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自助式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研究.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自助式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研究.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自助式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研究.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自助式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研究.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自助式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自助式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自助式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研究自助式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研究 姓名:刘红宇 导师:孙杰远 教授 专业: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教学 年级:2004级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实践证明,网络工具的研发和使用水平决定着人们对网络资源的享用效率。在网络 教育外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内步入教育信息化进程高原期的中国更是突显了此问题的 紧迫性;已有的研究大多讨论国外网络课程平台的本土化应用状况,或以自上而下地设 计并推广网络课程平台,虽然有所成效,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瓶 颈之困。而事实上,改变我国网络教育发展落后现状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网络教学水平, 而教师对网络教学工具的自助运用水平又是其中的关键;因此,开发切合教师能力水平 的自助式网络课程平台是促进网络教育发展的必需。此为本研究之出发点。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法、访谈调查法和原型化方法进行研究,并把平台使用对象预设 为高校教师。首先,以网络课程平台的需求分析为出发点,通过文献分析、访谈调查获 取网络教育发展、教师和学生三者的立体、动态需求信息,并以此为本平台系统功能设 计的基本导向;然后,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为平台 的理论基础,同时融合自助建站理念、开源教育理念构建本平台的理论脚本方案;接着, 以逆向开发的思路为指导,参照了瑞士 edutech的网络课程平台评价模型、美国的e- learning certification standards和我国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标 准实现平台的系统功能、逻辑结构和基本流程等三方面的设计;最后,运用原型化方法 实现了本平台的原型,服务器端、前台和数据库采用的核心技术分别是 asp、 html+javascript 和 access 等。 本平台的本质是一个专门服务于网络课程设计的自助建站系统,与其他平台相比其 优越性体现在:一其简易程度达到只要教师会打字、会上网就能实现一个网络课程的建 设、使用和管理;二其自助性体现在纵向上分别实现了网络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的自助: 教学设计自助、教学过程自助和教学管理自助;在横向上实现了教学资源、教学活动、 教学对象的自助,其中最突出的三个亮点是提供现成模板库、实现栏目预设和自定义相 ii 结合、生成独立网络课程;三其开源性体现在产品所有代码开源可以吸纳更多使用者、 研究者共享共建,拓展了研发的团队,为有余力的教师或教育技术教师提供了发挥的空 间,最终以实现开发切合需求的平台这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提出了自助式网络课程平台的概念,将自助建站理念运 用于网络课程平台设计中,在对其功能体系进行了构建和论证的基础上,初步完成原型 的建立和测试;二将开源教育思想应用于网络课程平台的开发与使用,通过试用与开源 的结合,吸取更多教师参与平台的研发,实现网络课程平台设计开源化、使用自助化, 使教师真正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人;三本平台实现了生成独立网络课程的功能, 所谓“独立”是指教师在本平台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系统同步自动生成一个独立的、 以教师注册的 id 同名的网络课程文件夹,该文件夹保存所有设计操作及设计成果,并可 以脱离本平台运行,教师可以将成果拷贝到其他平台使用,也可进行单机版运行,实现 了网络课程的跨平台使用功能;此外也该文件夹还起到安全备份的作用,避免教师错误 操作造成的资料丢失。 目前,本平台已在一些高校、高职院进行小范围开源和试用,并根据反馈做出了初 步的修改,大面积的试用和完善将是未来 12 个月的研究工作,第一个最终产品预计在 18 个月内完成。其中丰富模板库、导入更强大的数据库技术、对使用反馈进行量化分析将 是未来研究之重点。 关键词:自助;网络课程平台;开源;设计;实现关键词:自助;网络课程平台;开源;设计;实现 iii the research on how to design and realize the self-help web-based course platform name:liuhongyu tutor:prof. sunjieyuan major:curriculum on the second ,the paper choose the edutech evaluation of web-based education platform , e-learning certification standardsand the standard of chinese web-based education resources to be the standard references of design in system function , logic structure and basic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t last, it choose the contrary method and prototype method to realize the product,the service ,the client and the data pool adopt the asp、html+javascript,access each other . iv the essence of this platform is self-help website building software which specialized in web-based course design,there are some characteristics in it ,such as easy,self-help,open source.at first ,if you can import words through the keyboard ,you can operate it