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生命之光烛照下的写作——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论.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生命之光烛照下的写作——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论.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生命之光烛照下的写作——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论.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生命之光烛照下的写作——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论.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生命之光烛照下的写作——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迟子建是新时期以来文坛上一个独特的现象,她创作二十多年之 久而不归于任何流派和文学群体,一直以一个特立独行者的姿态在文 学的园地上孜孜耕耘,以自己的创作实绩赢得了读者的认可和欢迎。 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生命意识为视角观照迟子建及 其作品。主要从迟子建独特的个人经历和生命体验出发来分析她的作 品,去全面认识和把握迟子建的生命意识的内涵,寻找她生命意识的 独特个性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章,生命与自然的契合。在北极村度过 的如田园牧歌般的童年生活给迟子建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她不仅将自 然作为灵魂的家园,生命诗意的栖息地,她也欣赏那种尚未受到人类 文明桎梏和束缚的处于自然状态的生命。第二章,爱与生命。迟子建 洞悉了社会和人生的苦难真相后,将人与人之间的发自内心的关爱作 为抵御苍凉世界的力量,她充分昭示了爱对于生命的意义,揭示了爱 的缺失给生命带来的伤害。她温存的目光超越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立场,也投向了自然界的诸多动物,思考着动物的生命和尊严。第三 章,面对死亡的沉思。迟子建的文本中充满了死亡的书写,但她过滤 掉了死亡的具体过程,通过死亡考察生命的各种情感形式。她描绘了 一个温情脉脉的彼岸世界,既化解了死亡带给人们的绝望和恐惧,也 显示了她的宗教情怀。 关键词:迟子建生命意识自然爱死亡 a b s r r r a c t c h iz i j i a n , w h oh a sb e e nw r i t i n gf o ro v e rt w e n t yy e a r sa n dn o t b e l o n g i n g t oa n ys c h o o l sa n dg r o u p s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l w a y sw o r k sh a r da s ap a r t i c u l a ro n ei nt h es c o p eo fl i t e r a r ya n dp 明t 1 1 st h er e a d e r sa p p r o v a la n d p o p u l a r i t yb yh e rg r e a ta c h i e v e m e n t s ,i sas p e c i a lp h e n o m e n o ni nt h e l i t e r a r yw o r l di nt h en e wa g e t h ea r t i c l e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f o r m e ra c h i e v e m e n t s ,0 1 3c h iz i j i a na n d h e rw o r k sf r o mt h el i f ec o n s c i o u sa n g l e , w h i c hm a i n l ya n g l e dh e rw o r k s f r o mh e ro w nl i f eo x p e r i e i l c 圮a n df e e l i n g st ou n d e r s t a n da n dg r a s p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s p e c i f i cc h a r a c t e ro fh e rl i f ec o n s c i o n s n e s sf r o ma n a s p e c t s t h e r ea r et h r e ep a r t si ni t c h a p t e ri ,t h eh a r m o n yo fl i f ea n dn a t u r e , w i t h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i d y l l i ca n dp a s t o r a lc h i l d h o o dl i f ei nb e i j iv d l a g e , n o to n l yd o e ss h ev i e wn a t u r ea st h eh o m eo fs p i r i ta n dt h eh a b i t a to f p o e t i cf l a v o r , b u ta l s ov a l u e st h ef r e ea n d n a t o r a ll i f ew h i c hh a sn e v e rb e e n d e s t r o y e da n df e t t e r e db yt h eh u m a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 ;c h a p t e ri i ,l o v ea n dl i