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赠物诗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赠物诗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赠物诗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赠物诗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赠物诗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赠物诗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摘要:礼物馈赠这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行为,有着深厚的历史延续性,也蕴 含了丰富的民俗意义。具体到诗歌中,赠物不应当仅被视为一个意象来看待,它 既是构成诗歌的重要内容,也反映了诗人的人际交往,而许多不拘一格的赠送则 是诗人对日常赠物现象的思考及升华。赠物诗优美呈现了赠物场景,也含蓄表达 了诗人的丰富情感。尽管目前对于赠物的研究更多集中于社会学与人类学方面, 但有关赠物的诗歌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审视赠物的视角,同时对赠物行为 及内涵的深入挖掘,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的表达提供了帮助。 论文以汉魏六朝的赠物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将赠送行为及礼物意象置于诗歌 中进行整体分析。具体到论文结构安排上,首先在第一部分对赠物诗的概念进行 了界定,不再单纯将赠物作为一个意象来加以研究,同时也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 了回顾,温故知新。第二部分对赠物诗在汉魏六朝的发展进行了阶段性分析,以 便对研究对象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第三部分首先是深入诗歌对其中的礼物意象进 行了研究,对常见礼物意象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常用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 究,虽同是赠物,但具体到赠物的过程中,无论是赠送对象、礼物内容还是赠送 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对常用赠物模式的分析,为我们打通了一个认识赠物诗的通 道。最后部分,对汉魏六朝赠物诗形成及发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无论是现实赠 物礼俗的影响还是前代诗歌的示范,都使得赠物诗在这一时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 展,对后世相关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汉魏六朝赠物诗礼物人际关系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a b s t r a c t :g i f t so c c u r sf r e q u e n t l yi ne v e r y d a y 1 i f ew i t hd e e p 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t i n u i t y 。a n dc o n t a i n saw e a l t ho ff o l km e a n i n g s p e c i f i c t op o e t r y ,g r a t u i t i e ss h o u l dn o to n l yb ev i e w e da sa ni m a g e ,b o t ha st o c o n s t i t u t ea n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p o e t r y ,b u ta l s or e f l e c t st h ep o e t sh u m a n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n dm a n ye c l e c t i cg i f ti st h ep o e to ft h ee v e r y d a y p h e n o m e n o no fg if tm a t e r i a l st h i n k i n ga n ds u b li m a t i o n p o e mo fg i f t s p r e s e n t sab e a u t i f u ls c e n e ,b u ta l s oi m p l i c i t l ye x p r e s s e dt h ep o e t sr i c h e m o t i o n s d e s p i t et h eb o u n t yo fm o r ef o c u so nt h es o c i o l o g ya n d a n t h r o p 0 1 0 9 y ,b u tt h eb o u n t yo fp o e t r yn od o u b tp r o v i d e su sw i t han e wl o o k a t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d o n a t e dm a t e r i a l s ,d o n a t e dm a t e r i a l sw h il ed i g g i n g b e h a v i o ra n dc o n n o t a t i o n ,b u ta l s of o ro u r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t h e e x p r e s s i o no fp o e t i ce m o t i o nh a sh e l p e d t