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明代凤阳府的灾荒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地,在明朝有着特殊的地位。相对其他地 方而言,明朝记载凤阳的资料也较为翔实。所以本文选取明朝的风阳府为对象进 行灾荒研究。 凤阳府地处淮河流域,地形复杂,河流湖泊众多,加之复杂多变的气候,极 易造成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其中尤以水、旱灾为最。风阳府频繁发生 的自然灾害导致当地人口大量逃亡、土地荒芜,百姓心理恐慌,造成社会不稳定 的局面。而到明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徭役加重等原因,致使凤阳府由于自 然灾害引发的灾难程度加重,引起社会更大的动荡。 明代君臣对凤阳府发生的自然灾害格外重视,采取各种优待措施,比如蠲免 税粮、赈济饥民等,以缓解当地百姓受灾之苦。明政府对凤阳府实施的一系列赈 灾救济措施,挽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维护了社会的总体安定和其封建统治的稳 定。 明政府在赈灾过程中亦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的力量。如支持民间建立义仓和社 仓,鼓励富户进行救灾等。 本文最后指出,既然自然灾害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就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 灾、救灾,尽量减轻因灾害带给人类的危害。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两股互补的力 量,在政府救灾惠泽大地的同时,通过民间救济尽量达到普遍救助的功效。 关键词:明代;凤阳府;灾荒研究 垦竺! ! 竺! 竺! 竺型竺墨! 兰型竺! 旦塑! 竖坠竺! 型 a b s t r a c t f e n g y a n gp r e f e c t u r ew a st h eb i r t h p l a c eo fz h uy u a n z h a n g ,w h e r eh a das p e c i a l s t a t u s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c o m p a r e dt oo t h e rp l a c e s ,t h er e c o r d so ff e n g y a n g p r e f e c t u r ew e r em o r ed e t a i l e da n da c c u r a t ei n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 s ois e l e c t e d f e n g y a n gp r e f e c t u r eo fm i n gd y n a s t ya so b j e c tt or e s e a r c ht h ef a m i n e f e n g y a n gp r e f e c t u r ew a sl o c a t e di nt h eh u a i h er i v e rv a l l e y ,w i t hc o m p l e x t e r r a i n ,m a n yr i v e r sa n dl a k e s ,p l u s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a n de v e r - c h a n g i n gc l i m a t e ,e a s i l y c a u s i n gf l o o d s ,d r o u g h t ,l o c u s t sa n do t h e r 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 ,e s p e c i a l l yf l o o d sa n d d r o u g h t f e n g y a n g p r e f e c t u r e s f r e q u e n t 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r e s u l t e di n g r e a t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p a n i ct ol o c a lp e o p l e , s om a n yp e o p l et of l e e ,t h ea m o u n to fb a r r e nl a n d w a si n c r e a s e d ,a n da tl a s t ,t h e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w a si n f l u e n c e dd e e p l y b u ti nt h e l a t eo fm i n gd y n a s t y ,d u et ot h ea n n e x a t i o no fl a n d ,a n do t h e rr e a s o n s ,m a n m a d e d i s a s t e rw a sf o l l o w e db yt h e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i nf e n g y a n gp r e f e c t u r e ,a l lt h er e a s o n s c a u s e dag r e a t e rs o c i a lu n r e s t t h em i n go f f i c i a lg a v ee x t r aa t t e n t i o nt o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i nf e n g y a n gp r e f e c t u r e , t o o ka d v a n t a g eo fv a r i o u sm e a s u r e s ,s u c ha st a x f r e e ,r e l i e v