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一般情况下,亲社会行为是指分享、合作、利他、谦让、帮助等一系列符合 社会期望的社会性行为。亲社会性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他对人类的进步、适 应甚至生存具有积极的作用,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自我概念是关于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有学者认为自我概念良好的人,其行为 表现也趋于良好,如认为自己乐善好施则表现的更加乐于助人。由此可见,自我 概念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基于以往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本研究通过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编制了中学 生亲社会行为量表。运用此量表和修订的自我描述问卷对兰州市二十二中 和兰炼三中的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第一,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由多维度构成,主要包括:控制行为、帮助行为、 分享行为、友好行为、合作行为、调节行为和公德行为。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发 现这一七维模型较为合理,根据此模型编制出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第二,对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特征考察得知: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在性别和独 生子女与否上不存在差异;在年级因素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父亲文化程度对中学 生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显著的影响,但是母亲的文化程度确显著地影响着中学生的 亲社会行为。 第三,中学生亲社会行为与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发现:中学生亲社会行为与 自我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中学生亲社会行为与人际自我、学习能 力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而与外貌自我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第四,访谈结果进一步补充了部分研究的结论,但是同时提出了值得人深思 的新问题。 作为积极心理学关注的一个研究问题,亲社会行为还有待从深度和广度上进 一步加强研究。 关键词: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自我概念 a b s t r a c t 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a r eas e r i e so fs o c i a l i t yb e h a v i o r sw h i c ha c c o r dw i t hs o c i a l e x p e c t a t i o n ,i n c l u d es h a r i n g ,c o o p e r a t i o n ,a l t r u i s m ,h u m i l i t y , a s s i s t a n c ee t c a sf a ra s h u m a nb e i n gi sc o n c e r n e d ,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a r eg e n e r a l l ys o c i a lp h e n o m e n a ,t h e y h a v ev e r yp o s i t i v ef u n c t i o nt ot h ep r o g r e s s ,a d a p t a t i o na n ds u r v i v a lo fh u m a n a sf a r a si n d i v i d u a li sc o n c e r n e d ,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a r ew i d e l y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a n d i m p o r t a n ti n d e xd u r i n gi n d i v i d u a l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c o u r s e s e l f - c o n c e p ti si n d i v i d u a lt os e l fc o g n i t i o n s o m es c h o l a r st h i n kt h a tap e r s o nh a s a c t i v es e l f - c o n c e p t ,h ew o u l dh a v ef a v o r a b l eb e h a v i o r s f o re x a m p l e ,i fap e r s o n b e f i e v e sh el i k e st oa s s i s to t h e r s ,h em a ya s s i s to t h e r sm o r ei nr e a l - l i f e i ti so b v i o u s t h a tb e t w e e n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a n ds e l f - c o n c e p te x i s t sac e r t a i nr e l a t i o n b a s e do n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a b o u