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中又捅要 高等教育应以人格完善与自由和谐发展为最终的培养目标。主体性人格作为个体 全面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大学教育中尤为重要。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是指大学生作为 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拥有的独特个性品质,是其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 立性、主动性等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的综合。但目前对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研究理论 分析较多,实证研究较少,且缺少合适的测量工具。因此,编制大学生主体性人格调 查问卷,揭示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现状,了解其心理成分及行为的特征以求为教育提供 依据,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主体性人格调查问卷,运用 此自编问卷获得数据,分析大学生主体性现状及在背景变量上的差异,并进行与父母 养育方式关系研究,最后针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 1 ) 关于大学生主体性人格调查问卷 自编的大学生主体性人格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和 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了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六因素模型,这六个因素分别为主动性、 责任感、独立性、预见性、自信心和坚持性。 。 根据本研究结果,进一步界定了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即指大学生作为对象性活动的 主体所拥有的独特个性品质,是其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主动性 等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的综合。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维度包括主动性、独立性、自信t 心、责任感、预见性和坚持性六个维度。 ( 2 )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现状及差异性研究 a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水平现状: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b 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的总分以及责任感因子和独立性因子在性别上表现出明 显差异,总体来说,女生的总体得分明显高于男生。 c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在主动性因素上存在极其显著的专业差异,总体来说,文史 类的大学生的总分明显高于理工科大学生的总分。 d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在自信心因素上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其平均分城市高于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中文摘要 农村;其他各因子在生源地上没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e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主体性人格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得分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在主动性因素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主体性差异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四这两大群体 上,且主动性得分为:大一 大四;在责任感因素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主体性差 异主要集中在大和大三这两大群体上,且责任感得分为:大一 大三。 f 大学生主体性得分在学历、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 3 ) 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a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父母的 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偏爱被试呈显著负相关。 b 回归分析发现,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惩罚和严厉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 和偏爱被试是大学生主体性水平有效的预测力指标。 关键词: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父母养育方式 作者:王丽 指导教师:吴继霞教授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英文摘要 t h er e s e a r c ho n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t h e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u b j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 p a r e n t a lr e a r i n gm e t h o d a b s t r a c t t h ef u l l ,f r e ea n dh a r m o n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e r s o n a l i t yi st h eu l t i m a t eg o a lo f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 , a s a l l i m p o r t a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o n e sf u l l o u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e s p e c i a l l y c r u c i a li n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s u b j e c t p e r s o n a l i t yi st h eu n i q u ep e r s o n a l i t yq u a l i t ya sa na c t i v i t ys u b j e c ti s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q u a l i t ya n db e h a v i o rc h a r a c t e rs u c ha si n d e p e n d e n c ya n dg o - a h e a d i s mi n t h e i rr i v i n ga n ds t u d y i n g h o w e v e r , p r e s e n tr e s e a r c h e so i l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s u b j e c t i v e p e r s o n a l i t ya r em o s t l y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 ,l a c k i n gq u a l i t yr e s e a r c ha n dp r o p e rm e a s u r i n g i n s t r u m e n t t h e r e f o r e ,i ti so f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o r g a n i z ea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o nc o r t e g e s t u d e n t s 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t oe x p l o r et h es t a t u sa n dg e tt ok n o wt h ec o m p o n e n ta n d 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 i rp s y c h o l o g ya n db e h a v i o r so fe m p l o y m e n ti n t e g r i t yi no r d e rt op r o v i d e g i s tt oe d u c a t i o n b a s e do no v e r v i e w so ff o r m e rr