et h ep e o p l ei ns t r i c k e n a r e a s ,t o a l l e v i a t et h e p l i g h t o fl o c a l p e o p l ea f f e c t e d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 s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a ts e r i e so fr e l i e fm e a s u r e s ,s a v e dt h el i v e so fc o u n t l e s sp e o p l e , s a f e g u a r d e dt h es o c i a ls t a b i l i t y ,a l s om a i n t a i n e di t so w nf e u d a lg o v e r n m e n t t h em i n go f f i c i a la l s og a v ef u l lp l a yt ot h es t r e n g t ho fc i v i ls o c i e t y , s u p p o r t e dt o e s t a b l i s hc i v i lg r a n a r ya n ds o c i a lw a r e h o u s e ,e n c o u r a g e dt h er i c ht oh e l pt h ep o o r r e l i e v et h ed i s a s t e r f i n a l l y , t h i sp a p e rp o i n t e d o u tt h a ts i n c et h e ”v i s i t a t i o no fp r o v i d e n c e s o m e t i m e si n e v i t a b l e ,t h e n ,w es h o u l dd oe v e r y t h i n gp o s s i b l et oa v o i da ”m a n - m a d e d i s a s t e r ”,t a k ea p p r o p r i a t em e a s u r e st op r e v e n tt h ed i s a s t e r c o m b i n e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a n dt h ec i v i lf o r c e st oo v e r c o m et h eo b s t a c l e so fp o v e r t y k e y w o r d s :m i n gd y n a s t y ;f e n g y a n gp r e f e c t u r e ;f a m i n er e s e a r c h u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弘砒殇 珊年6 月,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作者签名:蕊吼考气 作者签名:够珊嘭冬 导师签名:裂辛炮 日期:y 矿弗月妨 日期:凶d 8 年多lp e t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起 “说凤阳,话凤阳,风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惟有我家没得卖,肩背锣鼓走街坊 这首 曾为人熟知的凤阳歌里提到的风阳位于今安徽省境内。凤阳府在明代有着特 殊的地位,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地,明朝一统天下后,这里成为帝王故 里。明朝历代统治者也都很重视凤阳府及其所属州县,都曾给予此地很多恩泽, 可是这一带并没有因此而富裕起来。由于此地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许多百姓在灾 荒之年食不裹腹,沦落到乞讨的地步,当地也逐渐形成出外流浪乞讨的陋俗,这 究竟为何? 带着这一疑问,我想以明代的风阳府为考察对象,研究当时当地的灾 荒情况。风阳府位于淮河流域,属于中国南北的气候过渡地带,安徽亦有“多灾 省 之称,历史上水旱灾害连绵不绝,人民屡蒙其害。考察这一地区的灾荒情况, 会有历史与现实意义。 通过对明代凤阳府的灾荒研究,希望能够总结古人在治理灾害和灾荒救助 方面的经验教训,给今天中国的防灾救灾工作以启迪。就在2 0 0 8 年初,我国中 南部遭遇了五十年不遇的雪灾。根据民政部统计,此次受灾地区包括安徽、江 西、河南、湖南、湖北、贵州、陕西等1 4 个省( 区、市) ,受灾面积之广,受灾 程度之深均为建国以来之最;在论文即将定稿之际,四川省在5 月1 2r 又遭遇 了8 级的特大地震。各种灾难导致受灾地区交通受阻,电力中断,百姓生活遭 遇很大不便,部分受灾严重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另外,中国还 是一个农业大国,防御和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防灾、抗灾、救灾、减灾 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因此,今天的我们仍然很有必要研究 历史上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人类针对灾害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学习古代的经验, 并结合现实国情,不断探索灾荒规律,加强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添砖加瓦。就像史怀璧前辈给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一书所写的题词“研究 明代风阳府的灾荒研究 灾害,科学借鉴历史经验,做好防灾、抗灾、救灾、减灾工作 。这也是我研 究明代凤阳府灾荒的意义所在。 第二节研究现状分析 明清时期,我国受灾之多,遭害之重,实乃罕见。古代灾荒的研究,很早就 为学者所关注。关于古代灾荒研究的著作主要有: 中国灾荒史记( 孟昭华,1 9 9 5 ) ,该书详细考察了原始社会以来历朝历代 所遭受的自然灾害,分类详细,并考察了以往的荒政措施,可谓一部中华民族的 灾害通史。