t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 ,t h er e s e a r c ha d o p t s i n t e r v i e wa n do p e n i n g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t om a k et h es c a l eo f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 t h e nw em a n a g ei ta n de d i t e dt h es e l f - d e s c r i p t i o n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o fm i d d l es c h o o lt os u r v e yt h es t u d e n t sw h oa r ei nt h et w e n t i e t h s e c o n dm i d d l e s c h o o la n dl a n l i a nt h i r dm i d d l es c h 0 0 1 t h er e s u l t so fr e s e a r c hs h o w : t h ef i r s t ,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o f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a r ec o n s t i t u t e do f7 d i m e n s i o n s t h e y a r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r e s t r a i n i n g , a s s i s t a n c e ,s h a r i n g ,s o d a l i t y , c o o p e r a t i o n ,a c c o m m o d a t i o na n ds o c i a lm o r a l i t y t h ec o n f i r m a t o r yf a c t o ra n a l y s i s i n d i c a t e st h a tt h e7 f a c t o rm o d e li sm o r er e a s o n a b l et h a n8 - f a c t o rm o d e l a n db a s e d o nt h e7 一f a c t o rm o d e l ,t h es c a l eo f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 h a v eg o o dr e l i a b i l i t ya n dv a l i d i t y t h es e c o n d ;f r o m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 , w eh a v ef o u n d :o nt h eg e n d e rf a c t o r , t h e r ei sn od i f f e r e n c e ;o nt h es i n g l e c h i l do r n o n - s i n g l e c h i l df a c t o r , t h e r ei s a l s on od i f f e r e n c e o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t r e n d r e s e a r c h o ft h eg r a d ef a c t o r , t h e r ei s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w eh a v ei n v e s t i g a t e d e d u c a t i o n a ll e v e lo fp a r e n t s ,a n dh a v ef o u n dt h a tt h e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 a ll e v e lo f m o t h e rw o u l db es i g n i f i c a n te f f e c to n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o f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b u tt h ee d u c a t i o n a ll e v e lo ff a t h e rh a v en o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te f f e c to nt h em i d d l es c h o o l s t u d e n t s 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 t h et h i r d ,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o f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w i t hs e l f - c o n c e p to f 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h a v ef o u n d :t h e r ei s s i g n i f i c a n tc o r r e l a t i o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h e m e s p e d a l ly ,t h e r ei ss i g n i f i c a n t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 a n di n t e r c o u r s es e l f - c o n c e p t ,l e a r n i n ga b i l i t ys e l f - c o n c e p ta n di d e a l l ys e l f - c o n c e p t ; b u tt h e r ei s n ts i g n i f i c a n t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a