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动物意象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动物意象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动物意象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动物意象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动物意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诗经》动物意象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最可信赖的典籍之一。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传情达意的媒介,因此诗的解读首先要从意象着手。动物意象 在诗经中经常出现,鸟兽虫鱼活跃在很多动人的诗篇中。动物意象不仅承载者先民的 观念内涵和情感意蕴,更以自身的形象美、动态美打动着每一位读者。本文除了引言和结 语外,共分四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诗经动物意象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一 第一节是对诗经动物意象概说。内容包括目前学术界对意象概念的界定,诗经 动物意象的生成及相关诗篇。 第二节探讨动物意象的观念内涵。首先介绍了观念内涵产生的原因,进而通过分析动 物意象,挖掘它们身上所折射的先民的文化观念,具体表现为图腾崇拜观念、生殖崇拜观 念、祥瑞观念和比德观念。 第三节论述动物意象的情感意蕴。通过对比分析的手法,分两大部分论述:其一,婚 恋、相思之美,与之相对的是征夫、役人的生命困苦,并得出结论:和平与爱情才是古人 。乃至今人所真正需要的;其二,对有德者威仪之美的歌颂,与对道德沦丧者的辛辣嘲讽。 从中可以领悟周代礼乐文化的社会属性,以及它对整个社会成员身心的沾溉和渗透,主要 表现在重视德行修养、看重人格尊严方面。 第四节探究动物意象的营造特点。山海经、周易、楚辞等早期典籍中的 动物形象,往往具有浓郁的神异性、虚幻性和浪漫气息。而诗经中的动物意象都是诗 人生活中最常见最质朴的,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形象性和生动感,这形成了诗经择物 取象生活化的特点。诗经中的动物意象,除了通过作者熔铸其中的情感意蕴动人之外, 它们本身还具备一种形象美,一种活泼而动人的观感价值,处处呈现为令人陶醉的感性形 态,这体现了当时的人对动态美体认与追求。 结语部分阐明了研究诗经动物意象,对解读诗经文本以及更好地理解中国文 学与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诗经;动物意象;观念内涵;情感意蕴;营造特点 a b s t r a c t 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i st h ef i r s tp o e t r ya n t h o l o g yo fc h i n a ,a n do n eo ft h em o s tr e l i a b l eb o o k s f o ru s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t h ei m a g ei st h es o u lo fp o e m s ,a n dt h em e d i ao f ap i e c eo fp o e mt oc o n v e yi t si d e a s s oi ti st h ef i r s ts t e pt or e a dp o e m s a n i m a li m a g e so f t e n a p p e a ri n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 ,b i r d s ,i n s e c t s ,f i s ha n da n i m a l sl i v eo nm a n ym o v i n gp o e m s a n i m a l i m a g e sn o to n l yc a r r yt h ea n c e s t o r s sc o n c e p t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e m o t i o n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 ,b u ta l s o t o u c he v e r yr e a d e rw i t l li t so w n i m a g eb e a u t ya n dd y n a m i c a lb e a u t y a s i d ef r o m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c h a p t e r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o nm a i n l yp r e s e n t sr e s e a r c hs t a t u sa n dm e t h o d so fa n i m a li m a g e si nt h eb o o k o f s o n g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g e n e r a l i t ya b o u ta n i m a li m a g e si n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t h ec o n t e n t i n c l u d e st h ec u r r e n