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前登临怀古赋探析.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前登临怀古赋探析.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前登临怀古赋探析.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前登临怀古赋探析.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宋前登临怀古赋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登临怀古赋,即以登临怀古为题材写成的赋作。具体说来是指作 者在登临游览之际或之后,由所看到的景物引起作者对往昔的追念, 并产生一定的感慨而写成的赋作。它与游览赋、纪行赋、咏史赋等有 相同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点。目前学术界直接研究登临怀古赋的论 文和专著均较少。本文从分析宋前登临怀古赋的发展历程、内容和艺 术特色着手,以此了解宋前登临怀古赋的发展概貌,确定其在赋史上 的地位。 全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登临怀古赋的界定。从“登临怀古”释义、登临怀古赋 的构成、登临怀古赋与游览赋、纪行赋、咏史赋等的辨析三个方面入 手,确定登临怀古赋的含义。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的登临怀古赋。分为两节:一、魏晋南北朝 登临怀古赋的情怀抒发。二、魏晋南北朝登临怀古赋的诗化倾向。 第三章:唐代的登临怀古赋。主要从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散文化倾 向两方面论述此历史阶段登临怀古赋的内容与艺术特征。 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宋前登临怀古赋历史地位的认定,本文认为登 临怀古赋对后世的登临怀古诗与登临怀古词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登临怀古赋;魏晋南北朝;唐代 a b s t r a c t t h et h e m eo fd e n g l i n h u a i g uf ui s m e d i t a t i n gt o t h e p a s ta f t e r c l i m b i n gh i g hm o u n t a i n sa n dv i s i t i n gp l a c e so fi n t e r e s t i ti sak i n do f s p e c i a ls t y l et h a tt h ea u t h o rm e d i t a t e sa n dp o n d e r su p o nt h ep a s ta tt h e s i g h to fs c e n e r y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r a v e l i n gf u ,j i x i n gf ua n dy o n g s h if u , d e n g l i n h u a i g uf uh a si t s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 s d i r e c tr e s e a r c h e si n c l u d i n g t h e s e sa n dm o n o g r a p h so nd e n g l i n h u a i g uf ui na c a d e m ea r ev e r yl i m i t e d n o w , h e r e i nt h i st h e s i se m p h a s i z e s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n t e n ta n d 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so fd e n g l i n h u a i g uf ui no r d e rt od r a wa p i c t u r eo f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b e f o r e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c o n f i r mi t ss t a t u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f u t h e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g i v e sad e f i n i t i o no fd e n g l i n h u a i g uf uf r o mt h e a s p e c t so fe x p l a n a t i o n ,c o m p o s i n ga n dt h ed if f e r e n c e sw i t ht r a v e l i n gf u , j i x i n gf ua n dy o n g s h if u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e m p h a s i z e sd e n g l i n h u a i g uf ui nw e i ji n n a n b e i d y n a s t y t h i sc h a p t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e m p h a s i z e s t h ee x p r e s s i o no fd e n g l i n h u a i g uf ui nt h i sp e r i o d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a n a l y z e si t sp o e mt e n d e n c yi nt h i