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论文 媒介技术的演进及j 七 子 卜 会形响分析一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 ab stract 了 七 . m e d i ate c ha 如gy pro g r e s 溉 幼也the d e v e i o p m ot ofm 目1 飞盆 “h n o l o g y t b e v 扭 n 0 u s medi a角叻5 t 七 e in 山 价r e nt hi stori 司 讲行 团se x p and . 叮, spa c e。而 e r n e t g e d c e ade w m ed iuln, 功 。 n ee 代 月b 歹hnofo gy, 加 v 州曲卜b ring h u r n a nsoc i e ty . i nth e p 班 丸侧 沁 p l e丘 姆 usr o o r e on ol m 们 比 w a: y,w h j ch b ri ngss h o rt . peri od e ffi 以 of朋its 八 与 瞪 田 陀 ho nthe 墓 即b v e rt e de 作 比 ts c o nie ni t h 即 o n e v 0 1 位i o no f medl a拓 c h ool o gyisthe l o n g . t e n 力m d h odof m户 d 石 . , 8 剐 犯 iale 妇 殆 c t 丘 o mall脚 r o u n d p e r s 伴ctives. ,伪i s thes i s o utli n e s th e hi s t 0 ri c ald e v e 】 o p m ent o f t e c hno l o gy助d i tsm edi a 丘 o mth e a n c l e n tcar r 】 er to now a d aysin fo rmation hi ghw ay techno l o gy, sd e v e l o p m e nt re g 过 arit i e sa 幻 di t se ffec to nthe p 苗 l o so p hi 囚代 月 e c ts . s oci d al 以 ,h e 幻 c e me d i a e t y ,it al so h as its c h ap t e r o n e s u m m a n zes the 邝 se ar c h ofm edia抚 c hno l o gyath o m 。 助 d a b ro ad朗 d itstr e n d . liai soe x pou n ds此 me如ngof叨 对 t i n g su cha th es isand the re , ” h m e th o ds 叩p l i ed. c h a p t e rt 切 od e fi nesb asici s s u e so fme d l a 5 0 日 st o t e c hno l o 盯)suc has con 业 n 切 旧 c atio n , me d i a andmedia 灿曲e r 劝早 d i , 拜 makeag oodthe o re t i c aib asisfor 伪喇“r 恤 即1 血。 d u 佣 s the d ev el op吨 c 吟丘 mco lloq u i a l c o n ” 刀 功 田 c 川 i o n to d 耽 幼 c 双 姆 d i a c o n u 力 u n l c a t i o n 助d ana l yzesm ediate c 加0 】 。 g y ,s s o c i ale ffec ts加di 月 免 r e n 里 p hase s 台 o mthe ang l e o f pol i ti c s , e con omi c s , c u l t u 爬 s an d so c i a l i za t i o n i n d e ta il s . c h ap t e r f our d i s c us se s newm e d i a t e c hno l o g y and i t s so c i ali m p ac t . l t e m p hasi zes the p 茂 d o m 如 anc e o f n e wte c hno l o gyo v e : th e l ra d i t i o nal o n e , and h o w伽 fo rmerr e b ul l dsthe 切 记 i t i o n alm edi a 忆 c hno 】。 留 inadd iti on, itm e n l i ons di gi 回 记 如。 i o gy an dh o ws ms 切 c 恤。 lo gy,inco mb1 n a t 1 o n w i t h net t e c hno fo gyan d t r a d i ti 0 na1 抚 ho0 1 o g % a 巧 比 妇 , 而e 年 c 细 lpt erfi ves u n ” n a n zes the e volutio n ofm e d l a t e c hn0 1 o gy叨 d di s c u seste c hno l o gy 州l os 0 pby ,s vi e wo n the evo lutio n o f t e c hno 1 o gyfo rm. b e s i d e s , i t ana 】 y z e s 二 朋 别 陷 比招 , 伪n “ p t and d i s cov e r s th e e v o i ut i o n r e g u 1 ariti e s o f m e di a techno io gy. c h apte r si x , t h ro u gh如il os ophi cal c o n s l d er s o n the m edi a 奴加。 l o gyd e v e l o p m ent 叨d itsso c i ale ffect,ind1 c at e s t h a t m e d i a t e c hoo 1 o gygivesl n c e nt i v e toh u m anci vi l 吐 at l oil as soci ety h asacou ” t ere ffecton m edi a让 沁 hnul o gy, thisc 玩 甲 t e r ai so di s c ij 旧 s e s阮 。 