由于有关历代灾荒的记录,大多散载于古今众多书丛之中,很少有成 法可参,非以长期、细致、艰苦的发掘整理是难以勾画出来的。孟昭华等人兢兢 业业,不辞辛苦,历时六年才得以完成此著作。 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 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编辑。该书详细总结了中国古代历朝的自然灾 害以及历代盛世时的农业政策,非常细致地将古代的农业社会的大致情况表现了 出来,给研究历朝灾荒的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明清时期江淮地区的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 张崇旺,2 0 0 5 ) ,论文从宏观 和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江淮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 系。该文从区域经济史的角度详细考察了明清时期整个江淮地区的灾情概况,灾 害对江淮地区农耕社会的影响,以及江淮地区的水利治灾工程和仓储情况,最后 论述了官府及民间社会力量在江淮地区的抗灾救灾。 本世纪初由王鑫义主编的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详细描述了淮河从原始社 会到清代的变化,淮河流域一带人们的开发以及一系列的经济行为,历朝历代人 们对淮河的开发、修治与利用。淮河曾给人们带来财富,但后来由于它的不断变 迁,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灾难,淮河流域一带的人们不时地遭受洪水的侵袭。 涉及明代自然灾害及荒政方面的论文有:洪琢的明清时期的农业灾荒及其 对策一文,统计了明清时期发生的自然灾害的次数,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社 会原因以及各朝代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陈关龙的明代荒政简论一文主要论 述了明代灾害的特点,治荒政策以及荒政实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在文章结尾, 2 第一章绪论 他指出明末灾难的来临不是偶然的,是由生态危机触发经济危机所引起社会崩溃 的相互激荡。另外周致元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如朱元璋的救荒思想和荒政措 施一文,论述了洪武年问朱元璋的救荒思想以及实行的一系列救灾政策,认为 当时的救灾政策虽然不够完善,但是成为后来明王朝荒政建设的基本范式。明 代对凤阳府的灾蠲及灾折一文指出,弘治时定下了根据受灾程度确定蠲免份额 的原则,是荒政史上的大事。明代对灾区实行的税粮改折主要在嘉靖和万历两朝 发挥作用。灾蠲过程中有贪官横行,灾蠲的最大受益者是地主。明代的赈灾制 度以凤阳一府为例一文,详细考察了明代凤阳的赈灾过程,指出赈灾过程 中自上到下都有贪官从中渔利,而明政府也根据赈灾政绩对官吏黜陟奖罚。赈灾 的目的是为了拯救饥民性命,更是为消灾弭盗,维持小农经济的持续运行。段自 成、张运来的明后期煮赈浅探一文,分析了煮赈是明代荒年救饥的主要方式, 该文对明代后期赈粥方式的变化,政府对煮赈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以及煮赈对稳 定当时社会等方面都进行了详尽地论述。 以上学者有的以整个中国历史为对象宏观地研究了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灾荒, 有的对荒政中的措施给予了深入研究。根据笔者查阅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以明代 风阳府作为对象的灾荒研究文献甚少,只有周致元老师的两篇文章是以凤阳府为 研究对象的,其他的书籍、文章大都是从宏观上来研究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荒政 的具体措施。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区域灾荒进行更细致深入 的研究。本文考察了在明代作为中都的凤阳府,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对其社会经 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当时的政府实施的一系列赈灾举措,希望研究成果能对 当今社会有借鉴意义。 第三节史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明人留下的荒政史籍对现代人了解、研究当时社会的救灾情况提供了很直接 的依据,如今可以看到的有天顺年间南直隶江阴人朱熊编撰的救荒活民补遗 书、正德嘉靖年问林希元的荒政丛言、隆庆万历年自j 俞汝为的荒政要览、 宋缥的荒政辑略、万历年问屠隆的荒政考、周孑l 教的救荒事宜、万历 后期陈继儒的煮粥条议等,这些都是当时人记载当时事,他们把自己接触、 3 明代风阳府的灾荒研究 了解到的政府或民间的赈灾措施记录下来,撰写成书,成为当今研究明代荒政不 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另外,明代的正史、诏令、奏议、笔记小说等史籍中,也零 星散载着关于自然灾害或荒政方面的内容。其中明史、明实录、明会典、 明会要、凤阳新书、中国方志丛书之安徽各州县志等书中提供了不少政 府救济灾区的情况,明实录中有非常多的关于朝廷给予风阳府的蠲免、改折 等赈济灾害的措施,这些都是本文的基本材料。明经世文编、钦定康济录 等奏议可以发现明朝的重臣在救荒制度上的看法及意见。西园闻见录、松窗 梦语、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士大夫和民间知识分子对 灾荒的看法。从以上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灾荒的大概情况, 但从有关凤阳府的资料来看,还不是很全,特别是在地方志的搜索过程中,感觉 明代的史料较缺乏,难以满足文章的需求,再加上笔者水平有限,文中不免会存 在诸多的疏漏和不完善之处,敬请专家不吝赐教,给予批评指正。