sp e r i o d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i n t r o d u c e sd e n g l i n h u a i g uf ui n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e a u t h o ra n a l y z e sd e n g l i n h u a i g uf u sc o n t e n ta n d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sf r o m l l t h ep o i n to fv i e wo fs t r o n gr e a l i t ya n de s s a yt e n d e n c y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c o n f i r m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s t a t u so fd e n g l i n h u a i g u f ub e f o r es o n gd y n a s t y , a n de x p l o r e si t s 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l a t e r d e n g l i n h u a i g up o e m s a n dd e n g l i n h u a i g uc i k e yw o r d s :d e n g l i n h u a i g uf u ;w e i j i n n a n b e id y n a s t y ;t a n gd y n a s t y i i i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同意艳 瑚年月知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曰。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问东栖 日期:坤年6 月日 导蠼签名:毒媚日期:加扣年多月乒日 宋前登临怀古赋探析 引言 自上个世纪八千年代以来,学术界掀起了赋学研究热潮。首先是 赋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出现大批优秀专著。在赋的通史方面,有马 积高先生的赋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 ,叶幼明先生的辞 赋通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1 年) ,郭维森、许结二先生的中 国辞赋发展史( 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 等;在断代史方面,有 龚克昌先生的中国辞赋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 ,程章 灿先生的魏晋南北朝赋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 ,王琳先 生的六朝辞赋史(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 ,于浴贤先生的 六朝赋述论( 河北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 ,刘培先生的北宋辞 赋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2 0 0 9 年) ,孙海洋先生的明代辞赋述 略( 中华书局,2 0 0 7 年) 。 其次是赋的分类研究也取得不小成就,专著有郭建勋先生的汉 魏六朝骚体文学研究( 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 ,余江先生的汉 唐艺术赋研究( 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5 年) ,赵俊波的中晚唐分 体赋研究( 中国社会出版社,2 0 0 4 年) ,林天祥的北宋咏物赋研 究( 万卷楼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 0 0 4 年) 。至于发表的单篇论文就 更多,如李生龙先生的论两汉的“抒情言志赋 ( 求索,1 9 9 1 年2 月) ,谭家健先生的汉魏六朝时期的海赋(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0 年2 月) ,马积高先生的读 明代都邑赋( 中国文 学研究,19 9 8 年9 月) 等。 硕十学位论文 近年来,学者又将视点转向题材研究,赋的题材研究成为硕士、 博士论文选题的重要对象。如陕西师大蒋文杰的汉代的问答体赋研 究( 2 0 0 2 ) ,河北大学付叶宏的晋宋的山水赋研究( 2 0 0 3 年) , 辽宁师大张卫家的汉代抒情赋略论( 2 0 0 4 年) ,延边大学李松的 汉魏六朝美色赋研究( 2 0 0 5 年) ,广西师大蔡乐的中古悲情赋 研究( 2 0 0 6 年) ,兰州大学王甜甜的东汉抒情小赋研究( 2 0 0 7 年) , 广西师大佟博的中晚唐咏史怀古赋研究( 2 0 0 8 年) 。可见,本世 纪以来每年都有题材研究的硕士论文出现,从汉到唐的各个时段都有 涉及。博士论文有山东大学贡小妹的两汉魏晋游览赋研究( 2 0 0 2 年) 。已经出版的博士论文有赵俊波中晚唐赋分体研究( 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 ,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 人民文学出 版社,2 0 0 7 年) 。 从以上的简单罗列可见,赋的题材研究虽然成为热点,但据所搜 集的专著与论文来看,关于“登临怀古”这一题材的研究极为少见。 目前关于“登临怀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宋的诗词方面。在赋的研 究上,在所见到的论文中只有广西师大佟博的中晚唐咏史怀古赋研 究有关于该题材的论述,该论文分析了中晚唐咏史赋与怀古赋的内 容与艺术特点,辨析了二者的不同点。但它研究的时段仅限于于中晚 唐。