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当下社会,大众传媒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学的创作环境、传播与接受方 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而带来文学是否终结的疑问。本文首先根据大众传媒时代文 化的特点总体说明这一时代文学活动的变化,文学图像化,文学大众化,文学商品化。 继之具体分析文学四要素的消解,文学价值与社会功能的弱化,并对“文学终结论 作 辩证的分析:“终结只是传统文学特性和价值功能的变化,并非消亡,只是多数作品 不再刻意强调和突出文学的这些特性和功能,这只是量的变化,而非质的改变。文学的 艺术性、严肃性、深刻性的理性标准不会改变,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也不会改变。 随后从文学的独特审美场域来说明文学的稳定性,亦说明大众传媒对文学的建构意义, 最后指出,文学在大众传媒时代应主动调整,将文学形式、文学观念的创新与坚守文学 的人文价值立场统一起来。 关键词大众传媒文学图像网络文学市场 a b s 仃a c t a b s t r a c t p r e s e n ts o c i e t y , t h em a s sm e d i at oa f f e c ta l la s p e c t so fs o c i a ll i f e l i t e r a t u r ee n v i r o n m e n t ,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a c c e p t a n c eh a v et a k e np l a c ei nt h ew a yas i g n i f i c a n tc h a n g e ,w h i c h b r o u g h ta b o u tt h ee n do ft h ed o u b tw h e t h e rl i t e r a t u r e i nt h i sp a p e r , f i r s to fa l l ,t h ee r ao fm a s s m e d i ac u l t u r ei na c c o r d a n c e 、析t l l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o v e r a l ll i t e r a r ya c t i v i t i e so ft h i se r a o fc h a n g e ,i m a g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p o p u l a rl i t e r a t u r e ,l i t e r a r yc o m m e r c i a l i z a t i o n f o l l o w e db ya 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f o u re l e m e n t sd i g e s t i o nl i t e r a t u r e ,l i t e r a r yv a l u ea n ds o c i a lf u n c t i o no f t h ew e a k e n i n g ,a n d ”e n do fl i t e r a t u r e ”a sad i a l e c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 :”e n d ”i so n l yt r a d i t i o n a l l i t e r a r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c h a n g e si nt h ev a l u ef u n c t i o ni sn o td e a d ,m o s to ft h ew o r ki s d e l i b e r a t e l yn o te m p h a s i z e da n dh i g h l i g h t e dt h el i t e r a t u r et h e s ef e a t u r e sa n df u n c t i o n a l i t y , t h i si sj u s tt h ea m o u n to fc h a n g e ,r a t h e rt h a naq u a l i t a t i v ec h a n g e l i t e r a t u r ea r t i s t i c ,s e r i o u s , p r o f o u n da n dr a t i o n a ls t a n d a r d sw i l ln o tc h a n g e ,p e o p l e c e n t e r e dc o n c e p to ft h ec o r ev a l u e s w i l ln o tc h a n g e t h e nt h eu n i q u ea e s t h e t i cf r o mt h el f f e r a r yf i e l dt oi l l u s t r a t et h es t a b i l i t y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l s os t a t e dt h a t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m a s sm e d i ao n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 f i n a l l y , l i t e r a t u r ei nt h em a s sm e d i as h o u l dt a k et h ei n i t i a t i v et oa d j u s tt h et i m e s ,t h ef o r mo f l i t e r a t u r e ,l i t e r a t u r eo fi n n o v a t i o na n da d h e r et ot h ec o n c e p to fh u m a nv a l u e sa n dt h ep o s i t i o n o fl i t e r a r yu n i t y k e yw o r d sm a s sm e d i a l i t e r a t u r e i m a g en e t w o r kl i t e r a t u r e m a r k e t i i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年月上一日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0 。