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说明与理解之争,说明 与理解之争代表了心理学中两种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以及本体论之 间的争论。说明与理解之争涉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任务、研究 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原则以及科学观、世界观等问题,说明与理解 之争可以说是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方面,贯穿了心理学发展的始终。 从说明与理解之争的角度来重新梳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更 好的理解心理学的发展以及建构心理学的未来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 意义。 说明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存在着普遍的规律,通过对这些规律 的揭示或相关模型的建构就可以获得对心理或行为的解释,从而达到 预测与控制人的心理或行为的目的。说明心理学坚持自然科学的研究 取向、方法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逻辑主义的知识论、还原主义的研 究路线、客观主义的研究范式、因果决定论的理论解释框架。其发展 先后呈现出四种形式:( 1 ) 心物函数关系的说明;( 2 ) s - r 的说明; ( 3 ) 内部心理机制模型的说明;( 4 ) 认知神经机制的说明。 理解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心理生命,心理学的 任务是描述作为整体呈现于体验中的心理生命,研究人的价值、存在 与生命意义。总的来说理解心理学坚持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向、问题中 心论的科学本质观、直觉主义的人本学、整体主义的研究路线、主观 主义的研究范式。其发展则呈现出三种形式:( 1 ) 知识论层面的理 解;( 2 ) 价值论层面的理解;( 3 ) 知识论与价值论层面整合的理解。 在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中两种心理学均可找到自己曾经存在的空 间。理清二者的内含与发展脉络,立足于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审视二 者的是非功过,乃是心理学的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说明心理学,理解心理学,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a b s t r a c t t h ed e b a t eb e t w e e ne x p l a n a ti o n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h a s a l w a y sr u nt h r o u g ht h ed e v e lo p m e n t o fw e s t e r np s y c h o l o g y 。 e x p l a n a t i o n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r es y n o n y m sf o rt w od i f f e r e n t t h e o r yo f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t h e d e b a t ei n cl u d i n gq u a lit yo f p s y c h o l o g y ,m e t h o d ,。t o p i c ,s u b j e c t ,p r i n c i p l e ,v i e wo fs c i e n c e , a n ds oo n t h ed e b a t ec o v e r e de v e r y t h i n ga b o u tp s y c h o l o g ya n d r u nt h o u g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s y c h o l o g y i tisu s e f u lf o ru s t oi l l u m i n a t et h eh i s t o r yo fp s y c h o l o g yi nan e wp o i n to fv i e w a st h er e l a ti o no fe x p l a n a ti o n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e x p l a n a ti o np s y c h o l o g yt h i n k st h a tt h e r ei sag e n e r a l l a wi nt h em e n t a lp h e n o m e n o n ,t h et a s ko fp s y c h o l o g y i st o o b t a i n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m e n t a lo rb e h a v i o rb yr e v e a l e d t h e s el a w so rc o n s t r u c t e dr e l a t e dm o d e l ,i no r d e rt op r e d i c t i o n a n dc o n t r o lp e r s o n sm e n t a l o rb e h a v i o r t h ee x p l a n a t i o n p s y c h o l o g yh o l d sc u l t u r a ls c i e n c et e n d e n c y ,m e t h o d - - c e n t r i s m , l o g i c i s m ,r e d u c t i o n i s m ,o b j e c t i v i s m ,c a u s e e f f e c td e t e r m i n i s m t h e r ea r ef o u rf o r m so f i ti n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 s u c ha s :( 1 ) m e n t a 卜o b j e c t f u n c t i o n r e l a t i o n e x p l a n a t i o n ;( 2 ) s - r e x p l a n a t i o n ;( 3 ) i n n e rh u m a n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m e c h a n