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论复句中逻辑关系的组合层次性.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复句研究向来受到语法学界的重视,白马建忠1 8 9 8 年撰写成的马氏文通始, 复句就成了语法学家关注和讨论的对象,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关于对复句类型关 系划分的研究也是精彩纷呈。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邢福义先生的三分法与现代汉语教材中 的二分法。无论二分法还是三分法没有根本的性质上的区别,即,都是根据分句间所蕴 含的逻辑语义关系进行的,分类的结果是处在一个平面上的,几乎没有注意不同复句逻 辑意义的范围大小和包含关系问题,尚未探讨过多重复句中逻辑关系的组合层次性问 题。然而我们通过对大量多重复句的观察,发现在划分其中层次的时候,复句关系所占 的层次并不相同,分布各有差异,并且能形成较严密的位序级差。 本论文先从数理统计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三分法下三大类逻辑关系之间 的包含情况,接着从距离相似动因和逻辑语义学的角度探讨了各小类逻辑关系的包含情 况,并辅以大量实例进行推证。但是,我们推证出的一个复句间逻辑关系相组合时的基 本序列,只是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完整格式。还有很多的“例外”和“变体”形式我们也 进行了讨论。讨论发现各种复句关系包孕能力是有相对差异的。从而论证了多重复句中 逻辑关系的组合层次性问题。 对多重复句中逻辑关系组合层次性的研究不仅对我们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在口语 或书面语中运用好逻辑关系准确地表达思想都有实践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将 有助于进一步解释汉语语法的特点。 关键词:复句,逻辑关系,组合,组合层次性,距离相似动因 a b s t r a c t 1 m eq u e s t i o no fm u l t i p l e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o e sh a sb es t u d i e da n dt a k e ns e r i o u s l yi ng r a m m a rr e a s e a r c h c i r c l e sa l la l o n g ,m u l t i p l e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sh a sg o tg r e a ta t t e n t i o na n dd i s c u s s t i o nt h a tr i g h ta w a y ,a n d h a sg o tal o to f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i n c ew h e nm aj i a nz h o n gw r o t et h eb o o ki n1 8 9 8 a sb e e nb r i l l i a n ta b o u t t h a tt h et y p eo f l r n c e r n sp a r t i t i o n u lr e s e a r c ht ot h em u l t i p l e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h a v et y p i c a ld i c h o t o m yi n t r i c h o t o m ya n dc h i n e s e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b e i n gm r x i n gf uy ld i s r e g a r d i n gd i c h o t o m yo r lt r i c h o t o m y , b o t hb a s e do nt h el o g i cs e m a n t e m er e l a t i o nc o n t a i n e di nt h ec l a u s e d on o th a v et h eu p p e r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d i f f e r e n c e ,c l a s s e dr e s u l ti sa b o v eaf l a ts u r f a c e ,d i dn o tp a ya t i c n t i o nt ot h er a n g es i z eo fl o g i c 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i n c l u s i o nr e l a t i o np r o b l e m , a n dd i dn o td i s c u s s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a r r a n g e m e n to fi d e a s p r o b l e m t h r o u g ht h eo b s e r v a t i o no fal a r g en u m b e ro fm u l t i p l e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s ,w ef i n dt h a tw h e n d i v i d i n ga r r a n g e m e n ta m