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论文)《上海生活》与1930年代的都市向往.pdf_第1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上海生活》与1930年代的都市向往.pdf_第2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上海生活》与1930年代的都市向往.pdf_第3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上海生活》与1930年代的都市向往.pdf_第4页
(新闻学专业论文)《上海生活》与1930年代的都市向往.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1 9 3 7 年抗战爆发前上海诞生了一本专门描述上海生活全面图景的广告杂志 上海生活,它创刊于旧上海都市化、现代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内容不仅详细记 录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城市生活的状况,而且极大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都市 向往情怀这其中即有着都市内、外人群对都市的想象又有因都市向往而产生 的移民行为。可以说上海生活的描述为当时的人们认识上海、想象上海提供 了基础,并由此引发出都市向往情怀,最终这种都市向往演化成移民的动力,为 三十年代的上海带来了大量移民,移民的到来又影响了上海。这是一个媒介与现 实互相影响的过程。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都市向往非常普遍,对都市 向往以及都市向往与媒体关系的追溯可以为当下提供重要借鉴。本文以( i - 海生 活为研究文本,在整体研究的同时结合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主要采用文本分析 法从其文本中发现三十年代都市向往的一系列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思考媒 介与都市向往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杂志;都市向往;都市移民;媒介作用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b e f o r ea n t i - j a p a n e s ew a rb r o k e no u ti n1 9 3 7 s h a n g h a ih a sc o m ei n t ob e i n ga a d v e r t i s e m e n tm a g a z i n en a m e d s h a n g h a il i f e ”t h i sm a g a z i n ed e s c r i b e dt h ea l l - r o u n d v i e wo fs h a n g h a il i f e i ts t a r t sp u b l i c a t i o nw h e no l ds h a n g h a im o d e r n i z e da n d u r b a n i z e dd e g r e ei sm a x i m a l i t sn o to n l yr e c o r d e dt h ec i t yl i f es t a t u si n3 0 ss h a n g h a i b u ta l s oe x t r e m e l yl a r g er e f l e c t e dp e o p l e sy e a r nf o rs h a n g h a i t h e r ei n c l u d ep e o p l e s i m a g i n a t i o no fs h a n g h a ia n du r b a nm i g r a n t sc a u s e db yt h ei m a g i n a t i o no fs h a n g h a i t h em a g a z i n e sd e s c r i b ep r o v i d e st h eb a s i sf o rp e o p l et oi m a g i n e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s h a n g h a i a n dl e a dt op e o p l e sy e a mf o rs h a n g h a i t h a ti st h ed r i v i n gf o r c ef o ru r b a n m i g r a t i o n t h ei m m i g r a n th a da ni m p a c to nt h es h a n g h a i t h i si sap r o c e s so fr e a l i t ya n d m e d i ai m p a c t e de a c ho t h e r a tp r e s e n t , c h i n a su r b a n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i ss p e e d i n gu p , p e o p l e sy e a r nf o rc i t yi sv e r yc o l n l z l o l l ,s ot h es t u d yc a l lp r o v i d eu s e f u lr e f e r e n e e i n t h i sp a p e r , t h e “s h a n g