n da p p e a r a n c e s e l f - c o n c e p t t h ef o u r t h ,t h er e s u l t so fi n t e r v i e wf u r t h e rm a k eu pe x p l a n a t i o n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o f r e s e a r c h b u tt h er e s u l t so fi n t e r v i e wp u tf o r w a r ds o m en e wq u e s t i o n st h a tw es h o u l d t h i n ko v e r i naw o r d ,p m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a sac o n c e r n e dq u e s t i o no f p o s i t i v ep s y c h o l o g y , i t s h o u l db em o r e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s t u d yf r o mi t sd e p t hd e g r e ea n de x t e n td e g r e e k e y w o r d s :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 , s e l f - c o n c e p 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西:t l n 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氽竭 日期:出型出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记一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金竭导师签名:觯 日期:2 1 业7 余娟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l 引言 一般情况下,亲社会行为是指分享、合作、利他、谦让、帮助等一系列符合 社会期望的社会性行为。对人类社会而言,亲社会性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 对人类的进步、适应甚至生存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个体而言,亲社会行为是个体 社会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人 类的亲社会行为方面早在上世纪2 0 年代,就有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如关于儿 童的分享国。但是这些早期的研究只是对人类亲社会行为初步的尝试性探索,并 未引起社会的重视。上世纪6 0 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 西方社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儿童道德观念下降,青少年反抗社会、反抗 成人、藐视法规、铤而走险、药物滥用等行为屡见不鲜,使得心理学家开始关注 青少年儿童的攻击性等社会行为的研究,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提出关注儿童积 极的社会行为的观点,但这些设想并没有形成亲社会行为研究的体系与规模。7 0 年代初期,美国纽约市区发生了一起一名男子攻击一名女子的凶杀案,案发时有 3 8 人或昕到或看到,但是没有一人帮助受害者,也无一人报警。这一案件报道 后轰动了美国全社会,更引起了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从此,社会心理学家 便开始了以助人行为为主题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这是亲社会行为研究的真正的起 始点。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儿童社会化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儿童亲社会行为 的发展与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各国心理学家的关注,成为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等多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且研究的范畴也不断扩大,从以 助人为主题进行研究进展到分享、谦让、合作、帮助等多个内容方面。这些研究 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让人欣慰,但是也存在相当的不足,需要从各方面不断地加 强与深化。 首先,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范畴来看,存在明显的概念模糊、包含内容不确 定的问题。纵观以往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有两种基本取向:一种强调行为的纯利 他性,它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不期望任何外来的报答的,帮助者个人是完全付出和 牺牲的;另一种强调行为的相互性,注重交往时友好的行为表现,不注重具体的 纯利他的目的,也就是说,只要有友好的行为表现就称为亲社会行为,不管当时 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奖赏,还是为了自己获得友谊或者消除自身的内疚 感。所以明晰亲社会行为的范畴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o 王丽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同什关系、人际信任、社会期掣及自尊的关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顿:卜硎。