h e s i so fg r a t u i t i e ss i xd y n a s t i e sp o e t r ya st h em a i no b j e c to fs t u d y w i l lr e c e i v eaf r e eg i f ti m a g eb e h a v i o ra n dp u ta no v e r a l la n a l y s i so f p o e t r y a r r a n g e m e n t ss p e c i f i ct ot h ep a p e rs t r u c t u r e ,t h ef i r s tt h i n gi n t h ef i r s tp a r to ft h eg i f td e f i n e st h ec o n c e p to fp o e t r y ,n o ts i m p l ya s a ni m a g eo ft h ed o n a t e dm a t e r i a l st ob es t u d i e d ,b u ta 1 s ot h er e s u l t so f 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w e r er e v i e w e d 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eg r a t u i t i e sp o e t r y i nt h eh a na n ds i xs t a g e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w e r ea n a l y z e di no r d e rt os t u d y 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g r a s p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t h ed e p t ho ft h e mt h eg i f to f p o e t i ci m a g e r yh a sb e e ns t u d i e d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ec o m m o ng i f ti m a g e a n a l y z e d :s e c o n dc o m m o n l yu s e dt os t u d yt h ee x p r e s s i o np a t t e r n ,a l t h o u g h w i t hag r a t u i t y ,b u ts p e c i f i ct ot h eb o u n t yo ft h ep r o c e s s ,w h e t h e ri t i sp r e s e n t e do b j e c t s ,g i f t s ,o rg i v i n gw a yo ft h ec o n t e n tw i l lb ed i f f e r e n t , d o n a t e dm a t e r i a l sc o m m o n l yu s e dp a t t e r na n a l y s i s ,a sw eo p e nu pap a s s a g e o fp o e t r yk n o wg r a t u i t i e s l a s tp a r to ft h eb o u n t yo f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 p o e t r yc a u s e s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a n a l y s i s ,w h e t h e rr e a l o rg r a t u i t i e sc u s t o m so ft h ep r e v i o u sg e n e r a t i o nm o d e lp o e m st h a th a v e m a d eg i f t sp o e m si nt h i sp e r i o dp r o p e r t yw i t h 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l a t e d t oc r e a t i o no ft h el a t e rh a dap r o f o u n di m p a c t k e yw o r d s :h a nd y n a s t y 、w e id y n a s t ya n d s i xd y n a s t i e s :p o e mo fg i f t s : g i f t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i l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论文作者签名:孵日期: 厂多。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j 、;9 伊扣 上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绪论 绪论 礼物赠送是我们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礼物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思念、爱慕、祝福、敬佩、友好;我们对待礼物的不同情绪也暗示着我们看待他 人的态度:欣然接受是对送礼者的接纳;坚决拒绝无疑是对对方意图最明确的排 斥;先收而又后还的行为里,无疑有着丰富的故事在其中,或是有人变心、物是 人非,或是有难言的苦衷,思前想后只能拒绝。这些在诗歌中都有着最为生动而 又深刻的呈现。有关赠物的诗歌在诗经及楚辞中都已出现,至汉魏六朝 已初具规模,且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了其特色,沿着诗歌中的赠物之路,我们将直 面诗人的物质世界及心灵世界,探究赠物诗所折射出的人际关系。 赠物诗的定义及前人研究进展是我们对赠物诗进行研究的基础。