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研究.pdf_第1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研究.pdf_第2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研究.pdf_第3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研究.pdf_第4页
(区域经济学专业论文)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别加以标注和 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 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盔焦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 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e t 期:7 咖年夕月乡e t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党的十七大进而提出了“遵循市场经济 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 。黄河为中 国第二长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古老而雄伟的黄河曾给神州大地带来了 富饶和文明。以黄河流域为依托的黄河沿岸经济带是我国是继长江经济带以后,横贯我国 东西覆盖地区较广的流域性经济带,连接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进入2 1 世纪以来, 关于黄河流域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逐渐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发展战略问题,受到国家 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鉴于黄河沿岸经济带建设已被提上日程,对其开发进行论证就显得迫 切和必要。 论文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有关于经济带方面的基本研 究理论。 第二部分介绍国内外的经济带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包括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田纳西 河,欧洲的莱茵河和国内的长江经济带、珠江流域经济带。 第三部分介绍了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发展过程,并从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带的现状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分析了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综合优势和关键环节,其中关键环节包括: 提高黄河流域人均收入、保护黄河流域环境资源、优化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加快黄河三 角洲建设步伐。 第五部分通过前几部分的分析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黄河沿经济带开发的战略地位, 并做出了适合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对策创意。 总之,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意义非凡,本文主要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手法, 对该区域的开发问题做出论证,力求通过详实的分析,能为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开发提供 积极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黄河沿岸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东中西联动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论证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o n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y e l l o wr i v e re c o n o m i cb e l t s a b s tr a c t a sc h i n a sr e g i o n a l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i s a c c e l e r a t i n g ,a n d t h e nt h e s e v e n t e e n t hn a t i o n a lc o n g r e s so ft h ec o m m u n i s tp a r t yo fc h i n ap u tf o r w a r d f o l l o w i n gt h e m a r k e tr u l e s ,b r e a k i n gt h e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d i v i s i o n st op r o m o t e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an u m b e ro f s t r o n g ,c l o s e - k n i te c o n o m i cz o n e sa n de c o n o m i cb e i t s ”y e l l o wr i v e r , c h i n a ss e c o n dl o n g e s t r i v e r ,t h ey 色u o w 贴v e rv a l l e yi sa ni m p o r t a n tb i r t h p l a c eo f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 a n c i e n ta n dv a s t l a n do fm a j e s t i cy e l l o wr i v e rg a v eb r o u g h tr i c ha n dc i v i l i z e d b a c k e db y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 e c o n o m i cb e l ta l o n g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i st h es e c o n di nc h i n aa f t e rt h ey a n g t z er i v e r e c o n o m i cb e i t , r u n n i n gt h r o u g haw i d e rc o v e r a g ea r e ao ft h ee a s ta n dw e s tb a s i no ft h e e c o n o m i cz o n e ,c o n n e c t i n gt h ee a s t e r n , m i d d l ea n dw e s t e r nr e g i o n s i n t ot h e21s tc e n t u r y , t h e 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a n dd i r e c t i o no n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b a s i n , a n dg r a d u a l l yb e c o m eam a j o r 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r a t e g yb yt h es t a t ea n ds o c i e t ya t t e n t i o n v i e wo ft h ee c o n o m i cz o n ea l o n gt h e y e l l o wr i v e rh a sb e e np u to nt h ea g e n d a , t oc o n d u c tf e a s i b i l i t ys t u d i e so f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i s u r g e n ta n dn e c e s s a r y p a p e r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n ef i r s t p a r t i s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td e s c r i b e st h er e s e a r c h b a c k g r o u n d , r e s e a r c h 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e c o n o m i ct h e o r yw i t hr e g a r dt ob a s i cr e s e a r c h n es e c o n d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se x p e r i e n c ea n d 也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o ft h ee c o n o m y