i s mm o d e l i i i e x p l a n a t i o n :( 4 ) c o g n i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 se x p l a n a t i o n 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p s y c h o l o g yh o l d st h a tt h e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o fp s y c h o l o g y i sa n i m a t e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l i f e d e s c r i b i n gt h ea n i m a t e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l i f ea saw h o l ea n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e x s i to fh u m a na n dt h ev a l u eo fli f ea r et h e t a s ko fp s y c h o l o g y i naw o r d , 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p s y c h o l o g y h o l d s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t e n d e n c y ,p r o b l e m - - 一c e n t r i s m , i n t u iti o n a l is m ,h o lis m , s u b j e c ti vis m t h et h r e e f o r m so f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p s y c h o l o g yi n c l u d e d :( 1 ) t h e o r yo fk n o w l e d g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2 ) t h e o r yo fv a l u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3 )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t h e o r y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t h e o r y o fv a l u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t h et w ok i n do fp s y c h o l o g yc a nf i n dt h ei rs p a c ei nt h e f u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p s y c h o l o g y c l a r i f y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 m ,b a s e do n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i n t e g r a t e d h o r i z o n ,a n de x a m i n et h em e r i t sa n dd e m e r i t s ,i st h eo n l yw a y f o rt h eh e a l t h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s y c h o l o g y k e yw o r d s :e x p l a n a t i o np s y c h o l o g y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p s y c h o l o g y , p s y c h o l o g ic a li n t e g r a t e dh o r iz o n 论西方心理学发展中说明与理解之争 1 前言 在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说明与理解之争,说明与 理解之争代表了心理学中两种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以及本体论之间 的争论。说明与理解之争涉及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任务、研究方 法、研究对象、研究原则以及科学观、世界观等问题。说明与理解之 争可以说是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方面,贯穿了心理学发展的整个历 程。从说明与理解之争的角度来重新梳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对于我们 更好的理解心理学的发展醴及建构心理学的未来有重要的实践和理 论意义。 对于说明与理解之争现有的研究资料甚少,大致可以分成两种观 点:第一种是将说明与理解之争视为一种阶段之争。有的学者认为说 明与理解之争是狄尔泰与艾宾浩斯之间关于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等问 。题的争论。英国里丁大学的h a h o d g e s 教授认为,狄尔泰的代表作 关于描述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诸观念的发表将说明与理解之争提 到了台前,艾宾浩斯则针对狄尔泰的观点提出说明心理学是经验的科 学,当时的心理学也已经吸收了描述心理学的一些思想,描述心理学 并不能成为心理学的终极,心理学只能采用说明的研究方式。 第二种是将其视为方法论之争。许多学者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 的方法论的对立的角度,围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方法是否是 硕士学位论文 统一的,或是各有各的方法? ”这一主题,对说明与理解之争进行了 探讨。k a r l o t t oa p e l 在他的理解与解释:一种抽象实用的 视角中指出“说明和“理解”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 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国学者陈嘉明在他的科学解释与人文理 解中指出“说明”和“理解”分别被认为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 法论的代名词。杨文登指出,“说明”与“理解 代表的是心理学两 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式。