究 生学位论文2 0 0 3 l 余辑中学生亲社套行为及其与白我概念的相关研宪 其次,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来看,以往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多 以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为主进行。人作为一个毕生发展的个体,考察其青少年期、 成人期乃至老年期的亲社会行为也应该成为不可忽视的方面。以往关于亲社会行 为研究的方法比较多样,但是每种方法都只能从亲社会行为的一个维度或两个维 度入手进行观察或测评,这样获得的最终结果也只包括亲社会行为的一、两个方 面,不能全面、系统地认识亲社会行为。所以寻找一种比较全面的反映亲社会行 为的研究方法也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第三,目前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实证研究比较多,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 方面的研究:( 1 ) 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性研究;( 2 ) 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 究;( 3 )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其中发展性研究限于研究的方法与概念的 模糊,研究的维度相对比较单一,不能全面地描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 儿童亲社会方面的相关研究,主要聚集于其与同伴关系、道德判断推理水平以及 移情等方面的关系研究;影响因素研究所包括的内容比较丰富,然而较少涉及自 我认知领域的研究。有人认为,自我概念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形成中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站在以往以儿童为主的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试图通过文献与实践相结 合的办法,尝试划分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包括的内容维度,并编制中学生亲社会行 为的调查问卷,从比较全面的角度评估我国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状况,以促 进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再从中学生亲社会行为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入手,探究影响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原因,为促进中学生社会性发展和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 依据。 2 文献综述 2 1 亲社会行为的界定 2 1 ,1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截至目前,对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界定还存在分歧,有人认为亲社会行为即 利他行为。有人认为利他是亲社会行为的最高表现形式,利他行为隶属于亲社会 行为的概念范畴,而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分享、合作、谦让、帮助等行为。对亲 社会行为不同的界定主要出于研究者是否考虑行为者的动机,从而形成了不同的 理论建构。 亲社会( p r o s o i c a lb e h a v i o r ) 一词由美国学者w e i s b e r g 在其社会积极形式 考察一文首次提出。当时利用这词的最主要目的在于代表与攻击性的各种否 - l 振其程斌自我概念在亲 :会行为形成中的作用淮南师专学报,2 0 0 0 ,2 ( 4 ) :6 0 6 2 余娟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定行为相对立的行为。美国亚利纳桑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e i s e n b e r g ( 1 9 9 5 ) 认 为,真正的亲社会行为是并不期望酬奖,不为避免惩罚而试图帮助他人或为他人 利益而行事的行为。r u s h t o n 认为,亲社会行为就是对其他人有益的行为,并不 考虑行为者的动机。还有很多学者针对自己研究的需要,对亲社会行为给予了 相应的定义。目前颇具权威的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对亲社会行为下的定义为: 亲社会行为是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映组成。虽然研 究者对亲社会行为的界定莫衷一是,但分析发现这些定义大致具有两种倾向:以 r u s h t o n 等为代表的人,对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界定,他们并 不考虑行为的动机,只强调行为的目的是使他人受益,这样行为不仅可以是纯利 他的,而且行为本身也可以利己。而e i s e n b e r g 和心理学百科全书对亲社会 行为是一种狭义的界定,他们认为行为的动机本身就是纯利他的、完全忽略自身 利益,行为的目的是无条件使他人受益。 我国学者对亲社会行为的定义,也不外乎以上两种。王振宇( 1 9 9 2 ) 讨戈, 利他行为是最高层次的亲社会行为。时蓉华( 1 9 8 9 ) 认为,亲社会行为实质上 就是利他行为 。也就是说,前者认为的亲社会行为可能具有不同的动机,既有 纯粹意义上的利他动机,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丝毫不考虑自己的得失的纯利 他性,也有明显的或微妙的利己动机,如帮助他人能获得满足,愉快等自我体验。 而后者的界定更趋向于行为动机为纯利他的狭义范畴。 k r e b s ( 1 9 9 5 ) 等人整合不同研究者的观点,提出把亲社会行为设想成一个 行为的连续体,一端是最大限度地增加自我利益的行为朝向,另一端是最大限度 地增加他人利益的行为朝向。在这个连续体中,可依据两个标准来判定行为中的 利他成分的份量:一是行为的方向性,指行为是直接朝向自我利益还是朝向他人 利益;二是行为中所包含的利益总量,即行为中自我获益更多还是他人获益更多 。