虽然赠物诗 并非始于汉魏,但由于对赠物诗并没有明确定义,而相关的研究也较为零散,故 而明确赠物诗的概念,回顾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成为本文的第一步。 一赠物诗的概念界定 尽管从诗经开始便有赠芍药、赠木瓜的诗句,但它们虽然分别受到了关 注,却并没有作为一个整体现象纳入研究视野。为了将赠物意象还原于具体诗歌 进行全面的研究,我们有必要引入赠物诗的概念,并确定研究的范围。 对于“物”,说文解字解释道:“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 牵牛,故从牛勿声。川赠,说文解字解释为“玩好相送也。2 晋潘尼送大将军掾卢晏中有“赠物虽陋薄,识意在忘言。 3 文镜秘 府论中地卷的八阶中有“赠物阶 :“诗日:心贞如玉性,志洁若金为,托赠 同心叶,因附合欢枝。又日:合暝刺缝罢,守啼方达曙,带长垂两巾,代人交 手处。释日:乍遗益苴之莱叶,时赠滴沥之轻花,假类玉以制文,托如金而起 咏,虽复表心著迹,还以赠物为名。 4 虽然赠物诗一直没有被作为一个固定的诗 型来看待,但鉴于其本身具有研究的价值,故而我们将它聚集在一处作为整体进 行研究。因此,我们将凡是包含有无代价地将植物、动物及人工物等具体物品给 1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1 0 ,p 5 3 2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1 0 ,p 2 8 0 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7 7 0 4 【日】弘法大师原撰,王利器校注文镜秘府论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3 7 , p 1 6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予他人的内容的诗歌统称为赠物诗。 需要特别说明的有以下几点: 一、首先是关于“物”的说明,王国维释日:“物,本杂色牛名,后推之以 名杂帛。由杂色牛之名,因之以名杂帛,更因以名万有不齐之庶物,斯文字引申 之通例矣。 1 这样来讲物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了,但赠物诗中的“物 更明确讲是 用于赠送的礼物,而即使对于礼物的范畴界定也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在莫里 斯古德利尔看来“无论竞争性或非竞争性的礼物赠与,里面有很多想象性的、 非物质的内容。它还可以使一次舞蹈、一段符咒、一个名称、一个人、在一场争 夺或战争中的支持,等待,如同马塞尔莫斯所强调的,赠与之物的范畴比 物质之物大得多,按照作者的说法是包括了有可能分享的一切。 2 但这显然使得 礼物的范围太过广泛,为了易于把握,我们将礼物限定为具体的物品。值得注意 的是云、月等自然物虽然不属于个人物品,却同植物、动物一样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虽然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赠予的行为,但在诗歌中作为可能被提及了;而仙 药虽然不是真实存在,但通过诗人的设想在诗歌中成为了一种真实存在,所以它 们均属于赠物诗中礼物的范畴。 二、一些诗中提到了赠物行为,但未能达成,如“愧无杂佩赠”,但其中以 否定的形式包含了赠物行为,故而也作为特例包含在赠物诗研究范围内。 总之,赠物诗的定义,既参考了日常意义上的赠物概念,也结合了诗歌中赠 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得以开始进行正式研究。 二赠物诗相关研究回顾 古代对于赠物诗的关注并不多,除了文镜秘府论中的将赠物作为一个整 体来论述外,更多只是涉及到了赠物的一个方面,如文心雕龙中有“文梓共 采,琼珠交赠。用人若己,古来无懵。 3 谈到了典故运用中的赠物,韵语阳秋 中有“诗载木桃、木李、握椒、芍药之类,皆相赠问之物。 4 提到了诗经 中的礼物。但这些多是只言片语,不成系统。 1 王国维观堂集林释物,中华书局,1 9 5 9 ,p 2 8 7 2 【法】莫里斯古德利尔著,王毅译礼物之谜,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7 4 ,p 3 3 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 0 0 0 8 , p 4 7 4 4 葛立方韵语刚秋,中华书局,1 9 8 5 ,p 1 2 9 - 1 3 0 2 上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绪论 现当代对于礼物赠送的研究,更多集中于人类学与社会学中,礼物馈赠模式 和互惠原则作为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一度产生很大影响。同时也产生了研究礼 物馈赠的专著,如马塞尔莫斯的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 莫里斯古德利尔的礼物之谜,以及阎云翔通过对黑龙江下岬村礼物交换的 实地考察而写出的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等, 这些研究对赠物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分析了礼物赠送的动机,在具体情境中 礼物馈赠的作用,以及礼物交换的意义等,从赠送行为的表面探究出其背后的社 会秩序、人际关系、文化内涵等。 而具体到诗歌方面,对于诗歌中的赠物意象研究十分有限,更多的有关赠物 诗的研究都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进入9 0 年代,对于赠物诗的研究开始真 正起步,出现了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虽然没有全面涉及到赠物诗的全貌,但也 从各自的角度分析了赠物诗的民俗内涵及情感意义。 首先,最主要的研究是从恋爱、结婚的风俗方面来阐释赠物这一行为在诗中 产生的可能及意义。 周延良的中国先秦时期的情爱习俗与歌谣1 在以物调情、以物寄情的形 成和延伸一节中,用移情理论分析了诗经中赠物诗发生的心理机制,并指出 了赠物这一古老情爱习俗的示范意义。 翟振业诗骚婚俗文化比较2 中提及了诗经中一种重要的求爱方式一 一赠物,简单介绍了诗经中的赠物诗,并且在文末也提到了楚辞中的赠 物现象。 