前者认为心理现象存在着普遍的 规律,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揭示或相关模型的建构就可以获得对心理或 行为的解释,从而达到预测与控制人的心理或行为的目的;后者指通 过对人们所说j 所写、所做的东西的把握,对人们语言、文字、符号 及行为的领会以及对他人精神与心灵的渗透,从而获得关于他人心理 或行为意义的过程。两者在对待心理学学科性质、任务、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框架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构成了严格的对立。 另外,现在的很多学者则开始探讨说明与理解整合的问题,认为 不应该如此极端的区分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只能 采用说明或是理解,而提出“自然科学的说明需要理解,人文科学的 理解也需要说明”。在库恩看来,科学不是单纯的认识活动,而是一 种社会活动。科学必须与社会,与人联系起来,从而注入和发现存在于 科学研究之中的人文精神。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认为,科 学对事实的观察和说明总是要通过现存的“范式”或理解的框架而展 开的,“范式是科学的构成要项也是自然的构成要项”,因此,“范 式对科学之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等同于观察和实验”。波普认为, “理解”不能构成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统一的根本障碍和鸿沟。 理解无疑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种重要的环节或方法。波普说,我们 杨文登,丁道群“说明”或是“理解”一一试论心理学中两种方法论路线之争【j 】宁波 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 0 0 8 ( 6 ) :3 9 - 4 4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 】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 9 8 5 论西方心理学发展中说明与理解之争 可以像理解一件艺术作品一样把自然当作一种创造,即人化自然去理 解,“我确信,爱因斯坦说的用奔放无羁的思辨去捕捉实在就是 去理解实在。 。叶泽雄认为,说明与理解作为人类科学认识的两 种具体方式,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决不 是绝对对立,水火不相容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 固方文从心理学的立场阐述了他对说明与理解整合的期望,他认为, 心理学是说明的又是描述的,心理学中人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研究的 客体,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使得既需要说明又需要理解。“要 准确地把握心理现实,光有说明心理学或描述心理学都只有部分的 正确性,同时也是不完备的。说明心理学家与描述心理学家应当友善 地走到一起,停止相互的敌意、嘲讽、无谓的争斗,相互虚心地学习, 互补长短,这样会更有利于心理科学的健康发展。 方文还指出一心 理学的历史图景由两个部分一一它们是独立的但同时也是互补的 一即说明心理学和描述心理学所组成;或者说心理学自创立以来, 以两个互补而独立的模式向前演进,即以“说明 及“描述的模式 向前演进。 本文则认为心理学中的说明与理解之争不仅仅是一场阶段之争, 也不完全只是方法论之争,说明与理解之争应该是贯穿了心理学整个 发展历程的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方面的一场尚未结束的争论。本文就 立足于说明与理解之争这个角度来考察心理学发展的历程。 对于心理学史的研究,有很多学者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对心理学的 发展历史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和梳理。有的学者从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 文主义心理学对立的角度探讨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早在1 9 8 4 年, 。波普客观知识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1 1 7 2 。叶泽雄论自然现象的“理解”与人文社会现象的“说明” j 】自然辩证法研究,2 0 0 1 ( 4 ) :3 0 3 4 。5 方文论心理学的历史图景 j 】晋阳学刊,1 9 9 4 年6 月,6 4 6 8 硕士学位论文 美国心理学家金布尔就指出,心理学家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存在着 两大阵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科学主义阵营以实证主义作为其哲 学基础,而人文主义阵营以现象学作为其哲学基础,在科学观、方法 论、人的价值与科学的价值、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 对立。马斯洛将心理学的方法论分为机械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和人本 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彭运石指出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两种方法论:主 流心理学所坚持的科学主义方法论和处于非主流地位的人文主义心 理学方法论。前者坚持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向、方法中心论的科学本质 观、逻辑主义的知识论、还原主义的研究路线、客观主义的研究范式、 因果决定论的理论解释框架。后者坚持人文科学的研究取向、问题中 心论的科学本质观、直觉主义的人本学、整体主义的研究路线、主观 主义的研究范式。高峰强也谈到,站在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对立面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就科学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对象的可观察性、笃信 客观普适性真理、坚持以方法为中心、采取价值中立和价值无涉的研 究立场以及固守人为机器的模型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叶浩生认为,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阵营的恶性分化乃是相异的世界观、价值观 及研究方法、学派之间的狭隘观念等造成的。