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冯霞.doc_第1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冯霞.doc_第2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冯霞.doc_第3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冯霞.doc_第4页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冯霞.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初等教育专业(理) 冯霞指导老师:黄文静摘要: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一个亮点,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或能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正因为如此情境创设已越来越被教师所重视。然而,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偏差也随之出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针对重点、难点创设情境,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选取趣味性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度的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注重思考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选择性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进而刺激学生模式化疲劳。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创设 误区 原因 对策Introduction 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situation creation myth and the countermeasuresStudent majoring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Name:Feng Xia Tutor:Huang Wenjing Abstract:Situational teaching is a highlight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 good teaching situation or can stimulat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desire to explore, or to highlight the teaching focus, to resolve the difficulties of teaching. Because of this situation has been more and more teacher attention. Howev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curriculum reform, some problems and deviation in situation creating also arise. Therefore, in teaching, we should focus on key, difficult situation,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selection of interesting material to create situation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moderate contact life situation, to arous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mathematics; pay attention to thinking to set up the situa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students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h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selective, and thus stimulate the student model fatigue.Key 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Situation creation, Misunderstanding, Reason, Countermeasures引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教师常用的一种策略,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思维,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注释: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由此可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激发学生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比较而言,小学数学的情景创设不同于初中数学情境创设,小学数学情境创设重点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发现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对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知识水平及抽象思维增强,这时教师就会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特征来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奇”中激“趣”,在“思”中探“趣”,在“惑”中生“趣”。笔者对此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综述发,笔者主要通过查阅期刊和阅读相关的书籍及上网查询,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并总结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1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情境的创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许多一线的教师也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不断地进行情境创设。然而,一些热闹的情境创设是否真正的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其中许多不容乐观的现象,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情境创设,让它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而不是创设一些流于形式、偏离重点、无思维深度、了然无趣、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创设。1.1 目标模糊化,缺乏正确引导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提供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土壤,不能偏离重点,模糊教学目标。为教学内容提供服务,是进行情境创设的核心和前提。而有些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却是在兜圈子、猜谜语、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虽然看上去课堂气氛“浓烈”,却淡化了教学的本质内容。所以,没有真正服务于教学的、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例如:在笔者实习期间,笔者听了一节认识乘法,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在啄虫子?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生7:那两座房子是小鸡家的还是小兔家的?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象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生9:我发现那座大房子门前有路通向小桥,而小房子门前却没有路。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此情境创设的重点是什么?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抑或想象作文课?虽然气氛之热烈是空前的,可课的性质却变了。其实,在出示情景图后教师只要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两种,即鸡和兔)它们是怎样站立的?(兔是每2只站在一起,鸡是每3只一堆)接着引导学生2只2只地数小兔,3只3只地数小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这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初步感知了“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接下来学习乘法的含义作了必要的准备。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1.2 内容过分生活化,远离教学本质新课程指出:“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应该你说,这一新概念相对于脱离生活的倾向,是有针对意义的。但是,有一些老师并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创设情境,而是过多地关注形式,追求时髦,迎合课堂时尚理念,以为只要创设了生活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也不管创设的情境是否适当,是否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在倒数的认识这一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互为”的含义,上课开始,设计了如下的情境。师:昨天我跟你们见了面,相互成为了朋友,好朋友见面,一般会怎样?学生头雾水,停了几十秒,学生还是不知如何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有点急了,只得自己说:好朋友见面,一般都是握手,是吧?谁来表演给大家看看。(一名学生走到讲台前,和老师握手)师:来,举高点,握给大家看看。几个人才可以握手?(生答:两个人)师:一个人能握手吗?(生答:可以)。一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个人握手。