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在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 学、地理学、灾害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明代凤阳府灾荒及其造成的社会影 响。另外,本文参考史料及前人的成果,统计出几个相关表格,希望能以这样的 方式勾勒出明代风阳府的受灾情况以及荒政措施,增强本文的说服力。 4 第二章风阳府在明代的特殊地位及其自然生态环境 第二章凤阳府在明代的特殊地位及其自然生态环境 作为明朝龙兴之地的风阳府,是明朝的中都,在明朝有着特殊的地位,历代 皇帝不敢忽视此地的发展,时常从各方面照顾此地。明朝凤阳府频繁发生自然灾 害,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该地位于淮河流域,地形复杂,大小湖 泊众多,气候上属于过渡性气候,再加上黄河夺淮的影响,易引发各种自然灾害, 大大影响了明朝风阳府百姓的生产与生活。 第一节凤阳府在明代的特殊地位 淮河处于黄河、长江之间,是中国自然地理的一条分界线,每当王朝更替或 南北分裂、政权对峙时期,淮河两岸往往又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淮河两岸 的地区,二千多年来一直是“治日少而乱日多”,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大起大落 的状态。到了元术,残暴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加上朝政的腐败、吏治的黑暗 和持续不断的灾荒、瘟疫,更使淮河地区的社会经济陷入凋敝衰败的困境。 朱元璋就在元末这样的年代降生在淮河流域的濠州钟离,即今天凤阳县的一 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为地主放牛,1 7 岁时遭逢一场大瘟疫,父母长兄皆亡, 他孤独无所依,只得入寺为僧,不久外出游方乞食,在淮西流浪了三年。后来返 回寺院,仅过三年,寺院又毁于兵燹,他彻底失去生活的依靠,终于投奔了红巾 军的起义队伍。经过战火的洗礼和锤炼,朱元璋逐步成长为农民起义的领袖,尔 后依靠农民起义的力量,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明朝建立后,朱元璋 一方面采取措施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一方面惩治贪官污吏,即 使是皇亲国戚、开国功臣也不手软,又分封皇子镇守各地。但是,明朝与元朝一 样,仍然是个封建王朝,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所代表的是全国地主阶级 的利益,他的所作所为也必然是按照地主阶级的意志强化封建专制的统治。因此, 尽管他在建国初期出于浓厚的乡土观念,不惜动用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 风阳营建中都,诏设中都后又营建争陵、龙兴寺等,移民屯田,兴修水利,并下 明代风阳府的灾荒研究 令永远免除风阳和临淮两县的赋役。但是,他营建争陵带给凤阳人民的赋役负担, 却远远超出他免除的赋役,使百姓困苦不堪;他为护陵所设的八卫一所,又导致 太监作乱、士卒扰民,使百姓难有宁日;他在凤阳设置的一套衙署,也成为孵化 贪官污吏的温床;他的移民政策,更是造成百姓四出流亡,十室九空。正像那首 著名的凤阳歌所唱的:“自从出了朱争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把首都南京周围地区划为 直隶区,后来简称南直隶,另以1 3 个布政使司取代元朝的行省,其下设府或州、 县两级。江淮主要分属于南直隶,此外还包括河南省汝宁府的信阳州( 今河南信 阳市) 、罗山县及光州( 今河南潢川县) 直属的光山县、固始县、商城县。洪武 元年( 1 3 6 8 年) 降元高邮府为高邮州( 今江苏高邮市) ;六年改临濠府名中立府, 七年又改称风阳府。 今同的安徽省在明代共有7 府、3 直隶州,包括徽州府、庐州府、宁国府、太 平府、凤阳府、安庆府、池州府、广德州、和州、滁州。凤阳府计有五州( 寿州、 泗州、颍州、毫州、宿州、) 十三县( 凤阳、临淮、盱眙、天长、定远、霍邱、 颍上、怀远、灵璧、虹县、五河、太和、蒙城) ,是一个地跨淮河两岸,占地较 广的行政区。作为龙兴之地,凤阳府在明代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以凤阳府为对 象进行明代的灾荒研究可以起到“以点代面”的作用。 第二节明代凤阳府的自然生态环境 人类从历史的黎明开始,就不断地遭受着自然灾害的袭击。我国土地辽阔, 人口众多,地理环境复杂,自然变异强烈,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历史 上发生的自然灾害不计其数。几千年来,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时问和空间的双重 普遍性。从时间上说,每年都有各种各样、轻重不同的灾害发生;从空间上说, 没有任何一个省份未曾发生过自然灾害,不发生灾荒的地区极少。因而灾荒历来 是中国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自然灾害不仅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破坏和 延缓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一大制约因素,而且影响社会安定。导 致灾害的发生有着多种因素,下面就从自然地理角度分析凤阳府灾害的成因。 6 第二章凤1 5 n 府在明代的特殊地位及j e 自然生态环境 地形复杂灾害繁多 长江、淮河横贯安徽省南北,淮北皖中为平原,分属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一部分的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兼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全省地 势西南高,东北低,全省面积三分之二为山地和丘陵,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和第三 大河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淮河以 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是大别山地和淮南丘 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地势高低起伏。