b e l t s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a n di n c l u d i n g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m i s s i s s i p p i ,t e n n e s s e er i v e r , e u r o p e sr h i n ea n dt h ed o m e s t i cy a n g t z er i v e re c o n o m i cb e l t , p e a r lr i v e re c o n o m i cb e l t 珏et h i r ds e c t i o nd e s c r i b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o f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e c o n o m i cb e l t , a n da n a l y s e sw i t ht h es t a t u sq u of r o mt h eg r o s sd o m e s t i cp r o d u c t , p e rc a p i t ag d pa n d 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i nt e r m so fe c o n o m i cb e l t t h ef o u r t h p a r t 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l o n g 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e c o n o m i cb e l t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d v a n t a g e sa n dk e yl i n k s ,k e yo fw h i c hi n c l u d e :r a i s i n gt h ep e rc a p i t ai n c o m e o f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 , y e l l o wr i v e rb a s i nt op r o t e c t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r e s o u r c e s ,o p t i m i z e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 , s p e e du pt h ep a c eo f b u i l d i n gy e l l o wr i v e rd e l t a p a r tf i v eb yt h ep r e v i o u sp a r to ft h ea n a l y s i s ,g i v e sf l i r t h e ra n a l y s i so ft h ee c o n o m i cb e l t a l o n g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d e v e l o ps t r a t e g i cp o s i t i o n , a n dm a k et h ea p p r o p r i a t ea n dc r e a t i v e r e s p o n s ea l o n g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e c o n o m i cb e l t i ns h o r t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l o n g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e c o n o m i cb e l ti sv e r ys i g n i f i c a n t , t h i s p a p e rp r i m a r i l yt h r o u g hq u a l i t a t i v ea n d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p p r o a c h , m a k ea na r g u m e n tt ot h e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e g i o n s o u g h tt h r o u g h 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e c o n o m i cz o n ef o r d e v e l o p m e n ta l o n gt h ey e l l o wr i v e rp o s i t i v ea n de f f e c t i v ep r o p o s a l s w o u l db ep r o v i d e d k e yw o r d s :y e l l o wr i v e re c o n o m i cb e l t s ;c o o r d i n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a nr e g i o n s ; c o o p e r a t i o no fe a s t ,m i d d l ea n dw e s tr e g i o n s ,d e v e l o p m e n t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 - i i i - -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论证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1 绪论1 1 1 选题背景1 1 1 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1 1 1 2 区域经济结构不平衡现状3 1 1 3 黄河资源环境发展背景。4 1 2 研究意义6 1 2 1 理论意义。6 1 2 2 实践意义6 1 3 经济带发展的基本研究理论7 1 3 1 增长极理论7 1 3 2 点轴理论8 1 3 3 区域二元结构理论9 2 国内外沿岸经济带发展对比1 1 2 1 国外沿岸经济带的发展1 1 2 1 1 美国河流沿岸经济发展特征和经验11 2 1 2 欧洲河流沿岸经济发展特征和经验1 2 2 2 国内河流沿岸经济发展现状1 3 2 2 1 长江沿岸经济带的发展特征和经验1 3 2 2 2 珠江流域发展1 4 3 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分析1 6 3 1 黄河沿岸经济带的发展过程1 6 3 2 黄河沿岸经济带的现状分析_ 1 7 3 2 1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分析1 7 3 2 2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析1 9 3 2 3 三次产业结构分析2 0 4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综合优势和关键环节2 3 4 1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综合优势2 3 4 1 1 文化依据:历史悠久的黄河文明2 3 4 1 2 物质基础:丰富雄厚的资源配置2 3 i v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1 3 发展空间:博大广阔的流域覆盖2 4 4 1 4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交通体系2 4 4 1 5 市场容量:众多密集的人口资源2 4 4 1 6 先决条件:沿海开放的强力拉动2 5 4 2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关键环节2 6 4 2 1 提高黄河流域人均收入,逐步缩小东西差距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1 6 4 2 2 保护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是建设环境友好性、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一 步2 6 4 2 3 优化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良性互动是保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1 7 4 2 4 加快黄河三角洲建设步伐,打造黄河流域经济引擎是区域开发的基本模式 :! ; 5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战略定位和对策研究2 9 5 1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战略定位。