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 ii 摘要摘要 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是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领域的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重要课题, 也是目 前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口素质的战略要求。 教师作为持续发展的个体, 可以通过不 断的学习与探究的历程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和专业表现。 然教师成长的状态存在应然和实 然的差距, 所以论文提出应促进教师的应然状态的成长, 克服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或发展停滞 的现象,快速而成功地转型。那么,究竟何为文中所述“教师转型”?到底为什么要大力提 倡教师转型?教师转型的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原因影响了教师的转型?如何突破因素限 制而促进教师快速有效的转型?这些是论文所要着重探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论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主要探究了教师转型的本质内涵及其相关的研究现状。 笔者提出, 所谓教师转型是指教师成长过程中,由于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厚,教学 技能的不断娴熟,而产生的学徒型向师傅型教师,进而向学者型教师转化的过程,是从某一 具有显著特点的阶段水平向另一阶段水平跃迁的过程, 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量的积累到质的飞 跃的过程。 这种变化与发展的终极目的不仅体现在外在的教学行为上, 也存在于教师内在的 教育观念之中,是一个包括知情意行在内的综合体系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专业技能 与专业态度得到提升和改进,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理想不断成熟、 创新与提升。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转型专门系统的研究非常少,而教 师转型的相关研究却是内容庞杂、范围广,涵盖专家学者型教师的成长研究,教师成长阶段 的研究,教师成长影响因素及成长途径和策略的研究,以及结合各学科对教师成长的研究, 教师成长中某一素质因素的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无疑有助于教师转型研究, 并为研究提供借 鉴。 第二章着重讨论了教师成功转型的价值。认为教师成功转型,不仅能通过缩短教师“生 存”周期、推进自我发展与更新、达成自我实现来促进教师个体的优质“生存” ,而且利于 优化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包括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知识能力的习得。 除此之外, 教师的成功转型还能引导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利于构建良性循环的研究型文化。 第三章探讨了当前中小学教师转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际的调研, 发现当前中 小学教师在转型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包括转型意识“起伏”不定(即任教初期转 型意识比较强烈,后期出现转型意识模糊甚至消失的现象) 、转型行为时有缺位(涵盖学习 行为、反思行为和科研行为的缺位) 、转型过程中钟摆主义滥觞(即转型过程中,教学和科 研只取其一的倾向)和转型能力的偏低(分别从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和科研能力方面得以体 现) 。 针对上述问题第四章就教师转型迟缓与未竟的诱因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认为主 要原因包括:教师发展目标设计有盲区(没有自我发展目标设计或者是偏差的目标设计) 、 对自我成长过程认知不当(关于合格教师存在错误的定位) 、学思研的跟进不足(体现在严 重缺乏学思研的意识、学思研行为的功利化和支持性条件失衡几个方面) 、教师知识储备的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 iii 结构性缺陷(主要从条件性知识不足、实践性知识匮乏和知识层次浅表化这三方面论述)以 及病理场域的关系束缚(体现为“隔离主义”的作祟和“合作共生”的异化) 。 第五章基于教师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就如何克服上述原因做了初步的探索。 认为要 解决教师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促进教师快速有效的转型, 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足文章。 首先教师要正确理解自我发展的生命性和幸福感,要催动生命体验、张扬创新意识、感受职 业幸福。 其次要注意理想追求与教学为本的统一, 在任教初期能有自我发展的高层次的理想, 更不能忽视打下坚实的教学基础。第三,要促进教师转型,校外深造和校本培训应同步,尤 其应发挥学校优势,因地制宜,促成教师的转型。第四要关切教学反思与课题研究,使教学 反思贯穿教师教学生活的始终, 并利用课题研究带动教学反思品质的跃升。 最后提出学校要 营造良好的“促转”氛围,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关键词关键词: :中小学;中小学; 教师转型;价值;教师转型;价值; 策略策略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 iv on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bstractabstract nowadays, teachers development and pullulating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also is the demand to practice strategy of invigor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s an individual who should kee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achers could upgrade their specialty level and behavior by ceaseless learning and research. but, there is a distance between ideality and reality. so, we deem the teachers should conquer the feeling of professional weariness and idleness in order to advance themselves fast. then, whats the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on earth? why we advocate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and how the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looks like? which factors caused these problems? which strategies should we take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o improve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this thesis carries on deeply studies and systemic exploration of these questions.