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逸周书》文体特色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逸周书原称周书,是一部文献汇编性质的书。与时代考证、版本源 流考察、思想内容考释方面相比,逸周书的文学研究略显不足和滞后。其实 逸周书语言丰富,描述精彩,尤其是逸周书中记叙文和论说文,极具文 学价值。 本文第一部分论述逸周书的成书年代及其文体的划分。笔者参考学界 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现代文体学知识,从逸周书文本出发,将其划分为三 类:记叙文、论说文与典章制度,前两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的第二、三部 分分别研究逸周书中记叙文体和论说文体的艺术特色。逸周书中记叙艺 术比之甲骨卜辞及商周铜器铭文有了明显的进步,时空、人物要素的发展,事件 要素的清晰,条贯清晰的记叙艺术,代表着历史散文创作发展与完善进程中不可 缺少的环节。再加上融入场景的记叙方式、虚实交织的记叙手法将逸周书的 记叙艺术推到更高的发展阶段。而逸周书中的论说文,风格各异,运用论证 手法多样,项真文句,使议论环环相扣;援古证今,纵横逞词,使论证生动形象; 以数为纪,使行文条分缕析;杂采格谚,使用韵语,让文章琅琅上口。 关键词:逸周书;记叙文体;论说文体;艺术特色 a b s t r a c t ”y i z h o u s h u ”( 逸周书) p l a i nf i t s7 z h o u s h u ”( 周书) ,i sav o l u m eo f d o c u m e n t a s s e m b l e rc h a r a c t e rb o o k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i m e sr e s e a r c h 、v e r s i o na n dt h eo r i g i no f t h et i m e s 、t e x t u a l a s p e c t si d e o l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o f ”y i z h o u s h u ”a p p e a r si n s u f f i c i e n ta n dl a g s i nf a c t ”y i z h o u s h u ( 逸周书) l a n g u a g er i c h d e s c r i p t i o n se x c i t i n g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n a r r a t i v ea n de s s a yi nt h e y i z h o u s h u ”,g r e a t l i t e r a r yv a l u e t h ef i r s tp a r td i s c u s s e st h e y i z h o u s h u ”t h ea p p r o x i m a t ea g eo ft h eb o o ka n d d i v i d e ds t y l e ir e f e rt ot h ee x i s t i n ga c a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 ,k n o w l e d g eo fm o d e m s t y l e ,f r o mt h e ”y i z h o u s h u ”t e x ts t a r t i n g ,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a t e g o r i e s :n a r r a t i v e , 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a n dt h el a w sa n di n s t i t u t i o n s t h es e c n o da n dt h i r dp a r to f ”y i z h o u s h u ”i nt h en a r r a t i v ea n d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f e a t u r e so fa r ts t y l e ”y i z h o u s h u ”i nt h en a r r a t i v ei sf a rf r o mp e r f e c tm a t u r eb o d y , o f c o u r s e ,b u ti t i su n d e n i a b l e ,”y i z h o u s h u ”c h r o n i c l e st h ea r to fd i v i n a t i o nt h a nt h e o r a c l eb o n e sa n db r o n z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o ft h es h a n ga n dz h o um a d es i g n i f i c a n t p r o g r e s s ,t i m e ,p l a c e ,p e r s o ne l e m e n