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社会比较与侵犯行为关系研究.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社会比较与侵犯行为关系研究.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社会比较与侵犯行为关系研究.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社会比较与侵犯行为关系研究.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社会比较与侵犯行为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申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我 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一1 7 论文作者签名:全至望五 日期:盘l 苎:生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医科大学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忌即:研究生 在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中国医科大豢本人保证毕 业离校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为中国医科大学, 且导师为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单位亦署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学校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内容除外) ,以 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手段保存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目录 一、摘要 中文论著摘要l 英文论著摘要3 二、英文缩略语5 三、论文 前言 u 6 日u 舌 资料与方法一1 8 结果2 4 皇日爿障1 讨论2 8 结论2 9 四、本研究的创新性自我评价3 2 五、参考文献3 3 六、附录 附表3 6 综述4 1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4 9 致谢5 0 个人简介5 l 中文论著摘要 社会比较与侵犯行为关系研究 目的 试图探讨人类社会比较心理与侵犯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更深刻的理解人 类侵犯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因,为削弱人类侵犯动机,预防人类侵犯行为的发生提 供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方法 文献法。本研究使用文献法对社会比较理论和侵犯动机理论进行了整理和分 析,并对社会比较理论与侵犯动机理论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得出了人类 社会比较心理和侵犯动机之间的关系的假设。另外,本研究还使用了文献法对法 制天地网登载的攻击性犯罪案例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证明,竞争性社会比较心 理状态是人类攻击动机之一观点的提出是有意义的。 抽样调查法。利用了随机取样的抽签法抽取了法制天地网登载的攻击性犯罪 案例6 0 例。并对这些案例的犯罪动机进行确定和数据分析。 结果=日7卜 本文以社会比较理论的研究材料和攻击行为的研究材料作为基础,对两者之 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了社会比较心理与攻击动机之间关系的理论观点: 竞争性社会比较的不平衡是攻击动机之一。并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预防攻击 行为发生的四点建议。 本文通过对法制天地网所登载的攻击性犯罪案例的犯罪动机进行数据分析, 得出结论,竞争性社会比较心理状态是攻击动机之一的观点的提出是有意义的。 结论匀罩j 通过对社会比较理论和攻击动机理论的分析,得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竞争 性社会比较的不平衡是攻击性动机之一。 在得出新的观点的基础上对如何预防人类攻击行为的发生提出建议:通过减 少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对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公平和平等给予指导;引导人们正确 认识竞争和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人们内心孤独感的方式来预防攻击行为 的发生。 社会比较:侵犯动机; 关键词 侵犯行为 2 英文论著摘要 t h e s t u d yo fc o n n e c t i o nb e t w e e n 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 a n d a g g r e s s i v eb e h a v i o r o b j e c t i v e s a t t e m p tt oe x p l o r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a n da g g r e s s i v e b e h a v i o r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i sa r t i c l ei st op r o v i d en e c e s s a r yt h e o r e t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a n d e v i d e n c e 。