2 9 5 1 1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突破口2 9 5 1 2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客观要求3 0 5 1 3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是实现全国经济东中西联动的重要一环3 1 5 1 4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是缩小东中西部人均收入差距的有力措施3 2 5 2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的对策建议3 3 5 2 1 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3 3 5 2 2 积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统一3 3 5 2 3 积极优化沿岸产业结构,注重培育和形成新经济增长极3 4 5 2 4 积极采取提高农民收入措施,注重加快区域城镇化建设步伐3 5 5 2 5 积极实施东中西部协调战略,注重进一步加强经济联系与协作3 6 5 2 6 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开发,注重借鉴国内j l - 的开发经验3 7 参考文献3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 0 致谢4 1 一v 一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 1 选题背景 1 1 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 可持续发展也称为持续发展。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 9 8 7 年的报告我们共 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 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这一定义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于林业和渔业,在该概念产生之初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 略。即如何在保证环境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既保证资源的当代合理利用,而新长成 的资源可以弥补被利用掉的资源。在对一定区域的渔业资源和林业资源的可持续生产的 研究基础上,经济学家遂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资源开采利用过度、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显现,在美、日、 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出现公害事件。为此,美国生物学家r c a r s o n 寂静的春天 的出版和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的问世,在唤起世人惊醒的同时,促进了世界各国 对自身发展的反思与发展道路的探索。世人为了找到一种能够满足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受 到破坏的前提下的未来发展模式,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和探索,先后提出过“有机增长”、 “全面发展 、“同步发展 和“协调发展”等理念,但这些构想都不够全面、准确, 因而在世界范围的反响较小。 直到2 0 世纪8 0 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才逐渐形成。1 9 8 0 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 ( i u c n ) 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 w w f ) 的支持下制订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第 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 一词。紧接着1 9 8 3 年1 1 月,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 w e c d ) 在联合国宣布成立,应联合国的要求,该机构经过了长达4 年的充分研究和论证,于1 9 8 7 年做出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并把可持续 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 。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在全球各种机构和高校的不断深入研究,该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 推广,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 到了2 0 世纪9 0 年代,可持续发展概念不断得以深化和完善,并逐渐由理论研究付 诸实践探索。1 9 9 2 年6 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u n c e d ) 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 全世界共有1 8 3 个国家联合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这么多的国家坐在一起,本着合作的 精神和共同的责任感,探讨解决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对策。大会通过的( 2 1 世纪议程, 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认识深化的结晶,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论证 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可持续发展 不再仅仅是对当代人和后代共 同满足需求的诠释,而且容括了国家主权、国际公平、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环境和 发展相结合等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念之所以能在世界不同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 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达成共识和得到认同。是由于她使人们逐步认识 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人类社会有序演化的唯一选择。 以倡导保持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内容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 来实践的,它提醒和号召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 改善。在这种背景下,人类需要变革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特别应从全球的角度调整 现行的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和政策,加强国家、政府和非政府间的国际、区域合作。在 巴西会议之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表示出了极大兴趣,对其研究和实践活动异常活 跃,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争取一个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繁荣,在联合国 和其他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共识 和矢志不移的战略方针。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又正处在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过渡时 期,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我们必须摒弃西方高污染、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在追 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但是人口众多,尤其是贫困人 口比重大,人均资源少,迫切要求我们快速发展,因而资源环境承受的压力巨大,人口、 经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尖锐。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彻底摆脱人口、资源、环境困境和贫穷的唯一正确选择。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施,把可持续发展既看作挑战,又视为机遇, 且列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巴西会议之后,我国积极履行大会提出的任 务,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署( u n d p ) 、环境署( u n e p ) 的支持下,先后完成了中 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国环境保护战略、中国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 国家方案、中国2 l 世纪议程等十多项重大研究和方案,且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 展的“九五”和“十五 规划,逐步实施。此外,积极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全国生态省市县建设和区( 流) 域生态环境规划等实践探索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全民教 育活动,以便在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永葆中华民族“万古长青刀。 