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出一片新天地-嫩江县教育发展纪实(活力杂志社)4749732790.doc_第1页
改出一片新天地-嫩江县教育发展纪实(活力杂志社)4749732790.doc_第2页
改出一片新天地-嫩江县教育发展纪实(活力杂志社)4749732790.doc_第3页
改出一片新天地-嫩江县教育发展纪实(活力杂志社)4749732790.doc_第4页
改出一片新天地-嫩江县教育发展纪实(活力杂志社)474973279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出一片新天地 嫩江县教育改革发展纪实陈 磊 本刊记者史维学 素有全国“大豆之乡”、“北国粮仓”、“产粮大县”和全国教育“两基先进县”这一美誉名称的嫩江县,座落在松嫩平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抓好全县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的同时,特别重视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把全县教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工作日程,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谋划教育发展新思路,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实现教育新跨越。使全县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嫩江县教育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嫩江县委、县政府从未有向今天这样高度重视全县教育的发展;从未有向今天这样想教育、抓教育、办教育。因为在新兴市场经济发展中,他们清醒的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县委召开的常委会议,还是县政府召开的工作会议,乃至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全县工作会议,都做到了会会讨论教育工作的发展、会会研究教育工作的改革、会会部署教育工作的安排。为此,“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拉动城乡一体化,城乡学校实行集中办学,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办高质量教育和建高规格、现代标准化学校在全县已达成共识。为了办好教育,嫩江县委、县政府在续写着全县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篇章。为了办成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嫩江县委、县政府在向全县人民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教育发展里程中的感人故事。2008年的春天,嫩江县的教育改革已拉开大幕。向全县人民吹响了教育大发展、教育快发展的战斗号角。科学谋划,着眼未来,制定嫩江教育未来发展规划嫩江县委、县政府在谋划全县教育发展中,不断用科学的视角看待嫩江县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用科学的理念研究嫩江县教育未来发展的创新;用科学的战略部署嫩江县教育未来发展的做法,用科学的方针指导嫩江县教育未来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教育已成为嫩江县当今与未来的工作主题。而对嫩江县过去教育工作诸多不利因素和深层次矛盾的凸现,县委、县政府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研究和探讨。对全县网点布局不合理,造成资源的短缺和浪费;师资力量配备不均衡,多余与短缺的矛盾突出;经费投入分散,整体看效能发挥不好又显资金投入不足;教育管理体制落后,无竟争意识,导致责任弱化;教育出现断层,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特殊教育一直以来是空白,这部分儿童无法获得同正常儿童一样的教育权力,同在一片蓝天下,却无法享受同样的教育,消灭特教空白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工作任务,为残疾儿童开辟接受教育的新天地已刻不容缓。职业教育学校分布不尽合理,条块分割严重,多家职业教育学校,分属不同部门,各自为政、互相排异,整体活力不强,办学理念不新。以上存在的问题既是阻碍教育自身发展的问题,也是嫩江县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瓶颈问题,如何解决好社会进步与教育发展、教育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关系,真正实现两者协调发展,这就需要县委、县政府以超前的理念、创新的举措来构建优势,进一步打造教育新强势,拉动全县社会和经济快发展。前瞻思维 选准定位 确定嫩江县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拉动嫩江县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必须把教育的发展置身于全县社会和经济整体发展之中,站在全县发展大环境、大目标的高度,审势度势,末雨筹缪,超前规划,加快发展嫩江县教育事业。县委、县政府把教育发展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县成立了嫩江县教育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教育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局、城乡建设局、环保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15个委办局为成员单位,召开多次会议,集中研究教育未来发展规划,解决教育资源整合的难点问题。结合县情,科学谋划,优化配置整合教育资源。针对全县教育的实际情况,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以遵循教育规律,最大限度配置好教育资源,在大量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整合资源、确立教育强势的规划。合理规划城乡各学校网点布局。根据嫩江县城乡的规模布局,在城镇内构建五个具备相当规模的现代化教学区域。即:一小、一中、中心幼儿园教学区域;二中、二小、标准幼儿园教学区域,把现职教中心校址合并给二中;高中、四小、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幼儿园教学区域,第四小学与第六小学合并,校址迁移到高级中学南侧,新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三中、三小、标准幼儿园教学区域,第三小学与第五小学合并,校址迁移到第三中学现址;铁东学校、职教中心、标准幼儿园教学区域,职教中心整体搬迁到原铁西学校,进行改扩建,随着老城镇改造和工业区东移,铁东学校逐步实行小学、初中分离办学。在农村乡(镇)集中优势建设一所寄宿制标准化小学和一所中心幼儿园,靠近农场的乡(镇)学校向农场整合,形成“一乡一校、一园”的教育新格局。通过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调整学校网点布局,消除农村薄弱学校,撤并大部分农村乡镇初、高中学校。