t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d e f i n i t i o na b o u tt h ei m a g e ,t h ec r e a t i o no fa n i m a li m a g e s a n dr e l a t e dp o e m si n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c o n c e p tc o n n o t a t i o no fa n i m a li m a g e s f i r s ti n t r o d u c i n gt h e c a u s e so fc o n c e p tc o n n o t a t i o n ,a n dt h e na n a l y z i n ga n i m a li m a g e st oe x p l o r et h ea n c e s t o r s c u l t u r a l v a l u e s ,w h i c hc o n c r e t l yd i s p l a y st h e t o t e m w o r s h i pc o n c e p t i o n ,f e r t i l i t yw o r s h i p c o n c e p t i o n ,a u s p i c i o u sc o n c e p t i o na n df i g u r a lv i r t u ec o n g c e p t i o n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e m o t i o n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o fa n i m a li m a g e s b yc o m p a r i s i o na n d a n a l y s i s ,i ti sc l a s s i f i e di n t ot w om a i ns e c t i o nt od i s c u s s :f i r s t , t h ep l e a s u r eo fl o v ea n dm a r r i a g e ,a s o p p o s e dt ot h et r o o p e r sl i f eb u r d e n ,a n dc o n c l u d e dt h a t :p e a c ea n dl o v ea r et h ea n c e s t o r sa sw e l l a sm o d e mp e o p l er e a l l yn e e d e d ;s e c o n d ,g i v i n gp r a i s et or i g h tv i r t u o u sp e o p l e ,a n dg i v i n gb i t t e r k o n yt om o r a ld e c a yp e o p l e f r o mt h i sw ec a nc o m p r e h e n dt h ec u l t u r eo fr i t u a la n dm u s i c s s o c i a la t t r i b u t e si nz h o ud y n a s t y , a n di t si r r i g a t i o na n di n f i l t r a t i o nt ot h es o c i a lm e m b e r s b o d y a n dm i n d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e x p l o r e st h ea n i m a li m a g e s c r e a t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a n i m a li m a g e s i nm o u n t a i na n ds e ac l a s s i c s ,t h eb o o ko fc h a n g e s ,t h es o n g so fc h ua n do t h e r e a r l y c l a s s i c s ,o f t e np o s s e s sd e e pw i z a r d r y , i l l u s o r ya n dr o m a n t i ca t m o s p h e r e h o w e v e r t h ea n i m a l i m a g e si n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a r et h em o s tc o m m o na n ds i m p l e ,a n dh a v eas t r o n gr e a l i t y , i m a g e r y a n da c t i o n ,w h i c hf o r m e dt h el i f e s t y l et r a i to fi m a g e c h o o s e di n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 a n i m a l i m a g e si nt h e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i na d d i t i o nt ou s i n gt h e i ro w ne m o t i o n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m o v i n g p e o p l e ,t h e ya l s oh a v ea l li m a g eb e a u t y , al i v e l ya n dm o v i n gv i s u a lv a l u e ,a n da r ep r e s e n t e da