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研究.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研究.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研究.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研究.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生态学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自从1 9 6 6 年英国教 育学家阿什比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以来,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重 新审视高等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种趋势。 教师是高校最宝贵的资源,是高校整体工作效能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数量、 质量与结构直接决定着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用生态学的 理论和视角来重新审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及其管理扩大了高等教育的研究视角, 拓宽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域,对于改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改善高校教 师人力资源生态环境、解决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系统中存在的生态失调问题、促进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健康发展、提高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实践意义。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系统是一类特殊的生态系统。为了维持自身的稳定和发 展,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系统不断同周围环境进行着各种资源的交换。当高校教师 人力资源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处于平衡状态时,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呈 现理想的运行模式,但目前这种交换却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导致我国高校教师人 力资源生态系统出现了诸多问题。 论文用生态学的视角,系统地分析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内涵、主 体和其生态环境,分析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高校教师 人力资源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人员交流、知识传播和信息传递。 目前我国高校中存在的生态失衡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 大众化准备不足、高校内管理体制的不合理、教师流动机制不健全、考评机制不 完善等导致的。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生态管理要从摆脱限制 因子的束缚,建立适合教师发展的环境;根据生态位原理,维持合理有序地竞争; 遵循生态链法则,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依据协同进化原理,保持教师系统 生态活力:依据生物多样性原理,保护教师基因多样性等多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生态平衡 i v a b s t r a c t e c o l o g yp r o v i d e san e wp e r s p e c t i v ef o rp e o p l e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w o r l d a s h b y , t h eb r i t a i n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e x p e r t ,p r o p o s e dt h ec o n c e p to fe c o l o g yi n1 9 6 6 f r o m t h e no n ,a p p l y i n ge c o l o g i c a lt h e o r ya n d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t or e - e x a m i n et h es t u d yo f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w a sb e c o m i n ga t r e n d t e a c h e r sa r et h em o s tv a l u a b l er e s o u r c e si n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h e ya r e t h ed e c i d i n gf a c t o r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q u a n t i t y , q u a l i t y a n ds t r u c t u r eo ft e a c h e r sd i r e c t l yd e t e r m i n e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s t u d y i n gl e v e l , t e a c h i n gq u a l i t ya n de f f i c i e n c y a p p l y i n gt h et h e o r yo fe c o l o g y t or e - e x a m i n eh u m a n r e s o u r c em a n a g e m e n to f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e a c h e r sh a si m p o r t a n tt h e o r e t i c a l a n d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i tc a ne x p a n dt h es t u d y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a n dw i d et h e f i e l do fr e s e a r c h i ti sb e n e f i tf o ru st oi m p r o v et h e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sm a n a g e m e n t 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s o l v et h ee c o l o g i c a ld i s t u r b a n c ep r o b l e m ,e n h a n c e st e a c h i n g a n dr e s e a r c hl e v e la n da l s ob e n e f i tf o rt h et e a c h e r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se c o l o g yt o d e v e l o ph e a l t h y 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e a c h e rh u m a nr e s o u r c es y s t e mi sas p e c i a le c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 i no r d e rt om a i n t a i ni t ss t a b i l i t y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y h u m a nr e s o u r c es y s t e mm u s te x c h a n g er e s o u r c e sw i t he x t e r n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w h e n t h ee x c h a n g ei si n b a l a n c