w h i c hc a nh e l pu su n d e r s t a n dt h er e a s o no fh u m a nv i o l a t i o n s ,u n d e r m i n et h e m o t i v eo fv i o l a t i o n s ,a n dp r e v e n tv i o l e n ta c t i o nd e e p l y m e t h o d s l i t e r a t u r e s t h i sr e s e a r c hb a s e do nt h ed o c u m e n t so b s e r v e db yl i t e r a t u r e st o a n a l y z e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t h e o r ya n da g g r e s s i v em o t i v et h e o r y ,a n da n a l y z e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t h e o r ya n da g g r e s s i v em o t i v et h e o r y a n dc o m et o h y p o t h e s i sa b o u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a n da g g r e s s i v em o t i v e b e s i d e s ,t h i sr e s e a r c ha l s ou s et h em e t h o do fl i t e r a t u r e st oa n a l y z ed o c u m e n t so f p r o b l e m so fv i o l e n c ef r o ml e g a ls y s t e mn e t w o r k t h er e s u l ti s t h a tt h es t a n d p o i n t w h i c h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i so n eo ft h ea g g r e s s i v em o t i v e si sv a l u a b l e s a m p l i n gs u r v e ym e t h o d u s i n gt h el o t t e r y o fa c c i d e n t a ls a m p l i n gt od r a w6 0 s a m p l e sf r o mt h ed o c u m e n t so fl e g a ls y s t e mn e t w o r k a n da n a l y z e t h ec r i m i n a l m o t i v ea n dt h ed a t ao ft h ed o c u m e n t s r e s u l t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a n a l y s i sa b o u tt h et h e o r yo f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a n da g g r e s s i v e m o t i v e ,w ec a r e f u l l yh a v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a b o u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o c i a l c o m p a r i s o nt h e o r ya n da g g r e s s i v em o t i v et h e o r y a n dc o m e t oh y p o t h e s i sa b o u t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a n da g g r e s s i v em o t i v e :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i s o n eo ft h ea g g r e s s i v em o t i v e a n dp u tf o r w a r df o u rp r o p o s a l sb a s e do nt h eh y p o t h e s i s s y s t e m o n eo f t h r o u g ha n a l y z i n ga b o u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t h e o r ya n d a g g r e s s i v em o t i v et h e o r yw ef o u n dt h a t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i s o n eo ft h ea g g r e s s i v e m o t i v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h y p o t h e s i s ,w e 1 1o f f e rs o m ep r o p o s a l sf o rp r e v e n t i n gv i o l e n t a c t i o n :e l i m i n a t i o no fs o c i a li n j u s t i c e s , t og u i d ep e o p l eh o wt ou n d e r s t a n dj u s t i c e p r o p e r l y ;t og u i d ep e o p l eh o w t ou n d e r s t a n dc o m p e t i t i o np r o p e r l ya n dt oe n h a n c e o p p o r t u n i t i e so fe x c h a n g e s ;m a k ep e o p l ef e e ll e s sl o n e l y k e vw o r d s 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 ;a g g r e s s i v em o t i v e ; a g g r e s s i v eb e h a v i o r 4 英文缩略语 5 论文 社会比较与侵犯行为关系研究 - o ! 