二者的分裂在心理学中 表现为自然科学模式和人文科学模式的对立、方法中心和问题中心的 对立、价值中立说和价值负荷说的对立。方双虎和郭本禹也提到, 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是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各自相 对独立发展,其间表现出长期冲突和纷争的局面,两者在心理学的科 学观、对象观、方法学以及理论观等方面都存在着两极对立的倾向,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分裂与整合主义的困境【j 】南京师大学报,2 0 0 2 ( 2 ) :1 0 2 1 0 9 。彭运石人的消解与重构一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研究 m 】,湖南教育出版社,2 0 0 9 2 。高峰强论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与立场 j 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 j 粉,2 0 0 0 ,( 3 ) :6 4 - 7 2 。叶浩生心理学的分裂与心理学的统一【j 】心理科学,1 9 9 7 ( 5 ) :4 6 9 4 7 0 4 论西方心理学发展中说明与理解之争 表现出相互对立的理论特征。 有的学者从主客二分的心理学与主客同一的心理学的对立的角 度对心理学的历史进行了阐述。彭运石在其人的消解与重构一书 中谈到,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业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主客 二分研究范式与主客同一研究范式,二者的对峙和整合构成了西方心 理学发展的完整图像。 还有学者从直觉与逻辑的角度探讨了心理学的发展。王天成认为 心理学的历史是按照非直觉的逻辑和非逻辑的直觉两条路线发展的, 物理主义、行为主义和操作主义忽视思维作为心理存在与物理事件不 同,因而与逻辑主义有实质的联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坚持的是人学 的直觉主义研究方式。 有的学者从方法论哲学基础的角度对心理学的历史做了梳理。他 们根据不同的哲学流派,对心理学方法论进行了分类,即实证主义方 法论、现象学方法论、解释学心理学方法论、存在主义心理学方法论 等,然后从方法论出发探讨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了不同的心理学的历史图景,这 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心理学以及其发展历史,辨明其是非功过,进 而有利于促进心理学的发展和完善。但是,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多 个层面、多个水平来理解心理学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更 深入、更全面的揭示西方心理学史的内涵。本文拟从一个全新的维度 说明与理解的对立与整合来了解心理学的发展与历史图景。 方双虎,郭本禹西方心理学的两种向度一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j 】自然辩 证法通讯2 0 1 1 ( 2 ) :1 0 0 1 0 6 硕士学位论文 2 说明与理解之争的由来及其实质 2 1 说明与理解之争的由来 “说明”是自然科学方法论的代名词。近代科学的开始是以十七 世纪的物理学为理想形式的。哥白尼提出的太阳中心说标志着近代科 学的开端。随后,牛顿确立了机械论科学图景,科学应以说明的方式 来研究自然现象,他认为科学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若干的数学定律,通 过数学定律来说明观察到的自然规律。科学的功能在于描述、预测和 控制。近代科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说明的四种原则:( 1 ) 经验原则, 即观察、实验、假设是必需成分;( 2 ) 数量原则,即必须运用数学 方法做精确的测量;( 3 ) 因果原则,即用科学方法进行因果说明, 确定反复出现的行为的意义,最后描述并说明这种行为的普遍规律; ( 4 ) 进步原则,通过科学获取社会进步。 科学革命导致了哲学重建。在科学革命的精神中孕育、培植起来 的近现代哲学又反过来完善、强化了近代自然科学所确立的世界观与 科学观,使之成了一种“时代精神 ,变成了人们所应有的恰当选择。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心身二元论,区分出心灵与身体。他认为 心身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心灵可以影响身体,身体也可以影响心 灵。笛卡尔认为身体具有物质的属性,应该将身体当做物质来进行研 究,他接受了自然科学的方法说明,将人的身体与动物都看做是 彭运石人的消解与重构一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研究 m ,湖南教育出版社,2 0 0 9 2 6 论西方心理学发展中说明与理解之争 机器,强调对人体行为做生理学的解释说明反射论。笛卡尔用机 械性术语描述心与身的交互作用,将松果腺作为身心交互影响的部 位。他认为神经管中的动物精气运动给松果体留下印记,由于这样一 个印记而使得心灵产生感觉。笛卡尔的观点为说明心理学将人还原 为机器提供了思想基础。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类出身时心灵是一块白板,是通过感觉经 验和反省经验获得知识的。他以感觉和反省来说明心灵,他认为心理 世界的基本粒子是简单观念,而这些简单观念类似于伽利略和牛顿机 械宇宙中的物质原子。在他看来,心灵似乎是自然物质,而心灵的活 动似乎也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因此,对于心灵的研究也应该遵循物理 学的研究原则,即说明。 詹姆斯缪勒同意洛克的白板说,他试图将心灵视作机器,销毁 精神和主观的错觉。他认为,心灵就是机器,就像时钟一样,以可预 测的、机械的方式活动。他强调对心灵进行分析研究,将心灵还原 为元素,即感觉和观念。所以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说明一切感觉和 观念。 实证主义的先驱孔德认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是来 自观察实证的经验事实。他说:“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 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知识。” 对于解释问题的看法,孔德追随牛 顿派科学的观点,并把牛顿派的解释精神应用于人类的研究。