而从汉代到唐代,登临怀古赋是大量存在的,它是宋前赋的重要 组成部分。 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对宋前登临怀古赋的研究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是广泛搜集各类书、史书、作家文集中的登临怀古赋,确定研究范 2 宋前登临怀古赋探析 围,以陈元龙编的历代赋汇为中心,整理登f 临怀古赋。但由于历 代赋汇对赋的搜集有所遗漏,又注意参考其它总集,如严可均编的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董诰等编的全唐文;二是从文本 入手,采用多维的研究方法,对宋前登临怀古赋进行多角度的综合分 析,力图发现它独特的内容与艺术特征;三是大量阅读现有的研究成 果,借鉴当前对登临怀古诗的研究成果,包括古代学者和当代学者的 著作。通过这些努力,希望对宋前登临怀古赋有一整体认识。 第一章登临怀古赋界定 第一节登临怀古赋的含义 一、登临 登临,即登山临水,泛指游览山水。“登i 临”最早出现在文学作 品中是在楚辞九辩:“僚傈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在古代登临是一种很普遍的行为,尚书舜典记载: 岁二月,( 舜) 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秋于山川,肆奴东后, 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赞,如 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 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 舜四次登山,每次都有不同的历史使命。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宋玉著,( 宋) 洪兴祖注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年第1 8 2 - 1 8 3 页 。蔡沈注书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6 页 硕十学位论文 三十七年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 九疑山。浮江下,观籍柯,渡海渚。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水波 恶,乃西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山,祭大禹,望于南海,立石刻碑, 颂秦德。 始皇上会稽至琅琊是为刻石颂功。这些天子或皇帝登临都有明确 的功利目的。平民的登临活动则很早就与文学联系在一起。如诗 经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日:“嗟! 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 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日:“嗟! 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 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日:“嗟! 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 旃哉,犹来无死! ”。 这是一首片夫久戍未归登临思亲之作。主人公登上各处高地,希 望可以看见亲人,并与亲人们进行精神对话,表现了对亲人深深的思 念之情。 士人的登临也与文学联系在一起,韩诗外传卷七记载: 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日:嘣君子登高必赋, 小子愿者何? 。 登临为什么能与文学联系在一起呢? 韩诗外传卷五是这样解 。( 汉) 司马迁史记第七版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2 6 0 页 。( 清)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i 年笫4 0 5 页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2 6 8 页 4 宋前登临怀古赋探析 释的: “登高临深,远见之乐,台榭不如丘山所见高也;平原广望,博 观之乐,沼池不如川泽所见博也。 正所谓“观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意溢于海。 到汉代,登临赋诗更是成为文人士子的风习,并与为官直接联系 在一起。此即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所记载: “传日: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嵩 ( 端) ,材知深美,可与图( 政) 事,故可以为列大夫也。 二、怀古 怀古,即追念古昔。虬怀古 最早出现在赋中是张衡东京赋: “望先帝之旧墟,慨长思而怀古。 说文解字说:“怀,念思也, 从心裹声。”虬怀 有“怀念、“思考”的意思。古,说文解字说: “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凡故之属皆从古。 可见古,包 括古人、古事、古迹。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用六个字概括了怀古的 含义:“见古迹,思故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 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的确,怀古是一种普遍 的民族情感,并且很早即被人们付诸文学。诗经中的黍离就 是一首很好的怀古诗。毛诗序说: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宫宗庙,尽为禾黍,闽宗周之颠覆, 许维通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1 8 2 页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第1 7 5 5 页 。