h a il i f e ”a st h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w i m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t i m ei n w h i c hi ti sl i n k e di nw i l lb es t u d i e d a i m e dt of o u n d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3 0 sy e a r nf o rc i t y a n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y e a r nf o re i t ya n dt h em e d i a k e yw o r d :t h i r t i e st h et w e n t i e t hc e n t u r y , s h a n g h a ij o u m a l ,c i t yl o n g i n g ,t h er o l eo f t h em e d i a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婆盔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午 ;亍芳签字日期:炒口7 年z 月r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堑盔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蕉堑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许 i 亍耄导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1 十 1 17 石导师签名: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歹日 剥吵九 签字日期。沙口7 年多月,日 电话: 邮编: 5 6 - 绪论 萱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宣i i i i i i 宣i i t i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第一、上海生活作为一份专门描述三十年代上海生活全面图景的杂志,不 仅详细记录了当时上海从设施到生活方式到市民文化的情况,而且集中反映了三 十年代的都市向往情怀,是我们了解上海三十年代情况的史料补充,这是它的特 色所在。目前民国期刊的研究价值日益凸显,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对 上海生活这本杂志的深入研究几乎空白,虽有学者对其文本进行了收集整理, 亦有学者引用其文本内容作为历史材料,但是缺乏整体系统的研究和对它的文本 内容的深入分析,本文选取这样一份具有特色和价值,但又被忽略的民国上海杂 志进行分析,可以填补民国期刊研究的一个空白。 第二、( 1 - - _ 海生活在为当时的读者描绘上海生活整体图景、传达生活意念、 构造都市想象方面做的非常成功,编者们以自己的见解和解读方式塑造了意识层 面的上海的风貌风情,并通过上海生活传达出去,潜移默化的影响了生活在 上海内、外的读者对上海这座大都市的认识和想象,这些认识和想象引发了对都 市生活的向往,并成为移民上海的动力,这为三十年代的上海带来了一大批的移 民。与此同时,上海生活还在文本中有意识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都市向往情怀, 以及由都市向往引发的都市移民的诸种情况。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都市 向往和都市移民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追溯都市向往的历史、研究都市向往的起 因和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依照上海生活存在的 背景和它的文本内容,分析三十年代都市向往的情况,用以为当下应对都市向往 问题提供借鉴。 第三、上海生活作为杂志本身、以及它的文本中都反映了媒介与现实的互 相影响关系: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上海生活的内容,但它通过对具有 代表性的上海生活符号的提取与强化报道重新塑造了人们对上海和上海生活的认 识,不管这种认识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人们都根据这种认识对现实做出反应,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是在当时形成了大规模的都市向往并引发都市移民,移民的到来真切影响了上 海的客观现实。从这个角度看媒介宣传对三十年代的都市向往和上海城市都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要研究都市向往问题绝不可缺少对媒介所发挥作用的分 析,并且理清了媒介与都市向往、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问题能够为当下媒介如 何引导都市向往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都市向往和都市移民现象越来越普遍,并 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极少有人注意到三十年代 的上海期刊在塑造都市向往、驱动都市移民方面的作用,没有结合三十年代的期 刊文本研究都市向往问题,缺乏对在反映都市向往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报刊文本的 细化研究。