o n gt h e m , t h er e l a t i o no ft h e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a c c o u n t sf o rd i f f e r e n t l y ,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a l s oh a v ed i f f e r e n c e s ,a n dc a nf o r mt i g h tl o c a t i o np r e f a c ed i f f e r e n t i a l t h et h e s i sh a v i n gd i s c u s s e df i r s tf r o mm a t h e m a t i c a ls t a t i s t i c sa n g l ea n dt h ec o g n i t i o nl i n g u i s t i c s a n g l e1 n ”i n c l u s i o nc o n d i t i o no ft r i c h o t o m yg o i n gd o w nt h r e em a j o rk i n d so fl o g i c a lr e l a t i o n , t h e nh a v i n g d i s c u s s e df r o mt h es i m i l a r i t ya g e n ta n dl o g i cs e m a n t i c sa n g l e a n dc o m p l e m e n t i n gw i t hl a r g ea m o u n to f e x a m p l e ,b u tt h ef u n d a m e n t a la r r a yw ed e d u c e dt h a t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sp r o v i n go u tw h e nl o g i c a lr e l a t i o n l o o k sa ta n da p p r a i s e sc o m b i n a t i o n ,a r eo n l yo n ek i n do fe n t i r ef o r mu n d e ri d e a ls t a t e w eh a v ea l s o c a r r i e do u tt h e ”t h ee x c e p t i o n ”a n d ”v a r i a n t ”f o r m s f r o mt h ed i s c u s s i o nw ek n o wt h a tt h ep r e g n a n c y a b i l i t yh a sr e l a t i v ed i f f e r e n c e ,t h r o u g ha t l t h em e t h o d sa b o v e , w , * t e n t a t i v e l yp r o b ei n t ot h el o g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 p e o p l eh o w t oc o m b i n ea n da r r a n g ei d e a si nt h em u l t i p l e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r e s e a r c ho fl o g i c a lr e l a t i o nc o m b i n a t i o na r r a n g e m e n to fi d e a sn o to n l yh e l p f u lw h e nw ea n a l y t i z e m a n ya r r a n g e m e n to fi d e a s ,a p p l yg o o dl o g i c a lr e l a t i o ne x p r e s sh a v ep r a c t i c ev a l u ei ns p o k e nl a n g u a g eo r w r i t t e nl a n g u a g e ,b u ta l s oh a v ei m p o r t a n tt h e o r ys i g n i f i c a n c e ,g e n e r a lb ec o n d u c i v et om a k ea l lf u r t h e r e x p l a n a t i o nt o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k e yw o r d s :c o m p l e xs e n t e n c e s ,l o g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 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 ,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a n d a r r a n g e m e n to f i d e a s ,d i s t a n c es i m i l a r i t y a g e n t 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躲埠纽j # 吼j 耻巫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南师 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4 9 日期:2 翌丕 ! j z 第一节绪论 第一节绪论 1 1 前人的研究 1 1 1 关于对复句关系类型划分的研究 复句研究向来受到语法学界的重视,自马建忠1 8 9 8 年撰写成的马氏文通始, 复句就成了语法学家关注和讨论的对象,并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关于对复句类型关 系划分的研究也是精彩纷呈。