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礼法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礼法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礼法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礼法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礼法思想比较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礼法思想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本文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从信仰、道德、法律与人生这一价值 哲学的特殊视角,比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法家主要代表人物的礼法思想,探讨礼法 思想对于人的自由和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指出,人的自身发展经历了“群体本位、“个体本位 、“类本位 三个发 展阶段。春秋战国时代,是“群体本位 的形成阶段,人的状态多以国家的面目展现。 本文借鉴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通过对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儒法两 家先哲们的思想的深入理解与把握,着力发掘儒法两大显学的礼法思想中表达或蕴含 着的普遍性哲学问题;从价值哲学的角度,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纵向和横向比较, 在信仰、道德、法律这一社会规范的三个层面上,对比研究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苟子 与法家的管子、商鞅和韩非子对人的生命的关怀、生活的关照和生存的关注。春秋战 国时代的社会转型,在生命、生活和生存的时代主题转换中,是信仰、道德和法律的 时代精神的更替,展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引起价值体系、 利益格局急遽变化,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日渐突出既打破了人们原有 的生活样态,又把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迭加于人们特别是在中国社会转向市场经济过 程中处于弱势的某些群体,导致人们在信仰上陷入茫然,在道德上出现滑坡,在法律 上需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旨在构建一个社会结构稳定合理、社会利益协调均衡、社 会生活规范有序的社会共同体,就是为了解决这些“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问题。 建设和谐文化,须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 和道德法律规范。“和谐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春秋战国时代儒 家和法家的礼法思想,在信仰、道德、法律三个层面上,体现的对人的生命、生活和 生存的关怀、关照和关注,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于当代同样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法家,礼法思想,价值哲学 a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ft h et h o u g h t so fl ia n dl a wb e t w e e n 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l e g a i i s mi nt h es p r i n g a u t u m na n dw a r r - n g s t a t e sp e r i o d a b s t r a c t n l et h e s i s , 衄o u g h t h e s t u d y o fw h o l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舶mt h e v a l u e -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b e l i e m o r a l i 吼l a wa 1 1 dh u m 锄 b e i n g s ,p u t si n t oc o m p 撕s o n t h et h o u g h t so fl ia r l dl a w u p h e l db yt h o s eo fc o n n l c i a n i s ma i l d l e g a l i s mi nt h es p r i n g - a u t u m na l l dw a r 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a n dd i s c u s s e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t i l o u 曲t so f1 ia n dl a w f o r l e 丘e e d o m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m l a nb e i n g s m a r ) 【 p o i n t e d o u tt h a th u m a l l d e v e l o p m e n tu n d e r w e m t h r e e s t a g e s , t h a t i s , “g r o u p - o r i e m e ds t a i l d a r d ”,“i n d i v i d i l a l - o r i e n t e ds t 觚d a r d ”a i l d “c a t e g o r i c a ls t a i l d 砌”t h e “g r o u p - o r i e n t e ds t a n d a r d ”c 锄ei n t ob e i n gi ns p r i n g a u t u 眦a n dw a 币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 w h e nh u m a nb e i n g sa p p e a r e di nm o s tc a s e si nt h ef o r i i lo fc o u n t 够b a s e do nt h et h e o 巧o f “a x i a lp e r i o d ”p u tf o r w a r db yk a r lj a s p e r s ,t h r o u g ho b j e c t i v e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o ft h es p r i n g a u t u m na l l dw 缸r 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a n dt h eg r a s po ft h et h o u g h t so ft l l ea n c i e n t p h i l o s o p h e r so fc o n 如c i a n i s ma l l dl e g a l i s m ,t h i st l l e s i se x p l o r e si ng r e a td e p t ht h eu n i v e r s a