( 元) 方回瀛奎律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第2 4 页 回陈向春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北京:高教出版社,2 0 0 8 年第1 7 9 页 硕十学位论文 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怀古情感的产生与我们民族较强的时间意识有关。中华民族主要 发源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中原文明最重要的形式是土耕文明,我 们的祖先习惯了春耕秋收,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习 惯使人们形成了强烈的时间意识,如孔子就说:“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时间的无尽流逝给人们留下难以抹灭的伤感。对于时间的流 逝,人们没法控制,但生活还要继续,社会还需发展。于是人们选择 了以“怀古”来延续时间。因怀古可以使人回忆过去、感受现在、预 示未来。 与时间意识相似,怀古情感的产生与我们民族浓厚的崇古意识有 关。中华民族是个崇尚先祖的国家。人们崇拜祖先、追慕先贤,缅怀 历史,其目的是为从历史中寻找生活经验。诗经中就不乏歌颂历 史的篇章。如大雅中的五首周民族史诗。这五首诗系统地介绍了 周民族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每首诗都充满了对祖先的赞美之情,集 中表达了后人要向祖先学习的美好心愿。 三、登临怀古 登临怀古,指作者在登山临水之际,面对眼下所见的景物而追念 往昔,抒发感慨。它是“登临 与吒怀古”的结合体,二者联系的纽 带是登临所见之景。从古至今,当人心中有某种不平不畅之时就好登 临。他们希望借登临所见的景物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但由于心中早有 郁结,登临之时往往更沉迷于先前的不平不畅之中。景物或是人文景 。( 清)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第3 1 5 页 6 宋前登临怀古赋探析 观或是自然景物。人文景观在岁月的洗涤中呈现出明显的盛衰变化, 很容易引起登临者对历史盛衰、人生无常的思考。自然景物的周期变 化与人生无常形成鲜明对比,这也会引起人对自身命运的思索。这两 种情况的任何一种都会让人想起与之相关的古人古事。 从前文关于“登临怀古”的论述,我们可以定义登临怀古赋:所 谓登临怀古赋,即以登临怀古为题材写成的赋作。具体说来是指作者 在登临之际( 或之后) ,由所看到的景物引起作者对往昔的追念,并 产生一定感慨而写成的赋作。 第二节登临怀古赋的构成 登临怀古,包括“登临 与q 怀古”,且“怀古 是由于“登临” 所见的景物引起的。因此,登临怀古赋有其特有的组成部分,体现了 赋的多项功能。一般来说,一篇完整的登临怀古赋包括三部分:登临 的记载、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这三个部分分别体现了赋的叙事、 写景、抒情( 或议论) 三种功能。 一、登临的记载 赋的作者一般会对登临的时间、地点和原因等作一交代,或简单 或详细。对登临活动过程的介绍是一个纪行的过程,体现了赋的叙事 功能。这种叙事功能是登临怀古赋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它如京都赋、 咏物赋,中间也偶有关于登临活动的记载,但那些基本为虚构。如司 马相如的子虚、上林二赋中有叙事成分,但主人公是虚构的。 登临怀古赋则不一样,其登临的主体一定是作者本人。 登临过程的介绍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在赋题中直接点明。如王 硕十学位论文 粲、束据等的登楼赋。二是在赋序中点明。如孙楚的韩王故台 赋,赋序即点明这篇赋是作者经过“酸枣 时见到韩王故台而写下 的作品。三是在赋的正文中对登临过程作详尽的交代,这是使用最为 普遍的方式。在这样的作品中,作者一般会用到“登”、“临 、“步、 “陟 、“发 、“达等明显表示登临动作的词语。如此,作者可以逐 步描写所见到的景物和当时的感受,行程清晰,情感变化一目了然。 这三种方式可单独使用,亦可综合使用,如张协的登北邙赋在赋 题中表明了登临,在赋的主体部分也详细记载了登临过程。 二、景物的描写 登临怀古赋必有景物描写,或是自然景物,或是人文景观,既有 大的概况描写,也有小的细致描摹。景物描写在赋中有两种功能。一 是审美功能,在景物描写中,作者可以领略山水之美,将读者带入他 登临的环境中。 二是媒介作用,景物是联系登临与怀古的媒介。作者在登临中对 往事进行追念,触发作者感慨的主要是登临中所见到的景物。往事遥 不可及,登临所见之景则放眼可见,它融合了历史与现实,近在眼前, 却承载了历史。在景物中可以看到往日人、事、物的影子,是景物拉 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登临、怀古、悼古、咏怀古迹之类的作品, 都有具体现在的凭吊物作媒介,虽然它们并不能如文字般表达任何意 思,但它们外表上印着古人活动的无数痕迹,却足以直接打动诗人的 心灵。方面是怀想钦慕当年人事的煊赫辉煌,另一方面则感伤今日 宋前登临怀古赋探析 遗物的残破腐朽。在这种抚今追昔的对比中,兴起无常的感悟。 三、情感的抒发 情感的抒发主要是怀古之情的抒发。怀古是登临怀古赋的核心部 分。因人们登临并不一定会留下作品,如世说新语即记载了不少 此类登临活动。也有登临者留下了作品,但作品主要描写登临所见之 景而无怀古的内容,如夏侯湛的芙蓉赋,赋的开篇点明了登临, “临清池以游览,观芙蓉之丽华”,接下来的部分主要是对芙蓉的各 部分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描述,我们把它称为咏物赋。 怀古有一定的情感指向,这种情感指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个人 层面的怀古,主要表现为思乡怀人。古人安土重迁,一般不轻易出门, 但很多时候为立功扬名或生活环境所逼,人们不得不离乡背井。