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张岱是明末遗民,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明清之际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明亡以后,避居山中,潜心著述,并以此为乐。张岱个性独特,一生著述颇丰, 其中陶庵梦忆、西湖梦寻、l :琅媚文集三部小品文集广为流传。近年来, 随着相关文献资料的发掘与整理,关于张岱其人及其作品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这 些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作家生平研究和作品研究。其中在对作品研究中又可分为 对其散文作品研究与史学作品的研究。这些研究有的做得极其深入,研究的成果 也非常有学术价值,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尚待深入。本文主要就张岱散文作品中所 表现出来的文化人格进行界定、分析,并探究其形成原因,探寻他在中国古代文 人人格发展演进轨迹中的坐标,从而阐释出张岱文化人格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本文以张岱的三部小品文集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再结合其史学作品、诗词作 品及其家书等,对张岱的个性人格加以界定。在对张岱小品文中所呈现的文化人 格的内涵的分析过程中,特别注重作品中所渗透的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并从美学 的角度对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中的作品给予重新审视,探究作品与史实之 间的审美距离,从而提出所论小品文皆为“悟 后之人的“悟后之文的观点, 得出张岱小品文中所体现的作者文化人格的内涵。此即:“冰雪之气”的艺术精 神;“一往情深 的名士情怀;“似梦非梦 的大彻大悟。此外,本文在考查其文 化人格形成的复杂成因时,采用了历史分析法与归纳分析法等。 张岱的小品文作品之所以脍灸人口、耐人寻味,如同一坛沉酿老酒,历经百 年而愈发芳香甘醇,除了的文学自身的因素外,张岱独特的文化人格所展现出独 有的魅力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张岱在明清之际的小品文创作领域,以其与 众不同的文化人格和天才极致的文学水平,成就了一部部令人百读不厌的扛鼎之 作。 关键词:张岱;小品文;文化人格;成因 a b s t r a c t z h 趾gd a i ,b o mi n 廿:屺l a :t em i i 培d y m g 够i ns l my i n ( n o w 嬲s h a 0 ) ( i n g , z h e j i a i l gp r o 、,j n c e ) ,i saf a 皿l o u s 蚴o fl e t t e r 锄1 dl l i s t o r i 锄触e rt 1 1 ee n do fm i n g ,h e l i v e da sah l 删ti nah i n ,c o n c 豇1 臼劬go nw r i t i n g ,丘o mw 缸c hh e 星r o t 功【u c hf h n z h a n gd a ib a sau m q u ep e r s o m i l i 够i nh i sl i f e ,h eb a sm a d em a n yw o f k s ,a m o n g w l l i c h7 砌,口,z 奎加绷觇g 打孵所d 供耽盯三口勋骝p 砌髫西钒聊a n d 三嬲酚獬力 c d 抛鲥d 珂t a r et h r e e 如l o s tp o p m a rs l 【e t c hc o u e c t i o n s h lr e c e n ty e a r s ,a sr e l e v a n t d o c 啪伽! t a 珂m a t e r i a l sh a v eb e e nr e v e a l e da n dc o l l a t e 正r e a r c b i n g 加u tz h a n gd a i 如dl l i sw o f k sb e c o m e sd e e p c ra n d 向r d l e rw h i c hc a nb ec l 嬲s i f i e di n t or e s e a r c l l i n g a :b o u tt 1 1 ew r i t c ra n dr e s e a r c l l i n ga :b o u t 也ew o r k s a st 0r e s e a r c 址堰o ft l l ew o r ! k s ,i ti s a l s oc 观b ec l a s s i f i e di 1 1 :t 0r e s e a r c l l i n g 籼u tt h es k 鼬c hw or _ k s 勰dr e s e 雒c h i n ga b o u t 也el l i s t o r i cw o r ! k s s o m eo fm er e 鞠锄c h i n gw o r ki sv a d e e p ,龇l dt h er e 砌t so f w k c h e 巧o yg r e a t a c a d e m i cv m u e s i nt h i sp 印i 谢ud e f i l l c ,鲫l a l y z e 觚dn yt 0f i m do u tt h er e a s 0 粥o f t h ec u m 聃i 脚r 谢i t i e si n2 h 距gd a i ss k e t c h 、0 r k s ,e x p l o r ef o rh i sp o s i t i o na tt 1 1 e0 b i t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陆a n c i e n tm e no fl e t t e 瑙脚n a l i t i e s 。