f e , a f t e rs e e i n gt h r o u g ht h eh a r d n e s so fl i f e ,s h et a k e sh o n e s tl o v ea sap o w e r t or e s i s tt h ec o l dw o r l d ;c h a p t e rh i ,t h em e d i t a t i o no ff a c i n gd e a t h ,t h e r e a r em a n yd e s c r i p t i o na b o u td e a t hi nh e rw o r k sb yf i l t e r i n gt h ec o n c r e t e p r o c e s so fd e a t ht o s e em a n ye m o t i o n a lt y p e s ,a n dd e s c r i b e daw a r m , f a r a m i t aw o r l d ,w h i c hn o to n l ye a s et h ed i s a p p o i n t m e n ta n dt e l t o rb u ta l s o s h o wh e rr e l i g i o u sf e e l i n g s k e y w o r d s :c h iz i j i a n , 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n a t u r e , l o v e , d e a t h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 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王净山卒砷年 6 月 日 f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豆秘悍日期:卅年5 月 ,o 日 锄麟:胎以九嗍:卞日 生命之光烛照下的写作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论 引言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颇为独特的作家。自她从事文学创 作二十多年来,中国文坛流派迭起,宗派林立,种种写作创意层出不 穷,在诸种热闹喧嚣之中,始终难以寻觅迟子建的身影。她自己也表 示:“我从来不入任何潮流,谈女性私小说没有我,谈新写实新状态 也没有我。没有被某种潮流所认可,我觉得是一种幸运。”国独立于各 种文学潮流之外的迟子建,一直在文学的园地里默默地耕耘,以自己 对自然的钟情和对人间万物悲悯的情怀,营造了一个朴素、宁静、忧 郁、空灵、浪漫的艺术世界,执著地表述着她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对 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她的小说的问世,犹如从大兴安岭密林深处吹来 的清风,给当下干渴与躁动的文坛,带来了难得的凉爽和清新。正如 文能先生所说:“她卓尔不群的身影,她别具一格的创作,构成了当 代中国文坛创作中一道奇异的风景。”口 目前对迟子建小说创作的研究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人性之光和人文情怀。关于人性的探讨是个复杂而久远的话 题,有多篇论文是围绕迟子建小说呈现的人性之光和人文情怀展开论 述的。如刘传霞指出:“迟子建以母性情怀创造了一个温馨和熙、充 满人情人性的文学世界”,西“其文本总是笼罩着一层宁静的人性之 光。”回谢有顺也说:“迟予建常常在平凡的生活中坚持高贵的人性立 场,发现人性的光辉。”口 二、民间立场。迟子建的民问立场主要体现在书写小人物的命运, 书写人们朴素而平凡的生活。自创作始,迟子建就“与民间保持着不 懈的心灵对话,用一颗完整的心灵去感悟、思考民间的内容,用生命 迟子建闰秋红。我只想写自己的东西。【j 1 小说评论,2 0 0 2 年第2 期第3 l 页 文能迟子建畅饮天河之水一一迟子建访谈录【j 】花城,1 9 9 8 年第1 期第1 1 4 页 。刘传霞温情就是力量一论迟子建的人性观【j 1 聊城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5 期第1 2 页 刘传霞迟子建小说创作论u 】黑龙江社会科学,1 9 9 9 年第5 期第7 3 页 。谢有牍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一一我读迟子建的小说【j 】当代作家评论。1 9 9 6 年第l 期 第6 8 页 i 硕士学位论文 体验和文化想象去书写生动活泼的民间,使民间有了震撼人心的艺术 魅力”函,她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描绘的就是“历史幻化而成的 具象人生,是对中国历史上一段畸形时期的民间叙述”圆。 三、审美追求与艺术特色。迟子建在小说创作中,一贯追求小说 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迟子建小说“以意境之美在当代中国小说世界显 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也是以意境之美获得了人们的喜爱与赞扬” , 她的“小说总是充盈着强烈的真实感,形成了一种纯净明朗、哀而不 伤的独特艺术风格”回。 四、女性视角。如唐晴川认为迟子建“对女性的生存困境进行了 真实深刻地书写,并由此导入对形成性别差异的文化根源一父权制 意识形态的反思,暴露了其对妇女生存的危害性与残酷性,以及女性 对它的由屈从、认同到捍卫、延续的荒诞性与可悲性,从而表现出作 者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毋。 五、同萧红的比较研究。萧红和迟子建同是黑土地的女儿,同样 沐浴着黑土地上的风雨霜雪成长起来,两人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目前对她们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乡土意识、儿童视角、生死观等方 面。如有论者认为“在对黑土地的言说中,萧红主要是以现代启蒙者 的身份对乡土进行冷峻的审视和批判,而迟子建则恰恰相反她更 倾向于对乡土肯定性的归依和缅怀”,回“萧红和迟子建的许多作品 往往是从童年记忆出发,以童心去捕捉灵感、关照世界、表现自我”, o “她们的作品,不时闪现出对于生与死的感悟和哲思”四等。