孔德根 据人们解释周围事件的方式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神学阶段,在这一时期的人们通过假定一些超自然的事物( 如上帝) 杜- 舒尔兹,西德尼埃伦舒尔兹著叶浩生译现代心理学史( 第八版) m 】凤凰出版 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5 1 2 。杜舒尔兹,西德尼埃伦舒尔兹著叶浩生译现代心理学史( 第八版) 【m 】凤凰出版 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5 1 2 。孔德:实证哲学教程,引自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第2 7 页。 硕士学位论文 来解释现象;第二阶段为形而上学阶段,人们通过设定看不见的实体 和力量来解释事件,例如灵魂;第三阶段为科学阶段,这一阶段人们 对事物的解释不再借助超自然的事物或者看不见的实体,而是借助于 推理和观察用精确的数学原则来解释现象之间的关系。 马赫将科学的任务确定为说明物与感觉的数学函数关系,他提出 的函数关系论认为科学和人的认识的任务不是去发现客观必然性和 因果性,而是将自然事物之间的联系当作感觉的依存关系描述为数学 上的函数关系。他主张整个世界的存在都看做函数关系的存在。他企 图“用数学函数概念代替原因概念,即用现象的相互依存关系, 严格地说,用现象特征的相互依存关系代替原因概念。”山 莱布尼茨也提出身心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心理学的任务在于 说明这种身心关系。他把人认为是由无数个“单子”( 微小颗粒的实 体) 组成,然后用预定和谐说解释人类的身心关系,认为组成人类的 单子之间由上帝预定了一种和谐的关系,单子与单子之间存在一种协 调,它们不会交互作用,协调的存在于世界中。心理能够准确的反应 身体的变化,是由于单子与单子之间的预定和谐关系,而并不存在什 么因果联系。莱布尼茨对知觉也有一定的解释,他从知觉中分离出微 觉,微觉是一种非常微弱不被察觉的刺激,知觉由许多个微觉所组成, 当微觉的数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能为人们所觉察成为知觉。拉美特利 还明确提出了“人是机器 的主张,将人视为一架有活力的、运动着 的动力机器,人成为了自然界的物质。 至此,在心理学独立前,说明心理学的思想已经包含在了科学与 哲学的发展中了。心物函数关系说明试图说明的身心函数关系的理论 基础,刺激与反应说明所坚持的人是机器的主张等都已经业已呈现。 心理学将学科性质定位为说明科学的思想已经成熟,心理学家们也有 。马赫:( ( 感觉的分析,转引自现代西方哲学。 论西方心理学发展中说明与理解之争 了将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念、方法等直接引入心理学、用于人的心理和 行为研究上的理论根据了。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学开始走上了背离哲 学的思辨,成为精确、客观、实证的自然科学的道路。 在这种趋势下,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明确指出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 科学。他认为心理学应以经验为基础,以观察为其基本方法,心理学 必须采用数学的计算法计算出心灵的数量法则。赫尔巴特的这些主张 为后来费希纳的身心关系函数说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还出现 了以自然科学的方式说明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尝试。联想主义心理学开 始关注认知过程h p , 矢n 觉与思维的机制的研究,将联想视为心理现象形 成、发展的机制,从简单的感觉原予单位出发来构造心理,认为联想 是解释所有心理现象的原则。感觉主义心理学家们则认为感觉是心理 活动的源泉,复杂的心理现象是感觉的结合。最后,实验方法被成功 运用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研究,心理学成为说明性实证科学的最大难 题已经克服。至此,说明心理学已经产生了。 然而,在以自然科学为取向的说明心理学之外还存在着一种以人 文科学为取向的理解心理学。早在1 7 世纪,帕斯卡就提出了理解人 心的思想。帕斯卡极力反对笛卡尔的极端理性主义,在他看来,人类 的本质不是自然的理性,而是信仰的意志和能力,即人心。帕斯卡强 调人的自由意志,人之成为人是因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 意大利哲学家维科提出历史是人类自我创造的过程,我们可以通 过研究历史和社会来从内部观察我们的生活,通过同情的理解来理解 其他文化和其他历史时期男男女女的生活。赫德尔也提出相似的观 点,他区分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认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类如 何创造历史和社会,从内部对人类予以同情的理解。他反对官能心理 学把人的人格分解的做法,他的格言是:“我们生活在我们自己创造 硕士学位论文 的世界中。 在解释学、存在主义等哲学流派中都蕴含了理解的思想,它们从 各自不能的角度阐述了不同层面的理解方式,也从不同的角度反对科 学主义的“说明 。它们不仅仅揭示和批判“说明”的缺点,还论述 了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差别,确立了人文世界所需要的研究方法即 理解。 解释学家狄尔泰的精神科学引论( 1 8 8 3 ) 和德罗伊森的历 史概论( 1 8 5 8 ) 首次把“说明”和“理解 作为专门的术语进行 了区分,与被认为是以因果解释和定律论解释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相反, 历史学和精神科学被认为是以作为“理解的艺术学”的解释学为基础 的。狄尔泰提出理解心理学的思想,以及“我们说明自然,理解 心理 的著名言论。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狄尔泰的生命解释学和胡塞尔的现 象学的影响下提出一种存在解释学,探寻人生意义,即揭示存在者的 存在。人的存在即此在,外部世界的意义在于作为此在所生活在其中 的“周围世界 ,存在的意义通过此时此地的存在、即此在对自身的 领悟而被理解,理解的过程就是此在的意义展现的过程,即理解就是 人的本质。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说“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使 人类生活成为可能的学说,并主张每一真理,每一行动,都包含有人 类的背景和人类的主观性在内。”即存在主义是把人的主观性当作人 的一切认知( 真理) 和行动。这里的主观性是人的纯粹意识活动。他 认为,人总是在超越自己中发展,人之所以能存在,是由于人在不断 的追求超越。萨特的存在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性和超越性,认为人是一 。