也e ni l l u s 舰把w h v 踟n g d a i s p e r s a 脚蛔w 嬲h i 咖r ! i c a l l y d e s t 砌t 00 c c u lf i r s t i l l 廿l i s p a p e r i 嗽m e m r e es l 【e t c l lw o r l 【sa st h em a _ i nr e s e a r c 血go b i e c t c o m b i n gmo 曲e ro f1 1 i sn o v e l , p o e t 锄dl e t b e rw o r ! i 【s ,t 0g i v ead e 6 n i t j o no fz 】:捌 1 9d a i sc u 曲】功ip e r s o n a l i 戗w 1 呛n a n a l y z i n gc o n t e n to f 她sc i l l t u 】融p e r s 伽试i 劬i 删yf o c 淞o nt h es 锄s eo f h i s t o r i c a l 访c i s s 沁d e ,c o m p a r em eh e m l i tl i v e sb 加e n 趾dt a o l a n m i n g r e r e a d 也ea r t i c l e s 矗1 0 m 劢d 锄西删l 咖g 朋p 朋d 删a i l d 弼芭蝣加勋s p p 勋坦脚p 册 丘o ma e s t 嘶ca n 西e ,t 1 1 u se x p l o r et h ea e s m e _ t i c sd i s t a 】a c eb e t w e e nw o r ! k sa n dh i s t o r y f 诎s t h r o u 曲t h e 删y s i sa b o v e ,ig e tt l l ec o i l c l u s i o n 也a tz h a n g sw o r ! k sa r ew o r ! k s a r e rr e a :i i z a :t i o n 丘0 maw r i t e ra f t e rr e a l 刎o n 埘也e n 蜘l m 加a r i z et h ew r i t e r s c ul t u 】陬ip e r s o n “锣嬲证硷a ns p i r i to fi c e p u r ea n ds n o w - w b j _ t ec h a r a c t i 鲷e a th e a n o fb e i l l gp e r s i s t e n ta n d 恐a l 雒d 毋e a tr e a l i 2 :f 岖o n1 i k ea n d 自o md i c l 乏l m s e c o n d ,s 砖k t h ec 鲫s e s 、) l ,! h ys u c hp e r s o n a i i 锣i sf o r m e d 丘- 0 mb o mw r i t 髓ss o c i a l 觚dt i l m b a c k g r o u n d 觚d h i l s e l n es k e t c hw 0 舾o f 办a n g d a i 玳e a s yr e a d 吨a n dw o r t h yo f 蝴g ,j l l s tl 龇 缸a l t a ro fw i i l e ,s e n d i n gm o r e 丘锄翠a n c ea | t e rb u n d r e d so fy e a r s ni sb e c a u s eo fn o l t o i l l yt 1 1 el i t e r a :t u r ef 砬t o r sb u ta l s 0m eu n i q u e 咖舶l i 坶o ft h ew r i t e rw m c h 缸i d s m o r e 撇枷o nt om ew 0 妇a t 恤t i l m a n dq 啦z h a n gd a i r 昀c h e d 锄e ) 内舳e1 i t e 髓舭l e 、他l 士0 rh i ss k e t c hw o 凼b e c a i 塔eo f h i su n i q u ec u l t u 】c a l p e r s o m 【l i 够a n dh t c r a :t u r eg i f t ,p r e s e m e du sg r e a tw o f k sw o r d l yo fa p p r e c i a l i l 玛f o r 6 m e s k e yw o r d s :z h 柚gd a i ;s k e t i 。h ;c u i t i 戚p e 幅a l i 锣;c a u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翻函堑喻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授权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将本人硕士学位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 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有权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翻豳基量 日期: 洳b 、s 。 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 绪论 张岱是明清之际的文学家、史学家,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全才。从 他的作品问世至今近三百年来,一直是众多学者的研究对象,笔者拟在论文中选 取张岱小品文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作品的分析试图解读出其文化人格的要义, 并探究其形成原因。 张岱是明末遗民,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明清之际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明亡以后,避居山中,潜心著述,并以此为乐。张岱个性独特,一生著述颇丰, 其中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琅媚文集三部小品文集广为流传。