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i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近十年以来,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 l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出 , 现了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本文采用亳墼! ! 墨璧、调查法、 访谈法、观察法、统计法和演绎法t 对我国琶望重e 酪共堡! 翌塑模式的若干因素进 行系统研究,归纳出当前课程模式改革的几个热点、难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 上。对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高校公共体育“主、副项制”课程模式的特色及存在问题进 行总结、分析,并以此为依据重新设计定位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与结 构、组织形式、教材体系、考评体系上发展和创新,提出开设跨校幸i ! ! f 品谍,单元模块 轮换教学等新思路,使“主、副项制”课程模式更适应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发展 的趋势,为培养高素质的健康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校;公共巾i 氰课程禧甄;主、副项制 节芦 c o n t e n t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r eo f c o l l e g ea n du n i v e r s i t yp ee d u c a t i o nr e f o r mi sc o u r s er e f o r m nr e c e n td e c a d e ,i x e m e n d o u sp r o g r e s sh a sb e e nm a d ei nt h i sa r e a h o w e v e r , 、析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o c i e t ya sw e l la se d u c a t i o n , n e wp r o b l e m sa l ea r i s i n g i nt h ep e ,c o u s c ,w h i c hc a nn o t f u l l ys a t i s f y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o f f o s t e r i n g t a l e n t s i nt h en e we l a i nt h i st h e s i s ,m e t h o d o l o g yo fl i t e r a t u r ed a t a ,s u r v e y , i m e r v i e w o b s e r v a t i o n ,s t a t i s t i c sa n dd e d u c t i o na l ea d o p t e di nt h es y s t e m a t i cr e s e a r c ho f s o m ef a c t o r si nt h em o d eo f c o u r s e , i n d u c i n gt h eh o t s p o t s ,d i f f i c u l t i e sa n dt r e n d o fc u r r e n tc o u r s er e f o r mo na b o v eb a s i s ,a u t h o ra n a l y s e sa n ds u m m a r i z e st h e f e a t u r ea n d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i ns t a t u sq u oo ft h ec o u r s em o d e ,a c c o r d i n g l y r e d e s i g nt h eo r i e n t a t i o n ,i m p r o v ea n di r m o v a t et h et e a c h i n gi d e a ,t e a c h i n g o b j e c t i v e ,c o u r s es e t u p & m a k e u p ,s t r u c t u r e ,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s y s t e ma n d e v a l u a t i n gs y s t e m ,a n dp u tf o r w a r dt h en e wt h o u g h to ft r a n s s c h o o le x c e l l e n t c o u r s e sa n da l t e r n a t ec e l lm o d u l et e a c h i n g , s ot h a tt h em o d eo fm a j o r & s u b s i d i a r ye v e n t sw i l lw e l ls u i tt h ep r o c e s so fc o l l e g ea n du n i v e r s i t yc o m m o n e e c o u r s e r e f o r m ,c o n t r i b u t i n g t oc u l t i v a t i o n o f h i g h - q u a l i t y a n d h e a l t h yt a l e n t s k e yw o r d s :c o l l e g ea n du n i v e r s i t y , c 0 1 2 3 i n o np e ,c o u r s em o d e ,如萄0 & s u b s i d i a r ye v e n t s 中文摘要 跨入2 1 世纪,中国高校体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背 景下,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遵循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融入先进国家的大学 体育教育理念,结合中国实际,更新思想,转变观念,确立“终身化、民主化、个性 化”的大体育观;大学体育教育必须从过去的“自我完结”中解放出来,与健康教育、 生活教育相结合,与未来社会接轨,逐步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体育相联系的新体 制,这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校体育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展示体育育人 功能的关键。 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对课程的创新和内容的优化,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程 模式的研究与开发。