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five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we have mainly explored the essence and history of the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in the authors opinion, the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is the upgrade from one level to a higher level because of the accumulation of teaching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 v experience and the abundance of theoretic knowledge. in fact, its the process from quantitative change to the qualitative character. the change indwell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irs education conception and includes the consummate of cognition, emotion, volition and behavior. the current study of the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is very scattered which includes studies based on scholarly teachers, the develop phases of teachers,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o on. these conclusions are without doubt help to the study of the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and give a use for reference.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has mainly discussed the function of the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in the authors opinion,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not only could accelerate the teachers high quality survive, but also could help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a teacher and a student and the learning of knowledge and capability of students. whats more, i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lony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construct of investigative culture of the teachers.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author has discussed the problems exist in the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at present. by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t has been discovered that there were a series of problems which affected the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hese problem include the consciousness of transformation is up-and-down (strong in the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 vi beginning weak in the evening), run short of transformation behavior at times (include the practice of study,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research), the blow hot and cold of transformation (choose either the teaching or the research) and the competence of transformation is short (embody in the competence of study, reflec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forth chapter, the author has analyzed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effect the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or caused those problems. in the authors view, the main factors are follows: the design of objective of teachers development is blindfold( no objective or wrong objective), the wrong cognition of the process of pullulating of themselves( wrong orientation of eligible teacher), the practice of study,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research is short of(embody in the absence of consciousness , utilitarian in practice and the backup condition lose balance), the knowledge reserves of teachers has structural deficiency(include the shortage of condit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knowledge and the administrative levels of knowledge is very surface) and the bondage of diseased atmosphere(embody in the haunt of segregation and the catabolism of cooperation).