我国最早讨论句子分类和复句问题的是马氏文通。但 直到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才对汉语的句子,特别是复句作了比较细致的分类描写, 黎氏把复句平分为三大类:包孕复句、等立复句,主从复句。黎氏对复旬的具体分类很 详细,但是它对汉语单复句的界限,却缺乏明确的说明。另外他所讲的包孕复句,实际 上多是主谓结构作了句子成分的单句。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把句子划分为简句和 繁句两大类,把繁旬又划分给狭义的繁句和复句,吕氏所谓的“狭义的繁句”大致相当 于黎式所谓的包孕复句,而“复句”大致相当于黎式的等立、主从复句。接下来,王力 先生的中匡现代语法中对复句的分类值得重视,他将复句两大类:等立句和主从句, 其下再细分小类。1 9 4 9 年后,吕叔湘、朱德熙二位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对于复合句, 不象一般语法论著那样,先分为等立、主从两类,再在每类之下细分若干小类,而是按 关系并列地分为十类:并行,进步,交替,比例,比较得失,因果,条件,无条件, 先让步后折入正意,先假设后折入正意。1 9 6 2 年1 2 月以“丁声树等”的名义出版的现 代汉语语法讲话是5 0 年代编写得最有新意的一部语法专著。语法讲话先将复句分 为并列句、偏正句两类,并列旬又细分为四小类:连贯句,联合句,交替句,对比句; 偏正旬也下分为四小类:因果句,让步句,条件句,偏句作正句的修饰语。而后,为了 适应中学汉语语法教学的需要,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汉语编辑室于1 9 5 4 年至1 9 5 6 年组 织编写了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复句中分句的关系首先不再分为联合和偏正 两种,而是列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多种,认为“联 合”和“偏正”的界线不好划分。吕叔湘先生1 9 7 9 年出版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 粉碎“四人帮”后第一部重要的语法理论著作,该书对语法学创建以来语法研究中几乎 所有的问题作了一个总检讨。在单复句问题上,吕先生不仅指明了其复杂性的原因所在, 并且提出应该把眼界放宽一些,应该注意句子结构的复杂性和句子格式的多样性。吕叔 第一节绪论 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有关复句生成现象的初步探讨,那是很有价值的。汉语语 法分析问题认为复旬是由小到大生成合成的,标志着复句理论研究新时期的开端。自 此以后,许多学者纷纷对复句理论展开研究,不断地将其深化、推进。此后的1 9 8 0 年 黄廖本现代汉语等教材又将复句中的分句关系分为联合和偏正两种,只是在小类上 分为八、十种不同。1 9 8 4 年的系统提要( 试用本) 直接把复句关系分为承接、并列 等八大类。1 9 9 1 年邢福义的现代汉语独出心裁,把复句关系分为转折、因果、列举 三大类,十一小类。 本论文首先试图从汉语复句理论的第一手资料出发,分析把握其发展演变规律,进 而在描写一个切合汉语实际的在汉语复句理论发展脉络上做些尝试工作。我们选出在汉 语复旬理论发展进程中有较大影响的论著,将这些论著中的复句理论体系,包括术语的 使用、定义、内涵的界定、外延范围的大小、分类标准及分类体系作一番类分、比较的 研究,弄清汉语复句理论演进的概貌。列出比较表如下: 第一节绪论 部分汉语语法论著中复句理论比较表 年 然 术语使用定义内容内部分英 代 。复句。分甸1分类内麓外鐾 标准系统 ( 与读捧句, 马建忠 橱联之曩旬。f 甸与囊捆f 包孕旬。主 ( 读之舐族 1 9 赔 旬) 禽( 滨) 旬秀蠢联者) 旬与从复句) 主之用) 语义 分虞四五 马氏文蠢 。 读独立 反正之旬自柙匪曩要指等立句笑罨 之句甸 严复简句f 子 台矗教简句积囊 包括一麓所 1 9 舛 繁旬句、包捧比吱句中 酱等立主 垦裔史各自分赍矗、包 荚支援语,旬坶句j从、包孕复 主轻重糟 孕两类色 孕岳j螽予旬 莓孕下分小妻 旬 弼复 子旬i 端 i 劬d i 巾i 薅文法叠复甸 旬瓣匈 主双望 提出。对内 子句是否早 主匈,青 句、衡与对外。的同e刊,是否分 分主鼠簿 论分筻句标准稿匀、加旬 分两大类 铡l 黎髂熙 包孕句莲谪标堆, + 分包孕,莓 l 口2 4 新着捣语文复句单甸等奄壬日 两个瑷上的 弼上荦句阀星否 立圭默二: 单旬 大樊l l 小 法)主从甸平等面并爿 类 何骞反对甩肇句反对包孕句主张从连通 1 9 4 2 奠甸 ( 巾图文棱谂)晓朝复句归为复句 看分匀荚系 离舍 含两十或更包孕旬嚣为分离合背 g 叔帮巾罾文背自, 词结辩曲浯 向辱穴大 1 9 t 2 繁句词结 多诃结;耵。餮义枘鼍 更荚系 法妥略)异网 语音捧期妒 樊1 9 ,i , i 肓f 荨 e 力 荨盘能用语膏停分辱直,主 1 9 “( 中国语往理 复台甸 句子彤式句,圭 顿硒开;复 币包括包擘语史关系、 句 牿梅关系 鼠两大粪 论从句句a t 意合1 2 小类 弗列复 儿个句子连是否地位栩分井列宅 离名擐 句子子台句 l 蛳 复台句成一气,荫矧上等,尼爵独 从秀犬粪9 旺i 语法论)甸)主从蟹 此呼应立存霞小麦 合 l j ,明确 黧矧艘: 岛敏渤盖缕黧井纪 势句寿悫j ! 订$ “接义 承2 荚| 嚣吵 l 够l 诱i 上话辞i 薛蟹舟句静钢迸一步 鼢 椎 街剀足联繁钿。为q t “ 3 第一节绪论 年 热 希语使甩宅交冉春冉帮分类 代 。复句 。分旬 分类黼 蚪廷栝准系统 j 掏问酶意 l 啦-丁声暂辱 甸子f 分并月甸 j l 中在意里义关系( 成分井爿。