e s e a r c h e sa n d o p e n - e n d e d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t h i sr e s e a r c h a n a l y z e dt h ec o h e g es t u d e n t s 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 s t a t u sa n d c o m p a r e dw h i c ho n b a c k g r o u n dv a r i a b l e s t h i sr e s e a r c ha l s os t u d i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c o h e g es t u d e n t s 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p a r e n t a lr e a r i n gm e t h o d s e v e r a ls u g g e s t i o n sa r ep r o p o s e dt o e d u c a t et h e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t h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a n dd i s c u s s i o n , t h e m a i nc o n c l u s i o n so ft h i ss t u d ya r ea sf o l l o w s : ( 1 ) 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t h es e l f - - m a d e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h a sg o o dr e l i a b i l i t ya n df a i rv a l i d i t y b yu s i n gt h e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 ,t h e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i so fs i xf a c t o r s :s u b j e c t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 i n d e p e n d e n c y , f o r e c a s t ,c o n f i d e n ta n dp e r s i s t e n c y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s u l t , t h i sr e s e a r c hf u r t h e rc o n f i n e dt h e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s u b j e c t p e r s o n a l i t ya sau n i q u ep e r s o n a l i t yq u a l i t y ,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q u a l i t ya n d b e h a v i o rc h a r a c t e rs u c ha si n d e p e n d e n c ya n dg o - , a h e a d i s mi nt h e i rl i v i n ga n ds t u d y i n g 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h a ss i xd i m e n s i o n si n c l u d i n gs u b j e c t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 i n d e p e n d e n c y , f o r e c a s t ,c o n f i d e n ta n dp e r s i s t e n c y m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英文摘要 ( 2 ) t h es t a t u s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 a t h el e v e lo f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i so v e r a l lm e d i u mh i g h e rl e v e l b t h em a r ko fo v e r a l l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a n do n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a n di n d e p e n d e n c yf a c t o r h a v e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s c r e p a n c y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f e m a l eh a v eh i g h e rm a r kt h a nm a l e c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h a s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i nd i f f e r e n tm a j o ro n s u b j e c t ,i n d e p e n d e n c ya n df o r e c a s tf a c t o r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s t u d e n t sm a j o r e d i na r th a v e h i g h e rm a r kt h a nt h o s ew h om a j o r e d i ns c i e n c e d s t u d e n t sf r o md i f f e r e n tb i r t hp l a c ev a r i o u sal o to nt h ec o n f i d e n tf a c t o nu r b a n s t u d e n t sh a v eh i g h e ra v e r a g em a r kt h a nr u r a ls t u d e n t s g e n d e rv a r i e t yi sn o ts i g n i f i c a n t e g r a d ei saf a c t o rw h i c ha f f e c t ss u b j e c ta n d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f r e s h m e na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m o r es u b j e c t i v et h a nt h ef o u r t h - - g r a d es t u d e n t s ,a n df r e s h m e na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m o r er e s p o n s i b l et h a nt h i r d - g r a d es t u d e n t s f t h e r ea r en od i f f e r e n c e sa b o u t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i nd i f f e r e n ta c a d e m i cc e r t i f i c a t e a n db e t w e e ns i n g l e t o na n dn o n - s i n g l e t o ns t u d e n t s ( 3 )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p a r e n t a lr e a r i n gm e t h o d a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a n dp a r e n t a lr e a r i n gm e t h o da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r e l a t e d b 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r e v e a l e dt h a tp a r e n t a lo v e r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e m o t i o n a l - w a r m t h c a l lf o r e c a s t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l e v e l k e yw o r d s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s u b j e c tp e r s o n a l i t y ;p a r e n t a lr e a r i n gm e t h o d w r i t t e n b y :w a n gl i s u p e r v i s e db y :w uj i x i a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 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 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 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至亘 1 3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 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1 问题提出 1 问题提出 面向2 l 世纪,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 自觉能动性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却严重忽视了学 生主体性人格的发展,其结果是使学生个体和群体本应表现出的高度的主动性、独立 性等品质受到压抑,全民族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的发展因而受到严重影响。 