t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e v e n te l e m e n tc l e a r ,b e c l e a ra n dc o n s i s t e n tn a r r a t i v e a r t ,h i s t o r y , p r o s er e p r e s e n t s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a n 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p a r t t o g e t h e r w i t ht h e d e s c r i p t i o ni n t ot h es c e n e ,c r e a t et h e i l l u s i o no ft h ep e n ”y i z h o u s h u ”t h en a r r a t i v ea r t o fp r o m o t i o nt oah i g h e rs t a g e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y i z h o u s h u ”d i f f e r e n ts t y l eo f 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t h eu s eo f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sv a r i e d ,t o pr e a l t e r m so ft h e m o t i o n ,s ot h a tac h a i na r g u m e n t ;a s s i s t a n c et ot h ea n c i e n tc a r dt o d a y , t h ew o r d a s p e c ts u c c e e d ,d e m o n s t r a t e dv i v i d l y ;t on u m b e ro fd i s c i p l i n et or e a da st h o r o u g h a n a l y s i so n ;p r o v e r b si sm i x e d ,u s er h y m e sa n dc a t c h yt ot h ea r t i c l e k e yw o r d s :y i z h o u s h u ;n a r r a t i o n ;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i l 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储躲印磷 日期:加p 年,月多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长沙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论文收录到中 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本学位论文属于 l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囹。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叼锰禺 日期:加f d 年j _ 月乡日 刷磁辄致讫 醐:神年r 月2 日 己l 吉 ji口 1 逸周书的流传、整理及研究情况述略 逸周书原称周书,是一部文献汇编性质的书。汉书艺文志于六 艺略的尚书类著录“周书七十一篇”,班固自注日:“周史汜。”颜师古 注:“刘向云周时诰誓号令也。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 最早将它称为“逸周书”的,是东汉许慎。其后郭璞注尔雅,李善注文选 都采用逸周书之名。 至隋书经籍志于杂史类记云“周书十卷”,下注日“汲冢书,似 仲尼删削之余”,直以此周书系于汲冢竹书,似非汉志所录之旧。此后 的多种重要书目如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 书志等均以之入杂史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列入别史类。至于书名,则 或称周书,或称汲冢周书,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称逸周书遂 沿用至今;卷帙,则或云八卷,或云十卷。 上述逸周书的历代著录情况说明:第一,此书长期以来不受重视;第二, 正因为如此,所以关于此书的源流、篇目等基本情况,历来不甚明了。由于不受 重视,缺少关注和研究,又很自然地引发了两种结果:一是书中的一些篇章散失 或残缺;二是部分学者见其中某些篇章不似周代文字,加之书中的许多思想与传 统的儒家思想有差异,便笼统地认为全书均系后人仿作,即如宋代陈振孙直斋 书录解题,虽然没有像其他书目那样将此书归入杂史类,而是著录于书类, 但其解题云:“文体与古书不类,似战国后人依仿为之者。”不言而喻的是,这两 种结果又会反过来给此书的研究以负面影响。 现存逸周书最早的刻本为元至正十四年嘉兴路学宫刊本,还存有明代章 檗本、程荣本、何允中本等7 种刊本( 明胡文焕本,不见著录,今亦未见) 。最 早为逸周书作注的是晋代孔晁,此后直到清代才有新的注本。