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对岸的人家_第1页
河对岸的人家_第2页
河对岸的人家_第3页
河对岸的人家_第4页
河对岸的人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河对岸的人家 河对岸的人家 凤县石山坪,是我人生中记忆最深刻的地方,我从心底里感激那个被阳光照得灿烂的小山村,它使我在三年绵绵绝望的生活里,透过这扇 “ 窗户 ” 看到了秦岭里山民们身上最本质的善良情怀。 我插队锻炼的三岔镇有一条叫做旺峪河的河流,它常年默默流淌,从东南方向逶迤而来,流经留凤关,最后注入陕南汉江。 平时,旺峪河就像一位温柔、羞怯的姑娘,静如止水,不起波澜;河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细流潺潺,微波荡漾;磨盘在水流的冲击下悠闲地转动,牧羊娃在岸边的山坡上嗷嗷地吆喝 ,一幅田园牧歌画卷。 到了夏秋两季,河水就变得狂放起来,就好像突然间长大的孩子,旧时的衣衫狭窄得塞不下身体,滚滚浊流一下子涨到半山高,汹涌而下,席卷着所有能裹挟掠走的一切,如雷似咆哮着、奔腾着。牛大的石头,像鸡卵般被河水玩弄着,那声势令人可畏可怖。 每到此时,两岸便可望而不可及地被分隔开来,鸡犬之声相闻,而往来是绝无可能的了。 清晨,阳光先把那小村落照亮,点缀在对岸阳坡上的那几户人家顿时笼罩在灿烂的阳光里;过了好久好久,这轮耀2 / 6 眼的太阳,才从对岸的山巅上懒懒地滑落下来,照到我们知青住的老屋。此刻,已经是晌午了。可到了下午三、四点钟,露脸不多一会儿的 “ 日头 ” ,又回到对岸那个小山村了。直到我们老屋里黑黢黢的了,河岸屋顶的青石板上,还残留着最后一抹光亮,可以清楚地看到飞鸟归巢,鸡兔进笼,几头悠闲地摇着脖下铃铛的黄牛被放牧者驱赶回圈的情景。 那时,我浑身都感到孤独,但眼前的景色,又似乎成为上天对我的慰藉。 我被 “ 发配 ” 到这崇山峻岭里来 “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 的时候,阳坡上的桃杏花早过了旺势,就连我们经常“ 下苦 ” 劳动的阴山背后,晚开的花儿也已凋零,它们同样挽留不住匆匆而去的 春天,等到我想跨过河去一探那小山村的究竟时,旺峪河已经涨水了。 孤独应该与我无缘,中国人是比较缺乏这种 “ 洋 ” 感觉的,不是国人在这方面的特别坚强,或者格外迟钝。我想:一个人只有在温饱之后且无谋生之虑,才会有闲工夫去思量、去把玩细腻的感情。无论人的外表如何高雅,倘若每天还要为生存而奋斗,恐怕是没有心情去 “ 孤独 ” 的。 但那时我却陷入了人为的孤独与惆怅里。 狂热的政治运动,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政治上禁圈,紧紧把人箍住,虽然是无形的,摸不着也看不见,但却是严峻存在的,圈内圈外,谁也不敢逾越 。 3 / 6 我至今无法考证这种惩罚的发明权究竟属于谁?或许古已有之?或许洋为中用?用这种画地为牢的 “ 考验 ” ,来惩罚一个个其实并无过错的小青年,而且美其名曰 “ 再教育 ,其实更多的则是对文明的残忍和践踏。但无论如何要比水浒传里脸上刺着字,发配沧州的林冲强多了。想到这里,我也不禁凄然一笑,难道这也是可以算得上是时代的进步? 这种惩罚式的 “ 考验 “ 已经整整过去四十年了,早已成为一种记忆,化为了历史。