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迟子建小说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不过还 有许多领域值得深入拓展。如从生命的角度对她的小说进行诠释的论 文莉论迟子建小说的民问倾向【玎成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5 期第5 0 页 。孙苏历史的民阅叙述 j 】南方文坛,2 0 0 2 年第5 期第4 6 页 程苏民迟子建小说艺术论【j 】小说评论,2 0 0 4 年第5 期第7 8 页 王泉迟子建小说的本色美【j 1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1 期4 7 页 。唐睛川“原始风景”的苍凉一一论迟子建小说对女性命运的关照【j 1 陕西师范大学继 续教育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2 期第4 9 页 樊星噙晓薇东北乡土文学中的两种创作路向一一莆红、迟子建乡土小说比较研究【j 1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6 期第6 4 页 孙丽铃独特的视角诗意的抒写一一莆红迟子建乡土抒情小说片论【j 1 曲靖师范学院 学报。2 0 0 5 年第2 期第3 4 页 胡亭亭萧红迟子建生死观比较【j 】黑龙江社会科学,2 0 0 5 年第5 期第9 3 页 2 生命之光烛照下的写作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论 有许多领域值得深入拓展。如从生命的角度对她的小说进行诠释的论 文比较少,还没有出现以生命为切入点对她的小说进行整体、系统地 把握和研究的比较有分量的论文。因此,本文选择从生命的角度入手, 在吸收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迟子建文本加以细读,力求全面、 深入把握其生命意识的内涵,找寻其生命意识的独特个性。 生命意识是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它既包括浅层的生存问 题,也包括深层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生命问题是个亘古常新 的问题,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不停地苦苦探寻和追问生命存在的奥秘、 价值、意义,因而生命意识在任何时代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也 是作为。人学”的文学书写的永恒主题。“文学作为实践精神 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不是一般的历史社会人生的记录,而是对历史 社会人生带有生命体验性的记录。任何以敏慧的悟性来读文学的人都 会有感觉到,文学是一种生命体验,它以诗意的情感,体验着自然生 命、文化生命和个体生命。”国这段话告诉我们,文学不仅是现实的反 映,文学更是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写照和生命体验的结晶。优秀的文 学作品,总是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凸显着生命的本质,追寻 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迟子建也认为:“写作不管关注的是什么,都 要在作品中建立起自己的生命观和世界观”啊生命的感悟和理解是 迟子建小说创作的核心。在她的作品中,始终流淌着一种激情与伤感, 这既来源于她对人生与生命的感悟,又来源于她对生与死的深刻思 考。阅读迟子建的小说,就仿佛是与作家在进行一次精神对话,总是 能激起读者深刻的感动和深邃的思索,原因就在于,她在创作时融入 了她全部的生命感悟和体验,她是在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谱 写关于生命的动人乐章。 扬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j 】文学遗产,3 0 0 3 年第5 期第1 7 页 。迟予楚周鬃薯文学的第三地【j 】当代作家评论,2 0 0 6 年第4 期第4 7 页 , 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生命与自然的契合 迟子建的小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一般小说都会有的跌宕 起伏的情节,也不是鲜明复杂的人物形象,而是她对自然如痴如醉的 描写。她是一个对自然满怀深情的作家,对自然的书写是她小说中最 具艺术魅力和灵光闪动之处。自然不仅是她创作的基础,灵感的源泉, 也是给她生命启示和感悟的哲人。解读迟子建的生命意识,离不开对 她自然观的解读,也可以说,解读自然是解读迟子建生命意识的一个 重要窗口和途径。 1 1 自然情结和童年记忆 在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中,对自然风物的出色描摹无疑是最具魅力 的地方:阳光、月亮、树林、河流、野草、鲜花、晨风、雾霭、露珠、 青蛙、小鸭、蜜蜂这些平平常常的自然之物进入到她的小说中,、 都显得鲜活灵动,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平凡如土地,在迟子建笔下也 熠熠生辉,映现着生命的孕育与希望:“土地真是奇妙,只要是点了 种,到了秋天就能从它的怀里收获成果。别以为成果是千篇一律的, 它们出土时姿态万千,可见这土地是多么奇妙,让它生什么它就生什 么。圆鼓鼓的白土豆出来了,它的皮嫩得一搓即破。水灵灵的萝卜也 出来了,它们有圆有长,圆的是红萝i - ,长的是青萝卜。宛若荷花骨 朵一般的蒜出土时白白莹莹,而胡萝卜被刨出时个个颜色金红。每逢 这种时候,大地上人欢马嘶,羊叫狗吠,一片沸腾。”( 日落碗窑) 这段描写清新而明快,透露出迟子建对土地的无比钟情,读之令人不 由产生一种生命的欢跃。