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为申请河北大学学位所提交的题目为( 大红幢钇靶时代锏文学觎 ) 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 硐桶 ) 指导并与导师合作下取得的研究成果,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在河北大学所提供的研究经费及导师的研究经费资助下完 成的。本人完全了解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护知识产权所制定的各项法律、行 政法规以及河北大学的相关规定。 本人声明如下:本论文的成果归河北大学所有,未经征得指导教师和河北大学的书 面同意和授权,本人保证不以任何形式公开和传播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内容。如果违反 本声明,本人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声明人:到至缉日期:珥月卫日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上上多j 珥珥 飙 飙 引言 引言 大众传媒对文学存在的影响问题,是当下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大众传媒时代, 视觉文化突显,图像增值,文学减值;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 化,文学走向市场。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影响着文学的存在及发展。米勒的“文学终结 论的提出,使文学存在的危机问题更加明了化,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讨论。针对米 勒的“文学终结论 ,中国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童庆炳的全球化时代文学和文 学批评会消亡吗? 、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赖大仁的文学“终结论”与 “距离说”、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 ,余虹的文学的终结和文学性的蔓延, 金惠敏的趋零距离与文学当前的危机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来进行思考,杜书瀛 的文学会消亡吗? 学术前沿沉思录比较系统的论述了大众传媒时代文学的存在 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对大众传媒对文学存在的影响关注非常广泛。麦克 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系统的分析了大众传媒时代媒介对人的感官的影响, 提出了“媒介是人的感官存在的人工延伸 的著名论断,大众传媒通过改变人的感官来 改变人类的认知模式,从而改变印刷媒介时代文学培养起来的线性的认知方式,改变文 学的社会地位。尼克史蒂文森在认识媒介文化中把大众传媒和文学进行研究的诸 多理论流派进行划分,是西方学者对大众传媒与文学研究的理论的汇总,是比较系统的 理论书籍。以上两部著作,着重从理论上进行建构,不是实践问题的分析。在国内,有 张邦卫的媒介诗学传媒视野下的文学和文学理论主要考察文学载体大规模迁移 后的文学新家园与新格局,更多的是对西方文论的阐释以及文学现象的分析,为文学理 论研究寻找新的支点和全景敞视的新视窗。 关于研究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的论文也是很多。张玉能、张弓的大众媒介与话语 生产和文学生产认为大众媒介是图像化、平面化、虚拟化的精神生产方式,而文学生 产的审美意象的审美特征主要在于内在心象性、深度理解性、生活体验性,由此来看大 众媒介对文学的消解,而缺乏大众媒介对文学的建构作用的具体分析。张明德、张英芳 的消解还是重构? 传媒对文学的双重影响一文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传媒 从中介和工具的地位转变为功能主体的建构性力量。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的转变对文学在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下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对二者关系的新变化进行研究,从正面 和负面的双重效应来寻找文学在传媒的作用下应如何建构自身的成长。但该文中对传媒 对文学的负面影响的论述缺乏较为具体的分析。欧阳友权的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 型主要从数字媒介着手,认为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媒介,用不可抗拒的技术力 量引发当代文学的转型,为汉语文学的历史演变扮演了“消解 和“启蒙的双重角色。 但这篇论文只是针对数字媒介下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影响,只是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一 个分支。马大康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认为电子媒介无情的剥夺了文人和 知识精英的文化特权,重组着文化秩序。传统的文字传播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文 字作品汇成文化长河的主干道,由它承载的文化价值观成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这些在 电子媒介时代被颠覆,文学的文化核心地位受到冲击,文学存在的危机在电子媒介的冲 击下不断显现。李衍柱的媒介革命与文学生产链的建构指出在数字化生存的大众传 媒时代,数字化生存与大众传媒时代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前所未有的 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只是简略的论述,文中主要谈了大众传媒时代 文学的生产链的建构。 