and finish your course;on the second,in lengthwise parts ,it help the teacher self-help opration in three stages: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teaching , manage; in parallel parts, it support the self-help in resources, activities,students.and the most remarkable merits for it are:the modle pool,the preparation item and the self-helg item,the independent course file;thirdly,what the paper have finished is the prototype of the final product ,and it will construct with other teachers who gather by open source way. the innovations of this thesis are :at first ,it bring up the concept of “self-help web- based course platform”,then, finish the prototype after the expound and prove about design.on the second,i practice the open source thinking in educ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to integrate the open source thinking into the trial,in order that so many techer who use the platform can join in the research,then , it is realized the open source and self-help in web-based course platform ,and the techer become to the host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curriculum. at last,it realize the technique in forming the independent course .after you finished the course,the system will form a file that named as your id at the same time,you can copy this file away to another platform to use it or use it in a pc.and the file also can be the safe copy which can avoid the information lost for your error operation . till now, the platform is on probation and open source,some of the modify have been finished.it will be widespread in next 12 months,and will come out the first edition in next 18 months.during the research,the most important points will be to increase the model pool, input the better bata pool,and do th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 keywords:self-help ;web-based course platform;open source;design;realize 2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 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 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 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 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引 言言 (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背景 自网络技术渗透到教育领域以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讨论网络教育之问题,并在不 断地研究与实践。目前,网络教育在我国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如何构建网络课程平 台、如何组织教学资源及实施教学活动,成为了教育界关注之焦点。国家政府部门、教 育部门以及 it部门等纷纷把网络教学平台研发及应用立为重要研究项目。 在政策方面,教育部给予极大的支持,于 1999年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用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经费,重点支持若 干所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并实现资源共享;2000年 7月教育 部正式下发了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的几点意见,拉开了我国普通高校开办网络教育的序幕;在 2000年又启动了中小学“校 校通”工程;2005年 4月 29日,“现代远程教育联合研究发展中心”正式成立等,在政策 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发展。 在研发方面,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在 2000年 5月发布了现代远程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网络课程及其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方向。许多学校、教 育机构和 it公司研发出一系列网络教学平台,如: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开发了的 bluepower、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何克抗等人设计开发的 vclass 等。至今,教育部已经 批准全国 67 所高校成立网络教育学院1。主要通过卫星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电信网络或 计算机互联网(internet)试办现代远程教育,大力研发网络课程平台及课程;而中小学 网络课程更加繁多,几乎涉猎了中小学现行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 在应用方面,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硬件环境已基本建成,并进入主要基于异步双向 交流的网络课程平台开发与使用的阶段。