在新世纪之初,尽管“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地球村”居民的广泛共识,并逐渐 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有关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亟待 解脱的困境依然严峻,实现我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决非一路畅通。只有贯彻落实“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科学发展观,建树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为准则,在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提升物质生产和消费文明状态的同时,坚持生育和环境文明,才能缔造可持续发展要求 下的人类文明。 1 1 2 区域经济结构不平衡现状 区域经济发展及其不平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学最根本的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是单一 区域的发展问题,而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是多个区域的发展问题。单一区域的发展问题 是怎么发展的问题,而多个区域的发展问题不仅是区域本身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区 域间的发展水平差异所带来的问题。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是由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所 决定的,表现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化和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l 】。从世界经济发 展的历史渊源来看,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阶段都表现得相当明显,而在中国的经 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中国经济是由众多区域经济体组成的有机体。中国各区 域都具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经济体系,而各区域经济体系又形成庞大的区域经济体系。特 别是在实行3 0 多年的区域差别发展以来,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 的一个重大问题。由此,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重新认 识和界定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中国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内,一直以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为指导。应 该充分肯定的是,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理论认识到,要素及其长期的积累在区域经济发展 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的现实指导性存在很大的 缺陷。首先在于持续不断的要素投入如何获得。其次在忽视自然要素禀赋在区域要素积 累中的限制作用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实现区域要素积累的均衡,如何计算不同区域的要素 差距。再次,区域经济与区域要素投入的具体关系如何测度,不同区域之间的区域差异 需要投入多少要素才能实现区域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最后,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 从理性观念出发,是一种公平优先的发展战略,没有把经济效益摆在首位,这与现实中, 尤其是与发展中国家渴望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差距太大。因此,区域平衡发展理论忽视 区域差异产生的必然性,从根本上来说缺乏可行性。 特别是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以佩鲁( p e r r o u x f ) 的增长极理论为指导,在中国 实行2 0 多年的区域差异发展模式来看,确实对提高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起到很大的推 动作用,但并没有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发展差距,反而产生了马太效应,发达地区与落 后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正如克鲁格曼( i 【r u g m a n ,p ) 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解释发达地区之 间的空间收敛,却无法解释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越来越大的差距和几乎很小的贸易量。 而这种差距扩大的局面正是在市场机制内在的规律性所决定的区域要素积累所造成的。 在当前中国区域差距日益扩大的的情况下,迫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区域不平衡发展到区域 经济发展平衡的路径的可行性。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论证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沿岸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大 量的生产要素向东部地区转移,经济处于举全国之力发展东部地区的局面。但随着经济 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情况并没有出 现,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的优惠政策,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 制,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板块的经济水平日益 拉大。从区域发展全局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中 存在地方割据现象。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地块,这里所指的地块既包括区域划分为主 的地块,也包括行政区划为主的地块。各个区域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或以公开形 式、或以隐蔽形式搞地方保护主义,这样只会使逐渐扩大的地区经济差异现象更为严重。 如在争夺区域资源而展开的区域争夺大战,近两年各省成立专门部门负责电煤采购就是 个典型例子;通过垄断和封锁资源、商品、技术、人才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这种情况 不仅导致了企业、行业、地区之间的优势无法实现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导致过度竞 争,而且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国域 大市场难以形成。二是重复建设严重,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在建 设方面,重复建设体现在两个方面,包括利润和门槛都较高的产业领域、投入资金量较 大的基础设施领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加强了地方政府产业经济发展的迫切意愿,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造成了低效率、低水平地重复引 进生产建设,生产能力过剩等后果。在对外方面,地方政府不是在比优势,而是在比优 惠,在引进外资方面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方面有存在严重的压价行为,地方 政府之间不断地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之间的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产业优 势不明显、规模优势无法实现,地区比较优势体现不出来,从而削弱了区域特色优势和 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总体提高。三是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形成巨大差异。由于在改革开放初 期,我国实行的经济发展思路是少数地区优先发展,然后少数带动多数共同富裕,我国 对东部沿海经济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部 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已经凸显出来。由于以往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在我国东 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之后,产业水平、经济结构在东西区域之间差距明显,国 家的整体改革发展目标往往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产生冲突,使国家整体改革方案难以 设计与贯彻落实。 