城镇教育区域的形成,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新建学校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的优化组合,学生基本可以享受到无大差别的教育天地,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择校所造成的学位紧张、资源紧缺的问题,并且能满足农村学生进城入学要求,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继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高中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扩大招生规模达到3600人。扩建第一中学,建成标准化完全中学可容纳初中学生3000人,艺体特长高中学生1300人。加强职业教育,需整合其它职业教育资源,在城内建设一所现代化程度较高,以人力资源转移培训、服务三农为主,学科设置齐全的职教中心学校。将职教中心整体迁移到原铁西学校校址,扩大校区面积、建设规模较大的实习实验基地,将全县其他职教学校整合到县职教中心学校,统一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力争办学条件达到国家级重点职教学校标准,可招收容纳3600名职业高中学生(现移地重建计划已被列入规划,并开始实施。)这些规划的实施,嫩江县将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成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招生1:1的目标。将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解决学前幼儿教育问题,使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链接,成为统一的教育教学体系。拟将第四小学原校园全部划拨给县中心幼儿园,扩建成一所一类标准化幼儿园,在其他四个教学区域各新建一所一类标准化幼儿园。同时,依靠乡镇一贯制学校每个乡镇建设一所中心幼儿园,提高学前三年幼儿教育普及水平。这一规划得到了社会有识之士的赞许,也引发了对教育关注的一些人士的思考。新建、再建、拟建的学校完全是标准化、花园式学校,够用、实用、耐用、好用,符合现代学校办学要求。预计到2015年,将投资5.8亿元构建县城五个现代化教学区域。百年大计,质量为本,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五大教学区域城乡教育资源整合、打造县城五个现代化教学区域,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地避免了各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确保了全县教育均衡、协调和快速发展。城乡教育资源整合和县城五个教学区域的建设工程,被县委、县政府连续两年列入10大惠民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民生工程。为此,县委、县政府在工程实施中,努力做到了立足长远、投入优先、确保质量。实行“三个优先”保投入校舍安全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嫩江县地处黑龙江省西北端,属于高寒地带,地理条件复杂,面临洪涝、雷电等众多地址灾害的威胁,很多中小学的校舍以砖木、砖混结构为主,地域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努力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嫩江县多次分别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教育资源整合和县城五大教学区建设工作,一直认为:切实抓好教育资源整合和县城五大教学区建设,换来的是全县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和全县广大师生的平安幸福,必须坚持百年大计、质量为本。作为一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如果不能确保新建校舍的安全,就是对党和人民的不忠,就是对事业的不负责。因此,必须将教育资源整合和五大教育区建设作为惠民工程,特事特办、好事快办。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全力抓好工程推进,成立了各有关部门为成员的教育资源整合工程质量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了“三个优先”,强力推进工程建设。一是人员优先保证。专门成立了校安工程办公室,在其它部门编制“零增长”的情况下,教育内部调剂编制5人,招聘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负责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二是服务优先提供。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对教育资源整合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及时办理多项手续;强化项目建设中的质量监理、安全管理,保证工程顺利推进。三是经费优先落实。尽管全县财力紧张,但教育资源整合资金优先保障,一分不少。工程设计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一律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或减免、减缓收取,据统计共减免240多万元,占应收费的50%以上。2007-2010年全县投入资金29,629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930万元,省财政535万元,其余都由县财政通过多种渠道自筹解决,新建和改扩建了15所学校,拆除、改造D级危房10121平方米;同时还对全县所有校舍进行排查鉴定,抗震加固改造。县级财政投入资金之多、力度之大,工程进度之快、质量之高前所未有。坚持“三个结合”促建设在教育资源整合和五大教学区工程建设过程中,把握县情,立足长远,坚持“三个结合”,积极推进校舍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与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消除薄弱学校。按照“合理布局、均衡发展”的原则和“一个乡镇办1所寄宿制完全小学和中心幼儿园”的思路,2008年以来,全县撤并了全部乡镇中心校和123所村小学及教学点,集中优质教育资源,设立一所寄宿制学校。彻底消除了“盲目建、建了闲、闲了拆”的现象。2008年将第四小学与第六小学合并异地新建第四小学,新建学校占地面积3.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2009年竣工投入使用。2009年第二小学原地扩建,校园占地面积5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866平方米,2010年11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扩建第二中学,职教中心学校整体迁移,将原职教中心校园校舍划拨给第二中学。2010年将第三小学与第五小学合并异地新建第三小学,新校园占地面积4229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9700平方米。职教中心整体搬迁到原铁西学校,新建了实训楼,学校扩建完成后,校园占地面积可达647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9000平方米。此外,新建特教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也已经完工交付使用。