高等教育应以人格完善与自由和谐发展为最终目标。而主体性人格作为个体全面 发展的重要特征则在大学教育中尤为重要。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是指大学生作为对象 性活动的主体所拥有的独特个性品质,是其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立 性、主动性等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的综合。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培养具有主体性人格的青年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 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化、信息化的浪潮要求教育 要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竞争和合作精神、强应变能力、高效率工作的人 才( 梅萍,2 0 0 7 ) 。而当代中国一些大学生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主体性很微弱甚 至丧失,这将无法担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重任。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才能为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实现科教兴国。 现如今,大学中的人格教育处于一种疲软的焦灼状态,渴望创新与活力,但却总 是迷茫、止步不前,而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以其强有力的生命力适应了这一心理 需求( 陈新华等,2 0 0 4 )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教育的职能就是通过大学生的主动性、 坚持性、独立性和预见性的发挥,以及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培养,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 社会情境中果断而明智地做出判断和选择,从而为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基础。 目前对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研究理论分析较多,实证研究较少,且缺少合适的测 量工具。因此,编制大学生主体性人格问卷,揭示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现状,了解其心 理成分及行为的特征以求为教育提供依据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本研究要进一步探 讨大学生的主体性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影响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形成的因素有 很多,诸如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等,其中家庭因素中的养育方 式具有特殊意义,在影响主体性人格形成的外部因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父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l 问题提出 母的养育方式在子女的人格成长和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持续的示范、导向、濡染等的作 用,即使对大学生它也发挥着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因此,要将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研 究推向深入,了解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1 主体性和主体性人格 1 1 1 主体性 关于“主体性”的研究,最早始于哲学。主体性作为哲学概念进入现代哲学领域, 公认始于笛卡尔( 黄平,罗红光等,2 0 0 3 ) 。哲学中对主体性的理解蕴含着本体论和 认识论两个层面。本体论意义上的“主体 是指关系、属性、状态、运动、变化等的 基质、载体和承担者。但这种意义上的“主体 是一种物质性的、静态的主体,不是 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它忽略了人的本质属性。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是指认识活动 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具体讲就是指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体、社会、 集体以至整个人类。马克思理论认为,过去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只从客体的 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里,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相对于活动客体所处的态势而表现 出的功能特性。人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主体的性质和作用,只有在与一定客体的 关系中通过自己的自觉活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对客体的主动态势,发挥出能动 的积极作用并取得支配地位的人,才会成为主体( 赵海英,2 0 0 5 ) 。 同其它学科领域的研究一样,在哲学的母体中孕育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主体 性的研究便涉足到与它联系更为直接、具体的学科一教育学中,同时在心理学文献 中也有使用,但仅限于一些交叉性的研究和一些零碎的调查报告,尚未有系统的实证 研究。 在我国,有关主体性的研究始于2 0 世纪8 0 年代的教育理论研究。我们要把握人的 主体性,只有通过对象性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这是探索主体性本质的 出发点。不同的学者在具体理解主体性的内涵和实质上有其自身独特的见解。有些学 者认为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顾明远( 1 9 8 1 ) 在江苏教育撰 文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i 并把这一观念写进中师的教育 学教材中,引起教育学和心理学界对学生主体性的广泛关注。王道俊、郭文安( 1 9 9 5 ) 2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l 问题提出 指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历史发展成果,它也是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涂艳国( 1 9 9 5 ) 指出:主体教育经历了从教学领域师生关系的探讨,n 8 0 年代末开始在教育基本理论 层次上进行理论思考的过程。黄威( 1 9 9 7 ) 提出:主体性教育有三重规定:主体性的 教育、教育的主体性和主体性教育原则。主体性的教育指教育是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 的活动;教育的主体性是指教育在实现主体性建构的过程中具有的主体性,是宏观教 育主体性和微观教育主体性的整合;从对开展教育活动的要求来说,主体性教育可以 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在教育过程中坚持本体性、价值性和实践性原则。肖川( 2 0 0 2 ) 认为,黄威对于主体性教育内涵的界定过于宽泛,主体性教育应是指以发展学生的主 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而教育的主体性则是指教育活动自身的独立性、 能动性和超越性,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至于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更是另一个 层次的问题了。 也有学者从主体性的分类入手进行研究( 朱新梅,2 0 0 1 ) 。