长江两岸和巢湖 周围地势低平,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江淮丘陵地处北亚热带边缘,受地壳多次升降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兼有山地、 丘陵、岗地、平原的地貌。该区位于今日安徽省中部,包括合肥市的全部、滁州 市的全椒、来安、天长、南谯、琅琊县( 市区) 和风阳、明光县( 市) 的大部分 地区,六安市金安、裕安区的大部、霍邱、寿县、舒城县的大部分地区。 淮河流域位于北纬3 1 。 - - 3 6 。,东经1 1 2 。1 2 1 。之间,西界嵩山、伏牛 山和桐柏山( 今河南境内) ,东临黄海,北极黄河南堤和泰山、沂蒙山脉,与黄 河流域接壤,南以大别山及其向东延伸的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分界。流域面积约 2 7 万平方公里,包括今河南省的中部和南部、安徽和江苏两省北部及山东省的 南部。淮河流域的西部、南部和东北部为山丘环绕,中部是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 辽阔的黄淮大平原。李宗新、吴宗越主编的淮河的治理与开发一书将淮河流 域分为七个区域:豫西山丘区、淮南山丘区、淮南近丘陵及平原区、上游淮北平 原区、中游淮北平原区、下游苏北平原地区、沂沭泗流域。明代的凤阳府辖区较 大,地理位置主要分布于淮河中游,位于中游的地区有:毫州、颍州、太和、蒙 城、霍丘、寿州、怀远、宿州、灵璧、霍山、临淮、定远、风阳、沛县、宿迁等。 另外还有泗州、盱眙、天长是属于淮河下游地区。下面分别介绍凤阳府所在的大 概区域: 1 淮南山丘区:即淮河以南大别山区及其北麓、东麓的丘陵地区。西接桐 柏山,东至淠河,东西长2 5 0 里,南北宽约1 0 0 公里,面积约2 8 万平方公里。 大别山及其向东延伸的皖山是淮水南岸支流的主要发源地。这一地区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宜农宜林。但夏季雨水集中,容易暴发山洪。 7 明代凤阳府的灾荒研究 2 淮南近丘陵及平原区: 即西自淠河、东至淮河入江水道( 古邗沟) 及江 淮分水岭以北的地区。东西长约2 8 0 公里,南北宽7 0 公里,面积约1 9 万平方 公里。本区的北部是一个东西狭长的平原,沿淮南岸多湖泊洼地,南部的丘陵台 地,不易蓄水,易受旱灾。 3 中游淮北平原区:即自颍河以东、黄河故道以南的平原地带,面积约6 1 万平方公里。从地质构造上说,这个地区是黄河冲积扇南部的主体,地形由西北 向东南倾斜。在黄河夺淮期间,本区成为黄河泛道滚动的地域,排水系统遭到严 重破坏,是洪涝和旱灾多发的地区。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淮 北属暖温带区,淮南属亚热带区。年平均气温1 3 , - - 1 6 ,无霜期2 0 0 , - - , 2 4 0 天, 年平均降雨量8 7 8 毫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是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农作物生长 的地区。 总之,地处淮河流域的凤阳府由于其特殊复杂的地理环境,极易遭受自然灾 害的侵袭。 二、河湖众多水灾不断 明代凤阳府所属州县主要位于淮河两岸。淮河北侧地势较平缓,支流均顺着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注入淮河:主要支流有涡河、西淝河、茨河、颍河、润河、洪 河、北淝河、浍河、沱河等。淮河南侧为丘陵地貌,支流短而流势急;主要支流 有淠河等。长江进入江西湖口以下,沿江淮南缘东去。淮河北岸有华阳河、皖河、 埭沟河、菜籽湖水系、陈瑶湖水系、巢湖水系、滁河等支流汇入。风阳府地形主 要是平原和丘陵,土壤多为黄褐土,质地粘重,透水保肥性差,旱作农作物多, 各地河流干支交流之处多有洼地,其中有些洼地多年积水形成湖泊,因此凤阳府 所属州县湖汊较多,雨季来临,众多河湖水满外溢,易积水成涝。 三、过渡性气候易引发灾害 凤阳府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但无 论是在气温,还是在降水等方面,南北均有所不同特别是在降水方面,明显的有 自北向南递增的趋势。按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来,看淮北在7 0 0 至8 0 0 毫米左右, 转引自土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合i l v , 黄山书社,2 0 0 1 年版,第2 页。 第一二章风阳府在明代的特殊地位及j r 自然生态环境 江淮间为1 0 0 0 毫米左右,沿江一带为1 2 0 0 毫米左右,皖南山区则达1 4 0 0 毫米以上, 而黄山和大别山区因多地形雨的关系,年降水量更高。因此,江淮两大流域的气 候就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具体反映在水旱灾害上,就表现出有时一域受灾,有 时二个地区皆受灾;有时南涝北旱,有时北涝南旱。另外,即使各流域都受灾时, 不同年代灾情的严重程度亦不同,有时一县二县受灾,有时全流域都受灾。由于 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生态环境亦更加脆弱。对风阳府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风 雹灾、霜冻灾及病虫灾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旱涝灾害。 梅雨是初夏季节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梅雨季节也是今日安徽淮 河以南地区全年降水最为集中的时期。它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北移过程中在 长江流域停滞的结果,梅雨结束,盛夏随之到来。这种季节的转变以及雨带随季 节的移动,年年大致如此,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规律性。