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发现,现阶段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 革,在许多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大部份的教学改革不够全面, 对于课程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整体设计研究,很少有人涉及,尤其是对应于基础教育新 课程改革和教育部新纲要的颁布实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建构的深入研究更 是寥寥无几。正是因为如此,高校公共体育“主、副项制”课程模式的深化研究,有 助于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统计法、观察法、访谈法、演绎法等,对当前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归纳总结,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较 具代表性的模式“主、副项制”为典型案例,在分析其特色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发 展与创新该模式使之适应师范院校综合性、师范性为主的办学特色。方案如下: 1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 )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普遍存在教学思想不明确,教学目 标缺乏层次性与递进性,技能性目标比重过大,目标可测性不够等缺陷。 ( 2 ) 课程设置偏重于形式,定位不清晰,课程结构单一,教学计划大纲灵活性 不够,设项走极端。 ( 3 ) 教材内容选择与中学体育教材有较明显重叠,竞技项目未适当简化,缺乏 特色,对终身体育考虑力度偏弱。 ( 4 ) 成绩评价理念陈旧,内容呆板、单调,评价主体消极被动,向质性评价重 心的转移仍未实现。 ( 5 ) 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滞后,应在敬业爱岗和课程发展能 】 力方面加大教育力度。 ( 6 )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应树立整体的大课程观,确立健康第一,终 身体育、素质教育、个性教育的指导思想,设置多元化、国际化、市场化、个人化的 课程体系。教材的选择应体现教学目的,并注意近期实用价值与长远效益。从健身的 角度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进步评价与态度评价。 2 “主、副项制”课程模式的主要特点 ( 1 ) 贯彻健康第一思想,课程教学以“课内增知,课外强身”为指导方针,以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为主要目标,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一个 项目的掌握与运用。 ( 2 ) 课程组织:一个教师“一主四副”( 每学期一主一副) 随班跟到底,发挥情 感施教特色。主项内容经过两年精修达到熟练掌握,副项每学期集中修一项达到较好 掌握。 ( 3 ) 课程设置:体现多层次,强化课内外有机结合;教材设计:突出实用性、 针对性等特点,重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从师能力。 ( 4 ) 完善和发展体育考评制度,变原有“静态”的学期考评为“动态”的两学 年总评,体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舶结合。 ( 5 ) 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身体素质大幅度提高, 健康的体育学习态度逐渐形成。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形势和高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转轨,新时期的“主、副项制”模 式在以下几方面已不适应课程发展的要求,应结合实际进行反思与重建:教学指导 思想提法不够全面,教学大纲过于细化,约束了教与学双方的创造力。可选项单薄, 教材内容竞技化,生活体育教材偏少。课程结构单一,立体化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评价方法、内容、标准滞后于现代课程评价理念,偏重于量化评价。 3 发展与创新“主、副项制”课程模式的整体构想 ( i ) 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校新纲要和标准的颁布实施,及师范院校办 学方向的转换,为新模式的建构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和正确的导向。 ( 2 ) 新模式的理论基础借鉴了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主体教育观、个性发展观、 终身体育观等理论,突出对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与健康习惯的培养,实现教学思想与 教学目标上的发展与完善。 ( 3 ) 课程结构与设置充分考虑学科需要、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将学生放在教 2 学的主体,形成体育教学课、体育活动课、辅修课、保健课、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课、 跨校精品课等多种形式交叉组合的立体化课程群。 ( 4 ) 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采用全开放式选课、男女混合的全校统一编班方式、 模块单元轮换教学、教师不动学生动、部分休闲项目有偿化教学,全学分制管理等特 色组织手段,以合作式、启发式、自主式、探究式、创新式等多种形式教法,促进教 学效果。 ( 5 ) 教材分层次,理论教材、实践教材与介绍教材各部分层次清楚,各有侧重, 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与实用性,。 ( 6 ) 考评:等级制评分与百分制评分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简化实践 教学内容考评标准,以答题卡和小论文形式改革理论考评,努力做到公平、客观。 ( 7 ) 新模式的运作还需要方方面面的条件保证,如学校的政策扶持,各院系的 配合,教师素质结构的提高及观念转换等。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 从整体改革的大教育观发展与创新高校公共体育“主、副项制”课程模式,为普通高 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3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1 1 选题依据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 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对当今高校课程改革提出了 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我们及时做出敏锐反应、。