l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i d e a se x p r e s s e do ri m p l i e di nt h e 咖m a i n s t r e a mt h o u g h t so fl ia n dl a w ;a n d f 而mt h ep e r s p e “v eo fv a l u ep h i l o s o p h y ,c o m p a r e st h et h o u g h t so fc o n f u c i u s ,m e n c i u s , x u n z ia n dg u a n z i ,s h a i l g y a n g ,a j l dh a n f e i z ia n dt h e i rd i 圩e r e n tt h i n k i n go nt h et l l r e ea s p e c t s o fh u m a nb e i n g s ,t h a ti s ,“a i l i m a ”,“l i v i n g a n d “e x i s t e n c e “,、】l 加c ha r ec o r r e s p o n d e mw i t h t h c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s o c i a lc r i t e r i a ,t h a ti s ,b e l i e em o r a l i 够a n dl a w t h es o c i a l t r a i l s f o 胁a t i o n a ls p r i n g a u t u m n 锄dw 撕i n gs t a t e sp e r i o di s 锄e p i t o m eo f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h a tt h ec h a i l g i n gf o c u so nt t l et h r c et i m et h e m e so f “a n i m a ,“l i v i n g ”a n d “e x i s t e n c e ”e s s e n t i a l l ym a n i f e s t st h ea l t e r a t i o no ft h et i m es p i r i tb e t w e e nb e l i e f ,r i l o m l i 哆a n d l a w c 骶n t l yc h i i l ai si nt h es o c i a lt r 觚s f o 册a t i o n a lp e r i o d t h ep o l i c yo fo p e n i n gt ot h e o u t s i d ew o r l da n d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晰n g sf o n ht h ed r a s t i cc h a i l g e so fv a i u es y s t e m 粕d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b e n e f i t s v 缸i o u s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a n di 1 1 l l e r e n tp r o b l e m sb e c o m e sm o r ea n d m o r ec o n s p i c u o u s ,、) l ,:h i c hn o to n l yi l i l d e 咖i n e st h el o n g t e ms t a b i l i t yo fp e o p l e sl i f e ,b u t a l s oe x p o s e ss o m e 、e a kg r o u p st ot l l eh 跏o ft h ec o n n i c t sb e t w e e no l da 1 1 dn e wc o n c e p t so f v a l u e ,w h i c ho c c u r si nt h ep e r i o do fc h i m ss o c i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o w a r d s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 2 t h er e s u l to fw h i c hb e i n gt t l el o s so fb e l i e f t h ed e 鲈a d a t i o no fm o r a l i t ya i l dt h es t r e n 西h e n i n g o fl a w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 ,a i m st oc o n s t n l c tac o l l e c t i v es o c i a lc o m m u n i t yw h i c he n t a i l st h e s t a b l ea n ds o u n d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 ,t h eb a l a n c e dd i s t r i b m i o no fs o c i a lb e n e f i t sa l l dt h es t a n d a r d a n do r d e r e ds o c i a li no r d e rt 0s o l v et l l ep r o b l e mo f r e a l i s t i cm a l l 锄dh i s t o r 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h a 吼o n i o u sc u l t u r ed e p e n d so nt h ep r o m o t i o no ft h es p l e n d i d 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m l t r a d i t i o na l l dt h c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 l ec o l l e c t i v eb e l i e m o r a la l l d1 e g a l n 0 肌so ft h e 、v h o l es o c i e t y “h a r i i l o n y ”i st h ek e yn o t i o na l l d 如n d 锄e n t a ls p i r i to f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jc u l t u r e t h e1 1 1 0 u 曲t so f “锄dl a wo ft h es p r j n ga u t u 脚a n d 眦嘶n gs t a t e s p e r i o dm a i l i f e s tt h ef o c u so fp e o p l e sa n e n t i o na n dt t l i n k i n go nt h et l l r e et h e m e so f a n i m a ”, “l i v i n g ”锄d “e x i s t e n c e ”,w h i c hc o h e s p o n d t 0t h e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 b e l i e em o r a l 埘a i l dl a w , 锄dm a n i f e s tt h eu n i f i c a t i o no fh i s t o 巧肌dl o g i c s ,a n dt h i si st h en a t u r a lt r e n do f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7 