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马克思哲学是在吸收、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 的,它本身有一个建构的过程。主体性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已经萌芽,但那时哲 学关注的不是“人”,而是外部世界统一性的始基。主体性哲学是到了近代才被 提出来的,近代哲学既是大张理性、树立主体性的过程,也是主体性哲学走向困 境而不断衰落的过程。马克思正是看到了旧哲学的这种片面性,他立足现实生活, 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主体,理解哲学,主张把理论问题还原为实践问题, 主张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而开创了当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实践哲学,实 现了哲学视角向现实化的转变,引起哲学领域的一场新的革命。因而从实践的角 度看待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实践的角度看待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 重要意义。中国市场经济的完善、民主政治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建设、以人为本、 和谐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人的主体性的发挥。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的哲学,主张从 生活实践和现实出发提出问题,历来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由于中国现代化 的目标远未实现,人的现代化任重而道远,因而,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原则仍 是需要我们积极与之开展对话的哲学传统。“主体性”这个词在当代中国还不能 轻言“终结”。由此本文试图从实践出发,分三部分来阐述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 及其当代价值。 第一部分:近代哲学在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大力张扬 人的理性,树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自身又不断陷入矛盾和困境 之中,突出显示了理论哲学自身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马克思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实践出发, 将人置身于现实生活,置身于社会历史中,把理论问题还原为实践问题,把人和 自然的关系与人和社会的关系作为一种辩证的历史的交互作用关系,揭示了主体 的现实社会生活图景,开创了实践哲学的新道路。 第三部分: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 义,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社会的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需要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贵在人的现代人格的培育。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主体性现代化 a b s t r a c t m a r x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i ss h a p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o nt h eb a s i so fa b s o r b i n g , c r i t i c i z i n g ,i n h e r i t i n gm a n k i n d so u t s t a n d i n gc u l t u r e ,i ti t s e l fh a sa c o u r s eo fb e i n gc o n s t r u c t e d t h es u b j e c t i v i t yt h o u g h ti st oa l r e a d y s p r o u ti na n c i e n tg r e e kp h i l o s o p h y ,b u ta tt h a tt i m ep h i l o s o p h yp a i dc l o s e a t t e n t i o nt ow a sn o t p e o p l e ,t h eb e g i n n i n gb a s eo ft h ee x t e r n a lw o r l d u n i t y s u b j e c t i v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i sp u tf o r w a r di nm o d e r ns o c i e t y t h e m o d e r np h i l o s o p h yw a sn o to n l yt os e tu ps u b j e c t i v i t yt h o u g h t ,b u ta l s o t om o v et h em o d e r np h i l o s o p h yi n t ot h ed i f f i c u l tp o s i t i o na n du n c e a s i n g l y d e c l i n e d m a r xs a wt h eo l dp h i l o s o p h yt h i so n e s i d e d n e s s ,h eh a sb a s e d t h er e a l l i f et ou n d e r s t a n ds u b j e c t i v i t yf r o mt h ep r a c t i c ea n d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a n g l e h ea d v o c a t e dt or e t u r nt h et h e o r yq u e s t i o ni n t ot h e p r a c t i c ea n da d v o c a t e dt h e 曲il o s o p h yt ot h el i f ew o r l dr e t u r n h et h u s f o u n d e d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m a t e r i a l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 p r a c t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 , h eh a sr e a l i z e dt h ep h i l o s o p h ya n g l eo f v i e wt ot h er e a l i t y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n dc a u s e dap h il o s o p h yd o m a i nn e wr e v o l u t i o n t h u sr e g a r d e dt h em a r x p h i l o s o p h yf r o mt h ep r a c t i c ea n g l eh a v es i g n i f i c a n tt h e o r ya n dt h e 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eh u m a ns u b j e c t i v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i st h en e ws h a p eo fm a r x i s t p h i l o s o p h yi n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u