在外 漂泊无依之时,人们大多喜欢登临,登临中所见到的景物让作者想起 了往日的事或人,从而借此抒发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二是历史层面 的怀古,即对历史事件的总结和评价,希望在总结与评价中给予当代 人以经验和教训,这种怀古具有现实意义,是忧时伤国的表现。三是 宇宙层面的怀古,它通常涉及人生意义的探索,揭示的是宇宙的普遍 规律。这三个层面的怀古常常交织在作者的头脑中,表现在作品中则 既有对亲人故乡的思念,忧时伤国情感的表露,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探 索。 张火庆中国文学中的历史世界见中国文化新论文学篇一抒情的世界,台湾联 经出版事业公司,1 9 8 6 ,转引自杨晓霭唐代怀古诗之文化解读,西北师大学报,2 0 0 2 年 1 1 月第2 8 页 9 硕十学位论文 第三节登临怀古赋与相近题材赋的比较 登临怀古赋有其特有构成,宋前的赋作中有不少与之题材相近之 作,它们或有登临,或有怀古f 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与登临怀古赋时 有交叉,其中不少可以界定为登临怀古赋。但有的作品由于缺乏登临 怀古赋特有内容,则不能认定为登临怀古赋。 一、登临怀古赋与游览赋 游览赋是与游览有关的赋,是写游览者自由行走、观赏景物的赋 作。在游览赋中,人的活动与景物都与游览有关,景物描写是赋的主 体部分之一,人的游览活动和游览感情也是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游览 赋中有游踪的交代和景物描写,且景物描写是随着人的行走而逐步展 开。登临怀古赋与游览赋有相似之处,即二者都有行程交代和景物描 写。但二者也有明显区别。一是登临与游览的发生机制不同,登临是 带有明确目的的活动,游览是比较随意的活动。二是二者所抒情感色 彩不同。登临怀古赋中的怀古之情是比较深沉的。游览本身是一种寻 找乐趣、带有随意性的活动,游览赋所抒之情也是愉悦的,如对山水 的喜爱之情,朋友相聚的欢乐之心。如晋孙该的三公山下神祠赋, 序日: 赵国元氏县西界有六神祠,吾观其一焉,在陉山之阳,即三公祠 焉。崇堂既峻,危阁造云,檀轩临万仞之壑,土木被丹藻之华。是时 寓目永日,夕宿东序,召彼故老,讯之旧典。云栋宇初兴七十载,三 台耀灵,实降甘雨。夫山以有形为神,神以无形为主。若乃歆熏于上, 雷动于下,公田禳于多黍,嫠妇利其滞穗,亦兹邦之所以报历叶不辍 1 0 宋前登临怀古赋探析 也。于援笔作赋,昭神灵之有凭,壮夏屋之弘丽。 序首先对此次游览过程进行了简单介绍,赋的正文记录了作者的 游览全程和所见美景,全赋以游记的方式对三公祠进行全方位描写。 它描写三公祠的“弘丽的环境,奇险的地势,高超的建筑艺术以及 来此祭祀祈福的人们,处处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三公祠虽然是一 有历史内蕴的祠庙,但在孙该的游览中,并无“怀古”情感的抒发。 因此,这只是一篇游览赋。 再如曹丕的济川i 赋: 临济川之层淮,览洪波之容裔。濞腾扬以相薄,激长风而亟逝。 漫浩汗而难测,眇不睹其垠际。于是龟龙神嬉,鸿鸾群翔。鳞介霍驿, 载止载行。俯唼菁藻,仰餮若芳。永号长吟,延首相望。美玉昭晰以 曜辉,明珠灼灼而流光。于是游览既厌,日亦西倾。朱旗电曜,击鼓 雷鸣。长驱风厉,悠尔北征。思魏都以偃息,托华屋而邀游。酌玄清 于金基,腾羽觞以献酬。 该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旬,交代了游览的大致过 程,描写了济水雄伟壮观的浩大声势。第二部分从“于是龟龙神嬉 到“明珠灼灼而流光 ,传神地刻画了水中生灵。第三部分从“于是 游览既厌 至赋结尾,抒发了游览的欢乐之情。与登临怀古赋相似, 这篇赋有行程交代、景物描写、情感抒发。但它所抒发的主要是游览 的欢愉之情,因此它也只能称为游览赋。 二、登临怀古赋与纪行赋 纪行赋主要是指以作者行程为线索,以讲述所经地之历史、描写 硕十学位论文 旅途中所见景物和旅途心情为主要内容的赋作。文选列有“纪行 赋”,共收三篇:班固的北征赋、班昭的东征赋和潘岳的西 征赋。这三篇赋的共同特点是都有行旅记载、历史回顾和景物描写。 这三个特点都与登临怀古赋有相似之处。但二者也有明显的不同。首 先从行程来看,纪行赋的最大特点是以行程为线索,路程很长,地点 是不断变换的,途中偶逢胜景古迹,可能会登临。登临怀古赋则通篇 以登山( 台) 临水( 或其他景致、名胜古迹) 为线索,它的行程是很 短的,一般都只描绘一处一地。其次从登临与情感抒发的关系来看, 纪行赋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登临只是其一端而已。在登临怀古赋中, 登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抒之情,必依其所登临之对象而定。如 文选中的三篇纪行赋其行程都是很长的,它们的作者都是为了抒 发内心特定情感而写作,登临并不是他们的目的。在赋的发展过程中, 纪行赋的繁荣早于登临怀古赋,给予登临怀古赋以重要影响。 三、登临怀古赋与咏史怀古赋 咏史怀古赋是以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并对之作 出某种评价的赋作。登临怀古赋与咏史怀古赋都是与历史相关的赋 作,二者都以古代的人、事、物等为描写对象,都会对历史人物的功 过:历史事件的成败发表评论。 但二者仍有明显区别。登临怀古赋因景生情,抚迹寄慨。它主要 是由历史遗址、自然景观想起与之相关的古人古事,它必是由作者实 到某地,其所抒之情多为今昔盛衰,人事沧桑之感。咏史怀古赋贝惺 因事兴感,抚事寄慨。它由古人古事的相关材料直接引起或直接讲述 1 2 宋前登临怀古赋探析 历史事件、介绍历史人物,它不需景物作媒介,所寓者多为对历史人 事的认识态度和历史鉴戒。相比较而言,咏史怀古赋对历史事件发展 过程的描述比登临怀古赋更为详尽。 咏史怀古赋的创作以晚唐律赋三大家为代表。如徐寅的荐蔺相 如使秦赋就是一篇典型的咏史怀古赋。赋开篇就说“报国忧君,无 非荐人,嘉谬子之匡赵,擢相如之使秦”,直接说出蔺相如使秦的历 史事件。接下来就夹叙夹议地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详细介绍,最后给 出自己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余尝揽赵国史书,窃笑相如之事。 