这些资源整合工程的实施使县城学校布局更趋合理,有效缓解了农村进城就读学生的压力,减少了择校和大班额现象。城乡教育资源整合最大限度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避免了重复建设,提高了办学效益和质量。二是与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相结合,将全县每一所中小学建成标准化安全学校。将教育资源整合工程纳入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整体规划,按照“农村学校优先、边远山区学校优先、薄弱学校优先”和“建设一所、达标一所”的原则,着力打造县城五个教学区,办好县域每一所中小学,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9年全面启动了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伊拉哈中学、第一中学通过省检验收,2010年又申报两所省级标准化学校,积极完善硬化建设,确保验收通过。随着教育资源整合工程和县城五大教学区建设的逐步完成,嫩江县80%以上的学校可达到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基本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三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把农村学校建设成花园式学校。把农村通乡通村畅通工程、农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泥草房改造、小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项目建设与教育资源整合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优先安排,优先落实,大力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学校校舍、供水、教学设备、安保设施进行了改造;把农村党员教育、农民技术培训与农村远程教育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在农村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投入远程教育经费和更新设备经费873.8万元;把新农村建设与校安工程结合起来,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努力把农村学校打造成乡村花园。到目前为止,通过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平台,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抓住“三个环节”保久安嫩江县教育资源整合工程覆盖面广、牵涉部门多、工作难度大。重点抓住了关键环节,用最短的时间办更多的事,用最少的资金办更好的事。一是建立责任体系,形成工作合力,坚持领导抓、抓领导,建立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明确县委书记、县长负总责,主管副县长具体抓,教育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通力协作,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列出工作“路线图”、“时间表”,对照检查评估验收;坚持绩效评估管理,把工程质量纳入党政领导管理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每个新建校舍的工地上经常可以看到县委书记、县长视察工地、检查质量的身影。二是健全工作机制,规范工程建设。严格推行“四项制度”:开工审批制、进度月报制、督办协调制、责任追究制。认真执行“三个统一”:新建项目和加固改造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专业公司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如有项目造假由财政评审中心统一评审,工程项目建设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统一管理。三是加强舆论监督,把好事办好。教育和宣传部门面向社会积极宣传,争取广大群众对教育资源整合工程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做好向上争取资金的工作力度,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学校建设。从第四小学的新建,到第四小学原校舍改造幼儿园工程,无不包含社会有识之士对教育的支持和贡献。实施“阳光工程”,整合工程的技术标准、实施方案、工程进度和实施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所有项目实行统一公开,全过程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作用,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监管机制,防止腐败现象,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确定工程质量,把教育资源整合工程和五大教学区建设成为经得起时间、历史和自然灾害考验的惠民工程、久安工程。资源共享,场地共建,构建和谐新嫩江现行的义务教育体系已基本解决了“人人受教育”的问题,并已进入了“追求质量”的时代,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处理享有优质教育资源和促进教育均衡之间的关系,构想以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学区化管理,嫩江县走出一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嫩江教育所追求的均衡,并不是静态的平均,而是一个以获得更大效益为努力目标的动态均衡;对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是在遵循全部达标基础上的共享、共建、共同发展的原则,而处理好“均衡”和“优质”这对矛盾统一体,强调教育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正是其学区化管理的精髓所在。构想的学区化管理强调的是大教育体系内部纵横的逻辑联系和结构优化。横向上,学区化管理打破了校与校由来已久的壁垒,树立了公共教育资源由纳税人享用和每校都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观念,实现学区内硬件、课程和人力三种资源的充分共享,促进校际先进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深层交流。纵向上,学区化管理促进了学区资源和社区资源的融合,构建了学校、社区、家庭一体化区域教育体系,这种新的学区化管理体系在进行一系列的人、财、物资源的调整后,走出了一条由表及里的纵深式发展途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嫩江教育软硬件资源优势,促进场县教育的均衡发展嫩江县委、县政府按照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推进农场教育发展,在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更好地满足了老百姓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几年来,省、市、县领导多次到九三农场管理局调研工作,与农场领导班子就场镇共建工作进行调查研究。