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 摘要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富余,加上大量的返乡农民工,富余劳动力的数量越积越 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势在必行并且迫在眉睫。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 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就业与再就业。本论文在对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 培训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系统论述了利用网络开展农村 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研究成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研究采用了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以及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 从三方面论证了利用网络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可行性: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培训存在的弊端,网络环境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优势,以及实施基于网络的农村 劳动力转移培训具备的现实条件。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构想模 型。模型涉及培训目标、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五要素,阐明 了基于网络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四个纬度:培训机构之间通过网络开展教研活 动,培训机构通过网络对农村劳动力实施培训,农村劳动力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与 协作,多种培训方式辅助网络环境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研究的核心是探索农村劳动力利用网络培训资源自主学习以及培训机构利用网 络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异地辅导答疑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通过对浙江省宁波市某社区 学院的家政服务班开展基于q q 平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指出基于网络的农村劳 动力转移培训实现了培训资源的广泛共享和异地辅导答疑。研究结果表明:学员能在 规定时间内点击或下载学习资源,培训内容的传输效果良好;学员能认真阅读培训资 料,积极参与讨论,学习投入状态良好;学员通过了技能鉴定部门的考核,实现了预 期的培训目标;学员从网络培训能开阔视野、培养自我监控和时间管理能力等方面, 肯定了网络培训的积极意义;授课教师从培训内容适应性、培训效果等方面,辅助教 师从掌握学员学习动态等方面,都对网络培训给予了肯定。总体来说,利用网络开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具有可操作性。但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具有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培训项目的局限性,对教师和学员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需要其他面授 等辅助方式,以及需要完善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等。 研究提出实施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探索了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 移培训的可行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了一个新的策略和理念。在实践层面, 验证了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施效果,证实了利用网络完全可以实施农 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践工作作出了初步尝试。研究具有理 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网络化培训;资源共享;异地辅导答疑 i i t h ed e v e l o p n 正n to f 7 _ e b b a s e dr i ,ra ll a b o r t r a ns f e rt r a i n i n g a bs t r a c t n o w a d a y s ,l a r g ea m o u n to fr u r a ll a b o r sf o r c e sa n dr u r a lw o r k e r s r u s h i n gh o m e , s u r p l u sr u r a ll a b o rf o r c e sb e c a m em o r e i tw a su r g e n tt od ot r a n s f e rt r a i n i n gf o rr u r a ll a b o r f o r c e s m u c hp o l i c yr e l e a s e da tn a t i o n a lt oe n c o u r a g et h e mt ot a k ep a r ti nt e c h n o l o g y t r a i n i n gf o re m p l o y m e n t t h ei s s u eo ft r a i n i n gs p a r ec o u n t r y s i d e - l a b o r f o r c ei sb e c o m i n g v e r yu r g e n ta n dn e c e s s a r y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m a d ea ni n t e n s i v ed i s c u s s i o no nt h e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o fi m p l e m e n t i n gt h er u r a ll a b o rt r a n s f e rt r a i n i n gb yn e t w o r ki nt h e o r ya n dp r a c t i c e , w h i c hw a sb a s e do nt h er e s e a r c hs u m m a r yo fr u r a ll a b o rt r a n s f e rt r a i n i n ga th o m ea n d a b r o a d i t sp u r p o s ew a st op r o v i d ean e ws o l u t i o nf o rp r o m o t i n gt h er u r a ll a b o rt r a n s f e r o r d e r l y b ya p p l y i n gs u c hm e t h o d o l o g ya sl i t e r a t u r e sc o n s u l t i n g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s u r v e y , a c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f i e l do b s e r v a t i o na n ds oo n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a ti m p l e m e n t i n gt h e r u r a ll a b o rt r a n s f