涂庆红 风俗的归类研究3 在男女交往中赠礼物的风俗部分详细分 析了赠送各种礼物如鹿、玉、花椒等的复杂原因,为我们更好的了解诗歌内涵提 供了帮助。 丁秀杰在其硕士论文 婚恋诗研究4 中强调婚恋诗中的赠物作为爱 情表达的一个方面,它所反映出的是与礼俗对抗的真情实爱。 齐慎 植物与周人礼俗研究5 分别从巫术、生殖象征、社会分工等 1 淮北师院学报,1 9 9 3 年第2 期 2 吴中学刊,1 9 9 6 年第3 期 3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熊良智,2 0 0 2 年5 月 4 中央民族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刘棣民,2 0 0 4 年5 月 5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曹林娣,2 0 0 6 年5 月 3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方面分析了采花赠花、果实投赠这两种赠物方式产生的原因,对其发生给出了合 理的阐释。 赵锋在 所反映的婚俗与婚制1 中分析了国风里的投赠诗句, 并且与后世的赠物风俗相印证,作者讨论了国风中赠物的两大类别,女子所 赠的花草、瓜果及男子所赠的玉,简要分析了其中的内涵。投瓜报玉皆为情一 一 中男女赠答定情风俗试说2 也是从男女赠物差异入手,分析了男女所 赠礼物的不同及其背后深刻的原因。 从 的恋爱诗看先民的恋爱过程3 将赠物定情作为恋爱过程 中的一个环节,因为它反映了婚姻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将赠物作为一个意象来研究,分析它的形成及在诗歌表 达中的作用。 杨文娟在诗经中的采摘意象及采摘诗研究4 及 “赠之以芍药” 解5 将采与赠联系到了一起,探求“赠花草结情”的文化内涵,注意到了采赠之 间的特殊关系,详细研究了诗歌中赠送花草的原因及内涵,解释了其中的巫术、 生殖象征、先民的崇拜等方面的原因,以小见大,让我们窥到了采摘花草赠送的 全貌。 王志芳的投桃授荑抛梅掷李 赠遗兴象的民俗文化内涵6 分析 了诗经中女子赠送瓜果花草的原因及内涵,并简要介绍了赠物对于后世文学 的影响及其在后世民俗中的回响。 牛晓贞 婚恋诗意象的文化分析7 一文将诗经中的赠物作为一 个动作意象分析不同关系中的赠物,也分析了所赠礼物的内涵,同时也探究了赠 物“永以为好也 的共通性。 王立在情物意象与中国古代相思文学主题8 中初步介绍了赠物诗在唐前 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对其中的典型意象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赠物在文学 1 首都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指导教师:鲁洪生,2 0 0 7 年5 月 2 邓启华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9 年第2 期 3 姚明亮社科纵横,2 0 0 9 年第4 期 4 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刘毓庆,2 0 0 3 年6 月 5 杨文娟山西人学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 6 滨州师专学报,2 0 0 2 年第1 期 7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刘卫平,2 0 0 7 年6 月 s 山东大学学报,1 9 9 0 年第1 期 4 l :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绪论 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巫术方面的原因,强调了赠物在相思主题中的持久生命力是个 体不畏礼教、追求真爱的表现。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对赠物诗的研究更侧重阐 释诗歌中赠物行为的民俗意义,没有能更多的从文学情感表达的因素来分析其内 涵。此外,对赠物诗的研究也集中在诗经的范围内,还没有学者将赠物诗作 为一个鲜明的个体,研究其特色、变化及内涵。赠物诗有着漫长的历史,在诗 经中出场后就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其中不仅包含了生动的民俗,也凝聚着诗 人的情感,呈现了诗人的人际交往与生活画面。因此,对赠物诗的系统研究是十 分有意义的。 5 上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 第一章汉魏六朝赠物诗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汉魏六朝赠物诗的发展概况 早在诗经的时代便产生了赠物诗,投桃报李的互赠方式也在此时出现, 花草和玉器这两种后世赠物诗中主要的礼物种类也在诗经中得以呈现;而楚 辞中的赠物诗则基本上是通过采摘芳草赠人的方式实现的。到汉魏六朝,诗人 借鉴并完善了这些赠礼方式,形成了鲜明的赠物诗的赠礼模式,同时也在不断的 诗歌探索中形成了新的模式。相应的,赠物诗的内容也更为丰富,一方面赠物诗 中礼物的种类增加,具体的物品也更为丰富;另一方面赠物诗承载了更为复杂的 情感。 在汉魏六朝赠物诗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分为汉魏、晋宋、齐梁陈三个不同阶 段,虽然赠物诗历来没有被看作一个固定诗型,但是通过对它的分析,我们依然 可以看到赠物诗有规律的成长,并在各个时段呈现了其特有的面貌。 第一节汉魏赠物诗在变化中孕育出的典范 汉魏赠物诗共有3 2 首,但已经涵盖了赠物诗的基本模式及礼物种类;相比 先秦,诗歌的表达更为成熟,情感更为丰富,出现了如客从远方来、涉江采 芙蓉、定情诗等代表作:诗歌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更加多元化,礼物意象更 为丰富,为后世的赠物诗树立了典范,后世不仅出现不少拟诗,也有许多作品的 创作明显借鉴了汉魏风格,用到了汉魏赠物诗中的典故,足见汉魏赠物诗的影响 之深。本节将分析汉魏赠物诗演变的特点及意义。 一、更为细致的情节刻画 汉魏赠物诗较之先秦的赠物诗而言,诗歌内容更为丰富。诗经中赠物双 方的关系主要是未婚男女之间、亲戚之间及君臣之间,楚辞中的人物关系则 更主要的是人与神。