肇 l 娲 僧弦讲话) 复合甸上有关系的同上分是平等惩正两大樊7 甸l鼍正匐 句子组虞是有僖有犊 垂j 甸子目有篷 禁锦篓氪世馁 分甸( 主 荨立复辑关系:使 分旬同的逻 分等立。主 脚 ( 中国语法最复向 匀瓿旬) 句。主甩蔗词;童羁上鼠两大类。 材)j l 复甸史容量巨 辑语文关摹 i o 夸类 丸 誊狠汉浯教学荜匀( 裴舟笈悲个单旬莲 同t 商曩| 分囊台譬 嘶 复南j钒餐舟幂厩痒 提出餐句譬逻辑语文美 i 磕系统)匈)鳙枉结 i i 土系 正一大类s 正复匐燕分糠 羼孽句 分句网蠢联 语文美襄 分联台餐 辆裕树系遘过啬 籀征复甸的 分匈弼曼 隗 堑缶j分旬目卜擘翁旬为j e 辩大英。8 i 理代攫话)序盖联碍蚕平 f ) 结 表示 。景壤复句。l 唼 挎特点 黄伯荣、廖序东分蜘f 荦 嘉文枢荚翔艇以 套义美幕是 骨联台餮 嘲 复句嗣l 结构互下包 为鳘旬鬟绩i l :两大曼 理 搬诱) 句彭式 秀平等 台为蟹句i o 小娄 弗刊雯 中擘教学语法 分匐( 革 暮篁单甸直辕缎。蒙笔句为 分句问e | 趸 直接强鸯著 嗍 暮境提要试复旬甸承身或借虞词一种疆定格列、承接莓 用) ) 旬辑意义羹累 接关系短台 式8 叠 复句萼 因果幢 分钢( 单复句分圆累列 邪疆曼 饲形式,隽举性 几个分句槐。譬鳐訇”为。获燕系 l l 警转折三 l 卿 复旬虞有语音一类特殊旬发用标客 ( 理代理磊)爱句形复旬l戈类,i l 小 式 转祈性 乎镶 工 控。 类, 复旬 第一节绪论 由以上综述和列表可见,自马氏文通以来,时至今日,现代汉语里复句的实际 情况并不很清楚,复句中的许多问题,包括复句内部的分类问题,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大家普遍采用的分类法总结起来大致有二: 从) 两大类( 大类名称不一致) ,再细分类, 一是先将复句分为联合( 平列) 、偏正( 主 常见的现代汉语教材也是通常采取二分法; 二是直接将复句分为七八类以至十几类( 名称也不一致) 。后一种分类法是感到联合、 偏正两大类有时不能统率下面的细类,所以干脆直接分类,逐类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借鉴了西方研究语言的方法,在研究了大量的汉语语言材料的基础 上,执简驭繁,为汉语复句类型进行了概括描写,为剖析汉语复句内部分句闻的语法关 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汉语语法体系的建立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巨大功绩。前一种 分类法看起来较为完整,又简单容易接受,但存在如主次难分、偏正难定等不少问题: 后一种分类法的细目可以列出十几种不止,无法穷尽分旬间关系的类型,这又是逻辑分 类上不允许的。这两种分类法实出一辙,只不过后一种分类法鉴于有的小类不好归入“联 合”或“偏正”,便简化了一层手续。 在新时期现代汉语复句研究中,邢福义先生无疑是最有成就的,他认为第一种体系 中一级类( 联合、偏正) 不能统率二级类,而二级类又不能概括所有的重要现象,进而 在汉语复句研究、复句与关联词语、汉语语法学以及大量的论文中对现代汉语 复句的性质、类别、逻辑语义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描写和解释,把复句 关系分成了三大类:转折类( 包括突转、让转、假转) ;因果类( 包括因果关系、目的 关系、推断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 ;并列类( 包括并列关系、选择关系、连贯关 系、递进关系) 。这是迄今对复句最有影响的第三种类型划分了。第三种分类法在深入 研究了前两种分类法利弊的基础上,拓宽了复句分类的范畴,意欲将语法与逻辑有机地 结合体现在复句分类之中,为复句分类开拓了片新天地。三分法的优点自然在于克服 了二分法的不足之处,即便于验证,便于形成系统,便于解释事实。 然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邢先生的三分与大家普遍采用的二分没有根本的性质上 的区别,即,无论二分法还是三分法都是根据分句阃所蕴含的逻辑语义关系进行的,分 类的结果是处在一个平面上的,几乎没有注意不同复句逻辑意义的范围大小和包含关系 问题,尚未探讨过多重复句中逻辑关系的组合层次性问题。或是教学语法中忽视了层次 性,或是无意识地造成了这种效果。吕叔湘先生有鉴于单复句划分的困难,另辟路径, 从生成的角度来研究复旬,从揭示的现象上看,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复句内部具有层次结 第一节绪论 构的特征。当然,这一特点并不是吕叔湘初衷所关注的对象,故没能做出明确的阐释。 1 1 2 国内研究现状 由l j 人的研究可知,大家将一般复句类型的划分这一现象当作了问题的关键,这虽 然在于明了和传授复句的基本知识,但无形当中忽略了复句中存在的层次性现象。 近些年来,汉语复句研究领域出现了新视野、新角度、新方法积极探索的局面。主 要体现为:在研究方法上有纵向方面不同程度的精确、细致和深化。例如:已有数篇从 心理学、认知学角度研究各种复句命题的论文,分别研究了汉语转折复句、因果复句、 假设条件复句的心理表征项目互换效应。 结合逻辑来考察现代汉语复句也是新时期复句研究的主要特点,语法学家和逻辑学 家互相合作取得了众多有价值的成果,这些论文不仅从逻辑角度来细致分析某类具体复 旬语义关系和形式标志,有的还引进了预设、蕴涵等语用观念来解释,王维贤等则全面 运用三个平面理论界和逻辑分析对现代汉语的各类条件复句、非条件复句、意合句进行 了多侧面地描写、分析和解释,尤其专论了复句的三个平面问题和形合句的句法、语义、 语用制约关系。 陆丙甫、金立鑫对因果、转折、假设、条件等偏正复句中的关联词语的包孕情况作 了穷尽分析回。他们把这些关联词语大体分为三级: i 级:i a ,因为所以;ib ,虽然但是; l i 级:如果就,既然就; l i i 级:i i i a ,即使也;i i i b ,只要就,只有才,c ,无论都。 