从这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描写中,我们不仅 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同时也能体会到作家对自由、舒展的生命 形式的向往和礼赞,对大自然的倾心热爱。 利用自然之物来给小说命名,对迟子建来说是极为常见的。原 野上的羊群、亲亲土豆、日落碗窑、河柳图、鸭如花、芳 草在沼泽中、微风入林、草地上的云朵等等,这些小说的名字, 生命之光烛照下的写作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论 无不可以看作是一幅幅自然风景画卷的题名。而且,迟子建也非常善 于拿大自然之物、景作比喻,比人物的肖像,人物的心理,人物的情 感等。精灵般的乡村小女孩“两个脸蛋宽阔得象两片丰盈的张开的荷 叶”( 草地上的云朵) ;瘦弱萎靡的陈奎像“一条拥有一只浆的船”, 孟和哲韧性而强健的身躯如“一棵旺盛生命力的树”,而被激情点燃 的两个人“是这林中两株扭曲在一起生长的植物,茁壮、汁液饱满, 不可分离”( 微风入林) ;王锐喜欢口琴的两行绿色方格小孔,“感 觉那里面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林秀珊看来,“疾驰的特快列车像脱 缰的野马,不紧不慢的直快列车像灵巧的羊在野地中漫步,而她常乘 坐的慢车,就像吃足了草的牛在安闲地游走”( 踏着月光的行板) 等等。小说中比喻的世界就是自然的世界,也因此使比喻有了生命。 这些带着自然芬芳气息和盎然生机的比喻,对于日渐远离自然,特别 是生活在机械呆板、浮躁喧嚣的城市的人们来说,不啻是一湾清凉透 心的山泉,带来朴素清爽而又鲜活灵动的愉悦感。 有论者注意到了迟子建小说的诗化特征,指出她的“小说有着朦 胧宁静的诗美,有着蕴藉深邃、虚实相生的特点,能把读者引进广泛 的联想和想象的境界。砌而诗化特征则又与迟子建小说中独具匠心的 意象塑造密不可分这些意象大都是由自然之景、之生灵去担当的。 如东窗里反复出现的脂粉豆花;朋友们来看雪吧那铺天盖地、 纯洁无瑕的白雪;鸭如花中充满灵性、优雅的鸭群;河柳图中 时而殷红、时而碧绿、时而米黄色的河柳;草地上的云朵中身躯 雪白,有着长长的脖颈、脚、嘴,无忧无虑在草地上游走的白鹤等等。 这些美好、生动、新鲜的意象更能激起人们的情感,使人们想象的翅 膀进入审美的天地,也使迟子建的小说更含蓄、更深邃、更空灵也更 富有诗情。 迟予建的艺术世界是离不开神奇的大自然的,“本质上,迟子建 是一个自然风景画家。文字是她作画的工具,人物和情节也不过是她 翟苏民魅力来自小说意境的构置一一读迟子建小说河柳图鸭如花l j l 小说评论,2 0 0 2 年第2 期第6 4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的颜料的一种。”回一个将自然仅仅作为衣食住行等物质来源的人,是 不会将自然描绘得如此诗情画意的,也不会对自然表现出这样的审美 意向。而她对自然的畅心阅读与理解,正暗示了作家内心深处对自然 的憧憬和向往。迟子建本人也曾以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过她对大自 然的深情:“我恰恰是由于对大自然的无比钟情,而生发了无数人生 的感慨和遐想,靠着它们支撑了我的艺术世界”,圆“我对大自然的 好奇心,远远大于对人的好奇心在大自然中,我能感受到它的清 新、滋润,温暖和哀愁,我能看见某一片树叶因为失宠于风而面露的 憔悴之色,我能听见鸟几对一片云彩的求爱之声。大自然每时每刻都 在上演着戏剧,就看你有没有悟性去发现它。我的小说离不开大自然 的关照,离开它我就不好说话了”。 可见,对大自然的钟情与热爱, 是迟子建创作的原动力之一,也是支撑她艺术大厦的重要支柱。 为什么在迟子建的内心深处,大自然会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为 什么在她的小说中自然之美会焕发如此的光彩?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 童年记忆在她心目中留下了永远不灭的印痕。童年是一个人生命的初 始阶段,是全部人性展开的起点。童年经验可以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 深刻的影响,作家童年经历对创作的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童年经 验作为先在意向结构对创作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般地说,作家面对 生活时的感知方式、情感态度、想象能力、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等, 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他的先在意向结构。对作家而言,所谓先在意 向结构,就是他创作前的意向性准备,也可理解为他写作的心理定势。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先在意向结构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建立。整个 童年的经验是其先在意向结构的奠基物。就作家而言,他的童年的种 种遭遇,他自己无法选择的出生环境,包括他自己的家庭,他的父母, 以及其后他的必然和偶然的不幸、痛苦、幸福、欢乐,社会的、 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自然的条件对他的幼小生命的折射,这一 唐韵色彩之美和距离之美一一比较迟子建两类题材小说的刨作风格【j 】解放军艺术学 院学报,1 9 9 9 年第2 期第”页 0 迟子楚方守金自然化育文学的精灵一一迟子楚访谈录【j 】文艺评论,2 0 0 1 年第3 期 第8 0 页 。迟子建夜晚会唱歌的草【j 】小说选刊,2 0 0 2 年第2 期第5 页 6 生命之光烛照下的写作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论 切以整和的方式,在作家的心灵里,形成了最初的却又是深刻的先在 意向结构的核心。” 迟子建的童年是在黑龙江畔北极村的姥姥家度过的。北极村是中 国最北的一个小村子,只有几百户人家,和俄罗斯隔河相望。那里虽 然人烟稀少,却是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 在与姥姥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她无拘无束地融入雪野、河流、松林、 月色、菜园以及乡间柔软的小路,尽情地领受着大自然的赐予。