汉魏的赠物诗中也包含着这些人物关系,但随着汉魏赠物诗 作的增加,更为多元化的人物关系被写进了诗里。例如,秦嘉赠妇诗里的夫 妇关系,曹植离友诗中的朋友关系,甚至还有羽林郎中调戏者与拒绝者 6 卜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汉魏六朝赠物诗的发展概况 的关系。 汉魏诗在情节刻画中有一个较为鲜明的特色,那就是拉长了诗歌中的赠物双 方的“距离 ,也就是说改变了人物间的地理关系。 透过诗经中的赠物诗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女子送给小伙子的“彤管 , 还是相会时赠的芍药,赠物诗都是在赠礼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发生的单向或双向赠 送。即便是在楚辞中,诗人也只是简单提到了要赠送“远者 ,究竟有多远, 礼物是否到了受赠人的手中,我们都不清楚。到了汉魏,诗人在继承了这种传统 的赠礼情境的基础上,还做出了新的尝试拉长了赠物双方的距离,赠物不再 是二者近距离接触时才会产生的行为,相隔千里的人也可以通过赠物来实现交 流,在这一点上古诗十九首堪称典范,六首赠物诗中,有五首均为远距离的 赠送。试以涉江采芙蓉1 为例: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 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我们知道受赠人不仅在“远道 ,而且其中隔着的是“长 路漫浩浩 ;从诗人忧伤终老的收笔中,我们可以看到赠礼者与受赠人之间始终 未能相见,这也意味着芙蓉花其实根本没能穿越万水千山到达另一方的手中。这 种距离的拉长,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诗歌的抒情基调,从相会赠物定情的欢欣, 到路远难致的忧伤,赠物诗所能表达的情感也更为丰富了。另一方面,赠物诗中 距离的拓展使得诗中出现了一个传递者和见证者的角色:客。这个人物的出现对 于诗歌表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在赠物诗的模式分析中具体论述。 又如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出现了一个物中物的设置,“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2 这种巧妙的安排是之前的诗歌中所没 有的;又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赠物诗无论是对场景的细致描写,还是对赠物心 情的烘托,都是极为真实感人的。 对于赠物情境的细致刻画是诗歌表现手法进步的标志,当然这也与诗歌对赋 法的吸收有一定的关系。总之,汉魏赠物诗中细致的描写,丰富了诗歌表现性, 更清晰地表达出了赠物行为所能传达出的心意,从朋友、夫妇等人物关系的添加, 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3 3 0 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1 9 2 7 一卜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汉魏六朝赠物诗的发展概况 到双方地理关系的拓展,再到中间角色的加入,汉魏赠物诗的变化可见一斑。 二、礼物意象的增加礼物的狂欢与想象中的礼物 先秦赠物诗里的礼物已经涉及了植物、动物及玉器等种类,汉魏赠物诗基本 上也没有脱离这些原有的内容,但礼物的种类有所拓展,布匹、女性饰物、乐器 等纷纷作为礼物出现在了赠物诗里。以繁钦的定情诗为例,“何以致拳拳,绾 臂双金环。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 香囊系肘後。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何以结恩情,佩玉缀罗缨。何以结中心, 素缕连双针。何以结相於,金簿画操头。何以慰别离,耳後玳瑁钗。何以答欢欣, 纨素三条裙。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o ”1 妇人前后赠送了金环、香囊等十一种礼 物给心上人,表达自己的情真意切;四愁诗中四赠四报共有金错刀、双玉盘 等八样礼物,实在是一场盛大的礼物聚会。 与其他时代都不同的是,汉魏赠物诗里还出现了一种神秘礼物,即仙人所赐 的神药。汉魏赠物诗中仙药出现了八次,如“来赐神之药 2 ( 曹操气出倡) 、 “仙人王乔,奉药一丸3 ( 瑟调曲善哉行) 等。一般的赠物诗都是通过礼物 往来表达情感沟通,而游仙题材中的赠物则是以此为中介实现一种仙俗的接触, 赠物行为在诗人的幻想中以另一种面貌出现。当然现实中并不会有仙人下凡赐 药,但在诗罩成为了可能。赐药是仙凡接触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为凡人的长生提 供了解释;这时的赠礼行为及作为礼物的仙药说明,赠物是人们认为的有效沟通 方式,而礼物因被赋予特殊精神意义而拥有了无限可能性。十分有趣的是,当人 们在现实中吃药成瘾,甚至诗人有以服散枪相赠的日子里,在诗中却很少再有仙 人赠药给他们了。赠物这种同常行为在陌生化的环境中出现,其中的仙药作为一 种幻想也作为一种手段,成为了诗中人神接触的见证。 总之,汉魏赠物诗在前代的基础上,无论从意象还是主题方面都做了积极尝 试,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诗作,成为后世模拟的对象。仅在六朝就有六首同题的 拟诗,另外还有数首诗歌,全篇的结构明显是受到了汉魏赠物诗的影响。我们将 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3 8 5 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3 4 6 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2 6 6 8 上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第一章汉魏六朝赠物诗的发展概况 在对宋齐赠物诗的分析中明显看出其典范意义。 第二节晋宋赠物诗在模仿中前进 晋宋诗人共创作出了4 1 首赠物诗,正如在第一节汉魏赠物诗的发展中所讨 论的,晋宋赠物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魏的影响。