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旅游文化专业 研究生:王曦指导教师:邓前程 摘要:乡村旅游越来越广泛的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普遍认为乡村 旅游除了基本的旅游服务功能以外,还具备明显的城乡统筹机制承载能力,起 到多重的统筹发展作用。 本文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进行了在城乡统筹视野下的乡村旅 游发展研究,对其基本发展理念、统筹发展机制和运作经营收益模式等进行了 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并以都江堰上元村乡村旅游规划为例,对其灾后重建 与乡村旅游建设相结合进行了较为直观的探讨和展示,以期对本领域的研究和 实践提供帮助。 首先,在城乡统筹的视野下,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发展,必须建立在全面研 究区域态势和尊重现实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勇于承担区域发展对旅 游区所赋予的使命,认清规划的方向与任务。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用科学发 展观、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等为指导,以城乡统筹的思路进行全部的梳理和提 升,建立高层次的发展指导思想系统。 其次,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富民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在产 业建设中,从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高度上,积极引导城乡旅游一体化,将一、三 产业相结合,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统筹兼顾;建立统筹发展平台,通过旅游 带动产业结构快速跨越式发展。 第三,对乡村旅游区进行功能分区、总体布局及项目设置;在以特色农业 旅游、乡村休闲旅游等项目中,深入实施统筹发展措施;在社区的广泛、深入 参与中,切实推进乡村旅游又快又好的发展。 最后,在对乡村旅游发展所依托的乡土资源和区域发展思路等问题的全面 分析和通盘考虑上,文章建构了具有针对性和特色化的工作系统,总结出有较 强广适性和普遍性的工作构架,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与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乡统筹乡村旅游模式机制工作框架 r u r a l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u d yf r o m 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c o - o r d i n a t i n gu r b a na n dr u r a l a r e a s t a k et h ev i l l a g eo fd u j i a n g y a ns h a n g y u a na sa n e x a m p l e m a j o r :t o u r i s mc u l t u r e p o s tg r a d u a t e :w a n gx it u t o r :p r o f d e n gq i a nc h e n g a b s t r a c t :r u r a lt o u r i s mh a sb e e np a i dm o r ea n dm o r ea t t e n t i o n b y o u r g o v e r n m e n ta n dc o m m u n i t y i ti sg e n e r a l l ya c k n o w l e d g e dt h a ti na d d i t i o nt ot h e b a s i ct r a v e ls e r v i c ef u n c t i o n ,r u r a lt o u r i s mh a v eav e r yc l e a rc a r r y i n gc a p a c i t y o ft h eu r b a na n dr u r a l a r e a s c o o r d i n a t i n gm e c h a n i s ma n dp l a y sar o l e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u l t i p l ec o o r d i n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i n t e g r a t e du r b a na n dr u r a lc o o r d i n a t i o nw i t hr u r a lt o u r i s m ,a n d r e s e a r c h e sr u r a l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u n d e rt h eu r b a na n dr u r a lc o o r d i n a t i o n ,a l s o i ts t u d i e sa n dd i s c u s s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t sb a s i cc o n c e p t s ,t h em e c h a n i s m sf o r c o o r d i n a t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o p e r a t i o nm o d eo fi n c o m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 b e s i d e s , t h i sp a p e ri n v o l v e di nt h ev i l l a g eo fd u j i a n g y a ns h a n g y u a nr u r a lt o u r i s mp l a n n i n g a sa ne x a m p l e ,t h ew o r ki sa ni n t u i t i v ef r a m e w o r kf o r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a n dd i s p l a y , h o p et og i v e h e l p t ot h i sk i n do fa r e a s r e s e a r c ha n d p r a c t i c e t h ea u t h o rb e l i e v e st h a tt h ev i s i o ni nt h ep l a n n i n go f u r b a na n dr u r a l ,t h er u r a l t o u r i s mp l a n n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m u s tb eb a s e do n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0 1 1t h e r e g i o n a ls i t u a t i o na n dr e s p e c tt h el a w so fr e a l i t ya n ds c i e n c e t h e n ,c o r r e c t l y u n d e r s t a n da n dt a k et h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f o rr e g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t o u r i s t ,a n d r e a l i z ec l e a r l yt h e d i r e c t i o na n dm i s s i o no ft h ep l a n t a k i n gt h ec o n c e p to f i i i s c i e n t i