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author has done research on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we should adopt many strategies such as: first,the teachers should understand the vitality and eudemonia of self development properly through activate the life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 vii experience, stink the innovation and taste the happiness of profession. secondly, the teachers should unify the dreamboat and the basically teaching. the third, the school should exert its predominance and keep the study out of the school and in the school isochronous. the fourth, we should keep teaching reflection impenetrate the whole teaching life all the while and make use of the research to bring along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reflection. the last, schools should build a favorable atmosphere to accelerate the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and consummate the system of teachers evaluation. key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transformation; value; strategies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 viii 目目 录录 1 1 绪论绪论 . 1 1 1.1 研究缘起 . 1 1.2“教师转型”及相关概念界定 .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3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6 1.4 研究目的 . 8 1.4.1 厘清教师转型的基本过程 . 8 1.4.2 探明教师转型的内在机制 . 9 1.4.3 找出教师转型的影响因素及促转策略 . 9 2 2 中小学教师成功转型的价值中小学教师成功转型的价值 . 1010 2.1 促成教师个体优质“生存” . 10 2.1.1 缩短“生存”周期 . 10 2.1.2 推进自我发展与更新 . 11 2.1.3 达成自我实现 . 12 2.2 优化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 12 2.2.1 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 13 2.2.2 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习得 . 13 2.3 带动教师群体共同成长 . 14 2.3.1 发展参照带来的压力和动力 . 15 2.3.2 同侪互助引领的群体发展 . 15 2.3.3 研究型文化建构的良性循环 . 17 3 3 当前中小学教师转型情况调查当前中小学教师转型情况调查 . 1818 3.1 调查目的 . 18 3.2 调查方法 . 18 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9 3.3.1 转型意识“起伏”不定 . 21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 ix 3.3.2 转型行为时有缺位 . 23 3.3.3 钟摆主义滥觞 . 26 3.3.4 转型能力偏低 . 27 4 4 教师转型迟缓与未竟的诱因教师转型迟缓与未竟的诱因 . 3232 4.1 目标设计有盲区 . 32 4.2 自我成长过程的认知不当 . 33 4.3“学思研”跟进不足 . 34 4.3.1 缺乏意识 . 36 4.3.2 功利化 . 37 4.3.3 支持性条件失衡 . 38 4.3.3.14.3.3.1 教师评价政策教师评价政策 . 3838 4.4 知识储备的结构性缺陷 . 41 4.4.1 条件性知识不足 . 42 4.4.2 实践性知识匮乏 . 44 4.4.3 知识层次浅表化 . 44 4.5 病理场域的“惯习”束缚 . 45 4.5.1“隔离主义”的作祟 . 46 4.5.2“合作共生”的异化 . 47 5 5 促进教师转型的策略促进教师转型的策略 . 4949 5.1 正确理解教师发展的生命性和幸福感 . 49 5.1.1 催动生命体验 . 49 5.1.2 张扬创新意识 . 50 5.1.3 感受“职业幸福” . 50 5.2“理想追求”与“教学为本”相统一 . 51 5.3“导生”共研与“博采众长”相结合 . 52 5.3.1“导生”共研以实现优势互补 . 53 5.3.2 博采众长以去“马赛克现象” . 54 5.4 校外深造与校本培训同步 . 55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 x 5.4.1“留学”为用,优化教师理念 . 55 5.4.2“校培”为体,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 57 5.5“教学反思”与“课题研究”并重 . 59 5.5.1 让“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学生活的始终 . 59 5.5.2 籍“课题研究”带动反思品质的跃升 . 62 5.6 营造良好的“促转”氛围 . 64 5.6.1 构建利于教师转型的价值观、制度与“习俗” . 64 5.6.2 提供教师转型必要的物质支持 . 66 5.7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 67 5.7.1 注重评价的多元性 . 67 5.7.2 强化评价的发展性 . 69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7171 附录附录 . 7575 致谢致谢 . 777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878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 xi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 1 1 1 绪论绪论 1.11.1 研究缘起研究缘起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经验的不断累积,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教育改 革中的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报告在总结教育改革成功经验时都明确指 出, “教师是决定教育改革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之一,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或违背 教师意愿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 ” 因此,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无不把提高教师素 质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我国在世纪之交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教师是新 课程改革的实施者, 他们的素质状况、 参与程度和对新课程的理解等直接决定着新课程的实 施水平。 