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反不正当竞争法(19号9:00-11:30)单选择1、谢尔曼法,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反垄断法。2、1896年德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反不正当竞争法。3、一般认为,美国是现代竞争法的发源地。4、联邦行政执法机构的一个最主要特色是设立了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两个职能机构5、在美国还有一股不容忽视的执行反托拉斯法的力量,这就是私人对违反竞争法律的行为提起的三倍赔偿的诉讼。6、依新的反限制竞争法的规定,执行该法的主体除联邦和各州的卡特尔局、联邦经济部和垄断委员会7、英国的竞争法仅指反垄断法8、公平交易委员会是根据禁止垄断法的规定而特别设立的执行机构。9、除了联邦反垄断局以外,实施竞争法的司法机关主要是俄罗斯宪法法院、普通法院和经济法院。10、巴黎公约仍然是国际上第一个比较系统规定竞争规则的国际公约。11、需要特别禁止的行为包括商业混淆行为、商业诋毁行为和商业误导行为。12、欧盟竞争法的域内效力是指欧盟竞争法适用于欧盟整个共同市场,并具有高于成员国国内法的效力。13、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特征(一)行为法特性(二)补充性(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14、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却始于20世纪80年代。15、市场混同行为涉及三方当事人。16、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第10条第2款具体列举了三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第一种正是市场混同行为17、以成文法规的形式对商标保护加以规定的则首推1803年法国的关于工厂、制造场和作坊的法律18、应当严格把握假冒注册商标行为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商标的相同性或者近似性,另一个是使用商标标识的商品是同一种类的或者类似的19、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法律适用规则,此时完全按照商标法的规定予以处罚。20、商品长久并广泛行销、使用,在其相关领域广为人知并有较好的信誉的,可以认定为知名商品。21、“葡萄酒”、“西瓜霜”等都是本行业通用的商品名称。22、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包括前文所述的法人的名称、自然人的姓名,以及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的字号等。23、具有商业价值而被他人仿冒的名称,如自然人的姓名、笔名、艺名等,也可以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24、商品上的虚假标识行为又可分为下面三种表现形式:(1)伪造或冒用质量标志;(2)伪造产地;(3)采用其他方法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25、质量标志,是指证明经营者的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26、产地是指商品的地理来源,比如商品的出产地、制造地或加工地等。27、我国主要是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规范产地标识和禁止伪造产地的行为。28、广告内容要做到真实、合法、准确和清晰。29、广告形式具有可识别性。30、广告活动的程序符合法律规定。31、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明示或隐含“包治百病”、“疗效最佳”、“根治”、“安全预防”、“祖传秘方”、“完全无剐作用”等不科学的断言或保证性词汇,32、有关法律禁止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做广告33、广告行为的完成涉及三方主体,除了广告主之外,还有广告经营者(受委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代理服务的一方)和广告发布者34、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了虚假广告。35、虚假宣传报道。其他的归类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当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其他虚假宣传行为。36、通过产品鉴定会、座谈会、庆典等公共场合所作的商品介绍和宣传37、指使他人冒充顾客进行的销售诱导38、根据奖品赠与范围及其确定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有奖销售行为分为附赠式有奖销售行为与抽奖式有奖销售行为。39、有奖销售产生不良的市场导向,危及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40、有奖销售促使市场竞争畸形激烈,可能强化阻碍市场竞争的障碍。41、有奖销售容易欺骗或者误导消费者,易于损害消费者权益。42、德国禁止商业往来中带有“馈赠”、“奖励”、“凭票赠送”、“免费”等词语。43、抽奖式有奖销售在德国是被禁止的。44、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抽奖式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45、内定人员必须是经营者足以控制、影响的人员。操纵有奖销售。这是指经营者故意将设有中奖标志的商品、奖券不投放市场或者不与商品、奖券同时投放市场,或者故意将带有不同奖金金额或者奖品标志的商品、奖券按照不同时间投放市场。46、在销售现场即时开奖的有奖销售活动,对超过500元以上奖的兑奖情况,经营者应当随时向购买者明示。47、商业贿赂行为除了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外,还可能涉及对会计法、税法、刑法的违反。48、物质性利益指那些间接体现为金钱价值的利益,例如股权的设立、债务的免除、酒席招待、免费旅游等;而非物质性利益主要是指满足个人不正当社会地位和特殊消费的目的,例如升学就业、职务升迁、户口迁移、性服务等。49、在商业贿赂中,行贿人的目的是明确的经营利益或可能带来经营利益的交易机会。50、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51、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52、刑事责任的承担应当依据刑法。