上述研究都是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对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进行单方面的研究,而 没有对大众传媒时代文学的存在问题进行有机的整理,缺乏系统的研究。与以上研究相 比,本文以一种宏观的视角,从大众传媒与文学的结合点出发,立足于大众传媒在当代 文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来看大众传媒时代文学的存在方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文 学的消解。在客观看待“文学终结论”的前提下,分析大众传媒时代文学的传承与建构, 通过其本身的调整与应对使文学健康的、有活力的向前发展。 本文首先研究大众传媒影响下的文学面貌。大众传媒时代,视觉文化突显,大众文 化勃兴,文化产业化,这些给文学活动带来了新的变化,文学图像化,文学大众化,文 学商品化。文学活动的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传统文学。接着研究文学的基本要 素与价值功能的消解。大众传媒时代文学的四要素发生了变化,世界虚拟化,作者的知 识分子角色弱化,文本形式美的转变,读者世俗化。同时,文学价值与社会功能弱化, 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衰弱,文学的认识功能,教化功能,审美功能被文学的娱 乐功能代替。米勒的“文学终结论”的提出,更是给文学阵地重重的一击,引起中国学 者的广泛关注。本人绝非“文学终结论 的支持者,但却认为这样的一种假说是有益的, 它提醒我们对这一时期的文学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后研究文学的传承与建构。从文学的 2 引言 独特审美场域说明文学的稳定性,语言媒介的独特性,内视形象的美感性,生命体验的 传承性;同时,大众传媒凭借其技术优势对文学有着建构的意义:大众传媒产生新的文 学样式,拓宽了文学传播渠道,促使文学回归民间;并且认为大众传媒时代,通过调整 和应对,将文学形式与文学观念的创新与坚守文学的人文价值立场统一起来,文学能够 健康有活力的向前发展。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1 章大众传媒影响下的文学面貌 所谓“大众传媒”“指以各种技术手段形成的,向社会大众传递信息的专用工具形 态。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和书籍。报纸、广 播、电视因其以新闻信息的传播为基础功能,又称为新闻媒介,“2 0 世纪9 0 年代 后期,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介的迅速扩张开始了大众传播媒介划时代革命。 大众 传媒时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文化生产、传播、接受与消费模式的一个命名,也就 是说我们现在的文化运作方式与文化形态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的显示与观看来实现的。 而大众传媒利用其现代科技的优势,催生了电影、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正是他们包 围着我们的现实生活,构成了当今社会的文化统治。 1 1 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特点 1 1 1 视觉文化的突显 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兴盛,直接诱导了视觉文化的膨胀。在当代社会里, 无论你身处何方,形形色色的图像和各式各样的形象都会无时无刻的蜂拥到你面前。他 们铺天盖地,无所不在,霸权式的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被称为“后工业之父 的丹尼尔贝尔指出:“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景象,尤其是后者, 组织了美学,统帅了观众。 在大众传媒的时代背景下,视觉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当前世 界性的热点话题。 历史上最早对“视觉文化”这一概念进行理论阐述的是匈牙利的电影美学家巴拉兹。 他在电影美学一书中说:“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2 0 世纪3 0 年代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 的著名论断,后 现代哲学家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也提出了“景观社会 的概念。此后,法兰 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本雅明关于“机械复制时代 的文明的阐释,波德里亚提出的“消费 社会”、“类象时代 等概念的论述,都极大地丰富了视觉文化的内涵。加拿大学者麦克 卢汉在电子媒介文化研究中进一步强化了视觉文化主题。前面谈到的美国文化学者丹尼 尔贝尔也有对当代文化现象的视觉文化的肯定论断。 黄晓钟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 0 0 5 第1 9 2 0 页。 【美】丹尼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 m 赵一丹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 9 9 2 第1 5 6 页。 4 第1 章大众传媒影响下的文学面貌 曼量曼曼曼舅舅曼曼量曼曼曼曼曼舅曼曼鼍曼邑皇量曼皇曼曼寡曼曼量皇i 曼曼曼曼曼! 曼曼曼曼曼鼍曼曼量曼曼! ! 曼曼曼曼曼舅曼皇曼曼曼曼曼曼皇皇曼量曼皇量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鼍 这里所说的视觉文化,是指区别于语言文化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他并不是在艺术 学领域中所指涉的视觉文化概念,也不是传统学科研究中的视觉含义。从一定意义上讲, 它是指以图像、影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凭借 光电信道的影视以及电脑多媒体作为传播的介质,与传统的印刷文化相对应的文化形态 的转变。 