e g 涵v e e 巧 ec tso f m ediat ec hoo l o gyand p uts fo rwar d re l evant 幻 。 e a . 戈 5 . k eyw心 rds : m e d i a t e c hno l o g y ;e v o l ut i on;s o c i aie ffec t 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土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任何其他学位 而使用过的材料。 其他对本学位论文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己 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关于本学位论文使用的声明 南京理工大学有权保留 本学位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 子文档, 有权送交 给有资质的信息档案存档。除在保密期内保密论文外,本论文允许被查 阅和借阅,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上述事项授权南京理工大 学研究生院办理。 作者签名: 硕士论文 媒介技术的演进及其社会影响于技术哲学的思考 1绪论 少 信 息 亮自 然 世 界 的 基 本 元 素 , 信 息 技 术 的 发 展 和 媒 介 技 术 的 变 化 是自 然 世 界 的 动 态进化过程, 从第一个数字媒介 字母表开始, 我们可以 来探寻信息革 命的轨迹: 文字、 印 刷、 摄影、电 报、电 话、 广播、电 影、电 视、 录像机、 文字处理器、 在线出 版、 超媒体、 万维网、 、计算机显示屏、电 子水印、 人工智能、虚拟空间 等。关注这 些不同历史时期媒介形态的特点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对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 有着很深的意义。 1 . 1缘起一一选题来源及课题研究的意义 谈到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 人们大都会想到其传播内容对人们的影响, 却忽视了 媒介技术本身的影响. 这一点从传播学、 社会学、 哲学、 心理学等等学科关于传播的 研究成果就可以 看出, 学者们更多关心的 是传播的内 容。 但是,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 们今天的生活方式已 经为媒介技术所改变. 20世纪末以因特网为代表的 信息革命的潮涌 ,引 起了 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讨论. 新媒介将如何影响旧 媒介的生存?新的 信息传播技术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的发展?未来, 人类是否将像美国 好莱坞影片展现的那样, 或者生活在技术主宰的地 狱,或者沐浴在技术伺服人类的天堂? 这些问 题让我想起了20世纪60年代前后电视在西方社会的普及所产生的冲击。 同 样是有人置若阁闻, 有人视若洪水猛兽, 同 样是忧虑和欣喜相交织。 但是, 这次媒 介变革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在广度上, 都是空前的。 其社会影响之深远也非此前的变革 所能 相比。 毋庸置疑的是, 媒介技术的发展无形之中改变着社会的结构, 当电 子终端 发展到成熟普及阶段时, 人们获得信息的 速度便捷到信手拈来, 知识结构将会重新划 分。 这些问 题还让我想起了马歇尔。 麦克 卢汉。 是他用神谕般的语言表达了在他那个 时代对媒介变革及其社会影响最前沿最精辟的理解。 麦克卢汉从媒介本身的角度考察 传播的深远社会影响。 他认为, 媒介本身对人的感官和社会行为的影响, 远比具体内 容的影响深远而巨大。他旗帜鲜明地断言:媒介即讯息。 以 麦克卢汉为代表的媒介形态研究, 作为一个崭新的部类, 学界一直以 来把它放 在传播学的 领域来讨论, 并将其划归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三流派, 何道宽教授称为 “ 异 t l 湘 3 年9 月 , 美国“ 信息高 速公 路,( 正 式 名 称 为“ 国 家 信 息 基 础结 构. , n 时 相 n 目 加 角 丽 朗叨如 如 州 几 引 比 佗 计划出台.中 国 从1 9 93年起, 开始实施以“ 三金介 工 程 ( 指金桥、金卡、 金关工 程)为 代衰的 一系列 重大信息 系统工程。1 994 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网络和中 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正式接入因特网。 硕士论文媒介技术的演进及其社会影响分析一-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 军突 起的 第三学派 媒介环 境学” , 2 以 往的传播学者多以 传播内 容来分析社会影 响, 所以在面对这个第三学派时, 多持批判态度。 这是一个学科交叉的问题, 我们可 以 看到, 传播学科从媒介的技术形态角 度研究媒介是处于弱势的, 研究技术哲学的学 者又鲜有系统的论及传播媒介的技术形态发展的. 正如伊尼斯的“ 传播偏向论” 是建 立在经济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交叉之上, 本文认为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去阐释媒介 形态的变化将更为准确。这也是本文选题的由来。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去分析媒介形态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解读以麦克卢汉为 圆点的 媒介技术思想; 另一方面, 无论从学术研究的角度, 还是从日 常生活的角度出 发, 关于媒介技术的哲学反思都有其重要的意义. 