按照金伯格(ginsburg,1998)等人的分法,2 当前世界网络课程已正向第三代发展,而我国的网络课程大部分处于第二代,有一些还 处于第一代,并存在一些问题,如: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师与课程开发脱 节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师主要负责网上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而网络课程的建设则是技 术人员的事情,教师与技术员之间的沟通存在不可逾越的沟渠;又如:我国网络课程发 展进程已经呈现出落后于世界网络课程发展的态势,尽管引入了不少国外较好的网络教 学平台,如:web ct、virtual-u、learning space等3,但并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网 络教育发展的落后局面。 1教育部现代远程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2按照金伯格(ginsburg,1998)等人的分法,根据学生在学习中交互性的程度,网络课程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通 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和有关资料,以及与其他的有关教育网连接;第二代是除了在网上提供学习材料外,还 要求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和测量进行异步双向交流;第三代是除了第一代、第二代外,还要 求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或 muds(moos)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 (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 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eb.: ) 3余胜泉. 典型教学支撑平台的介绍j. 中国远程教育, 2001,(2):57-61. 2 有界内专家认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步入了高原期4,教育者正关注如何走出教育 信息化的高原期这一问题,为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努力提高教育信息化的 效益。审视过去出现的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和教师培训方面的误区,我们发现:尽 管教育者们一直致力于建设教育资源库,花费巨大人力、财力建设的教育资源,然而, 结果却无法导入世界上通用的学习管理系统;教师培训模式和内容并不能切实地帮助教 师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让教师真正成为信息时代课程、教材、教法的主人。 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并深究其根源发现,要解决当前种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我 们亟需一个真正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状况的、切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平台。然而, 中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正缺少了这样一个顺应本土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大众化平台, 我们把“中国制造”的课程嫁接到国外的课程平台中总不可避免地出现“水土不服”的 症状,轻则跌跌撞撞地继续前进,重则“夭折”。因此,我们必须研发本土化的网络课 程平台,或者将国外的产品本土化。基于区域、课程、教师、学生的差异性显著的特点 以及网络教育本身的特征,研发自助式的网络课程平台更能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因此, 本研究尝试这一领域,从教师现有的网络课程开发水平出发,力求开发出适合我国教育 信息化发展需要的本土化网络课程平台,抛砖引玉,促进这一领域中理论研究与技术实 践的共鸣与发展。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目的 在网络课程平台使用方面,深入探析目前教师与学生在网络课程开发与使用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把握广大教师网络课程开发及使用水平,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为广大教师“量体裁衣” ,设计并实现一个操作简易、自助管理的网络课程平台。 同时,利用开源教育理念,吸纳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参与到这一平台最终产品的开发与研 究队伍,通过参与研发,促进使用,达到真正的“按需设计” ,有利于具体落实“信息技术 与课程整合”,使教师自助实现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的信息化管理、帮助学生实 现学习活动的网络化及学习资源的信息化管理。 在网络课程平台研发方面,通过快速的建造一个网络课程平台的原型平台(系统), 这个系统只是一个界面,然后听取用户的意见,改进这一原型,以后的目标平台(系统) 就在原型平台(系统)的基础上开发。预计用三到五年,开发出最终产品,使广大教师 和学生像当前使用 ppt 来展示讲稿或学习成果一样,使用本平台来组织管理自己的课程、 学习资源和教-学活动。 在促进网络教育发展的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从教学设计理论到教育资源建设、从教学 软件的开发应用到课程教材改革的各方面问题,力求丰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实 践,为解决信息化时代的“李约瑟难题”提供积极参考。 4余胜泉,陈莉.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m. 中国远程教育, 2006, (5) :19-24. 3 2、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意义 确切了解我国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过程中教师所遇到的问题及其根源,明 确教师进行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最需要的技术支撑,通过开发迎合教师需求的新型网络 课程平台,激发教师开发与使用网络课程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网络课程设计的能动性。 有利于促进我国当前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的理论研究及技术实践,丰富网络课程平 台的开发及实现市场推广,为当前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时期多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 有利于促进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为教师搭建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更有 效的桥梁。 有利于促进各学校网络教育应用的进一步落实,使“校校通网络”逐步发展为“校 校通运用” 。