除了直接的拟作外,还有许 多诗歌明显借鉴了汉魏诗的元素。于是,在模仿借鉴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了这时 期赠物诗的明显特色。当然这种模仿不是单纯的照搬,晋宋诗人的模仿一方面是 出于对前代诗歌的认同及欣赏,因为从诗经的时代到三曹七子的文学繁盛期 之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赠物诗作,成为了晋宋人心中的典范;另一方面,晋宋诗 人不仅是向前辈致敬,更是在表达钦慕的同时摩拳擦掌意图超越,这才是诗歌发 展过程中的力量所在。 一、典故的运用赠礼思想的深化 ( 一) 礼尚往来在诗歌中的体现 在晋宋的赠物诗中,出现了明显的典故运用,如陆机赠顾令文为宜春令 中的“岂有桃李,恧子琼琛,陆云答兄平原中的“敢投桃李,以报宝玉 2 。其中“桃李 和“宝玉的使用,明显是用到了诗经中的典故,而这种 用法最初出现在汉代秦嘉的赠妇诗中:“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琼瑶 3 。而通 过对诗本身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诗人回赠了妻子四样礼物,但其中并没有琼瑶; 妻子当初也未必是赠他木瓜,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象征性地说明诗人夫妻之 间相互赠送的行为,表达“匪报也,永以为好也”4 的含义。继而在晋宋的作品 中出现的类似诗句,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情谊。卢湛的答魏子悌也是这 样的方式,“恨无随侯珠,以酬荆文璧5 ,只是诗人已经不仅限于用木瓜和玉作 为内容,而是借用了别的典故。 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6 0 7 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7 0 1 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1 8 6 4 程俊英撰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1 2 ,p 1 0 0 5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8 8 4 9 卜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汉魏六朝赠物诗的发展概况 这种通常用于赠答诗末尾的以赠物为内容的诗句,不单是一种偶然的典故运 用,也成为了后世许多赠答诗中的惯用语。“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1 “礼记把礼的实践具体化为赠 送与收受行为,并赋予礼物馈赠以最高的价值。 2 ,这种礼尚往来的思想深深根 植于人们的心中;而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诗人在诗中频频提到了赠物,即使这 种行为有时并没有真正发生。 ( - - ) 木瓜和琼瑶地位的变化 郑丰在答陆士龙诗四首中有“授我木瓜,报尔瑶琼。匪系日报,永好千 龄。 3 的诗句,明显是对卫风木瓜的借用,但此时诗人所要传递的是与陆 士龙的友好关系,而不再是情人间的亲密关系;而在陆机与陆云的诗中,木瓜换 成了桃李。除了这种人物关系的变化外,木瓜与琼瑶的地位也有了微妙的变化, 从“岂有桃李,恧子琼琛 4 ( 陆机赠顾令文为宜春令) 、“敢投桃李,以报 宝玉 5 ( 陆云答兄平原) 中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都是将自己的礼物定为桃李, 而对方则是赠送宝玉,而在“萧艾苟见纳,贻我以芳兰6 ( 潘尼送大将军掾 卢晏) 中作者赠的是萧艾,而对方的则是芳兰。从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看 到,时人是以萧艾为贱以芳兰为贵的7 ,而诗人有意识的将桃李与宝玉分别归于 自己与他人,也是明确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这时的木瓜或桃李较之琼瑶已经为轻 了,诗人写“敢投桃李,以报宝玉是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也是一种谦辞。 从定情的赠送,到成为后来诗歌中的惯用语,赠物诗中的礼物包含了更多的 象征义,“木瓜 与“琼瑶 也离开了它们最初的诗歌土壤,生成为一种赠礼符 号。“琼琚尚交好,桃李贵往还 8 ( 潘尼送大将军掾卢晏) ,从晋宋赠物诗 开始成型的这种惯用形式集中表现了古人赠礼意识的深化。 二、晋宋赠物诗中的模拟因素以拟古诗十九首为例 1 杨天宁撰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5 5 ,p 3 2 阎云翔著,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 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3 ,p 1 2 l 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7 2 0 4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6 0 7 5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7 0 1 6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7 7 0 7 世说新语载“毛伯成既负才气,常称:宁为兰催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s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7 7 0 1 0 i - 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第一章汉魏六朝赠物诗的发展概况 古诗十九首的这个名字在晋宋时期是没有的,直到梁时的萧统编文选 才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给了这个名号。