因此为了应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挑战, 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 思考,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课程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 业化水平,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教师专业化最终体现于个体专业发展的水平,依赖于个体 专业发展的追求, 所以教师专业化框架的核心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而教师个体的专业 发展是通过连续的专业成长来实现的, 因此, 关注教师的转型过程即教师如何从学徒型教师 快速成长为师傅型教师, 进而成功发展为学者型教师, 应该成为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 要视角。 目前,我国的教育理论空前繁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 也在全面实施中。相对于这一新的形势来说,现行的师资培训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弊端。我们 一直以来的在职培训,缺乏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的不同针对性,因而在职培习收效甚微, 对如何加强校本培训指导的认识更是个盲区, 就其原因, 其中之一就是对教师专业成长转型 规律及其特征的认识模糊。 由于缺乏教师转型及成长的系统研究, 现行教师培训反而使许多 教师专业水平停滞不前,甚至逆向衰退,成为教育改革的一大障碍。这就使这一问题的研究 显得更为紧迫,更富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21.2“教师转型”及相关概念界定“教师转型”及相关概念界定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 动态的和终身的成长过程, 它所包含的历时阶段是难以跳 跃和颠倒顺序的,历时长短、发展水平、实现方式和风格有着个人特点和个体差异性。对国 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研究者们主要是从三种不同路向进行 探讨的。一是发展路向,即假定教师都有相同达到变化的程序,并将专业成熟和专业化的实 现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终点。如安德鲁(andrew) 、富勒(france fuller) 、伯顿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1996:14-15,137-138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 2 (burden) 、麦克唐纳(macdonald) 、饶见维等人的研究。二是年龄与生命周期路向。即把 教师职业生涯与生命周期结合起来,划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如纽曼(newman) 、休伯曼 (huberman,h.)的研究。三是社会化路向。根据社会化理论和框架来划分教师专业发展阶 段,如王秋绒的研究。 本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更应遵从发展路向设计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和阶段的理论模型。 在这一点上,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伯利勒(berliner)根据人工智能研究中的“专家系 统”理论,提出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五个阶段:新手(novice) 、高级新手教师 (advanced-beginner)、 胜任型教师(competent)、 业务精干型教师(proficient)和专家型教 师(expert)。国内也有很大一部分研究者采用了这种分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分类,并不适 合中国教师发展阶段的现实,这种直译的称谓也并不是非常能让人接受。因此,我们提出教 师的应然发展阶段应该包括学徒型教师、师傅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这三个阶段。 学徒型教师学徒型教师通常指教学经验不足, 教学技能有待于形成或提高的教师, 这其中既包括初 出校门的新教师,也包括从教数年,但教学技能和水平仍然停滞不前的真正意义上的学徒。 他们的知识构成新颖,但如何有效传授的方式仍需摸索。处理问题缺乏灵活性,较为刻板地 依赖特定的原则、规范和计划。无论从人生的发展还是专业发展角度来说,学徒型教师均面 临着一个全新的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骤变和适应” 。这种环境的骤变从反面 激起了学徒型教师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迫使他们特别关注专业活动的“生存” 技能。 师傅型教师师傅型教师通常指能按常规熟练合理地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但教学创新水平不高的教师。 他们对教育教学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合理操作程序,实际的、具体的、直接的知识和经验不 断累积,教学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形成一定教育机智水平,教学专长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 展,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更多的责任感和把握感,教师专业态度较为积极、稳定。这是教师 专业结构诸方面稳定、持续发展的时期。 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通常指既有较好的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中富有创见、 能够根据 教学情景的变化策略性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 创造性的解决教育教学中各种 问题、产生较高教学质量,又有一定教育科学研究素养和研究能力的教师。 教师工作乃是一种专业工作, 而教师则是持续发展的个体, 可以通过持续的学习与探究 历程来提升专业水准与专业表现。 然教师成长的状态存在应然和实然的差距, 所以我们提出 应促进教师的应然状态的成长,克服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或发展停滞的现象,快速转型。因此 文章所涉及的教师 “转型” 概念, 不同于静止状态下, 把教师横向的划分为不同的发展类型。 比如以教师的教学风格为依据,把教师划分为科学型、艺术型和混合型;以教师的职业存在 状态为依据,把教师分成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也不同于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要求的 教师角色的转变。