53、回扣,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时在帐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者其他方式退给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54、回扣行为发生在销售者与购买者之间。55、折扣是合法的,是一种商业活动中合法的促销手段。56、回扣非法而折扣合法57、中间人具有合法的中介资格。58、过高比例的佣金即可能导致低价竞争。59、附赠行为一般具有公开性。60、商业秘密的范围已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1)技术秘密。(2)经营秘密。(3)管理秘密。61、商业秘密的财产权性质62、在于这种侵权行为并不只是单纯地损害了权利人的利益,同时也侵害了公平、诚信的竞争秩序。63、非法获取的手段包括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即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1款之规定。64、英美法虽以判例法为渊源,但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却提供了制定法的依据,而且是以单行法的形式出现。其中以美国的统一商业秘密法和英国的保护秘密权利法为代表。65、2007年6月29日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对原来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作了进一步完善。66、刑法上对于商业秘密的含义以及侵权行为方式则完全援用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之规定。67、商誉的载体具有多元性和不确定性。68、商誉权兼具人格与财产之双重属性。69、名誉只能自我消费70、主观故意或过失71、最早规制商誉侵权行为的法律是1993年的反不正当竞争法。72、根据垄断形成的原因可以将垄断分为国家垄断、行政垄断、自然垄断、经济垄断、知识产权垄断。73、我国反垄断法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选择了分别立法模式。74、尽管在理论界主张对垄断损害进行惩罚性赔偿的呼声很高,但我国反垄断法并未采纳这一建议75、适用除外的法律程序主要有三种程序:申请登记、申报确认和直接适用。76、1993年9月反不正当竞争法单独颁布。77、2007年8月30日,反垄断法由第十屑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78、垄断协议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当事人的合意而形成,包括书面或口头协议79、横向垄断协议的客观要件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者以口头、书面和其他方式来订立协议或实施其他共谋行为,并在实质上排除、限制竞争,具体表现为经营者固定价格、横向限制产量和销售量、分割销售市场、联合抵制、串通招投标等多种形式。80、横向限制价格,又称价格卡特尔81、一般认为,横向限制价格对竞争危害最大。结果是劣质企业不能被淘汰,优势企业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其他市场主体进入市场会形成严重阻碍。82、纵向垄断协议的参与主体是在同一产业中处于不同经济阶段而有买卖关系的经营者83、行业协会决议以多数成员的意思为准。84、类型豁免。又称法定类型豁免、集体豁免,85、一般而言,合理化卡特尔应具备以下条件:(1)所进行的合理化为企业的经济过程服务,并且从根本上提高参与企业在技术方面、经济管理方面或企业组织方面的生产能力或经济效益;(2)无不当损害一般消费者及有关经营者利益的风险;(3)所有参与者应享受平等待遇;(4)参与者加入或退出卡特尔的权利不会受到不正当地限制。86、标准化卡特尔是指规定采用统一的商品标准或者规格型号的卡特尔,87、刑事责任常采用两罚制,既处罚参与垄断协议的经营者,也处罚相关个人。88、反垄断法未规定经营者实施垄断协议的刑事责任。89、由于经营者的营业额是既定的,相关市场范围较宽,则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相对偏低,90、反垄断法上的相关市场包括相关产品市场、相关地域市场和相关时间市场三个维度。91、新鲜蔬菜),或产品若长途运输则运输成本相对于产品本身价格太高(如沙石、水泥等),这些产品的地域市场范围就比较窄。92、认定掠夺性定价的前提是确定企业的成本。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成本分别是生产成本和购货成本加上销售赞用。93、强迫交易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强制他人与自己从事交易。2强制他人不与自己的竞争对手进行交易。3强制安排他人之间的交易。94、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公用企业垄断的常见形式。95、这种损害的对象不一定是某个具体的受害个人或企业,而是竞争机制或竞争秩序。96、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一)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二)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三)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97、竞争者数量的减少并非仅仅指竞争者被其他竞争者兼并,也包括竞争者被其他竞争者所控制,即不能独立进行自主经营决策这种情形。98、根据参与集中的经营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营者集中可划为横向合并、纵向合并和混合合并三种类型。99、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100、参与集中的一个经营者拥有其他每个经营者50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份或者资产的可以不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101、第一阶段的审查为初步审查,根据反垄断法第25条的规定,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初步审查的期限为30日,102、如果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在30日内作出不实施进一步审查的决定,或期限届满未作出任何决定,经营者可以实施集中。103、自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决定实施进一步审查之日起计算。在这期限内,同务院反垄断执法机关应当作出是否禁止经营者集中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经许者。