经过研究,黑河市委、嫩江县委、九三分局党委初步拟定山河农场与科洛镇,鹤山农场与双山镇开展教育资源整合,实行联合办学,实现九三分局农场与嫩江县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巩固提高农场“两基”成果,整合场县教育资源,推进集中办学,不断改善农场办学条件。动员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努力把场建工作引向深入,切实提高农场及农村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场县协调、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建和谐校园,加快发展县域教育事业。科洛学校和山河农场学校、双山学校和鹤山农场学校毗邻,场县的这几所学校将“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嫩江县逐年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将靠近农场的学校与农场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实行强强联合,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几年来,嫩江县扩建了这两所乡镇一贯制学校,兴建了两栋教学楼和一栋宿舍楼,乡镇和农场500多名中小学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同时,积极争取资金推进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艺术教育设施、体育卫生设施配套齐全的教育教学硬件资源。为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加大统筹力度,按照场县共建的规划,先易后难,稳妥推进,在减少了教育投入的浪费的同时,既提高了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加快了农场义务教育硬件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优质化。信息共享,网络互动,加快教育信息资源整合。数字化教育信息交互性强、共享度高,是推进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场县结盟,优势互补,加快优质教育人力资源整合。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让场县教育在积极发展中相互促进,在互帮互促中不断实现高位平衡。一方面,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启动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另一方面,场县小学教师结对互助,以优质师资带动相对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场县小学办学水平。 嫩江县非常重视场县学校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农场学校教师与地方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接受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2009-2010年共培训九三分局学校教师680人次,通过集中培训的形式,都达到岗位培训学习的目的,又增加了交流合作的机会。县高级中学等学校与九三一中学校签订了教育教学教研交流协议,按照协议,认真开展教学交流活动,现在已经进行5次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会议,双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为提高双方学校向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场县教育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嫩江县教师培训资源的优势,通过送课下乡、学科带头人上课、说课及互动研讨交流,使农场教师逐渐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走出来,对新课改理念有了新的认识;逐步树立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乐学,课堂教学过程实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等新的教育理念。抓住契机,全程参与,在优势互补中,既培训教师又培训领导,达到师训干训同步双赢。教育资源的整合,会产生投石激浪的效应,场县教研部门“抢抓机遇,发展自己”,以“互惠共赢”为契机,大兴校本研训之风,拉动校本研训活动的开展。结合实际,以学科教师为主体开展校本教研,引导教师总结经验,学习实质,抓住精髓,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并把集体备课、写教学反思作为常规教研活动予以坚持。组织教师主动走出去与学科带头人所在学校结对子,跟踪学习。双方的校本教研活动,拉动了校本研训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学校由静到动、由封闭到开放,由单一到全面,由输血转化为造血的长效机制。每学年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双方学校教师的相互听评课、集体备课、校本培训等教学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提高双方教育教学质量。2010年,科洛学校与山河农场学校共进行5次教学观摩、2次教学研讨会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场县共建中,搭建信息技术教育平台,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了促进学校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场县共建中采取“总体规划,分布实施,分层推进,典型引路,滚动发展”的策略抓试点、抓实验、抓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以科研求提高,以科研促发展。明确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硬件与九三农场学校共享,充分发挥嫩江县在农场远程教育方面的技术与硬件优势,为农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在人员培训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嫩江县确定了三步走的设想,既:一是2008年,40岁以下的语文、数学、英语、自然、信息技术教师每学期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资源上课不得少于5节; 2009年学校在中青年教师基本掌握课件制作,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到2010年所有学科教师达到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教学,能制作一批优质课件。