e rt r a i n i n gb yn e t w o r ki sf e a s i b l ea n dp r a c t i c a l l y t h e yw e r et h ed e f e c t s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t r a i n i n g ,t h ea d v a n t a g eo fu s i n gn e t w o r ki nr u r a ll a b o rt r a i n i n g ,t h er e a l i s t i c c o n d i t i o no fi m p l e m e n t i n gt h ew e b b a s e dr u r a ll a b o rt r a n s f e rt r a i n i n g i th a de s t a b l i s h e da m o d e lo fw e b - b a s e dr u r a ll a b o rt r a n s f e rt r a i n i n g t h em o d e li n v o l v e dt h e o b j e c t i v e ,t h e m a i nb o d y , t h eo b je c t ,t h ec o n t e n ta n dt h em e t h o do f t r a i n i n g d u r i n gt h em o d e l ,i tw a ss e t o u tt h a tt h e r ew e r ef o u rl a t i t u d e st oi m p l e m e n tt h ew e b b a s e dr u r a ll a b o rt r a i n i n g t h e t r a i n i n g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c a r r i e do u tt h et e a c h i n ga n dr e s e a r c h i n ga c t i v i t i e sa n dt h er u r a l l a b o rt r a i n i n gb yn e t w o r k ,r u r a ll a b o r se x c h a n g e da n dc o o p e r a t e db yn e t w o r k ,a n dv a r i o u s w a y sa s s i s t e dt h er u r a ll a b o rt r a n s f e rt r a i n i n g t h ec o r e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w a st h et h ef e a s i b i l i t ya n dt h e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e f f e c to f p e a s a n t s a u t o n o m o u sl e a r n i n gu s i n gn e t w o r kr e s o u r c e s ,a n dt h et r a i n i n go r g a n i z a t i o n d o i n gi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a n s w e r i n gi nd i f f e r e n c ea r e a u s i n ga c t i o n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w e i i i c a r r i e do u tq q b a s e dr u r a ll a b o rt r a n s f e rt r a i n i n gi ne x p e r i m e n t a lc l a s s i nc o m b i n a t i o n 谢t hf i e l do b s e r v a t i o na n di n t e r v i e w sm e t h o d ,i t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i m p l e m e n t i n gt h et r a i n i n g o nn e t w o r kf u l f i l l e dt h er e s o u r c e ss h a r i n ga n dt h ei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a n s w e r i n gi n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a n da n a l y z i n gt h el e a r n i n g e n g a g e m e n t ,t h e r e a c t i o na n dt h e a c c r e d i t a t i o n ,t h ea d a p t a b i l i t yo ft h et r a i n i n gc o n t e n t ,a n dt h er e a l i z e dd e g r e e ,t h e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t h a tt h el a s e rp r o p a g a t i o ne f f e c t sb yn e t w o r kt e a c h i n gp l a t f o r ma n dt h el e a r n i n g e n g a g e m e n tw e r es a t i s f a c t o r y , i tr e a l i z e dt h ee x p e c t e dt a r g e t ,a n dt e a c h e r sa n dt r a i n e ea l l a f f i r m e dt h ep o s i t i v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c o n c l u s i v e l y , i tw a sf e a s i b l et oi m p l e m e n tt h et r a i n i n g o nn e t w o r k h o w e v e r , t h e r ew e r el i m i t a t i o ns u c ha st h el o c a l i z a t i o no ft r a i n i n gp r o j e c t s , h i g h e ri n f o r m a t i o nl i t e r a c y , r e q u i r e m e n to fo t h e ra s s i s t e dm o d e s ,a n dt h ep e r f e c t m e c h a n i s mo fs u p e r v i s i o na n de n c o u r a g e m e n t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p u tf o r w a r dt h ei d e ao fd o i n gw e b b a s e dr u r a ll a b o rt r a n s f e rt r a i n i n g , a n de x p l o r e dt h ef e a s i b i l i t y , p r o v i d i n gan e wt a c t i c sc o n c e p tf o rr u r a ll a b o rt r a n s f e r t r a i n i n g i np r a c t i c e ,a p p l i c a t i o ne f f e c tw a sc o n f i r m e d ,m a d ep r e l i m i n a r ye x p l o r a t i o nf o r t r a i n i n gp r a c t i c e t h es t u d yh a d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n di tp o s s e s s e d f a r s i g h t e d n e s s k e yw o r d s :r u r a ll a b o rt r a n s f e r ;w e b - b a s e dt r a i n i n g ,:r e s o u r c e ss h a r i n g ; i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a n s w e r i n gi nd i f f e r e n c ea r e a i v 图目录 图表目录 图3 1 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构想模型1 4 图3 2 培训机构之间通过网络开展教研活动示意图1 5 图3 3 即时通讯软件各功能用于培训辅导示意图1 8 图4 1 第一次培训实际效果图2 4 图4 2 第二次培训中学员自主学习实际效果图2 6 图4 3 学员在规定时间段内学习培训内容的情况3 0 图4 4 学员很小程度投入状态变化图3 l 图4 5 学员在q q 群空间发帖数量变化图3 2 图4 6 职业技能鉴定合格人员发证审批表3 3 表目录 表4 1 网络环境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具体目标2 0 表4 2q q 群功能简介2 2 表4 3 家政服务班学员受教育程度与年龄分组统计表( 单位:人) 2 3 表4 4 家政服务班培训计划表2 4 表4 5 家政服务班学员信息素养调查表。