目前已有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到三十年代的上海报刊所营造的都市想象 上,但是对都市的想象只是都市向往的前奏,有待进一步深入,并且其研究多属 对某一时期多种文本的概况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李欧梵的上海摩登一 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 9 3 0 1 9 4 5 ) ) ( 2 0 0 1 年) 、李楠的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 ( 2 0 0 6 年) 中的“中篇:市民文化笼罩下的都市想像一i 、报与上海 部分。相 关论文有李楠在2 0 0 4 年和2 0 0 7 年发表的市民文化笼罩下的都市想象小报 中的上海、上海小报的上海想象。可以说他们的研究是综合性的研究,并且将 注意力集中在媒体塑造的都市想象上,没有深入进入都市向往问题,因而就目前 看,选取一份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报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文本内容的分析来考 察都市向往一系列问题的论文和专著是没有的。 随着三十年代上海报刊研究价值的凸显,对其研究越来越细化,在其他一些 报刊上反映出的都市向往问题将会更多的被发现和研究,用来为应对当前城市化 进程中的都市向往问题提供有用借鉴。 三、研究目的及方法 研究目的:1 、研究上海生活概况,总结其文本塑造和传达的上海生活图景, 分析其在营造都市向往方面的手法,以及反映的都市向往问题。2 、以上海生活 绪论 的编者群和文本中反映的都市向往问题为线索,结合它所处的背景,分析三十年 代上海都市向往的情况这包括前期对都市的想象和后续的都市移民行为,并 以上海生活为例,探讨媒介与都市向往的关系问题。 研究方法:本文旨从上海生活发现三十年代的都市向往问题,即要结合它所 处的大背景,又尊重文本内容,因而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辅之以史论结合、综 合法纳西的方法,力争做细致研究的同时能够由点及面、由小到大的反应问题。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作为背景的上海 第一节物质的都市 1 9 3 0 年茅盾在他的小说子夜开头用了三个词来描绘那时的上海:l i g h t 、 h e a t 、p o w e r ( 光、热、力) 。在表现旧上海的电影和其他文学作品中永远不乏 这样的场景:灯火通明的高楼、霓虹闪烁的街角、车流熙攘的大马路、纵情声色 的红男绿女。城市人口3 1 3 3 7 8 2 、世界第五大城市、中国最大的港口和通商口岸一 这是19 3 0 年时的上海。时光匆匆流转,几十年后的今天,当人们置身上海感受 到的是一个更加物质化和快节奏的大都市,在这个新旧并举、中西合璧的现代化 都市里依稀能够辨别出她非同寻常的旧貌,但是很少有人意识n - 十世纪三十年 代的上海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现代化程度,并且比它的今天更加引人注目,国际 学术界对于1 日上海的文化、社会研究保持了不衰的热情,焦点集中在上海的都市 化过程和现代性形成上这不仅造就了物质层面上的上海,而且塑造了文化层 面上的上海。本文以上海生活这本生长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背景下的上海 杂志为依托,目的在于探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都市化和现代性问题的一个细 节一都市向往。 上海在今天看起来是一个将新旧融合的自然流畅的城市,尤其是在外滩黄浦 江沿岸,西化风格的大理石建筑呼应着对岸新起的摩天大楼,有一种由沉淀中爆 发的张力。许多学者称上海是中国城市的一个异类,在二十世纪前半期是因为它 有别于传统中国农业经济的资本主义化和现代化发展轨迹,在当今是因为它发展 的速度。中国的城市在解放后进入了发展停滞期,直至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作为 经济发展中心的地位才被确立,但是复苏的城市是以破旧立新、推倒重建的方式 进行的,许多旧的、具有积淀性的东西被彻底清除,这使得中国许多城市看起来 是“全新”的脱离了传统状态,但上海却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它的历史面貌,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解放前的那些西式建筑设施在解放后的中国仍旧是先 进的,具有使用价值,所以得以保存:第二,解放前的上海已经是一个先进的、 4 第一章作为背景的上海 规模相当的现代化城市,要完全覆盖它殖民时期的城市设施需要很长的时间 至少在短期内无法完成。所以今天我们能够在上海看到大量的保存完好、建于旧 上海鼎盛期的老建筑。根据这些建筑、设施可以探寻它曾经的风华咆括文化 和生活方式。仅从这些保留下来的建筑和设施我们就可推测出上海在二十世纪三 十年代所创造的物质成就和达到的都市化程度。 相对于中国历史来说上海是个年轻的城市,1 8 4 3 年这个清晚期的县治因为地 理上的优越性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殖民者输入了大量资金和工业文明,使其未经 过渡便由农业社会直接被拽入工业社会发展模式,上海这块历来以农业生产为主 的区域在1 9 3 2 年时农业人口比例仅占8 0 9 p 。