根据以上对登临怀古赋的理解,我们共搜集到汉魏六朝至唐的登 临怀古赋如下表: 作品名称作者出处 函谷关赋李尤全汉赋 哀秦二世赋司马相如全汉赋 感节赋曹植全三国文 临观赋曹植全三国文 登楼赋王粲全汉赋 首阳山赋阮籍全三国文 吊秦始皇赋傅咸全晋文 登芒赋傅咸全晋文 大河赋成公绥全晋文 韩王故台赋孙楚全晋文 登楼赋束据全晋文 硕十学位论文 思l e t 赋向秀全晋文 登北邙赋张协全晋文 登虎牢山赋潘岳全晋文 秋兴赋潘岳全晋文 感丘赋陆机全晋文 登台赋陆云全晋文 函谷关赋江统全晋文 登百尺楼赋郭璞全晋文 芜城赋鲍照胡刻本文选 临层台赋唐太宗全唐文 感旧赋唐太宗全唐文 游北山赋王绩全唐文 楚望赋李碲全唐文 登长城赋徐彦伯全唐文 望瀑泉赋李华全唐文 登故宜城赋李华全唐文 吊古战场文李华全唐文 登临河城赋萧颖士全唐文 滞舟赋萧颖士全唐文 吊轵道赋王昌龄全唐文 问津台赋鲍防全唐文 登姑苏台赋任公叔 全唐文 宋前登临怀古赋探析 伤望思台赋陆贽全唐文 怀忠赋欧阳詹全唐文 山阳城赋刘禹锡全唐文 楚望赋刘禹锡全唐文 观钓赋李德裕全唐文 畏途赋李德裕全唐文 望匡庐赋李德裕全唐文 项王亭赋李德裕全唐文 河桥赋皮日休全唐文 望思台赋蒋凝全唐文 第四节汉代登临怀古赋的产生 登临怀古这一题材在汉代逐渐进入赋体文学,此时登临怀古赋的 发展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完整的登临怀古赋的发展,二是与之相近题 材赋作的发展。这二者共同为后世登临怀古赋的发展提供了创作经 验。 汉代的登临怀古赋不发达,真正完整的登临怀古赋只有司马相如 的哀秦二世赋,李尤的函谷关赋。这两篇赋具备登临怀古赋的 三个组成部分,都有“以史鉴今”的写作目的。如司马相如哀秦二 世赋,此赋作于相如从武帝田猎于长扬宫,上谏猎书之后,旨 在劝武帝居安思危,谨慎持身。“登陂陋之长阪兮,坌入曾宫之嵯峨。 临曲江之陛州兮,望南山之参差。 作者首先也是交代了登临的过程。 硕十学位论文 接下来即追述秦二世亡国的悲惨遭遇,望国君从中吸取教训,加强统 泓、 7 i :10 汉代的登临怀古赋虽不多,但与之相似的纪行赋则大为发展,并 对后世的登临怀古赋产生了影响。西汉末年,刘歆作遂初赋,开 后世纪行赋之先河。“经历故晋之域,感今思古,遂作斯赋,以叹征 事而寄己意。 道出了文章的写作缘起。全篇以行迹为线索,逐步表 现了怀古讽今的内容,不过写景比较少。此后班彪作北征赋,树 立了纪行赋创作的典范。赋家因地及史,叙事写景,依次写以沿途所 经之地所见之景,思念与之相关的古人,将纪行、写景、抒情很好地 结合在一起。此后蔡邕的述行赋、曹大家的东征赋都沿袭班 彪的北征赋的范例。这类纪行赋基本确定了“纪行一写景一抒情 的特定模式,这一模式为后世登临怀古赋所继承,不过登临怀古赋缩 短了行程,突出了景物描写,其基本模式为:登临一写景一环古。 魏晋隋唐的登临怀古赋在汉代登临怀古赋确定的基本模式下各有 侧重地发展。大致说来,关于登临活动的交代,魏晋隋唐的登临怀古 赋都比较简单;关于写景方面,魏晋南北朝的登临怀古赋的所占篇幅 比唐代明显要多;关于怀古之情的抒发,魏晋南北朝朝侧重于抒发个 人情怀,唐代则更加关注现实,关注政治。魏晋南北朝的登临怀古赋 关于人生的探讨也较唐代更热烈。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立足于自身的 特点,分别与诗歌、散文相互影响,吸收了诗歌与散文的某些特点, 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 1 6 宋前登临怀古赋探析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的登临怀古赋 魏晋南北朝是个战火纷飞、斗争激烈的时代,在这种恶劣的社会 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心态、审美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 变化促进了登临怀古赋的发展,登临怀古赋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特点。 此时登临怀古赋的发展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文人们对赋功能认 识的变化。汉代作家们注重的是赋的体物功能,此时则不同,文人们 认识到赋除体物外还可叙事。首先是曹丕在答卞兰教中提出: 赋者,言事类之因附也。 其次是萧统在其所编的文选序中说: 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畋猎则有长杨羽猎之 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 不可胜载矣。 在这几句话中,萧统提出赋有“纪一事,咏一物 两项功能,并 将赋的记事功能摆在传统的咏物功能之前。 二是士人感伤的生命意识的形成。综观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风 起云涌、战火纷飞的时代。文人生命朝不虑夕,很少能善终,如陆机、 潘岳等均死于非命。在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激烈的时代,敏感的文人 们生命意识极其强烈。他们无法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只是希望生命 可以长久,于是他们选择了“向后看 的方式来延长生命,从往昔中 寻找生命的寄托,以对往昔的追念来感受生命。 。曹丕魏文帝集宋效永校长沙:岳麓书社,1 9 9 2 年第1 5 8 页 。( 梁) 萧统文选长沙:岳麓书社,2 0 0 2 年第2 页 硕十学位论文 三是人们的审美意识的改变。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生命脆弱的 认识在文人敏感的心中根深蒂固。在感伤的生命意识的情绪推动下, 人们倾向于纵情山水,在山水中感受生命的永恒。如晋书阮籍传: 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登虎 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 又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道: 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之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 入则言用属文,无处世意。尝往临安山中,坐石室,临j 睿谷,悠 然叹日:“此去伯夷何远! ”。 在频繁的登临活动中,人们逐渐发现了自然的美,对自然美的欣 赏水平也逐步提高。