n l i si d e o l o g yh a si m p o r t a n tt h e o r e t i c a lv a l u ea 1 1 dr e a l i s t i cs i g n i 丘c a n c ef o rt h e c o n s t m c t i o no f “h 踟l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i np r e s e n tc h i i l a ,w h i c hi s s t i l li nt h es o c i a l t r a n s f o r n l a t i o n a lp e r i o d k e yw o r d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l e g a s m ,t h o u g h to fl ia n dl a w ,p h i l o s o p h y0 f v a i u e 3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 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j e 扯日期: 伽a 沪f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 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有权可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 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虢垄鲤里嗍趔:丛 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礼法思想比较研究 导论:信仰、道德、法律与人生 和谐社会建设是当代中国的热门话题。和谐问题又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时代课 题,古今中外的历代哲人对此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形成提出了各具特色的 和谐思想。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和法家的先哲们的礼法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主 要根源之一。对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的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化研究的热点,而对儒家的 研究更可称之为焦点;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家的理论也是学者们研究中国的法 律传统和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的重点。从信仰、道德、法律与人生这一价值哲学的特殊 视角,考察春秋战国时代的礼法思想,对于深刻理解社会规范、准确把握时代精神和 全面认识人的自由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信仰、道德和法律 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 的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摄自己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 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信仰表现了主体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也表 现了主体对真、善、美的追求、向往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与憧憬。这就是超越现 实、超越自我,而追求最高价值,正是主体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 “只有信仰才发动了各种力量,它们控制人类的基本的动物本能,剥夺了本能力 量的主宰地位,把它们转变为提高人性的动力。”“历史是人类通过信仰的培育而走向 自由的过程。出于信仰,人们发明了制服暴力的法律,规定了合法性,没有它人们便 不能依赖任何东西,人类通过服从绝对命令而变成了人类。 “对于人类的存在与发 展来说,美好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则比已经获得的全部成果更重要,因为只有理想才 能引导人类为使自己崇高起来而斗争。”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最终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 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 动的总和。道德是对人的社会性的自我约束和心理约束意识。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 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 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不同的社会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但是任何一个 社会的道德标准都是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秩序为目的。对道德的维护,实际上就是 对人的社会性的维护。 “一般来说,道德来自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活动系统的本质规定性。它的内容和本 国 德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北京,华夏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2 5 2 页。 。孙正聿:哲学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1 6 页。 l 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礼法思想比较研究 质在于体现和维系人们一定的生存活动所依赖、所需要的社会关系的结构、秩序和规 则。生活本身在什么样的范围和条件下进行,它建立在怎样的结构关系上,它要求怎 样的秩序和规则,就必然产生什么样的伦理道德。现实的、强势的道德,不是来自任 何入推己及人的想象,而是由人们的共同活动和相互关系本身产生的,内生的。 “内生”才是社会各个领域的现实道德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方式、真实途径。 马克思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要求的反 映,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 总和。 中国的法律学说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法家从历史上总结了治国经验,详尽地论 证了法的性质和作用,管子把法归结为衡量人们行为是非的公平的尺度,“尺寸也, 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 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悬命也。 后期法家排除了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 提出“不务德而务法固、“任法而弗躬” 的法治主张。