近年来, 随着相关文献资料的发掘与整理,关于张岱其人及其作品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在 展开具体的论述之前,笔者拟将八十年代迄今对张岱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状况作 一简要的介绍。 通过人大复印资料与i 【全国报刊索引( 光盘版) 以及网络查询,专门 的张岱研究论文有7 0 多篇,研究方向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作者生平的考证: 这方面的研究有张岱字号、籍里、卒年辨( 陈卫民、周晓平文学遗产1 9 8 2 年) 、好氏岱的祖籍及其字号考略( 蒋金德文献1 9 8 6 年) 、:张岱交游录( 余 德余绍兴师专学报1 9 9 3 年) 、张岱年谱简编( 余德余绍兴师专学报哲 社版1 9 9 5 年) 、张岱交游考论一( 胡益民 古籍研究1 9 9 7 年) 、张岱卒年 考辨( 胡益民安徽大学学报2 0 0 2 年) 、 :张岱卒年及( 明史纪事本末) 再考 辨胡益民( 复旦大学学报) 2 0 0 4 年) 等论文,它们对张岱的生平、籍里、字 号、交游作了比较仔细、深入的考证,为我们了解张岱及其周围的文化环境提供 了基本的资料,也为进一步研究张岱的作品提供了基础。小品文的辑佚:对张岱 小品的辑佚有张岱( 快园道古) 佚文五则( 权儒学文献1 9 8 8 年) 、张岱 快园道古) 辑佚( 权儒学文献1 9 9 9 年) 等文章。对散文的研究:张岱不 愧为“绝代散文家 ,在笔者搜集到的论文中仅对其散文研究评价的就有3 0 余篇, 几乎占了相关论文的一半。对散文的研究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单篇散文的赏 析,这种方式可以对单篇的文章做最好的解读,赏析的篇目主要是西湖七月半 与 湖心亭看雪;另一种形式是对散文的总体研究,他们分别从张岱小品的主 题、审美特质、生平思想对小品文的影响等角度做以研究,这其中论张岱小品 文的绘画美( 朱建军东南文化1 9 9 3 年) 、 一往情深:张岱散文情感底蕴论 ( 张则桐浙江社会科学1 9 9 9 年) 两篇文章角度比较新颖,深入了对其散文 作品的研究。文艺思想理论研究:其文艺思想理论的研究也有十篇左右的文章, 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 只安徽大学胡益民教授的相关论文就有张岱艺术论二题、张岱的艺术范畴 论、张岱的诗画界限论、张岱艺术家论的特质与历史意义等。对其史学的 研究:张岱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对其史学思想和史学作品进行研究的论文有 近十篇。例如胡益民教授的 张岱史学著述考、余德余的张岱的史学都对 其史学方面的成就作了相关的研究。关于张岱研究的专门著作主要有:夏咸淳明 末奇才张岱(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 、胡益民张岱研究( 安 徽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版) 、胡益民张岱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 、 余德余张岱家世( 北京出版社,2 0 0 4 年版) 等。这些研究有的做得极其深入, 研究的成果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仍有许多问题尚待深入,尤其是从文学与 其它学科相结合的角度所展开的立体、多维的研究还尚未全面展开。 本文以张岱的三部小品文集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再结合其史学作品、诗词作 品及其家书等,对张岱的个性人格加以界定。在对张岱小品文中所呈现的文化人 格内涵的分析过程中,特别注重作品中所渗透的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并从美学的 角度对陶庵梦忆、i :西湖梦寻中的作品给予重新审视,探究作品与史实之间 的审美距离,从而提出所论小品文皆为“悟后之人的“悟 后之文的观点,得 出张岱小品文中所体现的作者文化人格的内涵,此即:“冰雪之气刀的艺术精神; “一往情深”的名士情怀;“似梦非梦”的大彻大悟。此外,本文又从作家所处 的社会与时代等客观因素及作家的个人主体因素两个方面来考察其文化人格形 成的复杂原因,从而得出张岱文化人格之成因。 张岱独特的文化人格所展现出的独有魅力使得张岱在明清之际的小品文创 作领域磊阿韵秀、亮拨不群,另辟蹊径、别有洞天,而卓然自成一家,成就了中 国散文史上一部部令人百读不厌的扛鼎之作。 2 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 第一章张岱小品文作品概述 及张岱在晚明小品文作家中的地位 第一节张岱小品文作品概述 张岱( 15 9 7 1 6 7 9 )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 今浙江绍 兴) 入。他出身于一个累世通显的仕宦之家,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早年过着富贵公子的生活,重友轻财,豪侠无羁。明亡以后,避居山中,过着布 衣蔬食的简朴生活,潜心著述,并以此为乐。张岱个性独特,一生多姿多彩。他 的生活明显地可以分为明亡前与明亡后两个阶段。张岱一生著述颇丰,陶庵梦 忆、西湖梦寻、琅娠文集是他的三部广为流传的小品文集。其中陶庵梦 忆、西湖梦寻为明亡之后的作品。 陶庵梦忆八卷,约成书于1 6 4 6 年。现存最早为凤嬉堂钞本,藏于国家 图书馆。其馀存世版本还有金忠淳砚云甲编本;王文语刻本,乾隆五十九年 刻;又有道光初王介臣刻巾箱本,书名仅为梦忆二字;粤雅堂丛书本,此本 刊刻精良,为流传较广的版本,该版本当代刻本甚多,有俞平伯点校本( 朴社民 国八年版) 、“美化文学丛刊本等,以俞氏点校本影响最大。1 9 8 1 年上海古籍 出版社版马兴荣点校本( 与 西湖梦寻合刊) 校勘较精,堪称佳本。 :陶庵梦 忆的内容以记游为主,写的是昔日生活中一些琐屑事情,并且在记游的同时, 真实具体的描写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场景,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 值。 