认为只有较高等级的复句可以包孕较低等级的复句,同一等级上的,同种的不能互 相包孕( 如i i 级) ,不同种的大部分可以互相包孕。它们之间的包孕关系如下: a 、i ( i ) 有4 个【ia 与ib 可以互相包孕,并且在正句和偏句中都可以包孕,这样就 有4 个式子1 b 、i ( i i ) 有8 个 c 、i ( i i i ) 有1 6 个 d 、i i ( 1 1 1 ) 有1 6 个 e 、i i i a ( i i i b ) 有4 个 f 、i i i a ( i i i c ) 有2 个 陆内甫,金抗鑫关十多重复句的层次问题册汉语学习1 9 8 8 年第5 期 6 第一节绪论 g 、b ( m g ) 有2 个 i l i a 只能包孕进i i i b 的正句中,即:“i i i b i i i b ( i l i a ) ”】 h 、i b ( i c ) 有4 个 j 、m c ( i i b ) 有2 个 m b 只能包孕进i i i c 的正旬中,即:。i i c i i i c 0 1 i s ) ”】 这种探索十分有益,值得称道。利用这些格式确定多重复句的结构层次非常便捷, 但仍有一些在关联词语等级上的探索并不符合语言实际。不言而喻,其研究的范围也有 限,与全面深入地反映多重复句内部所包含的复杂结构关系及其层次性还有相当的距 离。 1 2 问题的提出 复句问题是现代汉语语法学里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复句的研究不仅有实践价值,而 且有理论意义,将有助于进一步解释汉语语法的特点。 如果我们认真审视一下不难看到,传统的联合、偏正之分往往着眼于分旬之间的意 义联系;邢福义的三分也主要着眼于逻辑关系,要求从关系出发,用标志控制。无论是 二分法还是三分法,它们都是根据两个分句间所蕴含的逻辑语义关系进行划分,分类的 结果是处在一个平面上的,也就是说,它们似乎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尔后教材中讲多重 复句的部分,也大都是就极个别的例子进行比较简单的分解说明,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它 们可以相互包含与被包含,没有什么可以遵循的规律。但让我们对此产生些许怀疑的是: 在关联词语里边,我们不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有些只能连接语句,如“但是”;而有些 却比较多地来连接词语,如“和”;还有一些是既能连接句子又能够连接句法成分,如 “只有都”。再则我们知道,客观事物对象的组织结构是具有层次的,与此同时,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且对客观事物进行表述也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两者都要体现出层次 性和序列性。难道最能够反映严谨思辨特征的复句内部,各种逻辑关系间就没有一种内 在的规则性? 还有,我们在学习吕叔湘先生论述复句生成有关内容的时候看到,所举例 子三个或三个以上单旬依照着特定逻辑语义关系组成复句,甲只能包含乙而不存在逆顺 序。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该问题的关注。 事实证明了我们的这种猜测。通过对大量多重复句的观察,发现复句中的各分句从 表面上看是一个线性序列,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语句构造,其间分句与分旬问的结合的松 紧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划分其中层次的时候,归并后的九种复句关系所占的层次并不相 同,分布各有差异,并且能形成较严密的位序级差。本文我们即用逻辑推证与典型例证 第一节绪论 相结合的方法,即来探讨一下多重复句中逻辑关系的组合层次性问题。 1 3 本文的论证思路和理论设想 三大类( 转折类,因果类,并列类) 与各小类逻辑关系之间所蕴含的质与量、表达 的关系都是不同的、有较显著差别的。先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论证三大类逻辑关系之间 的包含情况,再论证各小类逻辑关系的包含情况,初步得出理论设想。接着运用关系的 传递性和推证法,从大量例证看逻辑关系之间的包含情况,验证上述理论设想。( 所谓 传递性关系是指,如果对象甲与对象乙有某种关系,而对象乙与对象丙也有这种关系, 那么对象甲与对象丙就必有这种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传递性关系。或者说,对于x 类中 的任何三个分子“a ”、“b ”、“c ”而言,如果公式“a r b ”和“b r c ”成立,并列“a r c ” 也成立,那么关系r 在x 类中是传递的。关系判断也是一种简单判断。它是判定事物 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判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大于”、“小于”,“在前”、“在 后”,“早于”、“晚于”,“相等”、“平行”等等,都是这种传递性关系。) 由于复句不是一个静态结构,而是一个动态单位,是一个灵活又富予变化的体系。 特别是在交际和表达中,语言使用者所要谈论的客观世界也是复杂而多变的,因而具体 分句间的组合运用方式十分灵活、自由。我们推证出个复句间逻辑关系相组合时的基 本的序列,只是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完整格式。还有很多的“例外”和“变体”形式我们 在第四节中也进行了讨论。讨论发现各种复句关系包孕能力是有相对差异的,较低等级 的复句关系包孕较高等级复句关系时有一定的条件制约。 1 4 一些说明 多重复句就是包含不只一个结构层次的复句。这是一种由分句和分句按分层联结的 方式所构成的复句。包括二重复句、三重复句、四重复句等等。