上海在西方殖民的俯视之下迅速崛 起为中国第一大进出港口,随之而来的贸易、交通、人流在这一狭小地域上凝聚 起来,成为上海大都市形成的爆发性力量。富集优势使上海以最快的速度成长为 中国第一大城市,国外投机者、冒险家、江浙望族、广东商人、失地农民聚拢起 来变成新上海的第一批居民,伴随他们而来的是热钱和新鲜的观念。到二十世纪 三十年代上海城市发展进入巅峰状态,经济、文化呈现大繁荣局面,仅人口数量 就增长到近四百万( 非正式统计是五百万) ,如果不是一场战争,上海在当今世界 一定有着更重要的地位,但无可否认的是:上海在三十年代战争未爆发前已和世 界最先进的大都市同步在这里有着林林总总的外国银行、西式街道、电气化 的设施、最新型的汽车、当季的法国时装、知名品牌的香水,资本主义的先进产 物在这里无所不有。 第二节文化的天堂 二十世纪前半期上海创造的物质和文化是一部读不完的传奇,在现代化的物 质设施之上是异常繁荣、多样的文化,各方移民带着他们的各种文化在这个缺失 传统束缚的新都市里相遇,文化融合、碰撞、新生,形成百花齐放的鲜活态势一 一小报业的昌盛足以证明这一切,不仅在它的数量和形式上,而且在它的文本内 容中。出版业是上海文化的代表性产物。但是一场持久的战争终止了这座城市的 。资料来源: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1 0 7 页,表1 6 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i i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传奇,1 9 3 7 年抗战爆发后上海城连同上海的报业一同陷入困窘,虽然其后它们经 历过一次短暂的复苏,但大势已去,到1 9 4 1 年上海以及上海报业不复芳华一它 把它最美的记忆留三十年代。 一、租界庇护与管理者的“无为黟 如果说上海的传奇式膨胀得益于列强打开的开放大门,那么上海文化的繁荣 一定受益于上海城市的特殊治理模式,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租界,各国列强划地 而治,租界以外的地方由地方道管理,再加上中央权力的干预,基本属于一市三 治,但是本土政府的权利很难真正与租界治权产生交叉,有着许多政治、文化管 理上的空隙,而这些正是非主流文化滋生的空间。对于租界这个城中城列强采用 的是西方化的、模仿他们本国的建设和管理方式,从物质容貌看它是诸如伦敦巴 黎纽约一类的大都市的局部翻版。从文化上看它是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后花园, 西方国家新闻言论自由程度较高,他们将文化以及言论出版方面的制度复制到租 界里,这无疑是在文化自由狭迫的中国开了一扇后门,以出版业为代表的文化事 业在租界自由制度的庇护下得以繁荣发展,1 9 3 2 年8 月1 9 日的福尔摩斯登载 了曼云的一篇中央取缔小报办法其中如是说:“沪上小报同业甚众,惟均散处 租界 。近代上海文艺类小报几乎9 2 分布在租界内。张恨水在有感于上海小 报一文中也说:“上海没有租界,也不至于有这些小报 可见租界所起的庇 护作用。 除了租界的自由开放的文化制度以外,对其产生影响的还在于殖民主义者在 上海“无为”的管理态度,殖民的目的是攫取物质财富,不可能将很多精力放在 城市文化塑造上,因此文化方面的管理是比他们本国更加宽松的,正是这种“无 为为文人生存提供了庇护,同时为上海文化的多样性吹起一阵东风。大量文人 在上海的聚集就很能说明问题,就连左翼作家茅盾、田汉,新文化运动领导人鲁 迅等都在上海长期生活过,并且出品了大量以上海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如茅盾的 第一章作为背景的上海 子夜、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 二、脱离传统束缚的自由之地 上海是一个缺少历史积淀的现代都市,它的形成和成长几乎完全异于传统中 国城市,传统观念在新鲜的上海没有积淀起来,非常的淡薄,上海就如同一张空 白的纸,无论挥毫泼墨还是工笔雕琢都有着可供发挥的空间,文化发展在这里相 对其他地方很少受到传统羁绊,因此文人的创造力得到解放,新的观念、新的模 式在这里有充分的发展空间,道德批判的力度在这里对异于“常规的新文化起 不到抑制作用,一些不那么严肃的东西因此也首先在这里发生。小报得以在上海 而不是其他城市迅速繁殖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自由是文化发展的第一大养分,上 海的简短历史恰恰提供了这样的自由。 上海的这种脱离传统束缚的自由吸引了大量文人留驻上海,像张若谷、徐迟 还有邵洵美等人都是“上海迷,他们享受上海提供的文化自由氛围和独有的生活 方式( 例如去咖啡馆、茶室,组建文学沙龙等) ,并将这种迷恋体现在了他们的作 品中。当然,这种缺乏积淀的自由状态也招致了厌恶,鸳蝴文人张恨水既是一例, 张恨水1 9 3 5 年举家迁至上海,编辑立报副刊花果山,但次年就离开上海, 到抗战爆发后迁到重庆,彻底离开上海,他认为上海就像上海小报的一样“浅薄”。 三、城市移民带来的多样与包容 上海又是一个移民城市,它的城市人口是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起来的,这种 增长并非自然增长以生育为基础的增长,而是一种机械式增长,也就是说上 海的城市人口是通过移民积聚起来的,据统计上海市1 8 5 2 年的人口数是5 4 4 4 1 3 , 到1 9 3 0 年就已经增长到3 1 4 4 8 0 5 。 对于一个移民城市来说最大的特征就是排异性 低,排异是一个移民城市必经的问题,各地来的移民汇聚在上海,他们要在这里 生存,随之而来的生活方式和独特地域文化也自然要在这里植根。在人与人交往 曼云中央取缔小报办法,1 9 3 2 年8 月1 9 日福尔摩斯报 o 张恨水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9 0 页,表l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过程中文化的碰撞、融合就不可避免。