这种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一个连续体的观点,是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的,它 把亲社会行为视为是动机、环境的线索因素和可供选择的行为反应等变量的函 数。现在大多数心理学者都接受亲社会行为是种连续体的观点。综上所述,我 。e i s e n b e r g ,n ,c a r l o ,g ,m “f p h b b ,v a nc o u r t ,rp r o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i nl a t ea d o l e s c e n c e :a l o n g i t u d i n a l s t u d y c h i l dd e v e l o p m e n t ,1 9 9 5 ,6 6 ( 6 ) :1 1 7 9 1 1 9 7 o 王丽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人际信任、社会期望及自尊的关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研究 生学位论文,2 0 0 3 o 荆其诚主编简叫心理学百科全书k 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13 6 9 o 王振宇等著儿童社会化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21 7 0 1 7 8 o 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卜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93 6 0 3 6 7 。d k r e b sfvh e s t e r e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a l t r u i s m :t o w a r da ni n t e g r a t i v em o d e l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v i e w , 1 9 9 5 ,1 4 ( 2 ) :1 0 3 1 5 8 3 余娟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们认为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是不同的,利他行为是种以自我牺牲、自我付出 为代价而让他人获得利益的行为。所以利他行为可以被看作是亲社会行为的最高 表现形式。亲社会行为包括所有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的行为以及这一范围内的典型 行为,它的动机可以同时有两种成分,即在完全自我付出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的 同时兼有追求自我获得目的的行为,但纯粹追求自我获得的行为称不上亲社会行 为。以此可见,见义勇为等完全的不求回报的行为是利他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 高级形式,但是儿童或为了共同得第一或为了老师的奖赏而相互合作、共同完成 任务等是亲社会行为,可是称不上利他行为。但是如若个体为了纯粹的自我利益 而尔虞我诈,既不是亲社会行为,更不是利他行为。 2 1 2 亲社会行为的内容维度 基于亲社会行为的不同概念,不同的学者认为亲社会行为所包括的内容也不 同。m u s s e n ( 1 9 8 3 ) 指出亲社会行为具体应该包括:助人、慷慨、牺牲、保卫、 无畏、忠诚、尊重、有责任感、合作、保护他人、分享、同情、安慰、抚养他人、 关心别人的利益、好心以及拒绝非正义事物 。r u s h t o n 认为亲社会行为还包括合 作、安慰、关心他人、尊敬他人、礼貌等一系列其它的行为 。除此之外,学者 们以k r e b s 的理论为指导,进行了大量的亲社会行为的实证研究,多从以下维度 进行:分享、合作、帮助。例如,r h e i n g o l d 通过观察儿童做家务时的表现,研 究t ) l 童早期的合作行为;s t a u b 研究了5 1 2 岁儿童的助人行为 。关于分享行 为的研究也很丰富,其中主要的研究者有b u r f o r d 回、d a m o n 、h u n t s m a n 、 u g u r e l s e m i n 等 。也有一部分人对国内儿童的分享、合作等行为作了研究。 总之,以往研究者一直注重行为结果本身使人受益( 利他) 与否,而忽略了 行为产生过程和当事人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理解,使得研究多以研究者自己确 定的有限的行为研究人的亲社会,这种趋向实际上限制了人们对亲社会行为的社 交性理解,更不能较理想地描述亲社会行为的全貌。我国学者寇或指出:亲社会 行为是在人际之间发生的,是人们为了维护彼此的友好关系和利益而产生的积极 的社会行为,所以关于社交性行为,例如,微笑、问好、和颜悦色、团结他人等 “m i i s s c l l 只e d i t o r h a n d b o o k o f c h i l d p s y f o u r t h e d i t i o n v 0 1 i v j o n e w i l e y s o n s n e w y o r k c h i c h e d l e r b r i s b d i n et o r o n t os i n g a p o r e ,1 9 8 3 o 王丽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与同件关系、人际信任、社会期望及自尊的关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 生学位论文,2 0 0 3 o 张文新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3 6 0 3 7 5 。b u r f o r d ,h ,c ,f o l e y , la ,r o l l i n s ,pg ,r o s a r i o ,k s g e n d e rd i f f e r e n c e si np r e s c h o o l e r s s h a r i n gb e h a v i o r j o u r n a lo f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p e r s o n l i t y ,1 9 9 6 ,1 1r 5 、:1 7 2 5 。