1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 外, 媒介技术形态研究的 发端是北美, 被称为“ m e d i a彻fo gy” 。 “ me山 ec ol o gy 这个术语的首创者是麦克卢汉, 但正式使用者是尼尔 波斯曼。 根据麦克卢 汉建议, 波斯曼在纽约大学创办了me d iaec of o gy专业和博士点. 起初, 大陆学者把 m edia ecofo gy直译为“ 媒介生态学” , 旅美学者林文刚也采用直译的办法。 但这个“ 媒 介生态学” 和国内 学者首创的“ 媒介生态学” 并不是一回事. ” 3 何道宽教授将“ medi a e 伪 1 0 gy” 译为“ 媒介环境学” 。 至今为 止, 学界尚 未有一 个通约 性的 定义. 但是就其 学术特点来看,是关注信息传播形式大于信息传播内容的。 两大学派: 美国“ 纽约学派” 和加拿大“ 多伦多学派” 。 “ 美国学者认为到目 前为 止有关 “ 媒介生态”理论的第一部著述是美国学者尼斯卓姆的 面对媒介生态理论: 人类传播系统研究理论范式集锦 。在这本书中,尼斯卓姆将刘易斯 芒福德的 “ 技 术与文明” 的论述作为媒介生态理论的基础。 同样地, 另一位美国学者昆斯也将芒福 德作为他编篡的“ 主要媒介生态学者名录” 的第一位。因此, 他们倾向于将芒福德看 作是整个媒介生态学的奠基人。 芒福德也被马歇尔。 麦克卢汉和哈罗德 。 伊尼斯这两 位学者提到,被称为是最早介绍媒介生态的概念和研究传播技术对人类影响的人。 ” 作为被关注度较高的“ 多 伦多学派” , 媒介形态理论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哈罗德. 伊 尼斯、马歇尔 麦克卢汉、尼尔 波兹曼、梅洛维茨、 保罗 莱文森这一系的身上, 作为传承的一贯性, 有着学派的性质, 但是就其学派的命名问题上, 莫衷一是, 诸如 就地理位置而言的“ 加拿大学派” 、 “ 多伦多学派” 等等, 就其学术 特点而言的“ 媒介 生态学” 、 “ 媒介分析” 、 “ 媒介环境学” 、 等等, 而作为传播学与科技哲学的学科交叉, 2 胡具 青 徽 授 从 研究 范式 的 角 度出 发。 认为 以 伊尼 斯、 交 克 卢 汉 等为 代 表的 技 术主 义范 式, 是与 传统 的 经 脸 主义 范式和批判主义范式比肩而立的一个研究范式。 , 何 道宽 .异 军 突 起的 第三 学派 一 媒 介 环 境 学 评论 之 一深 圳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社 会 科学 版2 以 拓 ( 1 1) 翻 士 论 文 媒介技术的演进及其社会影响于技术哲学的思考 理解为“ 媒介技术哲学” 更为合适。当然, 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们所关注的只 是诸位学者关于媒介技术的哲学思想、 理论意义, 及其对媒介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分 析。 首先来看看这几位代表人物: 开媒介分析之先河:哈罗德 , 伊尼斯 伊尼 斯 ( 18 9 4- 1 9 5 2) 是大师级的 学者 和跨学科的 奇才. 他以 政治经济学、 经济史、 传播学和文明史等诸多领域的杰出成就而成为多伦多传播学派的先驱。 传播学著作主 要有: 帝国与传播和 传播的偏向两本文集。晚年著有 传播史 。 伊尼斯从媒介和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 提出了“ 传播媒介具有偏向 性” 的理论。 他认为, 一切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 与之相关的是传 播媒介的时、空倾向性,因而文明的兴起与衰落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 他说: 一种新媒介的长处, 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 并且由 此开创了“ 媒介决定论” 的先河 4 。 使媒介形态登堂入室:马歇尔 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 1 911 。 1 9 8 0) 1 9 4 4 年获剑桥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学位。 早期学术研究以 文学批评为主。1951年,出版 机器新娘 ,讨论了 广播电视产生的社会心理压力。 并创办 探索杂志, 1964 年出版 理解媒介 。之后,他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媒介 在感官 认知和社会方面的影响的专著。 麦克卢汉直接吸收了 英尼斯的许多思想。 但是, “ 麦克卢汉不像英尼斯那样将兴趣主要放在传播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上, 他的论点 主要集中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上” 5 。并提出“ 媒介是人的延伸” 、 “ 媒 介即 信息” 、 “ 地球村” 、 “ 冷媒介和热媒介” 等奇异思想。 严谨的导师兼 “ 等长” :尼尔 波兹曼 波兹 曼 (l 931 一 2 。 。 3) 世界著 名的 媒 体文化研究 者和 批评 家, 在纽约大 学首创了 媒体生态学专业, 其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 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颇受学界好评。 他是保 罗 莱文森推崇备至的为师典范。时时刻刻关于技术文化的警示,如 1 9 82年出版的 童年的消逝 , 带告人们电 子媒介将摧毁童年:1 9 85 年的 娱乐至死 , 提醒人们 不要在信息娱乐中自 栽:1993年的 技术统治 , 批判的是文化对技术的屈从。 实际 生 活 当 中 , 波 斯 曼 也 身 体 力 行 他 的 这 一 学 术 信 仰 . 他 坚 持 用 纸 和 笔 写 作 , 不 用 电 脑 , 也从不上网。 他常以 深刻的历史洞察力给加拿大人敲响曹钟, 呼吁政府和人民抵制和 反抗美国的文化霸权,这也是他没有得到主流学派足够尊重的原因。 波兹曼出 版过20余部著作。