但晋宋诗人的赠物诗中,所拟的汉五言古诗 都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方面证明古诗十九首中的诗确实较之其他诗更 出众;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萧统在编选时受到了前辈诗人的影响,因为拟诗本 身就是对原诗的肯定与赞赏,前代诗人拟了这些诗而萧统也看到了他们的拟诗, 因而就会更重视那些被拟过的原诗了。我们将通过对晋宋拟诗与原作的比较,分 析晋宋诗歌发展的特色。 ( 一) 对细节的关注 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拟诗都没有沿用古诗十九首中礼物的名称,这当 然是诗人刻意求变的结果,礼物的更改可以使拟作明显区别于原作。而礼物的不 同,也会给诗歌开拓出一个新的表达空间。试分析客从远方来与其拟诗的差 别: 客从远方来1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馀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 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o 拟客从远方来2 谢惠连 客从远方来,赠我鹄文绫。贮以相思箧,缄以同心绳。裁为亲身服,著以俱 寝兴。别来经年岁,欢心不同凌。泻酒置井中,谁能辨斗升。合如杯中水,谁能 判淄渑o 拟客从远方来3 鲍令晖 客从远方来,赠我漆鸣琴。木有相思文,弦有别离音。终身执此调,岁寒不 改心。愿作阳春曲,宫商长相寻。 原作中所赠为一端绮,谢惠连的拟作仍旧是布匹,但不再是绮而是鹄文绫; 在鲍令晖的拟作中,则完全改头换面成为了漆鸣琴。这种礼物的变化不仅是为了 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3 3 0 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酱南北朝诗,中华j f s 局,1 9 8 3 9 ,p 1 1 9 3 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二f 5 局,1 9 8 3 9 ,p 1 3 1 3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汉魏六朝赠物诗的发展概况 突出与原作的区别,更是为接下来的创作做铺垫;与其说诗人改变的是一样礼物, 不如说诗人实在改变整首诗的创作思路。鹄文绫出现后,不再是用来裁合欢被的, 这种布料显然更适合裁衣;漆鸣琴的构思则更为巧妙,不仅琴的外形与声音被诗 人赋予了特别的含义,而且更用“终身执此调”来表明忠贞:琴这种更为文人化 的礼物,也体现了诗人不是一味模仿,更是试图在拟诗中凸显自身的特色。在傅 玄的拟四愁诗中,回赠佳人的礼物都是成双的,比目鱼、翠鸳鸯、同心鸟、 影与形,这显然是诗人经过认真考虑的。虽然傅玄的拟作没有什么更大的进步, 但对于礼物的细心安排也证明了诗人对于诗歌细节的关注。另外宋代的赠物诗 中,书信从来不会被直呼为书札,而是冠以千里书、隐起圭、回文锦的美名。 晋宋诗人对于礼物名的重视,体现了诗人对于诗歌细节的关注,这是诗人用 心构思的结果,晋宋诗人的这种字词上的精雕细琢,使得诗歌美感得到了进一步 的提升。 ( - - ) 整体结构的变与不变 既为拟诗,必然有其借鉴的部分,但如果只是依样画葫芦,那么拟诗的意义 便微乎其微了。晋宋诗人的拟作中到底有着哪些变与不变的因素,我们将通过一 些拟诗来做具体的考察。 首先,有的拟诗基本上沿用了原诗的语序结构,但在具体的描写中有了细节 的改动,叙述的角度也不尽相同,试分析以下一首: 孟冬寒气至1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 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 字不灭o - - , b 抱区区,惧君不识察o 拟孟冬寒气至2 袁淑 白露秋风始,秋风明月初。明月照高楼,白露皎玄除。迨及凉风起,行见寒 林疏。客从远方至,赠我千里书。先叙怀旧爱。末陈久离居。一章意不尽,三复 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3 3 0 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j 5 局,1 9 8 3 9 ,p 1 2 1 5 1 2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汉魏六朝赠物诗的发展概况 情有馀。愿遂平生志,无使甘虚雷。 先介绍节气,继而是相应的景物,接下来远客带来了书信,同是相思与别离 的内容,最后表明自己的决心。虽然大体相同,但初始的节气由孟冬变为了白露, 且场景描写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原作是一种仰观,而拟作是月光的俯射;前者 主要是写天上星相,后者主要写地上情形。另外,上文所提到的客从远方来 的两首拟作及拟四愁诗也是整体结构与原作相同,主要是在具体的内容罩产 生变化。这种整体模仿,而细节变换的拟作形式,既表明了前代诗歌对晋宋诗人 的影响,也反映了诗人在细节处巧构思出新意的特点。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荀昶的拟青青河边草1 : 荧荧山上火,苕苕隔陇左。陇左不可至,精爽通寤寐。寤寐衾稠同,忽觉在 他邦。他邦各异邑,相逐不相及。迷墟在望烟,木落知冰坚。升朝各自进,谁肯 相攀牵。客从北方来,贻我端弋绨。命仆开弋绨,中有隐起圭。长跪读隐圭,词 苦声亦凄。上雷各努力,下雷长相怀。 这首拟作糅合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许多典型内容:客居异乡的凄凉、朋友的遗 弃、远来的客人赠送礼物及书信,而且还模仿了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2 的礼物套礼物形式。显然,汉古诗的 这些内容对诗人产生了深刻影响,诗人将它们集合在了自己的诗中,颇有“芝兰 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3 的意味。 另一方面,一些拟诗则完全颠覆了原作的结构,在情感表达方面也与原作有 明显的差异。