西湖梦寻五卷,约成书于1 6 7 1 年。现存的最早的版本有康熙丁酉( 1 7 1 7 年) 年凤嬉堂原刊本,藏于国家图书馆;1 9 8 1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马兴荣点校 本( 与西湖梦寻合刊) 则以光绪本为底本,参校其他本子,标点整理,是校 勘较良的版本之一。西湖梦寻卷首载“潞溪白岳王雨谦”、“弟祁豸佳 序( 署 “书于仙庐) 、“社弟查继佐”序、“武林道隐 ( 金堡) 序、“古夔旧史 李长祥 ( 研斋) 序。该书以西湖北路、西路、南路、中路、外景分记其胜,重点写西湖 的山川风物以及西湖的掌故,并大量引古今文人墨客的佳句于其间,与笔下景物 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完美的展现了旧日西湖的各种场景。 琅娠文集,六卷,依文体为序。张岱还有一部文集名张子文秕,内容 与琅媚文集大致相同,只不过编排方式有异,不妨看作同书的“异名之作。 世间通行的是 :琅婕文集。该书现存最早的本子有康熙风嬉堂刻本,卷首有祁 彪佳、王雨谦序;又有王刻本,卷首有光绪三年黎培敬序、王惠跋及光绪丙子王 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 介臣的“书后 ;民国二十四年“中国文学珍本丝书”本( 刘大杰点校) ,即以王 刻本为底本。现今我们通常所见的由岳麓书社1 9 8 5 年出版的琅姬文集是以 光绪三年贵州刻本为底,由云告点校的。琅嫘文集是作者自己精选、经其友 人王雨谦“痛芟雠校,在十去七”的各类文章的精选本。全书包括记、启、疏、 檄、碑、辨、制、乐府、书牍、传、墓志铭、跋、赞、祭文、琴操、杂著、颂、 词等诸体,除琴操外,体裁与一般明人小品集相似,创作时间自少壮至暮年,历 六十余年。 这三部小品文集,无论描述何种题裁,采取何种文学样式,都写得短小活泼, 流丽清新,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情画意,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与杰出的艺 术造诣。 第二节张岱在晚明小品文作家中的地位 中、晚明时期散文创作领域的一项重大新变是小品文创作的大量涌现。“小 品”原为佛家语,晋代高僧鸠摩罗什等翻译佛经,详本称“大品 ,简本称“小 品”圆。后来,“小品”则指散文中的一种文体。这一文体发端于宋,到中、晚明 时期大为发展,其主要特点为:内容上独抒性灵,无所拘束;形式上随意着笔, 短小活泼;体裁上不拘一格,丰富多样。总之,与传统散文的“高文大册” 相 对,从而显示出新鲜活泼、清新自然的特色,日趋个性化、生活化。 中、晚明小品文蔚为大观,大体上形成了一个上自徐渭、李贽,中经公安、 竞陵,下至陈继儒、王思任、刘侗、张岱、祁彪佳等人的创作群落,从而成为我 国散文发展史上一个别具新意的重要阶段。如果说,中、晚明散文新变的先驱是 李贽,那么其中坚就是公安三袁了;如果说,在这种新变中,李贽以其杂文式的 散文开辟了一个新境界,那么公安三袁则在游记、尺牍、传序等多方面促进了这 一新变的发展。在这一发展当中,亦尤以山水游记的创作成就最为突出。“三袁” 的山水游记创作大致可以作如下的概括:袁宗道游记虽数量不多,但其中所体现 出的不拘格套,随意挥写,以清新语言表达独特的主观感受,已表现出公安派性 灵理论的真髓;袁宏道游记近9 0 篇,极富独创性,达到了中国山水游记创作的 顶峰;袁中道珂雪斋集游记类文十八卷,丰富而系统,使中晚明的散文新变 更加显示出实绩。公安三袁以察情山水的豁达胸襟来与社会对抗,故而其山水游 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三袁的影响下,后来的竟陵派、王思任、刘侗和徐霞客等也都在山水游记 上取得了不同成就,尤其是徐霞客更是将实地考察的准确细致与游记的形象抒情 。张岱;琅姬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 9 8 5 年版,第3 页。 。徐震垮:世说新语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年版,第3 5 7 页 啄颂;苏魏公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9 8 年版,第8 页 4 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 紧密结合,使其游记独具特色。 中、晚明的小品文经历了先驱的探索与中坚的发展,到了张岱则成为集大成 者。一方面,他进一步扩大了小品散文的题材,拓展了小品散文的表现手法。诸 如人物传记、民俗民情、观戏品茶、集市贸易、仕女冶游,以至买卖妇女等,无 所不有。加之公安三袁以来对山水游记的拓展,真是奇情状采,刻画了一幅幅晚 明社会的生动画卷,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散发着个 性自由和反禁欲主义启蒙思想的光辉,体现出明显的叛逆性质以及反传统理学、 追求思想解放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他进一步 发展了小品散文的审美风格,达到一种新的美学境界。如对说书艺人柳敬亭的描 写,用他“黎黑、满面疤瘤,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的奇丑外表,与“口角波 俏,眼目流利”、o “声如巨钟 的说书技艺之美相互比衬,这种美丑映衬、美 丑辩证的审美方式,反映了晚明时期对人格美的一种新认识,是中晚明时期资本 主义启蒙思想中,人的价值的发现在审美情趣上的一种反映,闪耀着人文主义思 想的光辉。这一审美思想与情趣在对自然美的描绘上也有所体现,如其描绘西湖 之美,常人多喜爱其春夏之美、花朝之美、睛明之美,而张岱独喜爱秋冬、月夕、 雨雪之美,因为此时的美在张岱的眼中心底是一种更具特色和个性的美。重视把 握自然美的个性特色,是晚明个性张扬的时代特征在散文创作领域的反映。因此 张岱从以上两上方面将明中、晚斯散文的新变向前又推进了一步,达到一种崭新 的境界。 张岱的友人,晚明著名的小品文作家祁豸佳曾经这样评价张岱的作品:“笔 具画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 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 王雨谦 的序中也这样写到:“记如袁石公之灵巧,张钟山之道劲,李长蘅之淡远。