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 娱乐至死 、 童年的消逝 、 技 加 哈罗每 美 丹尼尔 伊尼斯. 传播的 偏向 , 北京: 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 2 003 : 第4 页 切 特罗 姆曹 静生 , 黄艾禾 译.传播媒介与美国 人的思 想j 匕 京: 中 国 广播电 视出 版社, 1 991 :第1 58页 硕士论文 媒介技术的演进及其社会影响分析一一蚤于技术哲学的思考 术垄断 、 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 合作者:查尔斯 韦恩加特纳) 、 教学:一 种保 存性的 活动 、 诚 心诚意的 反 对 、 疯狂的 谈话, 愚 蠢的 谈话 、 如 何 看电 视 、 建造通向18世纪的桥梁:过去怎样改变未来 。其中 ( 娱乐至死和 童年消逝 已 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 场景理论下的媒介分析:约书亚 梅罗维茨 梅罗维茨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教授。他在 1985年出版的专著 消失的地域一 一电 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是其成名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传播理论专著。 梅罗 维茨用社会学家埃尔温伐夫曼的 场景理论, 沟通了 传播媒介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即, 传播媒介改变了社会场景的定义, 社会场景的变化导致新的社会行为类型。 这一 分析框架, 大大矫正了此前媒介形态理论大而空的弊病, 被认为是对媒介形态理论的 一大推进. 数字时代的 “ 麦克卢汉” :保罗 莱文森 莱文森是纽约福德汉姆大学访问 教授, 传播学者,教育公司总裁, 科幻小说家。 在文学和传播学两方面成就卓著, 在音乐上小有成就。 可以看出, 莱文森是一个涉猎 广泛的学者。 他有三个活动重点:作为首批新技术实践者,莱文森 1 9 85年就主持创 办了“ 联合教育公司” , 是网络教育的先锋; 作为大学教员, 莱文森20多年教授麦克 卢汉的传播思想,深谙麦克卢汉思想的神韵,是麦克卢汉研究专家:作为传播学者, 他结合自己的新技术实践, 批判性地推进麦克卢汉的思想, 研究数字革命产生的全面 影响。 保罗莱文森发表了 1 00 余篇论文,多半涉及传播和技术的历史和哲学, 他的 媒介理论著作主要有六本: 思想无羁 ; 软边缘 ; 数字麦克卢汉 : 真实空间: 飞天梦解析 ; 手机:挡不住的呼唤 ; 学习赛博空间 。 在这些著作中都充满了 技 术哲学的思考和阐释,莱文森不只是传播学者,更是媒介技术哲学家. 新媒介形态研究者:罗杰 菲德勒 菲德勒是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的新媒介教授, 是一位国际公认 的电 子出 版预言家和先行者,并且是报纸设计学会 ( s n d )的创始人,从 19 79年起 一直积极致力于新媒介的开发。他在其著作 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 m edl a m o 印 h o si s:und e r s ta n d 吨 n e wmedi a) 一书中 这样描述了 媒介形态的 变化过程, “ 新 媒介并不是自 发地和独立地产生的它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 当比较 新的媒介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 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 ”菲德 勒又指出,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来源于三个概念: 共同 演进、汇聚和复杂性。从现实 中的情况来看, 也的确如此, 报纸已 经搭上了网络这列快车。 “ 整合联合, 共存共荣, 这就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 ” 在国内,著作如:1 9 98 年4月,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科院新闻所 阂 大洪著 传播科技纵横 。阐述了 媒介技术发展进程中各项重大进步及其对人类社 硕士论文 媒介技术的演进及其社会影响于技术哲学的思考 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其中 追踪最新信息媒介技术,尤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 、尸99年2 月 , 华 夏 出 版 社 出 版 了 中 国 社 科 院 新 闻 所 明 安 香 主 编 的 信 息 高 速 公 路 与 大众 传播 。 该书聚 焦于以“ 信息高 速公路” 为 基础的信息 传播新 技术、 新媒介对传 统的大众传播带来的影响。 2 005 年3 月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辅仁大学程予诚的 新 媒介科技论 ,该书聚焦于媒介技术的发展方向,偏重于具体技术的数据化研究。 总的来说,国内主要论著及论文多以介绍、综述性、概括性内容为主。 近年来的研究新课题: ( 1) 社会传播系统结构格局的新变化和不同 传播方式的 特点之再认识。伴随着 以 互联网为杰出 代表的 新的媒介技术的突飞猛进, 社会的 传播结构, 究竟将会在传统 的 传媒和新型传媒之间的激烈竞争中, 重新形成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已 经提出的预测 性观点有:传统的大众传媒消失、 让位于网络说, 新、旧媒介长期共存说,新、旧传 媒互补说等等。 ( 2 ) 网络的社会影响. 在传播领域异军突起的互联网究竟会给人类社会的经济、 政治、 文化和日 常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3) 社会的整个经济运作方式及社会的信息传播政策对网络的发展进程的影响。 