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doc.doc_第1页
现实生活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doc.doc_第2页
现实生活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doc.doc_第3页
现实生活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doc.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实生活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862( 1999) 12-0027-04 1、马克思主义哲学该如何发展? 这是摆在每一个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而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无法脱离现时代的,或者说,必须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处时代的哲学基本精神的把握为前提。那么,把从马克思开始的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区别开来的基本精神或思维方式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有一个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那就是由近代的科学世 界观转向现代的生活世界观,或者说,是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回归生活世界正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 2、在一定意义上, 近现代哲学之间所发生的哲学视野的转换是近代哲学的理论困境和现实遭遇的产物。近代哲学的世界观是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简称为科学世界观)。它是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的自然观的哲学化。它把世界视为某种外在于人的、与人无关的、可计算的、本质既定的存在,而人只是这个客观世界的渺小旁观者。这是一种本质主义的、客观主义的和实体主义的世界观。它把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归结为对事物的初始条件和状况的探 寻,归结为对原初创造者和固定本质的追问,所有这些意味着对人的现世、对此时此地人的存在状况的漠不关心。这是一种简化或遗忘生活的哲学。 遗忘生活的理论迟早是要被生活所遗忘的,因为它的抽象性注定使其陷入难以解脱的困境。在理论上,近代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或人学,它意欲在人从宇宙中心的位置上 “ 跌落 ” 下来后、经由把世界客观化和将人理性化来重新确立人之自尊,使人成为主人。然而,把世界客观化、将人置于自然之外的结局是剥夺了人认识、干预自然进程的权力。而理性所代表的是人之共性、普遍性,把理性作为人的唯一本质势必走向群体主义、 国家主义,导致对个体、个性的压抑。就实践领域看,近代哲学家们深信时间的推移即意味着道德状况的改进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期盼后,醒来的近代人却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充满了战争、吸毒、自杀的世界,一个环境被污染、机器奴役人、物役使人、人也役使人的世界。如约瑟夫 祁雅理所言: “ 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生活完全是不合理的和不人道的, 对任何进行深刻思考和具有深切感受的人来说,现实越来越不能被忍受了 ” 。(二十世纪法国思潮,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第 48 页。)现代哲学正是那些不堪忍受现实的现代哲 学家们思考的结果。 3、现代哲学是明确反对近代的科学世界观的。 立于现代哲学起始处的马克思认为,人所居住的世界并不是与人无关的、独立自主的东西。他批评旧唯物主义者 “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 ,而主张 “ 要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 ,主张 “ 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版,第 1 卷,第 58 页。 )传统看法把马克思身后的现代哲学划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脉,现今又有科学哲学与欧陆哲学之分,但不论怎样区分,两派哲学有一共同特点,那就是拒斥形而上学,这里的形而上学正是指近代的科学世界观或本质主义思维。那么,现代哲学家们所理解的世界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对马克思而言,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与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人有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人可直观的、作为人的感性活动结果的、不断生成的过程。