正是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 生活方式的碰撞融合中,才使人们的心理接受能力变强,他们能够平淡宽容接受 新的或新来的事物,因此上海的市民性格是包容并开放的。 越是开放的城市就越包容,越包容就自然更加开放,这是一个无限循环并放 大的过程。西方列强入侵使上海开放,上海城市简短的历史使它自由,多方移民 又使它变得包容这样的开放、自由、包容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温床,使 上海城市成为二十世纪前半期的文化乐园,它接受了多种多样的生命状态,创造 了多种文化形式,生活于其中的传统中国人身心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压抑许久 的创造力迸发成文化活力,在这种前提下,出版、翻译、电影、音乐等文化事业 伴随经济一起极大繁荣。三十年代上海创造的文化是真正海纳百j l l 的,我们可以 在上海三十年代的报刊文本里同时看到海派文人、鸳蝴文人、左翼文人、现代派 文人的五花八门的作品及言论,在这里有施蛰存,有鲁迅、巴金,有张爱玲、苏 青,有邵洵美,多种流派的文人一同撑起了文化的天堂。可以说三十年代的上海 不仅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城市,更是文化、娱乐业的中心,它影响着二十世纪初期 中国文化的风向,预示着未来中国文化的走向。 上海的这种物质、文化双繁荣的现代化都市形态成熟之后都市向往便随之而 生。都市向往是人因为对都市生活的羡慕而产生的一系列能动行为:它建立在对 都市生活主观认识的基础上,是一种心理的冲动和渴望,会引发一系列的实际行 为。三十年代的上海是物质发达、文化繁荣的中国第一大都市,它在物质和文化 方面创造的现代化成就共同缔造了它异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经 过上海报刊的宣传和放大强化了生活在上海之内和之外的人对上海作为大都市的 认识,吸引了形形色色的人对上海和上海的都市生活产生向往,对上海的向往最 终化作移民的动力。学者忻平谈及这一问题时说:“对于富商巨贾来说投资、利 润是动力,对于达官贵人而言,追求享受是目的;对于青年学子来说,获取新 知识,求得新生活是理想的目标,而文化入看中的是,这儿有比他处更大的发展 机会与天地,艺人着眼点则在于,五方杂处意味着知音更多,更能促进艺术流 派的形成与发展,在贫困的下层青年心目中,上海是个能摆脱其先赋出身的阴影 r 第一章作为背景的上海 而通过其自致的努力争得前程的地方。在当时的人眼里上海是能够实现理 想的地方,是向往的焦点所在,于是都市向往和都市移民的普遍化成为三十年代 上海的重要特征之一。 以上正是上海生活和三十年代都市向往存在的大背景和大环境,这是本 文的论说所依托的背景。 o 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 9 2 7 - 1 9 3 7 上海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1 2 月版, 第5 l 页 9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上海生活 第一节上海生活概况 一、基本情况 上海生活是一本创办于1 9 3 7 年1 月,终刊于1 9 4 1 年1 2 月的月刊,其性 质属于民国杂志,1 9 3 7 年8 月它在出版到第六期时遇八一三战争爆发,自此停刊, 至1 9 2 8 年6 月复刊,共出版4 8 期,除停刊期间外每月定期出版,文本至今有保 存,1 9 4 1 年1 2 月上海沦陷,上海生活在出完当年的第十二期后终刊解散。抗 战爆发前上海的发展已经进入辉煌时期,经济和现代化程度达到最高峰,但抗战 爆发后上海城市连同上海的报业一同陷入困窘,虽然其后它们经历过一次短暂的 复苏,但大势已去,到1 9 4 1 年上海以及上海报业不复芳华,多数小报在这时无奈 停刊,只剩为数不多的凡家在苦苦支撑,可以说 i - 海生活是生于盛世,逝于 乱世的一份刊物。它的文章在抗战爆发前后对上海的认识有明显变化。 上海生活的名誉主编是严独鹤,实际主编是顾冷观,顾冷观是三四十年 代上海有名的编辑,擅长编掌故、常识、小说类的刊物,在主编上海生活之 外顾冷观还与陆守伦主编过小说月报、与吕白华主编茶话,他与当时上海 有名的报人、小说家如郑逸梅、程小青、张恨水等人来往较多,因此在他所编的 刊物里有不少向这些文入约来的作品。上海生活的编著者不稳定,在统计的上 海生活4 9 6 篇主要文章中,除去署佚名的4 6 位作者外一共出现有1 8 8 位作者的 名字,超过6 0 人的名字只出现过一次,这与上海生活的约稿、征稿性质有关, 根据统计它的较稳定的著作者有2 0 入。 二、归属及性质 上海生活并不是一本通俗意义上的小型刊物,它由联华广告公司刨刊。 联华广告公司是由原申报总经理张竹平经营的联合广告公司与华成烟草公司合资 组建的,该公司主要经营路牌、报纸、杂志、电影广告,承办印刷业务,也投资 1 0 i 第二章 上海生活 电影拍摄。上海生活从性质上来说是一份广告刊物,可以说它是联华广告公司 的印刷广告载体将承揽来的广告业务制作之后刊印在这本期刊上。上海生 活的篇幅较厚,内有大量广告,属于免费附送的性质。1 9 3 8 年7 月的“本刊启 事中说:“本刊发行之旨,原谋产销合作,出品者藉广告之宣传,得与读者接 触足以证明它的广告刊物性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广告或出版 公司于正常的业务之外常发行这种号称“广告刊物 的通俗杂志,其中较为著名 的有联华广告公司出版、顾冷观、陆守伦主编小说月报,联华图书公司出版, 顾冷观、吕白华编辑的茶话,万象书屋出版、陈蝶衣编辑的万象等。这 种广告刊物是商业繁荣的产物,至今仍在流行,我们在咖啡馆、银行、机场等一 类的公共场所经常能够见到,它一般是细分化、地域化的只在某一个城市或 者某一行业发行、赠送。