他们认为主体性是人 作为主体的规定性,认为主体性又可分为整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这种观点认为整 体主体性是人类通过漫长的历史实践全面地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区别于自然界而又可 以作用于自然界的超生物族类的主体性,它为个体主体性的存在奠定了人类学的基 础。个体主体性主要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要求的和所凸现的,因而,个体主体 性的内在规定性为自主性、能动性等等。 还有的学者侧重于从人格的角度来认识主体性,提出了主体性人格的概念。认为 主体性是人格素质与品质的总和,包括一系列的特征。另外夏凌翔、黄希庭等人( 2 0 0 6 ) 提出了典型自立者人格,从其论述中我们认为,其自立者人格和上述的主体性人格是 比较接近的。 近代的西方学者也对主体性的内涵有一定的认识。w e b s t e r ( 1 9 8 9 ) 认为主体性 个体是处在支配权和独立自主规则下的个体,是一种能动的心理状态,个体具有产生 “我 的意识的能力,有时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我”的状态。o g d e n ( 1 9 9 4 ) 认为,主体性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度量能力,从有目的的自我反省到精确的谦逊的“我 的意识。通过它,个体被巧妙的赋予一种思考自己的思想、感知自己的感觉品质。这 是一种和生活中的被动反应相对立并伴有主观成就感的一种意识经验。g a r d n e r ( 1 9 9 5 ) 认为,主体性是教育教学中学生内在的精神状态和人文享受。主体性是人存 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对教育这种有关人的“建设”工程而言,必须更加注重主 3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l 问题提出 体性,因为“真正的教育永远是精神的寻求”。r i n a ( 2 0 0 1 ) 认为,具有主体性的学 生表现为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较强的能动性,在活动中拥有主动权和自主权,他们 能够在清醒认识周围环境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去认识、改造和创造 世界。认识自己,成为自己,说适合于自己的话,做适合于自己的事,是西方学者对 这种人格的描述。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主体性,是人在一切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 而表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觉能动的类特征,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 1 1 2 主体性人格 人格作为一个学科研究的对象,为诸多学科所共同关注,尽管人们对人格这个词 使用频频,但它却是一个不易界定的概念。人格这个词来自于拉丁文p e r s o n a ,英文表 达是p e r s o n a l i t y ,其原意是指假面具。这个词最初大约有四个含义:第一,一个人显 露在其他人眼中的公开形象;第二,别人由此知道这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第三, 适合于这个生活角色的个人品质的总和;第四,角色身份的特定性和异他性。以后, “人格 一词的涵义几经繁衍、扩充和引申,使一个本来十分直观的名词变成非常抽 象,内涵比较复杂。即使在心理学界内部,因为在对人格的研究中心理学家持有的立 场观点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就各不相同( 黄希庭,2 0 0 2 ) 。 人格作为心理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迄今为止尚没有一种公认的定义,不同 理论家对人格的界定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但所有对人格的各种不同界定都包括以下两 个不同的方面:第一,把人格看做是个体外在行为一致性或稳定性的行为倾向性,是 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或个人特点;第二,把 人格界定为个体的内部整体性,即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内心世界的组织 与结构。因此,本研究所采用的人格概念是把人格看做是个体心理世界的内在组织, 既表现为外在行为的一致性与稳定性,又表现为内心体验与组织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它在时间上是稳定的,在不同情境下是一致的( 黄希庭,2 0 0 2 ) 。 从心理角度看,主体性是一种人格特性。有些学者侧重于从人格的角度来认识主 体性,提出了主体性人格的概念。认为主体性是人格素质与品质的总和,包括一系列 的特征( 张庆林,1 9 9 7 ) 。主体性不是人格的构成要素之一,但主体性是描述能力、 4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l 问题提出 气质、性格、认知、情意过程的形状( 质) 的。即现实中有些人具有较高的主体性, 在能力、气质、性格、认知、情意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 本研究提出的主体性人格,并不是指整体的主体性而是指个体的主体性,即并非 从人类本身的角度谈人的主体性,而是立足于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独特表现来进行探 索的。它主要是指个体作为活动的主体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个性品质。对于本研究所 讨论的主体性人格,研究者们对这一概念也有着不同的界定。郭文安,陈东升( 1 9 9 7 ) 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主体性人格”的概念,他指出:现代人与传统人最本质的区别 就在于现代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创造精神的发展。现代人不再迷信某些传统权威和家 长意志,而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社会和自我的主体,从而摆脱权威人格和奴隶依附心 态,自主设计自己的发展目标和人生道路。主体性人格的核心在于人的能动性、创造 性和自主性,使人成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导,认识到自我的价值,用自我内在的尺度 ( 而不是外在的尺度) 引导自我的发展。张庆林( 1 9 9 7 ) 认为:主体性不是指人,而 是指作为主体的人所应该具备的特性,特别是指心理学上所讲的“个性。主体性不 是指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状态( 意识的、情感的、生理的等方面的状态) ,而是 指相对于主体角色而言的应具备的适合主体作用发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这种个 性特点包括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两个方面。程建平,谢廷平( 2 0 0 4 ) 认为:主体性人 格是指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个性品质,使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心 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组合。黄希庭( 2 0 0 1 ) 对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做了探索性研究,在 此基础上,他和夏凌翔( 2 0 0 6 ) 提出了典型自立者人格。黄希庭把自立定义为个体从 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作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 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从其论述中可以知道,其自立者人格和本研究的主体性人格 是相近的两个概念。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对主体性人格的不同解释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自 己的见解。有学者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认为塑造学生主体性人格是素质教育向纵 深发展的表现,而目前由于人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培养,素质教育正在失去 它的“深度 ( 宁彬,2 0 0 3 ) 。还有学者把主体性人格分为整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 来分别加以讨论( 朱新梅,2 0 0 1 ) 。从这些定义不难看出,研究者们对主体性人格所 作的解释是根据他们研究的重点和兴趣的不同而有所侧重的,反映出的是主体性人 格的不同方面。 5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1 问题提出 通过参考文献和开放式问卷的结果,本研究认为主体性人格是指作为对象性活动 的主体所拥有的独特个性品质,是其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主动 性等心理品质和行为特征的综合。 