场县共建,投资不再浪费,不断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集中财力增添设备武装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培训教师,为教师搭建信息技术研究平台,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使教师科学、规范、按计划、按要求地完成电教课程的教学、研究任务。目前,全县以科研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电教工作开始从常规电教媒体的开发和运用,逐渐向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方向转化,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在全体教师中已经达成了共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学校教学管理也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建立学习共同体学校,实现嫩江教育科学发展。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站在社会发展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扎实推进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与嫩江县教育局学习共同体学校建设,突出学习共同体学校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用学习引领县域教育跨越式改革与发展。嫩江县经于南岗区政府和教育局充分研究协商,达成了学习共同体学校共建协议:本着“区县互动、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促发展”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好南岗区与嫩江县建设学习共同体学校工作,两地学校开展共建学习共同体学校活动,南岗区学校对口帮扶嫩江县学校,开展联谊校活动,逐步缩小区域间教育差距,实现城市与县城教育优势互补,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创建教育强县。学习共同体学校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更有愿景,以团队学习为基本单位,以增强学校的学习为核心,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的学习系统。区、县“校对校”结对子共建学习共同体学校。嫩江县选择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各一所与南岗区的对口学校结对子共建学习共同体学校,使嫩江县受帮扶共建学校在办学管理、教学质量、师资队伍等方面得到提升。开展教师互派活动。结对子的学习共同体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教师互派活动,互派教师每次不少于教师总数的5%,互派教师原则上要在对方学校工作2周。互派的教师应是师德表现良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南岗区要结合嫩江县学习共同体学校建设的实际需求,尽量派出专家型骨干教师,到嫩江县进行教科研指导、上示范课、听课、评课等,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促进嫩江县师资水平的全面提高。密切教科研协作。结对子学习共同体学校要把双方学校的教学活动和教科研工作融为一体。对教学实践,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共同关注的课题开展合作研究。双方学校要认真制定研究课题,每学年双方联合开展一次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交流。每学期开展二次学科教研组教研活动。南岗区举办的大型教育教学活动,邀请嫩江县学校前来观摩学习。加强两地学习共同体学校校级领导的学习交流。结对子的嫩江县学校派校级领导在南岗区学校挂职锻炼,每学期至少2周以上时间。参加对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一年开展一次管理工作经验座谈会,学习交流双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经验。2010年嫩江县派出了以教育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学习交流团队,参加人员有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56人,区县领导共同确定区县教育软件要充分共享,发挥南岗区教育优势,促进嫩江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与哈市南岗区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持续的共同学习和交流中,形成了良好的组织学习氛围,养成了研究探索习惯,从实践走向理论,又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不断加深对教育改革的理解。在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中,探索出一种适合嫩江实际情况的的学校管理策略。不断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立足科学发展,共享教育资源,提高市民素质,构建和谐嫩江。作为嫩江县政府的“惠民工程”之一,嫩江县市民学校必将为提高市民素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市民学校将依托嫩江县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发挥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让全县老百姓更多更好地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嫩江县市民学校是一个非学历教育,非职业教育,非赢利教育,旨在提高全县市民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的新型教育组织。学校以“立足科学发展,提高市民素质,共享教育资源,构建和谐嫩江”为办学宗旨,坚持“立足嫩江发展,服务百姓生活”的理念,积极主动为实施县政府“惠民工程”服务。紧紧围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市民思想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嫩江县市民学校依托职教中心学校,吸纳县城内各中小学校、成人教育机构、青少年活动中心资源,实现场地共享、设备共享、师资共享、成果共享。充分利用寒暑假和早晚时间,聘请专家授课,开设百余种课程,真正为市民提供一个终身教育的学习场所,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好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促进嫩江经济大发展通过城乡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有限的教育资源,使这种资源效益最大化,并且避免了各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让学生安心学习,不会因教师、设备等短缺和教学质量差而苦恼或因为选择学校而分心;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好的现代教育技术,获取更多的现代教育信息;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更有利于学生成长,从而确保了全县教育均衡、协调和快速发展。