sa f a s c i n a t i n gp e r c e p t u a lp a t t e r n s ,w h i c hr e f l e c t sp e o p l ea tt h a tt i m et h e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a n dp u r s u i to f d y n a m i c a lb e a u t y u 1 1 1 目录 引言1 第一节诗经动物意象概说3 一、意象的概念界定3 二、诗经动物意象及其相关诗篇4 第二节动物意象的观念内涵8 一、原始宗教观念的遗存8 ( 一) 图腾崇拜观念8 ( 二) 生殖崇拜观念1 2 二、祥瑞观念的体现1 6 三、比德观念的彰显1 8 第三节动物意象的情感意蕴2 l 一、婚恋、相思思恋之美与役人、征夫人生之苦2 l ( 一) 婚恋、相思之美2 1 ( 二) 役人、征夫之苦2 4 二、对棣棣威仪的赞美与对败德之举的嘲讽2 7 ( 一) 棣棣威仪、秩秩德音之赞美2 7 ( 二) 不明尔德、颠覆厥德之嘲讽3 0 第四节动物意象的营造特点3 4 一、意象择取的生活化3 4 二、动态美的体认与追求3 8 第五节结语4 2 参考文献4 4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4 9 致谢5 0 i v 诗经动物意象研究 引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现存先秦典籍中最可信赖的一部。梁启超先生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精金美 玉、字字可信可宝者,诗经其首也。 n 1 郭沫若先生也认为:“诗经是我国文献中的 一部可靠的古书,这差不多是没有可以怀疑的余地的。”乜1 诗经基本上是周代礼乐文化 的产物,诗歌表现了中华民族光辉的艺术成就,展现了一幅幅中国古代社会生民俗风习的 画卷。因而,解读诗经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传情达意的媒介,因此诗的解读首先要从意象着手。自先 秦以来,诗经就备受研究者多方面的关注。清代以前的研究者多注重从阐发义理和训 诂考证等角度对诗经进行研究,而对其文化、文学价值的探讨稍显不足。自从孔子在 论语阳货中提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口3 的主张之后,人们便开始注重用博物学 的方法解释诗经中的动植物。毛亨的毛诗故训传开创了注释诗经动植物名称 的先河。尔雅的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多有 对诗经中的动植物的注释。三国时代,吴人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对每一 动植物的名称、地域、形状、特征、功用等,均有较为详实的解释。之后,研究诗经 动植物的专著,多在此书基础上加以补充、考证。如“宋代蔡卞毛诗名物解、明代毛 晋毛诗陆疏广要、清代毛奇龄续诗传鸟名、焦循毛诗陆玑疏考证、日本罔公翼 毛诗品物图考、徐鼎毛诗名物图说 h 1 。博物学的方法对正确认识诗经中的动 植物名目,正确理解诗篇大有裨益。 2 0 世纪3 0 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开始打破传统经学的桎梏,把诗经作为一部文学 经典,结合最新考古出土成果,从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诗 经中的意象也相应的受到关注。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闻一多,他综合运用民俗学、考古 学、语言学等方法来研究诗经,考证出鸟在诗经中具有图腾的性质,鱼则是匹偶、 情爱和婚媾的象征。赵沛霖在兴的源起一书,设专章对诗经中的“鸟类兴象的起 源与鸟图腾崇拜 、“鱼类兴象的起源与生殖崇拜、“虚拟动物兴象的起源与祥瑞观念”, 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论述。文化学的研究方法要求把作品放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加以审视, 既考虑政治、历史环境,也考虑其它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从文学与各种意识形态的的复 杂联系中来把握作品。此类著作还有: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叶舒宪诗经的 文化阐释、李山( 诗经) 的文化精神、李炳海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樊树云诗经 宗教文化探微等。论文方面有:刘毓庆( 诗经) 鸟类兴象与上古鸟占巫术、郭丹 中的图腾崇拜、洪湛侯( 诗经) 中的鱼文化、吴崇明( 诗经) 中鹿的文化寓意 及其演变、王立雁意象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等。 除此之外,对诗经的民俗学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著作有:周蒙的诗 经民俗文化论、徐华龙的国风与民俗研究等。国风与民俗研究分专题对国风中的 生产、交通、服饰、审美、崇拜、祭祀、婚姻、生育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力图展现立体 的先民生活场景。诗经民俗文化论涉及宗教观念、原始巫术、图腾信仰、生殖崇拜、 灵物崇拜、先兆迷信、人生礼俗、龙凤文化、龟卜文化等。这些著作对诗经动物意象 所蕴含的观念内涵都给予了或多或少的关注,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解读诗经大有帮 助。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新出土资料给诗经名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 新的机遇。