曼, 莉置 社会比较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所做的比较,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社会比较过程常被看作压力应对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寻求心理平衡的有 效手段。社会比较与自然科学中的数字、重量的比较不同,社会比较过程涉及很 多复杂因素,能够产生许多不同的后续影响及反应。另外,社会比较的标准也没 有自然科学中比较的标准那么确定,它的比较标准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 成的,还受每个人不同的人格特征和认知结构影响。 人们通常把攻击行为定义为蓄意损害别人( 在身体或言语两方面) 或者破坏 财产的行为。关键的词是“蓄意”。如果在一个拥挤的电梯里我偶然地踩了你的脚 并立即道歉,你不见得会把我的行为列为侵犯行为。但是如果你正坐在你的写字 台边学习,我走过去重重地踩你的脚,你一定对这样显然的侵犯行为十分忿恨。 这是因为虽然两个事件结果都是一样的( 踩了脚) ,但是它们背后的动机不同,是 不同的动机将它们区分开来,一个是侵犯行为,一个是偶然事件【l 】。在这里,我 们可以看到,侵犯动机对认定侵犯行为的重要性。 可是,到目前为止,心理学家们针对社会比较和侵犯动机关系的研究较少, 社会比较理论的提出为研究侵犯动机提供了新的视角及新的思考路径。尽管以社 会比较视角研究侵犯动机及侵犯行为还刚刚起步,现有的研究结果还没能形成完 整的理论体系。对此,本文对社会比较与侵犯行为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一、社会比较理论概述 ( 一) 社会比较的概念 1 、社会比较的概念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 如能力、智力等) 时,往往是通过与 周围其他人的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其意义的,而不是根据纯粹 6 客观的标准来定义。费斯汀格( f e s t i n g e r ) 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比较( s o c i a l c o m p a r i s o n ) 。具体来说,所谓社会比较,就是把自己的处境和地位( 包括能力、 观点、身体健康状况等) 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 等不同的成分晗1 。 2 、社会比较概念提出的意义 社会比较概念的提出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1 ) 社会比较概念的提出极大的丰富了心理学理论体系。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 e b b i n g h a u s h e r m a n n ) 说:“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心理学研究经历了各派别的建立、争论和融合。可是,相对其他科学,如物理学、 历史学等,心理学的发展时间还较为短暂,现今得到的研究结果还很零散。而社 会比较概念的提出和社会比较理论的研究充实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推动了心理 学的发展。 ( 2 ) 社会比较概念的提出为侵犯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众所周知,无论 是心理学、社会学、法学还是生物学、医学都以不同的角度研究人类的侵犯行为, 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心理学家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和矫正措施。但是,直到今日,人类为什么引发侵犯行为,影响侵犯行为的 相关心理机制等还是争论不休。社会比较概念的提出正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 崭新的角度,使我们能应用前所未有的思维分析研究侵犯行为这个古老又复杂的 人类行为。 ( 3 ) 社会比较概念的提出为研究侵犯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打开缺口。首先,现 有的对社会比较的研究结果给我们提供了社会比较与侵犯行为之间联系的最好证 明:桑特洛克( s a n t r o c k ) 、史密斯( s m i t h ) 和波比尔( b o u r b e a u ) 将4 5 岁黑人儿童随 机分配到消极社会比较、积极社会比较、非社会比较、控制组四个实验条件下, 分别记录他们的侵犯行为表现,结果表明:儿童在消极社会比较条件下比在积极 社会比较条件下、非社会比较条件下和控制组条件下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口1 。 伯克维其( b e r k o w i t z ) 、伦纳德( l e o n a r d ) 所作的研究结果也认为:社会比较引发 的不良氛围对社会暴乱的发生有影响作用h 1 。尽管关于社会比较和侵犯行为发生 关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还很稀少,但是这足以给我们从社会比较角度研究侵犯行 7 为提供足够的信心和动力。