目前我国已基本实现了“硬件通、软件通” ,为“信息通”提供了物质与技 术的保障,但硬件与软件都只是工具,只是载体,只有信息才是根本,才是核心, “校校 通”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实现“信息通” 。因此,通过搭建本平台,促进现有硬件及软件 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升华为“信息通”的必需之作。 (三)相关重要概念的界定(三)相关重要概念的界定 1、网络课程(、网络课程(web-based course) 网络课程,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用于网络教育的课程。它首先是课程,其次必须具有 网络的特征。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的“课程”条目中说:“所谓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 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 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5。网络课程除了具有课程的特征外,还反映出教育信息的传播方 式发生的改变,以及因此连动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的改变。目前最具影 响力的网络课程的定义主要有四种6: 第一种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 web的课程,即在因特网上通过 www浏览器来学 习的课程”(从学习的工具、手段来定义); 第二种定义: “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的课程” (从指导思想、 理论基础来定义); 第三种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从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涉及的三种特征来定义); 第四种定义:“网络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 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从学习过程的特征来定义)。 上述四种关于网络课程的定义分别突出了网络课程的几个方面特征,从不同的侧面 回答出了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的相异之处,但是由于它们都是只考虑网络课程某一方面 的特征,所以都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本研究认为,一个比较科学、全面的网络课程定义不仅应该反映出以上四种观点所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77. 6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j.中国大学教学,2005, (1). 4 指的网络课程特征,同时更应该产生关于网络课程的专门描述,如何克抗教授将网络课 程定义:“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 web的课程, 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7这一定义用最 简单、最抽象的语言既指出了网络课程的课程本质,又明确诠释了网络课程的网络特征。 与其他网络课程定义相比,这一定义更突显了网络课程在众多类型的课程中的特点,而 且符合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一书中为逻辑起点提出三条质的规定性,避免用更复杂的 言辞来阐释所要定义的目标对象。8目前许多学者的网络课程定义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网络课程即我们平常所说的网络课程一般都是指网络媒体教材;广义的网络课程 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 四者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称 9。可见,其中的分水岭就是是否包含网络学习 活动及环境,这一争辩是由于课程本身的定义差异所延续的,属于课程定义的研究范畴, 把这一争辩继续带到网络课程的定义中不免有“父债子还”之嫌,对网络课程定义的研 究产生了干扰。 基于资源开发和技术运用的需要,本研究所取的网络课程定义为教育部现代远程教 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2000年)中对网络课程作出的 界定: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 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 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 上实施的教学活动。10 在此应当特别指出的是:网络课程与网络课程资源、网络教学、网络课程平台三者 间的区别。 (1)与网络课程资源的区别 由于网络课程资源与网络学习资源的区分不属于本文的重点研究范畴,且就基于建 构主义的网络课程平台建设而言,不管是网络课程资源还是网络学习资源,其本质都是 服务于师生教-学的网络课程资源,所以,在此将综合阐述教学资源与网络课程区别。 美国 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主席巴巴拉西尔斯教授等人认为:资源可以包括能 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学习资源包括了支持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此 外学习资源并非仅用于学与教过程的设备和材料,它还包括人员、预算和设施11。又如国 内教育技术博士丁兴富认为:“资源(resources)包括了材料(materials)和环境 7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j.中国大学教学,2005, (1). 8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一书中曾为逻辑起点提出三条质的规定性:第一, 逻辑起点应是一门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 第二, 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 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 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 在这个胚芽中;第三, 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 。它 认为必须同时满足这三条规定性的范畴才能作为逻辑起点。 (见:瞿葆奎, 郑金洲教育学逻辑起点: 昨天的观点与 今天的认识j上海教育科研,1998, (3,4) :2-9,15-20.又见:郭元祥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j教 育研究, 1995, (9).) 9陈保军,杨改学.试论网络课程的教学交往本质j.中国远程教育,2003, (1). 10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0. 11巴巴拉西尔斯. 