e ,c o l l e g e s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e a c h e r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e c o s y s t e mp r e s e n t s t h ei d e a lm o d eo fo p e r a t i o n w h e nt h ee x c h a n g ei si na n u n b a l a n c e ,t h et e a c h e rh u m a nr e s o u r c es y s t e mw i l lh a v ea l o to f p r o b l e m s t h i sp a p e r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n a l y s e s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e a c h e rh u m a n r e s o u r c ee c o s y s t e ma n di t s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a l y s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c o l l e g e s 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e a c h e r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e c o s y s t e m a n de x t e r n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d i s c u s s e st h ep e r s o n n e le x c h a n g e s ,k n o w l e d g ea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 t r a n s m i s s i o nb e t w e e nt h et e a c h e rh u m a nr e s o u r c ee c o s y s t e ma n de x t e r n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u r r e n t l y , t h ee c o l o g i c a lu n b a l a n c ee x i s t si n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i nc h i n a t h er e a s o no fu n b a l a n c em a i n l yb e c a u s eo fi n a d e q u a t ep r e p a r a t i o n ,t h et e a c h e rh u m a n v r e s o u r c em a n a g e m e n ts y s t e mi sn o tp e r f e c ta n dt h ei m p e r f e c ti n c e n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 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 ,w ek n o wt h a tw es h o u l de s t a b l i s has u i t a b l ee n v i r o n m e n t f o r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e a c h e r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m a i n t a i nr e a s o n a b l ea n do r d e r l y c o m p e t i t i o n ,e s t a b l i s har e a s o n a b l es t r u c t u r eo fu n i v e r s i t yt e a c h e r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e c o s y s t e m ,k e e pt h ev i t a l i t yo fu n i v e r s i t yt e a c h e rh u m a nr e s o u r c ee c o s y s t e ma n ds o o n k e yw o r d s :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e a c h e r s ,h u m a nr e s o u r c ee c o s y s t e m v i 一绪论 一绪论 ,口,u (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学科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学科之间 彼此渗透、融合,一门学科要想获得突破,就必须要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 果。李志仁、方勇、杨雅文在其著作高等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指出: “随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学科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借鉴其 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或是直接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佐证,是多学科研 究的结晶。”【l l 在这种背景下,跨学科的研究或多学科的研究成为学科研究发展 的大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 0 0 0 年1 月至2 0 0 6 年4 月间,在科学和自然 两大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刊载的社会科学类跨学科研究的论文和评论已经多达 百余项【2 1 。 在教育研究中,多学科研究也同样成为学科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刘贵华、 朱小蔓撰文指出:“教育研究的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许多教育问题 和现象,如教育公平、学校职能、学校效能、教师专业发展、素质教育等,很难用 一元的、单向度的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进行满意的解释,也难以用单一的因果关 系或矛盾关系的原则进行恰当的解决。 1 3 】高等教育研究要想获得突破就不能仅 仅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必须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养分,多进行 跨学科的研究。潘懋元、王伟廉在其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一书中亦说:“高等 教育学本身并没有一种特殊的方法 ,“它要借助所有其他学科的方法和原理 包括高等教育学在内的整个教育科学,若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研究者在方法上 必须有广阔的视野,积极引进其它学科的方法,并根据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具体情 况加以改造,从而解决高等教育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随着现代生态危机的越来越 严峻,生态学迅速兴起,生态科学“广泛利用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和技术科 学的不同理论和方法,综合地研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规律, f 1 】李志仁,方勇,杨雅文高等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m 】郑州:大象出版社,2 0 0 5 : 1 7 2 【2 l 罗卫东大力推进学科交融,培育社科竞争优势 j h t t p :删m o e e d u c n e d o a s w e b s i t e l 8 9 2 i n f 0 2 2 9 9 2 h t m 2 0 0 6 - 1 1 - 0 8 【3 l 刘贵华,朱小蔓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 j 教育研究,2 0 0 7 ,7 :3 4 1 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 0 0 2 :3 5 3 q * :# 一 - ? 