这些诗就是唱和诗,没有名字,后人 1 从金谷到兰亭文会在两晋文学史上的意义 根据意思加上诗名。 与曹摅一样,枣腆还有一首四言诗,题作答石崇诗,诗中作者亦回顾 自己与石崇的交往,表达对舅父的敬重,也设想石崇就职后风流潇洒,柔以待人, 深受士卒爱戴的情形。这一思路与曹摅四言赠石崇诗如出一辙,而且二者皆 为长篇,这不能说仅是一种巧合。枣腆答石崇诗云: 昔我不造,备尝颠沛。后土倾基,皇天陨盖。少怀蒙昧,长无耿介。遗训莫 闻,出入靡赖。如彼泉流,不绝若带。终怀永思,感昔康泰。我舅敷命,于彼徐 方。爰有石侯,作镇东夏。宽以抚戎,从容柔雅。兽啸幽岩,翔风扇起。逸 响既振,众听倾耳。恂恂善诱,大揖群士。 1 8 ( p 7 7 1 - 7 7 2 ) 此外,枣腆还有一首五言赠石季伦诗,其中没有任何送别的气息,应不 是此次文会时所作。诗云:“深蒙君子眷,雅顾出群俗。受宝取诸怀,所赠非珠 玉。凡我二三子,执手携玉腕。嘉言从所好,企予结云汉。望风整轻翮,因虚举 双翰。朝游清渠侧,日夕登高馆。” 1 8 ( p 7 7 2 ) 由以上分析,我们基本可以肯定枣腆也参加了本次文会。 3 、杜育 杜育作有题为金谷诗四言诗一首,残存两旬:“既而慨而,感此离析。” 1 9 ( p 1 3 9 6 ) 这一句和枣腆赠石崇中“分给怀离析,对乐增累叹。”及曹 摅赠石崇诗中“临肴忘肉味,对酒不能斟。”石崇答枣腆诗“言念将 别,睹物伤情。”应同为咏别。杜育在赠挚仲洽诗中也以同样直接抒情的方 式,表达惜别之情:“顾恋同枝,增其慨心。” 1 8 ( p 7 5 7 ) 由此可见,上诗应是 为送别所作,且诗名为金谷诗,因此有可能是金谷文会所作。但由于仅有残篇, 无法进一步考订是否为金谷文会所作。又考虑到称杜育“好以义结,友以文会。” 1 8 ( p 7 5 9 ) 喜欢以文交友,又是“二十四友”之一,所以杜育很有可能参加这 次文会。 4 、欧阳建 欧阳建与枣腆同为石崇外甥。逯钦立收其诗两首。其中有一首四言答石崇 赠诗。 石崇五苦赠欧阳建诗,存有两句:“文藻譬春华,谈话如芳兰。” 1 8 ( p 6 4 4 ) 从这两旬中看不出该诗是否为金谷送别时所作。 晋欧阳建答石崇赠诗日: 1 4 第一章金谷集会 于铄我舅,明德塞违。俾扦东藩,在徐之邳。载播其惠,载扬其威。济宽以 猛,方夏以绥。光启先业,增曜重晖。 咨余冲人,艰苦攸离。过庭无闻,顽固匪移。蹇赖兹诲,导之轨仪。仰遵嘉 训,俯蹈明规。如葛斯蔓,如楞斯垂。 我遘君子,仰之弥高。岩岩其高,即之惟温。居盈思冲,在贵忘尊。纵酒嘉 宴,自明及昏。无幽不妍,靡奥不论。人乐其量,士感其敦。 1 8 ( p 6 4 7 ) 这首答诗中也没有提到送别之事,一般认为作于石崇就职之后,但是对比上 文提到的枣腆答石祟诗,我们发现二诗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都涉及石崇镇 东藩之事,并有对其在职时风度之想象,欧诗中:“居盈思冲,在贵忘尊。纵酒 嘉宴,自明及昏。无幽不妍,靡奥不论。人乐其量,士感其敦。”此处描写可以 认为是对石在下邳任职情状的描绘。二是两首诗都写到石崇对自己的教诲之恩, 而且我们看一下二者的表达方式及诗歌语言,枣腆答石崇诗:“遗训莫闻, 出入靡赖。如彼泉流,不绝若带。终怀永思,感昔康泰。” 1 8 ( p 7 7 1 - - 7 7 2 ) 欧 阳建答石崇赠诗:“过庭无闻,顽固匪移。蹇赖兹诲,导之轨仪。仰遵嘉训, 俯蹈明规。如葛斯蔓,如穆斯垂。”二者思路惊人地相似,此# b - 者又都使用比 喻修辞手法。三是,二诗皆为四言诗,篇幅都较长。所以二诗之间相互影响之迹 甚明,应是同一场合所作,是否同为金谷文会所作,虽不能最终断定,但我们认 为可能性较大,为此,欧阳建参与金谷文会的可能性也较大。 5 、刘琨 刘琨,晋书刘琨传云:“年二十六,为司隶从事。时征虏将军石崇河 南金谷涧中有别庐,冠绝时辈,引致宾客,日以赋诗。琨预其间,文咏颇为当时 所许。秘书监贾谧参管朝政,京师人士无不倾心。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之 徒,并以文才降节事谧,琨兄弟亦在其间,号日“二十四友o 1 1 ( p 1 6 7 9 ) 刘琨二十六岁时,正为元康六年,文中所说刘琨参加的文会当是金谷园中平时举 行的小型文会,但也是在2 9 6 年,显然应是在这次文会之前不久,我们设想,平 常的文会尚且参加,此次因饯别而起的文会,刘琨兄弟没有理由不参加,况且刘 氏兄弟与石崇私交甚好,有可能还是石的亲戚。 。世说仇隙第二条:“刘玛兄弟少时为壬恺所憎,尝召二人宿,欲默除之。令作坑,坑毕,垂加害矣。 石崇素与玛、琨善,阐就恺宿,知当有变,便夜往诣恺,问二刘所存? 恺卒迫不得讳,答云;在后斋中 眠。石便径入,自牵出,同车而去。语日:。少年,何以轻就人宿? 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 版社,1 9 9 3 第9 2 6 页。 1 5 从金谷到兰亭文会在两晋文学史上的意义 二、存疑人员 1 、陆机 金谷集会时,陆机当在洛阳。晋书陆机传载:“吴王晏出镇淮南,以 机为郎中令,迁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汕头户外庭院施工方案
- 护坡施工方案案例范本
- 南阳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文化创意参展参赛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科技学院《乐理基础(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商务英语(三)》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史(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树人学院《建筑美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湘南学院《体育测量评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江西省数据库安全监控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网球》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对比阅读课件(教材精研+情境任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农贸市场计量管理制度(3篇)
- 拼音bpmfdtnl课件教学课件最新
- 一级建造师《港口与航道工程管理与实务》课件专业工程技术
-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心理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工程制图》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 重症患者的容量管理课件
- 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课件-9 小水滴的诉说 部编版 (共16张PPT)
- 生产设备点检记录表
- 转化膜与着色技术
- DL∕T 1286-2021 火电厂烟气脱硝催化剂检测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