托马斯h 黎黑心理学史( 李维译) 【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k a r l - o t t 0a p e l ,g e o r g i a w a r n k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e x p l a n a ti o n :a t r a n s c e n d e n t a l p r a g m a t i cp e r s p e c t i v e 论西方心理学发展中说明与理解之争 种自为和自由的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单独的个体,应该把个体放 在社会中去研究,强调个体在面临困境时所产生的各种情绪体验,强 调个体的自由选择,个体的价值在于他们自己的自由选择。 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理解心理学发展出一种价值论层面的 理解心理学,价值论层面的理解心理学关注人的存在,认为人有自由 选择的能力,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研究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为任 务,通过同感理解帮助病人获得存在感,引导病人获取自由选择的能 力,承担起自由选择的责任。 综上所述,诸多西方哲学家的思想中已经蕴含了理解心理学所需 要的理论思想,为理解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土壤。理解心 理学试图建立适合于人的特性的心理学,不同于说明心理学就人视为 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观点,理解心理学坚持以人为主题,以构建适于人 的心理学研究方式和构筑人的完整形象为基本内容,以勾画理解心理 学的完整图景为目的。 2 2 说明与理解之争的实质 说明与理解之争不仅仅是狄尔泰与艾宾浩斯之间这场阶段之争, 也不仅仅是心理学的方法论之争,说明与理解之争涉及心理学的各个 方面,包括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任务、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原则等 等,并且贯穿于心理学的整个发展历程。正如方文所说,心理学的历 史是以自然科学为模版的说明心理学和以人文科学为模版的描述心 理学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 说明心理学与理解心理学是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理论基础诠释 方文论心理学的历史图景【j 】晋阳学刊,1 9 9 4 年6 月,6 4 - 6 8 硕士学位论文 心理学的科学图景的。说明心理学将人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试图将 心理学纳入自然科学的版块,毫不迟疑的引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恪守自然科学的研究原则。尽管在很多人看来,说明心理学还不能称 之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但是说明心理学却是在努力使自己成为自 然科学中的一员。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但是人在这里 却是丧失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历史性、独特性以及超自然性,人 成为了机器、动物。说明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存在着普遍的规律, 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揭示或相关模型的建构就可以获得对心理或行为 的解释,从而达到预测与控制人的心理或行为的目的。说明心理学表 现出一种自然科学的科学图景,试图通过自然科学的客观研究方法来 获取对心理与行为的解释,研究任务就是获取对心理或行为的解释, 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人的内部心理机制甚至动物,坚持自然科学的 研究取向、方法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逻辑主义的知识论、还原主义 的研究路线、客观主义的研究范式、因果决定论的理论解释框架。 理解心理学突出了人及其心理与物的区别,将说明心理学忽视的 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历史性、独特性以及超自然性纳入了心理学的 视野中,认为心理学不属于自然科学,而是一门人文科学。理解心理 学,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心理生命,心理学的任务是描述作 为整体呈现于体验中的心理生命,追寻人的价值、存在与生命意义。 理解心理学刻画出人文科学的科学图景,其研究任务有两层:一是通 过对经验现象的直接描述,对人的内心体悟的把握,来诠释人的本质 特征,此为知识论层面的理解心理学;二是通过理解和感悟达到对人 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即价值论层面的理解心理学。其研 究对象也有两种:知识论层面的理解心理学以人的经验、意识、内心 生活世界为研究对象;价值层面的理解心理学则以人的存在、价值以 论西方心理学发展中说明与理解之争 及生命意义为研究对象。但是总的来说理解心理学坚持人文科学的研 究取向、问题中心论的科学本质观、直觉主义的人本学、整体主义的 研究路线、主观主义的研究范式。 说明与理解之争就是在心理学的发展中从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展 开的。说明心理学与理解心理学分别站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完全对 立的立场上,从学科性质、研究对象、课题、方法、原则、知识尺度 等方面展开激烈的对抗。以下本文就从说明心理学与理解心理学各自 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期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看待心理学的发 展历史。 硕士学位论文 3 说明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古希腊到1 9 世纪中叶,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心理学一直 寄居于哲学之内,在心理学成立之前,哲学家们对有关心理学的问题 有着大量的研究和论述,为心理学的独立提供了哲学基础。