商业化的驱动迄今己 对电 脑联网 业的发展产生哪些影响?网络业发展方向、 进程受到 哪些社会决策的影响? (4) 传播高新技术与传媒业的社会管理。 对于作为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互联 网络, 究竟如何才能有效管理?人类社会应如何合理运用传播新技术和新的信息传播 资 源 网络空间, 使传播新技术发挥正功能, 避免负功能? 这类课题正在成为需要 大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1 . 3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归纳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以 媒介技术演进为主线, 勾勒出 从 古 代信息载体到目 前数字化新媒体这一历史 进程中的媒介技术发展的轮廓, 对媒介技 术发 展分阶段考察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诸方面的影响。 运用模型方法阐释技术与社会 的互 动关系, 实证了 技术哲学领域中 温和的技术决定论的合理性, 获得了 对现代技术 发展进程规律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在引导和规范技术发展进程中正确的选择技术政 策。 本文是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对媒介形态变化的 解读。 选取媒介技术形态研究领域的 代表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剖析, 通过分析媒介技术演进与社会的交互影响, 提出了应 从技术发展的长短周期来看人与技术系统之间辨证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揭示了人 对技术发展的主导地位, 从而为正确的运用政策和法规引导和规范技术发展提供了理 论依据。 硕士论文 媒介技术的演进及其社会影响分析一一藻于技术哲学的思考 2媒介技术的一般问题 马 歇 尔 麦克 卢汉 呼 唤人 们理 解 媒 介, 就是为了 提 醒 人 们: 我 们早已 习以 为 常的 传播媒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正悄悄的改变着我们的一切。 人们是如何交往 的? 传播媒介及其媒介技术在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媒介技术与 传播活动之间的是什么关系?要回答这些问 题, 我们首先需要对技术、 传 播、 媒介等基本概念加以界定。 2 。 1 技 术 与 社 会 正如奥格伯恩所言: “ 技术像一座山峰, 从不同的侧面观察, 它的形象就不同 大家从不同 的 角度去观 察, 都有可能 抓住它的部分本质内 容。 ” 这就是试图解释技术时的真实写照,给技术去定义很困难,从抽象的哲学定义、 具体的历史性定义、 广义的社会学定义、 狭义的工程学定义等等角度去试图全面的概 括, 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因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技术就很必要了。 2 . 1 。 1技术的定义 我国的 自 然辩证法百科全书把技术定义为: “ 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依靠自 然规律和自 然界的物质、 能量和信息来源来创造、 控制、 应用和改进人工自 然系统的 手段和方法。 ” 埃吕 尔认为, “ 技术是合理的、 有效活动的总和, 是秩序、 模式和机制的总和。 技术是在一切人类活动领域中 通过理性得到的( 就特定发展状况来说) 具有绝对有效 性的各种方法的整体。 ” 麦克 卢汉从 “ 技术是人的延伸出发” 认为: “ 技术使我们身体官能的延伸, 无论 衣服、 住宅或是我们更加熟悉的轮子、 马橙, 它们都是我们身体各部分的延伸。 为了 对付各种环境,需要放大人体的能量, 于是就产生了身体的延伸,无论工具或家具, 都 是 这 样 的 延 伸。 这 些 人 力的 放 大 形 式 , 人 被 神 化的 各 种 表 现, 我 认 为 就 是 技 术. ” , 在 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中,关于技术,是这样定义的: “ 技术 ,这个词 包含有很多种意义和内 涵。它可以 指人类发明的产品和人工制品一盒式磁带录像机 是一项技术, 杀虫剂也是一项技术。 它可以表示创造这种产品所需的知识体系。 它还 邹 珊 刚技 术 与 技 术 哲 学 .北 京 :知 识 出 版 社 , 1 987:第22 , 页 , 加 马 歇 尔 麦 克 卢 汉 著 . 斯 蒂 芬 妮 麦 克 卢 汉 , 段 维 斯 坦 斯 译 . 麦 克 卢 汉 如 是 说 . 北 京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 2 侧 拓 硕士论文媒介技术的演进及其社会形响分析一-荃于技术哲学的思考 可以 表示技术知识的产生过程以 及技术产品的开发过程。 有时, 人们非常广义地使用 技术这个词, 表示的是包括产品、 知识、 人员、 组织、 规章制度和社会结构在内的整 个系统, 比 如, 谈到电 力 技术或 互联网 技术时 便是 这种广义的 含义。 ” 5 由以 上不同的定义可以看出,技术总是指称如下几点: 第一,由技术实践所产生或制造的物质工具、设备或人工物。 第二,技术知识、规则、秘诀或概念 第三, 工 程或其他的 技术实践, 甚至包括与 应用技术知识相对的特定的职业态度、 范式与假定。 第四, 技术是人的创造力的表现, 是人为了达到目的而在客观规律的无数可能性 中 所 做出 的 创造性选择, 是为 着 特定目 的的 实践活 动. , 还可以 读出技术的几大特性: 第一, 历史性和动态性: 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而是有它的起源、发展和演 化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技术样态; 第二, 社会性和文化性: 技术的产生、 选择和实现离不开社会经济因素和文化心 理观念的支撑; 第三, 多元性和层次性: 技术在不同 领域有不同的 表现, 即 使在同 一领域也有不 同层次的样态; 第四, 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技术具有复杂性, 不能作简单的理解, 技术的发生及 其社会后果具有不确定性的因素,需要引起高 度的重视. 