美国艺术批评家格林伯格指出:“每门艺术权限的特有而合适的范围,这与该艺术 所特有的媒介特性相一致。”视觉文化时代是建立在强大的视觉技术和电子媒介基础上 的,它的传播以图像作为基本媒介,并凭借先进的传播媒介逐步建立起自己传播方式的 霸权地位,影视、广告、m t v 、卡通漫画、网上f l a s h 种种动态的非动态的图像在我 们的生活中蜂拥而至,几乎要将我们淹没。英国学者约翰伯杰在视觉艺术鉴赏一 书中写道:“历史上也没有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曾经出现过这么集中的影像,这么密 集的视觉信息。 圆的确如此,这些围绕着我们的影像和视觉的信息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视 觉化生存。在大众传媒时代,视觉形象不断地借助电影、电视、网络等先进的电子传播 媒介,不断地扩大影响范围,增加其自身的影响力。而且,视觉文化与电子媒介相互作 用,呈现出“双赢的局面。视觉形象借助电子媒介得以快速而高效的传播。大众传媒 时代,视觉文化被突显,视觉文化的广泛传播又带动媒介的发展,这是一个媒介、视觉 狂欢的时代。 1 1 2 大众文化的勃兴 作为人类2 0 世纪文化的一大创造,大众文化的出现与大众传媒有着直接的渊源。大 众传媒对大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众传媒为大众文化的运作、流通提 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媒介文化与大众文化是同义语。斯诺说:“在当代社会, 公众往往接受媒体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因此,当代文化实际上就成了媒体文化。 什么是“大众文化 ,历来众说纷纭,不可能找到最后的公认正确的答案。学术界 以大众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学派和理论成果很多,但中坚力量是法兰克福学派( 以霍克海 姆,阿多诺,本雅明,葛兰西和哈贝马斯为代表) ,英国文化主义学派( 以r 一威廉姆斯、 霍加特、霍尔为代表) 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的诸多理论流派( 以美国新左派詹姆逊的 美】马丁h 格林伯格超人【m 陈莉、赵婴、周晋英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 9 9 7 第5 9 页。 【英】约翰伯杰视觉艺术鉴赏 m 戴行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9 9 第5 6 页。 【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介与都市艺术 m 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0 1 第4 页。 5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观点为代表) 。相应的,对“大众文化 的定义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流派来着手。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发达资本主义被机械复制的,被粗浅消费的,被 用来欺骗和控制大众的真正艺术品千篇一律的赝品。大众文化是由统治阶级生产的,用 来维护资本主义增值扩张的文化商品,他们强调大众文化的消费性、庸俗性和统治性。 英国文化主义学派认为大众文化主要是由当今大众媒介催生的,以民主参与的形式 生成的,具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又不完全被经济层面和政治层面所决定,并且注重 了流行文化的研究。 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者认为,大众文化是后现代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产 物,消除了精英的社会,民众主导的审美风尚逐渐流行。在定程度上具有开放的、变 革的意义。 如此,可以对大众文化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2 0 世纪工业社 会、消费社会的文化。它以大众传播媒介( 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 为手段,按商品市场 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和日常文化形态。 大众传媒是研究大众文化的主要对象。传媒的受众极多,内容极广,具有普及大众 的特点。大众文化是大众传媒的直接产品,大众文化是大众传媒根据大众的需要制作的。 而且从大众传媒负载的文化内容来看,大众传媒不仅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现代社会中 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化存在方式。从大众传媒的角度来看大众文化,它大体包括电子媒 介中的大众文化和纸质媒介中的大众文化两类。如电影、电视、广告、流行音乐等;纸 质媒介中的大众文化是以报刊书籍为主要媒介,如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总而言之, 大众传媒时代,大众文化以大众传媒为依托,无时无刻都包围着受众,使其徜徉其中。 1 1 3 文化产业化 在数字文化生存的大众文化时代,便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文化产业”以其经济 文化一体化的显著特征蓬勃的发展起来。近几年来,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产 业链 这三个字经常出现在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中,“绿色文化产业链 ,“海洋文化 产业链”,“旅游文化产业链 等词频频出现,冲击着我们对文化的传统理解观念。“这 种文化的产业性或大众的一面,从其出现至今已经渗透整个世界。 “文化产业 ( c u l t u r ei n d u s t r y ) 这一概念的明确的文字陈述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 斯】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 m 胡菊兰、张云鹏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 0 0 3 第3 3 页。 