1 2 主体性人格研究的历史渊源 1 2 1 国外主体性人格的研究历史 在国外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文献中,几乎没有与之词义相对应的词汇,更未见有 关的实证研究,尤其是西方国家。究其原因,这是与不同国家文化传统差异性有关的。 西方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强调个性;中国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强调整体, 过分宣扬个人服从集体,压抑个性,因此主体性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化的概念,其本身 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在西方,虽然教育学、心理学文献中并未见主体性的明确 提出,但由于西方的传统文化历来崇尚个性,崇尚独立,因此在其教育学、心理学中 无不闪烁着主体性思想的光芒。 在国外,上至苏格拉底、柏拉图,下至近代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们的思想 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关主体性人格的真知灼见。苏格拉底强调研究主观世界的必要性, 他采用“产婆术”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 底的“助产术 可以看作是培养个体主体性的较早尝试( 叶浩生,1 9 9 8 ) 。在其教学 过程中,学生必须独立思考,而不能机械地背诵别人的结论。苏格拉底不是采用灌输 的方式把己有的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是通过层层设问,诱导学生不断自我否定错 误的认识,获得正确的结论。卢梭的主体性人格的思想萌发则是在与封建教育压抑儿 童个性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他指出要注意激发培养儿童学习的欲望、兴趣,不能 反其道而行之。近现代教育特别是从杜威开始,杜威的儿童中心和活动中心教育等包 含着主体性人格培育的教育思想,他把儿童视为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乃至社会 的主人,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自本世纪5 0 年代后期以来,全世界迎来了一个教 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大变革的时代。其发端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而原有的旧教育却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心理学领域,纵观所有的心理学理论,无论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或是认知学派,我们都不难从中找到主体性的缩影,他们的思想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关 6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1 问题提出 主体性人格的真知灼见。首先是精神分析学派,它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 我和超我理论,对人的主体性意识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 叶浩生,1 9 9 8 ) 。他认为人 格的差异是本我和超我斗争的结果,自我通过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调和,从而成为健 全的个体。精神分析学派另一位具有历史性的代表人物便是荣格,他提出了集体无意 识的理论。他认为,只有当人的心灵达到平衡,人才会更为充实、更具人性,而获得 平衡的过程就是一种自我实现,是个体主动追求人格完美和统_ 的力量。其次是行为 主义流派,它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提出了人格形成的“交互决定观,认为人格是个体 因素、行为和环境刺激三者构成的互动系统。班杜拉提出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 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相信自己在某种情景下能够充分表现的信念,也是个体 主体性人格的具体表现( 叶浩生,1 9 9 8 ) 。随后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人类潜能的探索 和对人性回归的关注,使人的主体性人格受到空前的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 整体性、完整性、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车文博,1 9 9 8 ) 。罗杰斯提出的“来访 者中心治疗法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理论便是对重视主体性的集中表现,这 一观点仍然对今天的素质教育改革和心理咨询领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人本主义者立 足于当代社会,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迸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称为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改革开放以后介绍到中国,很快产生了积极影响。西 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就是在教育要倡导“以人为本 的理念,强调每个人都应 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教育就是要不断发现人的价值;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潜能,教 育要不断发挥人的潜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与兴趣,教育要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 实现个人的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并尽量做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 车文博,1 9 9 8 ) 。心 理学理论发展到认知建构流派,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深刻揭示出,认知源于主 体与客体间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皮亚杰强调自我调节作用在认识发展中的重要地 位,实际就是强调主体的内在认识结构在认识中的能动整合作用,这与他强调同化作 用在认识中作用的思想是一致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对知识意义的 主动建构,个体要主动的建构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在建构主义心理学影响下的教 学在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的同时,还强调合作学习,强调在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过程 中学习。这一观点在维果斯基始创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中尤其明显,他们认为,合 作学习通过学习者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可以建构起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建构和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就必然会强 7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l 问题提出 调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此外,认知学派代表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更是强调要培养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调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索( 叶浩生,1 9 9 8 ) 。 在2 0 世纪7 0 年代,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出现。后现代主义思想具有强调多元、崇 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等特征,特别是尊重个性,强调学生的个别 差异,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经向全世界呼吁把学 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性。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顺应时代的变迁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教育改 革的理论、模式和原则( 李福华,2 0 0 3 ) 。 