囝近 代美文的首倡者周作人在再谈俳文中曾这样写到:“张宗子的文章我们不能 学,也不可学,正如陶筠厂说渊明的诗一样。 当代著名学者黄裳称张岱为“绝 代的散文家一他在绝代的散文家张宗子的开篇这样写到:“生于明末山阴的 张岱( 宗子) ,是一位历史学家,市井诗人,又是一位绝代的散文家,是我平素 非常佩服的作者。加这些评价都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张岱的作品表现手法的多样 化、取各家之长而自成一家的风格特色,以及在文学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极高的成 就。 o 张岱:陶庵梦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眈年版,第4 5 页 o 同上。 同上。 。张岱:西湖梦寻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 9 8 2 年版,第3 页 张岱:西湖梦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 9 8 2 年舨,第2 页 张岱:琅姬文集) ,长沙:岳麓书社,1 9 8 5 年版,第1 6 页 o 同上 5 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 综上所述张岱在晚明小品文创作中所拓展的新的境界与历代人们对他的评 价,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张岱确乎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是明末文学史 上“一位不应被忘却的大师”。 o 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舨。第4 页 6 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 第二章张岱小品文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 第一节文化人格的内涵 人格研究可以在众多的学科领域里展开,无论是从哲学的、心理的,还是政 治的、伦理的领域,都可以从人格的角度给予全新审视。叔本华曾说到:“人是 什么,他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质是什么,用一个词来说,就是人格。弦哒里,叔 本华将人生的本质意义同人格联系起来,这是从人本主义哲学的角度来探讨人格 的。马斯洛则不同,他认为:“完整的人格不仅包括该人的智慧能力的积极表现, 而且包括他的情感和类本能的能力的积极表现。” 这里,马斯洛把人们的情感和 类本能作为考察人格的重要方面,显然,这就将人格与心理学密切联系起来。如 果考察中国历史上“人品 “品性”“品节等概念的人格意义,我们就会发现它 们始终与道德信念融为一体。宋书- 孝武帝纪中说:“庶简约之风,有孚于品 性。 曾国藩 ,北京:三联书店,1 9 8 9 年版,第3 4 页 7 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 研究置于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进行的思路与方向却是值得肯定的。 在中国,“人格”一词虽然出现较晚,但却不能以此论定中国缺乏深远的、 深刻的人格研究。其原因在于,汉语中“人格 一词虽是近代从日语中引进的, 但在古代中国却有很多词在意义上同“人格 相近或相关,如“品格 、“品节一、 “人品”等,这类词汇从汉末出现便在中国的文化史、思想史上牢牢的占据了一 席之地。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亦不乏用以代表“品格 、“品节”、“人品的 意象,正是这些意象在中国古代作家的妙笔之下,为中国文人的人格构建提供了 独特的途径,从而造就了独特的东方韵味。例如;唐代李中庭苇诗中有“品 格清于竹,诗家景最幽的句子;宋代黄庭坚在濂溪诗序中称赞“舂陵周 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蚰据此可见中国古代并不缺乏人格意识, 并且中国古代文人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文化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特定的 人格精神决定了他们作为主体的独特选择,决定了他们的创作取向与标准,从而 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人格。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文化人格的要义大致可以概括为:是人在社会交 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质和在内心体验过程中流露出的主导倾向,着重包含个 体构建生活的信念、价值判断的标准、为人处世的态度、冶情养性的习惯等,它 是个体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并对文化作出反应的结果,也是人的 性格、气质、智力、能力有机统一的表现。有学者认为:“文化问题其实是人的- 闯题,中国现代的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现代的人格建设。一 据此可知,人格的构 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寻找精神寄托,它是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崇高精神活动。 第二节张岱小品文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琅媳文集是张岱的三部广为流传的小品文集, 其中前两部,分别成书于作者五十岁左右和七十五左右岁,皆为明亡之后的作品。 早年过着富贵公子生活的张岱,在明亡之后“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巅沛 流离的生活,使张岱得以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认识。