f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a la n de c o l o g i c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st h eg u i d e f o rr u r a l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dg r o o m i n ga n dp r o m o t i n gt h eu r b a na n dr u r a l c o o r d i n a t i n gc o n c e p t i o n ,s oa st oe s t a b l i s ho fh i g h - l e v e lt h i n k i n gs y s t e m sf o rt h e d e v e l o pa n dg u i d e t h e n , g i v ef u l lp l a yt ot h er u r a lt o u r i s m sp u l l i n gr o l ei ne n r i c h i n gt h ep e o p l e a n dp r o m o t i n gt h ec o - o r d i n a t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o fu r b a na n dr u r a l i nt h ei n d u s t r y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r o mt h eh e i g h to fm a c r o - m a n a g e m e n ta n dr e g u l a t i o no ft h eh e i g h t , g u i d i n g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o f 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 t o u r i s ma c t i v e l y ,c o m b i n i n gt h e f i r s ti n d u s t r yw i t ht h et h i r di n d u s t r y ,a n dc o o r d i n a t i n go t h e ri n d u s t r ya n dt o u r i s t i n d u s t r y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e s t a b l i s hap l a t f o r mf o rc o o r d i n a t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 i m p l e m e n ti n d u s t r i a ls 仃u c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b yl e a p sa n db o u n d st h r o u g ht o u r i s m t h i r d ,i nt h er u r a lt o u r i s md i s t r i c t ,w em u s td i v i d et h ed i s t r i c t sa c c o r d i n gt oi t s f u n c t i o n ,p l a nt h eo v e r a l ll a y o u ta n ds e t r e l a t e dp r o j e c t s i np r o j e c to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a g r i - t o u r i s m ,r u r a ll e i s u r et o u r i s m ,i m p l e m e n tc o o r d i n a t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m e a s u r e s d e e p l y ;w i t he x t e n s i v ea n di n - d e p t h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e a r n e s t l yp u tf o r w a r dt h er u r a l 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 sf a s ta n dh e a l t h i l y a tl a s t ,o nt h eb a s i so f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s i sa n d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o ft h er u r a l t o u r i s md e v e l o p m e n t sl o c a lr e s o u r c e sa n dr e g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n c e p t i o n i s s u e sa n ds oo n , t h i sp a p e rc o n s t r u c t e d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s p e c i f i cw o r k i n g s y s t e m ,s u m m e du pe u r y t r o p i c s t r o n g a n du n i v e r s a lf r a m e w o r kf o r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r u r a lt o 试s mp l a n n i n g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k e y w o r d s :c o o r d i n a t i n g u r b a na n dr u r a la r e a s ,r u r a l t o u r i s m ,m o d e l s , m e c h a n i s m s i v 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 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而 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 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 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 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1 ) 己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 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供 检索;2 ) 为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 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有关网络上供阅读、浏览。 本人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 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 日 签字e t 期:年 月日 第一章导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 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资源,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 验、健身、娱乐和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经济活动。乡村旅游包括乡村农业观 光旅游、乡村民俗风情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四种基本 类型。 