6 第1 章大众传媒影响下的文学面貌 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在1 9 9 4 年的文化产业:欺骗公众的启蒙精神一文 中第一次提出,此后收入启蒙辩证法一书。这一概念1 9 9 0 年以前在我国学术界 直被译为“文化工业”金元浦先生在理论意识形态文化产业文化工业文化产业 概念探析中对他们的文化产业含义进行可分析:“霍克海姆和阿多诺提出的文化产业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现代文化的商品化生产制度化机制,它代表的是商业模式的文化活 动的操作的方式,是商业原则下的不同种类的知识产品的生产。第二层意义是指文 化的生产是具有物质性实体性的产业基础,包括电影制作,录音设施,工厂,报纸的高 速印刷,覆盖全球的广播电视台,甚至剧院,俱乐部和舞台表演等云集的大型场所。这 两层意思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文化产业的概念更多的指向商品形式或商业模式 的文化。 在霍克海姆和阿多诺看来,“文化产业 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以现代科 技为依托,现代传媒( 广播、电视、电影、录像、立体音响、现代出版系统等) 是“文 化产业 的根本标志。 在我国,随着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不断深入,“文化产业”不断被在我国 传播和接受。1 9 8 4 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产业统计的文件开始把“文化 列入第三产业 中,1 9 9 2 年,十四大之后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 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使用了文化产业的说法,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明确使用 “文化产业 概念。2 0 0 0 年1 0 月,在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文化产业”首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 出现。2 0 0 2 年,十六大报告又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 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 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2 0 0 4 年3 月2 9 日,国家统计局在和相关 部门讨论研究后,制定了文化和相关产业分类,给“文化产业 一个法定的概念;“为 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 是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在其“批判理论 的总体倾向下阐述的具有强烈 的批判性和否定性。人文文化产业具有复制性、同质性、消费性、商业性、娱乐性等。 而在我国“文化产业”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繁荣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但无论对“文化产业 有何认识,有何分歧,大众传媒的发展是“文化产业”提出的重 要依托。大众传媒为“文化产业 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媒介基础。大众传媒时代,为了 适应市场经济、商业的发展,文化艺术被纳入产业化的过程中,文学当然也不例外。文 7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与传媒结合,纳入“文化产业的领域,使其本身拥有更多的受众,既能满足人民的 文化娱乐需要,又能带来经济利益。海岩的一系列作品: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爱人、玉观音、深牢大狱等被搬上银幕,娱乐人民,丰富文化,创造文化价 值与经济价值。 1 2 文学活动的三大变化 大众传媒时代,文学的存在不能离开传媒而独立存在,它借助传媒的作用进行文学 活动的各个环节。因此,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特点必然会给文学活动带来新的变化,使 文学活动有其时代的独特性,打上这一时代的烙印。 1 2 1 文学图像化 大众传媒时代,视觉文化突显,这也就加速了图像的发展。图像覆盖了我们生活的 方方面面,为我们打造了一个越来越深的图像空间。文学当然也无从幸免,迎接图像带 来的变革。这一时期,文学也悄然被图像所影响,文学呈现图像化的态势。这是视觉文 化给文学带来的直接结果。尼古拉米尔佐夫说也曾指出,新的视觉文化最主要的显著 特点之一就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 许多传统文学被拍摄成影视剧,过去的阳春白雪的文学经典赋予导演无限灵感,使 文学图像化。电影导演阿培尔冈斯就曾宣传:“莎士比亚、伦勃朗、贝多芬将拍成电 影所有的传说,所有的神话和志怪故事,所有创立宗教的人和各种宗教本身却 期待着在水银灯下的复活,而主人公们则在墓门前你推我搡。 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 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就先后拍成电视连续剧。而且,在当代社会, 作家与影视联姻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一些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就考虑到文学作品改编 成影视剧的可能,所以这些文学作品显现出图像思维的场景展示,空间替变,情节起伏 等,海岩的作品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随着漫画书的热潮,中国画报出版社历时两年, 投资百万元打造的一套1 2 册1 2 0 回共1 2 0 0 页的色彩漫画版红楼梦正式出版。以五 彩缤纷的形象世界再现大观园中缠绵悱恻的爱情和人间事态的冷暖。