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的创新人才,保证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社会的变革来探索高校课程改革。课程是实现 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 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1 。按现代课程理论,我们可以对 课程做这样的界定,即:课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 用以指导学校育人规划,是引导学生认识客体、了解自己、提高素质的媒体。1 。体育课 程定义为: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配合德、智、体、美全面教育,并以发展学生体能, 增进学生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1 。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与许多学科的教学工作一样需要先进 教学理论的指导。长期以来,人们都在不断寻找教学领域中理论和实践得以沟通的桥梁, 寻找它们之间得以联系的中介。课程教学模式是设计、组织和调控教学活织和调控教学 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它以一种成熟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又以成熟的经验来丰富理 论”。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教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对体育课程教 学模式的研究,就显得越发重要。 “主、副项制”课程模式是福建师大公共体育历经1 0 年的研究成果,它改变了体 育教学笼统要求学生平均使用精力的传统方式,充分考虑社会需要与主体需要,倡导“课 内增知,课外强身;发展个性,一专多能”的1 6 字方针,符合当代教育思想和中国国 情,与2 0 0 2 年8 月颁布的新一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3 ( 以 下简称新纲要) 精神不谋而合,是高师院校较具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的代表模式之一。 朝综合性大学发展是我国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福建师大正由师范大学朝综 合性大学方向转轨,人才培养必须突出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上,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 2 而所有这些都可归结为综合性和师范性两大特征之中”1 。公共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 - i 1 重要学科,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在原有“主、副项制”模式的基础上继 续开拓刨新,注重综合化课程,克服单一教育的缺陷,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生活 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形成与其他学科相配套,适应当代体育 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学校体育必须实现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生活的整合,使之适应社 会发展需要,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等方面因素综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善的 人”。 本人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对全国几十所高校的体育部主任进行问卷调查及访 谈,实地考察十余所课程改革较有特色的高校,分析二十余所高校的体育教学计划与普 通体育课教材二十余种版本,并请教了十多名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方面的专家,对当前高 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本研究拟在分析国内普通高校 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改革现状的基础上,对已获得2 0 0 1 年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的 福建师大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重新构建。原有的模式非常适合高师院校, 但随着高校办学方向的转轨,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应进 一步完善和发展。使之更体现综合性特色。更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 讨“主、副项制”模式与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结合点,将课程改革向纵深推 进。同时,也为高校的体育管理决策层在规划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方面提供参考依据,为 把福建师大建设成福建省一流的综合大学尽微薄之力。 1 2 文献综述 查阅中外有关文献资料,重点在近三年出版的专著与期刊论文,仅在核心期刊上发 表的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就有百余篇。许多课程专家及一线体育教师从不同深度、不同 视角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出各种见解,大体上可归纳为四类。第一类是宏观的体 育课程整体改革研究,从理论的高度对课程进行规划;第- 2 类是对构成体育课程模式若 干要素的级向研究,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内容体系、评价标准等;第三类是对我国 普通高校现行公共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现状研究;第四类是关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 革的实验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 2 1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整体改革研究 从宏观上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整体改革进行理论分析探讨的著作不多,最具代 表性的是邹继豪、季克异、林志超编著的面向2 1 世纪中国学校体育“1 和毛振明的 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邹继豪等人对学校体育课程进行了历史回顾,他认为现行 的体育课程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 体育教学目标不清,学科能力概念不明。