但是,每年的梅雨并不完 全一致,存在很大的年际变化。梅雨季节,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 “霉 ;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 。在中国史籍中 关于梅雨现象的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日梅 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 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 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明 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 衣及物,皆出黑霉也。江淮地区常年在6 月中旬至7 月上旬进入梅雨季节,有时 可提早n 6 月初甚至5 月末,而结束期可推迟n 7 月底或8 月初。梅雨期的长短、梅 雨量的多少,年际差异非常显著。有些年份梅期长、梅雨量偏多、暴雨频繁,往 往造成洪涝灾害;有些年份梅雨并不明显,一直到盛夏还没有明显的降水,这样 就会导致严重干旱。这种该降梅雨的季节却没降梅雨,俗称“空梅”。在空梅的 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一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同子是白天晴 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黄梅时节燥松松的天气。本来在梅雨时节经 常出现的衣物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凉爽的天气过后,接着就转入了 盛夏。于是,旱灾随之发生。 凤阳府发生的水旱灾害中,长江流域夏水远多于秋水,淮河流域则夏秋水一 9 明代风阳府的灾荒研究 样多;长江流域夏旱虽然也多于秋旱,但其集中程度不及淮河流域。形成这种差 异,主要与梅雨带在时间上先南后北有关。一般说来,每年阴历五月前后,长江 流域开始入梅,多雨。如雨带在此地停留时间过长,则易涝;如为空梅,则旱。 至夏末秋初,梅雨带移至淮北,那里开始多雨。因此,长江流域多夏水,秋天时 梅雨带已移至黄河流域,水灾发生的可能性较少;即使有,也以台风雨为多。而 淮河流域的梅雨到达期,一般正值夏秋之交,或前或后,各年没有一定时期,所 以该地区夏秋水一样多。至于淮河流域的夏旱多于秋旱,也与梅雨带先南后北的 行进规律有关。 另外,夏季海上台风活动频繁,陆地上白天气温高,气流运动活跃,容易形 成副高压( 闷热的空气) ,若气流遇到弱冷空气,容易形成暖湿气流,这种气流 前进到江淮丘陵和大别山区,被高大山系阻挡了前进的路途,便极容易形成降水, 因而,江淮的大别山区和苏皖交界的滁州、来安、天长等地,夏季降水丰富。这 些地区特别是在一天较高气温的午后1 4 点前后,更容易降雨,所以夏季常见有午 后阵雨甚至是暴雨。江淮地区每年7 9 月份会受到海上台风的影响,台风侵袭时 挟带着狂风、暴雨,严重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和秋季即将成熟的农作物。 雨水过多易造成水灾,但如果一年中雨水很少,就会形成普遍干旱的情况。 江淮地区一年四季均可能出现旱情,就历史记载来看,冬春旱情相对于夏秋季节 来说要轻一些,范围要小一些,冬春的农作物也比较少,所以旱情不会造成多大 影响。而夏秋季节,江淮地区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出现持续晴热少雨天气, 往往容易形成干旱。前面提到的“空梅”现象,就很容易造成旱灾。 江淮一带属过渡性气候,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在秋冬季节常有霜冻、雨雪 天气,有些年份出现特大灾情。如“代宗景泰四年,凤阳饥,凤阳八卫二三月雨 雪不止,伤麦。 山,“景泰五年j 下月,山东、河南、两淮大寒,人畜多冻死 。 四、黄河夺淮破坏淮河流域环境 “华夏水患,黄河为大 。综观黄河灾害记载可见,黄河下游是我国历来洪 灾严重之地。由于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下游河道从上古以来,一直游 ( 清) 一 i 锡元等纂:盱眙县忠稿卷十四,中国方忠丛书,光绪十七年刊奉,二十九年重校本影印, 第1 1 6 9 页。 ( 清) :锡兀等纂:盱眙县忠稿卷l 网,中国方志从书,光绪卜七年刊本,二十九年重校奉影印, 第1 1 7 0 页。 l o 第二章凤阳府在明代的特殊地位及】e 自然生态环境 移不定。地理学家白月恒先生对于黄河为祸之源,曾有统括之言日:“黄河自有 始以来,即为中国大害者,其故有五:即水质浊、水势急、水量多、水患骤、水 道善移,是也。质奚为乎黄且浊? 以其下青海绕河套而出潼关也。沿河多沙土, 北风又终年簸覆大沙漠尘土于河床河滩之上;兼之上流水势激烈,坍溃两岸山石, 随流磨荡,终成砂砾,以故其水质较他水为浊。再如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北, 有支流二十余,长短容量各处不同,均以淮水为尾闯。自前次黄河夺取淮水故道, 携其浑浊之泥沙,日灏淮槽。历时既久,河沙沉积,遂亦淤塞,淮流滚滚,无所 消泄。其后黄河复改道,所遣与淮河者即此已告淤塞之旱路。若遇大雨,河身即 不免于漫溢,而各支流又复灌入,巨灾之成,遂如家常矣! 明朝建立后,人口进一步增加,特别是明中叶以后,黄河中游地区加速开垦, 森林破坏严重,泥沙来量增加,下游河道急剧加积,决口泛滥的频率又比前一时 段加快一倍以上,平均不到一年就有一次决口。明代的早期和中期,为了确保漕 运,运河方针为重北轻南,因为黄河北堤溃决会使漕运阻塞,南堤决可分流入淮 河水系,因此着重加固北堤,南堤经常渍决。黄河长期在今豫东、皖北、苏北地 区滚动,形成了颍水、涡水、濉水、汴水、泗水等几条主要泛道。明朝万历年间, 水利工程家潘季驯主持治河,兼管漕运,采用“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 略,两岸高筑堤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河道平面摆动不大,中游又未治理, 下游河道淤积加剧,决口泛滥仍然时有发生。 黄、淮两大流域合流共用一个出口,很容易发生雍塞溃决。