除了修订史 书之外,他反复回忆生平,并思考人生的价值问题,“忆即书之 ,完成了令后 入叹为绝唱的陶庵梦忆,被后世称为悟后之文。书中展现了张岱对于前半生 的提问与思考,立志修史总结明朝得失,此时的张岱仍然时时关注着抗清复明的 事业,正如他在l :梦忆序中所说:“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 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 。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7 4 7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 。黄庭坚: 黄庭坚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第9 6 页。 。吴小美等:老舍的小说世界与东西方文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3 1 页 。张岱:( 琅娠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 9 8 5 年版,第2 8 页。 o 张岱:琅娘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 9 8 5 年版,第2 8 页 8 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 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这亦可以看作是张岱明亡之初心态的真实 写照。琅嫒文集中的自为墓志铭作于1 6 6 5 年,作者时年六十九岁。距陶 庵梦忆成书约二十年的时间,这期间他先后避居于越王峥、项王里,最后终于 在快园定居下来。此时,张岱虽与家人团聚,但奴仆已全部走散,家庭已经彻底 破产。五十多岁的老翁已全靠体力劳动维持一家的生计,并且这种穷困潦倒的生 活一直持续了大约二十年。这二十多年的生活使张岱阅尽人世沧桑,他在避居 快园的时候曾这样讲到:“世乱之后,世间人品心术,如五脏之内无不露出真情, 无不显出真面。余谓此是上天掉下来的一大块试金石 o 。这一阶段的张岱,胸 襟更为开阔,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压倒他,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乐观,他潜心著述, 具有了更强的社会使命感。这一时期的思想转变是以1 6 6 2 年南明永历帝遇害为 契机的,故国之梦彻底破灭。在自为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此时的心态: “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自发婆娑,犹视息人世 。 白首回顾人生,张岱不禁感慨万千,这篇墓志铭是作者沧桑巨变之后对自己一生 的自我总结,表露了自己从一个生于伐阅世家的纨绔子弟到落入生活最底层的山 野之人这一身世之变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思想历程。而其中的“七不可解 的种种 矛盾,正是历经巨变在特殊文化背景下,新旧传统、雅俗文化相互交织而形成的 奇特性格之概括而又具体入微的写照。西湖梦寻则是作者晚年历尽繁华亦历 尽沧桑之后,对人生的一次重新的解读与追忆。 从这三部作品大致可以反映出张岱在明亡之后二十多年的心路历程,而从中 解读出张岱的文化人格的要义: 一搿冰雪之气力的艺术精神 张岱的一部自选诗、文合集, 一卷冰雪文( 书今未见) 自序存于琅媚文 集中:“至于余所选文,独取冰雪。而今复以冰雪选诗者,盖文之冰雪 在骨在神,故古人以玉喻骨,以秋水喻神,已尽其旨。若夫诗,则筋节脉络、四 肢百骸,非以冰雪之气沐浴其外,灌溉其中,则其诗必不佳。 固由此可见,张岱 对“冰雪 有着深刻而独特的理解与体验,“冰雪之气 是他用来标识作品艺术 品格的精神实体,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精神。通过阅读张岱的小品文作品, 并加以细心的考察,不难发现此“冰雪之气 具有既蕴藉丰富而又层次严密的内 涵,是张岱的主体精神在艺术上的投影。由于张岱自觉地把这种艺术精神灌注到 他的创作中去,从而使他的散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散文百花园的 一朵奇葩。具体地说,“冰雪之气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张岱:琅姬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 9 8 5 年版,第2 8 页。 。胡益民:张岱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2 1 2 页 。张岱;琅姬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 9 8 5 年版,第1 9 9 页 。张岱:琅姬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 9 8 5 年版,第1 8 至1 9 页 9 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 ( 一) “冰雪之气”哲学层面的涵义 张岱所谓的“冰雪之气 实非我们一般观念中自然界的冰雪之意,对此他自 己有着这样的阐释:“吾若之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遇夜气则 冰雪也;遇烦燥则风日,遇清静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 雪之在人,如鱼之在水,龙之在石,特鱼与龙之不觉耳。,这里边“冰雪与 “风日”构成了一对相对的哲学范畴。“冰雪”即是一种常态,一种本真的生命 状态,只是因为经常沐浴其中而被忽视而已,就是上文所说的:“冰雪之在人, 如鱼之在水,龙之在石,特鱼与龙之不觉耳劬。