内容以描写城市情况和介绍消费为主,其主题一般不会 离开所属的城市或行业。 正是因为联华公司的这种背景和该刊赠送的性质,使得上海生活成为一份 高质量的刊物,这样说理由有二:其一,联华公司的专业出版、印刷背景使这份 杂志有品质上的保障,它的财力、人力优于一般的小报社,因而不同于一般的粗 制滥做的小型刊物;其二,因为附赠性质决定其不必通过迎合、取悦大众的口味 来保障销量,当时一些上海小报小刊为求生存往往通过一些低俗内容吸引读者。 上海生活没有了销量和生存的压力,因而能从容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而不是一味的迎合读者,所以它并不同于一般低俗的小刊物。 三、严独鹤 1 9 3 9 年联华公司与新闻报合作,由严独鹤出任其主编,这使上海生活更 专业、更受欢迎起来。一位优秀报人对一份报纸产生的影响是绝不容忽视的,他 有时代表着一种号召力。1 9 3 9 年4 月上海生活刊出启事说:“今次得与新闻报 馆合作,以本刊作为该夜报定户礼物,销数势所激增 此后版权页上出现名 誉主编严独鹤的名字,一直到终刊。新闻报在解放前的中国算得上是发行量最 。吴健熙、田一平编上海生活:1 9 3 7 1 9 4 1 ,上海社会科学院2 0 0 6 - 1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的民营报纸,有着不俗的口碑,上海生活作为新闻报馆的夜报订户礼物分发, 其受众到达率一定是不俗的,这可以说是联华广告公司对上海生活的一种分 销策略。 严独鹤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报人,与顾冷观有交情。汤笔花在回忆老 上海的小报和报人时曾说:在鸳蝴文人任副刊编辑方面以周瘦鹃和严独鹤最有名 。严独鹤时任新闻报副总编,喜欢编副刊,擅长写时评、小说,精通翻译, 还曾参加电影剧本如人面桃花、啼笑因缘的制作。他又是一位才华、品格 并举的报人,上海时人志评价严独鹤时说:“先生厕身新闻界,数十年如一日, 风格高洁,淡于名利,以视彼以新闻记者为从政之阶梯者,相去何可以道里计。 为人倜傥不羁,富正义感。 严独鹤的个人品格决定了他所编报刊的风格,由他主 编的报刊和所办的栏目贴近民众,着力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和疾苦,文风踏实,不 哗众。他把自己编副刊的宗旨和方针概括为:新旧折中,雅俗共赏,不事攻讦, 不涉秽亵。严独鹤的编报风格也影响了上海生活,这本杂志一如他前面主编的 报刊,形式上追求新鲜、多样、雅俗并举,内容上贴紧时事、反映社会现实。尤 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生活的漫画作品,严独鹤在编报过程中一向讲究图文并 茂,喜欢刊载幽默讽刺的时事性漫画,上海生活正契合了这一点,恰逢战争, 由郎飘然主持的漫画版于1 9 3 8 年的复刊号上开始刊登一直到1 9 4 0 年第五期,图 文搭配,相得益彰。 第二节 上海生活的内容 一、以杂为特色 上海生活的内容以“杂 为特色:有著名鸳蝴文人的连载小说,有反映 市民大众日常生活酸甜苦辣、柴米油盐的写实小品文,有辛辣讽刺、表达着对世 局不满的漫画,有都市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史掌故连载,有学术性文章,有时事评 论,有广告软文,有生活百科常识,有上海城市介绍,等等不一而足。 毋沈飞德汤笔花忆旧上海的小报,档案与史学2 0 0 1 年3 期 1 2 第二章 上海生活 这种特色是由它的“附赠广告刊物”性质决定的,只有一个杂才能吸引最大 覆盖面的读者。它的创刊词里写道:“一看本刊的内容,读者便能知道我们办的是 什么一种刊物。读者一定要说:内容太杂了。是的,我们这里,从态度严肃的政 治、经济文字,以至文艺、电影、戏剧、妇女、医药等等文字,都有一点。而这 正是本刊的特点。我们要求:这刊物对于留心国内、国外大事的人要看,对于爱 好文艺作品的人要看,对于注意电影、戏剧以至妇女、医药等各方面的人也要看 它,看他爱看的一部分。这就是本刊内容之所以杂,目的在求更多的读者。然而 我们对于任何一部分,在内容上却更要求不空虚、不无聊、不低级趣味,文字尽 求通俗,内容却力避庸俗。这就是本刊严守的立场:是要杂而不芜。 二、以生活为主题 上海生活是一本以上海的生活为主题的杂志。它每期开出诸如医药、摄 影、书苑等栏目,它探讨最多的是生活在上海大都市的吃穿住用、柴米油盐、交 通交际、娱乐消闲等一切细致入微的生活门径。汤笔花在回忆旧上海小报时说:“小 报中有一种专门讲生活常识的,销量也相当的好,如生哪种病该吃何种药? 擦皮 鞋怎么会亮,洗碗如何才能清洁? o 。上海生活的生活常识部分就是这样的 一种定位。作为一份讲述“生活 的月刊,它最不能脱离的就是这些杂而琐碎的 日常生活细节,这是该刊主旨,也是它用来吸引读者的地方。上海生活用了大 量篇幅来教给读者如何以最少的生活成本过最舒服的日子、如何在上海生活不吃 亏不上当、教外地新来的移民认识上海适应上海,可以说这是上海生活的特 色所在,它关注着生活于上海的一切细节,讲述上海居民的生活体验,它用这些 细节为当时和现在的人们拼凑了一幅上海生活全景图。 翻开上海生活的要目,也不难发现它的主题始终没有脱离“生活 ,吃穿 琐事,赚钱门道,处事礼仪,购物去处一应俱全,像烟纸店、吃在新年里、 粤菜馆与宁波菜馆、漫谈上海茶、拍叫货这样直接以生活为主题的文章 占了百分之四十左右,见解以生活为主题的覆盖更广。 o 沈飞德 汤笔花忆旧上海的小报,档案与史学2 0 0 1 年3 期 - 1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有意识的介绍上海描述上海 在( i - 海生活4 8 期统计到的5 2 6 篇主要文章( 包括连载作品) 中有3 4 7 篇 是直接介绍上海的事物和描述上海情况的,这些文章具有史料记载的意义,是作 者对当时上海一些场所、事物的细致介绍和描述,包括了上海有名的建筑物、具 有代表性的地点、上海的现代化场所、一些新兴事物以及相关社会机构等,具有 代表性的文章有:上海静安寺、静安商场巡礼、外白渡桥、愚园、泥城 桥、上海回力球场的透视、上海的路灯、自来水、邮政局、中华书局 的变迁、上海的狗等,这些文章很好的介绍了三十年代上海的具体情况,是 构造上海城市想象的重要依据,不仅当时的人通过这些文章认识上海,在现今也 有不少人通过上海生活的这些文章追溯上海早期建筑和设施的情况了,本文 对上海三十年代情况的认识多数基于上海生活文本的描述。 