n d e r s t o o dt h i st h e o r yh a s t h ev i t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r e g a r d i n gt h ec h i n a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t op e r f e c tt h e c h i n a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t od e v e l o pt h ed e m o c r a t i ep o l i t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oc o n s t r u c tt h es p i r i t u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of o u n dt h e h u m a n i s t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c a n n o tl e a v ep e r s o n ss u b j e c t i v i t yt od i s p l a y t h em a r x i s tp h i l o s o p h yi st h ep r a c t i c ep h i l o s o p h y h ea d v o c a t e dt oa s k q u e s t i o nf r o mt h el i f ep r a c t i c ea n dt h er e a l i t y h ea l w a y so p p o s i t e st h e d o g m a t i s ma n dt h ee m p i r i c i s m b e c a u s et h ec h i n e s e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g o a lf a r h a sn o tr e a li z e d ,t h eh u m a n s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h a sal o n gw a yt og o t h u s , m a r xs u b j e c t i v i t yp r i n c i p l es t i l ln e e d su st ou n d e r s t a n di nap o s i t i v e a t t i t u d et h ew o r ds u b j e c t i v i t yc a nn o tt os a y t h ee n d 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h i n a ia t t e m p tt oe l a b o r a t em a r x ss u b j e c t i v i t yt h o u g h tu s i n gt h r e e p a r t sa n dt oe m b a r ki t sc o n t e m p o r a r yv a l u e f i r s tp a r t :m o d e r np h i l o s o p h yw a sf o u n d e di no p p o s i t i o nf e u d a l i s m a n di nr e l i g i o u st h e o l o g yp r o c e s s ,o nt h eo n eh a n di tm a d ew i d e l yk n o w n p e r s o n sr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s e tu pt h ep e r s o ni nt h ew o r l ds u b j e c t i v i t y s t a t u s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i to n e s e l fu n c e a s i n g l yf a l li n t oi n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a n dt h ed i f f i c u l tp o s i t i o n i th a s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o w nl i m i t a t i o n s e c o n dp a r t :m a r xh a si n h e r i t e da l lt h eh u m a nh i s t o r yo u t s t a n d i n g c u l t u r a la c h i e v e m e n t s 1 i ee m b a r k e df r o mt h ep r a c t i c e ,p l a c e dt h ep e r s o n t ot h er e a l1 i f e ,p l a c e dh u m a nt ot h es o c i a lh i s t o r ya n dr e t u r n e dt o o r i g i n a ls t a t et h et h e o r yq u e s t i o ni n t ot h ep r a c t i c eq u e s t i o n h er e g a r d e d t h ep e r s o na n dn a t u r a lr e l a t i o n a la n dt h ep e r s o na n ds o c i e t y sr e l a t i o n s a st h ek i n do fd i a l e c t i c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r e l a t i o n ,t os h o wt h e s u b j e c t i v i t ys o c i a ll i f ep r o s p e c t ,a n dt of o u n dt h ep r a c t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 n e wp a t h t h i r dp a r t :t ou n d e r s t a n dm a r xs u b j e c t i v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h a v eav i t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r e g a r d i n gt h ec h i n a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t h e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p e r s o n sd e v e l o p m e n ti st h ei d e n t i c a lp r o c e s s s o c i a l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n e e d sp e r s o n s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h u m a n s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n e e d sp e r s o n s s u b j e c t i v i t y ,h u m a n ss u b j e c t i v i t yi sv a l u e di np e r s o n sm o d e r n p e r s o n a l i t yc u l t i v a t i o n k e yw o r d :m a r x p r a c t i c es u b j e c t i v i t y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绪论 在马克思以前,西方哲学家对主体性的研究,要么从感性直观方面去理解, 把人作为一种被动消极、机械式的动物,要么从理性的角度,把人作为能动的精 神性的动物。