几乎与此同时,湖 南美术出版社和长春出版社出版了黑白漫画版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中 国古典四大名著无一落网地被漫画作品包揽收罗,将文学经典从神圣的语言殿堂拉到了 图像世界。而且,很多文学作品开始借用图片叙事的形式,只参杂语言的简单旁白,来 转引自【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m 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1 9 8 6 第1 1 页。 8 第1 章大众传媒影响下的文学面貌 对作品进行“图说化 ,使其浅显易懂,如书海出版社中学生必读文学名著图说、新 华出版社的鲁迅小说全编绘图本等等。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文学大量出 现,他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写作,可以在作品中穿插一段f l a s h 动漫及表情符号,除了 文字还可以用图、像、声、色等多种形态表现出来。作品形象是直观、具象的展示。 1 2 2 文学大众化 大众传媒时代,传媒的受众极多,内容极广,具有普泛大众的特点。文学由于传播 媒介的便利条件,更广泛的被大众所接受,其存在方式越来越向大众化靠拢。“与传统 文学的那种崇高、严肃、宏大、华丽典雅的审美趣味不同,视觉文化语境下社会的文学 观念已严重地向朴素、通俗、平民倾斜。以往文学家们居高临下的宣传真理,讴歌社会 现象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无地位、无特殊身份的普通人。这些平民化 的作家以或揶揄、或破坏、或嘲讽的姿态,用有意无意的俗语,借助嘻嘻哈哈戏谑的氛 围,用调侃琐碎的生活和繁杂的世事。审美注意中心转移到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日常思考 中;尘世喧嚣与凡俗的纠葛不再被层层过滤,而是在文本中直接地以真实面目呈现出来, 这与昔日的那些教诲式的严肃命题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这就使得纯文学不断衰落,而 以大众为传播对象的通俗文学不断发展。纯文学自身的阵地不断缩减。如作家向时 尚杂志靠拢,发展的纯文学作品只占t 3 。湖南文学由省级文学刊物改为时尚杂志, 经过精心策划定名为母语,自称是“另类的文学刊物”。就连当代文学较有影响力的 纯文学园地收获也曾陷入严重的生存困境,在坚守纯文学的阵地上苦苦挣扎。与此 相反,大众传媒对“通俗性、娱乐性、流行性、时尚性、商业性的大众文化的传播大 大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这种满足琥结果之一是传播大众文化的大众通俗 刊物发行量迅速飙升。有统计资料显示,上海的故事会发行量达6 5 0 万册,湖北的 今古传奇发行量达2 0 0 万册,北京的啄木鸟,山西的民间文学也都有巨大 的销售量。这标志着这些大众文学有着庞大的支持群体,它是对文学大众化的礼赞。 大众传媒时代,文学的贵族身份不断弱化,它再也不是只是少数人可以掌握的对象, 而是成为大众把玩的对象。与传统被神化的作家相比,当代作家被泛化,自由创作者不 断出现。他们出现在不同的职业者当中,出现在自由职业人当中,传统的“作者”被“写 手”代替,传统的“大家”被“众家”代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更是给大众提供了一 耿峰文学的坚守 j 齐鲁晚报2 0 0 6 年11 月1 8 日。 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平民的创作空间。不仅为创作者提供了b b s 、博客、论坛、专门的文学网站等创作平 台,而且也为接受者提供了一个参与文学批评和影响创作者的渠道。随着人们受教育水 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到网络,并以此为平台或发表作品,或评论他人的作 品。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评论不再是文人和批评家的专利,而是成为大众可以参加的活动。 这样,文学在作家、作品、读者等方面被大众化了。 1 2 3 文学商品化 大众传媒时代,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要求大众传媒进入市场经济的运行机 制,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制度。而这一转变对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文化产 品之一文学,必然提出走商品化道路的客观要求。文学作为一种生产活动从未像现 在这样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紧密。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到文学实现,都与经 济、商业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都受到市场经济规律 的支配。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者是作者,消费者是读者,流通的渠道和中介是各类文化 艺术的媒介,作为产品或商品的文学作品,当然还包括保障文学艺术整个生产过程正常 运行的市场经济机制等。 大众传媒时代,文化艺术被纳入产业化的过程中,文学商品化。9 0 年代新成长起来 的“新生代 作家大多是自由撰稿人或自由职业者。作家群体走向市场,通过自己的劳 动龟u 作顺应市场经济所形成的文化语境以获得自己的位置。稿酬制度的变化为作家 实现“职业化 的追求创造了条件。在大众传媒的“鼓励”下,哪个作家有着广泛的市 场号召力,就意味着成为出版机构关注和争夺的焦点,也就意味着众多的征稿和客观的 报酬。在利益的驱使下,作家与大众传媒相结合,利用传媒的作用进行宣传、炒作,或 对文学作品进行包装,以吸引大众的注意,拓宽文学的市场占有率,增加文学作品的商 业效益。同时,文学作品可以利用媒体批评来增加市场效应。大众传媒本为传播而存在, 它利用其本身的作用,通过媒体设定中心,提供问题,兜售答案,把批评家当作自我明 星化的手段。他们有的利用文学批评作为炒作手段,其文学批评成为文学产品促销活动 的一部分。媒体批评活动自觉的顺应了传媒效应的规律,成为文学商品化的“助力器 。 而大众则大多在传媒的“引导下,在市场上进行作品的消费,这是大众传媒与市场相 勾结,文学商品化的实现。当市场将文学明码标价陈列于展示的橱窗和柜台时,文学的 贵族身份即被剥夺殆尽,它终于从特权者的专利转成为人人都能购买,人人都可消费的 1 0 第1 章大众传媒影响下的文学面貌 商品。 