现在所见关于 此书的各种整理成果也以清人的为最早。清卢文诏汲冢周书十卷校证补遗影 响较大。卢氏搜集众多元明刊本,对逸周书的文本加以校定,使原本“舛讹 难读”“脱佚为甚”的逸周书文本变得完整、清晰起来。卢文诏以后,校理、 注释逸周书的有十几家,如潘振周书解义,陈逢衡逸周书补注,丁宗 洛逸周书管笺,唐大沛周书分编句释,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等。清 代还有对逸周书仅作校补和札记的,如王念孙的逸周书杂志,庄述祖的 黄怀信:逸周书源流考辨,西安:西北大学j l j 版社,1 9 9 2 年,第1 2 7 一1 3 8 页。 尚书记,俞樾的周书平议及孙诒让的周书斟补等。这些情况表明, 在经受长期冷遇之后,从清代丌始,逸周书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 民国至今,对逸周书进行校补注释的还有:刘师培周书补正周书 略说,陈汉章周书后案,沈延国逸周书集释,魏元旷周书杂论,黄怀 信逸周书汇校集注( 与人合作) 逸周书源流考辨逸周书校补注译,张闻 玉逸周书全译,周宝宏( 逸周书) 考释等。如前所述,在相当长的一段历 史时期中,逸周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值得欣慰的是,经过明清以至当代一 些学者的辛勤工作,学术界至少已在逸周书的下述重要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 传世周书并非出自汲冢;逸周书为先秦古籍,多数篇章为战国时拟周代 诰誓辞命之作,其中克殷解世俘解度邑解作雒解等篇,所记周初 事迹,当有根据。这就扫清了历代加于逸周书上的“汲冢书”“仿作”“伪书” 等重重迷雾,恢复了它传世先秦古籍的本来面目,而书中所包含的周初史料的价 值,也从而得到确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日:“究厥本始,终为三代之遗文, 不可废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二章谈到:“尚有逸周书若干篇, 真赝参半,然其真部分,吾侪应认为与尚书有同等价值也。”曹道衡、刘 跃进在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指出:( 逸周书) “是研究古代史和上古文学史 的重要史料。 随着逸周书先秦古籍地位的逐渐确立,其研究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内容 考释,时代考证等方面的研究依旧火热,例如,杨宽的论( 逸周书) 论证逸 周书中9 篇可靠的西周文献,章太炎的( 逸周书世俘篇 校注和顾颉刚的 ( 逸周书世俘篇) 校注、写定与评论详细论述世俘篇的史料价值,李学 勤的世俘篇研究商誓篇研究进一步论证世俘解商誓解等篇为西周 文献。还有叶正渤的( 逸周书) 与武王克商r 程年代研究与赵光贤的说( 逸 周书世俘篇) 并拟武王伐纣同程表探讨了武王克商的同程。思想内涵、文化语 言等新兴领域的研究也收获颇丰,日本学者谷中信一从管子的思想角度出发, 探讨两书思想的区别与联系,杨朝明( 逸周书宝典篇) 与儒家思想认为逸 周书对早期儒家学说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黄怀信的逸周书经济思想初探和 王连龙的博士论文( 逸周书) 源流及其所见经济问题研究解析了逸周书 中的经济思想。周玉秀的( 逸周书) 的语言特点及其文献学价值,对逸周书 的词汇特点和文献学价值作了量化研究分析,袁跃的硕士论文( 逸周书) 名词 研究分析书中名词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文化现象。 纪昀:四库总目提要,本卷五f 史部六,文渊阁影印。 梁启超:中国j 力史研究法,1 :海:1 :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第2 l 一2 1 页。 曹道衡,刘跃进: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年,第1 6 0 1 6 l 页。 2 2 本课题拟做的工作及其意义 与时代考证,版本源流考察、思想文化等方面相比,逸周书的文学研究 略显不足和滞后。在清代虽有学者论及逸周书的文学性,但限于只言片语, 缺乏系统系。此后直到1 9 4 5 年,才由杨宪益发表( 逸周书周祝篇、太子晋 篇) 和( 荀子成相篇) 一文,分析了逸周书中具体篇章的文学艺术特色。 上世纪8 0 年代,胡念贻( 逸周书) 中的三篇小说论述了逸周书中的三篇 “小说体”的特点;祝中熹( 逸周书) 浅探则从的体例、行文风格、句式结 构等方面阐述逸周书的文学特质;台湾黄沛荣的周书研究一书研究了逸 周书的文章辞气和思想内容。到9 0 年代,谭家健( 逸周书) 与先秦文学、 熊宪光( 逸周书) 的文学价值分别从不同方面论述逸周书的文学艺术特 色。2 0 0 2 年罗家湘的博士论文( 逸周书) 研究从文学角度详细分析了逸周 书的思想风格及其成因,并从宏观上系统地论述了逸周书的文学特色。近 几年关于逸周书文学研究的论文大多集中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杨朝明、赵 奉蓉等先后发表论文,探讨逸周书中的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周穆王、 祭公等君臣的人物形象。 由上可见,虽有学者论及逸周书的文学性,但研究局限于某些具体的 篇章,真j 下意义上的文学研究成果极少。