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 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 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 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 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立足现实生活,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主体,理解哲学,西方哲学开 始从认识论向实践论和历史观的视角转变,从而引起哲学领域的一场新的革命。 马克思哲学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学说,人 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其所追求的,而这一追求不断的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不是空想,也不是“乌托邦”, 因为它是科学的、实证的。在当代中国,哲学是否应力主消解、放逐主体性哲学? 后现代的主体性黄昏是否适用于我们当前的现代化建设? 人的主体性在当代中国 的现代化建设中是否还有意义? 特别是在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交往 便捷化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和研究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有重大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完善,民主政治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建 设,和谐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贵在人的现代人格的培 育。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同步发展的过程,主体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 质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社会才能为人的更高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我国是一个有 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的社会,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而进入 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我们在制度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人的思想、观念还处在 传统社会,人们普遍缺乏现代意识,建国后的十年文革就充分暴露了人们思想意 识观念的盲目性、滞后性与传统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们应看到我 国现代化建设仍面临巨大困难。在外部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 势仍在,资本主义国家分化、西化我国的企图没变。在国内,科技水平低、环境 污染严重、资源短缺、东西部差距过大、贫富差距突出、社会不稳定等因素仍在。 o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第5 8 页 f 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夏其当代价值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l 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一方面要致力于经济 建设,搞好市场经济,因为经济是基础,但要防止片面的经济决定论。同时应大 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民主与自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 历史上最优秀的民主,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民主的优越性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我们还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协调,建设高度的 精神文明,坚持依法治国,共同推动社会的现代化。另一方面,社会要尽可能地 为人的发展提供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需求,从经济、政治、民主、文 化、教育、体育等各方面保障人民的权利,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保障。 当前,我国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则是这两方面的体现。社会发展的最终 落脚点是人,而社会的发展则又是人发展的基础。社会与人的共同发展,必将带 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也必将是共产主义的实 现,二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类社会必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尼采的“上帝死了”引起西方世界精神领域的一片恐慌,福轲的“人死了” 预示了主体性哲学在西方哲学意识形态中风光不在。美国哲学家弗莱德多而迈 的主体性黄昏一书后,从2 0 世纪6 0 年代起主体性在西方开始进入了黄昏期。 当前国内一些学者主张用实践的主体性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还有一些学者把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 物主义,还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人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 的学说。国内在2 0 世纪7 0 一8 0 年代对主体性研究达到高潮 由此本文试图从实践出发分三部分来阐述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 代价值。本文在对马克思哲学如何实现哲学革命这一过程进行了梳理,把受动性 作为主体的一个基本特征,从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他人四个向度论述了主体 的现实生活图景等方面有所突破。 2 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 主体- 陛思想在近代哲学中的进程及面临的困境 主体性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已经萌芽,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提出,标志着古代哲学开始关注人了,但那时由于 生产力低下,科学文化知识的落后,人还没有真正独立,还依赖于自然界,哲学 关注的不是“人”,而是外部世界统一性的始基。主体性哲学是到了近代才被提 出来的,随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提出,主体性原则成为了哲学第一原则, 人的主体性开始觉醒。康德以先验哲学牢牢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黑格尔以“绝 对精神”来推演整个世界,把主体性原则发挥到了极至。近代哲学既是大张理性、 树立主体性的过程,也是主体性哲学走向困境而不断衰落的过程。 1 1 古代哲学主体性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渊源,古希腊人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政治 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更是蕴涵西方哲学 思想渊源之所在。