大众传媒时代,文学存在的以上三个特点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联的。恰好相反, 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成一体的。文学商品化,为追求市场效益,自然也就图 像化、大众化;而文学图像化的同时,就是迎合大众的口味,增加文学的商品性;文学 大众化也就使其本身向图像靠拢,利用其商品化,使其拥有更多的读者大众。 河北大学文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2 章文学基本要素与价值功能的消解 传播媒介对文学的形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上任何一种传播媒介的变化,都会 引起文学的形式、地位的变化。正如印刷术的普及奠定了文学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霸主 地位,大众传媒时代,由于传媒技术的革新又对文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消解。 2 1 大众传媒时代文学四要素的消解 2 1 1 世界虚拟化 作为文学作品的第一个要素,世界为文学提供素材,文学以丰富多彩的世界为蓝本 进行创作,有的译者将此处的世界翻译为“宇宙 。可见大凡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了解 到的、思索到的、想象到的,都可以成为文学写作的内容。文学产生于世界之中,以世 界为描写对象,又在世界中传播。世界既是文学生产的场域,同时也是文学内容的构成 环境。可见,世界对文学至关重要。自从文学诞生以来,反应世界一直就是文学的首要 任务。传统文学所反映的世界是现实的世界。作家是现实生活中的主体,对现实世界有 所感触、体验,将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构建文学作品的意象世界。而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到的情感、体验,也是现实世界的折射。 大众传媒时代,由于传媒技术的革新,视觉文化突显,为我们打造了一个视觉“虚 拟化的世界,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也逐渐“虚拟化”。时至今日,只要我们睁开眼睛就 随处可见图像,电影、电视、广告编织一张巨大的网,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我们打造了个越来越深的图像空间,直逼现实人生,我们进入了由图像组成的“虚 拟化”世界。它改造了我们眼中的世界,促使文学表述内容发生了变化。它制造的崭新 的视觉经验迅速的解除了人们惯常的思想防御体系,一种得到视觉认可的“真实 以无 可辩驳的气势俘虏了观众。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世界,因为摄影机是客观的、中性的, 它摒弃了人为的主观判断而忠于世界呈现的真相。这种真实是一种虚拟的真实,影像符 号、机械器具提供的是某种表象的真实,这种机械从未脱离过人为的有意操纵,无不暗 示出机械操纵者的主观意图。加拿大社会学家可楼可与库克这样描述电视:“凡是没有 进入电视的真实世界、凡是没有成为电视所指涉的认同原则、凡是没有经由电视处理的 现象与人事,在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里都成了边缘,电视是绝对卓越的权利关系的 科技器物。在后现代的文化里,电视并不是社会的反映,恰恰相反,社会是电视的反映。” 1 2 第2 苹文学基本要素与价值功能的消解 由此可见,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我们越来越不需要亲身体验世界,文学所反映的世 界也就逐渐间接化和虚拟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更是给人类提供了一个“虚拟 的世界。网络的虚拟通过 数字化构成,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博客空间”,这不再是一个以原子、分子构成的物质 世界,而是一个以“比特”构成的虚拟化世界。在这里,文学作品呈现出全景式面貌已 经具有技术操作上的可能,在价值取向上由艺术真实向虚拟现实变迁。在网络空间中, 大家有共同的理想、爱好、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可以进行情感交流和经验共享。虚拟 的世界给写作者提供虚拟的感受。网络文学活动以其特有的形式,通过虚拟的网络为人 们提供虚拟的心理满足,客观上为感性的舒展提供了一条渠道。如y k 的深圳爱情酒 吧,芭蕉的醉过,宁财神的聊天室套狼( 郎) 不完全手册,这类作品通过网民 的网络生活为题材,写一批特殊群体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写他们在网络这个虚拟世 界里的种种遭遇和体会。 2 1 2 作者的知识分子角色弱化 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是同世界进行交流,有所感悟、体验,进行文学创作的主 观个体,是文学作品生成的创作者。自古以来,作家一直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承担着知识分子的使命,关注社会、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是社会良知的守护和捍卫 者,敢于批判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表达对人类苦难的神情体恤,对生命的无限敬畏的情 感。我国古代文人一直承担着这种使命。屈原以其华美的篇章来表达自己的一片赤诚, 反对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而其以身殉道的壮举更是千古绝唱,代代相传。杜甫被称为 “诗圣”,在他的诗歌中关注时事,关注民间疾苦。关汉卿、曹雪芹、矛盾、老舍、巴 金这样的作家可谓是数不胜数。鲁迅作为一代文坛领袖,用刀枪一样的文章与落后 势力进行斗争,并揭露国民劣根性,想借助文学来医治人的心灵,呼唤民众,振兴民族, 摆脱落后。 大众传媒时代,文学商品化,商品意识取代启蒙意识成为社会的主要话语。历来以 时代代言人自居的作家知识分子却陷入了从未有过的精神危机。面对商业文化中的种种 欲望的诱惑和侵袭,作家的精神传统的坚守受到极大的威胁,因为这需要非常巨大的文 化底蕴、人格操守和文化信念。他们在面对市场大潮的正面冲击时,追求物质、名利、 。【英 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9 第1 1 6 页。 