其实逸周书语言丰富,描述精彩, 其文学研究的意义不容忽视,尤其是逸周书中记叙文和论说文,极具文学价 值。逸周书中的记叙文体虽远非完备成熟,但其代表着历史散文创作发展与 完善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记叙文体的逐渐发展与成熟,先 秦记叙文成长的足迹。而逸周书中的论说文,风格各异,论证手法多样,糅 合了不同学派的政治观点和学术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逸周书中的论说文微 观的反映了中国古代论说文由初成到成熟的发展之路,给后世议论文的创作带来 深远的影响。本文拟把逸周书放在先秦文学和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 察,进而对逸周书的文体特色加以认真细致的描写和分析,系统研究逸周 书中记叙文和论说文的文体特色。 本文所用逸周书版本为黄怀信等编撰的逸周书汇校集注( 修订本) ( 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7 年3 月第1 版) ,并以黄怀信的逸周书校补注译( 西 北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3 月第l 版) 、朱右曾的逸周书集训校释( 阜清经解续 编本) 为主要参考。对一些争议较大之处,注意参阅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择善 而从。综合运用传统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将音韵、文字、训诂相结合,准 确把握篇章字句的含义;综合运用文艺学、文体学、叙事学、修辞学的理论成果, 科学划分文体,准确分析文体艺术特点。 总之,本文力图立足文本,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力求对文体特色、艺 术成就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探究,试图在充分总结、继承前人的成果上 能有所创新。 4 第一章逸周书的成书年代及文体划分 1 1 逸周书的成书年代 所谓的“成书年代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逸周书作为一个整体的成书 年代,二是其中各篇的成书年代。围绕上述两个问题,古今学者进行了辛勤探索, 先就其作一简介,然后提出我们的看法。 逸周书内容繁芜,混杂着孟、荀、管、商等先秦诸子的思想,因对其内 容、思想的形成过程认识有不同,对其成书年代的见解也各异,现撮其要者列如 下: ( 1 ) 有的认为是战国前人作。清朱右曾云“虽未必果出文武周召之手,要 非战国秦汉人所能伪托。”清丁宗洛有云:“此书在孔子未删尚书之前,或 以为战国处士所缀辑。 圆 ( 2 ) 有的认为是战国时人所作。宋朱熹云:“多驳辞,宜孔子所不取。抑战 国处士,私相缀续,托周为名。孔子亦未见。”黄震日:“多类兵书,后多类周 诰。然伐商迁洛之事,多与今尚书合。而文无一语相合。非战国之士仿而为 之欤? ” ( 3 ) 有的认为是战国后人作。南宋陈振孙日“文体与古书不类,似战国后 人依仿为之者。 ( 4 ) 有的认为是战国秦汉而渐渐形成的。清崔述 “周书之作盖在战国 秦汉之间,彼固取前世王侯卿大夫之行事,而揣度言之,后杂取传记之文,以附 益之者。” ( 5 ) 有的认为春秋已有,而战国后又辗转附益而成。明姜士昌日:“其文辞 深质古,出左氏上。往往夸诞不雅驯,疑哀周战国之士,以意参如之。 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春秋时已有之,特战国以后又辗转附益,故其言驳杂耳。 ( 6 ) 有的认为是汉以后人所作。清姚际恒:“殆后汉人所为 。四 。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序,光绪i 四年( 18 8 8 年) 江苏南菁书院刊,皇清经解续编。 圆丁宗洛:逸周书管笺,道光十年刻本。 朱熹:汲冢周书考,仪礼经传通解第二册,朱子伞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 育f f 版社,2 0 0 2 年。 黄震:黄氏h 钞卷五十二,明正德l 。阴年( 15 19 年) 书林龚氏明实堂刻本。 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i :海:上海古籍h ;版社,1 9 8 4 年,第2 8 页。 回崔述撰,顾颉刚编订:丰镐考信录,崔东壁遗书,上海:f :海古籍 版社,1 9 8 3 年。 黄怀信等编:逸川书汇校集注( 修订本) ,j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8 年,第1 1 9 2 页。 l i j 库伞书总日提要卷五f | 史部六文渊阁影印。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二史类,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 5 ( 7 ) 有的认为是东汉魏晋时候的人所作。宋郑瑗“甚杂驳,恐非先秦书。 意东汉魏晋间诡士所作。” 