韩非从法的公开性和强制性 特征来概括法,写道:“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还 写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说 明法是以官府成文形式公诸于众,令民遵守,并依此对违反者进行惩罚的一种具有强 制性的规范性文件。儒家主张礼治、德治、人治,但从不否认法及其强制作用。儒家 法律思想的核心,就象唐律疏议所指出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事实上,汉以后的儒家是在“德主刑辅”、“明刑弼教”、“出礼入刑”的原则下实 行“礼刑合一 ,在以儒为主的条件下实行儒法合流,法学己成为儒学的附庸。 西方于1 8 世纪末、1 9 世纪初兴起的哲理法学派,其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法 学的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把法界定为:法是能使每个人的意志依据自由的普通法则 和他人的意志相协调的条件之总和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他在法哲学原理中写道:“法的基地一般说来是精神的东西,它的确定的地位和出 发点是意志。意志是自由的,所以自由就构成法的实体和规定性” ;“任何定在,只 要是自由意志的定在,就叫做法。所以一般说来,法就是作为理念的自由” 。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以往关于法的研究的积极成果,并在研究大量现实 材料的基础上开辟出认识法律现象的新的途径。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既不能从它 国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8 7 页。 四管子七法。 管子禁藏。 劬韩非子显学。 四慎子君子。 唧韩非子定法。 o 韩非子定法。 参见 德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版,第4 0 一4 4 页。 9 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版,第1 0 页。 值 德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版,第3 6 页。 2 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礼法思想比较研究 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根源于物质的生 活关系,应当由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加以说明。广义而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 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 人民) 的意志, 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 人民) 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 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律是社会主体(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指统治阶级) 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法 律关系乃是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实质即一定的权、责、利关系,这些也是 法的基本内容和法律生活所围绕的轴心。所以法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和人们间利益的 调配器,特别是以法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同时使权力之间相互制衡,乃是法 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二、生命、生活和生存 “在新的审美范式范导下的人,在审美活动中不只是外在地关照审美对象,更主 要的是通过立美活动,来关照自己的生活环境、生存境遇,进而关怀自身的生命 价值。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人有生存生活生命三种境界。人来到世间, 首先要生存,这与动物相似。人不同于动物的是其生活的目的性、理想性。正是目的 性、理想性使人扬弃了生物本能的冲动,在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意义 与价值。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既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更是一个在特定思想文化影 响下自我追求、自我造就、自我实现的过程,是其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 生活与生存的区别,首先在于生活是有意识的生命创造活动,而生存是无意识的 生命适应活动;生活与生存的区别,又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创造性的历史活动,而动 物的生命活动则是适应自然的非历史活动。因此,人不像动物那样一代一代地复制自 己,而是一代一代地发展自己。只有人才有自己的“历史”,只有人的生命才是历史性 的存在。历史性的存在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 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但是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 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能成 为前提。 因此,可以把人生分为三个层次:生存人生的长度、生活人生的 广度、生命人生的深度。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人对“三生”的不同 。张文显: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7 5 页。 朱爱军:“审美范式转换与文化精神建构”,光明日报,2 0 0 5 年6 月1 4 口。 参见孙正聿:哲学通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2 3 一1 2 9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7 6 年版,第5 4 5 页。 3 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礼法思想比较研究 层次需要,表现为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出不同的时代主题。 一个价值哲学的特殊视角 价值的实质,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是否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 符合或接近。它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认识中达到的一种统一,是主客体统一所具有 的某种特定性质和状态。这里的主体只能是人,而客体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对象性的 存在。