1 3 洞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权力等欲望似乎名正言顺。作家的生活完全在商业社会的运行规则中进行,原来的精神 传统开始失去其存在的社会背景和精神氛围。他们开始放逐其对社会担当的重责,他们 的各种欲望被激活了。张炜在精神的背景消费时代的写作和出版一文中认为中 国社会自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整个社会,尤其是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失去了精神信仰 的根基,造成知识界、思想界呈现出一种“沙化 现象,即“精神的沙漠化。这一时 代,作家的经济来源一般通过稿酬来实现,其创作一般要考虑如何顺应市场规律来被市 场接受,以保持其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准。此时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却不得 不被市场经济统摄。作家的知识分子角色弱化,其对现实的批判性减弱,在欲望的驱使 下,作家走下那高高在上的精神指引者的圣坛,来到世俗的社会,失去了其神圣的光环。 我们不能说像卫慧、棉棉这样的“新人类”作家,除了追求快感、性享受等欲望外,还 有什么值得思考的,这样的作家谈何其知识分子的角色? 同时,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它给人类带来了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上 的巨大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创作主体作者,使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表达出与传统文 学创作主体不同的精神特质。网络文学的作者一般称为“写手 ,这就是他区别于传统 意义上的作者。网络写手的写作主要是为了真实的表达自己,在情感的自由的宣泄中获 得精神的愉悦,有时候甚至为了取悦网友或单纯消遣而写,借助网络释放个人情怀。他 们没有传统作家知识分子角色担当社会的重责,不以书写寄意深厚的人文价值和理性价 值的作品为己任,有着明显的游戏心态。正如宁财神所说:“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 写,为写而写,为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当然,最可心的,是为了在网上度过的美丽而 绵长的夜晚而写。 在这里,传统作家的知识分子角色被弱化了。 2 1 3 文本形式美的转化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的思想结晶,是文学存在的物质形态,是读者阅读的物质存在 实体,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大众传媒时代,由于其媒介技术的革新,也使作品内 在的形式美发生着变化。 文学是以语言组合所造成的隐喻性为基本特点的符号系统。文学语言能够引起人类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它不依赖以任何辅助工具,只凭其自身的特征,就能达到其独特的 审美效果。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艺术形象是间接的,是想象的形象。因为文学作品的形 吴过藏身网络江湖网络访宁财神h t t p :x f - w w w h b c n i n f o n e t w e n y i 。 1 4 第2 苹文学基本要素与价值功能的消解 象隐藏在语言符号中,必须通过读者的表象、联想、想象等中间环节,才可能在读者脑 海中唤起具体的感性形象。语言艺术的魅力正是通过对间接的、渐进的、想象的语言形 象的经验还原,想象填充和韵昧品咂得到实现的。大众传媒时代,由于电子媒介的广泛 应用,视觉文化突出,“图像霸权”地位不断显现,图像不断侵蚀着文学的阵地。很多 畅销的文本都辅以图画,利用图像与文字相互印证,促使文学作品视觉直观化,消解了 语言的想象空间,语言的诗性美弱化。而以多媒体写作为基础的网络文学,在写作过程 中,写作形象一旦产生,除了文字,还可以用动画、光、声、色等多种形态表现出来。 作品形象是直观、具象的展示,决定了它不追求“寄意于言外”的韵味和空灵悠远的艺 术境界。从而消解传统文学中语言的蕴意性,解构了语言在文学中的唯一性。文学语言 的审美体验被淡化,“字立纸上 的预言诗化平台被以声光电屏为手段的多媒体表达手 段彻底拆解了。电子媒介技术的革新在文学的作用,消解了文学语言的诗性美。 在传统文学中,由于纸质载体的限制,作品一般采用线性叙事,作品情节的原因结 果之间具有严密的对应关系,作品叙事结果也非常紧凑。文学作品一旦形成,就是一个 相对封闭的书面文本形式,实现文本变动或删改是困难的。而网络文学的“超文本 形 式使一个非线性的待定组合,没有固定的顺序,它甚至可以使文学作品成为一个差不多 可以无限多的方式组合、排列和显现信息的“超文本”连接系统。在网络文学文本中, 读者可以见到很多段落里有一些词语用了不同颜色或相异的字体字号,有的下面还有一 道横线标示出来,点击这些词语,文章会进入到不同的发展线索,并且这种点击还可以 继续进行。行文因此环环相扣,获得了无穷无尽的演进和发展的可能,从而幻化成无限 的文本。比如台湾e l e a 的超情书、危险等作品就是超文本回环链接诗歌的文学 试验。 传统文学的线性结构强调文本的内部关系,重视作品的主题性,作品是围绕中心主 题来进行创作的。这就使得文本中心明确,主题鲜明,主角性格丰满,线索清晰连贯。 网络文学的超文本的“非线性 结构具有巨大的开放性,其意义可以无尽的延伸。鼠标 的点击是随意的,被点击的每一个关键词都会产生新的文本。这就使得它的中心永远处 在变化之中,无所谓中心,也无所谓终极。“这不仅摧毁了故事之中的人物等级,废弃 了种种人为结构,而且还彻底导致了线性结构的解体,造就了网络文学作品的非线性特 征。于是,传统文学的中心、主题、主角、线索、视角、开端、结局等概念在网络文学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统统失败。 2 1 4 读者世俗化 读者是文学活动中主要的一分子,接受美学对读者的强调更加鲜明,他们认为,文 学的全过程应当由两个基本环节,即创作活动和接受活动,以及三种要素作家、作 品和接受者组成。在传统的阅读文学活动中,读者一般是文学素质较高的知识人。 印刷媒介之前,文字只是被少数人掌握,文学活动中的读者以一种崇敬的心态去理解文 学作品的意蕴。印刷媒介时期,复制技术发达,文学作品被广泛传播,文字被大众掌握, 但这一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