。 由此可以看出, 技术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依赖于人的创造, 依赖于社会环境; 技 术系统相互依赖、 共同促进, 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创造了技术, 技术 也创造了人。技术作为人类重要的一种实践活动,是在与社会的互动整合中形成的, 技术依照人的需要被创造发明出来, 并在技术或技术物中体现着人的目的或需要。 一 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技术, 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推动着各项域的技术包括媒介 技术的进步。 媒介技术是人类技术宝库中十分重要的技术, 它与其它领域的技术在相 互促进中不断发展, 推动着人类传播事业和社会文明的高速发展。 2 . 1 . 2温和的技术决定论 为了充分的表达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难免落入“ 技术决定论” 的滥筋, 正如有学 者指责麦克卢汉一族是 “ 技术决定论者” 。研究媒介技术形态及其影响的发端始于麦 . 国 际 技 术 教 育 协 会. 美国国 家 技 术 教 育 标准 . 黄 军 英 娜 译 耽 京: 科 学出 版 社20 03: 第21页 , 许良技 术 哲 学 . 上 海: 复 旦 大 学 出 版 社2 004: 第50页 to同 上 , 第32页 硕士论文媒介技术的演进及其11:会影响分析一一 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 克卢汉一系, 由 于本文也采用这种研究方法, 所以 有必要分析一下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关系。 在技术与杜会相互关系的研究上, 有两个基本观点: “ 技术决定论” 和 “ 技术建 构论” 。 “ 技术决定论” 分为: 第一,强制决定论, 认为技术是最重要的、 唯一的左右 和决定社会发展的因素, 从而严重低估以致否认社会对技术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即否 认社会对技术的影响。 第二, 温和的技术决定论, 既承认技术决定社会的发展, 又承 认社会的诸多方面对技术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是技术 决定论的不同表现) “ 技术建构论” 指的是: 任何技术都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它 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社会的价值观、组织、观念便、风俗习惯等因素,都在 技术设计制造推广中起着强有力的作用, 以 独特的方式塑造着技术。 与内在主义倾向 的技术决定论相反, 社会建构论有着明显的外向倾向, 只着重关注技术的创新, 而不 是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全时空,这显然存在缺陷。 在技术和社会的 关系问 题上, 任何极端的 单向 决定论,都是不对的。 具体地说, 在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方面, 技术不可能取代政治、 经济、 文化等社会因素而成为社会 发展的唯一决定力量。 在社会对技术的影响方面, 无论什么社会因素也不可能取代技 术发展的内 在逻辑性,而完全主宰技术的发展。 麦克卢汉曾 经明 确说过: “ 人在正常 使用技术的情况下, 总是永远不断受到技术的修改。 反过来, 人又不断寻找新的方式 去修改自 己 的技术. ” 11 可见 他并不是单向的强 制决定 论者,而是带有明 显的 技术与 社会的互动倾向。 我认为, “ 温和的 技术决定论” 也许更合适评价麦克卢汉。 “ 温和的技术决定论” 又叫“ 软决定论” , “ 这 种观点 认为, 技术 制 约 或 促进 ( 而不是彻底决定 踌定 类型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变迁, 而这种变迁对于一个给定社会的价值系统来说, 可能是 适 当 的, 也 可 能 是 不 适 当 的。 ” 2 利 文 森 给自 己 的 著 作 名 之 为“ s o fte d g e ” ,目 的 就 是 表明他们是“ 软决定论” 。 他在该书绪论中 如是说: “ 理智地讲, 媒介很少产生绝对的 不可避免的社会结果。 相反, 它们提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事件的状态和影响是诸多 因素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结果。 ” 但是从不同的角度看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又有着明显的 偏向 性。 正如技术哲学家拉 普所说: “ 技术进步在细节上是精心选择、 运的, 所以, 难以 驾 驭的 历史 力 量。 ” 。 拉 普 称 之为 出色谋划的,而在总体上却又是决定人类命 “ 技术 活动 悖论” 伪 叮 目 。 x of让 沦 h 苗 喇舰 石 。 朋 ) 。 也可以说,微观的看,社会在决定着技术,宏观上看,技术决定着社会。 ” 加1 马 歇 尔 麦 克 卢汉 . 理 解 媒 介 . 何 道 宽 译 . 北京: 商 务 印书 馆, 2 00 0: 第7 9 页 .牛 刘文海. 技术的 政治价值. 北京: 人民出 版社 1 9 9 6 : 第69一 70页 u 德 f . 拉普技 术哲学 导 论, 刘 武 , 康荣 平 , 吴明 泰 译. 辽宁: 科学 技 术出 版 社 1 98 6: 第1 17页 硕士论文 媒介技术的演进及其社会影响分析一垂干技术哲学的思考 2 . 2传播与媒介 2 . 