一,i r t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几乎深入到人和自然的所有层次 n 3 。“当生态学发展到人和自然普遍的相互作 用问题的研究层次时,就已经具有了哲学的性质和资格,它已经形成了人们认识 世界的理论视野与思维方式,具有了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性质乜1 ,人们 纷纷用生态的思维、生态的视角来反思我们的行为,审视我们的研究,用生态学 的理论来思考其他领域的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一种趋势。自从1 9 6 6 年英国教育 学家阿什比( a s h b y ,e ) 在关于英国、印度和非洲大学的比较研究中提出了高等 教育生态学( e c o l o g y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 的概念,开辟了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 法研究高等教育的先河以来,应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的文章不断涌 现,应用生态学的方法来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管理也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 议题。 高校教师是高校最宝贵的资源,是制约高校整体工作效能的决定性因素。教 师的数量、质量与结构直接决定着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知识创新能力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学术地位,决定了办学资源的流向,决定了学 校的社会声誉。 教师,特别是有声望的教授是一所高校最具竞争力的要素,谁 拥有了一流的师资,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纵观众多世界一流大学, 无一例外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师荟萃。因此高校教师管理在高校管理体系中 具有战略性的地位,教师管理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些年来虽 然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利用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理论研究高校教师管理问题, 并且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从生态学视角来审视高校教师的人力资源系统与 管理,几乎还没有学者涉及,因此用生态学的理论和视角来重新审视高校教师人 力资源及其管理,无疑是一个崭新的视角,有利于进一步拓宽高等教育研究的领 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就旨在用生态学的视角,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系统、全面的 分析,意在进一步促进人们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系统的认识,探寻生态化的高校 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进行研究,探索教师人力资源 与环境的关系,是解决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系统的生态失调,改善高校教师人力资 1 1 1 1 2 1 余正荣生态智慧论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6 :4 1 2 一绪论 源管理的关键。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探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涵义及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生态环境, 分析高校教师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的研究提供基 础。 2 、探讨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失衡的现状,分析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与 生态环境失衡的原因,为进一步研究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提供了基础。 3 、提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化管理的措施,为规范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 态管理,协调高校教师人力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构建和谐、高效的高校教师人力 资源生态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外的相关研究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随着生态学的崛起,用生态 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其他社会问题逐渐成为现在一种研究的热点。二十世纪 2 0 、3 0 年代人们将生态学的观点引入到教育领域,并随即被引入到高等教育领 域,此后应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的文章不断涌现,应用生态学的方 法来重新审视高等教育管理也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议题。 早在二十世纪2 0 年代,德国学者布泽曼( b u s e m a n ,a ) 和波拍( p o p p ,w ) 等 人就对社会环境、都市环境、田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各种宏观环境对儿童发展和 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试图建立门“教育环境学 ,成为这一研 究领域的开拓者。4 0 年代巴克( b a r k e r ,r ) 和赖特( w r i t e ,h ) 以及另一研究者冈 普( g u m p ,p v ) 合作对学校规模与学生行为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开辟了教育生 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 0 世纪6 0 年代,英国教育学家阿什比在其专著英 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中第一次提出高等教育生态学( e c o l o g yo f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 的概念,开辟了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高等教育的先河【1 1 。阿 什比以比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用生态学诠释大 学,用生命的观点提出了著名的“突变说 “遗传环境论等高等教育发展的新 【l i e r i ca s h b y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b r i t i s h ,i n d i a n ,a f r i c a n as t u d yi nt h ee c o l o g yo f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m l o n d o n :t h e w e l d e n f e l da n dn i c o l s o np r e s s ,1 9 6 6 3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理论,对世界高等教育研究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2 0 世纪7 0 年代后国际高 等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理论之一。 2 0 世纪7 0 年代是国外教育生态学研究已经十分兴旺时期。