2 5 表4 6 第二次培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设想2 7 表4 7 学员学习投入状态记录表( 单位:人) 3 1 表4 8 网络培训对授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3 6 v i i i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 人或其他枫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 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孙弼孛伽7 作者签名:谚酣笮律j 鳓吖年岁月 7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踢 本人完全了解浙江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浙江 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锵密岳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纠挪繇幻彳 日期:柝乡月,7 网 日期:友棚) f 年乡月, 网 ( 一)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一、绪论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 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目前,我国农村劳动 力富余,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数 量会越积越多。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全国大约有两千万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 失去工作或者未找到工作返乡,加剧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局面。美国经济学家舒尔 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决定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否转移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大量需要转 移的农村劳动力既没有打工所必需的一技之长,也缺少保护自己的法律知识和城市 生活常识,尤其是在一部分素质相对较高的劳动力转移之后,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就 更低,这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因此,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 十分紧迫而且必要的。 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通常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为主,存在的弊端主 要表现为:由于农民的学历、年龄、性别差异,以及各培训机构在办学时间、学制、 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限制,影响了培训效果。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农村 劳动力转移培训,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探索新的途径。首先,借助网络的培训 活动具备时空开放性,可以为农民的学习带来极大的灵活性,解决农民的工学冲突。 第二,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存储介质记录下来,并通过网络传输,实现教育资 源的广泛共享。第三,传统教学内容在高新技术条件下被重组并通过网络呈现,融 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不同的难易程度方便不同能力和知识水平的人做出最佳 选择,更利于农民的认知特点。第四,通过模拟教学、情景教学把农民在文字教材 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出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直观、生动形象。总体来 说,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将极大变革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为农民提 供一个便捷、自主的学习环境,体现时代的特点。 网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 而且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探索新的思路。 不仅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探索新的途径, 目前,教育技术界把学校作为其主阵地,研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 e b o l i ( 2 0 0 9 - 3 1 2 ) 2 0 0 9 3 - t 2 。h t t p :n e w s s i n a 。c o l d c w z c c p t 7 3 , 一、绪论 究的重点是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但随着社会教育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人们 对社会教育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技术作为先进的信息传 播工具,能合理地选择使用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从而优化社会教育资源和社会教 育过程。网络介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将改进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提高信息 获取速度和信息量,实现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能。 因此,教育技术在优化学校教育的同时,应把社会教育领域作为其重要的研究范畴, 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我国农村相对比较落后,网络在多数农村还没有普及,但从考察部分省市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看,已经有农民开始尝试通过网络接受教育。农民 购置了相关的网络设备并接受了基础培训,不少村镇建立了信息中心,网吧经营者 也开始向乡镇和较大的村落渗透,而且不少培训机构具备网络环境下实施培训活动 的条件。