逸周书从其成书年代来看跨度为西周至汉代,先贤之论差异如此之大, 究其原因是逸周书为文献汇编,各篇不是一人一时所作,书中每篇的年代有 不同,诸子的思想也是逐渐汇集而成的,故不可一概而求之,应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 清代庄述祖将商誓解度邑解皇门解祭公解芮良夫解尝麦 解世俘解七篇列为尚书,陈逢衡认为皇门解尝麦解“两篇文辞古 奥,定是西周手笔”,唐大沛认为商誓解度邑解皇门解祭公解芮 良夫解尝麦解与“尚书二十八篇悉同轨辙 。朱右曾云:“克殷篇所 叙,非亲见者不能,商誓度邑皇门芮良夫诸篇,大似今文尚书。 圆梁启超虽认为书中的某些篇章有伪造窜乱的,但还是明确指出逸周书中的 克殷世俘不是伪作。 郭沫若以古文字材料和世俘解对比,得出结论: “逸周书中可信为周初文字者仅三二篇,世俘解即其一,最为可信。克 殷解及商誓解次之。”顾颉刚进一步研究之后认为,世俘解“实作于 殷周之际” 李学勤通过毛公鼎史墙盘等西周金文与逸周书的对比 研究得出结论:世俘解商誓解皇门解尝麦解祭公解芮良夫解 等篇,均可信为西周作品。 罗家湘也认同李学勤的推断。刘起舒则认为:“克 殷世俘商誓度邑作雒皇f - j 祭公七篇,可确认为西周文献( 虽 然文字在传写中当受东周影响,但主要保存了原貌) 。 裘锡圭认为:( 逸周书中) “既有大量战国人的依托之作,也有一些可靠 的西周文献。如世俘商誓两篇当作于周初,价值决不在那几篇尚书 之下。 杨宽专门撰文论( 逸周书) 讨论书中古书的真伪。他认为“唐大 沛指出商誓度邑皇f - j 祭公尝麦芮良夫等训告书与克殷 世俘作雒等记事书都是真古书,是可信的。他判断这九篇为可靠的西周 文献。周玉秀通过对逸周书中各篇的人称代词、句末语气词、特殊词序、 修辞方法及押韵情况的分析,得出结论“克殷商誓世俘度邑皇门 郑瑗:井观锁言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 6 7 册。 。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序,光绪十四年( 18 8 8 年) 江苏南菁书院刊,皇清经解续编。 梁启超:中国j 力史研究法,北京:东方 l j 版社,1 9 9 6 年版,第1 0 8 页。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附录七,郭沫若伞集历史编l ,北京:人民文学版社,1 9 8 2 年。 顾颉刚:( 逸岗书世俘篇) 校注、写定与评论,顾颉刚古史论义集第2 册,北京:中华书局, 1 9 9 3 年。 睁黄怀信等编:逸周书汇校集注序( 修订本) ,上海:卜海古籍h i 版社,2 0 0 8 年,第3 页。 刘起舒: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9 5 9 7 页。 哟裘锡圭:谈谈地下材料舀i 先秦秦汉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作用,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苏古籍 出版社,1 9 9 2 年,第4 6 页。 杨宽:论( 逸周书) ,西周史附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 6 祭公,从人称代词的使用等情况看,这几篇和尚书逸篇有关。芮良夫 尝麦两篇的作时可能稍晚些。 由表1 可见,杨宽提到的可靠的西周文献篇 目最多,郭沫若、裘锡圭提到的最少( 两人只是在其他的文章中涉及这个问题, 未作专门系统的论述,所列篇目具有举例的性质) 。商誓解世俘解阜门解 祭公解芮良夫解为争议最少、学术界已达成共识的西周篇章。 兹将研究者对逸周书中可靠的西周文献的看法表列如下: 表1 ( “0 代表研究者认为此篇为西周的作品) 芮良 世俘商誓皇门尝麦祭公度邑克殷作雒 夫 朱右曾 0 0 000 郭沫若 0o0 裘锡圭 00 杨宽 0oo0ooo0o 李学勤 0oo0o0 罗家湘 0ooooo 周玉秀 0ooo0o 刘起钎 0oooo0 0 克殷解尝麦解度邑解作雒解四篇颇有异议。刘起舒认为克 殷解度邑解作雒解作于西周。罾黄怀信也以度邑解为西周作品,而 克殷解作雒解是西周旧文经春秋附益加工而成的固。赵光贤逸周书( 作 雒) 篇辨伪一文指出作雒解不是西周写成的,但作雒解所记的事件 与尚书洛诰可相互验证。黄说与赵光贤的观点有相契合之处,克殷解 作雒解当经后人加工修饰过。谭家健从文风上分析,认为克殷度邑 的作者大概是西周史官, 但度邑之文“与尚书大不类”, 难以确定 是西周文献。李学勤的尝麦篇研究,认为尝麦当属西周文献。而周玉秀 认为尝麦解篇所作的时间应晚于西周, 从尝麦解的行文来看,与春秋 早期的文j x l 相似。 相比于西周文献的时代考证,逸周书中其他的篇章时代研究讨论的较少。 较早的刘起钎认为“程典丰谋文敬文传宝典寤儆和寤武 周乇秀:( 逸闱书) 的语苦特点及其文献学价值,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年,第2 7 2 页。 固刘起舒: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9 5 9 7 页。 黄怀信:逸蒯书源流考辨,两安:两北大学f j 版社,1 9 9 2 年,第1 2 5 页。 回赵光贤:逸周书( 作雒) 篇辨伪,文献l9 9 4 年第2 期。 谭家健:( 逸州书) 与先秦文学,文史哲l9 9 1 年第3 期。 棒述撰,顾颉| ) 4 0 编订:丰镐考信录,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第1 9 7 页。 李学勤:( 尝麦篇) 研究,古文献从论,卜海:远东 版社,1 9 9 6 年。 