( 2 ) 教学内容逻辑性不强,影响课程整体优化。( 3 ) 教学方法、手段还不能适应生动、活泼、 主动的要求。( 4 ) 教学过程过短和断裂。( 5 ) 教学评价方法局限性大。毛振明提出了体 育课程整体设计的思路,指出当前体育学科小、中、高三个学段没有明显区别,目标层 次不清,教学内容雷同,教材改造方法雷同等问题,揭示了体育学科要培养的基础是学 生未来健康生活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即“终身体育”基础。作者提出的大 学体育谋定位的视角很值得思考,他认为从纵向讲,大学体育与中小学体育有所区别, 无论从大学性质还是从教育对象的变化,应显示出大学体育的个性。从横向上讲,大学 体育课程应与大学其它课程相匹配。另外。颜天民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思考 “一文中分析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需考虑的几个问题,如课程设置如何与学生 需要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问题,课程设置的依据问题、编制的程序阀题、 实施的条件问题、效果的普适问题,以及在大学体育课程规划与具体实旖中如何调动教 师主动性与创造性问题等,都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需加以关注的。几位专家、学者均从 理论的高度对我国高校体育存在问题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并对未来课程模式的构建从理 论上做了预测,对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具积极的指导意义。 1 2 2 对构成课程模式若干具体要素的研究 这部份的文献资料较多,包含了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评价体系等 方面的研究,代表作有曲宗湖、杨文轩的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 1 2 3 季浏、胡增荤的 体育教育展望“”等论著。在大学体育教学目标上曲宗湖提出了大学体育应向生活体 育、娱乐体育、文化体育、人文体育方向发展。其中最具启发意义的是作者提出在体育 课程的没计上要“防止有害的重复”;教材应向游戏方向、文化方向、生活实用方向、 简化方向、变形方向、运动处方方向发展。季浏的体育教育展望一书,虽然谈的是 基础教育,但考虑到大学体育与中学体育的衔接,其中很多重要观点仍然值得借鉴。他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5 但教材建设还存在不足,如实践内容占篇幅过多,部分教材与中学内容重叠,技术动作 描述过于复杂,缺乏特色与侧重点等,这是将来应注意的问题。 1 2 4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 这部份的文献数量明显少于理论研究,但单一层面的如课程结构改革,内容教法改 革等则相对较多。在这一部分研究中,较有新意的是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的大学体育 课程教学模式的整合与运作。1 一文,提出“选项课+ 教学俱乐部+ 选修课”的设计方案, 操作思路是一年级开设选项课,二年级设置“教学俱乐部”,高年级设选修课,这种模 式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分层次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对考评尚未深入研究。陈 述先的贯彻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改革一文,介绍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完全 学分制教学改革模式,确立每个学生在校四年应修满3 4 个体育计划学分的硬指标,同 时鼓励学生多拿体育学分。上不封顶,把学生在校的体育行为与学分密切挂钩,不失为 一种调动积极性的良好措施,但这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协调和支持,否则也是寸步难行。 华中师大房建武的高师“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改革思路与模式研究,也是较有 特色的改革范例,步骤是:改革课程设置一年级基础课、二年级专项课、三、四年 级通选课。开设体育教学与训练双学位课,面向体育特长生。改革通选课程,实行 体育俱乐部制。与其它院系合作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开设研究生课程班。模式的特色主 要体现在充分开发利用了教育资源,提高体育教学效益,而且可以保证学生体育四年不 断线。在考评上改革力度较大的是清华大学。张威在对普通高校体育中突出素质教育 的探索及运作方略的阐释中介绍了清华大学考评实施= 维标准、弹性标准和三角型 标准,为我们提供了现阶段体育考评的一种新思路。 综合以上文献资料,对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有了比较清晰 的脉络。当前的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实验研究多围绕着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及教 学方法进行小范围改革,课程改革中几个焦点问题尚未很好解决,如大学体育与中学体 育及社会体育的顺利衔接与过渡问题,如何实现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问题,评价 体系如何全面体现学生的体育能力,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育的转型等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 研究对象 高校公共体育谭程“主、副项制”横式的深化研究 6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中有关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评 价标准等方面内容。 2 2 研究方法 2 2 1 文献资料法 在论文开题和研究过程中,先后查阅了国内2 0 余所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大纲,2 0 余种版本的大学体育教材,以及近年来有关体育课程改革和现状调查方面的政策性文 件、书籍3 0 余本,体育期刊资料百余篇,全面了解本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参考阅读 了教育学、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等相关学科知识,为研究工作做好理论准备。 