在我们大力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乡村旅游越来越广泛 地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普遍认为乡村旅游除了基本的旅游服务功能以 外,还具备非常明显的城乡统筹机制承载能力,起到多重的统筹发展作用。如: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乡村旅游的发展; 有利于优化农村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 设,尤其是促进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区域问的协调发展等等。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共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即:城乡二元结构 明显特征,但城乡产业各成一体,缺乏协调与关联等。城乡能否得到统筹发展 关键在于乡村发展,而乡村旅游因为具有良好的经济带动作用和社会效益,成 为了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 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同时,城乡统筹发展又 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但就我国的乡村旅游的实践和理论 研究而言,城乡统筹视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还只是个开始,理论不够成熟,实践 不够丰富,为实践和进_ 步的探讨带来了障碍。 本文的案例研究对象二都江堰上元村,位于都江堰市中部,距成都市 5 7 公里,省道1 0 6 线、元中路、玉沿路沿村口而过,具有较好的可进入性。 她依附于都江堰一青城山两大世界遗产,是青城山国际休闲度假区和龙门山旅 游开发区的组成部分,是成都市重点展现川西旅游风情的重要节点之一,具有 很好的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全村幅员面积8 5 平方公里,水田和林地资源较 为丰富,具有较好的发展现代农业带的条件。然而,在“5 1 2 ”汶川地震中, 上元村受到重创。在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规范下,要对乡 村旅游灾后重建做好规划工作。 因此,将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进行在城乡统筹视野下的乡村旅 游发展研究,包括对其基本发展理念、统筹发展机制和运作经营收益模式等的 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对像都江堰上元村等类似村镇发展乡村旅游,对其重建与 乡村旅游建设应如何相结合,应遵循何种规律、何种方案,建设目标、思路等 的分析尤为重要。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能对一般乡镇的乡村 旅游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在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经不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早在1 9 世纪, 乡村旅游因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由于铁路 等交通设施的发展,改善了乡村的通达性,使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和美国、加拿 大落基山区成为世界上早期的乡村旅游地区。目前,在奥地利、英国、法国等 欧洲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规模,逐步成熟,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2 0 世纪7 0 年代后,乡村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得到了蓬勃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 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在上世纪9 0 年代,中国的乡村逐步开始发展乡 村旅游。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迅猛发展,成为旅游业的一支生力军。很多 乡村依托自身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大量来自城市的游客 到乡村体验自然和质朴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也成为很多地区解决“三农问题” 的重要举措。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走向了蓬勃发展的时期,相关的研究也不 断涌现,推动了中国乡村旅游地良性健康发展。 ( 一)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 乡村旅游起源于欧洲,在1 9 世纪中期,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西 2 班牙等国家的乡村旅游开始发展起来。1 8 6 5 年在意大利成立的“农业与旅游 全国协会 标志了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类型的诞生,并成为旅游业中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乡村旅游出现较早,但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研究却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开始的。1 9 5 8 年第一篇关于山区旅游及其对山区农 场重要性的文章发表。2 0 世纪6 0 7 0 年代,乡村旅游研究主要关注农业旅 游方面,研究重点在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影响;8 0 年代以后, 乡村旅游的研究扩展到了发展中国家,农业和农民仍然是乡村旅游关注的中 心,而研究内容扩展到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旅游规划、旅游地 居民对待旅游的态度,以及旅游与农业的联系等方面。 1 、乡村旅游的市场分析 在社会发展深化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很多学者认为乡村旅游主 要是社会底层人群的旅游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上层人士参 与进来,旅游主体人群的层次渐高,改变了乡村旅游底层贫穷的形象,使乡村 旅游成为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参与的形式。随着乡村旅游主体人群的变化,其需 求结构和消费结构也相应变化。总的来看,需求量和消费量在不断增加的同时, 需求结构向多样化发展,乡村旅游市场也随着需求变化逐渐开始市场细分。学 者g r e f f e 对旅游者的需求由两个轴( 一个轴为物质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另 一个轴为现代的传统的) 划分为4 个象限,认为乡村旅游者的主要兴趣集 中在右边两个象限,以主题度假和家庭度假为主要目标圆。这一研究成果为寻 找乡村旅游的市场潜在群体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对乡村旅游地发展和 研究的推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详细而全面的反应了乡村旅游在旅游经济中的 份额和重要性。