“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 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 存在的。 “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是一切价值产生的根源、标准和归宿,是价值的 创造者、实现者和拥有者。”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主体内向型思维,坚信世界的意义内在于人 而存在,“天人合一”,主张通过反求诸己、察己以知来获得人生的意义。以这种思维 方式来考察,价值映射在社会现实中人际规范的精神层面上表现为信仰、道德和法律。 这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人际规范的精神层面,反映了人的不同精神需求层次。 信仰表现了主体的最高价值追求、体现了生命需要关怀,道德体现了生活需要关照, 法律体现了生存需要关注。 从人际规范的角度即从客体的角度来看,信仰引导和规范人的思想,道德指导和 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法律指引和规范人的行为。思想是内在的,行为是外在的;行 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在信仰、道德和法律的正确引导和合理规范下,每个人的自由 和发展才会相协调,才会充分的实现,这样一个社会才会具有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 力,才会由内而外的达到和谐安定有序的状态。 立美宜人中的立美不仅是主体的体验、能力的构建,也是对客观对象的 改造与构建,更是对主客体间关系的改造与构建;宜人就是指向人的生活世界,关 怀人的三生,给予人整体性、现实性的终极关怀。 因此,可以说,本文从信仰、 道德、法律与人的生命、生活、生存这一价值哲学的特殊视角,考察春秋战国礼法思 想对于人的自由和发展的意义,探讨解决“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的问题,是“立 美宜人 的一种表现形态、一次大胆的尝试。 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 卷,北京,人民i l j 版社1 9 9 5 年版,第8 l 页。 。李德顺:价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2 6 、2 7 页。 圆朱爱军:“审美范式转换与文化精神建构”,光明日报,2 0 0 5 年6 月1 4 日。 4 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礼法思想比较研究 第一章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 a x i a lp e r i o d ,又译作“枢轴时代”) 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k a r l j a s p e r s ,1 8 8 3 1 9 6 9 ) 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 9 4 9 ) 这本书中提出的。“轴心时期” 是雅斯贝尔斯历史哲学的核心范畴,它反对的是以黑格尔为典型代表的西方中心主义 的历史观,在他看来,历史与哲学、精神生活具有同一根源。除希腊的思辨哲学和希 伯莱的上帝宗教外,以孔子与老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和以印度教与佛陀为代表的印度 哲学同样具有全人类的价值与影响力。 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这本书中,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即 在公元前8 0 0 年到公元前2 0 0 年间,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 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 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印度有释迦牟尼,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形成了不同 的文化传统,这个时代可以称为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在这数百年的时间里,人类 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 中国、印度、西方) 大致同时确立起来,从 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 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 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西方文化的轴心期是古希腊时代,印度文化的轴心 期是佛陀时代,而中国文化的轴心期则是春秋战国时代。 一、春秋战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 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 换方式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 寻找。” 春秋战国时期的剧烈变化,最根本的就是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促使井田制瓦解 和私田制出现。 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土地不仅是最基本的劳动对象,也是人类生存 必不可少的空间,更是农业社会形态下统治阶级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西周实行的是 土地国有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天子自称是全国土 地的最大所有者,自然就是全国依附在土地上的人民的最高主宰者。有了溥天之下王 土的经济基础,才能控制率土之滨王臣的政治局面。周初的大分封就是在周初控制全 国 德 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和目标,北京,华夏出版社1 9 8 9 年版,第1 4 页。 留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版,第6 1 7 6 1 8 页。 诗经北山。 5 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礼法思想比较研究 国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实行的分封,“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 周天子把土 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民众分封给新旧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做诸侯,从而形成自己 的统治网,“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但是自西周后期开始,周王室统治的经济基础井田制就开始动摇。春秋后期,农 业生产已开始使用铁制农具。铁农具的使用,使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恩格斯就曾 指出:“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它给手工业工人提 供了一种极其坚固锐利非石头或当时所知道的其他金属所能抵挡的工具。” 