然而,在黄、淮 合并的初期,为害还不是很大,如万历二十二年张企程说:“前此河不为陵患: 自隆庆末年高、宝、淮、扬告急, 二十五年杨一魁说:“洪武二十四年, 河决原武东南至寿州入淮,永乐九年,河北入鱼台,未几复南决,由涡河经怀远 入淮,时两河合流,历风、泗以出清口,未闻为祖陵患。一万历二十五年以后, 南流故道始尽塞。 黄河自南宋开始全面夺淮,是江淮地区生态环境巨大变迁的主导因素,黄河 洪水决溢,河道频繁迁徙,古往今来,灾难巨大。黄河夺淮扰乱了江淮水系,淤 塞了些河道湖泊,破坏了许多工程,使得江淮地区天然的自我调蓄能力大大下 降。淮河在古代与长江、黄河、济水齐名,并称为“四渎”。淮河流域地处中原,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中国文化史从书,i :海:卜海书店,1 9 5 8 年版,第7 5 7 7 页。 转f j i 自岑仲勉:黄河变迁史,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第5 l i 贞。 明代风阳府的灾荒研究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得灌溉之利,莽莽淮甸,都成沃壤,两岸农民,安居乐业。 1 2 世纪以前,淮河独流入海,自然灾害比较少。宋代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之说。1 2 世纪以后,由于黄河夺淮的长期影响,使淮河水系遭到巨大的破坏,下 游入海道逐渐变为地上河,无法排泄淮河洪水,许多支流发生了迁或淤废,致使 淮河流域经常泛滥成灾。到了明代,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水系紊乱,河道淤塞,出海无路,入江不畅,淮河已彻底变成了一条名闻于世的 “害河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风阳府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导致其极易遭受自然灾 害。明代的风阳府之所以会频繁地发生自然灾害,与上述因素有很大联系,凤阳 府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决定了其是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带,再加上当时的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整个社会不能很好的对这些自然灾害进行预防,因而造成该地 区灾荒严重。 1 2 第三章明代凤阳府的灾情概况 第三章明代凤阳府的灾情概况 风阳府及其所辖州县基本上都位于淮河流域,由于淮河流域所处的独特的自 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加上黄河夺淮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明代中期淮河流域 旱、涝、雹、蝗等自然灾害频繁交替发生,并日益加剧。根据明实录中对自然灾 异的统计,明代中期淮河流域总共发生各种自然灾害1 7 5 起,其中水、早、震、雹、 蝗灾依次为8 3 、3 8 、3 4 、1 5 和5 起,呈现出地区广、频率高、连续性强和多灾并 发的特点。就受灾面积而言,从淮河流域上游发源地桐柏山,至中游淮河两岸和 下游广大地区,几乎都有发生。频率高是指各种自然灾害相继发生且集中于某些 地区。记录在案的都是比较严重的灾害,至于各地局部的较小的自然灾害,几乎 是年年皆有,且数灾并发,频繁的自然灾害给流域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第一节水灾发生的概况 淮河流域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经济区,也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在 水利方面,既受到黄、淮、江三大水系的灌溉,又不得不接受这三大水系带来的 无穷祸患。洪水泛滥时,淮河流域白浪滔天,汪洋恣肆。明代凤阳府的历代自然 灾害中,水旱灾害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原因在上面第二章已经分析过了,下面根 据笔者所能查阅到的明代风阳府辖区的地方志和前人的成果,对各地所受的自然 灾害做出了大概统计。但由于受资料限制,有些地区的灾害记录无具体年份,或 者有些地方没有相关的灾害记录,因而无法知道具体情况。 吴柏森等编: 明实录类纂自然灾异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 9 9 3 年版。 1 3 明代风阳府的灾荒研究 表一: 州县名发生水灾的年月合计 1 3 8 9 ( 2 ) 、1 4 0 9 ( 6 ) 、1 4 2 2 、1 4 2 4 ( 2 ) 、1 4 3 2 、1 4 3 6 、1 4 3 71 4 3 9 ( 5 ) 、1 4 4 2 、 寿州 1 4 4 8 ( 夏) 、1 4 5 4 ( 7 ) 、1 4 6 0 ( 7 ) 、1 4 6 3 ( 5 ) 、1 4 7 1 、1 4 7 6 ( 8 ) 、1 5 0 0 、1 5 0 6 2 5 ( 7 ) 、1 5 1 7 、1 5 2 2 、1 5 5 2 、1 5 5 5 ( 6 ) 、1 5 6 6 ( 夏) 、1 5 7 5 ( 8 ) 、1 5 7 9 ( 5 ) 、1 5 9 4 1 4 3 7 、1 4 7 4 ( 春) 、1 4 7 6 ( 秋) 、1 4 8 9 、1 4 9 9 、1 5 1 7 ( 夏) 、1 5 2 3 ( 秋) 、 霍邱1 5 3 4 ( 夏) 、1 5 5 2 ( 夏) 、1 5 6 6 ( 夏) 、1 5 9 3 ( 7 ) 、1 6 2 7 ( 春) 、1 6 3 6 ( 夏秋) 、 1 4 1 6 4 3 ( 8 ) 1 4 0 5 、1 4 0 9 、 1 4 2 1 、1 4 2 2 、1 4 3 7 ( 夏) 、1 4 4 2 ( 夏) 、1 4 4 8 ( 夏) 、1 4 5 3 、 1 4 5 4 ( 7 ) 、1 4 6 3 ( 5 ) 、 1 4 7 1 、1 4 7 2 、1 4 7 4 ( 春) 、1 4 7 6 ( 8 ) 、 1 4 7 8 ( 8 ) 、 1 4 8 1 ( 秋) 、1 4 9 9 、 1 5 0 2 ( 8 ) 、 1 5 0 6 ( 7 ) 、1 5 0 7 、 1 5 1 1 、 1 5 1 7 ( 夏) 、 凤阳 4 3 