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 乌美娜、刘雍潜等译. 北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34-35. 5 (environment),即除了各种各样用于教与学的实物设施、设备和材料之外,有利于教与学 的社会活动、环境和情境也是教育资源或学习资源的组成部分。”12以上关于学习资源的 界定是从宏观、广义的角度来阐述,即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资源。 正由于上述,所以网络课程通常应当包括教学资源在内(至少应当包括部分教学资 源);只涉及教材本身的网络课程不是理想的(至少是不完整的)网络课程。但是,在 实际开发过程中,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例如分工或并行运作的需要)有时也把教学资源 独立出来,甚至将它与网络课程并列称作“网络课程与网络资源开发”。不过,这时应 当特别注意:这种区分只是开发的需要,而网络课程原本是应当把网络资源包括在内的。 13 (2)与网络教学的区别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是通过综合教学设计,以计算机互联网络为主要 交流平台建设的教学科目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既不是一些商业网站未经教学 设计所设立的吸引用户的课程,也不是一般性的辅助性网络教学资料。14如果将网络课程 等同于网络教学,那么其本质就是课程等于教学,意味着教师需要负责课程编排设计及 教学实现的双重任务,然而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的教师是利用现有的课程 进行教学,并非单个教师课程同步进行编写与教学。基于我国的教育现实现状,因此我 们选择狭义定义。 (3)与网络课程平台的区别 网络课程包括网络课程平台,网络课程平台是网络课程的一部分。许多学者已经对 此作出了论证,如: 余胜泉认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 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 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15; 谢幼如认为:网络课程的基本构成有教学内容系统、虚拟实验系统、学生档案系统、 诊断评价系统、学习导航系统、学习工具系统、协商交流系统、开放的教学环境系统。 由这些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可以看出,网络课程基本包括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大部分要素 16。 但本研究之所以将网络课程平台从网络课程中隔离出来单独研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基于网络课程建设的需求分析。如果网络课程包括网络课程平台,那么在这种 观点支撑下的网络课程开发,必然包括了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问题,意味着每建立一门 网络课程就要建设相应的平台。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些没有设立网络教育学院或者没 12丁兴富. 远程教育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52. 13何克抗 .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j.中国大学教学,2005, (1). 14单美贤,李艺.网络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 15余胜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教育技术通讯,2000,(10). 16谢幼如. 高等学校网络课程的开发j. 电化教育研究, 2000,(8):29-32. 6 有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的学校中。由于一些学科教师想在网上开展教学,便设计开发了集 教学与教务管理,测试与评价,单向传输与双向通讯等为一体的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出 来的这类网络课程优点是能够独立运行,但存在的问题是建设网络课程时费时费力,耗 资较大,而且往往出现诸多问题:要么设计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存在问题,要么设计开 发的网络课程存在问题。此外,为一门课程专门设计开发一个网络教学平台,显得浪费 资源、重复建设。17此外,由于众多网络教学平台都包含有网上教学系统、网上教务管理 系统等,尤其在网上教学系统中,包含有大量的教与学的交互工具,学科教师难以系统 地掌握这些技术。秉着帮助教师用尽可能简易的方法掌握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运用 的原则,以推进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为目标,就必须为教师提供操作简易的、现成的 网络教学平台,简化他们开发网络课程的技术步骤,把网络课程建设变成主要是网络课 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建设。 二是基于我国目前的网络教育学院的成功经验分析,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批准建立 的 67 所网络教育学院中,它们或者独立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教学平台,或者购买 国内外的网络教学平台。当这网络教学平台设计完成后,即可建设大批质量相对有保障 的网络课程,解决当前网络课程质量不高,使用不规范等问题。这是我国推进网络教育 的必然选择。 三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传播的四要素包括:传者、受者、信息、通道。如果将 网络课程称之为信息,那么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即为载体,信息和载体的综合如果又称之 为信息,则容易产生混淆。课程属于一种教育、教学资源,需要在一定平台的支撑下才 能完成其作用,体现其功能。网络课程与其支撑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网络课程的价值是 通过网络教学活动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共同实现的。因此,网络课程就是网络课程平台 的服务对象,前者即为信息,后者即为载体,网络课程需要在一个载体的支撑下才能被 激活。 2、网络课程平台(、网络课程平台(web-based course platform) 也称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程系统等,其本质是网络课程的载体。一般有广义和狭 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课程平台既包括支持网络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又包括了支持网络 教学的软件系统。也就是说,广义的网络教学平台有两大部分:硬件教学平台和软件教学平 台。狭义的网络课程平台是指建立在 internet基础之上,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 软件系统。