e i s e n b e r g ,n ,f a b e s ,ra p r o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n e w y o r k :w i l e y , 1 9 9 87 0 1 7 7 8 4 余娟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等也应该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内容o 。美国学者c h r i s t ib e r g i n 通过聚群研究总 结出,宽恕也是青少年亲社会行为之一。鉴于以往亲社会行为研究的不足,寇 或等人从利他和社交两个方面概括亲社会行为的范畴,他们认为人的亲社会行为 主要包括8 个维度的内容,分别为:( 1 ) 某些调节性的行为,指利用谦让、幽默、 鼓励、赞美等方式调节他人情绪,使之改变不良状态的安慰性行为:( 2 ) 帮助性 的行为,即捐赠、合作,紧急或非紧急情况下的物资、体力等的援助性的行为; ( 3 ) 分享性的行为,即将属于自己的物品、机会等给予他人的共享性的行为; ( 4 ) 完全利他性的行为,即只顾他人利益,不考虑行为的代价,不图任何回报 的无私性的行为;( 5 ) 某些习俗性的行为,如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行为; ( 6 ) 包容性的行为,有团结他人、邀请他人参加群体活动等吸纳性的行为;( 7 ) 公正性的行为,有主持正义、见义勇为、在朋友遇到麻烦事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 为;( 8 ) 某些控制性的行为,如终止他人的打架、谩骂等不友好或攻击性的行为 等 。这个分类考虑了儿童的利他行为与社交行为两个方面,克服了亲社会行为 只强调利他性这方面内容的缺陷,是对部分研究范畴的突破,但是此结构过分 重视了行为的社会性而相对轻视了亲社会的利他方面。此结构部分内容也相互混 淆,例如合作是儿童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与帮助性行为有一定 的区别,但是上述结构认为两者具有一致性。有研究也指出合作行为是中小学生 亲社会行为中最常见的行为之一。,所以并不能将合作与帮助置于同一维度。另 外,某些行为之间又有重叠,如只顾他人利益不图回报的无私的完全利他行为, 其实与帮助性行为之间有一定的重叠,因为帮助行为可能是出于利己而帮助他 人,也可能是完全利他的援助行为。还如在一般情况下,公正性行为与完全利他 的无私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共同之处,而包容性行为与习俗性的行为其最终的目 的都是为了维护某种关系从而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 本研究鉴于以上的不足和对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考察与分析,建构了中学 生亲社会行为的内容结构,具体包括:( 1 ) 调节行为,包括安慰行为及其利用幽 默、鼓励、赞美等调节他人情绪:( 2 ) 帮助性行为,包括体力、物资的援助行为 与部分完全意义上的利他性助人行为;( 3 ) 分享行为,物品分享和心理分享,愉 快的事件及自学到的知识点等,自愿介绍给其他同学;( 4 ) 合作行为,小组讨论 。寇或,王磊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心理发展与教育,2 0 0 3 ,1 9 ( 4 ) :8 6 9 1 。c h r i s t ib e r g i n s u s a nt a i l e y , l y l l n ch a m e r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so fy o u n ga d o l e s c e n t s :af o c u sg r o u ps t u d y , ,( 1 ) :一 8 同 。董应芬青少年亲札会行为意向调查报告普教研究, ,( ) : 一 5 奈娟 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时不专横,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班级活动及其体育运动中有团队精神;( 5 ) 友好行为,如谦让、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以及一些包容性的行为,还有团结 他人、邀请他人参加群体活动等:( 6 ) 公德行为,如不随地扔垃圾、吐痰,爱护 公共设施以及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等;( 7 ) 某些控制性行为,如组织别人打架、 谩骂,阻止欺负胆小的行为以及在朋友遇到麻烦时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以及见 义勇为等一系列行为。 2 2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研究 先天论与环境决定论一直是哲学与心理学共同关注的话题,亲社会行为的研 究也没能摆脱先天与后天之争。先天论( n a t i v i s m ) 的代表人物w i l s o n 指出,人 的利他行为是先天决定的,是遗传得来的,是人的本性并在人的生存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正如在蜂群中的工蜂一样,虽然它们用蜇针叮了入侵者之后会慢慢死掉, 但是为了增加蜂群生存的机会,工蜂还是会以自己的死亡来攻击入侵者。w i l s o n 认为这种行为是有基因安排的,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依然是以最大限度地复制自身 的行为而出现的。c a m p b e l l 提出,亲社会行为部分来此遗传,在人类的进化中, 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人类会自动的将合作的、利他的基因遗传下来,所以 亲社会行为是人类的基本行为,对别人表现出亲社会性也是个体基本需要的满 足。h o f f m a n 进一步指出,利他行为中的遗传基因实际就是人类的移情能力,是 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从一定的角度来看,这些利他行为的本能论有其积极的 一面,他们相信人类的本性与人类的前途是积极的、光明的。