上海生活中的文章描述的多是作者对于上海大都市日常生活的切身体验, 这些描述很细腻很生动,是对官方记载的有效补充,细节翔实。更重要的是这些 体验性文章在描述细节情况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能够让今天的读者看到许 多都市向往的诸多细节。虽然在三十年代的各种文学作品中,都市向往是一个热 烈的主题,许多小说都是以外来人在上海的生活为线索讲起,包括茅盾小说子 夜。但比起这些文学作品,上海生活上的体验性小品文更写实,在今天看来 这是它最有价值的地方,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这些文本内容必将被作为研究资 料并作为对正史的补充。 四、不可免俗 上海生活作为一份生于三十年代的上海小报,自然不能免俗,其中有不 少长篇的爱情、侠盗类小说和风月小品文、侠盗类小说和风月小品文,如张恨水 的到农村去、包天笑的恨绮愁罗、程小青的译作窝赃大王都在该刊上 连载过 。鸳蝴文学、海派文学的作品一直就是小报最乐于刊登的东西,c k 海生 活亦要靠此吸引读者,尤其是在八一三战争爆发后,上海沦为一片“孤岛 广 。吴健熙、田一平编上海生活:1 9 3 7 - 1 9 4 l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6 1 4 - 第二章( i - - 海生活 大“岛民 需要这些精神产品慰藉苦闷的心,可以说是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影 响了该刊的内容。 在此之外它的时事类文章也不少,发表过陈毅的团结御侮救中国,九华的 从“提倡国货 做起一写在上海国货营成立之后等文章,但这些都不是它的 特色所在。 五、有选择的连载文史掌故作品 上海生活以文史掌故和市井小品文见长,它最具特色的应该是它连载的 史话作品,顾冷观编的报刊最常见的就是常识和掌故类的东西,同时这也与严独 鹤的办报风格契合,严独鹤编副刊时惯于在时评的同时刊载些文史掌故类的东西。 上海生活刊载的比较有名的作品有郑逸梅的说林掌故录、数十年前之上 海,火雪明的上海城隍庙,烟云楼主的上海俗话索引等。这些连载作品 讲的也都是些与上海有关的事或物,其中值得一说的是火雪明的上海城隍庙, 火雪明是上海二三十年代比较活跃的一位文人、编辑,与巴金、郭沫若等人有来 往,他在1 9 3 9 年1 2 月之前常为上海生活写一些时事掌故类的文章,包括1 9 3 9 年5 月期的上海的医药迷,1 9 3 9 年2 月期的罗斯福码头杂景,1 9 3 8 年1 2 月期的交易所开设问题之商榷等。自1 9 3 9 年1 2 月上海生活开始连载他 出版于1 9 2 8 年的上海城隍庙,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细腻的视角记述了上海城隍 庙的奇闻逸事、当时城隍庙内的百业、人物、文化、小吃等等日常琐碎,还详细 记载了城隍庙以及城隍庙地区的建筑,成为此后人们研究上海城隍庙的重要材料。 书中开出了邑庙人物志( 包括卖糖阿四、长指甲等文章) 、邑庙食谱( 包括糖炒栗 子、平望面筋、桂花橄榄等文章) 、邑庙出品( 包括图书相面班鼓、镀金传神照相 等) 、邑庙风雅等较大的栏目,有代表性的文章包括买西书的常识、谈谈女子 职业、目迷五色的珠宝店、老书店、金山神开光记等等,颇似今天的城 市生活刊物。对照来看,上海城隍庙的文章正契合了上海生活的编辑方针 和风格,由此也足见上海生活对连载的作品也是加以选择的。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六、漫画专版 值得一说的还有上海生活上刊登的漫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漫画 的一个黄金时期,上海在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漫画家,产出了大量作品。当时 比较流行的漫画形式有连环漫画、肖像漫画、广告漫画、上海都市生活风俗漫画、 社会速写漫画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后两种,因其及时反映社会生活现状,风格 幽默讽刺,并且有很强的可看性,非常受读者欢迎。这种漫画形式的流行其实也 得益于租晃的“庇护”:中国政府的言论控制在这里很无力,使许多时事讽刺性的 漫画有了创作和刊登的空间;再加之外来书刊和文化大量流入租界,对漫画风格 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十年代有不少漫画是在美术学校受过专门的西画训 练的。当然,漫画在三十年代的上海兴盛起来更与上海这座城市有关:一个五方 杂处的城市、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一段起伏不定的时光总会给漫画家们提供源源 不断的素材和创作动力。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上海创办了大量的漫 唇专刊,同期的其他报刊上也登载了大量的漫画作品漫画从一开始就是与报 纸挂靠的,尤其是小报,起初报刊上流行以插画丰富内容、活泼版面,后来发展 成以精悍的漫画吸引读者,沪上有名的漫画家有不少出身于报纸印刷社,比如著 名漫画家张乐平,他一开始是在印刷社做学- i - ,1 9 3 2 年在上海三友实业社广告部 当绘员绘制广告图画。