由于子女到县城就读带动一大批家长进入了县城,抓教育资源整合也大大加快了全县城镇化进程。可以说,抓教育资源整合本身就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对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嫩江县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找准上级精神与嫩江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坚持快发展、大发展不动摇,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牢牢抓住国家和省的政策机遇,紧密对接省委“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发展战略,积极谋划发展思路;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加快发展。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财政状况较为困难、基础投入严重不足的现实,全县上下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开创了各项工作崭新局面,经济社会取得了显著发展成果。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0.4亿元,比2006年增长82.1%;全口径财政总收入实现42,486万元,比2006年增长1.6倍;一般预算收入25,650万元,比2006年增长1.9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0,477万元,比2006年增长2.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5,108万元,比2006年增长1.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1元,比2006年增长80.3%;农民人均纯收入6,156元,比2006年增长52.9%。很多指标占全市的1/3以上。2009年全口径财政总收入增幅居全省第六,一般预算收入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黑河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居黑河市第一。全省县级经济社会综合监测评价排位逐年前移,2004年第28位,2006年第27位,2009年上升至第22位。这一时期,成为嫩江县经济发展较快,社会效益较好;城乡面貌改善较大,群众享受发展成果较多;政通人和,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期。嫩江县教育资源整合和县城五个教学区域建设,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坚持黑龙江省西北部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定位,按照“一带”(滨水嫩江景观休闲带)、“两轴”(墨尔根大街和嫩兴路)、“三心”(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五区”(城东工业区、城南物流区、城西生态功能区、城北休闲度假区、中部综合居住区)规划,启动“滨水城市”建设。围绕五大学区建设住宅校区,吸引了大量农村居民进城购房定居,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三年投资19.4亿元,推进房地产开发、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三年拆迁面积35.96万平方米、5026户,建筑面积123.37万平方米,投资16.42亿元。城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全部学校实现硬化、亮化、绿化;青少年活动中心、江畔广场、体育场通过改扩建,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健身场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全县城乡教育布局调整,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等良好的教学条件。2007年以来,三年时间共撤并了127个农村教学点、学校;投资29,629万元,新建和改扩建了15所学校,新增建筑面积82008平方米、新增233个教学班,已经吸纳农村10480名中小学生进城上学,1.75万人到县城购房定居,带动2.93万农户实施土地流转(计划再用23年时间,投资6个亿,完成县城五大教学区和乡镇“一校一园”学校规划建设,农业、农机、劳动等职业教育集中办学,把全县学校布局彻底优化调整到位)。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人口向中心城镇和县城集中,加之,由于子女到县城就读带动一大批家长进入了县城务工,使农村土地集中到少数农户中,形成连片种植,高科技含量的机械化作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相应的推进了场县共建的速度,提高了土地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由于县城和中心城镇人口增加、学区布局优化及校园经济的拉动,促进了房产开发、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的蓬勃发展,推进了农业集约化、工业产业化、人口居住城市化进程, 拉动地方经济近20亿元。可以说,抓城乡一体化教育本身就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它又对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初步实现了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教育强市,拉动嫩江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深化改革,竞争上岗,打造高素质教育队伍2007年,振兴嫩江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正式出台,实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构建“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学校用人管理制度;建立“校长是核心、中层干部是中坚、班主任是基础”的立体化教育管理队伍;推出“整体自主、校际统整、联动发展”的学区管理机制;通过改革、激活了领导干部队伍、教职工队伍的活力,从而为嫩江教育健康有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人事改革“谋”突破多年来,嫩江教育形成了一个怪现象超编缺员。按省核定的编制,教师总量超编,尽管人员超编,但部分学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初、高中部分学科优秀骨干教师短缺,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任课教师奇缺。导致很多学校连正常的常规管理、常规教学都不能保证人力资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全县教育人事制度进行改革,毅然决然啃起了这块教育改革中的“硬骨头”。