18 本研究所指的是狭义的网络课程平台,即为网络教学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的软件系统, 从教学过程来看,它就是具体服务于教师个体的一线教学层面的网络课程平台,方便教 师自助地、简易地设计出的网络课程。它不同于教师个人主页、教师 blog 等,而是教师 个体能按照自己的教学需要设计完成网络课程,更能发挥因材施教的理念。从教育传播 17马红亮.对网络课程建设中若干概念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3,(2):21-24. 18马红亮.对网络课程建设中若干概念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3,(2):21-24. 7 学的观点上看,它可以解释为课程信息的传播工具,它不同于一般的网页、课件的开发 工具软件,如 dreamweaver、flash、powerpoint 等,它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环境, 是可以直接承载课程信息和并进行教学活动的,而 dreamweaver、flash、 powerpoint 等工具软件并不是直接针对教学、课程的工具软件,使用时必须首先设计 出教学环境后,再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本平台较这些软件更为简易、更直 接。 3、自助式网络课程平台(、自助式网络课程平台(self-help web-based course platform) 自助(self-help)是作为自己的辅佐之意。本研究中的“自助式”用于描述网络课程 平台支持教师独立开发网络课程的设计理念特色,它源于“自助建站”一词中“自助” 之意,所谓自助建站,就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按自己的风格在短时间内迅速架设属于自己 的网站。它将具备以下优点: (1)操作简易,易学易懂,教师只需会上网、不需学习编程,使用者不受专业、学 历限制,能上网、会打字就能使用本平台。 (2)硬件要求简单,只需一台可以接入 internet 的电脑即可。 (3)提供现成和预建两种类型的模板、模块,教师选择现成模板、模块后即可同步 生成网络课程的网页框架,可以进入课程后台设计课程;也可以根据教学或课程的需要, 灵活地 diy个性化网络课程。 (4)强大信息展示平台,支持信息的任意分类,信息可以是文字、图像、动画、视 频等。 (5)开源设计,可以吸纳更多教师共建课程。 4、开源(、开源(open source) 开源(open source)是软件开发中的专业术语,指开放源代码之意。开放源代码的 软件称之为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简称为 oss),它具有可以免费使用和公布 源代码的主要特征。19它被非赢利软件组织美国的 open source initiative 协会注册为 认证标记,并对其进行了正式的定义,用于描述那些源码可以被公众使用的软件,并且 此软件的使用、修改和发行也不受许可证的限制。 本网络课程平台将秉承开源的教育理念,将公布开发过程中的源代码,以期吸纳更 多的用户共同开发最终产品,使源代码编写者、网络课程平台设计者和网络课程平台的 使用者三方共同开发最终产品。 (四)研究方法(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文献法。搜集并分析大量的国内外相关资料,为本研究获取广泛的支持。 2、访谈调查法。、访谈调查法。通过访谈法对教师、学生的访谈调查,深入了解网络课程的开发及 使用现状,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掌握教师及学生对网络课程的需求走势,为设计本平 19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高级技术培训网: 8 台应具备的功能体系提供真实依据,为构建本平台提供市场需求分析的第一手资料。 3、原型化方法。、原型化方法。利用原型化方法构建一个网络课程平台的原型,它基本实现基于本 研究的目标功能,然后通过试运行和开源等方式,获取更多用户的反馈信息,并吸纳更 多用户一起参与最终产品的开发,共同设计切实满足用户需求的网络课程平台。 9 一、网络课程平台的研发及使用现状一、网络课程平台的研发及使用现状 (一)网络课程平台的研发现状(一)网络课程平台的研发现状 1、国外研发现状、国外研发现状 国外的网络课程平台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实践非常丰富,相当一部分平台秉承了开源 软件的理念,免费向用户开放源代码并吸收用户参加最终产品的开发。经过研究和测试, 其中比较好的有:美国的 sakai 和 blackboard、澳大利亚的 moodle、英国的 bodinton、加 拿大的 atutor 等,还有称为网络教学平台的 web ct、virtual-u、learning space等20。 这些平台已经属于网络课程设计的第三代产品,除了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 有关教育网连接以及提供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和测量进行异步 双向交流外;还实现了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或 muds(moos)系统进 行同步双向交流的功能。以澳大利亚的 moodle 为例,在 m 官方网站注册的使用 该平台的国家达 171个,站点 21830 个21,其中美国 3130个,澳大利亚建 477 个,中国 大陆 128 个,台湾 305个,香港 46个,新加坡 47个,日本 240个。从这一数据中,我们 面对世界各地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发展状况可见一斑,同时也足以让我们倍觉任重道远。 2、国内研发现状、国内研发现状 我国目前对网络课程平台的研发及使用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引进国外的网络课程平台 美国的 sakai 和 blackboard、澳大利亚的 moodle、英国的 bodinton、加拿大的 atutor 等这些国外比较知名的网络课程平台已经引到国内,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较为热门的平台是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组织的“魔灯”(moodle 译音)研学 与实践,他说:中国教师学习和应用 moodle,标志着信息化教育从上个世纪 80-90 年代的 学习课件设计,信息化教案设计,进入信息化课程设计的阶段。然而,尽管引进国外的 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给教师的网络教学带来了便利,但终 究是“舶来品” ,比较容易造成囫囵吞枣地利用,一不能尽其才,二不适合我国目前发展 水平需要。与其花大力气将其本土化,不如借鉴其开发的理念,尝试开发本土的平台。 (2)自主研发网络课程平台 目前国内也研发了许多网络课程平台,其中高校开发的有: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 bluepower,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何克抗等人设计开发的 vclass 网 络教学平台等等。it 公司开发的有:k12 网络课程制作平台、中教育星网络课程教学平 台22、网视宝课程管理平台 nv-server、凯迪网络课程平台 kd-webct 等等。这些网络教 学平台基本都包含有以下几个系统:网上教学系统、网上教务管理系统、网络课程开发 20余胜泉. 典型教学支撑平台的介绍j. 中国远程教育, 2001,(2):57-61. 21统计数据来自 m官方网站. 