所谓“重”,就是层次: “多重”,就是不只一个层次。如果一个复句由三个或更多的分句所构成,那么,这些 分句就可能不是在个层次上联结起来,而是发生分层联结的关系,从而形成的复句的 多重状态。本文讨论复句中逻辑关系的组合层次性,实质也就是针对多重复句中的各分 句的排列组合情况而言的。 邢福义先生把复句关系分成了三大类:转折类( 包括突转、让转、假转) ;因果类 ( 包括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推断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 ;并列类( 包括并列关 系、选择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 。转折类复句反映种种逆转关系的聚合,不同的 第一节绪论 转折类复句,形式上有不同的表现,但在逆转关系上是具有聚合点的。因果类复句反映 种种因果关系的聚合,这样那样的因果类复旬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类差,但它们的聚合点 也是相同的。只要减去类差,就可以看到各种因果类复句之间的共同之处。同样,并列 类复句反映种种并举排列关系的聚合,各种并列类复句尽管有类差,但它们也有相同的 聚合点。减去类差,也可以看到它们在聚合点上的共同之处。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参照 邢先生的三分法把复句关系作如下归并( 尽可能在类型上、术语上使其与现行教材中的 相一致) :转折类;因果类( 包括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 ;并列类 ( 包括并列关系、选择关系、顺承关系、递进关系) 。在此基础上建构复句系统,讨论 复句中逻辑关系的组合层次性。 9 第二节三大类逻辑关系之间的包含情况 第二节三大类逻辑关系之间的包含情况 本节我们主要讨论转折类、因果类、并列类这三大类逻辑关系之间的包含情况。 2 1 从数理统计角度看三大类逻辑关系之间的包含情况 我们随机从毛泽东选集中抽取了1 0 8 个多重复句,分析发现处于第一层次上的 9 6 个复句都是转折类或因果类的复句关系,占我们调查复句总数的8 8 8 9 。而且在这 9 6 个复旬中,又有5 8 个复句的第一层次都是转折关系。同时还发现多重复句中处于最 末层次的往往是并列类中的复句关系。根据以上数据,从数理统计学的角度,使我们大 致产生这样的推测:转折类复句逻辑关系 因果类复句逻辑关系 并列类复句逻辑关 系。 下面我们即从认知学的角度来推证我们的猜测。 2 2 “语言的象似性”及三大类逻辑关系之间的包含情况 2 2 1 “语言的象似性”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象似性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简单地说,语言的象似性指 的是感知到的现实的形式与语言成分及结构之间的相似性。( d o t t e r1 9 9 5 ) 换言之,它 是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 或者说,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之间的联系有着非理性、有 理据、可论证的一面。 h a i m a n ( 1 9 8 5 a ) :当某一语言表达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以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 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或交际策略时,我们就说这一语言表 达式具有象似的性质。 语言具有以某种方式直接映照思维及思维所反映的外在现实这一特性。美国著名符 号学家皮尔士指出:“在每一语言的句法里,都存在着由约定俗成的规则所辅佐的合乎 逻辑的象似符。”象似性广泛存在于大量语言的各种词法、句法组织之中,甚至体现为 某些语言共性规律。 在复句的各分句相组合时,由于第二个句子和第一个句子是连贯的句子,换句话说, 第二个句子提供的信息是第一个句子提供的信息的延续,第二个句子的语义表达应以第 一个句子的语义表达为基础,形成“递增性解释”,这种复句分句白j 的“递增性解释” 1 0 第二节三大类逻辑关系之间的包含情况 的关联实质是一种逻辑关联,映照着人类的思维,体现着“语言的象似性”。 2 2 2 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看三大类逻辑关系的包含情况 从认知的角度去看,我们可以看出这三大类逻辑关系的不同:转折类往往体现了事 物的发展变化突破了“临界值”,实现了根本性的“质变”。而因果类、并列类却体现为 事物的发展变化还未达到“临界值”,只是在一定辖域内所表现出的“量变”或“关系”。 转折类逻辑关系前后分句间“前轻后重”的转折意味比较明显,就言语主体的表达心理 而言,通常是前一分句说出一个事实,后边的分句不是顺着这个事实推论出结论,而是 说出与此相反或矛盾的情况。转折意味着比较大的心理跨度,给人以强烈的顿宕反差。 从意念上讲,也往往是两种复杂心理认识现象上的置换,故它的包容度也是最大的。并 列类逻辑关系前后分句间基本等重,就言语主体的表达心理而言,通常是前一分句陈述 一种事实或情况,后面的分旬陈述另一种事实或情况,前后分句问表达的这两种信息是 平衡的,是对等的,不分轻重,甚至可以交换位置,没有超出人的心理预期。而因果类 逻辑关系却处于转折类与并列类逻辑关系的一个中间过渡的状态,就言语主体的表达心 理而言,后一分句一般是顺着前一分句的意思下来的,而且比前边分句的意思稍微更进 了一层,既不“前轻后重”又不“前后等重”,但分句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表达的重 点在后,位置不能交换。