日本自8 0 年代以来也一再强调,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重视个性的原则”,培 养具有“主体意识”的人。这些共同的发展趋势,无不是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 促进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接连发表了四个 关于教育改革的咨询报告,在第四次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铲除迄今 教育根深蒂固的弊端划一性、僵硬性、封闭性,确立个人尊严、个性尊重、自由 和纪律、自我负责的原则,即重视个性的原则。 美国9 0 年代第三次教育改革将学生的主体性放在教育的中心位置。因为许多教师 认识到他们不能代替学生去学习,需要学习的是学生自己。教育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尊 重,让学生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和适当的学习材料, 帮助他们理解问题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这些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根 本,是改革教育的基础。 韩国在制定2 1 世纪的目标时,也突出强调了自由、自主、自律精神,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等要求,并且使这些目标成为教育改革的出发点。韩国第五次课程改革的指 导原则是:教育的宗旨是每个公民都完善其个性,增强其独立性等。同时他们提出了 全人观念,其内涵是:健康的人、独立的人、创造的人、道德的人。 1 2 2 中国主体性人格的研究历史 在我国的教育学、心理学思想中,远至孔孟,近到正在推行的教育理念,无不孕 育着主体性人格培养的教育思想( 张天宝,2 0 0 2 )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的教育 思想中包含了大量的对主体性的理解与诠释。他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学思结 合的教学思想,强调人的自主性,强调主体的意志自由和独立人格。孟子是孔子教育 8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1 问题提出 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的思想中同样包含着主体性的观念,同样重视发挥人的主 观能动性,进行主体的自我选择,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 种大丈夫气节同样强调了人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 祁丽华等,2 0 0 7 ) 。近代教育思 想家蔡元培先生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自尊、自学、自动、自省、自助、自治的“六自 要求,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他还认为教学最重要的 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自动的求学,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现代教育史上 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创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也蕴含着极 为丰富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干学万学学做真人”等论述与 我们当今所倡导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潜能, 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如出一辙。由上述可见,培养大学生主体性人格, 进行主体性教育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的。 建国以来,以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在我国的教育理论中的迅速发 展。在基础教育领域内,第六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全面展开, 它标志着我国向五十年来传统教育的告别,对新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和追求。在 这一探索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人格的发展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回顾历史,主体、主 体性的概念从2 0 世纪8 0 年代初在教育理论界萌发,到现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 度,黄威( 1 9 9 7 ) 将主体性人格教育理论在过去的2 0 年间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8 0 年代初关于教育过程( 或教学过程) 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1 9 7 9 年,于光远提出教育“三体论”;1 9 8 1 年顾明远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了题为学 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自此之后,关于学生作为主体的研究日 益增多,使学生主体性的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解放思想和教育教 学改革的深入,针对我国教育过于重教而忽视学生现象而引发的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 的讨论也日益增多。这一讨论引入了哲学认识论中的主、客体概念,其实质是确立了 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8 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主体性教育 思想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探讨。 第二阶段是8 0 年代后期至9 0 年代初期关于“教育与人”的关系讨论。在这一讨 论中,涉及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的出发点以及学生的主体性等重大问题。其结果 是认识到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出发点都离不开人的发展,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理所当然是 当代教育的主题。一些学者开始突破主客关系论,从整个教育或教育的本体层面来研 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 l 问题提出 究主体性教育问题,形成了一些有影响的观点。 第三阶段则是9 0 年代初至今仍方兴未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也是在前两个阶段 基础上对这一问题的不断深化。这一阶段明确指出了主体性教育的概念和思想。 随着主体性人格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以及先进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传播,主体 性人格的教育开始进入到实践领域。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基础或直接以主体性教育命 名的教育实验或试验犹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竞相破土而出,比如愉快教育、和谐教 育、成功教育、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等等。这些改革对基础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 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这就把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到 国家兴旺和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来重视了。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把学生作为主体进行 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3 主体性人格研究的发展现状 随着主体性人格研究的发展,研究者主要针对主体性人格的结构进行深入的探 索,并提出了各种教育模式、开展了各种教育实验。可以说,主体性教育思想已成为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但目前对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研究理论分 析较多,实证研究却相对较少,且缺少合适的测量工具。 1 3 1 主体性人格的研究现状 在教育和心理学领域,许多现当代的国内学者探讨的主体性及其主体性的培养, 实际上就是指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主体性人格指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