世说新语言语记载: 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日:“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 自有濠、濮间想也。觉乌兽禽鱼,自来亲人。”。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 他们不只把山水当作客观的观赏对象,而且将自己与山水融为一 体,他们意识到,山水景物不仅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还有其所承载 的生命价值。山水景物与他们感伤的生命意识联系起来,山水不仅仅 是游赏的对象,也是联系个人与历史、个人与宇宙的媒介。如晋书咩 祜传: “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 。( 唐) 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13 6 1 页 。( 唐) 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2 0 7 2 页 。( 宋) 刘义庆徐震垮校笺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第6 7 页 。( 宋) 刘义庆徐震塄校笺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第7 l 页 宋前登临怀占赋探析 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日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 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 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 魂魄犹应登此也。 羊祜已经将山的永恒与人的“湮灭无闻 相对比。 在上述各因素的影响下,此时的登临怀古赋沿着汉代作家开创的 道路向前发展,并且进入了创作的繁荣期,作品数量大增,作品质量 提高,其内容涉及个人、历史、宇宙等各个方面,赋家们用各自熟悉 的手法在登临怀古赋中表现了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热切关注。 第一节情怀抒发 “重个性、重欲望、重感情,强烈的生命意识成了建安士人内心 生活的中心。”在相似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建安后的文人基本继承了 建安士人的心态。整个魏晋南北朝是个重情的时代,魏晋南北朝登临 怀古赋的创作盛况体现士人丰富的情感,表现了他们对社会、政治的 关注,对生存、生命的重视,对历史、人生的探索。 一、历史情怀的抒发 历史情怀主要表现为对人类历史的反思,这种反思有两种目的, 即“怀古鉴今”和“怀古伤今 。历史终归是历史,它已经不可以重 现;我们试图还原历史,但还原的仍是我们心中的历史。对历史的还 原与咏叹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作者自身的现实感受,它是以现实为基 础的。历史留给后人最大的价值是指导现实的人生与社会。当它指向 现实的人生与社会时,就会触动人们的心灵,让人们体会历史的价值。 ( 唐) 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10 2 0 页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9 6 年第6 页 1 9 硕十学位论文 因而历史总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 作者在登临中看到某一景物,想起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 件,或对历史进行追述,或对历史进行评价。这种追述和评价,都不 是简单地叙述历史,而是与作者经历、见识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规 谏目的。这就是“怀古鉴今”。 孙楚的韩王故台赋,由赋序可知,该赋作于作者经过酸枣见 到韩王故台之时。赋序云: 酸枣寺门外,夹道左右,有两故台,访之故老 从赋序即可知作者曾到过韩王故台,作者明确说此赋写作的目的 是“以鉴来今 ,作者写作的主要目的是规谏统治者。此赋有残缺, 从赋的内容看,“以鉴来今”的内容并没有完全展开,不过我们从它 对韩王故台的夸张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统治者的规谏,作者继承了 赋初期的讽谕传统。 在赋的正文,作者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铺叙韩王故台的高大雄 伟: 望韩王之故台,寻往代之所营:双阙碣以峻峙,贯云气而上征。 历千载而特立,显妙观于太清。蔑丘陵之逦迤,亚五岳之嵯峨。薄邯 郸之丛台,陋楚国之章华。邈岩蛲以抗极岂岑楼之能加? 至乃宫观弘 敞,增台隐天。伐文梓于万仞,发玉石于三泉,优倡角乌鸟之声,蛾 眉戏白雪之舞。纷淫衍以低昂,翳修袖而容与。 韩王故台虽然没有了当年的威武,但在作者的想象中,它是上达 云霄,下蔑山川的,又运用比较的方法,“薄邯郸之丛台,陋楚国之 2 0 宋前登临怀占赋探析 章华”,从各个方面突出韩王故台的俊伟雄壮。然而如此雄伟壮观之 台的建造,很明显是严重剥削奴役老百姓而来的,其结果自然是带来 国家的灭亡。 战国时代的韩国,其国力远远比不上赵国和楚国,但从所建的韩 王故台来看,统治者的奢侈腐朽程度却不亚与其它国家。作者通过对 韩王故台的夸张描写侧面表现了统治者的奢侈腐朽。联系作者的时 代,西晋虽然结束三国纷争,统一了中国,但比起秦皇汉武的强大, 西晋国力已是微不足道。而此时统治阶级却奢侈到极点。晋武帝有姬 妾近万人,每日坐羊车到各宫住宿。太傅何曾每天所用饭钱达一万钱, 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外戚王济用人乳喂猪。最明显的竞奢代表是 王恺在晋武帝的支持下与石崇比富。王恺用饴糖刷锅,石崇用蜡烛当 柴;石崇用椒涂屋,王恺用赤石脂涂屋。一些有头脑的士大夫已经看 到了奢侈带来的危害。当时车骑司马傅咸上书晋武帝说:“窃谓奢侈 之费,甚于天灾。又说:“今者土广人稀而患不足,由于奢也。” 