2 , 1 传播的概念 “ 所谓传播即 是社会信息的 传递或社会 信息系 统的 运行二 在共同 的 语义空向 中二 传受双方进行信息的共享, 在这个过程中 保持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 4 传播涉及到 传者、受者、媒介、内容等诸多要素。传者指信息的发出者,受者指信息的接受者, 媒介指联系传者与受者的中介, 内 容指信息传播的内 容。 根据传播的内容不同, 可将 信息传播区 分为: 声音传播、 文字传播和图 像传播三种基本形式。 人类媒介技术的发 展,正是为了快速、 便捷、 广泛地实现声音、文字和图像传播而产生和发展的。 根据 传播的范围可分为四种基本形式:自 我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可以 看出, 传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是一种交流的 行为. 传播是指流动, 是个功能性的动 态概念; 媒介是承载传播的方式, 并逐渐以 技术的方式呈现, 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 同的形态。媒介的功能是传播,传播以技术为中介. 2 . 2 . 2媒 介的 含义 从传者到受者, 从信息到传播, 人们需要一个中介或载体, 这就是媒介。 媒介( 单 数为m e d l 切 盯 ,复数为m e di a , 也译媒体, 含义是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中介体、手 段和工具等) ,原是指一种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中介物。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施拉姆 ( wi】 b urs c b 冠 m m) : “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 具。 ”1 , 如电 流、 纸张,以 及相应的 物质手段 如电 话、 广播16 等。关于媒介概 念, 现代 汉语词典中指使 ( 人或事物) 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梅罗维茨提出了 媒介“ 三 喻” : 媒介亦如管道, 又如语言, 还如环境。 ” 因此, 我们可将媒介理解为实 现人与 人之间 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 而将支撑信息 传播得以 进行的技术手段称为 媒介技术. 媒介主要强调其作为物质载体的作用, 或许需要技术的支撑, 或许不需要技术的 支撑。 如语言, 虽然是由 人类发明出 来的, 并能够表达特定的含义, 而且人们发音也 需要特定的技巧, 但它主要还是人类自 然进化的一种本能。 广播虽然也以 传播语言为 目 的, 但却具有语言本身不具有的转换、 存储、 传输声音的功能, 是人类有意识地运 用技术手段的结果, 并因而能够保存和扩大语言的功能。 因此, 人类发明语言的时候, 并不存在相应的媒介技术, 只是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 以 传播声音语言为目 的的电 话 l郭庆光传播学 教程. 北京冲国 人民大学出 版杜. 1 叨9 : 第7 页 1 , 成尔伯, 施拉姆,威盛 波特.传播学概论. 陈亮等译一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 9 8 峭 : 第1 44页 “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北京: 商务印书 馆,2 佣5 . , 【 美 约 书 亚. 梅 罗 维 茨消 失 的 地 域: 电 子 媒 介 对 社 会 行 为 的 影 响 :北 京 :清 华 大 学 出 版 社 , 2 以 狡 :第7 页 硕士论文媒介技术的演进及其社会影响分析一一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 和广播技术在 19 世纪以后才出现。 在电 话和无线广播中, 电流和电 磁波是媒介,自 然界中原本就存在, 无所谓技术, . 但是能够控制电流和电磁波并使电流和电磁波携带 声音信息的电 话技术和无线广播技术则是传播声音的媒介技术。 我们习惯上将电 话、 电 视、 网 络称作媒体, 主要是强调它们作为中 介手段的作用, 但是, 电话与电 话技术、 电视与电 视技术、网络与网络技术是有区别的,前者为媒介,后者为媒介技术。 媒介技术, 又称传播技术, 是一切在表达、 存贮和运载信息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的 物理形式, 包括物质实 体和物理功能。 物质实体指文字、 印刷品、 通讯器材等: 物理 功能指电 波、 光波、 声波等, 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传 播都要通过技术的中介( 包括面对面交流的语言) , 媒介是构成这些传播行为不可或缺 的 要素。 我们生活在一 个由 技术所构成的 世界之中, 技术作为一种人类实践方式通常 与对自 然界的改造与控制联系在一起。媒介技术只是人类所有技术创造中的重要一 维, 媒介技术的发展, 离不开 其他诸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一些技术如运输技术, 甚 至可以 把它们当作广义的媒介技术。 但是本文所谈的媒介技术, 是直接服务于人类交 流需要的 技术, 它着眼于人与人的关系, 而不是人与自 然的关系。 另外, 传统的观点 把技术理解为那些人类借以改造与控制自 然以 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 置、 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而本文所说的媒介技术只是指媒介技术中的物质性 技术,不包括与此有关的知识和技艺体系。 人类信息交流与传播的需要推动着媒介技术发生和发展, 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又 推动着人类传播活动的 发展, 并进而推动人类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技等的巨 大进步。 2 . 2 . 