此外,张岱认为“遇夜气则冰雪 也囝 ,这里他将夜气与冰雪对举,“夜气最初见于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张 性善说,他所标举的“夜气”就是在夜间人的本性之善显露之时,而在白昼则被 外界物欲所遮掩,即: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这所为, 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 远矣。 张岱在 四书遇中亦对夜气有着自己的理解:“至夜气乃沉沉熟睡之时, 做不得主,全是靠天的。劬在这个意义上张岱的“夜气 与徐渭的“本色、李 贽的“童心 ,乃至孟子的“夜气”是一脉相承的,为同一精神实体,即纯任自 然、真实自由的本性。 ( 二) “冰雪之气 艺术层面的涵义 张岱将“冰雪之气 的哲学涵义运用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实践中,使他的作品 呈现出一种灵隽、淡远、生涩、无所依傍的韵味,以及一种冰沁奇警、醍醐灌顶 般的艺术效果。这里边的“冰雪之气”可以概括为率性自遂、本色展现与生鲜灵 动、练熟还生的艺术技巧。 他在陶庵梦忆中言及其老友祁豸佳说:“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鲫, 这里边的“疵 真气在张岱心目中就是“率性 、“己性自遂”的别名,他的 作品中随处都可以寻见这种率性自遂的影子,鲁云谷亦是这样一位人物“云谷居 心高旷,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故生平不晓文墨而有诗意,不解丹青 而有画意,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彻,云谷虽是个小人物,但却是集诗意、画意、 山林意于一身的美的象征,原因就在于他有一种己性自遂、生鲜灵动的真气。在 。予长岱:琅媚文集 ,长沙:岳麓书社,1 9 豁年版,第1 8 至1 9 页 o 同上。 o 同上。 。万丽华等译:孟子,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年版,第1 4 7 页。 。张岱: 陶庵梦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3 9 页 。张岱;琅娌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 9 8 5 年版,第1 9 l 页 。张岱;琅娠文集) 长沙:岳麓书社,1 9 8 5 年版,第1 4 7 页 1 0 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 张岱的小品文作品中处处流溢着这种己性自遂、生鲜灵动的真气。 此外,在艺术创作中张岱还很注意练熟还生的艺术技巧,他说: 昨听松江何呜台、王本吾二人弹琴,何鸣台不能化板为活,其蔽也实; 王本吾不能练熟为生,其蔽也油二者皆是大病,而本吾为甚。何者? 弹琴 者,初学入手,患不能熟;及至一熟,患不能生夫生,非涩勒离歧、遗忘 断续之谓也古人弹琴,吟揉绰注,得手应心其间勾留之巧,穿度之奇, 呼应之灵,顿挫之妙,真有非指非弦、非勾非剔,一种生鲜之气,人不及知, 己不觉者非十分纯熟,十分淘洗,十分脱化,必不能到此地步。盖此练 熟还生之法,自弹琴拨阮、蹴鞠吹箫、唱曲演戏、描画写字、做文做诗、凡 百诸项,皆藉此一口气得此生气者,自致清虚;失此生气者,终成渣秽吾辈弹 琴,亦惟取此一段生气已矣今苏下之人弹琴者,一字音绝,方出一声,停搁既 久,脉络既断,生气全无此是死法,吾辈不学之可也吾克素以钟期自任,其 以弟言为然否? 。 这是张岱论艺术辨证法的一节相当完整的文字,他自己也认为,他所论的“练 熟还生之法”适合于一切艺术门类,因为艺术创作都有共同的规律性。他批评何 鸣台弹琴,认为其根本的缺点在于“不能化板为活,其蔽也实 也就是说,未能 克服生硬、板实;但过犹不及,王本吾无生硬之病,纯熟之至,是其长,但匠气 太大,“不能练熟为生,其蔽也油蟹。前者只知一弦一板,按谱而弹;后者则是p 熟” 到不能自制,“油 得缺乏生鲜之气。这二者皆是“大病 ,在张岱看来,艺术上 的至高境界是介乎“生 与“熟”之间的得心应手。所谓“生,当然不是指“涩 勒离歧、遗忘断续”那种缺乏基本功的“生”,而是指只知按谱填词而无立体精 神灌注其间的“板实 。他论古代弹琴高手,认为共妙处在“得心应手 、“十分 纯熟而又能自“熟”中走出,“十分淘洗,十分脱化 。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作过 程中充满一种“人不及知,己不及觉”的生鲜之气,才能真正拥有艺术生命活力。 张岱的诗、文以及大量的史评,都切实地实践了他的“以熟练生”之法,具有极 高的艺术价值。 陶庵梦忆卷二中绍兴琴派也有这样的记载: 王本吾指法圆静,微带油腔余得其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遂称 合作。同学者,范与兰、尹尔韬、何紫翔、王士美、燕客、平子与兰、士 美、燕客、平子俱不成,紫翔得本吾之八九而微嫩,尔韬得本吾之八九而微 迂。余曾与本吾,尔韬、紫翔取琴四张弹之,如出一手,听者驻服后本吾 来越者,有张慎行、何明台,结实有余而萧散不足,无出本吾上者口 这种“练熟还生 而产生的“生鲜之气 正是“冰雪之气”从哲学层面落实 毋张岱:陶庵梦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1 3 页 1 1 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 到艺术创作手段上的面貌,它贯穿于张岱整个小品文创作过程中,也就是张岱所 说的“思致文理”。 ( 三) “冰雪之气 审美层面的涵义 “冰雪黟作为审美的意象在我国古代历来都有它特定的美学内涵。这里面张 岱用“冰雪”来寄托他清刚孤介、坚贞自守的人格理想。张岱说“世间肉汗易冻, 而坚不如冰,无其洁也;莹不如冰,无其明也;刚不如冰,无其刚也。而冰之为 体,不受纤尘,虽尘埃满盎,而冰之所结止一水晶映,而尘垢皆无所着,则其劲 气之肃也。一这里用不受纤尘、清刚晶烈来阐释他的人格理想,正是基于这一 理想,张岱笔下亦多用冰雪的意象来传达他内心深处的审美理想。