虽然现代人本主义者仍然试图建构另外一种形而上学体系,但这却非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追求,而是导致产生世界意义和人类存在意义的形而上学欲望在推动着这些现代形而上学者。换言之,人本主义者并不追求什么 “ 死亡世界 ” (尼采语),而是转向描绘人的生活世界,述说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发掘现实生 活的意义。早期的科学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虽然仍沉于本质主义 追求理想语言,但它清除对超验物的探究,转向语言和命题意义的分析,即显示出某种与近代哲学的断裂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特别是自本世纪 20 年代后,语言分析哲学转向以生活形式为语境的语言游戏模式,科学分析哲学则走向后经验主义,即转向对科学知识与社会环境、科学增长与生活的关系探讨。科学哲学也逐渐展露出其向生活回归的本色。甚至 20 世纪 50 年代后所发生的后现代主义运动也处于此种回归之途中。后现代的各家各派所欲解构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阳性逻各斯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 等均是本质主义的某种显现。当后现代的哲学家批判其身前的现代哲学家时,他们所批判的并非是后者的现代性,而是其 “ 近代性 ” 或不彻底性。看来,生活世界观或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它既是现代哲学合流之所向,又是其日渐走向合一的根本原因。 4、只有人才有生活,人也只表现为生活。 “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30 页。 )生活世界本质是人的世界。因此,回归生活世界实际是向人的现实或现实的人的回归。在人的尊严遭受了哥白尼、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的三次沉重打击后,在近代哲学重塑人 的尊严的努力失败后,现代哲学所欲做的只是重新找回人的尊严,确立人的自尊。现代哲学仍然是一种人本主义。甚至是那些反人道主义者,如提出存在的优先性的海德格尔、宣告主体已死的福柯和认为人也终结的德里达,也是如此。海德格尔提出人是存在的看守者的命题只在于让人明了人是何等远离诗性,让人意识到人与世界之间并非只有操纵与被操纵的关系,而且具有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而福柯和德里达所宣告的已死之人其实是近代所发明的人的形象,即被奴役的主人。这说明后人道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 5、虽然同为人本主义, 但近现代用于看待人的思维方式 是不一样的。所谓世界观实际是 “ 观世界 ” 或 “ 如何观世界 ” 。任何世界观均是某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如果说科学世界观蕴含的是本质主义,那么,生活世界观包藏的则是生成性思维。与本质主义相比,生成性思维具有如下特征: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反预定;重个性、差异,反中心、同一;重非理性,反工具理性;重具体,反抽象。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待人,则人便不再是超历史的、无时间的、主客二元对置中的主体,而是一种历史性存在,是一个无限生成之过程;他不再只是认识者、发现者,而首先是生活者、创造者;不再是自私自利、自我封闭的实体性单子或 原子,而是 “ 共在 ” 或交往性存在;也不再是受必然摆布的、不承担任何责任的木偶,而是自我生成的、对自己的他在(他物和他人)负责的自由的人。总之,在现代哲学中,人的形象完全改观了,它更现实、更富有人性和人情味了。 6、回归生活世界虽然是现代哲学的普遍趋向, 但对于生活或生活世界,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理解。大致而言,生活世界观可以分为两种:马克思的和非马克思的,后者又有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和存在哲学等分别。那么,这些不同的理解哪一种更为贴近人的真实生活?哲学回归的又应是怎样的世界呢? 科学世界是一个抽象世界,生活世界则是人的现实世界。回归生活世界根本是要求从现实生活出发进行思考。然而,现代西方哲学在拒斥近代抽象主义的同时,却堕入另外一种抽象主义:它所回归的生活世界虽然也是人的生活、人的世界,但却只是人的一种生活、一个世界,即日常生活、意识生活或语言世界。而意识、语言或日常生活之外的生活和世界则被他们用括号括了起来、悬隔了起来。但是,意识或语言世界说到底都是人的精神世界。而脱离物质现实的精神是没有自己的独立存在的。一旦把非精神世界括起来,则精神便成为无内容、无指向的纯粹流动,失去任何确定性 。回到这样一个没有确定性的世界,除了落入相对主义的泥潭外并无它途。于是, “ 突然之间各种形式的相对主义又受到青睐 ” 。(伯恩斯坦:超越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2 年,第 3 页。 )现代相对主义虽然是以一种新思维方式的面目登场的,但它并未逃脱传统相对主义的困境。它不仅在理论上是自我否定的:既宣称自己不持一种肯定的理论,又要求人们从现实出发,而且与其 “ 人学 ” 宗旨相背离:在消解了确定性之后,现代的浮士德们并未得到丝毫满足,反而走向虚无主义,落入精神危机。现代西方哲学也陷入难以解脱的困境。 7、既然把 生活世界理解为纯精神世界导向相对主义, 这说明精神化的世界和人是非现实的。那么,现实的生活世界和人是怎样的呢?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人首先是对象性存在物,这一方面指人是肉体的感性存在物,另一方面说明人之外有对象存在,人的对象也是感性的、实在的。人是感性的意味着人是一个需要和依赖对象的存在物,即受动性存在物。同时,作为感性存在物,人是在感性活动即对象化活动中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存在物。换言之,现实的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作为感性存在物,人不能不受对象制约。但是,人不是象动物那样被动地受制约,而是主动去承受。如此使人的 存在或生成成为继承与创造、确定与非确定相统一的过程。 人并非纯精神性存在意味着人的生活也不能被精神化。针对近代人对生活的 “ 动物性理解 ” ,即把生活归于吃、喝、性行为等,针对现代社会劳动被异化的事实,现代西方哲学退回到人的内心,将内心纯化,把日常对生活的体验和日常的语言交往视为生活的唯一内容。这说明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并未理解劳动或对象化活动的本质。若是从其产生根源来分析,外在性、工具性并非劳动的固有特性,而是生产力有了发展但不够发达,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所造成的。一旦这些条件消失,劳动的外在性便将消除,劳动就会 直接展示为人的生活。而劳动之所以是人的生活在于,作为自我生成的存在物,人的自我生成活动就是他的生活,而劳动正是人的自我生成活动。既然创造性的劳动是人的生活,而劳动又可分为物质和精神的,这说明现实生活世界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是一个非预定的、无限生成之过程。此一过程最终指向的是占有自己全部本质的人。这样一个世界才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 8、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并不是要人们沉醉于现实的生活中, 而是一种哲学态度或观念,是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它必然带来哲学所有问题的根本改变。 就自然观 而言,近代哲学视自然为与人无关的东西,现代西方哲学则把自然归于虚无。事实上或从现实生活世界观来看,我们无需借助 “ 悬隔 ” 自然来消除其外在性。现实的自然本来就是现实生活之内容,本来就与人处于对象性关系中。这是一种凝结了和确证着人之本质力量的、作为人的对象化活动的产品的自然,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的人,是人的他在。 把自然理解为人的他在不仅消除了自然的自在性,而且使历史观由抽象走向现实。因为历史观的首要问题就是历史或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此问题的回答决定着一种历史观是抽象的还是现实的。而一旦自然被理解为人的他在, 由于自然不论在何种意义上均是实在的、客观的,这说明历史不能被归于意识、语言等纯精神性的东西,而是一个确定的客观过程。同时,作为人的产品,自然进入社会不是自然同化社会,而是社会同化自然,是人主动把自然纳入社会中的。这意味着自然进入社会不仅说明社会的客观性,而且昭示出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昭示出历史是人的创造过程。这样,在近现代哲学那里分离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创造性便得以统一。 以现实生活世界观为基奠,认识论与历史观也统一起来了。近代认识论是一种科学主义认识论,它把认识视为工具。而在现实生活世界观看来,认识其实是人的 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对生活的表达,它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既然认识是生活,是由具有七情六欲的人所从事的,那么,不仅科学认识是生活,而且文学艺术、语言、宗教等所有表达生活的文化领域都是人的生活,认识论的视野由此便大大拓宽了。既然认识是生活,那么,历史观理应包括认识论,因为认识不过是作为人的生活过程的历史的部分内容。看来,一旦奠基于现实生活世界观之上,认识论的性质便根本改观了,它已成为一种 “ 生活认识论 ” 。 哲学视野的转换在哲学与文化的关系上也充分展示了出来。传统的哲学与文化是非平等的等级制关系:哲学是凌驾于具 体科学之上的 “ 科学的科学 ” 。而若是从生活世界观出发,则哲学并无凌驾于其它文化领域之上的权力,与其它文化领域一样,哲学将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样式而存在。它的功用是使人保持现实的生成意识。哲学的此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