另外,心理学研究者针对竞争环境的实验研究已经证 明:竞争与侵犯行为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道斯( d e u t s c h ,1 9 9 3 ) 提出的理论认为: 攻击行为可以在竞争情境中产生。例如,他认为竞争性的环境常常是发怒、争吵 以及攻击等破坏性模式的征兆。而当环境是合作性的时候,不容易产生攻击行 为。安德森a n d e r s o n 和茂柔( m o r r o w ) 在1 9 9 5 年做了一个关于竞争的实验:被试首 先被引入一个模棱两可攻击性竞争环境中。然后,当被试玩“马里奥兄弟这一 电视游戏时,相对于被引导认为该情境是合作性的被试来说,那些被引导认为该 情境是具有竞争性的被试消灭的不是必须要杀掉的游戏角色要更多一些。这些实 验无不证明竞争性环境与引发侵犯行为之间存在联系陆1 。而就如霍尔茨米勒 ( h o l t zm i l l e r ,2 0 0 1 ) 认为的一样,“竞争加强了知觉到的差异。当一个人处于 和他人竞争的情境中时,他们的态度有更大的不同。”在竞争性的环境下人们不可 避免的要进行社会比较哺3 。因为只有进行了社会比较,人们才会认识到自己与他 人的差别,才会形成竞争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因此,我们 可以假设,人类社会比较的结果与侵犯行为的发生可能存在某种联系,甚至是直 接、关键的联系。 , 3 、时间比较与竞争性社会比较 ( 1 ) 时间比较概念 1 9 7 7 年艾伯特( a l b e r t ) 通过对费斯汀格( f e s t i n g e r ) 的社会比较理论的概念 转换,建立了自己的时间比较理论。所谓时间比较( t e m p o r a lc o m p a r i s o n ) 又称自 我历时性比较,指个体比较在不同时间上的自我品质,主要包括过去自我和现在 自我的比较,现在自我与将来自我的比较 1 。与费斯汀格( f e s t i n g e r ) 提出的社会 比较相比,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 时间比较指的是同一个人的比较,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 时间比较强调时间性,是对不同时间里不同自我描述的比较陋3 。 虽然时间比较概念和相关理论与费斯汀格( f e s t i n g e r ) 所提出的社会比较概 念与相关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分为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向来研究,但如果我们把 过去的自我看成是与现在的自我不同的个体,只是在时间序列上与现在的自我有 着不同的接近程度,那么我们会发现时间比较可以看作费斯汀格( f e s t i n g e r ) 提出 8 的社会比较的一个组成部分。理由如下: 首先两种比较都是基于社会背景所作的比较,无论是费斯汀格( f e s t i n g e r ) 提出的社会比较还是时间比较都无法离开社会环境而进行。社会比较是本人与他 人的比较,时间比较是本人不同时间点的比较,这两种比较涉及的比较因素都只 能由社会文化来定义。离开了社会环境,两种比较就像离开水的鱼一样,失去了 生命和价值。 两种比较所采取的基本比较方式是一致的。都是对人类身上的某种品质进 行比较,它们就好像是比较三维图中的不同方向,时间比较强调同一个人在时间 维度上的差异,而费斯汀格( f e s t i n g e r ) 提出的社会比较强调的是不同人同一个时 间维度上的差异。 在实际研究中社会比较的研究思路也可用于时间比较。因此我们可以认为: 时间比较可以被看成是社会比较的一个补充,一个延伸,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 分。 ( 2 ) 竞争性社会比较概念 如前所述,无论费斯汀格( f e s t i n g e r ) 提出的社会比较还是起补充作用的时间 比较涉及到的用来比较的人类品质除了包括能够和他人或自己以前状态分出高下 的品质如绩效、能力以外,还包括比较起来无法分出高下的品质如观点、个性等。 因为像个性、观点这样的品质对每个人而言只有性质上的不同,而没有程度上的 不同。我们无法说谁的观点和个性是绝对的好或坏,强或弱。这样就可能对社会比 较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造成概念不清、分析结果不细致、不准确等困扰。 因此,本文就针对这种担忧提出竞争性社会比较,并拟对竞争性社会比较进 行初步概括:竞争性社会比较是人将自己的身份、财富、成就、心理状态、人际 关系、外貌、知识等具有竞争性特征方面与其他人或自己以前相关状态进行比较。 竞争性社会比较分纵横两种比较: 就自己以前的身份、财富、成就、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外貌、知识等具 有竞争性特征方面和自己现在相关状态进行比较。 和其他人就身份、财富、成就、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外貌、知识等具有 竞争性特征方面进行比较。 9 这里提到的心理状态是指能够通过竞争性社会比较分出高下的心理状态。如 健康心理和非健康心理的比较。 通过对以上三种比较的叙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竞争性 社会比较是社会比较和时间比较相结合的狭义部分。形象的来说,社会比较就如 一块拼图的横向部分,后提出的时间比较是这块拼图的纵向部分,而竞争性社会 比较是全部拼图的非背景部分。 ( 二) 社会比较理论框架 1 、社会比较理论的产生 ( 1 ) 社会比较理论萌芽时期 、。 一 中国社会比较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 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对社会比较相关的理论探讨在很多哲学思想中得 到体现: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孔子就曾提出“和而不同 的著名观点。