2 2 2 问卷调查法 根据论文所要达到的目的及研究内容,根据问卷基本要求,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为主题,设计封闭型问卷。于2 0 0 2 年9 月至2 0 0 3 年1 月期问向参加2 0 0 2 年】2 月在北 京大学举办的全国高校体育部主任培训班的各大学体育部主任发放课程情况调查问卷: 向全国各地代表性高校体育部主任及一线教师发放专家问卷。问卷涉及地区分布见图 1 ,调查高校类型包括综合性大学、文科大学、理科大学及高师院校,其中,文科院校 1 6 所,理科院校3 4 所,综合性大学2 2 所,高师院校2 9 所。共调查1 0 1 所高校( 表1 ) , 向福建师大2 0 0 0 级学生发放体育课基本意见调查问卷。 表1问卷调查涉及全国高校类型统计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7 图1问卷涉及地区分布 效度检验:将专家问卷呈送1 5 位学校体育课程理论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高校体 育教师进行评价,专家均认为问卷量度适中,能反映所调查的内容。 课程情况调查问卷、专家问卷、学生问卷分别发放7 0 、5 5 、7 0 0 份,回收有效数为 5 8 、4 3 、6 2 4 份,有效回收率为8 3 * * 、7 8 、8 9 1 。 2 2 3 专家访谈法 对全国十余名体育课程理论专家、教授进行面对面访谈及电话、信函交流,了解 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深层问题,获得许多宝贵意见。他们是:东北师大宛祝平教授、 北京大学林志超教授、深圳大学陈小蓉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毕春佑教授、天津师大李绍 光教授、华中师大步德寿、陈传忠教授、北京师大王建军教授、河北师大曹守和教授、 北京理工大学王皋华教授、首都师大孙剑辉教授、东南大学蔡晓波教授、安庆师院左从 现教授、福建师大陈俊钦教授、林淑芳副教授、余奎康副教授等。 2 2 4 观察法 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师大、辽宁师大、厦门大学等十余所 高校实地观察、了解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运作的具体情况。 2 2 5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 高校公麸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8 2 2 6 演泽归纳法 对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分析,并对新课程模式建构进 行演绎推理。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 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 1 1 世界范围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 进入2 1 世纪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大学体育教育事业都面l 牖着“用什么样的体育形 式代替正在逐渐消亡的大学体育课( 必修课) ”的问题和抉择【”l 。尽管有绝对优势的关 于身体活动价值的科学依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 9 7 8 年宪章把体育教育作为一种 基本人权的事实体育教育在世界各个地区仍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某些国家政府或者 把体育教育从教学计划中取消或者从课程表中减少体育教育的时间。在世界的大多数 地区,体育教育被看作一种非生产性的教育活动,对取得成功的未来其重要性要小于 其他学科课程,体育在“课程桶”的桶底占很低位置,虽然绝大部分国家的回复表明 体育已经获得了同其它课程相似的法律地位,但是在实践中看不到这种情况 3 6 1 。世界 范围内大学体育必修课正在迅速减少。 美国加州圣荷塞州立大学体育系陈工教授2 0 0 2 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全美范围 大学体育课以选修为主要趋势,但有6 3 的大学坚持体育应该必修,原因是由必修课 改为选修课后,普遍各大学都呈现选体育课人数急剧下降,一、二年之内虽有回升但达 不到原有水平的令人担忧的趋势,美国的大学公共体育,正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学术性形象不强,地位低下。受经济因素影响很大。受业余体育活动部及学生 俱乐部的挑战。受减轻学生负担与学分的影响。受其它院系增加专业课学分的挑 战。 为了更好了解世界范围的大学体育课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我们自身的教学改 革提供思考,找准结合点,通过文献资料选取美、日、中三国大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 简要的综合和比较分析【3 7 】。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9 表2美、日、中大学体育教学情况比较表 每 国 教学大纲 上澡周教学 教材内容 教学 教师情况考核 家年限 译形式设备 时 多而杂,无捧列体每人1 0 次潭左右,2 3 美无统一大纲选修自由系,与竞技项目紧较完 专职i ,3 兼职须取 国和要求1 2 年 2学分制 选项密结合每学期就 鲁得教师许可证采取聘 有3 0 多项教学内容用制 每人上谋6 - - 8 次以上, 日 全国有指导 选修2自由较完 l ,2 专职i 庀兼职。专学分制,理 性大纲但各2类似美国职教师中教授、副教授论、实技各 本 年 选项备 棱有自主权占大多数,教师有合格 2 分 证采取聘用制 一拒 四合一考评 级普分类排列明确如: 每周上谍5 次左右,接( 理论、技 中全国统一指必修2 2 任田径、体操、球类、 较差受过丈专院校体育专评、达标、 国导纲要 韭 二年 武术,游泳、理论 业教育出勤率) 百 级选知识 分制 项 从美、日两国的体育教学诸方面比较中,可以看出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有许多 共同之处,又各有不同风格,在教学目标上都强调把增进学生的健康作为主要方面,都 十分重视对学生加强体育观的教学。日本在体育教学中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开设项目内 容,并很重视保健知识传授。当今日本学者还提出以“快乐、生动、活泼”为目标的体 育教学,即所谓快乐体育的观点。美国的大学体育教学则比较自由化,没有体育课的大 纲教材,也没有统一的立法保证,但它的独特之处是开设多种选修内容,供学生自由选 择,考虑到了大学体育科目内容要能适应各种个体需要,另一特点就是与竞技项目结合 很紧密。 