网络在农村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了物质条件,对扩大农民接 受教育的机会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从计算机的普及速度和社会对劳动力转移的重 视程度看,利用网络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前景非常乐观,本研究具有一定的 前瞻性。 本研究试图利用网络的优势,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服务方案,在具备一 定网络环境的农村,依托培训机构的网络资源对农民开展转移培训,从而促进农村 劳动力的有序转移i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 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的综述 考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我们发现,全国上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给 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 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首先,政府主导的培训工作开展迅速。2 0 0 4 年,农业部等部 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结合阳光工程, 国家各部委和各地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教育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 江苏省的“现代农民培训工程 等。其次,培训主体多元化。近几年,社会各方面 的办学力量蓬勃兴起,农业职业学校、农村成人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 业院校等相继加入到劳动力转移培训中,一些驻华企业、农民行业协会等成为劳动 力转移培训方面的新生力量。再次,各地创造性地探索出一系列适合当地经济和办 学实力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如校企联姻、项目培训、区域资源整合等。 还 有,培训成果丰硕。截止2 0 0 6 年1 0 月底,已培训农村劳动力8 3 0 万人,转移就业7 2 0 刘国永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践与政策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 0 0 6 ( 7 ) :4 3 4 9 左辉群,黄高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的构建川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 0 0 6 ( 3 ) :6 3 - 6 4 2 一、绪论 万人,培训转移就业率8 6 7 。但因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处于起步阶段,所以 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首先,虽然许多地方积极筹措培训资金,但经费短缺 仍是制约培训工作的根本原因。其次,受长期的自然经济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愿望不迫切。还有,对已进入非农产业和城镇农民工的转移 后培训相对薄弱,增加了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 的难度和成本。o 考察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我们发现,无论从政策上还是财政上都 对转移培训给予了支持。在培训主体的选择上,国外重视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 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尤其重视对即将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青年开展培训;在培 训内容的选择上,除了专业技能的培训之外还强调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 养;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以“学徒制 为主,但也有国家开始尝试利用网络等媒 体开展培训。针对劳动力转移,德国采取职业教育“双元制,即在企业接受实践、 培训的同时,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英国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引入了“现代学 徒制”,它以“直接学习”的服务形式帮助人们接受课程,其中8 0 的课程设在网 上。 美国强调通过立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如毛雷尔法案、拉纳姆 法等,补助包括农业、手工业、工业和家政等部门的职业训练。韩国的新村运动 不仅是成功的乡村建设,也是发展中国家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典范。新村运动表明, 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提升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 对于提高农村劳动力收入和实现劳动力的就业十分重要。印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速 度最慢的国家之一,但印度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全国农村就业计划 、 “农业一体化发展计划 等,其中一项成就较大的是“青年自谋职业计划”,旨在 为农村1 8 岁以上的知识青年扩大就业门路。固 2 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网络化培训的综述 调查表明: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农民主要通过电视、收音机、 亲友传递、其它农业组织获取信息,靠网络获取传递信息的居最后。因此,在相对 落后、偏远的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信息化水平并不高,通常以面对面传授 为主,辅以电视、收音机等媒体传递培训信息。 但从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网络化培 训的现状看,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利用网络开展转移培训已经比较普遍了。利 用网络这一载体,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重复使用,以信息流有序引导农 民工流,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发展。如北京市建立了覆盖北京郊区所有 张竺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与对策【j 】教育研究,2 0 0 6 ( 8 ) :5 5 5 9 慧聪网【e b o l 】( 2 0 0 8 - 6 - 1 5 ) 2 0 0 8 6 2 0 】 h t t p :w w w c n l y j d c o r n a r t i c l e w e n j i a o c h u b a n 2 0 0 4 0 8 3 3 0 9 3 8 h t m l 孙中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的回报机制问题研究【d 】东北师大硕士论文,2 0 0 5 孙海荣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j 】现代农业科技,2 0 0 6 ( 1 0 ) :1 8 1 1 8 2 李少元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经验借鉴【j 】比较教育研究,2 0 0 5 ( 7 ) ;6 3 6 7 罗长寿,刘鹏,孙素芬等发展农村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川现代化农业,2 0 0 5 ( 5 ) :i - 3 3 一、绪论 乡镇的农村远程教育及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开展了诸如“5 2 1 j 匕京农村富余劳动 力转移远程专题培训”活动,使京郊农民能够在家门口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接受 各种就业技能培训。