但由于受时代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古希腊人一开始就致力于 对万物本原始基的追问。泰利士的“水是万物的本原”揭开了古希腊哲学之端, 古希腊人以特有的智慧,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世界归结为单一的具体物质。 他们是想通过不变来把握万变,从“多”中寻找“一”,把万物归结为水、火、 土、气、原子等,但这时占主导地位的哲学形态是物质本原论,这表明了当时人 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古希腊哲学一开始就出现了两条路线 的纷争,以德谟克里特为代表的原子论和柏拉图为代表的理念论的纷争,这种对 立与纷争,推动了古希腊哲学的发展。主体性问题也萌芽于其中,从普罗泰格拉 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标志着主体的萌芽,但这 时人们所关注的中心并不是人,而是物。因此这种人的主体性哲学并没有成为占 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哲学。 针对前人把万物始基归结为水、火、气、士等,在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看 来,天还是那个天,水还是那种水,自然、世界还是那个自然、世界,为什么不 同的人把万物归结为不同的物质形态呢? 千变万化的世界到底有没有统一性 呢? 面对这种疑问,普罗泰戈拉认为,世界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世界因人 而不同,万物因人而有差异,之所以对同一个物质世界会有不同看法,其根本原 因在于人的不同,由此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权衡者) ,是存在的尺度, 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也是非存在如何非存在的尺度。”。普罗泰戈拉从“人”出发,把万事万物与人相 联系,认为万事万物只有与人相联系,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这就打破了古希腊 哲学从外部来寻求世界的统一性和确定性。普罗泰戈拉这一命题的提出,开辟了 人本主义哲学又一途径。他不把人排除在万物之外,哲学开始关注人了,人是万 物的中心,万物因人而异,这就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把主体性问题提了出来,标志 着人地位的提高,也标志着古代哲学达到了另一新的高度。这启示人们评价的尺 度不是物,也不是神、上帝,而是人。正如普罗泰戈拉所说:“至于神,我既不 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这就表明了世界是属人的世 界,离开了人,世界也就无所谓世界,上帝、神不再是对事物是非曲直的评判标 准,而人则是万物评判的标准;另一方面,这个命题又把人推到了相对主义位置, 一切都因人、人的地位、人的看法不同而不同,这种相对怀疑主义倾向在某种程 度上取消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因而这种人文主义思想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 展。作为智者学派的苏格拉底,不满足于前人把万物的始基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 质形态,而是进一步追问,前人把万物归结某一种物质的根据是什么,“你是凭 什么把万物归结为那种物质的。”在苏格拉底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得先 了解世界,而人要想认识世界,你必须先认识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都不 认识的人,怎么能认识万物昵? 苏格拉底与德尔菲神庙箴言:“认识你自己”,这 样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寻求外部客观世界的统一性转向人的内心探求。在他看来, 普遍的理性使人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和主宰,对外部世界真理的追求,不是诉诸 于外部某种具体形态,也不是诉诸于不可捉摸而又能感受到的东西,而是从人的 心灵出发,正如赵敦华所说:“认识你自己的原则就是规定了一条通过心灵的原 则来认识外部世界的途径。”。就是说外部世界是一个与人本身相关联的世界, 外部世界不能离开人。离开了人本身,外部世界也无所谓有意义与否,这样苏格 拉底就主张哲学应该建立一种出自“自我”的确定性与统一性哲学,而这种确定 性与统一性的根据是人心中的“善”,因此,“善”的原则也是人生的最高原则。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追求“善”的哲学,“认识你自己”这是对自身的进一步追问, 这是主体性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启示我们在认识世界万物之前,我们应先认识 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清醒地认识与了解。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是不可能对 外界客观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认识的。这表明苏格拉底开始瓦解前希腊哲学的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 第2 卷) ,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第2 5 4 页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 9 6 1 年,第13 8 页 。赵敦华:西方哲学通史,北京走学出版社,1 9 9 6 年,第8 4 页 4 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本体论原则,试图向认识论、主体论原则迈进。但由于受古代哲学视野的限制, 当时人的主体性还没有确立起来,他的这一思想在当时不可能得到发展。随着生 产力的不断提高,人战胜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才能进一步显 露,而这是近代哲学所要做的事情。 1 2 近代哲学主体性思想的确立及其面临的困境 主体性问题虽然在古希腊便提了出来,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活 动的局限,主体性问题并没有作为哲学的主流意识形态而确立。到了近代,特别 是文艺复兴后,随着蒸汽机、电力的大量应用,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实践活动已不单单是一个地区的事情了,而是具有了世界性、 全球性,这时人改造自然、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借助于科学的力量, 人们的梦想正在逐步的实现。人作为世界中心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笛卡尔以 “我思故我在”确立了主体性原则为哲学第一原则。 笛卡尔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他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天平上去衡量。笛卡尔 以普遍怀疑的方法进行哲学思考,特别是对经验哲学的权威,他认为对过去的一 切知识都应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我思故我在”是他哲学的第一个命题,“我思” 是说只有当我在思考时,我才会意识到我的存在,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不能怀 疑我在思考。也就是说,思想活动不能脱离思想者本人而存在,只有先有思想者 的存在,才会产生思想。一切知识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确定性是由人通过理性所决 定的,没有经过“我思”的知识是可疑的,知识是否具有普遍性和确定性取决于 人本身,是人赋予知识的普遍性和确定性的。