这些观点 都具体的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对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充分认识,更将这种认识深化 思考,与中国独特的中庸思想结合在一起,应用于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中。而这 种人与人之间差异的认识正是建立在社会比较的基础上,这也证明了早在中国古 代,哲学家就已经就社会比较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西方社会比较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 西方哲学也同样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将这种差异人为扩大化。如 柏拉图就认为:在国家生活中,各人从事的工作取决于各自的德性。具有智慧品 性的人由金铸成,是国家的统治者。具有勇气品性的人由银铸成,将成为保护国 家的军人和武士。欲望则为广大自由民所共有,它由铜和铁铸成。每个人的天性 在出生时又由神铸定,它决定了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是不可任意更改的。这种对严 苛的等级划分的提倡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并将这种差 异通过社会比较表现出来。 ( 2 ) 社会比较理论实验研究的开始 1 9 5 4 年,费斯汀格( f e s t i n g e r ) 在论社会比较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比较 的概念和理论,被称为“经典社会比较”,随后,研究者们针对社会比较理论所提 出的观点进行了丰富的实验研究。至此,社会比较才真正成为一个明确的论题被 1 0 研究者所关注并进而开始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比较现象、结果以及影响社会比较 的相关因素。 2 、社会比较理论的发展 ( 1 ) 西方社会比较理论的发展 费斯汀格的观点 1 9 5 4 年,由费斯汀格( f e s t i n g e r ) 首先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被称为“经典的社会 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体内存在一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力,这种把自 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即为社会比较呻1 。费斯汀格( f e s t i n g e r ) 进 一步认为,个体在这两个维度上的社会比较是存在区别的:首先,个体在与他人 进行能力比较时,有一种向上的驱力,这种驱力源于个体要求自己做得更好的价 值取向,正是这种单向向上的驱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其次,个体在能力 的社会比较过程中,存在一种“非社会抑制”( n o n - - s o c i a lr e s t r a i n t s ) ,而在观点比 较中不存在;即个体可以完全改变自己的观点,但却无法完全改变自己的能力。 沙克特的观点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沙克特( s e h a e h t e r ) 提出当个体处于一种新的或模糊的情 绪状态时,又无法用生理、经验的线索判断自己的情绪状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 通过社会比较来对自己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价。比如人们在表现情绪的时候,也会 参照周围人对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情绪反应,来确定自己的情绪反应是否适当。这 样沙克特( s c h a c h t e r ) 社会比较的维度扩展到了情绪领域阳3 。 丹尼尔和吉波特的观点 随后,丹尼尔( d a n i a l ) 和吉波特( g i b e r t )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去分析社会比较,认 为社会比较应该存在自动比较和转换比较两个过程。第一阶段的比较基本上是自 动产生的,如对成功的演员和卓越的商人,人们会不假思索的比较并产生对自我 的负面评价。与之相关,人们又进一步强调人的个体差异,如敏感性、独裁、进 取心、好竞争等个体特征在社会比较中的调节作用阳引。高敏感性特征( 焦虑、沮 丧、担忧) 的个体更乐于与他人比较并且更容易得到消极的情感体验。具有独裁、 好竞争的特征的人则会进行更多的上行比较,上行比较即是与比自己某些方面强 的人比较。 社会比较理论发展的新观点 高人一等效应n 们指的是我们评价自己的某些方面时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在平均 值之上。低人一等效应指的是我们评价自己的某些方面时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在平 均值之下。如在驾驶员评价他们的驾驶能力的研究中,结果发现9 0 以上的驾 驶员认为自己的能力在5 0 分位以上,即在平均水平以上。这说明了人们有高人一 等的倾向n 。拉瑞克( l a r r i c k ) 围绕任务的难易程度主要针对高人一等效应进行 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困难的任务会产生w t a 效应和过分自信,简单的任务会 产生b t a 效应和不自信。相对的,莫尔( m o o r e ) 进一步对w t a 效应进行了探讨, 认为人们把自己分别与一个模糊的群体( 如与不熟悉的行业中的某一群体) 进行比 较时,更容易产生b t a 或w t a 效应。而当与具体的、了解的个体进行比较时,则 更容易作出准确、合理地评价n 1 | 。 