因此,根据“质变”与“量变”的性质和特点,并整体的事物 根本动态过程上讲,转折类的包容度是最大的,即转折类能够包含因果类和并列类,而 因果类和并列类不易被转折类所包含。 再者,转折类关系体现的是一种心理关系,因果类关系包括里面的因果、目的、假 设、条件关系体现的都是一种逻辑关系,而并列类关系包括里面的并列、选择、承接、 递进体现的都是一种事理关系。就这三种关系:心理关系,逻辑关系,事理关系而言, 它们所反映的关系类型距离客观事物本身的远近是不同的。心理关系一般反映外部的人 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或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距离必然较远;事理关系一般反映 客观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概念和联系,距离必然最近。而逻辑关系处于心理关系与事理关 系的一种中间状态,是心理关系与事理关系所反映的距离的中点。因此必然是心理关系 能够包含逻辑关系和事理关系,逻辑关系又能够包含事理关系。另外,在转折、因果和 并列这三项里边,还反映着主观性强弱的关系。转折体现着人对事物现象的整体认识, 对矛盾对立的关系,或许认识得对或许认识的错;且两个方面之自j 没有必然的推断关系, 1 1 第二节三大类逻辑关系之间的包含情况 只是认定。而愈往后两种关系上来,则客观上就比较强了,只是反映了共时关系和历时 关系,即便是递进。也脱离不了客观事实上的有机关联和必然关系。 即便是因果类与并列类之间,虽然它们在事物量上的界定是同质的,但在事理上面 仍存在着差别:前者总体上反映着事物现象问的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这些关系从内在 成因上讲,是一种时间上的纵向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关系。而后者却不一样:其 中的联合和选择,只是一种共时关系;顺承和递进,虽然有了时间上的因素,一个侧重 于自然演进,一个侧重于认识上的某种偏向,但都不说明事物现象上的大的变更。所以 说两者间的差度在语言里边也往往体现为前者包含后者的状态,即因果类能够包含并列 类,而并列类不易被因果类所包含。 第三节各小类逻辑关系的包含情况 第三节各小类逻辑关系的包含情况 本节我们主要讨论转折类、因果类、并列类这三大类逻辑关系中各小类之间的包含 情况。 3 1 “组合” 当一个语言单位只有两个直接组成成分时,就只有一种关系,一个层次。当一个语 言单位拥有多个组成成分时,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所有的组成成分都在一个平面上 平行组合,既没有主次之分,又都具有同一种结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单位就只 有一种关系,一个层次,因而是一重结构。另一种情况是,多种组成成分不在一个平面 上平行组合,而是按一定层次先后组合,既有主次之分,又有各自不同的结构关系,在 这种情况下,这个组成单位就至少有两种结构关系,两个层次,因而是多重结构。我们 讨论复句中逻辑关系的组合层次性,自然是通过考察逻辑关系在多重复句中的表现从而 得出相应的结论。 本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认为:话语中,由于语言要素是连接在一起 的,彼此结成了以语言的线条性特征为基础的关系,排除了同时发出两个要素的可能性。 这些要素一个挨着个排列在言语的链条上面,这种以长度为支柱的结合就称为“组 合”。 复句中的各分句就是这样,各个分句是连接在一起的,这些分句一个挨着一个排列 在言语的链条上面,彼此结成了以语言的线条性特征为基础的关系,“组合”起来为共 同表达一个“主题”服务。 3 2 “组合原则” 复句的各分句在组合上也是有着先后有序性的。比如一个二重复句最少包括三个 分句,这三个分句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同时组合,而要分两次在不同的平面上先后组合。 比如可能是第一、二两个分句先组合为第二重,再和第三个分句组合成第一重,也可能 是第二、三两个复句先组合成第二重,再和第一个分句组合为第一重。组合的先后不同, 顺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构成不同的复句。而且,我们也认为, 即使是并列关系的重复旬,也可能由于逻辑事理或语言习惯的制约,而要求有为一般 第三节各小类逻辑关系的包含情况 人所能接受的先后顺序。可见,复句的意义不是组合成它的几个分句的简单相加,对于 由多个分句组合而成的多重复句来说,成分组合的先后、结构层次的多寡是大有讲究的。 几个分句如何排列,是不能不仔细斟酌的。复句里的各个分句总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 组织起来的,复句的各个分句在组合上是有层次的,所以我们在分析一个复句时一定要 有层次观念,以便看清复句的脉络。 句子的整体意义是它的部分意义以及它们组成方式的函数。这条原则就叫做组合原 则。据说,该原则是弗列格首先提出的,因此也叫做弗列格组合原则,简称弗列格原则。 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同样的分句在实际的语言中形成的语言距离并不相同。 比方说,我们把a ,x ,y 都看作一个复句中的分句,那么:x 和y 在结构树上 跨越的节点越多,语言距离就越大。如x 和y 的距离在 1 a x l y 中比在【a 【x y l 】中要大, 尽管其线形距离完全一样。例如: a :他们反对阶级斗争学说解释国民党的民生主义,l ix :他们反对国民党联俄和容纳 共产党及左派分子,iy :但是这个阶级的企图一一实现民族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完全 行不通的。(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势) 此例旬第一层次都为转折关系,第二层次为并列关系。