周玉秀g ( 逸岗书) 的语言特点及其文献学价值,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年,第2 7 2 页。 7 寤大匡( 3 7 ) 武儆大戒尝麦以及常训等十余篇,保存了西周 原有史料,其文字写定可能在春秋时。 此外,书中还包括汉代的作品。黄怀 信认为籴匡解大匡解寤敬解和寤解武寤解等2 2 篇是本出西周 而经春秋加工改写者,度训解命i ) i i 解常训解等1 3 篇作于春秋早期,柔 武解大开武解等9 篇作于春秋中期,周月解时训解太子晋解史 记解等8 篇作于襄、昭时期。圆罗家湘的观点与黄怀信大体相同,他认为文 酌解程典解酆保解大开解小开解文儆解柔武解大开武解 等“以数为纪的训诫文章写定于春秋早期 ,寤敬解和寤解武寤解度 训解命训解常训解武称解允文解大明武解等大部分篇章也写 于春秋时代,只有文传解作于战中后期, 周月解时训解职方解 官人解谥法解明堂解篇推断“大致可以确定在公元前4 0 0 年前后了。 还有一篇特殊的文章器服解,罗家湘认为它“是一份公元前2 9 9 年的遣策”。 周玉秀的观点与黄怀信、罗家湘略有不同。她推断寤敬解武穆解和 寤解武寤解大戒解度训解命i j i i 解常训解武称解允文解 大明武解小明武解官人解等多数篇章是春秋中期到战国时代写成的。 周玉秀还特别指出史记解太子晋解殷祝解周祝解周月解时训 解等从语言现象分析具有战国术期至汉代的语言特点,不是完全意义上战国的 作品。 我们认为文酌解程典解酆保解大开解小开解文儆解柔 武解大开武解等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使用“以数为纪”,赵伯雄分析 说“这几篇里的以数为纪可以说是战国文风的体现”, 周玉秀在( 逸周书) 的 语言特点及其文献学价值一书中写道:“这种方法的产生当在春秋以后,战国 时代的文章中普遍使用。”从这些篇章的文风和修辞来看,大多数篇章应完成于 战国时期,个别的篇章的成文年代有可能在汉初。 1 2 逸周书文体的划分 在古代文学研究中,对文体的科学分析十分重要。文体的差异,往往造成表 达手法和文体风格的差异,要科学、细致地分析一部作品,必先研究它的文体。 刘起舒: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年,第9 5 9 7 页。 国黄怀信:逸岗书源流考辨,两安:两北人学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2 5 一1 2 6 页。 罗家湘:( 逸周书) 研究,博上学位论文,西北师范人学文学院,2 0 0 2 年,第l l 1 3 页。 同卜,第2 4 页。 罗家湘:( 逸周书器服解) 是一份遣策,文献季刊,2 0 0 1 年,第2 期。 剧玉秀:( 逸剧书) 的语言特点及其文献学价值,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年,第2 6 9 2 7 0 页。 o 同l :,第2 7 2 页。 恸赵们雄:先秦文献中的以数为纪,文献,1 9 9 9 年第4 期。 衄周玉秀:( 逸周书) 的语言特点及其文献学价值,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年,第2 3 6 页。 逸周书是一部由单篇文章汇集而成的书,5 9 篇文章体制并不完全一致。加 上古代文体的范畴与现代文体观念已经迥然有别,这些因素都给划分逸周书 带来难度。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逸周书的文体形态,有必要对已有的关于逸 周书的文体划分资料加以梳理,在前哲时贤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我们的看法。 1 2 1 学界意见综述 由于逸周书是一部文献汇编,其中包含多种文体,加之内容丰富,涉及 面广,学界对于它的文体划分历来标准不一。 ( 1 ) 从篇章的标题上区分,与尚书的“六体”划分相类似。如度训 解命训解常训解等归为训类,程典解宝典解本典解等划入为 典类,另外还加入了箴戒类,如文儆解大戒解。 ( 2 ) 完全参照尚书的“六体”进行划分,将逸周书的篇章全部套 进“六体”的框架内。东晋时出现的伪孔安国尚书序第一次提出“六体”之 说,云:“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 撮其机要,足以垂世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几百篇”。 尚书中尧典舜典二篇为典,逸周书中程典解宝典解本 典解属于此类;尚书中大禹谟皋陶谟二篇归入谟类,逸周书中 程典解尝麦解岁典解本典解文酌解开武解为谟;罾尚书 中伊训一篇为训,逸周书中以王佩解为训;固尚书中汤诰大 诰等八篇为诰,逸周书中商誓解皇门解为诰;固尚书中甘誓 泰誓汤誓等篇为誓,逸周书中的商誓解为誓; 尚书中微 子之命顾命等篇,命也,逸周书中以祭公解为命。回 ( 3 ) 按训告书、纪事书、政制书、武备书四类进行划分,唐大沛的逸周 书分编句释认为训告书有度训解命i jr i 解常训解等篇,纪事书有克 殷解寤敬解酆谋解等篇,政制书有大匡解籴匡解等篇,武备书 则有大明武解小明武解等篇。 ( 4 ) 根据内容性质和文辞体例来划分,祝中熹依此标准把逸周书的篇 章划分为四类:第一,直发议论类,如度训解命训解常训解等篇;第 二,借史立言类,如,大匡解程典解殷祝解等二十八篇;第三,典章 尚书正义卷l ,f 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1 1 4 页。 