扬之水的诗经名物新证和廖群的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就是文学与考 古相结合的优秀之作。前者综合运用考古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来考释诗经中的草木、 鸟兽、虫鱼以及宫室、车服、官制等各方面的名物,让读者对诗经中的很多名物有了 更明确、直观的认识。后者则在“考古发现与诗经礼俗诗研究”一章中,结合大量考 古出土器物上的图案纹饰,分专题“考古释鱼”,对诗经中的鱼意象进行了更合理 的考释。此二书立足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借助新的考古发现,对很多诗经中的问题 有了更新的认识。 与此同时,在文化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下,对诗经动物意象的文学研究,也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管仁福试论 中“鸟兽草木 的价值蕴涵一文指出,诗经中的 动植物都是“人化”的动植物,是我们先民“自然的人化”。它不仅承载着先民对动植物 的崇拜心理与情爱意识,反映了早期的风俗民情,而且作为一种情感符号,它亦是诗经 赋、比、兴形式的传达载体,表现着先民们喜怒衰乐的情感临1 。曾永成释“多识于鸟兽 草木之名 的诗学内涵一文也指出,把对鸟兽草木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博物学和医药学 等范围,有违诗经的诗性,抹杀了诗经的诗学内涵。诗经中的鸟兽草木普遍 地具有象征功能,并与特殊的认识内容关联,传达着某种人生经验,抒发着人生的感慨1 。 刘丽华论 中动物物象的情感表达作用一文,探讨了诗经中所有动物物象在 社会情感交流、政治化的情义沟通和幽默化的人生呈现中的重要作用。大量的动物物象出 现于诗中,加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丰富了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订1 。以上三篇论文,都是从 宏观方面把握了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而微观研究方面的论文更多。王建堂 中 的鸟意象一文指出,鸟意在诗经中被注入了深厚的审美内涵,鸟作为人类表情达意 的艺术形象走上诗人的笔端,人解鸟意、鸟通人性,人、鸟、诗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使鸟成为诗经人文景观里的一条优美的风景线陋1 。其它代表论文有:李炳海原始野 性的展示、弱化和重现先秦文学马意象的演变、魏耕原、魏景波先秦两汉诗坛的 飞鸟意象、高婉瑜 中的马:名目、功能及意象、布莉华谈 中“马 的 文学价值、陈珍珍( 诗经) 鸟意象释、孙秀华 狐意象发微等。 尽管研究者们对诗经中的动物意象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但 2 由于诗经中的动物意象十分之驳杂、数量十分之大,因而对其进行比较全面和系统的 研究仍是有必要的,况且在研究中存在着重复雷同的现象,所关注和深入的多集中在某些 特点突出的意象,而对其它动物意象则研究较少。诗经的作品众多,涉及到的动物也 是十分复杂的。有些诗篇中出现的动物只是单纯的物象,并不存在“意”的成分;有些诗 篇中的动物又确实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成为一种审美的意象。所以在研究过程中,首 先要对于这些动物予以甄别,排除诗经中的一些客观的动物物象,真正从“意象”的 角度出发,而不能笼统的把它们都看成是动物意象,这是诗经中的动物意象进行研究 的基础。此外,近年来研究者们注重的多是对诗经动物意象的文化解读,而对动物意 象的情感意蕴、营造特点、审美价值的关注稍显不足。因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本文拟从动物意象的观念内涵、情感意蕴、营造特点等方面,对诗经动物意象进行研 究。 第一节诗经动物意象概说 一、意象的概念界定 “意象 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虽被广泛地使用,但是对其内涵 的理解却存在着差异。对于“意象的概念,不同时代的评论家给予不同的定义。为了避 免陷入一种话语困境,行文之前对意象做一下简单的阐释和界定是十分必要的。 意象论有两个历史的源头:周易和庄子1 。周易是一部关于“象 的卜筮 之书,它通过变化多端的卦爻之“象”来预测吉凶祸福。周易系辞上比较集中地论 述了“意”、“象 、“言 的关系: 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曰:“圣人立 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n 们 可见,中国古人早就发现了“言 、“意 是不能完全表达的,故而提出“立象以尽意”的 命题。“象 是来源于客观世界的物象,“象”与“意 有着相通和譬喻、象征的关系。庄 子外物日:“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 意,得意而忘言。 n 作为哲学家兼文学家的庄子,“他的这一段话是专为哲学家而发的, 而且是专为那种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神秘经验而发的。他并不重视象在表达抽象哲理 中的作用”u 纠。周易重“象 ,所谓“立象以尽意”;而庄子重“意 ,认为“言 的目的在“得意 。在对待“象”的问题上,两者可谓是相反的或矛盾的;但在求“意 这一点上,又是相一致的。