这一 段生活在迟子建后来的人生和文学创作中发挥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对这段经历,迟子建曾多次满怀深情地回忆,“小时侯住在姥姥家, 每天早晨起来,看到太阳从俄罗斯那边升起,常常有一种非常奇妙的 感觉。”o 大雪、炉火、雪爬犁、木刻楞房屋、菜园、晚霞等都是她童 年时最熟悉的事物。即使成年之后迟子建印象中比较深刻的还是童年 经历中的自然画面与生活场景,脑海中时常浮现的还是童年时家乡的 山峦、河流、草滩,她似乎还能闻到花草的香气,闻到河流的气息, 并经常地将这些事物写在她的作品当中。假如没有童年时被大自然紧 紧相拥的那种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经历,迟子建在读大兴安岭师专时就 不会热爱上写作,也就不会经常仔细观察自然景色的变化,每天记日 记、练笔,为她后来成为作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姥姥家木刻楞房子 前后生长的植物给了她最初的生命启示。在昼长夜短的夏天里,那些 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但北极村的夏天是极其短暂 的,童年的迟子建经常看到,当很多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 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 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她痛心和震撼。从早衰的植物身上 她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但同时她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 因为许多衰亡了的植物,在转年的春天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看 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迟子建曾回忆说:“我对人生最初的 。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j 】文学评论,1 9 9 3 年第4 期第5 9 页 。迟子楚方守岔自然化育文学的精灵一迟子楚访淡承f j 】文艺评论,2 0 0 1 年第3 期 第8 0 页 7 硕士学位论文 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在植物的生死交替 间,迟子建获得了对人生命运的理解和感悟。也许正因为从自然中悟 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从容,命运的沧桑和无常,迟子建总让她小说中的 人物以平和超然的心态对待命运,对待各种不期而至的天灾人祸,即 使沉重如死亡,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悲痛和忧伤,因为生命恰如野草,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轮回本来就是再平常不过的自然逻辑 1 2 灵魂的家园 人生活在世界上都需要一个家。除了一个物质的家,可以使身体 得以安顿和休憩外,人还需要一个精神的家园来抚慰在尘世漂泊的灵 魂,确认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度过的如田园牧 歌般的童年给迟子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乡的白雪、月光和秋色永 远地笼罩着她,不管她走向哪里,她生命的根始终扎在给她无数灵感 和启示的大自然中。所以当长大后的迟子建走出大兴安岭到西安、北 京、哈尔滨等地求学、工作时,繁华都市的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由衷 的欣喜和兴奋,反而是恐惧和伤感:“我走在异乡的街头,在黄昏时 分,看着混沌的夕阳下喧闹的市场和如潮的人流,我心底有一种说不 出的失落感。我背离遥远的故土,来到五光十色的大城市,我寻求的 究竟是什么? ”( 原始风景) 即使她后来定居城市,每年也有几个 月住在故乡,如果她在城市里太久,就会心烦意乱,一定要到山清水 秀的地方,双眼看到自然景观,才会安静下来,所以她说:“我对城 市怎么也热爱不起来,我的故乡不仅意味着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 休息的地方,那是灵魂的归宿”。对于迟子建来说,大自然绝对不是 仅仅作为给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的物质之需而存在的,那是她灵魂的故 乡,是回避和疏离喧嚣尘世的精神家园。 在迟子建笔下,大自然是纯真美丽的,它总是可以抚慰人们痛苦 的心灵,疏导人们郁积的情感,使人们忘却人生的诸种不如意,感受 到生命的美好,汲取到生命的激情,获得精神的净化和超脱。原始 风景里心事苍茫歌声忧郁的父亲,被贫穷放逐出音乐的殿堂,忍受 迟子楚寒冷的高纬度一一我的梦开始的地方【j 1 小说评论,2 0 0 2 年第2 期第3 5 页 0 肖晓岚迟子楚故乡天下飘雪【n 】北京青年报,2 0 0 2 年1 1 月3 日 8 生命之光烛照下的写作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论 风景里心事苍茫歌声忧郁的父亲,被贫穷放逐出音乐的殿堂,忍受 着寂寞、失落和凄凉走进了寒冷而人烟寂寥的大森林,在月光下他获 得了精神的超脱;疯人院里的小磨盘中的小磨盘的妈妈,死了丈 夫,自己带个儿子,还有一身病,在生活的重压下,整个人就像“一 片荒芜的原野一样,让人看不得”,却很爱看晚霞,“一旦西边天弥漫 了橙黄或嫣红的晚霞,她就会溜出灶房,出神地看上一会儿。每回看 了晚霞回来,她的眼神就有了光彩,干活时更加卖力了”。额尔古纳 河右岸中的老女人说:“我郁闷了,就去风中站上一刻,它会吹散 我心底的愁云;我心烦了,就到河畔听听流水的声音,它们会立刻给 我带来安宁的心境。