但是这些观点也过 于简单,忽视了人在亲社会行为中的意识性和能动性,以致像w i l s o n 一样完全 混淆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以b a n d u r a 的社会学习论为基础,在r u s h t o n 利他、社会化及社会一书 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利他行为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的利他行为是在观 察、模仿别人的行为时习得的,榜样在个人的学习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与利 他行为有关的移情、角色扮演及道德准则的内化都可以通过设计好的学习过程而 增加和获得,其中移情的感觉唤醒可以用经典条件反射而获得,任何情况下适当 行为的准则可以通过行为得到强化或惩罚的结果而获得9 。而s t a u b 认为,个体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外界影响而会逐渐发展起来一系列价值取向,特别是利他行 为的价值取向,是人们做出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因素。动机又表现为不同的性 。a n i t aw o o l f o l k e d u c a t i o n a lp s y c h o l o 鲫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p r e s s ,2 0 0 32 1 3 2 2 0 。jpr u s h t o ns o c i a ll e a r n i n gt h e o r y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i n :ne i s e n b e r g ,e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r o s o c i a lb e h a v i o r ,l o n d o n :a c a d e m i cp r e s s ,l n c ,1 9 8 28 3 6 余娟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质,一是作为利他主义的无私动机,目的在于帮助别人;二是以规则的道德取向 为特征的动机,目的在于坚持行为规范。动机大小是依据它们对个人的价值或重 要性而排列的。外界情景可以同时激活一个或多个动机,所以动机之间也会存在 冲突。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除了动机的大小,动机之间的 冲突之外,还存在个体完成助人行为的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一般情况下, 如果利他价值取向越强,人们做出助人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s t a u b 的这种理论 被称为亲社会行为的动机理论,它为预测和分析亲社会行为提供了一定的方法与 思路,但是这种理论对于实际生活中同时出现几种动机时的解释与判断仍然不够 具体。 1 9 7 0 年l a t a n e 和d a r l e y 提出了解释紧急情况下亲社会行为发生过程的模型, 称为决策理论模型。他们认为,在紧急事态发生时,当时在场的人要实际介入, 有一个从认知到行动的过程:即对紧急事态的注意对紧急事态的判断个 人责任程度的决定介入方式的决定卉入的实行。该模型较详细地指出了 助人的决策过程,但是决策的内容比较笼统。s c h w a r t z 的决策理论把内化的社会 规范作为利他行为的动机因素,他认为,内化的社会规范和对他人行为后果的意 识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道德义务感,而责任归因则促进了内化的社会规范和义务 感的激活,从而导致助人行为。s c h w a r t z 指出,助人行为有四步:与需要和责任 知觉有关的激活阶段;与规范结构和义务感的产生有关的义务阶段;与反应的估 计、评价、再估计有关的防卫阶段;人们做出行动或不行动的反应。s c h w a r t z 认 为,利他行为虽受情景因素的影响,但是意识和责任归因是主要影响利他行为的 人格因素,并且会影响到内化的社会规范。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e i s e n b e r g 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更 加详细的一个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而且,这一模式对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 心理机制及影响亲社会行为发生阶段的因素做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引起了心理 学界的广泛关注。 e i s e n b e r g 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按亲社会行为产生的过程分为三阶段:阶 段一,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e i s e n b e r g 认为个体的社 会化和社会认知发展水平( 观点采择能力与倾向、他人定向、自我关注等) 会制 约个体的先行状态和特质特征,而个体的先行状态与特质特征是影响个体能否注 巧3o;异99旧删 。 学 火范 币 京北 一亡二 睦 发忖会私章l新 文)张同 口 余娟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意他人的个体因素:除此之外,个体对特定情境的解释也是影响个体能否注意他 人的另一主要因素。阶段二,亲社会行为的意图确定阶段。一旦一个潜在助人者 注意到他人的需要,便决定是否要助人,从而进入亲社会行为的意图确定阶段。 e i s e n b e r g 认为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在紧急情况下,情感因素( 移 情、同情、内疚感、个人痛苦等) 在助人决策过程中起主要的作用:在非紧急情 况下,认知因素和个人特质可能起主要的作用,其中认知因素又包括对亲社会行 为的主观效用分析( 如身体上的伤害、物质上的损失程度) 和对他人需要原因的 归因,而人格因素的激励力量主要有关于助人和仁慈特质的自我认同、自尊、自 我焦虑、个体价值观、需要和偏好等。