这两部书虽然并非纯文学著作,但它们对后世的美学和文学艺 术理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意象作为诗学范畴,最早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刘勰提出“意翻空而易 奇,言征实而难巧也”,主张在创作中“窥意象而运斤 ,“神用象通 ,“神与物游”u 3 ,“象” 即具体的物象,“神”即作家的情志,二者融汇方能完成作品的构思。此后,“意象”便成 为我国古代诗论中一个经常出现的术语,历代评论家根据自己的创作、审美经验给予不同 的阐释。袁行霈先生总结前贤成果,把古代意象的含义和用法概括为四类:1 、意中之象; 2 、意与象分解,意指主观,象为客观,两者契合乃为意象;3 、意象接近于境界;4 、意 象接近于艺术形象1 。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在西方意象派诗歌理论的刺激下,对“意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加以整理、引申和发展,划清和其它近似概念的界限,从比较中规定它的本质意义,便成 了国内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尽管目前对意象的概念界定仍然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无非两 类:作品客体说和主体心象说。一种观点以袁行霈、陈植锷、吴晓、李元洛等为代表,认 为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在艺术作品中交融统一的结果。另一种观点以杨春时、杨成 寅、夏之放、胡经之、汪裕雄等为代表,认为意象存在于主体之中,是意中之象,虽不排 除主客观统一的特征,但更突出的质性是它在主体心灵中达到的融汇和统一。作品只是主 体心中意象的符号化形态,所以意象诉诸作品后则应称之为“意象符号n 引。尽管以上两 种说法存在不同,但有两点又是基本一致的:一、意象必须呈现为具体的“象 ,纯粹说理 和直接抒情均不构成意象;二、这种“象”须含有人的主观情意( 创作的或审美的) ,纯客 观的物象或图象亦不能称为意象n 引。综合以上说法,笔者认为袁行霈先生的定义更可取。 因此,本文采用袁先生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中的说法:“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 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n 刀概而言之,意象就是客观物象 与主观情意相融合的心灵化了的艺术形象,是构成诗歌审美境界的基本组件。 二、诗经动物意象及其相关诗篇 翻读诗经,其诗篇中描写的动物真可谓触目皆是。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走兽,草 中的鸣虫,水里的游鱼,把你带入一个五彩斑斓的动物王国。对此,很多学者都曾有过统 计。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学者们的统计数字也各不相同。清代学者顾栋高毛诗类释 的统计为:鸟类4 3 种,兽类4 0 种,虫类3 7 种,鱼类1 6 种,马2 7 种n 引。清代学者徐鼎 毛诗名物图说的统计为:鸟类3 8 种,兽类2 9 种,虫类2 7 种,鱼类1 9 种n 引。孙作云 ( 诗经) 研究的统计为:诗经共记载动、植物大约2 5 2 种,其中植物为1 4 3 种,内 含草类8 5 种、木类5 8 种;动物为1 0 9 种,内含鸟类3 5 种、兽类2 6 种、虫类3 3 种、鱼 类1 5 种。这其中不包括凤凰、麒麟和龙啪1 。而据笔者粗略统计,诗经3 0 5 篇中,单是 直接以动物名称命名的诗篇就有4 2 篇,占总篇目的1 3 7 7 。其中国风有2 7 篇,小 雅有1 2 篇,大雅有1 篇,颂有2 篇。而有动物名目出现的诗篇更是多达1 6 7 篇, 占总篇目的5 4 7 5 。其中国风有7 8 篇,小雅有5 5 篇,大雅有2 0 篇,颂有 4 1 4 篇,大约各占风、雅、颂的4 8 7 5 、7 1 4 3 、3 5 。但这些诗篇中涉及的动物,有很多 是作为客观的物象来存在的,并不是作者心物交感互渗下的审美意象。如“蜩”、“蟋蟀”, 在豳风七月中都是纯客观动物物象。诗人虽把它们写进诗中,只是作为一种特定物 候时令下的应时趋节之虫,以此来表明时光之流转。而在小雅小弁“菀彼柳斯, 鸣蜩嘴噶。心之忧矣,不遑假寐”,大雅荡“咨! 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 羹”中,诗人借“蜩”传达出忧怨之情。在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 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中,“蟋蟀”的叫声在带 给诗人物候时令之感的同时,更触发起诗人因时光飞逝而产生的及时行乐与不要沉湎于欢 乐的思想。在这三首诗里,“蜩”与“蟋蟀”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客观的物象了,而是寓 于诗人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根据以上标准,笔者对这3 0 5 首诗歌逐一考察,但凡诗篇中动物以比象、兴象或二者 兼而有之的形式出现的诗篇,这些动物物象都可被视为动物意象。因为它们要么承载了先 民的观念意趣,要么触发了他们的内在情感。如秦风晨风:“欺彼晨风,郁彼北林。 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 忘我实多。”晨风是一种雉类的鸟,雌雄常在一起,诗 以之起兴,触发女子感念“君子”的深情。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 于归,百两御之。”以鸠居鹊巢,比喻女子嫁入男家。喜鹊搭巢在树上,不可能在堤岸上, 所以陈风防有鹊巢采用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比喻因他人离间自己和情人而产 生的痛苦之情。