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依托成人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开展农村劳动 力转移培训已经成为特色,在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下,积极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工作,实现“有教无类、开放自主、工学不误。但我们也发现:各地利用网络开 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更多地是从平台的建设方面着手,该载体的运用多数仅局限于 培训信息和就业信息的发布,对培训过程的考虑不够周全,对培训效果的描述也比 较笼统。如湖北省开发的“阳光工程”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功能是了解农民转岗培 训、项目招标、政策发布等情况,同时实现主管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培训机构的全面 管理与监督;o 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建立的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转移培训、企业用 工、转移就业及跟踪服务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库,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实施 动态监测。 总结国外农村劳动力的网络化培训的情况,我们看到:国外对信息技术应用于 教育培训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加速社会信息化,充分发掘就业潜能;重视对农民 开展关于计算机等设备的操作技能的培训,在保障农民具备操作现代化设备的前提 下开展培训工作;根据课程特点决定培训形式,对培训内容的选择比较严格,并重 视对教学内容的更新。欧盟认为:现代技术已经从根本上重新塑造了社会,并改变 了创造、开拓、传递和共享知识的途径,因而推出了一系列信息化的措施。其中“数 字欧洲”行动计划的整体目标是挖掘经济高速增长的潜能,为所有公民( 农民是其 中一群受众) 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澳大利亚的远程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的发 展功不可没。其中t a f e ( 技术和继续教育) 学院是澳大利亚专门开展职业教育和继续 教育的机构,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更新。目前,在农村信息技术应用 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还有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韩国、印度、印尼 等国家推进农村信息化也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 三)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 研究内容 ( 1 ) 分析网络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考察农村的信息化水平以及农民的信息 素养,探索网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在实践层面上,国内外已经有以网络为载体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例, 孙懿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网站建设的启示阴安徽农业科学,2 0 0 6 ( 1 5 ) :3 8 5 2 华宁正式启动农村劳动力培训及转移就业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e b o l 】( 2 0 0 8 6 1 6 ) 2 0 0 8 6 2 0 】 h t t p :w w w y u x i g o v c n x x l b x x x s a s p x ? i d = 2 0 0 8 0 4 0 315 4 7 0 6 3 4 一、绪沦 但在理论层面上,对网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从 分析网络在教育培训中的优势出发,探索网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通 过走访和文献收集,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网络化培训的实例、农村信息化设施的普 及率以及农村劳动力的信息素养,探索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 实依据。进而验证以网络促进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可行性。 ( 2 ) 借鉴国内外网络应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根据农村和农民的实际, 构建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型 对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例进行分析,总结网络化培训的经验。通过 调查,了解农民已经采用和期望采用的信息化培训手段,结合我国农村信息化水平 和农民信息素养的现实,以及对转移培训内容的需求,分层次实施网络环境下的农 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借鉴经验和考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构想,构建并修正基 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型。 ( 3 ) 依据所构建的模型,对农村劳动力实施网络环境下的转移培训,验证以网络促 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效性 拟对有愿望接受转移培训的农民实施网络培训,并依托社会性软件等开展异地 辅导答疑。建立农民培训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从农民的学 习投入状态、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农民对网络化转移培训的反映和认可度、 教师对网络化转移培训的评价等角度,分析网络化转移培训的效果。进而验证基于 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提高农民信息素养、改善培训态度和改善培训效果酌 有效性。 2 研究方法 ( 1 ) 文献检索 收集国内外网络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相关文献,总结 网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探讨网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i ) l l n 务的理论 和技术基础。 一、绪论 ( 2 ) 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对接受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进行调查,了解农村劳动力网络化培训的 现状;在实施网络化培训之后,对网络环境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进行调查, 验证网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有效性。 ( 3 ) 实证研究和行动研究 提出“网络能够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的实验假设,组织培训学校利用 网络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培训工作;根据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对模型进行修 正;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农民进行考察,分析得出网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 的作用。 3 研究思路 6 一、绪论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1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跨区域城镇转移和跨产业就业转移的过程, 包括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职业转移和空间转移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是指农业领域的 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它是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过程:后者是指农村劳动力 向其他地区( 主要是城镇) 的转移,它是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过程。这两种转移可以是 重合的,也可能是分离的。o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各国工业化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经济现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人口过剩是难以避免的,既包括那些没有离开农村但又没有得 到充分就业的“隐性 失业者,也包括那些离开农村或必将离开农村的“显性 剩 余劳动力。具体来说,有转移需求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包括应届回乡的初高中毕业生、 农村现有剩余劳动力、已转移的本地农村劳动力和进入本地区打工谋生的外来农民 工等。虽然后两者没有像公开失业人员那样处于“没有工作 的状态,但现实中他 们的劳动供给低于其供给愿望,他们同样具有转移的需求。本研究中的“农村劳动 力转移是指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以上四类人群从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 网络化培训 在界定“网络化培训 的概念之前,我们有必要先阐述下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 南国农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李克东教 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 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 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 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从列举的几种教育信息化的界定来 看,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关键在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 更新教育观念。 培训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要让参与培训的农民在短期内掌握理论知识与操 作技能,就要加强培训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培训的质量,扩大培训的容量。培训信 息化是指普遍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优化培训过程,加速实现培训现 代化。其中,网络化培训就是其中的一种实现方式。本研究中的网络化培训特指针 王玲,胡浩志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界定与计量田安徽农业科学,2 0 0 4 ( 4 ) :8 0 3 - 8 0 4 城市化中的劳动力再分配【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1 2 5 1 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 1 电化教育研究,2 0 0 5 ( 1 ) :2 7 3 3 7 一、绪论 对农村劳动力开展的培训活动的网络化,强调网络在培训中的应用与推广,主要包 括培训内容的网络化和培训手段的网络化等。 本章小结 本章从我国农村劳动力富余、迫切需要提高人力资本的现实出发,结合传统农 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弊端和教育培训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出开展基于网络的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和网络化培训的现状进 行研究述评,进而确定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对本研 究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相关概念界定进行了阐述。 8 二、实施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依据 ( 一) 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弊端 1 培训时间限制容易引起工学冲突 通过走访发现,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采取在农闲时对其进行集中培 训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农民接受培训的时间问题。但因现实生活的压力, 农民并没有充足的“闲暇 时间。有意愿接受转移培训的农民通常还保留耕地,还 有些人已经从事某种工作,但他们希望通过培训获得一技之能,从而获得一份稳定 且收入相对不错的工作。培训时间的限制无疑在生源问题上对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开 展设置了障碍。对于克服困难积极参与转移培训的农民来说,也会因为时间限制等 原因中途“辍学”,造成出勤率低等问题,很难保证培训质量。 2 培训项目限制容易忽略个体需求 考察培训机构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设置的培训项目,我们发现,培训项目 种类繁多,涵盖家政服务、厨艺培训、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培训机构通常依据自 身的培训条件、劳动力市场的用工信息以及当地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 等为农民提供多类别的培训项目。这能够使农民适应市场需求,从而实现成功就业。 从较长的时间段看,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培训机构提供多类别的培训科目供 农民选择。但在较短时间段内,培训机构通常设置常规的培训项目。以温州某职业 技术学校为例,近两年,学校针对农民主要设有会计培训、驾驶与维修、计算机应 用等培训项目。当农民期望接受某种培训而没有合适的培训项目时,农民的培训积 极性将受到打击。 3 培训方式限制容易造成经费压力 据了解,一位农民要学会一项职业技能需要培训费、职业技能鉴定费、食宿费、 路费等各项费用。