师:那还是得用两只手,有两只手才能握手,同意吗?(生答:同意)。师:昨天,咱们已经认识了,相互成为了朋友,你是怎么理解“相互成为朋友”这句话的?这个教学片断初看上去似乎非常“漂亮”,其实透过表面大家可以看到它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整个情境创设让学生一头雾水,课一开始就以“交朋友”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互为倒数”中“互为”的意义,学生这时还没有认识倒数,更谈不上去理解“互为”,也就是不可能对之产生困惑、矛盾,又怎会积极主动地去理解“互为”的意思;再者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而不是理解“互为”的意思,情境创设应着力于为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像这样的生活情境只是一种形式,其价值又为几何?情境的创设不应只追求表面上的热闹和花哨,而应力求创设使学生个体产生认知冲突、惑感、矜持等情绪体验,从而驱动学习个体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既然“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我们是否可以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做如下概括:“生活问题 数学问题 数学模型 数学问题 生活问题。”周玉仁著.小学数学教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102页。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需要让孩子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我们常说,数学教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不能只“烧中段”,应该是“烧全鱼”。这里的鱼头,应该是产生数学问题的情境和数学抽象;鱼中段应该是数学的符号变换,包括数量计算和逻辑演绎、经验归纳以及空间联想;鱼尾应该是数学的应用。当然数学也是来源于生活且能用于生活的。所以,“生活化”应与“数学化”结合起来,而且,生活化情境也应是有选择的,应是现实的、适度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应避免虚幻和幼稚化倾向。笔者不是反对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生活化,但反对把生活化作为数学课情境的单一追求甚至是唯一追求。情景教学的生活化要适度,因为适度的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是有利于教学的。(关于这一点,下面情景创设的对策里会提到的)1.3 手段多媒体化,教学过程浮华低效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再如:教学圆的周长。某位教师用课件在屏幕上演示:直径为1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师:从刚才的演示中你发现了什么?生1: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了3分米多一些。生2:圆的直径为1分米,圆的周长为3分米多一些。生3: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再来看直径为2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你发现了什么?(课件演示)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直径为3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混动一周,你会发现什么?(课件演示)师:谁能根据刚才的演示,说说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呢?此案例中,该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三次用圆板滚动的动态情境,使同学们很快的“发现”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结论。然而他们没有猜想,没有验证,他们只是作为教师预设的教案的忠实的观众、听众,他们只能从属于教师的活动而不能实现自主的学习和发展。这样的教学,又怎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呢?没有亲自动手操作实践,他们又怎能相信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呢?如果在一开始,让学生先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有怎样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小组测量几个不同的圆的周长与直径,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探究者、实践者,尽管这样做会比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可能会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新教师在实习阶段也常常看到,很多课件刻意追求华丽的视觉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哗众取宠、喧宾夺主的现象,干扰了重点难点的教学,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其效果适得其反。如有些课件为了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制作了一些卡通小动画、小图片,文字背景采用鲜艳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结果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而不能“自拔”,连老师在说些什么都顾不上听。老师也常常被课件所累,学生成了课件的观众,忽略了传统板书的重要性,实际上同多媒体课件相比,板书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与思考所学知识。黑板板书是多媒体替代不了的,多媒体也不可能替代一切。情境创设过分依赖多媒体还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动眼多、动手少、思考少,极大地削弱了他们时间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2 总结产生误区的原因根据前面情境创设产生的误区我们总结出产生的原因: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2.1 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不够在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性和猎奇心理创建了许多的多内容多形式的情景教学,让学生们在充满快乐和高吸引力的课堂中学习。但是当教学老师过分地看重学生的参与性和课堂气氛,就会出现教学目标模糊化,缺乏正确引导;还有的老师纷纷把目光投向多彩的生活,寻找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创设了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数学情境中探索知识。但是,当教学内容过分生活化时就会使我们的教学偏离教学原来的本质。还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多媒体的普及,这些都给情景教学带来的新的血液,丰富了情景教学的内容。而且那些随之而来的课件大大的扩展了教学广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时候图片和视频文件比文字板书更加直接更加一目了然的好懂,但是当老师对多媒体的依赖越来越强时,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利于思维的发展的。当感官刺激过多时会阻碍他们的想象力,会削弱他们用脑的能力,会让他们的注意力从教学内容转移到视觉享受上来,从而淡化或者忽略真真的教学目的。这些不当的情境创设往往会导致情景教学形式化、模式化、没有深度内涵,太多的非数学因数会干扰教学的质量和偏离教学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遗憾地看到,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已被得到广泛好评和大量的运用但有些老师的情景教学的运用却收获甚微,尤其是对刚步入教学的新教师而言,对情境创设十分迷茫,在情景教学中有可能会收到相反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有大量教师都存在何谓“情景创设”、怎样把握“情景创设”的疑惑。很多教师认为:我只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上课前与学生互动、课堂教学中多涉及现实生活、课堂中学生间相互交流这就是新型课堂,这就是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但是,教师们是否把握住了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及多媒体的用量。小学生的自制力差、把握不住学习重点及难点、孩子上课的注意力时间不集中,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不应该把多媒体作为上课的主要手段。一个问题是否要涉及现实生活应用,就要想着这个问题是不是适合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这个生活实际情况适不适合这个问题,孩子能不能够理解教师所例举的生活实际情况。2.2 相关部门落实不够近几年来,国家教育部对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学质量及教师职业道德有大量的规范要求。国家教育部也对此提出了“新课改”,相应的政府部门也同时对在职教师进行新型教师培训。但是,笔者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到底有多少地区政府部门参透了何谓“新课改”;有多少在职教师理解“新课改”,课堂上成什么样才叫做“新课改”的课堂。现阶段有许多在职教师是老教师,他们已经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倒不能上好现在的讨论式课堂。许多年轻的“菜鸟”教师倒是明白何谓“新课改”,怎样才能将课堂上成讨论式课堂,但他们终究是“菜鸟”,缺少教学经验参照老教师上课,也因此新教师也难成“大业”!其主要客观原因为:相关政府部门对“新课改”落实不够,对教师的要求不高,也就形成了教师理解“新课改”,但把握不了它。上课知道要利用“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拨教学重难点,但不知道稍微用得不好就是教学失误,形成误区。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一堂好课就是以下两点:(1)课堂教学中是否有学生的情感参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2)课堂教学中是否有学生思维的参与,是否有学生对一个问题深入地思考与探究。而要达到这两点要求,笔者认为还是需要创设一个行之有效的情境。