o 黄佐:六艺流别,见黄怀信等编:逸周书汇校集沣( 修订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8 年, 第1 2 0 7 页。 l 司卜。 i 司上。 i 司上。 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上海古籍h 版社,1 9 8 8 年,第4 4 2 页。 唐人沛:逸周书分编句释凡例,见黄怀信等编逸周书汇校集注( 修订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 0 0 8 年,第1 2 2 6 页。 9 制度类,包括周月解职方解等六篇;第四,记叙史实类,包括克殷解 世俘解祭公解等篇。 ( 5 ) 按史书、政书、兵书、礼书四类进行划分,罗家湘认为克殷解世 俘解祭公解等9 篇属于史书,度训解命训解常训解等3 6 篇为政 书,大明武解小明武解等7 篇为兵书,剩余的周月时训等7 篇为 礼书。 ( 6 ) 依据现代的文体知识进行划分,周玉秀论述了逸周书中最具代表 的三种文体:“第一,纯议论的,包括度训命训常训:第二,汇纂类的, 包括史记王佩周祝;第三,类似小说的,包括王会太子晋殷 祝。 1 2 2 我们的看法 对于逸周书文体的划分,上述观点各有其合理之处,但又都有其不足。 单从标题上区分文体,一者过于笼统,不能深入篇章内部对文章进行客观的分析; 二者,逸周书中的大量篇章,无法从标题上判断文体,如武顺解王佩解 铨法解世俘解祭公解大聚解等,还有一些篇章,其标题与文本内 容并无多大关联,如允文取自于开篇“允文维纪”中的二字。参照尚书 对逸周书的文体进行划分,有其合理之处。首先,古代文体的划分大多源自 尚书诗经,徐师曾云:“夫文章之体,起于诗书 。其次,学界对 散文的划分往往依据其实用功能,尚书与逸周书都具有“明治化,陈政 事”的社会功能,参照尚书“六体”对逸周书的文体进行划分也就在情 理之中了。但是尚书中的六种文体,除“典 系后人尊经之说,较为晚出之 外,其余的5 种文体命名方式,并不是按照文本自身的构成要素( 如体制、语体、 功能等) 去分类的。孔颖达说:“书篇之名,因事而立,既无体制,随便为 文”, 刘知几云:“至如尧、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贡一篇,惟言地理;洪 范总述灾祥,顾命都陈丧礼:兹亦为例不纯者也。章学诚也说:“典、谟、 训、诰、贡、范、官、刑之属,详略去取,惟意所命,不必著为一定之例焉”。 篇章的命名是由于“因事而立 或者“惟意所命”,而事有诸端,由此可知尚 书篇章的命名本身就不具规范性,“而依篇名划分文体,就导致文体体例的不 祝中熹:逸周书浅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 9 8 9 年,第2 期。 罾罗家湘:( 逸j i 剞书) 研究,博上学位论文,西北师范人学文学院,2 0 0 2 年,第7 页。 圆周苄秀:( 逸周书) 的语言特点及其文献学价值,北京:中华书局,2 0 0 5 年,第2 5 6 页。 鲫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2 ,第7 5 页。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北京人学版社,2 0 0 5 年,第3 7 页。 固尚书正义卷2 尧典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1 1 7 页。 o 刘知几撰,黄寿成校点:史通内篇卷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 章学诚著,莱瑛校注:文史通义书教上,文史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3 l 页。 1 0 规范性,就如刘知畿所说的为例不纯一。连作为参照范例的尚书其自身 的文体划分都不规范,又怎么能依据尚书的划分标准来判定、划分逸周书 的文体呢? 唐大沛的划分在操作中自乱其例,未有一个贯彻始终的划分标准,如 以酆谋解为训告,但此篇大部分是兵家之言。周玉秀的划分只是侧重择取逸 周书中的一些篇章来讨论,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文体划分。祝中熹从文体角 度对逸周书5 9 篇进行划分,是较早的系统划分逸周书的,罗家湘根据 逸周书的内容,将其划分为四类,划分逻辑较清晰,两人关于逸周书的 划分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王若虚曾有一段关于文体的精彩论述:“文章有体乎? 日:无。又问: 无体乎? 日:有。然则果何如? 日: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文体没 有“定体 ,只存在所谓的“大体”,故很难确定统一的文体划分标准,加之先秦 散文有“史论不分、叙议不分的特点,这更给具有汇编性质的逸周书的文 体划分带来了难度。随着时代的推移,人在创造着“文体”的同时,也在接受着 不断发展、变化的“文体”,与之相应的,我们对文体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 化,我们应把握好古代文体的实际情况与现代文体的划分标准,准确、客观地划 分逸周书的文体。 曾国藩在经史百家杂钞中,将古代的文章归结为三类:著述门、告语门 和记载门。按曾的划分标准逸周书属于“记载门 一类,这种划分方法较 为科学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即划分范围宽泛,进行下一级分类时,易造成逻辑上 的混乱。