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积极性,国家拨专款支持转移培训工作, 以“阳光工程 为例:2 0 0 8 年,中央资金继续按照东部地区人均1 7 0 元、中部地区 农业部等关于做好2 0 0 8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e b o l 】( 2 0 0 8 6 - 3 ) 2 0 0 8 - 7 2 l 】 中国农业信息网 9 二、实施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依据 人均3 1 0 元、西部地区人均3 7 0 元的标准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各地方政府也采 取相应的措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行补助,以浙江省为例,目前三分之一以上 的参训农民实现零学费参训。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劳动 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开展,但对于浩大的培训工程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应当指出,农 民集中培训的最大弊端是需要车旅费等经费支出,真正用于培训的资金有限。这必 然要求国家和地方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更多,给经费造成较大压力,成为农 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道门槛。 ( 二) 网络环境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优势 1 网络对传统教学的变革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其蓬勃发展的趋势,全面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 的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被迅速波及。由于网络 的存在,教学目标、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模式以及学习者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等 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 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 者;学生通过探究、协商、交流,主动建构知识。其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知识传承为主的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以“学”为中心 的网络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提倡的重点。再次,共享了教学资源。互联网汇 集了大量资源,学习者可以共享国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知 识,拓展学习内容。最后,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网络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片、 音像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刺激学习者多种感官,增强直观效果。这有利于学习者知 识的获取和保持,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机。 2 网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 传统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集中授课的方式为主,有助于系统地向农民传授 知识,与个别培训相比效率较高。但集中培训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制约,有其固 有的弊端。目前,农村远程教育深入乡村,形成了覆盖广大农村的教育体系,扩大 了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 基于网络的培训方式将冲破传统培训的各种阻碍,优势明 显。从宏观角度看,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微观角度看,它使培训者和参 训者的地位、思维、行为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农民可以自由地通过网络共享知 识,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知识水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通过交流、反思和感悟 熊才平,伍丹利用m o o d l e 学习平台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实验研究川中国电化教育,2 0 0 7 ( 1 1 ) : 7 9 8 2 马水红等论农村远程教育与学习型农村的建设业图书情报学刊川2 0 0 8 ( 2 ) :7 8 8 0 1 0 二、实施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依据 促成所学知识的内化。 伴随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出现的视频会议系统,给传统的集中培训带来新的 变革。视频会议系统可以为分布异地的人们提供一个包括视频、音频、文本等多种 媒体的全方位感知空间环境,使人们可以采用更自然的方式进行交流,并且提供一 个协同工作的环境。通过多路的视、音频信号,把教师的授课同步实时地传输到异 地,在基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实现同步异地的扩大化培训。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农民的特征、知识基础选择教学内容,并设计成网 络课程后发布到网上。农民通过网络进入到课程中心,注册登录,选择课程学习。 网络为参训者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农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和创造性。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学 习内容,自行安排学习计划。o 网络技术为教师和农民提供跨时空的交流平台,实现同步异步讨论。利用网络 电话、视频会议、n e t m e e t i n g 、语音聊天等方式,教师与农民、农民与农民之间可 以进行实时的提问、答疑和交流,及时解决在培训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视频会议系 统,教师可以与农民现场交流,实现面对面的培训效果;通过聊天室、讨论区,教 师和农民可以进行实时非实时的交流和答疑;农民之间可以利用电子邮件、论坛、 新闻组、网络平台的讨论区等方式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信息反馈和协商交流。 ( 三) 实施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实条件 1 农村网络化水平逐步提高 在经济落后地区,由于没有互联网接入的条件,也没有配备电脑终端和接入互 联网的经济能力,信息化建设依托目前较为普及的电话网、电视网、广播网等。当 互联网等互动性媒体渠道短期内无法在农村广泛普及时,农村信息中心( 站) 的作用 凸显。信息中心( 站) 通常配备计算机,能够为农民提供信息查询和发布、技术培训、 远程教育、科普学习等服务。目前,8 0 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信息服务平台,5 0 以上乡镇建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 在经济相对发达、农民素质较高的行政村,推行 “信息村”建设,实现了农村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互联互动。 随着农远工程的开展,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