更不同于教学管理角度要求教师从放任型、权威型转变为民主型。文章所 谓教师转型教师转型,是指教师成长过程中,由于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理论知识的不断丰厚,教学 阮成武主体性教师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63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 3 技能的不断娴熟,而产生的学徒型向师傅型教师,进而向学者型教师转化的过程,是从某一 具有显著特点的阶段水平向另一阶段水平跃迁的过程, 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量的积累到质的飞 跃的过程。 这种变化与发展的终极目的不仅体现在外在的教学行为上, 也存在于教师内在的 教育观念之中,是一个包括知情意行在内的综合体系的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专业技能 与专业态度得到提升和改进,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理想不断成熟、 创新与提升。 1.3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转型专门系统的研究非常少, 而教师转型的 相关研究却是内容庞杂、范围广泛,涵盖优秀教师的成长研究,教师成长阶段的研究,教师 成长影响因素及成长途径与策略的研究, 以及结合各学科对教师成长的研究, 教师成长中某 一素质因素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无疑有助于教师转型研究,并为研究提供借鉴。 1.3.11.3.1 国外相关研究国外相关研究 1专家型教师成长研究 国外不少学者对专家型教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探讨。 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斯坦福大 学舒尔曼(l.s.shulman,1987)的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加涅(e.d.gane,1993)的教师知识 和技能的分类研究。斯腾伯格(r.j. sternberg, 1997)提出专家型教师教学专长的原型观, 认为专家型教师就是具有某种教学专长的教师, 主要区别表现为他们的教学知识、 教学效率 和洞察力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斯腾伯格的原型观使我们对专家型教师的理解更完全、 更广泛,同时又为专家型教师的明显的“一般因素”提供了一个依据。在实践研究中, leinhart, brandt 等提出了三种方法以界定专家型教师:测验分数。主要通过学生成绩 来确定: 以学年统考或标准化测验研究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分数, 如果某位教师所教的 学生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分数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位居前 15%20%,则将该位教师作为专家 型教师。 权威的主观判断。 主要通过学校领导来确定: 研究者列出专家型教师的一些特征, 然后交给学校领导讨论,据此提出专家型教师。教师的工作年限,主要参考教师的教龄。 相对于专家型教师,新手型教师主要指刚走上工作岗位 12 年的新教师或是在中学实习的 师范大学毕业生。 专家新手型教师这一研究范式是外国学者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 以来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的比较研究、问题解决比较研究、教学效能感比较研 究和教学行为的比较研究几个方面。知识结构的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和新手 型教师的知识结构三个成分上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都表现出重大差异。 美r.j 斯腾伯格等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科学版),1997(1):27-30 赖建辉国外“专家型与新手型教师”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02(6):79-80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教师转型问题研究 4 在陈述性知识方面, 专家型教师的知识是以命题结构和图示的形式出现, 比新手型教师知识 组织得更完整;在程序性知识方面,专家型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程序已高度熟练,达到自动 化的水平, 很少或不需要意识的控制; 在策略性知识方面, 专家型教师有良好的策略性知识。 问题解决的比较研究方面,卡特(k.cater,1988)认为专家型教师比新手型教师更善于发 现问题,识别问题情境的根本特征。奈尔森(k.r.nelsen,1988)和莱因哈特(g.leinhart, 1990)等人指出,专家型教师是按信息所表达的意义来分类对问题进行深入表征的,新手型 教师是根据问题的表面特征来知觉问题,因而往往形成表面、肤浅的表征。斯沃森 (h.l.swansonl990)和莱因哈特(1986)认为,在解决策略的选择上,新手型教师在遇到问题 时,马上尝试解决,不对问题进行表征以及评价可能的解决办法,专家型教师则先对问题进 行表征,然后再对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行评价。rand 机构的研究者用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 人教学效能感来测量教师效能感。 专家型教师的效能感信念似乎相当稳定, 难以发生积极的 变化(ross,1998)。教学行为的比较研究。gagne、livingston 和 borko、westerman 等 人研究发现, 专家型教师的教学行为明显优于新手型教师, 主要表现在: 课时计划的差异性、 教学过程的差异性、课后评价的差异性。 2教师成长阶段的研究 教师职业生涯阶段划分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富勒( fuller, f.) 的问卷调查,他在分析教师关注的内容时意外发现教师教育的职前阶段表现出明显的阶段 性。60 年代末起他编制的教师关注问卷调查教师过程的不同阶段关注的种类。此后,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展开研究: (1)职业与生命周期视角。纽曼、伯登、普尔盖特(newman, k. , burden, p .& applegate, j.)较早将生命周期与教师职业生涯结合起来,将教师职业生涯划分为三个阶 段。第一个阶段从 20-40 岁,在这一阶段教师确定自己的专业地位。第二阶段 40-55 岁,这 一阶段教师从教志向强烈,士气高涨。第三阶段 55 岁以后,意识到即将离岗,工作劲头开 始下降。费斯勒(fessler, r.) 把教师的职业周期放在个人环境之中来考察,分为职前教 育阶段、职初阶段、能力构建阶段、热心和胜任阶段、职业受挫阶段、职业稳定阶段、职业 消退阶段和职业离岗阶段。 休伯曼(huberman, m.) 通过心理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的方法结 合起来, 并探索教师职业周时期中每一时期的发展主题, 把教师职业周时期分为求生和发现 时期、稳定时期、实验和歧变时期、重新估价时期、平静和关系疏远时期、保守和抱怨时期 以及退休时期七个时期。 (2)心理发展视角。心理发展框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