继巴克与赖特之 后,美国学者布朗弗布伦纳( b r o n f e n b r e n n e r ,u ) 对人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作 了系统、深入的研究,1 9 7 6 年发表了实验的教育生态学( 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 e c o l o g yo fe d u c a t i o n ) ;英国学者埃格尔斯顿( e g g l e s t o nj ) 的学校生态学( 1 9 7 7 ) 从教育的资源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费恩( f c i n ,l j ) 的公立学校的生态学 ( t h ee c o l o g yo fp u b l i cs c h o o l s ) ( 1 9 7 1 年) 从教育与环境的关系入手来探讨问题; 坦纳( t a n n e r ,r t ) 的生态学、环境与教育( 1 9 7 4 ) 和沙利文( s u l l i v a n ,e a ) 的未来:人类生态学与教育( t h ef u t u r e :h u m a ne c o l o g ya n de d u c a t i o n ) 从生 态危机的角度,探讨人类生存的宏观环境与教育的关系;斯坦福大学的艾斯纳发 表的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生态学从教育改革与学校教育生态方面进行了探讨。 此外,华盛顿大学古德莱德主编的美国教育协会第8 6 期年鉴的主题为“学校革 新的生态学”;波特兰州立大学的鲍尔斯教授等人则多年来坚持研究生态危机给 文化、学校的教学、课程等带来的影响;美国加州成立了伯克利生态学方法读写 学习研究中心,并将生态学原则解释为“对于所有有机体和系统的发展提供活力 的引导原则 。1 9 7 6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a 克雷明( c r e m i n , l a ) 在其著作公共教育( p u b l i ce d u c a t i o n ) 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 这一术语,并列专章进行讨论n 】 2 0 世纪8 0 年代和9 0 年代,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范围不仅更加宽广,而且向 纵深方向发展。华盛顿大学的古德莱德侧重于微观的学校生态学研究,首次提出 “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 的观点,其目的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入手,统筹各种 生态因子,以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教育生态学家鲍尔斯也对微观的课堂生 态以及宏观的教育、文化、生态危机等教育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外学 者对教育生态学研究对象的认识颇不一致,但都强调生态学的基本精神综 合、联系、平衡;研究的内容主要侧重于3 个方面微观教育生态学、教育生 态因子生态学、宏观教育生态学。 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 1 1c r e m i n ,la p u b l i ce d u c a t i o n ,1 9 7 6 :3 6 4 一绪论 在教育领域,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其中港台的研究早于大陆, 如方炳林( 台) 的生态环境与教育、李聪明( 台) 的教育生态学导论、贾 锐( 台) 的校园生态环境的研究、郑燕祥( 港) 的教师素质的专题研究等。大陆 到目前为止,已出版三本教育生态学专著,作者分别是吴鼎福、任凯、白燕、范 国睿等学者,虽然他们研究的重点多是基础教育生态,但对推动我国教育生态学 的发展功不可没,对高等教育生态的研究也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在学术论文方面,也发表了大量教育生态学研究的论文。系统研究的论文, 有范国睿1 9 9 6 年的博士论文教育生态分析,此外,刑永富的论文世界教育 的生态化趋势与中国教育的战略选择,杨移贻1 9 9 9 年5 月提交第五届全国高等 教育学研究会论文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等较具代表性。 此外,王丽琴和方然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影响。王丽琴在生态化教育,必要 的乌托邦_ 2 1 世纪教育哲学前瞻一文中,从生态文化与生态化教育、生态 化的教育哲学构想、生态化教育在中国等方面,对生态教育进行了论述。方然在 教育生态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一文中,从教育生态建构的基本理论范畴和 教育生态建设与培育的实践方向等方面,论述了教育中的“智能生态圈 、“教育 生态系统”、“教育生理节律和“教育生态位;在教育生态失衡与调控的微 观思考一文中,通过对调查资料和亲身体验进行分析,阐述了基础教育生态链 细节失衡的种种表现。 目前国内对于高等教育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向:( 一) 高等 教育生态观。大致从大学教育生态化、高等教育生态发展、生态发展战略等几方 面进行研究。如华中科技大学贺祖斌博士的论文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 析。( 二) 学术生态。如刘贵华博士的大学学术生态研究。 ( 三) 高等教育生 态环境。如蹇兴东、孙小伍的论文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环境。( 四) 高等教 育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意图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观点来构建高等教育的可 持续发展。( 五) 高校教师发展研究。用生态学的观点来重新审视高校教师的专 业发展。 关于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研究,国内的中山大学的陈天祥教授提出了人力资 源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人力资源生态系统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和 社会环境 。中南大学的颜爱民教授较早地就对人力资源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研 5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究,提出了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概念即“人力资源生态系统是指各种类型的人力 资源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物质一能量一信息系统。并进行了系 统的分析论述【。此外,张德、李啸尘、胡辰君、董克用等人从企业人力资源 生态环境的角度,李德志从国内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进行了一 定研究。 在用生态学视角审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及其管理这一块,目前国内学者的研 究还比较少。查阅到的文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叶昌明的从生态学视角论 当代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白俊奎等人的高校人才生态问题与教学科研互 动关系初探,余四华的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初探等。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余四华在其硕士论文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问题初探中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从 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 外高职院校优化师资队伍的经验,对如何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教育、教 学水平提出建议。唐名淑在其生态学视野下师范院校教师素质生态建构一文 中,对师范院校教师素质生态进行了论述,对研究教师人力资源大有启示。但总 的来说,在用生态学理论来解释和审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及其管理这一方面,我 们所做的研究还依然很少,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 四)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实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大量搜 集相关文献资料,学习、研究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教育生态学、高 等教育学、人力资源等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对复杂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问题 进行研究。 