孙楚登临韩王故台,想象其往日的雄壮和当年韩国统治者的奢靡, 思索灭国的原因,将批判的矛头直指西晋统治者,希望他们吸取韩国 灭亡的惨痛教训,戒奢戒侈。 傅咸看到了西晋统治奢侈腐朽存在的巨大隐患,也对国家灭亡的 因素进行深刻思索,他的吊秦始皇赋既赞扬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伟 大功业,也批评了其暴虐统治。作者希望以此告诫统治者,要想维护 。溏) 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1 3 2 4 页 。( 唐) 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1 3 2 5 页 2 1 硕十学位论文 统治必施仁义之政: 余治狱至长安,观乎阿房,而吊始皇日: 伤秦政之为暴,弃仁义以自亡。搦纸申辞,以吊始皇。有姬失统, 命不于常。六国既平,奄有万方。政虐刑酷,如火之扬。致周章之百 万,取发掘于项王。疲斯民乎官墓,甚癸辛于夏商。未旋踵而为墟, 屯獐麋乎庙堂。国既颠而莫扶,孰阻兵之为强。 该赋作于作者在长安为官之时登临阿房宫。对于阿房宫,作者并 未作细致描写,他以铿锵有力的四、六字句式回顾了秦王朝的历史兴 衰。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中国,并想让其子孙永保天下,其功业和 理想何等壮伟。然而,秦王朝的存在是如此短暂。作者明确指出其原 因在于“弃仁义 ,致使“政虐刑酷”,人民疲敝,国力急速下降,致 使其统治在农民起义中灰飞烟灭。西晋王朝结束三国纷争后统一中 国,这种建立背景与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极为相似。同时,西晋统治者 的奢靡程度则比秦朝统治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作者希望借秦朝灭亡的 惨痛教训,引起统治者警戒,施行仁政,以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赋名为吊秦始皇,但作意并不在于悼念人物,而是希望借历史教 训告诫统治者,具有明显的讽谏作用。 未收于历代赋汇的名作江统的函谷关赋也属于怀 古鉴今的作品。函谷关赋作于作者登临函谷关之际,函谷关是历 史上著名的军事关口。汉代李尤也曾作有函谷关赋。李尤的赋主 要是以赞美的语言描写了函谷关的“险要”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 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函谷关的赞美激情。江统的赋则不一样,他是通过 宋前登临怀占赋探析 赋来提醒统治者要善用人才。他也描写了一系列与函谷关有关的历史 人物: 顾晋平之爱险,获汝叔之忠箴,鄙魏武之坠志,嘉吴起之弘心, 末代陵迟。恶赢氏之叛涣,乃因兹而自增,下凌上替,山冢卒崩。览 孟尝之获免,赖博爱而多宠,惟七国之西征,仰斯阻而震恐,岂陕险 之难犯,将群帅之无勇。 这些历史人物有个共同特性,那就是他们的成功源于善于招贤纳 才,而非单凭函谷关的险要地势。他们使用的人才或忠诚或心胸宽广, 尤其是孟尝君,他招揽的人才更是各有所长,甚至有被后人批评的“鸡 鸣狗盗 之徒。赋采取先扬后抑的手法,前部分描写了函谷关的险要 地势,后一部分则认为曾在此活动的历史人物的成功并非在于关的险 要,两部分共同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作者以此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 人才观。 西晋对人才的择录采用的仍然是曹魏开始的九品中正制,这种制 度在曹魏时曾为朝廷选取了大批人才、官吏。然而,至晋代,这种制 度已经受到严重破坏。中正官一职多为士族门阀出身的官吏把持,这 一制度已经变成他们培养私家势力的主要工具。段灼曾对晋武帝说: “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 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二者苟然,则筚门蓬户之俊,安得不又陆 沉者哉。 九品中正制已失去积极作用。江统通过函谷关赋,含 蓄地表明了自己对当时的人才制度的看法,希望统治者能够效法与函 。( 唐) 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13 4 7 页 2 3 硕十学位论文 谷关相关的成功人物,不拘一格降人才,。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持社会 的安定。 这三篇作品都短小精悍,针对当时存在的弊端,借用历史事物或 人物,含蓄而精辟地表明观点,希望引起统治者的警戒。 当作者登临某一古迹,看到自然景物的永恒长存或周期变化便会 想起人生的短促,看到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景物如今却惨遭破坏,作 者会产生人生无常的感慨。这就是“怀古伤今。“怀古伤今”与吒怀 古鉴今 相比,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它关注的是人生的意义和生存的 价值,以及对生存方式的选择,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 张协的登北芒赋记叙作者登临北邙山的所见所想,描绘了北 邙山的险峻壮阔,抒发了作者的历史沧桑之感。北邙山或称北芒山、 邙山、北山等,它犹如春秋时晋国的九原,是汉魏王侯公卿陵墓的群 集地。此赋在描绘了北邙山的高峻、万物变化后,即转入人生危浅的 感慨。 山川i 汨其常弓,万物化而代转。何天地之难穷,悼人生之危浅。 叹白日之西颓兮,哀世路之多蹇。 北芒山有雄伟壮阔的山色,四目远眺则是群山耸立,连绵不绝, 伊洛奔腾,滔滔不绝。这景观何等雄奇。不过作者并没有陶醉于中, 倒是这景物勾起了他的思考,他想到了“人生之危浅”和“世路之多 蹇。接下来作者进_ 步抒发这种感慨: 于是徘徊绝岭,踟躇步趾。前瞻南山,却窥大坯。东眺虎牢, 西睨熊耳。邪亘天际,旁极万里。莽眩眼以芒昧,谅群形之难纪。临 宋前登临怀古赋探析 千仞而俯看,似游身于云霓。抚长风以延伫,想凌天而举翮,瞻冠盖 之悠悠,睹商旅之接栀。 作者行走在山岭上,南山、虎牢等都尽收眼底,他想象自己游身 于云霓,凌天飞翔。这一切是多么地美好。然而现实是冷峻的,历史 是无情的,那些美好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