大雅凫鹭则以野鸭的“在泾 、“在沙”、“在煮 、“在滦”、“在蜜 的自在之乐,表现公尸宴饮时的和乐氛围。周南兔置:“肃肃兔置,标之丁丁。赳赳 武夫,公侯干城。 兔字当作菟,实指老虎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日:“肃肃盖缩缩 之假借。兔置本结绳为之,言其结绳之状则为缩缩。缩缩为兔置结绳之状,犹赳赳为 武夫勇武之貌也。”船妇可知,此诗以猎人的打桩设网起兴,兴中含比,赞美他们都是捍卫 国家的勇士。 此外,以赋象的形式出现的动物物象,也有很多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动物意象。 如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日至渭阳。何以赠之? 路车乘黄。”诗以赋法言情,“路车 乘黄 ( 黄色的马) 之赠,寄予的是康公对母舅的浓浓情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 食我场苗。絷之维之,以永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 毛序日:“白驹,大夫刺 宣王也。”郑笺日:“刺其不能留贤也。 噙1 此诗并非刺诗,当是对贤者的深情挽留,并 且这份挽留中还有对客人贤德的赞美与倾慕之情。白驹是起兴,亦有取洁白之意以比贤者 之意。周颂有客:“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有客宿宿,有客信 信。言授之絷,以絷其马。”毛序日:“有客,微子来见祖庙也。”郑笺日:“成王 既黜殷命,杀武庚,命微子代殷后,既受命来朝而见也。 毛传日:“殷尚白也。”瞻3 1 朱 以下所引诗经内容,均出自阮元: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 闻一多诗经通义:“古本毛诗疑当作菟,谓虎也。”“然则楚谓虎为菟,乃方言之混同,非名物之借用益明。 呼虎为菟,既为荆楚之方音,而二南之地,适当楚境,则兔置之诗,字作菟而义实为虎,非不可能矣”闻说十分 精当,若释为兔,则与下文之“赳赳”不类。 5 熹诗集传日:“客,微子也。周既灭商,封微子于宋,以祀其先王,而以客礼待之, 不敢臣也。殷尚白,修其礼物,仍殷之旧也。”乜钔殷人尚白,殷后微子启乘白马朝周, 白马之色象征殷人。除此之外,诗经田猎诗、战争诗等诗歌中的马,也都融入了诗人 浓郁的主观情意,成为君子威仪之美的载体。通过对马的强壮体魄、整齐步伐等的铺陈描 写,诗人所要表现的是对君子的颂美之情。因此,这些诗歌中出现的动物也都可视动物意 象,而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 当然,物象和意象之间的晃限并不是那么清晰,而且还有很多诗篇中虽未出现动物, 但是又与动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卫风竹竿并未提及鱼,但通过诗句“筵藿竹 竿,以钓于淇”,亦能推知所钓者是鱼,而非它物。总之,研究诗经动物意象,当然 要以那些明显出现动物意象的诗篇为主体,但为了研究的全面性、系统性,那些动物意象 以隐性的形式存在的诗篇和那些包含动物物象的诗篇,必要时也成为文章内容的辅助。 为了研究的方便,特把诗经中出现动物意象的诗,共1 2 1 篇,以表格的形式罗列 如下。 部分 篇目篇数 关雎、葛覃、卷耳、螽斯、兔置、汝坟、 7 周南 麟之趾 召南鹊巢、草虫、行露、野有死唐 4 燕燕、凯风、雄雉、匏有苦叶、旄丘、简 8 ( i i i 风 兮、( i i 风、新台 廊风鹁之奔奔、定之方中、相鼠 3 卫风硕人、氓、有狐 3 王风君子于役、兔爰 2 郑风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风雨 4 齐风 南山、卢令、敝笱、载驱 4 魏风 伐檀、硕鼠 2 6 唐风蟋蟀、羔裘、鸨羽 3 秦风 驷臌、小戎、终南、黄鸟、晨风、渭阳 6 陈风衡门、墓门、防有鹊巢 3 桧风 羔裘、匪风 2 曹风蜉蝣、候人、鸬鸠 3 豳风鸱鹗、东山、九我、狼跋 4 国风 篇目合计 5 8 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采 薇、出车、杖杜、鱼丽、南有嘉鱼、六月、 采芑、车攻、吉日、鸿雁、沔水、鹤鸣、 小雅白驹、黄鸟、斯干、节南山、正月、小 4 4 曼、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 四月、北山、裳裳者华、桑扈、鸳鸯、车 藿、青蝇、鱼藻、角弓、菀柳、都人士、 采绿、白华、绵蛮、苕之华、何草不黄 大雅 旱麓、灵台、凫鹫、卷阿、荡、桑柔、 1 2 崧高、燕民、韩奕、常武、瞻印、召曼 雅篇目合计 5 6 周颂潜、有客、小毖 4 鲁颂骊、有驺、泮水 3 篇目合计 7 总计 1 2 1 7 第二节动物意象的观念内涵 动物意象是人的观念和动物形象交融的产物,人仍然是创造这一意象的主体,动物是 自然的存在,只有经过人化的动物,才能成为动物意象。实际上动物不过是人借以表现自 己观念的物象而已。姚立江在人文动物一动物符号与中国文化引言中论道:“人与动 物共处于同一个自然世界。人与动物之间,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这种 依存关系,既是物质的,也是超物质的。动物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衣食和助力,不仅是人类 的朋友和伴侣,同时也是人类丰富复杂的文化观念的重要载体。人类社会的许多文化观念 都曾涂染在那些动物身上,使它们由自然动物变为人文动物,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表 征符号。乜5 1 诗经中的很多动物意象除了传情达意之外,它们身上也或多或少、或隐 或显地浸染了当时人们复杂的文化观念。 