通过调查了解到乡村旅游市场所针对的阶层,分析乡村旅游客 源所来自的国家或地区及所占的份额,主要社会阶层、职业、年龄、停留时间 o p p e r m a n nm r u r a lt o u r i s mi ns o u t h e r ng 锄a n y 阴a n n a l so f t o u r i s mr e s e a r c h ,1 9 9 6 ,2 3 ( 1 ) :8 6 一m 2 圆g r e f f eg , z i n sa l1 c u l t u r a lt o u r i s mi n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 :t h er e s i d e n t s p e r s p e c t t i v e j a n n a l so f t o u r i s m r e s e a r c h ,19 9 9 ,2 ( 4 ) :19 9 2 0 9 3 等等,为确定营销的重点对象和对口服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 m u r p h ype ( 1 9 8 5 ) 将旅游定义为主客双方的一种文化事件,认为社区参 与问题是乡村旅游的中心问题;发展旅游必须给旅游接待地带来实实在在的利 益,同时需要考虑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感受。r e i ddg 等( 2 0 0 4 ) 研究了乡村 旅游的社区参与问题,认为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是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 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规划决策和旅游受益分配,他们对旅游才能有较多的 正面看法,也才能够真正地支持旅游。社区参与旅游可以保护社区居民的利益, 有利于促进当地社区的发展。k a n g a sp 和s h a v em ( 1 9 9 5 ) 等认为 ,在乡村 旅游的规划和开发中考虑到环境和社区发展,让当地居民获得对资源的控制 权,容易得到当地社区居民的支持。但是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合作也是乡村旅 游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因为这要涉及到各方的利益,同时,还有效率和公平问 题。 3 、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 乡村旅游有一个特点是旅游资源是具有乡村特征,并以乡村为主体来开发 ,和管理,因而乡村社区在旅游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直接影响乡村 旅游发展的成功与否。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态度的研究,认 为当地人对发展旅游的态度影响旅游者的感受,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在 发展中国家一些封闭的乡村,乡村旅游的开发存在诸多问题,如当地人不能分 享发展旅游而带来的利益,却承受环境破坏、生活受干扰、价值观念冲突的不 利影响,从而导致当地人对发展旅游怀有不满情绪,极大地阻碍了旅游的发展。 相反,另一些国家乡村旅游开发较为成功,当地人对旅游持支持态度,对游客 国m u r p h ype t o u r i s m :ac o m m u n i t ya p p r o a c h l o n d o n :r o u t l e d g e 19 8 5 。r e i ddg ,m a i rh ,g e o r g ew c o m m u n i t yt o u r i s mp l a n n i n g as e l f - a s s e s s m e n ti n s t r u m e n t j a n n a l s o f t o u r i s mr e s e a r c h ,2 0 0 4 ,3 1 ( 3 ) :6 2 3 - 6 3 9 k a n g a sp , s h a v em ,s h a v ep e c o n o m i c so f a ne c o t o u r i s mo p e r a t i o ni nb e l i z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a n a g e m e n t 1 9 9 5 ,( 1 9 ) :6 6 9 - 6 7 3 4 热情友好,很好地影响了旅游者对旅游经历的感受,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a h n 在对社区居民态度的研究中,将当地人的态度与旅游者的感受做定性与定 量的相关分析,从而使研究达到一定深度。但也有不同的声音,一些学者在 案例研究中认为:与发达国家不同,在发展中国家,当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过 程不是一种很容易到达的目标。社区的参与和管理能力直接限制他们在过程中 的参与程度和受益程度。由于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管理方式和法律规定不同, 当地社区也缺乏参与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财力,缺乏旅游发展经验和专家指导: 旅游利益落在少数权益人手里。如此,社区参与旅游面临艰难的选择,极易让 外来者成为最大的收益人,社区自己却被边缘化和排斥在外。 ( 二)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焦点 我国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凭借我国的特殊丰富的乡村 旅游资源和国家的旅游扶贫相关政策的促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城市化进 程的加快,城市已成为钢筋水泥的框子,城市居民普遍具有回归自然的真切愿 望和冲动。城市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假期时间的增多, 更多地产生了外出休闲旅游的需要;数目众多的城市为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了 市场条件。近年来,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郊区和著名风景区的边缘 地带,乡村旅游蓬勃兴起。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初期阶 段,游客对乡村旅游地情况缺乏基本了解,市场还没有形成规模和细分,致使 乡村旅游业经济效益没有很好体现出来。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题研究也是随着乡 村旅游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1 、乡村旅游概念探讨 就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国内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卢云亭( 1 9 9 5 ) a h nb ,b o n g k o o 。s h a f e rcs o r i c r a t i o n a l i z i n g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i nr e g i o n a lt o u r i s mp l a n n i n g :a l l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t h e l i m i t so f a c c e p t a b l ec h a n g ef r a m e w o r k j t o u r i s mm a n a g e m e n t ,2 0 0 2 , 2 9 ( 1 ) :1 1 5 5 认为:只要有吸引力,能给游客增加奇趣、野趣、异趣、乐趣,并拥有观赏、 参与、习技、科考健身、阅历等旅游功能的农业均属观光农业。王兵( 1 9 9 9 ) 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 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 游活动。