格林伯格( g r e e n b e r g ) 的研究则发现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同级间的互相评价 越来越普遍。同时同级之间有着共同的工作环境、领导和相似的任务,使得他们 很可能成为彼此的比较目标。但虚拟工作环境和不断强化的专业化要求,使得同 级之问缺少有用的比较信息,人们很难与自己的同事进行社会比较以消除不确定 感1 0 1 。 3 、时间比较理论简述 ( 1 ) 艾伯特的观点 1 9 7 7 年艾伯特( a l b e r ) 建立了时间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社会比较中人们 会贬低他人,而在时间比较中人们会贬低过去的自我,赞赏现在自我,而对将来 自我更加看好n 2 | 。 ( 2 ) 威尔逊和罗斯的观点 2 0 0 1 年威尔逊( w i l s o n ) & 罗斯( r o s s ) 在艾伯特( a l b e r t ) 在时间比较理论基础上 提出时间性自我评价模型t s a 。t s a 指人们通过贬低时间距离较远的过去自我, 赞赏时间距离近的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来保持良好的自尊。对于自我时间比较的 这种特点,人们提出两种理论来进行解释:一种是内隐发展理论,即认为随着年 龄的增长,自我的各个方面都在提高,现在的自己好于过去的自己,将来的自己 好于现在的自己。另一种理论认为对过去自我的贬低是由于自我提高的动机使然, 1 2 按照这种观点,人们就会更贬低过去的自己,对别人的过去贬低较少n 。 二、侵犯动机理论概述 ( 一) 侵犯动机的内涵界定 马克希尔曼( m a r kh i l l m a n ) 认为,侵犯动机可以被定义为为了防止、超越和 拥有而去明确的攻击生命物或无生命物。侵犯可以是口头形式或身体形式的n 5 l 。 管理心理学则认为,侵犯动机是一种不能直接观察到侵犯他人的内在心理状 态。而犯罪学词典中对侵犯动机的解释是:决定采取攻击性行为的激动心理状 态或愤怒情绪n6 | 。心理学词典认为:攻击动机是动机之一,属衍生性动机范围。 是促使有机体消灭或获取一定的对象的原因n 引。 由此可见,侵犯动机首先是一种心理状态。这可以看出侵犯动机与动机有紧 密的联系。心理学界对动机较公认的定义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 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彼特里查,p i n t r i c h 申 克,s c h u n k ,1 9 9 6 ) 口8 1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侵犯动机也是一种内在心理过 程或内部动力。另外,侵犯动机会引发相应的行为反应,而其他种类动机也会促 发一定的行为。只不过比起其他种类动机,侵犯动机所引发的行为是破坏性的, 反社会性的,不被人们所认可接受的。因此,侵犯动机可以认为是引发破坏性行 为的心理状态。 ( 二) 侵犯动机理论概述 1 、侵犯动机的先天论 ( 1 ) 弗洛伊德的观点 先天角度研究侵犯动机的主要理论为本能论。它的代表人物是精神分析学派 的创始人弗洛伊德( s f r e u d ) n9 1 。弗洛伊德( s f r e u d ) 早年根据“泛性论 的观 点,提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性本能决定的,是在“力比多”的驱使下而作出的, 它驱使人去追求快感。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击破了弗洛伊德( s f r e u d ) 对自己理论的信赖。从1 9 2 0 年弗洛伊德( s f r e u d ) 修正了他以往的本能学说,提 出了一种两极化的本能假设。在这一假设中,一极是由原先的自我本能和性本能 合并组成的所谓“生的本能”,另一极则是“死的本能”。前者代表着对生命的 追求和爱与创造的力量;后者代表着恨与破坏的冲动,体现了人对杀戮和死亡的 1 3 原始欲望。当死的本能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伤害、征服、侵犯的动因,引 发对他人的侵犯行为;如果死的本能向外表现受阻时,它就会转而退回到自我之 中,成为自我惩罚、自我谴责乃至自我伤害的动因,从而引发对自己的侵犯行为。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侵犯行为的动机是本能的、无意识的,是死本能的产物引。 ( 2 ) k 洛伦兹的观点 k 洛伦兹( k o r e n t z ) 是继弗洛伊德之后以本能论的观点解释侵犯动机的代 表人物。他认为,侵犯的动因是本能的,生而就有的,这种本能的能量在机体内 部是可以不断积蓄的,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就会转变为侵犯的内在冲动而释放出来, 从而引发侵犯行为。洛伦兹( k o r e n t z ) 认为,鱼类的这种行为习性表明了其本 身确有侵犯的本能需求,而侵犯“实在是与生俱来,为保存生命的结构中不可少 的部分”,它的释放具有独特的生存价值乜0 l 。 ( 3 ) 进化理论对侵犯动机的解释 进化理论( 包括社会生物学理论) 也同意本能论观点。这种理论认为,那些最富 有进攻性的攻击,含有因获取食物和寻找配偶而增强的可能性因素,攻击是一种本 能、遗传基因汹1 。 ( 4 ) 人类文化学对侵犯动机的解释 人类文化学家也认可侵犯动机的本能性。他们认为,攻击的一种功能是赶走竞 争者,以此扩大物种的地理领域:也有一些人类文化学家认为,攻击是一种基本的 本能或驱力,它追求表现却又受到阻碍,直到碰上适宜刺激,使抑制性机制得到释 放,于是攻击得以表现心。 2 、侵犯动机的后天论 ( 1 ) 挫折一侵犯论 1 9 3 9 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多拉德( d o r a d ) 、杜波( b o d o ) 、西尔斯( s e a r s ) 等发表了一本论述侵犯的经典著作,题挫折与侵犯。这部著作的主要论点是, “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永远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 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川2 2 1 。