1 9 世纪 自然科学包括天文学、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以及大量成果的涌现为 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心理学的成立一直试图摆脱哲学的思辨和 抽象,企图使心理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份子。心理学走的是一条说明 的发展道路,可称为说明心理学,呈现出一幅自然科学的图景。 说明心理学的发展表现为四种形态:( 1 ) 心物函数关系的说明。 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心理物理学家韦伯用实验证明了两点阈限的概 念,用数学公式表示出入的差别阀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函数关系,提 出了韦伯律。费希纳发现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即对数定 律,创建了心理物理法,包括感觉阈限的测量和阈上感觉的测量;( 2 ) 刺激与反应的说明。其典型代表就是华生的激进行为主义,强调心理 学研究的客观立场与方法论,将心理学的规律归结为刺激一反应联结 的规律,将人的一切还原为行为,还原为生理过程;( 3 ) 内部心理 机制模型的说明。其典型代表是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范式:将人比作计 算机,人被看成具有一般目的的信息加工装置,人的行为过程被描述 成由输入信息到信息检索定向再到信息提取、加工最后到做出抉择产 生行为的过程,将人脑的信息加工当作计算机的程序运作来揭示人的 内部心理机制;( 4 ) 认知神经机制的说明。其典型代表是认知神经 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主要是通过脑损伤造成的选择性认知功能的 论西方心理学发展中说明与理解之争 障碍和保留的认知环节,推测正常人大脑的认知机制。 3 1 心物函数关系说明 3 1 1 心物函数关系说明的内涵 说明心理学开始之初呈现出心物函数关系说明的形态。心物函数 关系说明主张研究人的身心函数关系,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计算出心灵 的数量法则。它将自然科学视为模版,尤其以数学和物理学的研究准 则来规范心理学,强调客观实证的研究立场和还原论的研究路线,竭 力用数学法则来阐释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这一形态的说明心理学, 没有完全将心理、意识等视为主观的东西而排斥,对心理现象与物理 现象、生理现象的差别或多或少的有所注意;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以 实验研究为基础,却发展出了内省等带有主观色彩的研究方法,在一 定的程度上承认了心理学不同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客观”;虽然 以生理学、物理学的观点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因和规律,但是也明 确指出心理现象不完全等同于物理或生理的现象,心理学也并不是物 理学或生理学等。心物函数关系说明形成和发展于说明心理学的创建 期,由于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生理现象都有着相似的地方,但同时 有存在差异,所以心物函数关系说明的发展也可以根据其研究内容而 分成三个阶段:( 1 ) 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说明;( 2 ) 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函数关系的说明;( 3 ) 心理与心理之间的函数关 系的说明。 3 1 2 心物函数关系说明的发展 由于受到物理学的影响,费希纳与韦伯开始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直接引入心理现象的研究中,即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量与物理量的 1 5 硕士学位论文 函数关系,开创了将实验法应用于心理现象研究的先河。 韦伯用实验证明了两点阈限的概念;发现了韦伯律即对两个对象 的差异的辨别,并不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绝对差数,而是取决于它们之 间的相对差数或比率。韦伯既打破了对阈限的哲学思辨,又超越了对 感觉现象用经验检验的局限,在心理学史上他第一次对感觉与外在刺 激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定量分析,用数学公式表示出人的差 别阈限与标准刺激之间的函数关系,提出了心理学中的第一个定量法 则一韦伯律。如果我们用i 代表原来的刺激量,用i 代表刚能引起 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用k 代表一个常数,那么就可以用公式k = ai i 来表示。 费希纳研究心物函数关系是为了回答心身关系的问题,他持有的 是一种心身对应二元论,他将心与身看成是同一个现实的两个不同方 面的实体,所以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说明心身之间的关系。费希纳在心 理物理学纲要一书的标题中就把心理物理学定义为:“身心函数的 关系或其相互依存的关系的精密科学”。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 量和物理量之间函数关系的科学。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经过 多年的研究重新扩展了韦伯定律,他将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之间的关 系概括为s = k l o g r ,s 是感觉强度,r 是刺激强度,k 是常数,这一定 律就称为韦伯一费希纳定律。费希纳除了发现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 对数成正比外,还创建了心理物理法,包括感觉阈限的测量和阈上感 觉的测量两类,测量感觉阈限有三种基本方法:( 1 ) 最小可觉差异 法( 2 ) 正误法( 3 ) 均误法。 艾宾浩斯将实验的方法应用于高级心理过程记忆的研究上。 他采用无意义音节来研究关于时间效应对记忆的影响描画出了著名 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一曲线表明,人们的对于记忆材料的遗忘是 论西方心理学发展中说明与理解之争 有规律的,遗忘的速度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记忆的保持和遗忘与时 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 心理与生理的函数关系说明作为心物函数关系说明发展的第二 阶段,其研究的是生理的变化与心理变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函数关 系。