1 5 2 2 ( 7 ) 、1 5 2 3 、1 5 3 2 、1 5 3 6 ( 夏秋) 1 5 4 3 、1 5 4 5 、1 5 5 2 、1 5 5 5 、 1 5 6 6 ( 夏) 、1 5 6 9 、1 5 7 5 ( 8 ) 、1 5 7 7 、1 5 7 9 ( 夏秋) 、1 5 8 0 、1 5 9 3 、1 5 9 4 ( 7 ) 、 1 6 0 5 、1 6 2 0 ( 7 ) 、1 6 2 7 、l “3 1 4 1 6 、1 4 3 7 ( 5 ) 、1 4 4 8 ( 7 ) 、1 4 5 3 、1 4 7 1 、1 5 0 6 、1 5 5 5 ( 6 ) 、1 5 6 6 ( 夏) 、 怀远1 5 6 9 ( 6 ) 、1 5 8 1 、1 5 9 3 ( 冬春夏) 、1 6 0 1 ( 春夏) 、1 6 0 2 ( 春) 、1 6 0 5 ( 4 ) 、 1 9 1 6 3 l 、l “3 定远 1 3 7 4 ( 夏) 、1 3 7 9 ( 5 ) 、1 4 5 3 、1 4 7 1 、1 5 0 6 、1 5 5 76 1 3 7 5 、1 3 8 6 ( 4 ) 、1 3 9 l ( 4 ) 、1 4 0 9 、1 4 1 6 、1 4 3 7 ( 夏) 、1 4 3 8 ( 5 ) 、1 4 4 1 ( 5 ) 、 1 4 4 2 ( 夏) 、1 4 5 3 ( 春) 、1 4 5 4 ( 7 ) 、1 4 6 0 ( 复) 、1 4 6 3 ( 5 ) 、1 4 7 l 、1 4 7 6 ( 8 ) 、 1 4 7 7 ( 9 ) 、1 5 0 4 ( 7 ) 、1 5 0 6 ( 7 ) 、1 5 1 3 ( 复秋) 、1 5 1 7 、1 5 1 8 、1 5 2 2 ( 7 ) 、1 5 2 6 ( 春夏) 、1 5 2 8 、1 5 3 2 、1 5 3 7 、1 5 3 8 、1 5 4 0 、1 5 4 5 、1 5 4 6 、1 5 5 1 、1 5 5 2 、 盱眙 6 8 1 5 5 3 、1 5 5 5 、1 5 5 8 、1 5 6 0 、1 5 6 1 、1 5 6 6 、1 5 6 9 ( 9 ) 、1 5 7 l 、1 5 7 2 、1 5 7 3 ( 5 ) 、1 5 7 4 ( 7 ) 、1 5 7 5 ( 3 ) 、1 5 7 6 、1 5 7 7 ( 8 ) 、1 5 7 8 、1 5 7 9 ( 5 ) 、1 5 8 0 、1 5 9 0 ( 5 ) 、1 5 9 1 ( 9 ) 、1 5 9 2 、1 5 9 3 、1 5 9 4 、1 5 9 5 、1 5 9 7 、1 5 9 8 、1 6 0 7 ( 5 ) 、 1 6 2 0 ( 春夏) 、1 6 2 1 ( 5 ) 、1 6 2 6 、1 6 3 l 、1 6 3 2 、1 6 4 2 ( 8 ) 、1 6 4 3 1 4 1 1 、1 5 1 2 、1 5 1 9 、1 5 2 3 、1 5 5 5 、 1 5 6 4 、1 5 8 6 ( 夏) 、1 5 9 0 ( 夏) 、 天长9 1 6 1 8 ( 夏) 1 3 9 2 、1 4 6 6 、1 4 6 7 、1 5 3 6 、1 5 8 7 ( 5 ) 、1 5 9 3 、1 6 0 3 、1 6 3 2 、1 6 3 3 、 太和 1 1 1 6 3 5 ( 6 ) 、1 6 4 l 1 4 3 7 、1 4 6 0 、1 4 6 6 、1 4 8 0 ( 秋) 、1 5 2 3 ( 秋) 、1 5 7 2 ( 8 ) 、1 5 8 1 ( 6 ) 、1 5 9 3 颍上1 4 ( 夏) 、1 6 0 2 ( 5 ) 、1 6 0 3 ( 8 ) 、1 6 0 6 ( 9 ) 、1 6 2 7 ( 5 ) 、1 6 3 1 ( 6 ) 、1 6 3 2 1 4 第三章明代风阳府的灾情概况 1 3 7 4 ( 夏) 、1 4 0 3 ( 夏) 、1 4 0 6 、1 4 3 6 ( 4 、5 ) 、1 4 4 2 ( 5 、6 ) 、1 4 5 4 ( 秋) 、 1 4 6 3 ( 5 ) 、1 4 7 1 、1 4 7 5 ( 夏) 、1 5 0 2 ( 秋) 、1 5 0 6 ( 7 ) 、1 5 0 8 ( 夏) 、1 5 1 l 五河( 夏) 、1 5 1 7 、1 5 2 2 ( 7 ) 、1 5 2 3 ( 1 0 ) 、1 5 2 6 ( 正月) 、1 5 3 8 ( 夏) 、1 5 3 9 、 3 2 1 5 4 0 、 1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菏泽市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化学试题5月最后一卷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泰兴市达标名校2024-2025学年初三年级第十一次网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重点达标名校2024-2025学年中考预测金卷数学试题理(湖南卷)含解析
- 西昌学院《秘书礼仪》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省丹东第十中学2025届初三第二学期期初模拟训练一英语试题含答案
- 宿舍文化节活动流程
- 技能培训经典案例分享
- 上海市金山区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 下肢血管溃疡的治疗和护理
- 2025年建筑工程流动资金借款合同示例
- 四川自贡九鼎大楼“7·17”重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学习警示教育
- 小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日学习课件
- 2025标准金融服务合同范本
- 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及答案
- 洗涤机械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考核试卷
- 2025年中国安防视频监控镜头市场竞争态势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画龙点睛成语故事
- 电信行业用户欠费催收策略与措施
- 银行资格考试分析与策略试题及答案
- 多式联运风险管理与优化-全面剖析
- 2025年博士思政面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