为确保人事制度改革能真正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改革实施方案最终将落点放在了“核编定岗、竞聘上岗、组织调整”上。2009年8月,嫩江县出台了嫩江县学校竞聘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规定了校级干部岗位、职数、校长资格条件及干部任用方式,取消了行政级别,实行职级制管理,明确了中小学校长任职程序和落聘人员分流办法。所谓“核编定岗”是指在学校内部设置了管理、教学、教辅和工勤四大类岗位,根据在校学生数、班级数、办学规模核定人员编制。“竞聘上岗”是指每个岗位具体人员,全部实行自愿报名竞聘产生。组织调整是指教职工竞聘后的剩余和缺岗位置,由县竟聘领导小组统一组织调整岗位进行竞聘调配。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的全力配合和支持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以德为先、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共竞争选拔38名正职校长、108名副校长、195名中层干部。落聘的6名校长、25名副校长心服口服,表示服从组织的安排,经过综合考虑,安排到其他学校工作,确保了改革顺利进行和平稳过度。改革后,管理体制更加顺畅,管理职责更加明晰,师资配置更加均衡。通过此次竞聘,增强了学校班子成员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优化了领导班子结构,增强了班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教育系统公开选拔干部的灵活用人机制,为嫩江县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健康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有力的推动了嫩江县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从一年来的运行看, 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既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又保持了教育的稳定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中高考成绩,还是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各个学校的工作都有较大的起色,管理水平提高了、干部教职工队伍有活力了、师德师风建设好转了,人民群满意度大幅提高。回头审视这项涉及人数众多的教育改革,嫩江县委、县政府认为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推进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改革的目的是理顺人事关系,在政策透明的前提下,实行能者上、庸者下,全面清退临时人员,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私自借用的回原单位竞聘,理顺学校用人关系;第二,改革的关键是岗位管理。严格按照“公示岗位、考核积分、积分排序、双向选择”的模式实行全员竞聘上岗。通过整合调配使领导干部和骨干教师的校级班子结合、教师调配、学科结构更加均衡合理;第三,改革的难点是落聘分流。全县为落聘教师设置了多种人性化的分流途径,对符合提前退休和病退条件的自愿申请提出的教师,经组织审核后即可办理离退手续。对有工作能力却又不能担当一线的教师划拨到后勤中去,管理学生的吃穿住行和学校安全,为教育教学一线提供良好服务,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教育管理队伍“立体化”在学校管理中,校长是核心,中层干部是中坚,班主任是基础,无论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好,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也好,必须要打造好“立体化”的教育管理队伍。实行校长任期制,制定出台了嫩江县学校校长考核评价办法,内容涵盖了学校的班子建设、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并采取集中考评和临时抽查等方式,加强对校长的考核评价。对任期考核不称职或连续两个年度考核处于全县末位的校长,实行诫勉谈话,或者责令引咎辞职。同时开展校长职级制试点工作,逐步实现由职务校长向职业校长转变。对于学校的中层管理,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的量化管理,做到岗位到人,职责到位,做到以制度管人,以目标管事,同时通过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专家讲座、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学校中层干部的理论素养、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在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上,全县以专业化为目标,制定班主任选聘办法,逐步实行班主任任职资格制度。有计划地开展班主任岗前和岗位培训,定期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提高班主任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研究能力,同时,全面推行班级常规管理规程,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加强班主任考核,实现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推行层面化管理,以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带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创新机制“优势化”过去,嫩江县农村学校多,布点分散,师资力量、生源不均衡,统一管理难度大,很难使全县人民享受到均衡的优质教育。为此,经过调研,发现虽然以前也开展了“手拉手”、“结对帮扶”、“互帮互助”等活动,但发现传统的帮扶虽花了很多人力、财力、物力,但效果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全县建立了统一布局,撤点并校,联动发展的学区管理机制,将全县每个乡镇划为一个学区,由原基础设施、办学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校或中学为基地校,并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全部裁撤了人浮于事的中心校,实现了一个学区一套管理班子,实现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的最大化,有效地破解了农村学校点多线长,互设壁垒,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难题,对提升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引领农村教师走上专业发展之路大有益处。强化管理,提高质量,教育硕果满枝头教育资源整合促进了教育规模发展,加快了教育发展速度,但教育发展不仅要有标准化校园、有高规格设施,更要有现代化管理、高效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有教育的品牌发展、全面发展。