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系统 进行生态学的分析和探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首先通过对生态系统和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分析,界定出高校教师人力 资源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特点。 2 、分析探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因素及其与高校教师人力资源之间 【1 】颜爱民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刍论【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6 ,2 6 一绪论 的相互影响。 3 、探讨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失衡的现象,并分析造成高校教师人力资源 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 4 、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提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失衡的解决办法,构建 生态化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7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人力资源与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 ( 一)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理论 1 人力资源的含义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从广义上说,是指智力正常的人。狭 义上说,它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 的人们的总和,它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 力和智力。如果从现实的应用形态来看,则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方 面。 同物质资源相比较人力资源具有下列特点:时效性,其开发和利用受时间 限制;能动性,不仅为被开发和被利用的对象,且具有自我开发的能力;两 重性,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智力性,智力具有继承性,能得到积累、延续和 增强;再生性,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连续性,使用后还能 继续开发;时代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人力资源的质量也会不同;社会性, 文化特征是通过人这个载体表现出来的;消耗性,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损耗。 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现代管理措施和手段,对 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运用等方面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2 l 。人 力资源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人力资源量的管理,即根据人力与物力的 关系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调整、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 佳比例,使人与物都充分发挥最佳效益。第二方面是人力资源质的管理,采用现 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与管理,从而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包含人力资源规划、 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与福利、绩效管理和员工关系六大模块,各大模 块之间不可分割,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失衡。 3 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1 1 l 李燕萍人力资源管理【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2 :3 1 2 l 堪新民人力资源管理【m 】3 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 0 0 2 :6 8 二人力资源与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 尽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人事管理都是对人的管理,并且都致力于寻找 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遴选、培训、评估和奖励等,但两者在管理的观念、模式、 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有本质的差别,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事管理的一种超越。人 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事管理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第一,管理观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为运营的成本,强调对其进行控制, 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以最少的人力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其实质是将人等同于 “物 。而人力资源管理则视人为组织发展的第一资源,而且是最具有主体性、 能动性的资源,重视满足个体的多层次需要,强调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 造性。 第二,在管理模式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多为“被动反应型管理,员工作为 单纯的被管理的对象而存在,扮演的是消极被动的角色。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 是“主动开发型 管理,组织创造各种优厚的条件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主人翁 意识,从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期待为出发点,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第三,在管理职能上,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一种以奖惩为特征的终结型管理模 式,以人事档案为管理依托,注重的是员工的管理、监督、奖励、处罚。人力资 源管理则是以促进员工发展的开发型模式,注重人力资源开发以提升人的智力, 通过教育、培训、进修、研究和发展来培养、挖掘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活力, 提高组织整体工作绩效。 第四,在管理方法上,传统的人事管理采用的是静态管理,方法机械简单, 仅凭经验和常识就可以操作。人力资源管理采用的是灵活动态的管理方式,通过 设计多样化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为员工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环境和条件,以 有效地发挥人力资源的群体效应。并且人力资源管理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社 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大量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是科学理 性与人文精神在现代管理理论中的有机结合。 