3媒介影响的 研究方法 其一,内容的关注: 在以 往的传播影响考察中, 无论考虑多少中介因素, 绝大多数的媒介研究都未能 摆脱最初的 假设,即 媒介将某些信息内 容“ 注入” 给人们。 因此, 在研究媒介的影响 时, 首先必须分析 “ 注入” 给人们的是什么。比如,电视研究关注媒介的内容,它研 究人们看什么、 看多少, 人们如何认识和理解所看到的内 容,以 及人们所看到的内容 将如何影响 其思考和行为, 如此, 关注的 焦点是媒介信息, 而并非是不同媒介所产生 的不同信息流动模式。 有些研究即使超越了 具体的信息, 但是最后往往还是回归传统 而以内 容为中心。例如 “ 乔治 格布纳宣称研究 电视环境 ,其关注的环境仍然是 电 视信息所勾画出的 现实景象, 分析媒介内 容的总和如何创造出有关女性、 少数民 族、 犯罪 等等的 神话, 而这些神 话又怎 样决定了 观察者对真实环境的 看法和反应。 ” 比 15【 知约 书 亚 、 梅 罗 维 茨 消 失 的 地 域 : 电 子 媒 介 对 社 会 行 为 的 影 响 j 七 京 :清 华 大 学 出 版 社 ,2 加 2 :第11页 硕士论文 演进及其社会影响分析一一荃于技术哲学的思考 各种“ 影响模式” 所产生的有限知识导致了学者们转向了“ 使用和满足论” 。 ( 同 上) 在这个模式中, 人们不再是媒介刺激的反应者或被动接受者, 而是有目的、 有意 识地选择信息以 满足个人需求 ( 如“ 对重要事件保持关注” 或“ 逃避无聊)。 这一论 点将旧的 刺激 反应模式完全颠倒了 过来。 它表明, 人们通过有选择地使用信息对 媒介所产生的影响比媒介对人的作用要大得多, 但是这种模式仍然是在宏观的看具体 内 容, 比 如研究电台、 肥皂剧为了 适应人们而调整改变体裁形式, 很少将重点放在不 同传播媒介的特征上。许多媒介影响研究把媒介本身当作了中性的传送系统而忽略。 其二,形式的考察: 值得注意的是, 某种媒介技术一旦被广泛的应用, 它可能会创造出新的社会环境, 而社会环境重新塑造行为的方式可能会超越所传送的具体内容。 与在报纸上寻找电视 节目 表的人一样, 仅仅关注媒介内 容的人更注重给家庭带来了 什么, 而不是新的 媒介 可能会将家和其他社会场景转变成具有新的社会行为模式、 情感和信仰的新的社会环 境。媒介技术形态的本身就在颠覆着我们的政治、经济、 文化,重构着社会。 就研究传播内容而言, 媒介技术形态的分析更偏重于技术形态本身。 这是一种长 线考察社会影响的研究方法。 正如张咏华所说“ 媒介分析是一种考察传播技术的发展 同 社会变迁的 关系的 研究” 。 雏播内 容的确因 人因地因时 而异, 有着这样那样的影 响, 但毕竟是短期的。 而且个 人可以 选择开机还是 关机, 看 这个节目 还是看那个节目 , 人们可以更直接的控制信息的接收与否。 但是媒介技术形态, 不是开机关机就能控制 得了的。 与传播内容相比, 媒介技术形态的整体影响具有更大的强制性。 本文选择第 二种研究方法 基于媒介技术形态本身的 研究。 特点是: 第一,研究的中心和原点是媒介; 第二, 侧重研究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媒介传播的具体内容: 第三,区别对待不同媒介的特性,不泛论媒介; 第三, 注重考察媒介形态变化的动态历史; 第四, 研究的旨 归是从媒介形态及其变化的角度来解读社会历史变迁。 第五,考察的媒介效果和可能影响发生在长远的时期和广大的范围。 当 然,强调媒介技术形态本身, 并不代表传播内容不重要。 但是为了 突出 特点, 必须要有所偏向,正如麦克卢汉所说: “ 我强调媒介是讯息,而不说内 容是讯息, 这 不是说,内 容 没有 扮演角 色 那只是说, 它 扮演的 是配角。 ” 2 “ 仲张 咏华, 媒介分 析: 传指技术 神话的 解读. 上 海: 复旦大学出 版社 , 2 o 0 2 : 第2 舫页 ” 加 埃立克 麦克卢汉. 秦 格龙编. 麦克 卢汉精 粹. 何道宽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 版社, 2000: 第4 03页 硕士论文 姚介技术的演进及其杜会形响 3传统媒介技术的演进及其社会影响 此章内 容也可以叫做 “ 后视镜”里的景象。 “ 后视镜”的概念是麦克卢汉提出 来 的 , “ 我 们 透 过后 视 镜 看 现 在。 我 们倒 退走 步 入未 来( wel oo k at the衅sent th ro u ghthe 曰 wem ar c h b a c k w ar dsin io 奴加 加 邝 . ) ” . 2 1 实 际 上 , 对 麦 克 卢 汉 而 言, 后 视 镜 已 经成为媒介演进及其影响的基本运作规则。鉴往知来, 梳理回 顾人类的 传播历史, 可以从中得到启迪.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 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创新, 都伴随着新的传播媒介的出 现, 都 带来了 信息传播的大革命, 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 巨 大变化, 同时社会也 对媒介形态予以反作用, 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卸运输合同中责任限制解析
- 电子商务销售年终总结范文5篇
- 伊斯兰教场地暖施工合同
- 企业宣传片导演聘用模板
- 停车场车辆保管合作协议
- 保税区混凝土路面修建协议
- 旅游集团授权管理方法
- 渠道价格策略制定增强竞争力
- 服装设计师合作协议证书聘用
- 电子商务中的网络推广策略
- 《道路交叉设计》课件
- 《活着》读后感-课件
- 体检报告汇总分析中风险的防范
- 村里建群管理制度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研究5300字】
- 2024年中核汇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上海市2024届高三7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等级考)(解析版)
- 肺炎护理查房课件
- 2024年中国华能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服务质量的管理规定模版
- 部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