3 1 2 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早在9 9 年就有学者提出“减少 体育必修课,增大选修比例,强化课外教育”的新教学体系吲。近年更有权威人士对 大学体育课存在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己全面铺开,全新的课 程理念和课程结构对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新的挑战。虽然新纲要的颁布巩固了 大学体育必修的地位,但我们决不能盲目乐观,必须很好地解决大学体育存在的种种问 题。 对全国4 3 所高校的体育部主任及一线资深教师进行专家问卷调查。请专家按自己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 1 0 的认识对影响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若干因素进行排序( 注:任选) ,回收问卷后对 结果分别赋值,排序第一位的分值为1 4 分,第二位为1 3 分,依次类推,未选中的项不 给分,无论从各项的选中频数及得分情况看,除了第1 4 条“教师人数不足”没有过半 数外,其它1 3 项均有较高的认同率,而且前9 项得分都在3 0 0 分以上( 表3 ) ,说明专 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较一致。 表3 专家对现阶段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影响因素的判定频数统计 【4 3 所高校】 3 1 2 1 树立整体改革的大课程观,全方位、多层次建构课程体系 面向2 l 世纪,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应树立整体改革的观念,首先要确立“健 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和个性教育思想,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健 身意识和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作为主要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把这种改革理念 贯彻到参与体育课程的每一个人身上,形成决策层、管理层、执行者、参与者多层面的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互动与良性循环。其次,新课程体系不仅仅指单纯的体育课,应该把课内与课外统筹规 划,把运动训练也纳入课程管理,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课程结构。未来的大学体育课 程将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与综合化,除学科类课程外,活动类课程、隐性课程的开发已受 到普遍关注,研究类课程、环境类课程设置试点的研究,使体育课程类型大大丰富。可 以这样设想,未来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应是在充分考虑学科需要、学生需要和社会需 要的前提下,形成多种形式交叉组合的课程群。 课程改革,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调查表明,当前的薄弱 环节是对主体需要的适应度还比较低,在导向上不够明确,提法较含糊而笼统,使一线 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改革精神,在观念上无法突破。从收集到的二十多所高校公共体育教 学大纲中,可以看出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是1 7 1 标缺乏层次性和 递进性,停留在终极目标描述,导致教学内容选择及教法应用上不易找准切入点,与中 学体育或重复,或脱钩,系统性与连贯性不够;第二是技能性目标比重过大,知识性目 标和情感性目标不足:第三是目标的可测性不够,教与学双方对具体目标的到达点不清 晰,对其效果的评价较难实现3 ”。 3 1 2 2 课程设置向多元化、国际化、市场化、个人化方向发展 高校体育要发挥承前启后的功能,具体应落实在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指 课程应适应不同民族、群体的需要,有较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国际化是指要有取各家之 长为我所用的气魄和胸襟,积极采纳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拓展新思路、新 项目、新方法:市场化指的是在保留体育课学术特点的前提下,随市场趋势及时调整课 程内容,增加课程实用性,还应建立把学生作为消费者的课程经营理念;个人化是要体 现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人性、人生、人权、价 值的尊重、认同和重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重在发展个性,体现“以人 为本”。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根据对全国1 0 1 所高校的调查,部 分高校在不同程度上还是没有突破原有的课程结构,存在大纲限制过死,课程设置较盲 目,教学内容缺乏个性与特色等缺陷。在专家问卷中,“课程设置定位混乱”排序为第 7 位,说明目前全国高校较普遍存在这个问题。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1 2 ( 1 ) 课程模式与课程类型 表4国内几种代表性公共体育课程模式主要特征 堡堡堡壅垡塞堂建塑量星望塑堡垄茎 壁盛 课内外一天律师大注重增强学生体质把早操、课外活动加强体育教学整体 体化上海交通大学与锻炼习惯培养和体育课有机结性,有利于学生增强 台体质 完全学分北京航空航天 制大学 俱乐部制深圳大学 完全开放北京大学 以育人为宗旨,以体 育教学为中心。群众 体育为根本 注重体育能力提高 与体育兴趣培养 增强体质、增进健 康,提高体育素养 把课内、外体育全 部纳入学分翩管 理,分层次教学 1 年级专项选修、2 年级教学俱乐部 4 学年选学期学 习,选择实施“三 自主”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 性和积极性有利于 兴趣养成 较好发挥学生学习 体育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考虑学生需要 与社会需求,促进教 学互动 主、副项福建师大谋内增知、课外强身j 、2 年级均以一项一专多能有利于从 制专项为主,每学期师能力培养 兼修一项 纵观国内高校现有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已从8 0 , - , 9 0 年代的“三基型”、“并列型”、 “三段型”等典型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并存的局面,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仍然延续“三 段型”课程教学模式,即1 年级基础体育课,2 年级选项体育课,3 、4 年级选修课,但 在以“三段型”模式为主的基础上,已开始尝试在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与突破, 近年这一类的研究较多。