一、原始宗教观念的遗存 在初民聚生群处,不得不食“果兢蚌蛤 ,“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韩非子五蠹) 嘶1 的远古时代,原始宗教曾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动物崇拜是原始宗教 的重要组成形式,主要包括对动物的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 ( 一) 图腾崇拜观念 “图腾( t o t e m ) 是一个音译的外来词,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阿尔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 言,意指“他的亲族 。图腾崇拜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世界诸多民族之中,中华民族在氏族 时代也有较为普遍的存在,甚至一些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图腾信仰。由于原始氏族的人们 不能科学地了解族类的生育,误认为生育是某种动物或植物精灵进入妇女身体内的结果。 因此,这种动物或植物就被奉为整个民族的始祖,整个民族都是它的子孙后代,都以它作 为本民族共同的祖先和民族的标志。同时,图腾也往往是民族的保护神。 狐是诗经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先民们在它身上寄予了浓厚的图腾崇拜观念。 诗经中写到“狐”的诗有9 篇,其中有5 篇是以“狐裘 的形式出现的,另4 篇则是 以“狐狸”的形式出现的。 诗经中的“狐裘”,说诗者多以衣着联系地位加以解说。衣禽兽之皮本起于 远古,韩非子五蠹云:“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 也。”田1 礼记礼运亦云:“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 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啪1 远古时代未有丝麻布帛,兽皮曾是人们主要的衣料来 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诗经时代丝麻布帛已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衣料之源。下 层人民穿的主要是葛布、麻布、毛编织品等,最常见的是褐。而远古时代人人可穿的兽皮, 8 此时则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诗经中人们经常穿着的皮裘,除了上面提及的狐裘,还 有羔裘和熊( 罴) 裘。召南羔羊、郑风羔裘、唐风羔裘、桧风羔裘都 提及了羔裘,小雅大东提及了熊( 罴) 裘。 周代是礼乐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n l n 的规定,服饰 制度也被纳入了“礼制”的范畴。这可以在礼记玉藻中得到印证:“君衣狐白裘 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士不衣狐白。君子狐青裘豹褒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汹1 上 白天子,下至士民,身份有尊卑之别,所穿着的皮裘也各不相同。白虎通义衣裳云: “圣人所以制衣服何? 以为缔绍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m 1 诗经中写到“狐裘” 的有以下5 首: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小雅- 都 人士)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 劳心忉忉。( 桧风羔裘) 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 秦风终 南)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豳风- 七月)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邶风旄丘) 唐风羔裘,郑笺日:“羔裘豹祛,在位卿大夫之服也。川3 妇桧风羔裘,毛传 日:“羔裘以游燕,狐裘以适朝。 口2 1 秦风终南,郑笺日:“诸侯狐裘,锦衣以裼 之。”1 小雅大东,郑笺日:“舟当作周周人之子,谓周世臣之子孙。” 幽3 从以上可知:一、狐裘是上朝处理政务时穿的,而羔裘则是闲居游乐时穿的。桧风羔 裘“羔裘逍遥,狐裘以朝 ,就是写大夫身穿羔裘燕居游乐、身穿狐裘上朝理政的。二、 穿着皮裘的对象皆非平民百姓,而是诸侯、大夫或者周王室内部的人。邶风旄丘中 的“狐裘”,代指的就是一位大夫级别的人物。无独有偶,左传僖公五年晋国士蔫 见晋献公废长立幼,即将出现公子间的争权之争,于是愤然赋诗道: “狐裘龙茸,一国三 公,吾谁适从? 口钉诗中的“狐裘 代指的也是经常身着狐裘、地位很高的君主和公子。 诗经中的“狐狸 ,说诗者多以邪恶、不祥之兽作比加以解说。邶风北风: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 对于此诗,郑笺云:“赤则狐也,黑 则乌也,犹今君臣相承,为恶如一。脚1 朱熹诗集传云:“狐,兽名,似犬黄赤色。乌, 鸦,黑色。皆不祥之物,人所恶见者也。所见无非此物,则国将危乱可知。 口刀认为狐、 乌乃不祥之物,是国家危乱的象征。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 之子无裳。 朱熹诗集传云:“狐者妖媚之兽。绥绥,独行求匹之貌。国乱民散, 丧其妃耦,有寡妇见鳏夫而欲嫁之,故托言有狐独行,而忧其无裳也。川蚓齐风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日归止,曷又怀止。”毛序云:“南 9 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郑笺云:“雄狐行 求匹耦于南山之上,形貌绥绥然。兴者,喻襄公居人君之尊,而为淫浃之行,其威仪可耻 恶如狐。”m 3 均言邪恶之兽比邪恶之人。