试以陆机的拟诗为例: 庭中有奇树4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 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o 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1 2 1 8 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1 9 2 3 【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 社,1 9 9 3 ,p 1 4 5 4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 3 3 0 1 3 上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第一章汉魏六朝赠物诗的发展概况 拟庭中有奇树1 陆机 欢友兰时往,迢迢匿音徽。虞渊引绝景,四节逝若飞。芳草久已茂,佳人竟 不归。踯躅遵林渚,惠风入我怀。感物恋所欢,采此欲贻谁。 虽然拟的是庭中有奇树,保存了原作的基本要素植物的赠送,但拟 诗中不再有奇树了,也更为强调时间的流逝,离居的思念变成了时光易逝的感伤, 原诗是指向远方的思念,而拟作则是一种期待去的人及时归来。“及荣华之未落, 相下女之可贻 2 ,这首拟诗同陆机的其他拟古诗一样,虽披着拟作的外衣,但 已从其中脱胎,没有因循原诗的结构,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悄然转变。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3 ,晋宋的赠物诗,在模仿中变化, 或保留了结构而变换了内容,或保留了内容而更改了情感与结构,却又以更为细 腻的笔法,展露了其独特的面貌。 第三节齐梁陈赠物诗赠物诗的繁盛与新变 经历了汉魏晋宋的发展,赠物诗到齐梁陈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诗中无论 所赠礼物还是所表达的情感都已相当丰富详尽。尽管有众多前代诗人的优秀诗作 摆在面前,齐梁陈的诗人并没有亦步亦趋地隐藏在前辈的影子里,而是巧构思新 立意,创作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共同开创了赠物诗的新局面,这期间诗 人共创作了6 0 余首赠物诗,赠物诗也因此迎来了它的繁盛期。 一、礼物的添加诗人有意识的创新 这个阶段的赠物诗中,礼物的种类虽然基本与前代一致,但是诗人巧妙地将 自然景物引入了礼物的范畴,这显然跳出了人们同常生活中赠物的框架。此外无 论是植物意象还是器具意象都有所增加,诗人凭借诗的语言,突破了日常生活的 1 逯饮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二 ;局,1 9 8 3 9 ,p 6 8 9 2 董楚平译注楚辞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1 0 ,p 2 7 3 刘勰著,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文心雕龙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2 0 0 0 8 ,p 5 9 2 1 4 上海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第一章汉魏六朝赠物诗的发展概况 思维的束缚,在诗的世界里给了赠物另一种诠释。 ( 一) 不可能的赠送对礼物范畴的重新定位 白云、清光等不可能达成的赠送在赠物诗中的出现成为了这时期赠物诗中的 一个亮点。我们在第一章关于赠物诗定义的讨论中已经提到,赠物诗中有一种特 别的类型,就是赠物行为在诗歌中没有能够达成,但因为这其中包含了赠物诗的 要素,所以作为赠物诗的特殊形式而列入研究范围。赠送未能达成的原因,或是 由于路途遥远不能送达,或是由于经济原因无力购买理想的礼物,但齐梁时代的 一些赠物诗则不只限于这些原因。试析以下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赠物诗: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1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齐高帝萧衍赏识陶弘景,希望他可以出仕,但诗人却婉拒了,高高在上的皇 帝很奇怪山中到底有什么宝物,以致于诗人可以舍弃荣华富贵,一心隐居山林? 诗人回答山说中有的是自由自在的白云,这种闲云野鹤的生活是诗人所痴迷的, 但这份心情估计作为一个君主怕是无缘体验了。白云本是天上风景,哪里能真的 送给人呢,但诗人以这种方式提醒了我们,原来在诗的世界罩还有许多是可以作 为礼物来与人分享的。诗人跳出日常生活的窠臼,巧妙地和皇帝开了个玩笑,故 郑振铎评日“这种风趣,自渊明后便久已不见了 。2 刘缓的新月诗仍旧呈现了一个不可能的赠送,“仙宫云箔卷,露出玉帘 钩。清光无所赠,相忆凤凰楼。 3 因为四下里只有月光,没有什么可以赠送的, 但是月光却勾起了诗人的无限回忆与思念,也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后世的诗人受 到了这种影响,在“不堪盈手赠 4 ( 张九龄望月怀远) 的诗篇里,这美丽的 月光,包含着回忆与思念,真的成为了可供分享的礼物。 ( 二) 日常器物的变化诗歌特色的彰显 在日常器物的赠送中,宝剑首次出现在了诗人的礼物行列里,它既不同于布 匹也不同于古琴,这种男性化的赠品使得诗歌的意境大变,试分析江淹的古意 1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二体局,1 9 8 3 9 ,p 1 8 1 4 2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p 2 3 0 3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3 9 ,p1 8 5 0 4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 9 8 5 ,p 5 9 1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汉魏六朝赠物诗的发展概况 报袁功曹1 : 从军山陇北,长望阴山云。泾渭各异流,恩情於此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