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 越过 云层的晴朗里的梅红和文医生都曾历经人世的苦难和沧桑,都有一 颗浸透了忧伤和痛苦的心灵,他们最后都选择了无比包容的大自然作 为自己的归宿。就像爱默生所说“如果一个人是挚爱自然的,那么他 的内在器官和外在器官就总是息息相通的。他与苍天和大地的神 交就成为他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他与自然独对时,一股激 越的欣喜将流遍周身,即使他本来正不胜伤悲。,自然说,他是我的造 物,纵然有各样的忧伤缠绕着他,但他与我同在就会感到快乐。”o 只 有在博大丰厚的大自然的怀抱里,人们才能把生活的苦难和忧伤都置 于此时世界之外,获得生命的温馨和美好。 大自然与人类社会,作为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场所,应该是和谐统 一的。然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却经常处于尖锐对立的情 势之中。现实社会中生活的纷争、忧患、得失以及人生的忧伤和痛苦, 使大自然显得格外清幽,纯洁、本真。置身于大自然之间,人们常常 会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感受到天地的悠久,人类的渺小,从而 减淡名利之心,使人格净化,灵魂归真。崇尚自然、眷恋自然的传统 在中国古已有之,左思的“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陶渊明的“久 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都流露出对喧嚣尘世的厌倦情绪。同迟子 建都市乡村都市的生活方式相一致,迟子建也总让她小说中 。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 9 9 3 第5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的人物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里,让青山绿水、草原湖泊、蓝天白云、朝 霞夕阳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灵。原野上的羊群、热鸟、逆行精灵、 芳草在沼泽中、相约潇逸阁、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等都有一个 由都市到自然、到宁静和谐的乡村寻找精神家园和生命活力的人物。 离开了大自然,他们的心灵就会枯萎,生命也会变得黯然无光,倍感 痛苦空虚。迟子建对小说原始风景的创作过程的回忆印证了这一 点:“残春之际,我只身来到西安,本想在爱情中使焦虑的精神变得 滋润,使雨露能温柔地打消我对青春和生命等等的怀疑。结果我发现 回到那里,我的心变得更加狼狈,世界以前所未有的喧闹向我敏感的 精神世界宣战。就在这时,我躲在医院楼顶的一间小屋内,流着臭烘 烘的热汗开始了原始风景的写作。我很快带着失望和悲观的 情绪回到大兴安岭。那里的天空、云彩和好空气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我徜徉于家中青翠欲滴的菜园,听着左邻右舍为着朴素的生计而辛劳 的故事,觉得信心和生命又变得坚定和可爱起来,九月我返回北京, 从容地写完它的下半部,而且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对她和她笔下 的人物来说,只有置身于广阔而生动的大自然之中,让生命浸润在每 一片日光、每一株草木、每一丝微风之中,在与自然的肌肤相亲、心 领神会的交流中,才能切实触摸到自我生存的依据,探寻人类生命存 在的价值与意义。我们不能将迟子建的走向自然简单地归结为“对苦 难人生的一种逃避”,o 须知背弃社会,走向自然本身就是对人生丑恶 的一种反抗,就是对真善美的一种追求。他们走向自然,只是为了求 得心灵的安慰,摆脱现实的苦痛,得到精神上的自由解放,从而使人 生存得更有意义。他们并非看破红尘,寄情山水,否定生命。他们并 没有在自然中一味沉溺,一去不复返,而是带着自然的慰藉,带着重 新获得的人生勇气,带着胸中激荡着的生命激情,又重新走向那充满 忧患的现实世界。 然而,尽管自然在迟子建笔下如此美好和神秘,但她更多以一种 挽歌情调来书写自然。就像她自己所说:“其实我在作品中对大自然 迟子建迟子建文集自序f l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7 9 9 7 第2 页 。马字飞理想世界的是构与现代性的失落【d 】黑龙江大学硬士论文。2 0 0 2 年6 月答辩 加 生命之光烛照下的写作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论 并不是纵情地讴歌赞美,相反,我往往把它处理成一种挽歌,因 为大自然带给人的伤感,同它带给人的力量一样地多。”国行乞的琴 声讲述了几十年前,一个音乐学院的学生来到若梅湾,结识了农家 少女惊禅。乡村澄澈的晴空、碧绿的湖水、青青的芦苇、一望无际的 麦田和惊禅那满含善意温情的目光,深深地撼动了他。多年之后,已 是风烛残年的他再次来到若梅湾,然而昔日那小小的宁静的村落已成 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镇,湖水荡漾芦苇青青的若梅湾只能成为 老人记忆中的画面。小说犹如一曲忧伤哀惋的挽歌,充满了自然与人 类渐行渐远的一种无奈的伤感和叹息。 这种挽歌情调在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生活着一支以放养驯鹿为生的鄂温克部落。几百 年来,他们在大兴安岭的莽莽密林中,逐驯鹿喜食食物而居,喝山溪 水和桦树汁,穿兽皮,代步工具是桦皮船和驯鹿,甚至他们死后也不 是埋在沉闷的地下,而是“风葬”于树木之间,享受着清风明月的陪 伴。他们信仰万物有灵,亲近自然,爱护自然,和自然保持着最纯粹 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他们从来不像后来进山的汉人那样砍伐鲜树 做烧柴,他们用来烧火的是“自然脱落的干枯的树枝,被雷电击中的 失去了生命力的树木,还有那些被狂风击倒的树”;即使驯鹿也“吃 东西很爱惜,它们从草地走过,是一边行走一边轻轻啃着青草的,所 以那草地总是毫发未损的样子,该绿还是绿的。它们吃桦树和柳树的 叶子,也是啃几口就离开,那树依然枝叶茂盛”。但是,由于对大兴 安岭森林的过度砍伐,自然生态急剧恶化。