因此,“我思”首先是一个思维着 的主体,思维的内容是直接和“我”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笛卡尔把“我思”作为 哲学的第一原则,从而确立起人的主体性地位。正如王义军所说:“笛卡尔的贡 献不在于他进一步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因素,而在于他将主体性原则确立 为哲学的第一原则,使主体性原则成为传统西方哲学的阿基米德支点。这样,主 体因素从此也就成为认识论只能面对而不能加以排除的一个本原性存在。但笛 卡尔从“我思故我在”推出了“上帝存在”。笛卡尔为了保证知识的普遍性和确 定性而引入“上帝”,认为是上帝把自然规律印入人的心灵而获得的,这样虽然 他确立“主体性原则”是哲学的第一原则,但上帝的引入,却动摇了人的主体性 地位。正如詹艾斌所说:“上帝观念的引入,从根本上却动摇了人的主体性地位, 。王义军:从主体性原则到实践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7 4 页 5 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它表明笛卡尔的主体概念还未成熟到彻底接纳对象意识的程度。笛卡尔对主体自 我能动性的学理探索表现出了他的不彻底性。这也预示着主体性原则的最终确立 还有待于后世哲学家的努力。它包含着必须对于人作为主体之为主体的本质规定 自由进行揭示与确认。”回 康德开了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原则是建立在主客二 分的形而上思维方式之上的,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表现出来的能 动性、创造性、自由性。康德通过他的批判哲学,提出了“先天判断何以可能”。 在康德看来,“我思”即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实践的主体, 外部世界是一个没有秩序混乱的,存在杂多认识材料的世界。他通过先天的直观 形式和知性范畴,把感性认识整理为经验现象,再通过理性认识把经验现象整理 成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科学知识。“人为自然界立法”,并由此提出了“对象必 须依照我们的知识”的“假定”圆,“康德限制必然性的范围为自由留下了地盘 的目的在于说明实践理性所把握的东西比理论理性所把握的高,只有通过实践理 性,通过信仰,把握了自由的主体,才能满足人的理性的最高要求。” 康德在纯 粹理性批判中回答了“人能知道什么”,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回答了“人应 该做什么”,在批判力批判中回答了“人应该希望什么”,在晚年提出了“人 是什么”,并得出了“人是目的”的结论。这样康德通过限制人的认识能力为自 由争得一席之地,从而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确立了人在世界 中的主体性地位。但在他面前出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此岸世界即“现象世界”, 一个是彼岸世界即“自在之物”的世界,康德认为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现象世界, 而彼岸世界是不能被认识的,这样康德虽然最终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原则,但这种 主体性是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思维模式基础之上的。 黑格尔看到了康德哲学主客二分的缺陷,他不同意康德把人的认识能力局限 在“现象世界”,在黑格尔看来,虽然康德通过限制人的认识能力而论证了知识 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但康德把统一的物质世界人为的分为“天上”和“地下”。 黑格尔试图把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自由和必然统一起来。他认为康德哲学 中的那个先验主体是不存在的,世界是统一的整体,不应该分为天上和地下,二 者应统一于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创造性活动,人只有依靠实 践才能达到认识真理,实践的理念比认识的理念更高,“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 。詹戈斌:论西方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炙版) ,2 0 0 5 年第1 期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 9 7 4 年,第1 5 页 。詹丈斌:论西方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2 0 0 5 年第1 期 6 马克恩人的主体性思想覆其当代价值 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的资格。”。黑格尔充分肯定了人的独立自主性即主体性, “人本质上是精神,但精神并不是以直接的方式而存在的。是要从沉浸在自然的 状态中超脱出来,使自己与自然状态相分离。”。黑格尔认为“世界理念”、“绝 对精神”是万物的本原,绝对精神从自我出发,外化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自 然界和人类社会不过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而已,最后绝对精神走向自我复归, 认识了自我,这样主体和客体实现了统一。“人既是绝对精神工具,又是它的体 现;精神对人而言是主体,又是它的目标和完成。一主体和客体统一于自在的 自为的历史过程,统一于绝对精神。”国这样黑格尔从纯粹思辨的形式来理解实践 的主体性,将实践看作是绝对精神发展的一个逻辑环节,“人为了自己的需要, 通过实践和外部自然界发生关系;他借助自然界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征服自然界, 同时起着中间人的作用。”国因而他虽然在表面上实现了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 在、自由和必然统一,事实上由于他不懂实践,因而形成了无人身的理性。黑格 尔认为,“一切问题的关键: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 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o 费尔巴哈看到了黑格尔无人身的理性的缺陷,他明确宣布自己哲学的基础是 人,“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的惟一的、普遍的、最高的 对象。”。他说他和黑格尔哲学的区别不在于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自由和 必然有没有统一性,而在于何种基础上统一,他说:“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 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冲p 的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 o 费尔巴哈批评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他承认自然界和客观世界的优先地位,力 图从实践出发去说明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他 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但他把实践看成是饮食起居之类的个人生 活,类似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本能,这样费尔巴哈虽然力图以“现实的人”、“实 践的人”为基本原则来理解世界,但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是主体的存在方式,因此 他取消了主体的能动性方面,把主体当作一个抽象的人,把世界作为一种自在的 自然状态存在。承认了世界的统一性却抹杀了主体的能动性,如高岸起所说:“费 。黑格尔:逻辑学,商务印书馆,1 9 7 6 年,第5 2 3 页 。