嫩江县积极推行学校精细化管理,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内涵建设,倡导有效教学,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采取“义务教育抓均衡、高中教育抓品牌、职业教育抓扩张、幼儿教育抓规范”的工作策略,坚持“一个中心”(素质教育),强化“两个重点”(教学改革、规范办学),抓好“三项常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育评价),实施“四项工程”(校长队伍建设“五个一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六个一工程”、质量管理工程、特色学校创建工程),提升了“五大教育工作品位”(教科研培、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引导学生成长、学校内涵建设),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体系日趋完善,努力打造品牌学校,实现了嫩江县教育新跨越。政府协调统筹,提供了教育发展“两个有力保障”。县委、县政府协调各部门,统筹安排教育有关工作,为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在平安校园创建活动中,公安、交通、电力等部门积极支持学校工作,主动安排人员为教育教学服务,在学校建警务室,在校园附近安排警力巡视,维护上学、放学时交通秩序,保障教学与考试用电,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学生平安保障;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中,卫生、文体、森警等部门协助学校开展卫生防疫工作,配合学校开展学生体育训练,无偿提供人力、物力支持,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学生健康保证。严格落实规范,取得了教育管理“三个显著成效”。几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各学校严格执行教育管理细则,抓实每个教学环节,增强教学常规管理的有效性,对教师的教案、作业批改、上课、辅导、考试等工作,既注重量的检查,更突出质的分析,建立了“抓细备课、抓活课堂、抓严辅导、抓精练习、抓实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模式,使教学常规管理收到显著成效;坚持检查指导,全面督促学校整改自查,努力规范办学行为,在全县中小学推行了学籍网络化管理,加强了对全县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的监控,规范了学籍变更手续,有效遏制了大班额现象,取得了规范办学行为显著成效;各学校发挥自身优势,选好突破口,按计划完成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三个发展阶段建设任务,加快特色学校创建步伐,逐步形成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教育发展格局,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创新工作模式,实现了内涵建设“四个新突破”。 开展“对话式互动研讨”、“送教下乡”、“一课两讲三研五思”等教学研讨活动,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教科研培密切结合,促进教学交流,注重理念引领,突出典型示范,做到了指导当前,引领未来,实现了教师研修实效新突破;采取集中培训、网络培训、自主研修、校本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培训内容贴近教学实际,符合教育发展需求,聘请多名教育专家到嫩江讲学,拓展了教育视野,提高了培训层次与品位,实现了教师培训品位新突破;教育科研工作坚持面向教师、面向课堂,努力强化课题研究过程,追求课题研究成效,在“十一五”课题验收中,完善了课题结题方案,改革了验收形式与方法,采取了材料验收、实地验收和实验教师答辩三项验收措施,确保了课题验收质量,为“十二五”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实现了教师科研能力新突破;在全县各类教育中开展教育教学质量评价,采取听、讲、评、看、查、考、辩等方式,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教学、教学装备与管理、学生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行系统评价,在评价策略上,依据学校规模确定评价类别,在评价内容上,淡化对材料的评价,突出了对现场活动的组织、学生素质、教师技能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形式上,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校级自评和统一评价,同时不断完善评价细则,组织学校领导观摩、参与评价等活动,从而使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师成长、学生素质都有新发展,实现了素质教育新突破。加强内涵建设,促进了办学水平“五个稳步提升”。 撤销了城乡小学的原学前班,建立了小学附属幼儿园,并对城乡小学附属幼儿园进行了评审划类,规范了幼儿教育管理,幼儿教育内容已逐渐从小学知识类转向幼儿活动类,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为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了快乐的发展空间,逐步规范幼儿教育,促进了教育基础建设水平稳步提升;坚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创造公平、均衡发展的教育”这一管理理念,建立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体现先学后教、以导学的教学理念,实施有效教学,校长“五个一工程”和教师“六个一工程”得以顺利实施,促进了校长管理能力提高和教师教学模式的完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已深入实施,办学理念正逐步更新,学生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思想教育实效性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得到保证,夯实了九年义务教育,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水平稳步提升;强化了高中教育内涵建设,推进了课程改革,更新了教学理念,规范了办学行为,特别是嫩江县高级中学率先开展了有效教学实验,推行了导学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牵动了全县高中教学质量的提高,高考成绩连年上升,稳步推进了高中教育品牌化办学,促进了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09年建成一所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招聘了专业教师,配齐了生活教师,设置5个教学班,为尽快提高教育水平,多次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规范了特殊教育管理,稳步发展特殊教育,促进了全民素质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改善了职业教育管理方式,加大了实训教学力度,注重了德育教育,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