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结合现代文体知识进行科学的划分。 赵炎秋、毛宣国主编的文学概论分析说:“文学体裁大体而言,它包 括种类、样式、品类等不同内涵。所谓种类,即对文学作品总的类别的划分, 如把文学体裁分为抒情的、戏剧的、叙事的:所谓样式,是指具 体的体式,如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所谓品类,是各 种体裁样式之下一些小的类别,如诗歌之下可再分抒情诗和叙事诗,散文之下可 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戏剧之下可分喜剧、悲剧、j 下剧等等。” 朱艳英主编的文章写作学认为,文本结构包括五个层次:形态结构、语言风 格、表达手法、结构类型、题材内容。根据文本结构中表达手法的不同,诗歌、 散文等“品类”之下还可划分出一些小的类别:如散文可进一步分为叙事散文、 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笔者参考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表达手法、品类等现代文体学知识, 郭英德: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陕谣师范人学学报, 2 0 0 5 年第1 期。 管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长春:吉林人民j f j 版社,1 9 9 8 年。 赵炎秋、毛宣国主编:文学概论,海u :南海出版社,2 0 0 5 年,第9 9 页。 朱艳英主编:文章写作学,长春:东北师范人学出版社,1 9 9 4 年。 从逸周书文本出发,将其划分为三个二级门类:记叙文、论说文与典章制度。 具体划分如下: ( 1 ) 记叙文体 此类文体又细分为两类。 第一,记叙史实,既记言也记事,记叙具有独立的记录功能,且记事在篇中 所占的内容比记言的比重大。世俘解皇门解祭公解芮良夫解克殷 解度邑解尝麦解太子晋解属于此类,共8 篇。 第二,开头是记叙文体,记叙某些历史人物,然后借某些历史人物之口宣扬 作者的观点,是记言、记事、议论三者相结合。这类篇章虽有大量的议论之词, 但整体上已具备记叙的基本要素,反映了先秦记叙文发展的状况,故归入记叙文 一类。包括的篇章有:大匡解l l 程典解酆保解大丌解小丌解文 儆解文传解柔武解大开武解小丌武解宝典解酆谋解寤敬 解和寤解武寤解大匡解3 7 文政解大聚解武儆解大戒解 商誓解五权解成丌解本典解官人解史记解王会解殷祝 解作雒解共2 9 篇。 ( 2 ) 论说文体 从首句到术句,整篇均为议论,不掺杂史实的叙述、描写。此为逸周书 中最纯粹的论说文体。包括的篇章有:度训解命训解常训解文酌解 籴匡解武称解允文解大武解大明武解小明武解武穆解武 顺解王佩解武纪解铨法解周祝解共1 6 篇。 ( 3 ) 典章制度类 此类多为对典章制度的记载,包括周月解谥法解明堂解时训解 器服解职方解,共6 篇。此类篇章都是礼书,大多是说明性的文字,既不 具备记叙文体的基本要素,也没有论述某个观点理论,故单独划分为一类。本文 对此类不作讨论。 以上3 类中,论说文己经相当成熟;记叙文文学色彩最浓;典章制度类虽 文学性最弱,但基本上都能做到文字表达简练、流畅。这里需要指出的有两点: 首先,这种分类是就逸周书5 9 篇整体概况而言的,具体到各篇的某一节, 又当区别对待。逸周书各篇时代差距大,内容繁杂,即便在一篇之内,文体 也有差别。有的篇章从整体看,属于记叙文一类,但个别片段的记载又当别论。 如文传解划分在记叙文体的第二类,此篇讲述文王受命第九年,在镐京告诫 太子发“所保所守”的事情。文章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谈话的内容, 是记叙文的写法;但第二段到结尾都是借文王这一圣君形象讨论为君之道,宣扬 治国理财的大法,又似乎是论说文的风格了。五权解记载武王临终嘱告周公 辅佐太子一事,以及“三机”“五权 等为政之法。文章开始也是记叙,然后就 1 2 转入对“三机”“五权”的议论。这类篇章,都是开篇记事,后面变成议论为主, 所以笔者在讨论论说文的文体特色时,也将记叙文中的议论片段纳入分析范畴。 如上文提及的文传解五权解中关于“所保所守”,“三机”“五权的讨论, 都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很有说服力的议论片断,具有鲜明的论说文特色。其 次,记叙文、论说文、典章制度这三类文体涉及的篇目分别为16 篇、3 7 篇、6 篇,从篇数比重看,记叙文偏多;但实际上汜叙文中有2 9 篇存在与文传解 五权解相类似的情况,即记叙中间杂精彩的议论,再加上原有的l6 篇论说 文,具有汇编性质的逸周书的文体本质上是以议论为主的。 第二章逸周书记叙文体的艺术特色 “记”的本义为“不忘,把印象保持在脑中”。尚书益稷“挞以记之”, 孔颖达疏:“挞其身以记之”。后引申为“记录、载录”。广雅“记,书也。 “叙 的本义是“次序、次第”,说文解字三下支部:“叙,次第也。 尚书舜典 “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孔颖达疏:“于是皆得次序,无废事也。引申为“记叙、 陈述”。国语晋语三“纪言以叙之,述意以导之”。先秦时期并无“记叙”的 说法,但“记”与“叙”意义有相通之处,一般都有记住历史事实,把历史保存 下来之意。由此可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