宋章海等( 2 0 0 4 ) 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 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它是加强 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古老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俗、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 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 。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狭义的乡村旅 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 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 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 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也可能会降低乡村旅游的丰富内涵。 通俗的讲,所谓的乡村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主 要依托的是乡村文化,包括有形的建筑、服饰、原野、果园、乡村环境等;无 形的乡村文化包括乡村的民风、民俗、乡村风情等。因此乡村文化就是乡村旅 游的主要吸引物。此外乡村旅游还应包含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乡村所在地的居 ( 村) 民应该分享到开展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经济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好处( 即收 益) 。没有乡村当地居民的参与或者乡村当地居民没有得到利益的旅游业不能 称之为乡村旅游。 综上,乡村旅游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旅游活动开展得空间乡 村地域;二是旅游活动吸引物的主要特质乡村文化;三是旅游活动的受益 者乡村人。乡村旅游可以定义为: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文化为主要吸引物, 能为当地居( 村) 民带来利益的旅游活动。乡村地区、乡村文化和当地村民受 益是乡村旅游的三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卢云亭,刘军萍等观光农业【m 】一e 京:北京出版社,1 9 9 5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 j 】旅游学刊,1 9 9 9 ,( 2 ) :2 6 - 2 9 宋章海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思考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明,2 0 0 4 ,2 3 ( 5 ) :4 2 6 4 3 0 , 6 2 、乡村旅游的综合影响研究 乡村旅游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乡村旅游研 究的焦点之一,国内大量的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必 然会带动农业及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综合开发与利用农村资源, 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通过乡村旅游的高水平 开发建设,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当地居民市场意识增强和观念的更 新,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但是乡村旅游还可以提高村民的资源与生 态保护意识,有利于加强传统乡村景观、文化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 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 于笑云在研究乡村旅游对社区发展的影响的文中提到,发展乡村旅游创造 的经济效益,能为生态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某种程度上,乡 村旅游将会推动景观美化与环境整治。然而,由于乡村旅游地往往处于自然环 境比较原始的偏远地区,如果在发展过程中不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则会给 乡村的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扬起的尘 埃、旅游区内餐馆、饭店等生活锅炉排放的废气都在影响着乡村旅游地的空气 质量。可见,乡村旅游在带来经济效益改善环境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和社 区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压力,甚至已经开始给环境带来恶果,因而合理而 科学的规划乡村旅游,可持续地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总之,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谯乡村旅游对解决“三农”问 题的重要作用上,且多为分绍性和描述性灼研究,探索性研究较少,对当前城 乡统筹工作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强。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当转向乡村旅游的开发经 营模式、产品形式、政府行为、动力机制及其与城市旅游、环城游憩的协调发 李伟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研究阴地域研究与开发,2 0 0 3 , 2 2 ( 6 ) :7 2 7 6 甘巧林,陈忠暖从乡村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 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0 0 ,( 4 ) :8 4 - 8 9 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f j l 旅游学:1 :i j , 2 0 0 3 ,1 8 ( 2 ) :7 3 7 6 工云才从珠江二三角洲的实践看我国田园公园的发展明旅游学刊2 0 0 1 ,1 6 ( 2 ) :3 9 - 4 3 郭焕成,刘军萍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 j 经济地理,2 0 0 0 ,( 2 ) :11 9 1 2 4 李乃英对开发陕西农业旅游的思考【 j 】人文地理,1 9 9 9 ,1 4 ( 2 ) :7 3 7 5 许春晓欠发达资源丰富农村旅游业成长模式探讨 j 人文地理,1 9 9 5 ,( 4 ) :6 9 7 2 o 于笑云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问题的探讨贵州林业科学明,2 0 0 7 ,( 2 ) 5 1 5 3 7 展等方面。 3 、乡村旅游规划问题的研究 很多学者从一些乡村旅游规划的案例分析中得出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的成败分析,进而对乡村旅游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和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深入 的探索。但因为乡村旅游发展时间本身在中国较短,发展的区域也有一定限制, 因而目前案例还不是非常丰富,研究成果难免有限。章锦河等( 2 0 0 1 ) 分析了 安徽黟县宏村古村落的地理文脉、村落特征、市场感应等,提出了宏村古村落 旅游形象定位理念。王仰麟、祁黄雄( 1 9 9 9 ) 借鉴区域旅游规划的一般流程, 结合密云县观光农业开发的实践,对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进行 了探讨,即在对市场、区位、自然、社会经济、旅游发展基础等开发条件的分 析和评价基础上,确立规划区的性质和开发方向,进行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并对观光农园进行旅游形象设计。