后来,伯克威兹( b e r k o w i t z ) 发展了这个观点。他认为挫折所引起的仅仅是个体内部的一种进行侵犯行为的“准 备状态 ,而不是外在的侵犯行为。并且,这种内在的“准备状态不但可以有 1 4 挫折产生,还可以由他人的攻击和个体以往习得的侵犯习惯所引起,因此,挫折 并不是导致侵犯的唯一原因。在这里,“准备状态”类似于一种动机的激发状态 2 3 ( 2 ) 社会学习论对侵犯动机的解释 对侵犯动机的本能观的新近批判来自社会学习论的a 班杜拉( b a n d u r a ) 。他 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是通过对他人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 一种新的行为方式的,这在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表现进行学习时尤为如 此。这种学习方式被班杜拉( b a n d u r a ) 称为社会学习,又叫观察学习。按照社会学 习理论的观点,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侵犯也可以通过对有侵犯行为表现的榜样进 行观察和模仿习得担们。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侵犯是后天在社会中习得的行为,侵犯 学习是靠两种机制实现的,一种机制是强化,一种机制是模仿乜引。 ( 3 ) 认知论对侵犯动机的解释 认知论认为,对攻击行为的结果期望( 可能是物质的、社会的或心理的) ,并 与外部诱因共同激活攻击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形成攻击性动机,导致攻击行为 的发生。因此,研究攻击行为,必须强调社会认知因素的主导作用,并在此基础 上将人类的攻击行为与人类的社会认知功能联系起来。目前,人类攻击行为的社 会认知研究主要探讨人类攻击行为的概括化信念,特别是攻击行为概括化信念的 重要表现形式一一结果预期( 主体对于攻击行为产生的结果的可能性估计) 和结 果价值( 主体对于攻击行为的结果所赋予的重要性和关注程度) 对攻击行为的 重要影响和激励作用 2 6 o 研究表明结果预期会削弱侵犯动机,而结果价值常是侵 犯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啪3 。 ( 三) 侵犯行为理论概述 1 、侵犯行为的定义 侵犯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它是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人 类社会行为之一。 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 1 ) 强调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随有意图。 ( 2 ) 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大多 1 5 侵犯行为不为社会所认可,但也有一些侵犯行为是社会所赞同的,我们称之为认可 的侵犯行为,比如教练对不认真训练的球员加以惩罚。 ( 3 ) 是侵犯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的,比如愤怒。尽管外在行为不一定总 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内部情绪,但大部分情况下侵犯总是与愤怒联系在一起。 三、竞争性社会比较与侵犯动机关系的分析 ( 一) 竞争性社会比较引发侵犯动机的过程分析 l 、侵犯行为发生过程图 如图l 。 对比效应 侵犯动机( 希望打击别人使 别人在不良情绪上和自己保 持相当或更差的动机) 图i ,侵犯行为发生过程图 1 6 冈 i一 占 社会比较对个体的自我评价主要会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即对比效应( c o m r a s t e l e c t ) 和同化效应( a s s i m i l a t i o ne l e c t ) 。所谓对比效应是指个体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 其自我评价水平背离比较目标的现象,即个体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会降低其自我 评价水平,或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会提升其自我评价。所谓同化效应是指当个体 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其自我评价水平朝向比较目标的现象,即个体面对上行比 较信息时会提升其自我评价水平,或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会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 汹1 。图中提及的即是对比效应。 当人们进行竞争性社会比较并产生对比效应时,发现自己与他人或与自己以 前在身份、财富、成就、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外貌、知识等具有竞争性特征方 面不如时,产生嫉妒、烦恼、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就是竞争性社会比较的 不平衡。 当人们进行竞争性社会比较并产生对比效应时,发现自己与他人或与自己以 前在身份、财富、成就、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外貌、知识等具有竞争性特征方 面相当或超越时,没有产生不良情绪,即竞争性社会比较的平衡。 竞争性社会比较的不平衡使人们产生一种动机:侵犯他人使他人与自己在不 良情绪上保持相同或更差。 即竞争性社会比较的不平衡导致了想要趋向竞争性社会比较平衡的动机。