可以说上海小报刊的极大繁荣推动漫画进入黄金时代,漫 画因其形式得到受众的欢迎,一般报纸不惜开出高稿酬来,这吸引了更多的人投 身漫画创作,因此上海小报的巅峰时期也正是中国漫画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上海生活自然不乏优秀的又独具特色的漫画 作品。 上海生活上的漫画包罗多样,其中较多的是反映上海都市生活风俗的漫 画和社会现象速写漫画,这些漫画一般是四格的和单幅的,与报上刊登的文章相 配合,从内容上看,其多数属于对上海生活中有代表性部分的写真。前面说过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漫画的鼎盛期一中国漫画发祥地上海的老漫画之四载于上海文艺网站。 第二章 上海生活 海生活归属于联华广告公司,三十年代的平面广告基本依靠手绘,每一家承揽 广告的广告公司必须有绘员,那么得此便利在上海生活中出现大量的漫画就 不足为奇了。1 9 3 8 年上海生活的复刊号上开始刊登由郎飘然主持的漫画版, 一直出版到1 9 4 0 年第五期每期不落。郎飘然在书话中写道:上海自从“变”了孤 岛之后,社会的动态,已经流露出一种怪难看的姿态了,这姿态,谁都要浩叹, 我们就在发怔和浩叹声中产生了这块小小的版面,版里所有的,也就是各种动态 的流露,露在读者们的面前,同时希望读者以爱护的天真给我们丰富的材料。”他 还在告同好的启示里写道:“这里很需要大家来参加,没什么憎或爱,然而我们的 大题材是人的生活,尤其是上海人群层里的生活。该刊漫画的出众之处其实就在 于这“上海人群层里的生活”。它们与文字配合,一同构画了上海生活里的上 海生活,在这里有阔佬权贵的纸醉金迷,有下层劳动者的艰难度日,有战后的凄 凉之景,有一切世俗之态。郎飘然作为漫画版主持者为上海生活创作了大量 漫画,以单幅漫画居多,配以简短文字,风格幽默讽刺,不乏令人捧腹之作。除 此以外它还刊登许多知名或不知名( 多数署笔名,无法确认) 的漫画作者的零散 作品,这其中较有名的有江栋良和陈惠龄。 上海生活中的不少文章现在已经成为学者研究上海三十年代社会状况和 城市生活情况的资料,这是对上海生活的内容和价值的一种肯定,上海生活 是一本专门讲述上海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的杂志,为现在的人们了解近代上海普 通市民生活提供了生动的细致的材料。本文也将以这些具体的文章和文章作者为 切入探讨三十年代上海生活的一种现象都市向往,因此关于上海生活具 体内容的分析将在下一章里与都市向往问题结合进行。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上海生活的魅力一以上海生活为线索 第一节现代化的上海 1 9 3 9 年1 0 月第十期的上海生活上刊登了徐大风的一篇题为上海的新印 象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不到上海,不会知道男人和女人关系是这样的密 切,我每次到公园里去,总看见游人中多半是一男一女的紧紧相随,采取一对一 政策,一个绿发修垂的,粉脸朱唇的,高跟线袜的,花枝招展的新女子,跟着一 个油头粉面,西装革履的年青人,且行且笑,或手臂相挽,或偎依相亲,目下无 人,顾盼自雄,这种样子,在内地一定要给人当着话柄,说这是肉麻当有趣,但 在上海的青年男女之间,如果不这个样子,则未免觉得太煞风景,太美中不足, 太孤寂寒酸了。 这段文字所描述的只是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微小细节,但是我 们不难从这段生动的描述中得出一个结论:内地比上海保守得多! 一个“话柄 一个“寒酸 足见上海与中国传统内地城市的格格不入。 与同时代的其他中国城市相比,上海在观念上显然是更加开放更加现代的, 从上文的“男女关系 方面足可见这一点。上海的现代和开放来自于西方国家的 殖民,这不消多说,徐大风在1 9 3 9 年3 月的上海生活发表的另一篇文章上 海的透视中说道:上海是多么的伟大啊,你看,一个拥有三百万人数的都市, 任何马路上都是熙熙攘攘的行人,红灯绿酒,洋房大厦,再加上近代交通的器具, 交织成都市繁华的画面,令你住在这里看也看不厌,听也听不尽。岁月年年把人 催老,而上海却随岁月的飞驰越过越娇艳起来。哎,你这老而风骚的上海,不知 你吸吮尽了几多次殖民地人民的鲜血,才造成这样畸形的鲜艳之葩! 在这一段 里作者既描绘了三十年代的上海风貌又道出这容貌的成因殖民。 自1 8 4 3 年上海开埠以来的1 0 0 年间,上海以最快的速度成长为中国的最大通 商口岸和第一大现代化都市,殖民入侵在不经意间给当时落后的农业中国带来了 o 11 - 海生活1 9 3 9 年第l o 期,徐大风,11 - 海的新印象 o 上海生活1 9 3 9 年第3 期,徐大风,上海的透视 1 8 - 第三章上海生活的魅力一以上海生活为线索 i l l 资本主义的先进产物,西方殖民带来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重要设施,包括西式摩天 建筑、煤气灯、电灯电话电扇、自来水、汽车、电车等等,也带来了电影院、咖 啡馆、西餐厅、商场、舞厅、公园、跑马场等现代都市娱乐设施,当然还带来了 巴黎时装、香水、瑞士表等摩登消费产品,它们一并构成了都市生活的表征性符 号,在所有描述三十年代上海状况的文字中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林立高楼、闪 烁的霓虹灯、快速驰过的私家车、叼雪茄的绅士- 这是我们在文字或者影像里 最常见的旧上海图景。随这些先进设施和产品而来的正是现代的、开放的都市生 活方式和都市文化,大量的先进技术,艺术、文学作品涌入上海,使上海人的认 知结构和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于是我们才能看到本节一开始那发生在上 海日常生活中、令外地移民惊骇的公园场景。 上海人对西方现代性的物质形式的接受遵循如下步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