a ,x ,y 所形成的结构树就是 f a x l 。尽管从线形距离上看三个分句是完全一样的,但是a ,x 是先结合而后作为一 个整体再与y 结合的,所以a ,x 肯定结合比x ,y 紧密,x 和y 在结构树上需要跨越一个 节点,语言距离就大。而a ,x 在结构树上不需要跨越任何节点,语言距离自然就小。同 理,x 和y 的距离在【谰y 】中比在【a 【x 】中要大。 3 3 “距离象似动因” h a i m a n ( 1 9 8 3 ) 将距离动因表述为: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反映了所表达的概念的成分 之间的距离。g i v o n ( 1 9 9 0 ) 称之为“相邻原则”,定义为“在功能上、概念上或认知上更 接近的实体在语码的层面也放得更近。”通俗地说,它指的是元素之间的表层形式连接 越紧密,其意义联系往往也越紧密,因而形式关系是意义关系的临摹。 形态学和句法领域里大量研究证实,距离动因的确是人类语言结构中的一种主要的 象似动因,它可以为不少语言共性规律提供合理的解释。 下面我们即从距离动因的角度来研究逻辑关系的包含情况。 1 4 第二节各小类逻辑关系的包含情况 3 4 从“距离象似动因”和逻辑语义学角度看逻辑关系的包含情况 我们把a ,b ,x ,y 都看作个复句中的分句,# ,代表独立的分句之间的界限,z 看作由各个分句融合产生的一个整的复旬。 a 、x # a # b # y b 、x # a b # y c、x#y d 、z 在表层上形式距离体现为线形距离,即加在x 和y 之间的成分越多语言距离就越大。 但更深一层看,它体现的应是结构距离,这可以从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角度去理解。我 们认为: 1 、x 和y 及其间的成分独立性越强,语言距离就越大。 2 、x 和y 之间的组合方式越松散,语言距离就越大。 比如上述例子,我们认为a ,b ,c 三种情况中,x ,y 分句闯的距离在a 中最大, 其次是b ,最小的是c 。 例如: a x :居住在这些城堡中的主要是军队,a :也有小商人和手工业者,# b :,l - 商 人和手工业者依靠军队生活,# y :但城堡很快就要废弃了。 b 。 x :居住在这些城堡中的主要是军队,# a :也有小商人和手工业者,b :小商 人和手工业者依靠军队生活,# y :但城堡很快就要废弃了 c 、 x :居住在这些城堡中的主要是军队,# y :但城堡很快就要废弃了 在此例句中,加在x ,y ( x :居住在这些城堡中的主要是军队,y :但城堡很快就要废弃 了。) 这两个分句之间的成分在a 中最多,b 中次之,c 中最小;所以x ,y 两分旬间的距 离显然最大的是a ,组合方式也最松散;其次是b ;最小的是c 。 再从逻辑语义学角度来看,通常认为分句间结合越紧密、依赖性越强,说明蕴含的 逻辑关系越小;反之,分句问结合越松懈、依赖性越小,说明蕴含的逻辑关系越大。显 然,按照三分法,其间蕴含的逻辑关系的大小大致呈现出这样一种序列:转折类 因果 类 并列类。按照三分法细分下去,我们还可以把归类后的因果类复句关系再分为两组: 1 因果关系、目的关系,2 条件关系、假设关系;把归类后的并列类复句关系也分为两 组:1 并列关系、选择关系,2 顺承关系、递进关系。之所以把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归 第三节各小类逻辑关系的包含情况 为一组,是因为它们有密切的联系,都有说明理由、推出结论的成份在其中,目的和原 因是一事的两面。只是结果是当作既成事实说的,目的是当作未成事实说的,结果是不 由自主而生的,目的恰恰是主语的意欲。之所以把条件关系与假设关系归为一组,是因 为它们的前后分句问都有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只是条件往往指可以实现的事情,假设往 往是明明和已知的事实相反的事情。之所以把并列关系与选择关系归为组,是因为并 列和选择关系体现为一种雁行式,它们的分句间的关系是对等的,横列的;之所以把顺 承关系与递进关系归为一组,是因为顺承和递进关系体现为一种鱼贯式,它们的分句间 的关系都是相承的,纵接的,位置不能互换。这样,我们实际按逻辑语义把复句关系共 分成了五组: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选择 关系,递进关系、顺承关系。 根据分旬间的结合度与依赖性,我们可以推知因果类复句关系间蕴含着这样的逻辑 关系: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入理解注册会计师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考试技能强化与试题答案
- 项目管理的决策实施技巧试题及答案
- 批发砖石材料的合同协议
- 高效学习注册会计师脉络试题及答案
- 深入了解金融市场的构成与2025年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银行资格证考试的知识纵览试题及答案
- 注会现场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投资合规管理试题及答案
- 暖气片购买与销售合同协议书模板
- 反三违培训课件
- 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影响因素评估及护理策略论文
- 评标方法课件
- 泵送混凝土测区强度换算表(完整版)
- 基于PLC的电梯控制系统设计报告(共15页)
-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全册知识点大全(精华版)
- 复合肥标准配方公式
- 通风空调施工方法
- 机房空调系统巡检维护报告
- 苹果产业提质增效10项专业技术
- 《各种各样的桥》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