当我回首往事,仍感心有余悸,甚至在太平盛世的今天,时不时还会在半夜里被当年的噩梦惊醒。于是,随之而来那个 小山村的画面便在脑海深处一幕幕地映现出来,那是残留下来的记忆中唯一的亮点。当时,吃饭要靠自己稚嫩的身体去挣,换回糊口的粮食;柴禾要靠自己翻山越岭去砍伐,解决燃料问题;浆水菜要我们强装笑脸去讨要,给简陋的饭食以调剂;猪油要挨家挨户去 “ 化缘 ” ,给身体补充营养 我们象是一群时代的 “ 弃儿 ” ,得不到温馨、得不到同情。在超负荷的劳作之余,除了看书、打牌,便是透过山谷里的烟云迷漫,聚精会神地凝望对岸山坡上那几户人家了。 从屋顶袅袅的炊烟,到每扇门里走进走出的庄户人,以及活蹦乱跳的鸡犬、悠闲走动的牛羊、或走亲戚或回娘家的陌生面孔 成为我排解孤独的良药。否则,那种被整个社4 / 6 会抛弃的隔绝感,一旦到了承受不住时,就会精神崩溃,从悬崖上栽进汹涌的旺峪河里。 我从心底里感激那座被阳光照得灿烂辉煌的小山村,它就像一幅活动着的画卷,使我在绝望、孤独的生活里看到山民身上最本质上的善良。一切丑陋和罪恶,在这些老百姓心里几乎是无地自容的。这有点像旺峪河里的水,不论山洪暴发,水漫山谷,嚣张放肆,雷霆万钧到何等程度,那总是暂时性的,很快就 会泻泄到下游,仍会显现温柔平静。也许,这就是人生的运行规律,没有永远的黑暗,应该相信和寄希望于明天的阳光。 虽然,打量人家的行为是不礼貌的,何况那个小山村还在亮处呢!它实在是太贫穷了 屋顶晾晒着不多的玉米棒、人们身上穿着破旧的衣服、女人没裤子穿终日坐在炕上做针线活儿 都印证了这些山民的家产接近于一无所有,也就索性无遮无拦,毫不掩饰了。我清楚地记得,这山村不是七户就是八户,久而久之,三十多人的面孔我都烂熟于心了。虽然叫不上他们的名字,但大体上谁和谁构成家庭关系、这扇门和那扇门的亲疏程度、谁是长辈 或是晚辈 虽不能说了如指掌,恐怕也不会偏差太大吧。 在暗中窥探,虽说并非隐私,也总是不够光明正大的。我记起一篇高尔基在某篇作品中叙道:一个残疾的小孩唯一的快乐,就是能看到窗外雪地里跳跳蹦蹦的麻雀,或许那是5 / 6 世界上能给予他仅有的视野、仅有的朋友、仅有的精神满足了。所以,对乡亲们有什么冒犯的话,那些宽厚的山民也能理解的。 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便是第一次遭遇到山洪暴发,在呼啸的激流中 “ 捞河 ” 的壮举了。男女老少,全村出动,而且绝对是同心协力,不分彼此。几个健壮的汉子,腰里系着绳子,拴在全村人 手中。在浊浪里,捞取从上游冲下来的一切物品。这对贫穷的山里人来说,绝对是一次天赐财富的好机会,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他们也乐此不疲,一次又一次跃入河中。 尽管这是贪婪的,而且是乘人之危的行为,但最让我激动的是,河面上一旦飘来尸体,什么到手的东西也不要了,想尽办法把死人拖到岸上。他们先是用清水洗净死尸,用松树枝罩着,指定专人留守看护,避免烈日暴晒,提防野兽撕咬,等待丧属认领。凡是河水冲下来的完整家具和锁着的箱柜,都不马上抬回去,而是按照祖辈留下来的捞河规矩,派人值守,待十天半月后确认无主才处理。哪怕非常 非常之需要,也决不染指、据为己有。这种古风,是在纯朴的山民心中扎了根的。 “ 人之初,性本善 ” ,人与人之间原本是应该相携相助的,至于那种罪恶的浊流,在阳光普照的温馨世界里,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