由 于人们在修养、认知、社会环境、解决问题方式、性格、气质、情绪状态、自我 效能认知中的不同,有些人能够自制,而有些人不能自制。不能自制的人寻找合 适的侵犯对象。即:他们不一定会侵犯使自己产生竞争性社会比较不平衡的对象, 而是寻找可以通过侵犯行为使侵犯者达到竞争性社会比较平衡的对象。 2 、合适的侵犯对象 当人们意图施行侵犯行为时,他们不一定将侵犯行为施行于引起他们竞争性 社会比较不平衡的对象身上,而是选择合适的侵犯对象。这些对象包括人、植物、 物体等一切有生命或无生命的存在物。它们能够满足侵犯者达到竞争性社会比较 平衡的要求。即通过对它们实施侵犯,侵犯者可以通过被侵犯者情绪上的落差达 到自己竞争性社会比较的平衡。所以,人们在选择侵犯对象时会避开几种不能使 自己达到竞争性社会比较平衡的对象。 1 7 ( 1 ) 自己无能为力侵犯的对象。 如比自己强大很多的人或动物。这样的对象无法侵犯,也无法使自己的竞争 性社会比较平衡。 ( 2 ) 那些自己如果侵犯只能被无视的人。 如对比自己优越很多的人进行言语侵犯。可能会使被侵犯对象感到可笑或无 动于衷。对方情绪并没有落差,侵犯者的竞争性社会比较无法达到平衡。 ( 3 ) 那些对自己的利益有控制作用的人。 如果侵犯这样的人,如自己的老板、上司,可能会使对方反过来侵犯自己。 使自己的利益受损,造成更大的竞争性社会比较不平衡。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 一) 网络资源 本研究于2 0 0 9 年7 月对国际在线网的法制天地中报导2 0 0 0 例的人类攻击性 犯罪案例进行了随机抽样,并对这些案例中的犯罪动机进行了分析。由于本研究限 定于对于正常人侵犯行为的研究,因此所选择的研究原始资料也排除了生理和精 神异常的研究对象。并且为了排除性别因素对于研究结果的影响,对原始资料进 行了分析,结果男性犯罪案例占5 5 2 ,女性犯罪案例占4 4 8 ,男女案例比例相 当。 1 、犯罪动机分析内容 ( 1 ) 犯罪者犯案之前是否有使之进行竞争性社会比较,并在比较中导致了竞 争性社会比较的不平衡的事件发生。 ( 2 ) 犯罪者对犯案原因的解释是否包括了“我不如别人”,或者“我现在的日 子不能和我以前的日子相比的反映了竞争性社会比较心理状态的字眼。 ( 二) 因攻击行为获刑人员访谈 从2 0 0 名因侵犯行为获刑人员中随机抽取获刑人员3 0 例进行访谈。并已在原 始研究对象中排除了生理和精神异常的对象。为了排除性别因素对于研究结果的 影响,对原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获刑男性占5 5 5 ,获刑女性占4 4 5 。男女 1 8 比例相当。 1 、访谈内容 ( 1 ) 犯罪前有和其他人进行经济方面的比较。 ( 2 ) 犯罪前有和他人在社会地位上进行比较。 ( 3 ) 其他情况。 ( 4 ) 犯罪前有情绪上的落差。 ( 5 ) 犯罪前有遇到不可挽回的巨大失去事件。 二、研究对象 ( 一) 网络资源 本研究把法制天地网中所记载的攻击性案例记录作为研究对象。 ( 二) 营口市监狱因攻击行为获刑人员 随机抽取营口市监狱在押因攻击行为获刑人员3 0 例。并对他们进行了访谈 调查。 三、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材料的取样方法 1 、对法制天地所登载的攻击性犯罪案件记录和营口市监狱因侵犯 行为获刑人员进行随机抽样 本研究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法制天地所记载的攻击性犯罪案例和营口市监 狱因侵犯行为获刑人员进行取样。 随机抽样就是指简单随机抽样,它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常用的抽取方式有 抽签法和随机数字法。抽签法是把总体中的每一个体都编上号码并做成签,充分 混合后从中抽取一部分。随机数字法是由一些任意的数字毫无规律的排列而成的 数字表。使用随机数字表进行抽样时,先给总体编号,然后从表中的任意一个数 字开始依次往下数,并把最后的几位数字小于总体编号数字的选出,按研究要求 组成一个样本1 。 本研究抽样时采用的是抽签法。将法制天地所登载出的攻击性犯罪案例随机 抽取6 0 例。将营口市监狱因侵犯行为获刑人员随机抽取3 0 例。 1 9 ( 二) 材料的研究方法 1 、材料分析法 将随机抽取的6 0 个案例进行归纳分析,将案例中存在竞争性社会比较心理状 态和涉及其他侵犯动机分为两类。再将涉及竞争性社会比较心理状态的案例分别 分析社会比较具体方面。并写明其他侵犯动机的内容。见表1 。 表1 ,案例材料分析 有竞争性社会比较心理状态其他侵犯动机 铂糍饔繁态进与其他企差行社会季尝誉侵鬻馨机行社会比较 比较=方面 内容 案例号比较方面案例号比较方面 l , 8 1 4 , 1 9 , 2 1 , 3 1 , 4 0 , 4 4 4 7 , 3 0 3 5 ,5 0 3 8 ,4 6 4 1 女友 5 5 无讨债 工作 4 8 家庭 魅力 获得钱财 害怕被人 发现 通过表1 我们可以看到,竞争性社会比较心理状态占了侵犯动机总数的一大 :2 0 明不 t u 秒 动 无 4 9 7 口o c 、o 5 钱金 瓦m 福 幸 观主 6 l豇仉卜:白乙豇9 ,“1 2 2 3 4 4 4 4 育发方 争 生告对求 竞手 了怕绝要 掉对 为害拒 去 无无 无 无 1 2 3 4 5 5 5 5 作子 庭 力 工孩 家 能 3 7 6 2 l 3 1 3 2 3 1 n 二 , , , , , , ,2 4 3 8 9 3 7 9 1 2 4 1 2 3 钱业 子 金学 孩 2 3 毖弱勰 无 无 6 9 0 8 5 5 6 5 爱恋 部分,而在这其中涉及到了工作的社会比较;经济的社会比较;以及主观幸福的 幸福比较等。 接下来分析各个案例的侵犯对象,将侵犯对象与是否是自己有能力侵犯的对 象;是否是自己无能为力侵犯的对象;是否是那些自己如果侵犯只能被无视的人; 是否是那些对自己的利益有控制作用的人;四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 表2 ,侵犯对象分析 2 1 结果发现,所有的侵犯对象的选择都避开了自己无能为力侵犯的对象;自己 如果侵犯只能被无视的人;那些对自己的利益有控制作用的人。而一致的选择了 是自己有能力侵犯的对象。 应用材料分析法,我们发现通过对材料的归纳整理得到了这样的一个结论: 即竞争性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