小雅何草不黄:“有艽者狐,率彼幽草。有栈 之车,行彼周道。”郑笺云:“狐草行草止,故以比栈车辇者。”h 叫 根据以上解说,“狐裘 多象征高贵,而“狐狸”则象征邪恶、不祥,同为一兽,岂 有二理? 其实,在先秦时期的民俗观念中,狐狸还不具备后世的邪恶妖媚淫亵的特征。礼记檀 弓和楚辞哀郢中所载“狐死首丘”,即把狐看成是一种怀有仁爱之心的生灵。吴 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中所引的涂山歌云:“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 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又说:“自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这 里的九尾白狐既是大禹求偶的表征,又是大禹称王的吉兆。另外,卫风有狐“有狐绥 绥,在彼淇梁”,以狐喻鳏夫。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以狐喻齐襄公。二 诗的主旨虽大相径庭,但相同的是都以雄狐来比喻男子。同样,同样,乌在先秦时期是运 载太阳、传达神意的神鸟( 参看下文“祥瑞观念的体现”一节) ,也是祥瑞的象征。在此 基础上来看北风一诗,实则是一首迎娶新娘的诗。以狐喻男子,赤指其服色。以乌喻 女子,黑也是形容其服色。这里诗人描写的是,一赤一黑的一对新婚夫妇坐在车里的形象 4 2 j 0 李炳海先生在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一书中,征引大量的材料,指出先秦文学中的 狐意象或暗指男性配偶,或用来象征君主、贵族,或寄予思乡情感,究其原因都和原始的 狐图腾有关,是太吴系统先民狐图腾的历史积淀n 朝。在原始社会中图腾物曾是本氏族共同 的始祖,是入居或感应母体的对象,是本氏族的男性始祖或最初的男性配偶。诗经中 狐多代指男性,正是对这一观念的继承。而图腾作为本氏族共同的标识具有聚合氏族成员 的作用,这进而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诗经时代,狐作为太吴系统的图腾物,逐渐由 原始的族徽演变为君主的象征。诗经描写贵族形象时往往用“狐裘 加以指代,只是 狐作为国君或权势象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可见,“狐裘在周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诗人 写到狐裘是种有意的择取,是把它当做人物身份地位的象征来写的。”h 钔 大雅生民说姜螈“履帝武敏歆 之后,“载震载夙,载生载育”,生下了后稷。 史记周本纪亦说:“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居期而生子。 h 胡又小雅斯干日:“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 梦维何? 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孙作云先生据此考证,姜媚所履“大人之迹 实乃熊迹,周先祖以熊为图腾。“梦熊生子 的信仰,就是从原始的周人以熊为图腾的信仰发展出来;梦蛇生女的信仰,则是因为周人 ,多娶姒姓女子为妻,而姒为夏人之后,原始的夏人以龙蛇为图腾。川删所以,小雅大东 礼记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日:狐死正丘首。仁也。”楚辞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l o 中“西人之子”的“熊罴是裘”,也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鸟意象在诗经中也大量地出现。诗经中以鸟起兴的诗篇,所咏之词有极大的 相似之处。赵沛霖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诗经中凡以鸟类为他物起兴的诗, 其所咏之词多为怀念祖先和父母。”h 7 1 以黄鸟为例,邶风凯风中“睨皖黄鸟 的 婉转之音,兴起的是七子对自己“莫慰母心”的愧疚自责之情;周南葛覃中“黄鸟 于飞,集于灌木,其呜喈喈”,触发的是贵族女子“归宁父母 的思归之情;秦风黄鸟 中黄鸟的狞厉的噩耗之音,兴起的是子车奄息被殉之事,所表达的是对生命遭受摧残的深 深惋惜和伤悼。而小雅黄鸟中黄鸟集木啄粟的情景,所兴起的是背井离乡者对自己 在异乡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的悲叹,以及思念父母兄弟、渴望“复我邦族”、“复我诸兄 、“复 我诸父”的深情。小雅绵蛮中随意栖止在“丘阿”、“丘隅”、“丘侧”的黄鸟,反兴 出的是诗人长途跋涉且不敢停顿的痛苦和渴望有人周济的迫切之情。以上五首诗出自不同 地域的不同作者之手,但诗歌主题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诗中的黄鸟都与人的生命、情感 观念相连,具有隐含的生命象征意义。可见,不同诗作者和黄鸟存乎相同的丝丝不断的情 感联系,所以一开口就想到它,一见到它就产生相应的情感。笔者认为,仅仅从以黄鸟鸣 叫起兴以渲染气氛或映射人不如鸟的角度加以诠释,于情于理总是难以周全,因为这种情 况并非个别。 小雅小弁:“弁彼髯斯,归飞提提。民莫不毅,我独于罹。维桑与梓,必恭 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诗人见到鸯斯鸟归巢时的自在翩飞,而想到自己的悲惨遭 遇,进而怀念家乡父母。唐风鸨羽中诗人因见“性不树止”的大鸨鸟集木而不得其 所,触发自己远从征役,不能艺稷黍、养父母的无奈之情。小雅沔水中作者亦是因 见“载飞载止的隼鸟而产生对邦人诸友不肯念乱的指责。小雅小宛中的周朝小官 吏秉承父母的遗训,夙兴夜寐的忙于公事,但却经常受到统治者的迫害。鸠鸟的“翰飞戾 天”,引发了他“念昔先人( 父母) 的深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