生理学家开始涉及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成 果。关于脑机能研究的成果有:加尔的颅相学;弗卢龙的大脑统一机 能说;布罗卡言语运动中枢的发现,感觉和运动中枢的发现等。关于 神经系统研究的成果有:贝尔一马戎第定律;反射动作的研究;赫尔 姆霍兹对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测定;约翰内斯缪勒的神经特殊能学 说等。关于感觉的研究成果有:视觉现象、听觉现象、触觉现象的测 定以及关于视觉的“三色说 与“四色说”和听觉的“共鸣说 等。 心理与心理的函数关系说明其主要代表为冯特的意识心理学。他 将他的意识心理学定义为研究意识并探索控制心灵的独特规律。冯特 主要将感知觉、联想和反应时间等简单的心理现象为其意识心理学的 主要研究对象,他将心理现象译为元素如感觉,而这些元素有其各自 特殊的属性,因联想作用而连在一起,复杂的观念虽来自元素,却不 是元素的简单混合。因此,冯特主张心理学的任务在于分析出心理的 元素并确定它们符合观念的原理与规律,即简单感觉与复杂观念之间 的函数关系,也就是一种心理与心理之间的函数关系说明。 对于心理的法则,冯特提出了心理的因果律,“凡是关于意识资 料的交互作用的种种法则都至于此律之下”,即“心灵生长或发展的 原则,其规律的变化乃是一个活动的心灵的自然的历程”。心理因 果律还包括了其他的法则,其中最重要的为创造性综合原则,这一原 则阐述他对复杂观念形成规律的主张:“每一种心理复合体都会表现 一定的特性,这些特性,就其本源来说,固然可以从它的元素的特性 e g 波林著。实验心理学史( 上册) e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 硕士学位论文 来加以理解,但绝不能把它看做是那些元素所具有的特性的简单总 和。”由此可以看出,冯特是反对将心理还原、归结为元素的。其次 则为心理关系律,他用这个原则解释了韦伯一费希纳律。费希纳认为 此律是心理物理的,表示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但冯特则 认为韦伯一费希纳律是纯心理的。他指出感觉、神经兴奋以及刺激都 在强度上成一定比例,因此,两个感觉:大小的比例决定了个体对这两 个感觉差异量的判定,也就是说感觉差异依存于其绝对大小的关系。 对于心理与心理之间函数关系的研究,冯特主要采用实验内省法,其 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感觉、知觉、注意、感情、联想等领域。 3 。2 刺激与反应说明 3 2 1 刺激与反应说明的内涵 作为说明心理学的第一种形态的心物函数关系说明确立了心理 学的自然科学取向,框定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课题,在心理研究中 明确了科学主义追求,促使心理学获得了独立科学的身份。心物函数 关系说明保留了意识、心理等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并不排斥内省这一 适合心理特性的方法,在将心理学确定为自然科学中一员的同时,也 多多少少的看到了心理学的独特性。但是正是由于心物函数关系说明 对意识、心理等的保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人与自然、心理现象与 物理现象的不周,使得心理学并未把人完全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这 就使得心理学无法成为自然科学中的一员。因此,导致心物函数关系 说明无法完成说明心理学的任务即“成为自然科学”。在此种背景下, 刺激与反应说明开始产生了。刺激与反应说明并不反对心物函数关系 说明,它继承了心物函数关系说明的基本特征:将人视作自然界的部 分,追求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取向,坚持以方法为中心,以及还原主义、 论西方心理学发展中说明与理解之争 客观主义的研究立场;它反对心物函数关系中蕴含的科学主义的不彻 底性,它完全否定了意识、心理等的存在,将人视作机器,坚持彻底 的机械一元论;消除了心物函数关系说明中的主观色彩,反对将意识、 心理、内省等任何与“主观 有联系的东西带入心理学中;以可观察 操作的行为为心理学的对象,强调客观的立场和方法,奉行严格的客 观主义;主张将人的一切还原为行为,还原为生理过程,将心理学的 规律归结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无视心理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 将心理现象完全等同于自然现象,贯彻较为彻底的还原主义。刺激与 反应说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 1 ) s r 说明,这一阶段的刺激 与反应说明将一切变量还原为刺激与反应,以简单的s r 公式说明 人的一切行为;( 2 ) s 一- o r 说明,这一阶段的刺激与反应说明看到 了意识对人的行为有影响作用,但是刺激与反应说明却不愿意承认意 识的存在,以一种变相的方式即将中介变量o 置入行为的解释框架之 中,使得刺激与反应说明更加完善。 3 1 2 刺激与反应说明的发展 刺激与反应说明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s - r 的说 明,其代表人物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于1 9 1 3 年发表论文行为主 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正式开启了行为主义革命,其革命宣言宣称 “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纯客观的实验分 支 。华生的行为主义以s - r 的联结来说明人的行为,全盘否定了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买房卖房协议书样本
- 小学生卫生习惯教育主题班会《好习惯伴我成长》课件
-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教案 新人教版
- 2024年五年级英语下册 Unit 1 Welcome to our school Fun Facts教案 人教精通版(三起)
-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易制爆化学品使用部门职责
- 国开(湖北)2024年秋《国学经典选读》形考作业1-4答案
- 汽车试验技术 课件 项目6 整车碰撞安全性能试验
- 租厂房合同(2篇)
- 叶公好龙课件小班
- 员工奖惩通知单
- 画法几何 (210)标高投影
- 期中考试班会PPT
- (完整word版)小学开展仪式教育的策略研究.
- 步兵班战术教案(全)
- 推荐塞上风情笛子简谱
- 布鲁纳《教育过程》
- 样品承认书标准版
- 田间生产管理记录档案
- 智慧城市建设论文5篇
-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完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