黑格尔:历史哲擘,三联出版社,1 9 6 5 年,3 7 3 页 。杨芳:i t 人的主体性问题及其意义,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4 期,第1 1 页 。黑格尔:法哲擘原理,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1 9 7 页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 9 7 9 年,第1 0 页 o 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第1 8 4 页。 。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第2 7 4 页。 。费尔巴哈著作选柴: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第2 4 8 页 7 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厦其当代价值 尔巴哈还把实践看作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来加以贬损,这当然不可能达 到对实践、实践的主体性的正确界说”。o 可见,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主客二分的形而上 思维模式,因而不可能全面正确地理解人的主体性。旧唯物主义看到了世界的物 质统一性,但抹杀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把人看作机械的、无创造性 的生命存在;而唯心主义则片面夸大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以至于忽 视了人首先是一个受动的自然存在。他们的共同缺陷在于不懂从实践、从社会关 系、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人的主体性,因而都是抓住主体的一个方面,或夸大或 缩小,都未能很好地解决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当然这一任务有无产阶级的伟大 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来完成。 。高岸起:哲学史上的实践主体性思想,理论学刊,2 0 0 3 年第6 期 8 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夏其当代价值 2 马克思哲学中人的主体性思想所实现的哲学革命 马克思哲学是在吸收: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本身有一个建构的过程。依照传统的理解方式,马克思哲学吸收了黑格尔的辩 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思想,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哲 学包括四部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一解释不断受到从早期的 卢卡奇到现代的詹姆逊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质疑,他们中有人主张用实践的主 体性来代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还有国内的一些学者把 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还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 归结为人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从2 0 世纪6 0 年代起主体 性哲学在西方开始进入黄昏期,国内在2 0 世纪7 0 - 8 0 年代对主体性研究达到高 潮。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变革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人生存的有限 性出发,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主张哲学向生活复归,把理论问题还原为实 践问题,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一次深刻的变革,即现代实践哲学。实践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张从实践出发来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 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通过主体的这些实践活动来变革现实世界,创造人类 美好的生活。 2 1 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建立 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在吸收批判前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本身有一个建构过 程,经历了一个从不成熟到比较成熟再到成熟的一个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 性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大致相似的过程,他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进路去论证新哲 学。在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类本质”出发,分析了 异化劳动的产生与私有制的关系,从哲学上论证了消除异化劳动,扬弃私有财产 从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但马克思的所论述的“人”还不是现实生活中 的人,还是抽象思辨的“理性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确立了 科学的实践观,确立了主体的实践本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 实的个人”出发揭示了有限主体的现实生活图景。 2 1 1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人的类本质”出发 9 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在(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吸取了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思想, 并沿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方向前进,从人的类本质出发去说明历史。他把人的类 本质规定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认为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有意 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o 马克思在这里区分了对象 化、物化和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对象化是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手段, 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的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因而对象化的劳动将存在于 一切社会形态之中,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它与人类社会共存亡。而劳 动的异化则只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当社会发展到 一定阶段即一部分人掌握生产资料用来作为压迫部分人的工具时,这种对象化 的劳动才成了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物。