这支部落在山林中的生活 也越来越艰难,驯鹿可食的苔藓逐年减少,猎物也越来越少,他们只 好结束祖祖辈辈的游猎生活,下山定居。小说由于是以一位年过九旬 的老人的口吻讲述,因而充满了今昔对比的沧桑感:“那时额尔古纳 河右岸的森林,不仅有遮天蔽日的大树,而且河流遍布。如今这 些小河就像滑过天际的流星一样,大部分已经消失”,“这几年,树 木因过度砍伐越来越稀疏,动物也越来越少,山风却越来越大。”而 迟予楚文能畅饮天河之水一一迟子建访谈录【j 1 花城,1 9 9 8 年第1 期第1 1 9 页 l l 硕士学位论文 一个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是其文明即将结束的前 兆,特别是这个部落最后一个萨满妮浩的死亡,更意味着这个信仰万 物有灵的民族和大自然进行神性沟通交流的被切断。这部小说不仅表 达了迟子建对大自然被无情破坏的焦虑和愤慨,更有她对被迫走出山 林的鄂温克民族命运的深深同情。在澳大利亚访问时,迟子建曾对那 些在灯红酒绿的城市里挣扎生存的土著发出感慨:“面对越来越繁华 和陌生的世界,曾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他们,成了现代世界的边缘人, 成了接受救济和灵魂拯救的一群! 我深深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哀愁和 孤独! ”o 这又何尝不是她面对被迫定居的鄂温克人的感触呢? 额尔 古纳河右岸既是一曲哀惋悱恻的自然的挽歌,也是被现代文明挤压 下的弱小民族的挽歌。 “任何文本都是源于社会和时代的物质与精神的发展运动,再纯 粹、再个人化的记忆也不可能完全背对着历史与现实。”。如果说童年 记忆已浸入她的血液之中,化为挥之不去的自然情结久久萦绕在她的 文学世界,那么她文本叙述的另一个更大的推动力则来自外部世界的 刺激。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从古老的农业文明大踏步迈 向以工业化、都市化、商业化为特征的现代文明。经济发展了,人与 自然的关系却日趋紧张,森林减少了,湿地减少了,被污染的河流却 越来越多,沙尘暴天气越来越频繁。而同时物质的力量日趋强大,渐 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人们逐渐迷失了自己,沦为物质的 奴隶,沉湎于物欲的满足。特别是在钢筋水泥和各种人造网络的现代 都市里,人们丢弃了与大自然相濡以沫的亲近感,而沉迷于欲望与名 利的拼杀,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大度平和之气,成为栖身在高楼大厦里 的无家可归、疲惫无根的漂泊者。行乞的琴声中那个垂暮的老人 在高楼矗立、店铺琳琅的若梅湾,领略到的不是几十年前惊禅那温情 脉脉的目光,而是贪婪、麻木、嘲讽。最后当他离开人世时,才从一 只街头卖艺的猴子眼睛里看到了他渴望已久的温情和善意。所以迟子 迟予建假如鱼也生有翅膀一一迟子建最新傲文叫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 0 0 5 第1 4 0 页 刘传霞论作家迟子建的自然观【j 】理论学刊,2 0 0 2 年第l 期第1 2 1 页 1 2 生命之光烛照下的写作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论 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性救赎的抒发,与古代文人失意后放浪山水、 在物我相忘中放逐自我是不一样的,她更多地表达了一个现代知识女 性对人类社会演进的代价的焦虑和对现代文明的质疑。 1 3 回到生命的自然状态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不仅大自然遭到了人为的破坏,人类 渐渐地远离大自然,人类也渐渐地远离自身天然的本真。迟子建不但 崇尚大自然,将自然作为精神的家园,她也希望生命能够归返那种解 除了一切外在束缚的、本真的自然状态。生命的自然状态意味着一种 原始的、先验的、出自人天性的、未经人类文明濡染的生命状态。在 迟子建的文学世界里,处于自然状态的、没有受到人为干预的生命才 是理想的生命,所以它不仅是一种生存哲学,也是一种价值标准。 1 3 1 生命强力 生命的自然状态首先意味着野性未泯的生命强力。在迟子建的小 说中,倍受推崇的就是那些强悍粗犷的人物。如香坊中的商人马 六九、伪满洲国中的土匪胡二等人物都充满了力量感和野性美。 这里特别要说的,是迟子建笔下的鄂伦春族人物形象。在迟子建少年 的记忆中,鄂伦春人就以“马背上的民族”的形象给她带来强烈的震 撼、好奇和羡慕,她称赞他们“游荡在山林中,就像一股活水,总是 让人感受到那股蓬勃的生命激情。”回对这个出没于深山老林之中,游 荡在江河湖泊之上的民族,迟子建以满腔的爱意来描写他们,赋予了 他们刚烈骁勇、坦率重义、豪放热情的气质。他们的男人“脸膛全都 是紫红色的,显出他们充沛的血液”( 树下) ,女人“身材不高,但 格外健壮,屁股和胸膛都鼓鼓的,给人以一种喜悦之感。”( 伪满洲 国) 他们喜欢喝酒,待客之道是“把客人灌得酩酊大醉”( 伪满洲 国) ,但这种让人似乎受不了的热情并不惹人反感,因为他们的热情 豪爽,浑然天成,出自真心,毫不做作。他们“说话从来都粗声大气 的”,不是“喊”就是“吼”( 微风入林) 。他们是山林之子,自然 之子,不惧风霜雨雪,不畏电闪雷鸣,在天地宇宙之间,尽情挥洒生 迟子建假如鱼也生有翅膀一一迟子建最新散文【岫长涉:湖南文艺出版社,2 0 0 5 第3 4 页 1 3 硕士学位论文 命的激情和活力。 与这些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物相反的是一些文明世界里身体单薄、 软弱萎靡的人物。他们大多念过一些书,斯文有余而生命强力不足, 香坊里的秀才邵明伦、日落碗窑里的老师王张罗、月白色的 路障里的张日久、热鸟里赵雷父亲等都属于这类形象。在这里, 文明在野蛮面前总是显得那么尴尬,那么狼狈,那么苍白、虚弱。微 风入林就鲜明表现了迟子建的这种文化价值取向。鄂伦春人孟和哲 身上洋溢着的野性之美和陈奎的暮气沉沉呈现出鲜明的对比。作者多 处使用充满雄性的句子来形容前者,如“像一头从森林里跑出来的 熊”,“像一头被激怒的公牛”,“像奔跑在地平线上的野兽”,“像一棵 经历了千万年风雨依然挺拔的苍松”等等突出了他的阳刚之气。而教 师陈奎却是“满身暮气”、“声音弱得像蚊子哼”的“蔫茄子”。方雪 贞“女客”被吓走,丈夫陈奎无可奈何,只会到妻子的单位吵闹,要 求赔偿;而孟和哲则以自己的充溢的热情和生命活力给方雪贞进行治 疗。