人民开始 弃耒废耜,利用铁农具大量开垦荒田。这批新开垦出的田地相对于公田( 即井田) 来 讲称为“私田。对于这些“私田”,开垦的人拥有大小不一的自主权,收获物由自己 支配,同时还可以用来交换。因此春秋时代的中原各国出现了老百姓不肯尽力耕种公 田的现象,公田上野草丛生,“维莠骄骄”,“维莠桀桀”。“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 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艺”,一派破败景象。 “公田 上农业生产的逐渐没落即“公田不治”是井田制瓦解的外在现象。而井 田制瓦解的深层实质就是各国相继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随着“私田的发展和“公 田”的没落,原来只向公田主征收赋税的国君日益感到其收入不能满足他的奢侈生活 的挥霍,于是就把私田主作为新的征税目标,但这首先要承认私田主的私田的合法性。 春秋时期赋税制度的改革,如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和“作丘甲”, 郑国子产“作封洫“作丘赋”等,都是对私田合法性的公开确认。战国时期,西部的 秦国先是“初租禾”,后是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制度上涤荡了井田制的残 垢。这样,井田制由“公田不治的生产没落现象到赋税制度变革的实质,最终完成 了它的瓦解过程,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政治关系是经济关系的最集中的体现,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政治关系的变化, 与井田制密切相关并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宗法分封制此时也出现了动摇。 二、春秋战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而分封制始于武王克商之后。宗法制和分封 制紧密结合,共同维持西周统治阶级的政治生命,合称为宗法分封制。周天子的宗法 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亲属网络结构政权,异姓贵族或功臣则必须先结成联姻 关系再分封到地方做诸侯。“礼治 的两大基本原则“亲亲 和“尊尊”就是对应宗法 和分封制的。“亲亲父为首”,说的是宗法关系,“尊尊君为首”,指的是分封关系。 。春秋左传昭公。 国春秋左传昭公。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版,第1 5 9 页。 回国语周语。 6 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礼法思想比较研究 武王克商以后,为了加强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将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及异姓贵族分 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将那里的土地和人民分给他们建立诸侯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在宗法分封制下,周天子既是天下的大宗,掌握祭祀权;又为天下的共主,掌握征 伐权,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圆,“礼乐征伐白天子出” 。所分封的诸侯相对周 天子而言是为小宗,而在其封国内又为大宗。其下的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也如此 建制。这样,就形成了“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的局面。诸侯有“夹辅周室”的义务,藉此巩固西周的政治。 在春秋以前,西周的宗法分封制还有很强的政治生命力,因为井田制仍然顽强存 在。周天子在此基础上对地方诸侯握有很大权威,“天下共主 的称号名副其实。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进入春秋战国以来,周天子和原先分封的诸侯子弟都一代一代 往下世袭,血缘关系相对越来越疏远,“亲亲的原则已成空中楼阁;同时,作为经济 基础的井田制已摇摇欲坠,以期掌握土地的所有权来控制诸侯的希望也将落空,“尊尊” 原则成了镜花水月,宗法分封制就越来越失去了再存在的理由。 井田制的瓦解,宗法分封制的动摇,二者的合力促成了“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 “制礼作乐 的周公万没有想到身后的事情。本以为周天子将永享天命,可是自进入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惨局一再出现。礼乐征伐由白天子出转变到自诸侯出自大夫 出,甚至陪臣执国命。自周郑交恶,双方战于葛( 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 ,郑将祝聃射 王中箭,周天子威望一落千丈。此后,周王室日益式微。春秋五霸的迭兴乃是礼乐征 伐自诸侯出的象征,而战国七雄的争夺就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说明。 在各国统治阶级内部,政治局面也非常混乱,“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虽有孟子说的“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但这只是儒家的理想局面而已, 它并不能阻止该现象的再度发生。这说明西周以来的“礼治”不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现 象,只有寻求另一种方式和途径,那就是“法治 。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后,为避免 重蹈前任的覆辙,着力巩固自己的统治,也要求寻找新的统治方针。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关系的变革导致了政治局面和社 会秩序的混乱。当时的社会矛盾主要是私田主、国君与公田主即大夫之间的经济关系 矛盾;国君的集权与重臣擅权的政治关系矛盾;以法治国还是以礼治国的治国方略矛 盾。在制度上是实行井田制和宗法分封制,还是实行私田制和君主集权制的矛盾。在 这种局面下,大批有识之士以满腔的热情一边深入思考,一边参与社会实践,视自己 个人理念和社会价值为一体,纷纷提出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开始了后世学者所称 春秋左传僖公。 o 春秋左传成公。 囝论语季氏。 春秋左传桓公。 囝孟子滕文公下。 蛐孟子滕文公下。 7 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礼法思想比较研究 道的先秦诸子之间的“百家争鸣”。 三、春秋战国文化展现的“百家争鸣 所谓“百家”,是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说。对于其间主要流派, 古代史学家屡有论述。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并区别“所以言之异路”,予以评论。西汉刘歆又将诸子归为儒、墨、道、名、法、阴 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从学术源流、基本思想等方面祥为论述。由于诸子百 家多肇衍于战国间,故又有“战国诸子”之称。 诸子的兴起,具有宣明的文化目的性,这就是“救时之弊”。梁启超在谈到淮南 子“尚论诸家学说发生之所由来”时说:“自庄、苟以下评骘诸子,皆比较其同异得 失,独淮南则尚论诸家学说发生之所由来,大指谓皆起于时势之需求而救其偏敝,其 言盖含有相当之真理。