在非紧急情况下认知与人格因素是相互作 用的,而不是孤立发挥作用。本阶段还会有助人方式的识别与助人能力的确认问 题,但是这不是个体能否产生助人动机的必要条件。阶段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 系的阶段。个体有了助人的意图,并不意味着他实际上做出亲社会的行为,亲社 会的行为意图和行为之问的联系受其它因素的影响。e i s e n b e r g 认为,意图与行 为之间的联系受个人的有关能力( 助人的特定技能、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机能、 有效策略的知识、人际间问题解决能力等) 、人与情景的变化( 助人者与被帮助 者之间的时空关系等) 两方面因素的影响。e i s e n b e r g 的亲社会行为模型的提出 是建立在大量的研究成果之上的,所以该模型较好的提高与总结了关于亲社会行 为研究的成果,它对于亲社会行为复杂的心理机制提供了一条较新的思路。但是 该模型主要侧重于解释、说明亲社会情感、认知和人格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影 响亲社会行为的其它因素,各因素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也较少进行因果关系 的探讨与说明。 总之,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理论是多样的,但是每种理论都相应地解释或说明 了人类行为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在理解与运用这些理论时,我们应该结合各家之 所长,相互配合以进一步揭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2 3 亲社会行为的实证研究 以往亲社会行为的实证研究,虽然多以儿童为主,并且只针对行为的某一方 面进行考究,但研究还是比较丰富,总结起来主要聚集于发展性、一致性和差异 性、影响因素以及培养方法等几个方面,以下分别加以阐述。 2 3 1 关于发展性方面的研究 心理学家认为研究婴幼儿亲社会行为对解决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与起源有重 。e i s e n b e r g ,n ,c a r l o ,g ,m u r p h y , b ,v a nc o u l l ,p p r o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li n a l ea d o l e s c e n c e :al o n g i t u d i n a l s t u d y c h i l dd e v e l o p m e n t ,1 9 9 5 ,6 6 ( 6 ) :1 1 7 9 1 1 9 7 8 余娟中学生亲社会行为及其与自我概奄的相关研究 要的意义。大部分关于分享、助人、安慰、保护、合作等形式的亲社会行为的研 究发现,这些行为在生命的第一、二年已经出现。w a x i e r 等人利用横断研究和纵 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2 4 名1 2 3 0 个月儿童的早期亲社会行为问题进行了研 究,研究主要以儿童的母亲根据儿童对于消极情感的事件所作出的反应进行的报 告来分析。结果发现,大约2 0 个月的儿童经常注意他人的痛苦并经常哭喊、烦 躁或者啜泣,但是很少有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出现的亲社会行为仅限于触摸 或轻轻拍打受伤害者;而3 0 个月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行为,行为发生的形 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安慰,如说你会好的,出现好战的利他行为,如攻打攻 击者,分享物品等。这项研究说明,3 岁以下儿童能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亲社会 行为,尤其是2 0 个月以上的孩子,通过逐渐意识到痛苦是别人也会有的,从而 做出更多的适当的行为帮助。w a x i e r 与同事还以儿童看见另一个人痛苦的情景下 出现亲社会行为的倾向作了研究,探讨了儿童关心他人的发展历程。结果显示, 在出生的前十个月时期,当别人在情感上表现出很明显的难过时,儿童一半以上 会以自己的哭泣做出对别人的反应,有相当一部分会表现的没有任何反应,其中 也有2 0 左右的儿童会表现出一些积极的爱抚,但到了第二年的中期,儿童的助 人行为在频率上明显增加,表现的方式也多样了,出现了语言安慰、忠告、帮助、 分享及分发行为等,同时还出现了对他人移情关系的表情 。r h e i n g o l d 对儿童早 期的助人行为的研究之后认为,儿童对成人活动的帮助大部分出自他们喜欢模 仿,喜欢与成人打交道和练习技能,这些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一种表现 。b r i d g e m a n 对1 - 3 岁儿童在家中的行为录像观察发现,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大多表现出顺从, 极少的亲社会行为是自发的。 从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具体维度来看,其发展性研究也很丰富。p i a g e t 通过 观察认为,8 1 2 个月的婴儿已经具有分享倾向:r h e i n g o l d 的实验研究及现场观 察均显示了婴儿在1 2 个月是就己出现分享行为,虽然早期的分享行为并没有关 系到自我牺牲,但他们也显示了儿童已初步意识到他人。许多研究表明,儿童 的合作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例如,有研究发现1 2 个月的儿童 约1 8 表现出合作性游戏,1 8 2 4 个月的儿童中大约有7 8 产生了合作性游戏, 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比年幼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与同伴、成人交往的游戏。还有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