人们从对自然的依赖转向对物的依赖,对金 钱的崇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资本 主义私有制下人,同生产活动相异化,同劳动产品相异化,进而人与人相异化。 在这种异化劳动中,“他在自己的劳动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 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 折磨、精神遭摧残”。o 马克思认为既然异化劳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产生的, 是同人的本质相矛盾,那么就决定它必然要被扬弃,扬弃劳动异化的途径是扬弃 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私有财产的 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这种共产 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 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 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马克思把异化 劳动的扬弃同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相联系,一方面赋予哲学以强烈的历史感,另 一方面又对共产主义作了理论上的论证,使理论与现实深深结合在了一起,这为 他后来的历史观的变革指明了方向。 2 1 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出发 如果说在(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还没有明确确立自己新世界 观基础的话,那么在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则明确提出了以实践论为核 心的世界观、人性论和哲学观,宣告了一种新的哲学的诞生,即实践哲学。首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第2 7 3 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第2 7 0 页 。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誊,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第2 9 7 页 1 0 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批判了以前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主张从主体的维度,人的现实 生活出发去理解哲学,理解历史:“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 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 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 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 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新哲 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的主体是现实的、历史的人人不仅是自 然存在物,更重要的是社会存在物,考察人的本质离不开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他 们的社会生活关系,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是人 们在生产活动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关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 论导致神秘主义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 合理的解决。”。 这样马克思牢牢确立了新哲学的基础,即实践。马克思认为检 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实践是马克思创立新哲学的基石,实践本身就包含了人与自然、人 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含义,正是在这些意义上,马克思展开了对旧哲学的批 判,从而建立起新哲学的基本原则。在这篇被恩格斯称为“包含天才世界观萌芽” 的纲领性文件中已初步建立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它主张哲学要面向实践、面向 生活、面向历史。人是一个感性的、现实的、历史的存在,理论问题可以而且应 该归于实践,由实践去解决,这样马克思把主体性牢牢地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创建了一种实践哲学。 2 1 3 德意志意识形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确立了主体的实践原则,把人的本质归 结为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归结为实践,初步建立了实践哲学。在德意志意识 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这个思想,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现实的个人是 处于一定物质生产实践中的个人,受一定社会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制约。现实的个 人以两种身份存在,一种是作为自然存在物受自然必然性的制约,它是不自由的; 一种是作为能动的理性存在物,他又是自由的。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一方面人们 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另一方面人又受既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人是能动和受 动的统一,是创造者和受动者的统一。现实的个人就是一个有限的主体,人作为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第5 8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第6 0 页 1 1 马克思人的主体性思想夏其当代价值 主体既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又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人和自然的关系与人和社会的关 系并不是分裂单独进行的,而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能动的、辩证的过程马克思 用分工理论分析了人们之间的这种交互作用过程,提出了交往的世界性和历史性 问题。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分工理论,论述了主体和客体、个人和社会、理 论和实践、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篇文章是马克思整个思想的发源地。 2 2 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对旧哲学的超越与革命 2 2 1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 在马克思以前,西方哲学家对主体性的研究,要么从感性直观方面去理解, 把人作为一种被动消极、机械式的动物,要么从理性的角度,把人作为理性的动 物。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啥的提纲中所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