1 1 3 黄河资源环境发展背景 黄河流域自然和人文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地方经济和承接经济产业升级优化的先天 优势。但是由于过去的粗放式开发和掠夺式开发,黄河流域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和矿产资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源在内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人文资源的开发方面又略显不足,没有能够把当地风 俗、历史古迹同生态、旅游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黄河流域1 9 5 卜2 0 0 0 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 0 6 6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 5 9 4 4 亿立方米,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1 1 2 2 亿立方米。2 0 0 4 年,黄河流域总供水量 3 7 2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 3 8 亿立方米,占6 4 ;地下水1 3 2 亿立方米,占3 5 5 ; 其他水源占0 5 。总用水量3 7 2 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2 7 7 亿立方米,占7 4 ;i 业用水5 5 亿立方米,占1 5 :生活用水3 7 亿立方米,占1 0 。除供本流域用水外,黄 河下游还向海河、淮河等外流域供水6 7 亿立方米。2 0 0 4 年,黄河流域人均用水量3 3 5 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4 2 7 立方米的7 8 5 ;万元g d p 用水量3 4 3 立方米,为全国平均 值3 9 9 立方米的8 6 ;亩均灌溉用水量3 8 7 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4 5 0 立方米的8 6 ; 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1 1 4 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1 9 6 立方米的5 8 。从以上数据可以 看出,黄河流域近几年来用水效率提升较快,主要用水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值,用水效 率属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但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中仍存在着突出问题,主要有水资源 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用水严重短缺;水资源短缺与用水浪费的现象保存; 水污染不断加剧;地表水资源量不能满足黄河综合治理目标所提出的要求【2 】。 黄河沿岸经济带的矿产资源丰富,在1 9 9 0 年探明的矿产有1 1 4 种,在全国已探明 的4 5 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 7 种。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 0 1 6 的具有相对优势 的矿产有天然碱、硫铁矿、水泥用灰岩、钨、铜、岩石等6 种;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1 6 3 2 的具有地区性优势的矿产有石油、芒硝2 种;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 2 以上的具有全国 优势的矿产有稀土、石膏、玻璃用石英岩、铌、煤、铝土矿、钥、耐火粘土等8 种。黄 河流域矿产资源既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且成矿条件多样,为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流域内有色金属矿产成分复杂,共生、伴生多种有益成分,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很大。流 域内有兴海玛沁迭部区,西宁兰州区,灵武“同心石嘴山区,内蒙古河套地区,晋、 陕、蒙接壤地区,晋中、晋南地区,渭北区,豫西焦作区及下游地区等9 个资源集中 区,可以形成各具特色和不同规模的生产基地,进行集约化开采利用。 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都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全国的“能源流域 。已探明煤产地 ( 或井口) 6 8 5 处,保有储量4 ,4 9 2 4 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1 6 5 ,预测煤炭资源 总储量1 5 万亿吨。黄河流域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 具有资源雄厚、分布集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易开发等特点。在全国已探 明超过1 0 0 亿吨储量的2 6 个煤田中,黄河流域有1 1 个( 即宁夏鸳鸯湖一盐城煤田,内 蒙古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山西大同煤矿、宁武煤矿、河东煤矿、太原西山煤田、霍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论证 西煤田、沁水煤田,陕西黄陇煤田、陕北侏罗纪煤田) 。流域内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 储量为4 l 亿吨和6 7 2 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地质总储量的2 6 6 和9 ,主要分布在胜 利、中原、长庆和延长4 个油区。其中,胜利油田是全国的第二大油田。 1 2 研究意义 1 2 1 理论意义 经济带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形状上呈条带状分布,具有特定层次、功能、结构的经 济地域单元。经济带作为经济地域系统中的子系统,但又不同于其他子系统,在形成发 展的条件机制、发展特点、分布状况与结构功能诸方面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剧3 1 。经济带 的雏形可追溯为由美国经济学家斯坦德吉尔于1 9 2 7 年通过对早期的“工业四边形 这个概念的引申,提出制造业带的概念,它着重强调工业生产活动的重要性及其连续性, 以主要工业中心的相互联系为依据;其次德格( d e g e e r l ) 和佩林克斯( p a e l i n c k j ) 认为,发展轴是指有利于特定工业综合体和特定商品流动的所有辅助基础设施,在技术 经济上适应一个巨大经济空间有效运行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活动所组成的地理单元; 此外,以德国经济学家沃纳松巴特( w e r n e rs o m b a r t ) 为代表提出了类似经济带的“生 长轴 理论,他强调连接各中心的重要交通干线的建设将形成新的有利区位,降低了原 料和成品的运输费用,方便了人口的流动,从而新的交通干线将对产业和人口产生吸引 作用,形成新的居民点,并使产业沿交通干线集聚,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带。所有这些概 念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者注重经济联系,或重视交通干线的作用,都没能给经济带 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笔者认为,经济带的定义可以总结为建立在一个巨大经济空间中企业彼此之间联系 的基础上,并由众多的产业部门彼此间协作配合在资源密集区、中心城市或者交通枢纽 ( 或节点) 集聚,形成由线状基础设施束彼此相互联结的若干相互紧密联系的、大小各 异的中心共同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条带状产业集聚区域。 由此可以看出,构成经济带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连接城市与产业的综 合运输通道,即线状基础设施束;二是沿状基础设施束分布的聚落( 主要指经济中心、 大中城市和集镇) ;三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群。三大构成要素相辅相成、相互 作用,进而推动经济带的演变。 1 2 2 实践意义 沿岸经济带研究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沿海经济带、沿江沿河经济带和沿路经济带 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开发的主要模式。在过去的区域经济发展中,我们主要关注沿海 核心经济圈的发展和优化,即:以首都圈为核心,以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两翼,提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升和拓展环渤海经济圈;以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改革发 展意见的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形成东海经济圈;以珠三角地区改革 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为引擎, 加速形成南海经济圈。