王云才( 2 0 0 6 ) 提出了新时期替代传统乡 村旅游产品的七种新形态和新模式:主题农园与农庄发展、传承地方性遗产之 乡村主题博物馆发展模式、乡村民俗体验与主题文化村落发展模式、乡村旅游 基地化之乡村俱乐部模式、现代商务度假与企业庄园模式、农业产业化与产业 庄园发展模式和区域景观整体与乡村意境梦幻体验模式,将乡村旅游产品的 规划进行了细化,有利于对乡村旅游品牌、特色化经营的发展。 4 、从农业观光旅游角度研究乡村旅游 伴随着城市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农业旅游研究成为旅游业的新宠和旅游 研究的另一个重点。练红宇( 2 0 0 3 ) 等对农业观光旅游方面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措施。张树夫和唐继刚( 2 0 0 1 ) 分析了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意义和农业观光旅游的供需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发 章锦河,凌善金等黟县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设计研究阴人文地理,2 0 0 1 ,1 7 ( 3 ) :8 2 8 7 圆王仰麟,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案例研究明人文地理,1 9 9 9 , ( 4 ) :1 7 2 1 王云才中圉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 j 】旅游学1 = q ,2 0 0 6 4 :8 8 。练红宇关于中国农业旅游的几个问题【j 】成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3 ,2 2 ( 4 ) :4 5 - 4 9 8 展战略。郭焕成等( 2 0 0 0 ) 对中国的观光农业进行了研究,认为农业旅游主要 分布在大城市郊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著名旅游区附近、少数民族地区和特 色农业区,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强的特点,类型多样,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必须 考虑当地的区位、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冯维波( 2 0 0 1 ) 探讨了农业观光旅 游方面存在的生态学和经济学问题,指出区位条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生态经济管理是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并提出应建立乡村旅 游的规划原则,对市场进行规范,保证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罾。陈国生( 1 9 9 8 ) 认为云南山区少数民族的刀耕火种农业在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方面具有独特的 优势,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条件 的改善,适当的开展还有利于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 。严贤春和苏智先( 2 0 0 3 ) 则通过研究生态农业技术在水土保持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方面的成功经验鲫, 对试验区和试验辐射区的研究,提出了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时必须坚持的原则 和注意的问题。 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多,研究的范围广。但就研究成果看,对发展乡村旅 游的作用、意义、影响、存在的问题、发展的模式等研究较多,但是对乡村旅 游主体者利益的均衡、对乡村旅游土地资源的利用、对乡村旅游的主体农 民的积极性的调动、如何避免短期行为及乡村旅游品牌的塑造、文化景观、乡 村印象等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阴经济地理,2 0 0 0 ,2 0 ( 2 ) :l1 9 - 1 2 4 圆冯维波我困发展观光农业的生态经济学思考 刀生态经济,2 0 0 1 ,( 4 ) :2 8 3 0 陈围生云南刀耕火种农业分布的历史地理背景及其在观光农业旅游业中的利用【j 】民族研究,1 9 9 8 ,( 1 ) :2 2 3 0 严贤春,苏智先水土保持与生态农业旅游技术研究以i 四) l l 省南充市嘉陵区木老乡生态农业旅游区 为例 j 】生态学杂志2 0 0 3 , 2 2 ( 6 ) :1 5 7 1 6 1 9 ( 三) 城乡统筹理论探索 国内对城乡统筹的研究历史较短。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学者们主要研究 对象集中在城乡统筹的内涵,城乡发展战略、发展任务及城乡统筹对解决三农 问题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姜作培( 2 0 0 4 ) 通过四个层面:城乡通开、城乡协 作、城乡协调、城乡融合及其含义的阐释,论述了城乡统筹科学内涵,研究城 乡发展战略、发展任务和要求、发展的政策举措。林万龙( 2 0 0 5 ) 对统筹 城乡的条件进行了界定,认为“城乡统筹 ,必定是指不超越现实经济发展水 平的统筹。若超越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客观条件来谈论公共产品的城乡统筹供给 问题,要么,将最终增加农民负担,要么,将损害城市居民的福利 。鞠正江等 ( 2 0 0 3 ) 认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的基本内涵包括:统筹经济资源,实现 城乡经济均衡增长和良性互动:统筹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 统筹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陈希玉( 2 0 0 3 ) 将城乡统筹定义 为:改变和摈弃过去的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 的传统观念和做法,通过 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把城乡 作为一个整体,对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国民收人分配格局、重大经济政策等, 实行城乡统一筹划,把解决“三农 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更多地关注农村、关 心农民、支持农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胡进祥( 2 0 0 4 ) 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是 指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在谋划城乡关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时,要紧紧把握 城乡一元化发展观,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及其赖以存在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构建 城市和乡村相互兼顾、协调发展的平台,全面建设包括广大农村在内的小康社 会。许多学者高度重视体制和政策因素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固。由此可见, 对于城乡统筹的内涵分析还很难达成共识,许多对于城乡统筹的研究融于城乡 一体化、城乡融合、乡村城市化以及城市化发展的问题中,社会学界、经济学 。