现在国内较具特色的几种课程模式见表4 ,代表了国内课程改 革的一种趋势和潮流。但这几种课程模式并非十全十美,在操作中也会有某一方面的不 足和缺陷,单一的课程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课程整体改革的需要。 表5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 1 0 1 所高校)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1 3 问卷调查表明,目前国内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类型大致有普修课、选修课、专项 课、保健课、提高课、重修课几种。从课程设置的情况看( 表5 ) ,一年级普修,二年 级选项的课程类型占国内高校的相当大比例,虽然俱乐部制体育课是当今国际体育课程 发展的个大趋势,但由于受国情和各种条件制约,开设这类课的高校在国内仍然为数 不多。当前课程设置存在的最大误区,一是盲目性,不考虑区域特点,学校特色及学生 需要,盲目强风,认为多开设几种类型课或多设置一些项目就是体现“素质教育”,“健 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导致课程设置定位不清晰,对要达到的效果和完成的目标混沌不 清。二是只重形式的改革。没有把社会需要和学科内在性质和谐地结合起来,片面强调 学生兴趣。从现有的几种课程类型分析,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很少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出 现,这将是今后课程设置需加以关注的个方耐“j 。 ( 2 )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育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称课程 标准,是上课、考核学生成绩,评估教学成效和管理教学的依据l ”。当前高校公共体 育教学大纲与课程整体改革的不适应已是一个较严重的问题,第一表现为体育教学目标 定位不清。第二是项目选择与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存在较严重的脱节,体现不出时代性、 社会性、实用性等特点。第三,教学大纲灵活性较差,各项目学习时数与学习内容规定 过死,没有留出可自由调整的空问,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使教师成为机械执行大纲的 教学机器。 制订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必须转变,不必规定太多的必修项和严格的时数分配。 学校体育受时间、空间及主、客观实际的限制,过于细化的教学大纲既限制了教师设计 课程的主动性,也忽略了学生学习基础的区别性和学习进度的可变性嘲。应在总目标指 引下,参照项群理论,将运动项目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而后再按各项目或技 能的主要表现形式特征作为二级分类标准脚】,在大纲中只要列出类型,根据实际提出 本校特色项与主荐项,规定每一项的最低学习课时数,就可以有较大的空问让教师和学 生对各个项目进行合理搭配。 ( 3 ) 开设项目 问卷统计结果表明,目前高校公体普修课设项的排序分别是:篮球、排球、武术、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 1 4 足球、田径、健美操、乒乓球、网球、游泳、体育舞蹈等,个别条件好的高校如清华大 学项目开设更齐全。选项课的可选项更是琳琅满目,排序为:排球、足球、篮球、乒乓 球、健美操、男子健美、网球、武术、羽毛球、形体、游泳、散打、国标、拳击、轮滑、 沙滩排球、艺术体操等。值得注意的是已有少数高校将养生保健及一些简便易行的新体 育项目如飞镖、藤球、赛艇等列入选项内容,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 4 ) 教材内容选择 教材选择应注意处理好科学性与人文性关系,课程需要与学生想要的关系,一要 根据本校实际,尽可能拓展教学空间;二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和现代体育文化相融合; 三要与终身体育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有长远效益;四要注意教材的 娱乐性、趣味性,且有一定竞争性,靠近生活”。在调查问卷中,专家对未来选择教 材的发展方向( 表6 ) 最为一致的共识。是竞技项目作为教材进入课堂应进行适当的简 化改造。 表6专家对未来高校体育教材发展方向的调查意见( 4 3 人) 对收集到的2 0 0 0 年前后出版的2 0 多种版本大学公共体育教材进行分析,可看出 现阶段的教材在指导思想、内容体系上均有很大突破。据东北师大何劲艽先生1 9 9 9 年 对7 本9 0 年代的教材统计结果表明 4 2 1 ,教材中平均包含2 0 个运动项目,其中最少的 为1 4 个,最多的是2 5 个,两年满打满算1 4 4 学时的体育课,平均每个项目不到7 学时, 无法让学生对项目的概貌有较完整的了解。近两年出版的教材,运动项目已大大减少, 同样列举7 本代表性教材( 表7 ) ,其中运动项目最多的是1 4 个,最少的只有6 个,平 均为1 0 4 3 个。不少教材将休闲娱乐类运动单列章节,介绍民族传统体育与新体育运动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项目,还有一些时尚运动项目如轮滑、搏击、网球、龙舟、飞盘、体育舞蹈等也开始 进入教材,这些内容的引进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与终身体育顺利接轨。 表7教材运动项目统计 序号名称运动项目出版单位 1体育基础理论与实践教程1 4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 体育教程口2 l 9 四川大学出版社 3 大学体育 2 6 1 1 0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 体育与健康实践教程 2 8 11 4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5 大学体育与健康教程( 2 7 】8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6 大学体育教程 2 5 11 2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7 大学体育0 7 6厦门大学出版社 但是,现阶段的教材建设与课程改革仍存在不协调的地方,其一是实践教材与中 学体育仍然存在较明显的重叠现象。其二是教材内容选择与社会体育衔接不够紧密,对 技术要求较精细复杂的竞技项目占大多数,而且没有进行适当的简化、改造,理论教材 部分内容过于艰深枯燥,缺乏实用性与针对性。其三是教材缺乏特色与侧重点。各类高 校在教材内容上应体现出不同特点,比如师范类高校应加强培养从师能力的内容,地质 类高校应侧重生存训练方面的内容,还有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风俗习惯差异等等。