3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对策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目前,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和生活环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有效情境需注意哪些问题?我认为很多教师对这些问题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使得大家往往花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但并没有起到有效的作用。为此,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有效情境中,不但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1 针对重、难点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创设教学情境既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探究内容最贴切的情境,让学生及时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并很快投入到探究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把学生引导到建立数学模型上来。在教“可能性”这节课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有同样大小的球,分别标有19这9个数字,请你选择其中的4个球放入盒子里,使以下条件成立:(1)摸出一个球,一定是双数(2)摸出一个球,可能是双数 (3)摸出一个球,不可能是双数学生通过在此情境中的学习,不仅知道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还掌握了通过改变条件可以使确定和不确定的事件相互转换。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成功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3.2 适度的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华罗庚.优选学第一章,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充分理解掌握知识,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情境,出示了2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87、9.90、9.96、9.85、9.85。 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我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6是最高分,9.78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熟悉自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3.3 注重思考性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性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前面大家知道了过度使用多媒体来情景教学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思维的建立和逻辑的思考,而下面的对策就是针对这些缺点产生的对策。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就欲,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会引发学生的热情,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要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提高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思考性,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一定的发挥。如:笔者在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在进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笔者共提出三个问题:(1)如何才能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换化成长方形的面积?(2)为什么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剪开?(3)转化完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变成了长方形的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不仅掌握了如何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解决,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要沿着高把平行四边形剪开,最后也就顺其自然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种有思考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也真正的让学生做到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再如:笔者以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角的度量创设了情境。师:同学们,这是什么?(生:折扇!)师:(师渐渐打开折扇打到少半时)瞧!现在你想到了什么?(生:“角”)师:有关角你都知道什么呢?(生1: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生2: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生3:角有锐角、直角、钝角。)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生:角太小啦,没多大风!学生大笑)师:你们在笑什么呀?(师渐渐打开折扇打到多半时)瞧!(生:角变大了!)师:让我再来扇一扇吧!风大了一些!师:就这把折扇怎样才能让它扇出的风最大哪?生:让角尽量最大!生:全打开吧!看来,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和“角的大小”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出示课题:角的度量。师:看了这个课题,大家觉得要能正确进行角的度量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生1:要有度量的方法。(师赞许的点点头)生2:先要选择工具。(师:你是个细致的孩子)生3:还得了解工具会用才行。(师:你真善于思考。)师:那就让我们把这些问题排排队,共同研究如何度量角吧。这个课题的情境创设就不适合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而在此情境的创设中,教师“一把折扇”、一句“你想到了什么”,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使不同层面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活”的状态;其次,要有一定的新颖性,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能激起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和兴趣。此情境在“风大小”与“折扇角度大小”的关系中让学生对这一“有用、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产生了学习欲望,使身心都投入到情境创设的状态中;最后,要有灵活的技巧性,情境创设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要把“生活数学”课堂化,案例2通过对课题的设疑,加上教师适时的评价,让学生直奔主题,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提炼,很快进入下一步的实践探究活动状态。3.4 选取有趣味性的素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引用大家经常说的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使他们得到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是我们老师至始至终在追求的目标,所以关于第四点情景教学对策是贯穿任何一个教学过程的,是适用于前面三点情景教学对策的,也是对于老师们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许比什么都管用。不是有句话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么!”而趣味性的素材确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基石。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布鲁纳.心理学第十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17页。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数学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在教“循环小数”这一内容时,笔者创设了如下的情境:上课前,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从前,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 这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怎么数学教师上了给大家讲起了故事,这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通过故事学生也体会到了循环小数的“循环”之意,并且兴趣盎然。相信教师只要用真心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就不难挖掘出创设趣味性情境的素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2006.4余文森.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黄素兰.该为学生创设什么样的情境J.小学数学教育,2004,(12).7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8郑金碧.仅有趣是不够的J.小学数学教师,2005,(2).9杜紫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思考J.小学数学研究,2008(9).10曹学飞.讲究策略-创设有意义的情境J.辽宁教育,2010(5).11戴敖方.求真、求简、求实-反思当前教学情境教学的误区J.江苏教育研究,2007(11).12卢国文,玄春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中国农村教育,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