姜作培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四经济问题。2 0 0 4 ( 0 6 ) 林万龙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的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理论分析及其现实含义【j 】中国农村观 察2 0 0 5 2 陈希玉,朱秀香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 0 0 3 1 :2 8 3 0 胡进祥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 j 学术交流2 0 0 4 ,( 2 ) :1 1 3 - 1 2 0 1 0 界、生态学界以及城市规划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城乡统筹问题进行了探讨。 例如,社会学者认为城乡统筹就是要消灭城乡差别,使城市和乡村融合为一体; 经济学者依据经济规律,认为城乡统筹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使城乡生产力 优化分工,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等。理论界的分歧来源于研究视角的不同, 这也同时说明了城乡统筹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 需要抽象到一个更高层面来分析。 在理论层面研究上,李岳云等( 2 0 0 4 ) 研究设计了我国城乡统筹的指标评 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南京市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了实 证分析圆,应用d i 跚a t e l 法分析了影响我国城乡统筹的社会经济因素;蒋永穆 等( 2 0 0 5 ) 等就城乡统筹发展路径选择和制度设计进行了研究,就双重二元经 济结构下的城乡统筹发展进行了研究,指出农村内部二元经济结构和城市内部 二元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强化效应和反弹效应,共同规定和制约着我国二元经济 结构的发展。在研究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相互关系时发现二者并不存在正相 关;相反,经济发展从长期来看还会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 ; 统筹城乡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促进城乡资源配置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 关键。在实践层面研究上,孙林等( 2 0 0 4 ) 对南京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了 实证分析,认为城乡居民关系是造成南京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成都就业研究课题组( 2 0 0 7 ) 对成都市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问题进行了 研究。 很多专家认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是造成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之 一。陈国富等( 2 0 0 2 ) 认为实现城乡统筹就业的关键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或者说是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提高,是决定城乡统筹就业的根本条件,也是城乡 统筹就业的最终结果固。孙林等( 2 0 0 7 )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五 个统筹2 发展的战略思想,“城乡分治 使城乡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两个经济单 , 赵彩云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及其要素研究 m 2 0 0 8 6 李岳云南京城乡统筹发展及其与其他城市的比较叨农业现代化研究2 0 0 4 ,0 4 蒋永穆,戴中亮双重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统筹发展 j 】教学与期刊2 0 0 5 i 0 陈国富,倪春华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建 j 】理论界2 0 0 6 ( 1 2 ) 孙林,李岳林南京城乡统筹发展及其与其他城市的比较明农村经济研究2 0 0 4 0 4 元和两种发展水平,以手工、半手工等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劳动生产率显著低 于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城市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积累效应,也导致 城市劳动力价值远高于农村劳动力价值。从网络调查的信息来看,中国统计信 息网,( 2 0 0 5 ) 得出的结论是:城乡差距与城乡产业特性有关。农业和非农产业 劳动生产率的过大差距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基础。偏低的农业劳动生产 率使农民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导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分割。 成都市设立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工作,制 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 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组织编制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 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和各项专项方案,明确了推进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这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政策 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工程进度履约保证协议
- 信息必刷卷04-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信息必刷卷(福建专用)(解析版)
- 2024年新修订:绿化工程劳务分包合作协议
- 2024年新居装修工程合同书
- 2024网络编辑的工作计划(7篇)
- 班主任学期末工作计划5篇
- 毕业实习工作总结怎么写(5篇)
- DB4107T 482-2021 绿叶菜营养液膜生产技术规程
- 2024年数据使用和共享合同
- 2024年放射性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服务合同
- GB/T 5210-2006色漆和清漆拉开法附着力试验
- GB/T 40019-2021基础制造工艺通用元数据
- GB 29837-2013火灾探测报警产品的维修保养与报废
- GA/T 1502-2018法庭科学视频中人像动态特征检验技术规范
- 问题解决型QC培训课件
- 西气东输计量交接凭证填报培训PPT-场站课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知识点整理及思考题答案
- 《居家养老服务问题及对策探究【论文】6000字》
- 三1班反邪教教育主题班会记录
- 5、风电吊装施工指导手册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招聘考试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