在东山坡、桦树林、青草地、菊花丛这些富有诗意的自然之境里, 孟和哲将自身的“生命力”注入到方雪贞的体内,唤醒了她的激情和 活力,将她从枯萎的状态中解放了出来,变成了一棵“茁壮,汁液饱 满”的“植物”。 在这里,迟子建对野蛮的礼赞和对文明的批评似乎是逆历史潮流 而动,显得有些保守。但是,如同卢梭在将文明人和野蛮人详尽对比 之后赞美“高尚的野蛮人”一样,迟子建对野蛮的礼赞、对原始生命 强力的呼唤也包含着她对文明和野蛮关系的思考。人类创造了文明, 文明将人类引出了蒙昧和野蛮,但文明在使人的社会属性丰富的同 时,又束缚了人类追求自由、追求自然的天性。巴尔特是这样给文明 下定义的:“人类统制自己的原来与基本的情性,谓为文明。”o 可见, 文明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以克制本能为己任,就与野蛮处于尖锐的对 立之中。应该说,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双重后果。一方面,文明无疑是 一种进步和开化,它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转自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2 第1 1 4 页 1 4 生命之光烛照下的写作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论 和改善;但另方面,文明也可能造成人的生命活力的衰竭,青春激 情的枯萎,生命意志的脆弱。所以迟子建也明确道出,“文明其实是 一把双刃剑,它在把野蛮和愚昧修理得无比光滑的时候,也把掺杂其 中的一些粗糙而又值得人类永久拥抱的美好事物给无情地磨蚀掉 了”,“人类文明进程,很像是把一匹野马牵进城,它变得格外温驯之 后,其野性之美也丧失殆尽”;叭。我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总是心怀 警惕。文明有时候是个隐形杀手当我们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而战 战兢兢地与文明接近时,人适应大自然的能力也在不同程度地下降。” 。不过,她对文明的抨击主要是基于对文明现状的不满,是基于对更 高层次的更为健全的人类未来文明的向往,而并非真的要彻底抛弃文 明;她对野蛮的礼赞也并非真要回到原始,而是试图用野性救助文明, 让文明容纳野性,从而使文明更加充满活力。这样的思考,看似保守, 其实是一种更为超前的历史眼光。 1 3 2 率真的人性 率真的人性也是生命自然状态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何谓真? 庄 子渔父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 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可见“真”是与世俗礼法 相对立的人类自然本性,是未蒙教化的朴素淳厚的人性。迟子建对这 种自然、率真、纯洁的人性极为倾心。逝i 1 1 ) 、日落碗窑、朋友 们来看雪吧等展示了乡村中自然、和谐、真挚的入与人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吉喜,还是关氏父子,胡达爷孙都是那么浑厚、真情,他们都 有一个善良简单的灵魂,没有丝毫的虚伪做作,按自己的本性自在地 生存。而晨钟响彻黄昏里的女作家陈小雅美丽高贵却又矫揉造作, 作者宁可让主人公马加文爱上率性而为的女贼“菠萝,也不愿爱上她; 岸上的美奴中的张多多只有十几岁,长得并不漂亮,可“自以为 有倾国倾城的美”,上课故意迟到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走路一蹦一 蹦的,象根会走路的弹簧”,“呈现着一股植物过分早熟的妖冶之气”; 格局里的伊平秀是个中年妇女,却“总要打扮成十五六岁小姑娘 0 迟予建2 0 0 1 年日记【j 1 作家,2 0 0 2 年第2 期,第5 6 页 迟予楚北方的盐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 0 0 6 第2 4 2 页 1 5 硕士学位论文 状”,而且喜欢搔首弄姿,在男人面前故意现出小女孩的娇憨和妩媚, 当面甜言蜜语,背后说三道四。对这些违背了本真人性的人物,迟子 建一律对他们予以否定和批评。 席勒曾经指出:“我们的童年是在文明人类中还可以遇见的唯一 未受摧残的自然状态。”o 与完全社会化的成人世界相比,儿童尚未被 文明社会和成人世界的世俗尘埃所浸染,没有尝到生活的忧虑与重 荷,因而能保留一颗单纯的心灵,一种新奇鲜活的想象力,一种在与 世界交往时不受羁绊的自我中心状态。迟子建不仅描写了许多纯朴率 真的儿童,还经常以独特的儿童视角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清新、质朴和 纯真的审美天地,在那里人们可以尽情地回味童年的天真、烂漫,享 受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享受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北极村童 话、清水洗尘等都是用儿童视角来叙述的,不仅有着清新、朴素 的文学气息,也隐含着对大人世界的怀疑和对约定俗成生活的质疑和 反叛,如迎灯和老苏联在当时严酷的政治气候里的友谊,天灶执意用 清水洗澡的愿望。需要指出的是,迟子建并不是借助童年视角来拉开 时空距离,她的童年视角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她把童年当作理想的圣 殿来朝拜、供奉,用一颗童心来关照世界,理解人生。儿童视角的叙 述是迟子建找回人性纯真的一种努力,包含着她对人性的批判和赞 美。 1 3 3 情欲与性爱 迟子建小说中能体现生命自然状态的还有那些不受物质功利污 染,不受道德规矩的羁柬,优美、健康、自然、合理的原始情欲和性 爱。情欲与性爱的满足是每一个生理、心理健康的生命个体自然的内 在的本能与渴望,是人类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合理需求。迟子建在 小说中主要表现男女自然健康的性爱欲望和率直行为,这种行为既不 受金钱物质关系的掣肘,又不受道德外衣的包装,没有半点虚饰与做 作,这种欲望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