22系全国十五重点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组鉴定。 10 系统。其中网上教学系统包括音频会议子系统、视频会议子系统、异步通讯子系统、学 生活动跟踪子系统、测试与答疑子系统等,网上教务管理系统包括学生注册子系统、师 生档案管理子系统、课程编排子系统等。此外一些网络教学平台还包括了网上教学资源 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试题库、案例库、网络课件库、文献资料库等。但教师开发网络 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系统管理员、计算机技术员等,因此使用效果不够尽如人意。 (二)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现状(二)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现状 目前,我国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批准 67 所高校开设网络教育学院,这些网络教 育学院也基本完成平台的搭建,逐步开始进入网络课程的开发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网 络课程正向第三代发展,而我国的网络课程平台的整体发展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大 部分处于第二代,有一些还处于第一代,已经呈现出落后于世界网络课程发展的态势。 如何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如何组织教学资源和实施教学活动,成为教育界关注之焦点。 本研究对一些高校、中小学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进行了网上调研,以网络课程的开发 及使用现状为切入点,以网络课程标准评价分析网络课程的质量,运用访谈法搜集使用 者的评价反馈信息,进而分析现行网络课程开发平台的使用状况。调研结果发现,现行 网络课程平台类目繁多,在促进网络课程设计发展方面起到了基础性推进作用,师生乐 于接受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并对此有所了解与实践,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对网络课程平台定义的理解迥异、对网络课程平台定义的理解迥异 目前流通的网络课程平台主要有几个来源:教育研究机构、学校和公司,三方对各自 研发的网络课程平台界定各不相同,平台本身的目标功能也存在明显差异,平台生成的 最终产品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包括课件、网页、视频等文件格式等。经深究,这些平 台生成的产品实际上包括了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等,而研发者并没有充分关 注这几个概念的区别,把这几个概念误当是同一概念。在对某公司的核心研发人员调研 时发现:甚至有人认为网络课程就是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网络课程中只需要几个课件 或几篇教案,或指定所需参考教材及可,而平台的开发就是满足上述操作功能即可,不 需要教学设计、教学环境设计等理论的指导。由于研发环节的概念混乱,直接导致了教 师在使用过程中对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三个概念的混淆,影响了网络课程开 发质量。 实际上,这三者的含义不尽相同。网络课件,专指是基于网络环境所开发的课件,而 课件(courseware)指专门为进行教学活动而设计的计算机软件,包括用于控制和进行教 育活动的程序、帮助开发维护程序的文档资料以及帮助教师和学习者使用程序学习的课 本和练习册等23。课程与课件的服务对象不同,课件是基于教学活动的,课程是基于社会 需求的,但是二者的教育目标一致,即: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积极的改变,从而学 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从更深入的层面分析可知:课件是把课程中所包含教学 2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第七卷第 63页. 11 内容、教学过程设计用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展现出来,却又缺失了许多课程的内涵,如: 社会发展需求分析、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规划等,正因为这些缺失在教学中无法直接呈 现出来,因此就致使了这二者概念上混淆,导致某些公司、学校或教育研究机构就把某 些章节、某些知识点的材料作为网络课程平台所需要服务的终极对象,其研发出来的平 台也就各不相同了。 2、重功能堆砌,轻学习环境设计、重功能堆砌,轻学习环境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 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 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 虑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 容之一24。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必须更加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情境的创设尤 为重要,网络课程平台就应该体现构建学习环境的功能,而不是上传资料的工具,应该 真正成为影响学生使其成为自己的“教师”的环境。 然而,纵观我国现有的网络课程平台,所设置的功能看起来大而全,但缺少规划与真 正的功能实现,有形式却无实质,显得过于急功近利。一些高校网络课程平台几乎提供 了所有网络课程的应然功能,在其支持下的网络课程也就出现了许多功能链接,但是, 点击进去访问却发现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一功能也只有了“按键”的作用,并没有能 够突出其特色,真正服务于教与学。 本研究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网络课程都是文本教学材料或教师讲稿的简单呈现,而 网络课程平台也没有对应的约束与措施,如:对学习环境总体规划,缺少让学习者进行 小组协作、角色扮演、讨论、问题解决学习的切实保障。这些网络课程平台仍强调“教”, 强调知识的传授,功能堆砌,进入该课程就开始知识教学,而没有给予一定的情境导入, 更没有学习环境的总体规划设计。另外,有些网络课程平台的研发把学习环境设计理解 为主讲教师的讲课录像和讲稿同时呈现,将网页一分为二,一半是主讲教师坐在摄像机 前念讲稿的录像,另一半是讲稿的内容或 powerpoint。这是对学习环境的错误理解, 不仅不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对主讲教师也产生负面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 注意力的保持不仅与材料的性质有关,还与材料的变化有关。学习者长时间面对教师一 成不变的姿势、讲课方式,很容易失去视听的兴趣,不仅难以体会到教师教学的风格和 魅力,还容易对主讲教师产生厌倦心理。 3、操作繁难,学科教师难以掌握、操作繁难,学科教师难以掌握 目前现有的网络课程平台操作比较繁难,操作并不便捷,不少平台需要教师设置参 数、编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