最 后,现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绝大部份采用选项课教学,而且体育选修也是将来课程改革 的趋势,所有学生统一一种教材的做法会造成教材使用率低,实用性差,又无法在某 方面学深、学透。但从目前现状看,尚没有大学体育教材各运动项目分册出版的做法, 这应是将来教材改革的一个方向。 3 1 2 3 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建立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考评标准,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几乎所 有高校仍采用百分制评分,在调查的1 0 1 所高校中仅香港中文大学和鞍山科技大学是采 用等级制评分。第二,大部分高校仍保留出勤、表现的l o 分,少数高校还增设了早操、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 1 6 课外的分值,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第三,从理论考评的问卷调查中了解 到( 表9 ) ,绝大部分校有正式的体育理论课和理论考评,考评形式从以往单一的闭卷 考试逐渐向闭卷、开卷相结合发展,部分高校已开始尝试以体育小论文的形式作为理论 考评的一项内容。第四,大部分高校仍保留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分值,且权重较大,少 数高校如北京大学、河北师大等采用了体能指标代替锻标的做法。 表8代表性高校体育成绩评价内容 表9对体育理论知识考试指标的调查 综合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评现状,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有待在今后的评 价改革中得到解决。第一,评价理念和方法陈旧,表现为过分强调客观化、量化评价。 由于个体差异,单纯以量化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则容易表现出简单化、 表面化和僵化的特点。理论上强调淡化甄别和选拔,实际操作还是摆脱不了固有的框框, 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轨。第二,评价内容呆板、单调,存在教、考背离的现象,如教的是 技术,考的是达标,无论理论还是实践考评,都偏重于课堂传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 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合作参与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力度不够。第三,评价主体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7 消极、被动,不能很好体现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和人性化。传统的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 者基本上处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 被动状态,只体现约束力,没有发挥激励机制和互动性。第四,对一些非技能类素质, 如有关运动心理、体育观念、终身体育态度的考评,尚没有令人信服的评估标准,目前 多以教师的主观评定为主。但这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公正精神有很强的依赖性,从而使 评价的客观性更不稳定。第五,评价重心仍侧重于终结性评价,没有很好体现个体的阶 段进步幅度与努力程度,缺乏对过程的评价。 目标教学是国际教育的一个大趋势,在“健康第一”的总目标下,应从健身的角 度建立个合理的评价体系,配以科学的体质测量与评价的反馈系统。应当把社会一般 标准和学生个体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进步评价。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 计划的评价内容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它包括身体活动的态度、健康概念知识、健康测 验、身体活动的努力水平,健康技能的应用,并给予态度部分最大的权重( 4 0 ) 1 3 1 0 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应是多元、立体的,可包括( i ) 学生的体质状况。( 2 ) 学校根据 培养目标选定的特色项目。( 3 ) 体育能力,如制订运动处方能力,知识与技能运用能力 等。( 4 ) 学生的学习态度、运动参与、运动习惯。( 5 ) 心理方面指标,如意志品质、人 际交往、合作精神等m j 。 3 1 2 4 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素质结构与教育观念的变迁 新形势下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应贯彻4 个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 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 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教师是 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新的理念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对课程理念的 适应和对课程模式多元化的适应,教师角色转换及对新型师生关系的适应,教师自身知 识与能力结构的充实与完善,是将来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师教育应包括提高学历、 继续教育、加强教师管理及加强教育科研四个途径的综合教育。现阶段的师资建设存在 几个问题:教育观念落伍。长期以来体育教师从自身的学习经历到教学过程,受“应 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就会表现出在执行教学大纲,制订计划及教学组织与考 评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的弊端。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指标,从统计结果( 表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主、副项制。模式的深化研究1 8 1 0 ) 看出,“敬业爱岗”无可争议地排在第1 位。素质教育离不开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 心,目前在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教师对本职工作的成功期待及业绩效能感等方面没有明 确的定位和激励机制,导致高校体育教师的隐性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