第五,在管理的范畴上,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作为日常人事行政管理,属于 行政学范畴。人力资源管理则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来管理,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 二) 生态与生态系统理论 1 生态与生态学 生态是指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英国韦氏辞典对“生态 9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解释为“生物体与环境的适应性互动 。作为现代汉语的“生态”,一方面始终 保持着与生存、生命、生产的密切关联,另一方面,又具有总体性、整体性和全面 性的指称【。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是- f - j “从沉 寂中走来,在论战中崛起的科学 1 2 】,1 8 6 6 年德国学者e 海克尔首先提出了“生 态学( e c o l o g y ) 这一概念,随后的1 0 0 年间,虽然各国学者分别从不同方面先 后对其的发展做出贡献,但其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1 9 6 2 年,美国海洋生物学 家卡森的名著寂静的春天在波士顿出版,该书披露了美国广泛使用有机氯杀 虫剂而造成的严重污染情况,并通过有毒污染物的流动、转移过程,揭示了人类 同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生死与共的关系。该书的出版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被翻译成 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拉开了生态学时代的序幕。1 9 7 2 年,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以麦都斯为首的研究组发表了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该报告的问世 掀起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关于人类命运与前途问题的国际大论战。随着人类对自身 命运的关注和对全球问题与人类困境的反思,研究以人为主体,以生态系统为重 心,探索人与环境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生态科学逐渐兴盛起来。 2 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 1 ) 生态系统的观点 生态系统( e c o s y s t e m ) 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 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 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一 个重要方面。1 8 7 5 年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首先提出了生命圈的概念,并提出了 生物圈的术语。1 9 2 5 年前苏联科学家维尔纳德斯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大大发 展了休斯的概念,使得生物圈的理论不断完善,为生物圈学说奠定了基础。1 9 3 5 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 g t a n s l e y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系统 ( e c o s y s t e m ) 的概念。这一概念提出以后得到其他生态学家的补充和丰富,并 发展为今天的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两部分组成。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 组成部分,包含阳光、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 1 1 l 余治平“生态”概念的存在论诠释【j 】江海学刊,2 0 0 5 ,6 1 2 1 陈敏豪 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m 】武汉:武汉出版社,1 9 9 5 :5 1 0 二人力资源与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 基础物质。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 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 个部分,是生态系统的主体,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 环境的面貌。 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紧密联系,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关联性是 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系统任何一个成份或者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会引起 系统整体的变化。 ( 2 ) 生态平衡的观点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 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系统各 部分的结构与功能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平衡状态时 的生态系统,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 输出趋于平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然调节 ( 或人为调控) 能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所形成的 一种动态平衡,它是建立在各种成分结构的运动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的, 反映了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稳态特 征。 对生态平衡的理解要注意两点:第一,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个维 持在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同生物( 及其种群) 之间总是处于 由平衡到失衡到新的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当系统中某一部分受到外来干扰发 生改变时,生态平衡被打破,这时生态系统会自我调节进入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又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 各组成部分的发展与进化。动态平衡的观点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有学者称之为 “永远是生态学的核心和灵魂 n 1 。第二,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生态系统 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或压力在其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当 这种干扰或压力去除后,它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而恢复;但如果外界干扰或压 力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极限,其自我调节能力就会遭到破坏,即使以后干扰或压 力消除也难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 1 1 l 刘贵华大学学术生态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 0 0 2 :2 0 1 1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能恢复到原初状态的现象就称之为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总之,生态系 统的平衡是一种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的相对平衡,它的稳定取决于生态系统 的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功能。 ( 三)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 1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含义 生态系统的理论提出以后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并被引入到高等教育学科中 来。我国学者贺祖斌认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与 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 借鉴生态系统和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定义,我们在此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 态系统定义为:高等学校内所有各类教师个体及群体与学校各组织部门、院系之 间,由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 存的有机整体。 高等教育系统与其生态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人工生态系统,既具有自然生态 系统的某些特征,又具有可控性,在运行过程中具有反馈功能【1 l o 高校教师人力 资源生态系统是人工系统,其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性可通过人的合理组织与调控 得到增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生态管理意在从生态整体的角度理顺高校教师之 间、高校教师与学校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和谐、高效、持续发展的高校人 力资源系统。 2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成份结构包括专业教师、专业技术人员、行政 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专业教师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既承担了在高校中的教 育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又承担着科学研究、知识创造的任务。专业 技术人员包括图书管理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他们依托于 教师而存在,为教师提供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服务,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支持。行 政管理人员对学校内的各种资源包括教师人力资源进行调配,对学校的发展进行 总体规划,对日常事务和各种关系进行协调,对教师进行考评和激励,对学生进 行管理,使高校能够平稳、有效、有序地运行,确保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l l l 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 0 0 4 :2 6 1 2 二人力资源与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 三大职能的履行。后勤人员是学校的服务者,为学校的有效运作提供后勤支持, 使教师能够专心从事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一般把在高校工作的人统称为教师, 因此在广泛意义上说上述几类人员都可统称为教师,但在本研究中,主要研究的 是专业教师,即在高校中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各学科专业教师。 3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特点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系统,具有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同 时,由于高校教师的特点,它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是人力资本存量的丰富性。高等学校是一个知识型组织,高校教师是以 高深知识为工作材料,以学科和专业为桥梁,以传授知识和发展知识为目的的特 殊的群体。高知性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显著特征。高校教师从事的是知识高度 密集的工作,其所承担的工作和使命决定了高校教师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较 高的文化素质,人力资本的存量相当丰富。 第二是人力资源整合的不易性。由于知识的不断分化和学科的不断扩张,高 等教育组织有不断分化的趋势。而高校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往往拥有较强的 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崇尚民主和自由,不愿受繁琐的制度约束和过多的干涉。这 些特点使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天然地带有一种离心力,进而导致组织的紧密度差, 人力资源的整合不易。 第三是人力资源系统容量的涨落性。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容量并不 是一个固定的值,它随着高校规模的变化而相应地改变。当学校规模扩大,学生 人数增加,高校教师的数目也必然随着增加;而当学校规模缩小,学生人数下降, 教师的数目也随之减少。当学校的目标和环境发生变化时,也会迅速调整自己的 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使其具有新的系统功能,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 第四是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可变性。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对于环境是一 种被动地依赖。生物的活动也会影响和改变生态环境,但这种改变是无意识的, 相对缓慢的,一般不会破坏已存在的生态平衡。所以生态系统一旦确定,短期内 生态环境就不会有大的改变,具有相对稳定性。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作为 一个社会生态系统,“由于日益增强的社会力量和坚定不移的目的性存在,表现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出强盛的其自组织能力和组织结构的日趋有序化【,因而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 境就不再是稳定的,而具有可变性。学校人事的变动、组织机构的变革或是学校 理念的变化都可能改变生态环境。当学校的环境变得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时,就能 吸引大批优秀的教师到学校来工作,学校的学术环境得到优化,从而吸引更多的 教师;而当学校的环境向阻碍或者不利于教师发展的方向发展时,学校的教师就 会向外界流动,进而带来高效的学术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阻碍学校的发展。例如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之后,实行了学术自由和兼容并包的 治校理念,优化了学校的管理环境,从而吸引了大批优秀学者到北大任教,促进 了北大的发展。有的学校由于办学环境不好,一个专业的教师都走了,使得原来 的优势专业垮掉,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第五是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自适性。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稳 定的开放式系统。在正常状态下,该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只要不超过 系统自身的承载力,那么系统自身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适应,避免系统的瞬间 崩溃。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实中即使某一时期学校的用人制度出现问题,教师也不 会马上大量离职导致系统崩溃,因为教师最初总是在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适应。而 一旦超过了系统的承载力,教师无法适应而大量离职,必然就会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