胡适在分析战国诸子时,也说:“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聃、孔丘 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由于社会地位、思考 方式和学统继承上的差异,先秦诸子在学派风格上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虹亲 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具体说来,在天道观上,儒家承继西 周史官文化以“天命 与“人德”相配合的思路,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 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在历史观方面,它标榜“信而好古”,每每试图恢复“周公 之礼”,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 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在社会伦理观方面,它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 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到大、由近 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 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 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 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 ,以及虽然 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家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道家“历记 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因而,道家在 许多方面都是儒家的对立面: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倡导“无为”;儒家强调个人对家族、 国家的责任,道家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当然,道家和儒家在精神上也不是全然 梁启超:中国古代学术流变研究,饮冰室全集专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版。 。姜义华主编:胡适文存卷2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1 年版,第5 9 6 页。 国王篷常:诸子学派要诠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 8 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礼法思想比较研究 对立,而是存在着相互接近、相互沟通的素质。例如,在天人关系上,儒家虽然有“天 人合一之说,但其主调仍然是宗法伦理,所以天人协调还是要归结为人际协调。道 家则有所不同,它既以超脱社会伦常为目的,于是把复归“自然 当做寄托身心的不 二法门,这就使天人协调从人际协调的从属地位独立出来而成为“第一义”。而且,道 家所谓的“自然 ,决不等同于儒家的“天命 或“天理”,它是一种超功利的境界, 带有玄思的品格和自适的情趣。从这个角度上来把握与发挥天人关系的作用,恰好可 以补救儒家在这方面的缺陷,给拘限于人伦日用世界的儒家学说打开新的天地。“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后世不少士大夫文人正是从儒家指示的这条“独善”之 路找到了通往道家思想之门。儒和道,就这样由对立走向了互补,相反而又相成。 法家的先驱人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子产,他们力主强化法令刑律,使民“畏 威如疾”,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嗣后,李悝著法经,商鞅实行“法治”,申不害、 慎到相继提出重“术”、重“势”的思想,至韩非集法( 政令) 、术( 策略) 、势( 权势) 之大成,建构成完备的法家理论。法家学说的思想方法是一种“矛盾不可和而解”的 专讲对立的极端辩证法,故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 教 ,“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法家是战国时的“显学”,后来成为秦王朝统 治天下的政治理论。汉以后,儒学独尊,但法家学说仍然或隐或彰地发挥效应,历代 统治者多采取“霸王道杂之 即儒法并用的统治方术,有的则是“阳儒阴法”。 墨家的创立者是鲁国人墨翟,其信徒多系直接从事劳作的下层群众,尤以手工业 者为多。故墨家学说强调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尚力 ) ,反对生存基本 需要外的消费( “节用 ) ,企图以“普遍的爱停止战乱取得太平”( “兼爱”) ,同时又尊 崇天神( “天志) ,鼓吹专制统治( “尚同 ) ,从而典型地映现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 的性格。墨家在战国时亦属显学之一,“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但在秦 汉以后,墨家丧失学派生长的适宜气氛,逐渐消失无闻,直到近代方出现复苏之势。 以邹衍为最重要代表人物的阴阳家,其特长是“深观阴阳消息 。所谓“阴阳消息, 即阴盛则阳衰,矛盾双方互为消长,一生一灭,构成自然社会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终 极原因和基本方式。运用阴阳消长模式来论证社会人事是阴阳家的一大创造,而从时 间,空间的流转变化中去把握世界则是阴阳家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创立诸子学派的孔墨老庄等先哲,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 学者,他们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并对宇宙、社会、 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 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 定。有鉴于此,亚斯贝尔斯将春秋战国时期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o 孟子尽心上。 函吕氏春秋当染。 参见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6 5 6 7 页。 9 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礼法思想比较研究 第二章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发展进路之比较 西周封建社会的运转,依靠的是两项权利原则:礼和刑。“礼 针对贵族,“刑” 针对普通百姓。在西周封建社会里,天子、诸侯都生活在社会金字塔的顶尖,与普通 百姓没有直接关系,而与百姓打交道的人,则是一些下级诸侯和小贵族。诸侯国之间 的交往称为“礼 ,而贵族依靠“刑”迫使庶民服从。到了东周时期,社会各阶层原有 的僵硬界限逐渐被打破,大国之间侵略,兼并,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局面。如 何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