湖心亭看雪 作者则直接以冰雪为意象,用他那天才之笔描绘了西湖雪景的苍凉纯净之美,用 雪的意象营造出一个遗世独立、亦真亦幻的理想世界,全文如下: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荡,天与雪、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折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犬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竹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折而别问其 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嗡者”。 - 渗透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清高。此类的审美意象在西湖梦寻也多有 表现。在梦寻卷一 明圣二湖中有这样的叙述: 善读书,无过董遇三余而善游湖,亦无过董遇三余董遇日:冬者, 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雪献古梅,何逊烟堤高柳; 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空蒙,何逊晴光潋滟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即湖上四贤,余亦谓:“乐天之旷达,固不若和靖之静深:竹。 玉莲亭中亦有这样的描写: 东去为玉凫园,湖水一角,僻处城阿,舟楫罕到。寓西湖者,欲避 器杂,莫于此地为宜园中有楼椅窗南望,沙际水明,常见浴岛数百出没波心, 此景幽绝o 卷二 :冷泉亭里也这样写道: 而今又避器灵隐,夜坐冷泉亭,又夜夜对山间之月,何福消受余 帮谓西湖幽赏,无过东坡,亦未免过夜入城而深山清寂,浩月空明,枕石 张岱;陶庵梦忆,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3 2 页。 。张岱:石匮书卷1 3 5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1 0 4 页 张岱:陶庵梦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2 8 页。 园张岱:西湖梦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l 页 。张岱:西湖梦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5 页 1 2 。 张岱小品文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人格研究 漱流,卧醒花影,除林和靖、李岣嵝之外,亦不见有多人矣即慧理、宾王 亦不许其同在卧次。田 这些描写选取的自然景物是清幽的、空净的;历史人物亦是清高刚阿、淡远 清明的。这是作者哲学思想中的“冰雪之气 在文学创作与人格取向中的具体实 践与绝妙阐释,流露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望“冰雪刀的理想。并且张岱认为这种 人格的理想源于心胸的纯净,不为世俗所累不为物欲所遮掩,这一点作者在 四 书遇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由此可以看出,张岱“冰雪之气”的审美理想是对 哲学层面的“冰雪之气”的体认与拓展。 二“一往情深 的名士情怀 明代前中期,思想界受到程朱理学的控制,在文坛上前、后七子所代表的复 古摹拟风气成为主导方向。直到明中期以后,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及资本主义萌芽 的出现才引发了人性初步觉醒的思潮:在思想上出现了以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 的新思潮;在文学创作上则出现了以徐渭为代表的新创作群体。他们在思想上对 程朱理学的束缚人性、在文学上前后七子创作的模拟都给予了猛烈的抨击,并且 在文艺创作上提出了要求新、求变的新主张。李贽的“童心说和徐渭的“本 色说是这个思潮的前驱。此后,汤显祖则表现为更加尚情,他在牡丹亭记 题辞中写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死, 死而不复能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 焦循亦重视创作中的情感问题,他认为: “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垂世而行远 。公安三袁 则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的观点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 旨归却是一致的,即主张文艺要抒写真情。通过这一系列的倡导与实践,这种主 张文艺要抒发真情的创作理念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时代思潮在晚明盛行起来。 正如王思任所说:“天下无可以真,而惟有情可以真。劬 张岱正是沐浴着这种时代思潮成长起来的,此外他的家族与徐渭、王思任、 陈继儒等人往来甚密,以至他从小就对此耳濡目染。从这个角度上讲张岱的小品 文创作是他将抒写真情的文艺思潮付诸于散文领域的具体实践。 “一往深情这个词在张岱的诗文中有着极高使用的频率,“一往深情 语 出 世说新语任诞: 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日:“子野可谓一往而有深情口 这段文字表现了桓子野对音乐美的领悟与投入的体验,是晋人情怀的典型展 示。中国古代的审美核心和士文化是在魏晋这个动荡而活跃的时代里才日趋成熟 。张岱:西湖梦寻,上海: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2 年版,第2 2 页 。汤显祖: 汤显祖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3 年版,第7 页 西焦循:澹园集卷1 5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9 年版,第5 4 页。 。王思任:王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