在东部地区取得较好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把这种发展模式和经 验很好地拓展到中西部地区。通过沿江、沿河经济带的带动,可以实现经济东中西互动 式发展,在中西部建立极化核心经济带来承接世界和东部的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中国区 域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两大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济 带,即沿海经济带和沿江经济带,属于我国东部和南部两大区域经济长廊,其中沿海经 济带受益于我国优惠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沿江经济带属于交通带动、产业带动的跨区域 经济发展协调带,两者均对我国以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黄河沿岸经济带秉承 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沿岸区域具有丰富的资源支持,又连接着我国典 型的三大经济板块,是我国北方主要的人口集聚区,其发展对我国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既 是内容,也是借鉴。 1 3 经济带发展的基本研究理论 1 3 1 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 f r a n c o i sp e r r o u x ) 首次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后来法国 经济学家布代维尔( j - b b o u d e v i l l e )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 j o h n - f r i s h m a n ) 、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 g u n n a rm y r d a l )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 a 0 h i s c h m a n ) 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 者地区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单元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因为实现均衡 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能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并且无法实现,经 济的发展通常是一个或几个“增长中心 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增长极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非常明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区位经济。区位经济是有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企业或者某几项经济活动集 中于同一区位而出现的。例如,某一专业化生产的多个生产部门集中在某一区域, 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可以共同培养与利用当 地熟练劳动力,可以形成较大的原材料等外购物资的市场需求和所生产产品的市 场供给,从而使经济活动活跃,形成良性循环。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 经济范围的扩大而带来的经济成本的增加。如可以通过减少分摊广告费用和非生 产性支出的份额、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从而获得单位成本的降低和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外部经济。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 黄河沿岸经济带开发论证 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外 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 自从增长极理论被提出后,其不断地得到认可和利用,相对其他区域经济学 理论来说,该理论被许多国家用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划问题的原因来源于 其具有独特的优点:首先:增长极理论对经济发展的描述更加符合现实。新古典 经济学家相信均衡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能够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即使短期 内出现偏离,从长期来看依然会处于均衡状态。佩鲁则有相左的观点,他认为由 于区域生产要素配置的不平衡,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的失衡,并且随着优势的不断 集聚,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失衡会成为一种常态。这一点非常符合地区差距存在 的现实。其次,增长极概念鼓励技术革新,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 用,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最后,增长极概念非常简单、易于理解,政策制 定者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些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对政策制定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例如,佩鲁认为现代市场竞争的过程中由于各 种因素导致的垄断和不完善,必然会加大社会总成本,削减社会总福利,不利于 推进型企业做出理性选择,因此,他提出应对某些推进型企业进行规划和补贴。 1 3 2 点轴理论 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该理论最早是由波兰经济学家萨伦巴和 马利士提出的。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 点状分布的经济中心,既可以称为区域经济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 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的数量逐渐增多,相互之间连接起来就成为了轴线,连 需要交通路线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 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其本身对人口、产业也 轴线两侧集聚,进的经济增长极会在轴线两侧形 因此,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 点) 地发展推移可以称为点轴开发。 展起来的一种区域卡发模式。法国经济学家佩鲁 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增长极是一个广大的 优越的少数地点。一个增长极一经形成,它就要 益壮大,并使周围的区域成为极化区域。当增长 化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向周围地区的扩 到周围的区域,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的增长。增长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极的形成关键取决于主导产业的形成。主导产业一般现在又称为推动型产业,是 一个区域内具有支配地位、起方向性的产业。一旦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由于乘 数效应,源于产业之间的自然联系,必然会形成主导产业周围的前相联系产业, 后相联系产业和旁侧联系产业。 点轴发展理论基本上符合生产力空间运动的客观规律。首先,通过“点刀、 “轴刀两要素的结合,在空间结构上,出现由点而轴,由轴而面的格局,呈现出 一种立体结构和网格态势,对于信息的横向流动和经济的横向联系有较大的优越 性。其次,它通过重点轴线的开发和渐进扩散形式,弥补梯度推移的平面板块式 的递进方式的不足,真正发挥主体优势,有利于转化区域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周 围乡村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协调城市与区域及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此外,它 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资源的不合理流动,同时,且有 助于消除区域市场壁垒,促进全国统一的市场的形成。 1 3 3 区域二元结构理论 区域二元结构理论的内涵相当丰富。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早期对农业 部门和工业部门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1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