审查期间,经营者不得实施集中。104、地区性垄断又称“块块垄断”,是指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的违法行为。105、地区封锁是地区性垄断行为中的典型类型,具体可以包括妨碍商品流通、歧视性招投标安排、排斥或限制外地资金流人本地市场等行为。地区封锁是反垄断法的主要规制对象。106、我国现行的竞争法执行机构(1)行政机关(2)司法机关107、我国的各级人民法院是竞争法执行的主体。108、没收非法所得。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可以实施没收非法所得的情形有: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经营者销售质次价高商品或者滥收费用的;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109、吊销营业执照。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只规定了一种情况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即第21条第2款的规定:“经营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110、能够获得的民事救济的方式主要有:1赔偿损失。2停止侵害。3恢复名誉。111、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列举的两个条文可能涉及的刑事责任主要有:1扰乱市场秩序罪。2商业贿赂罪。3侵犯个人权利罪。4侵犯知识产权罪。多选1、大体上说,美国的竞争法有三大渊源:一是制定法或成文法;二是判例法;三是各种反垄断指南。2、欧盟竞争法的主要执法机构:(一)欧盟委员会(二)成员国竞争执法机构(三)欧洲法院3、依据行为所采取的手段性质所作的分类(一)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二)利诱性市场交易行为(三)强迫性市场交易行为4、假冒注册商标:此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商标侵权行为的所有形式,(1)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2)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的;(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5)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5、冒用名优标志的行为包括这样4类具体形式:(1)未获名优标志的产品,擅自使用名优标志;(2)产品虽获得名优标志,但因质量下降,名优标志被撤销或责令停止使用后仍继续使用该名优标志;(3)使用编造的虚假名优标志;(4)在获得低级别名优标志的产品上,擅自使用级别高的名优标志。6、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谎称有奖。2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3操纵有奖销售。4对有奖销售事项作不当告知。7、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一、回扣与折扣二、非法佣金三、附赠式商业贿赂四、实践中几种变相的商业贿赂行为8、实践中几种变相的商业贿赂行为(一)优惠购买(二)重奖经销商(三)瓶盖有奖回收9、商业秘密的法定的解释对“信息”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限制:(1)信息不为公众所知;(2)信息具有经济价值;(3)信息已被采取保密措施。10、经营秘密与技术秘密的生产性不同,是指产品流通环节以及与产品销售相关的情报信息,包括产品货源情报、销售渠道、客户名单、推销计划、广告计划、底价或者招标书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11、根据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方式。(一)非法获取他人的商业秘密(二)非法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三)非法使用他人商业秘密(四)违反竞业限制协议12、商业诋毁行为所侵害的客体仍然是双重的:商誉和竞争秩序。13、根据市场结构的影响可以将垄断分为: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14、本身违法原则的适用范围在美国司法界和学术界看法比较一致。通常认为其适用于横向价格固定、横向市场划分、联合抵制、转售价格维持、搭售15、合理化的垄断协议规定:“经营者能够证明达成的协议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本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一)为改进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的;(二)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进效率,统一产品规格、标准或者实行专业化分工的;(三)为提高中小经营者经营效率,增强中小经营者竞争力的;(四)为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救灾救助等社会公共利益的16、各国反垄断法对垄断协议的表述不尽相同,如卡特尔、竞争者合谋、联合行为17、垄断协议主体的独立性表现为两个方面:(1)独立的法律地位;(2)独立决策的能力。18、从学理上分析,纵向价格垄断可分为六种:(1)固定转售价格,(2)限定最低转售价格,(3)限定最高转售价格,(4)限定转售价格区间,(5)限制交易相对人的定价权,19、纵向非价格垄断1排他性交易2选择性交易20、信息交流合法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1)交流信息的类型。(2)信息交流所涉及的市场结构。21、获得批准豁免必须具备下列四个条件:(1)其有助于改进商品的生产或者流通,或者促进技术或者经济进步;(2)使消费者公平分享由此而产生的利益;(3)除非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者外,对有关行为人不强加限制;(4)对于所涉及的产品的重要部分,不给予此种行为人排除竞争的可能性。22、通常而言,可以豁免的垄断协议主要有:合理化卡特尔、标准化卡特尔、专业化卡特尔、公共利益卡特尔、中小企业卡特尔、结构危机卡特尔、进出口卡特尔、条件卡特尔等。23、市场上商品的可替代程度高,替代性产品多,某一产品占据市场支配地位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反之,市场上商品的可替代程度低,替代性产品少,某一产品占据市场支配地位的可能性会比较大。24、相关产品市场界定的关键在于从以下两个层面考察产品的可替代性:(1)产品消费需求的可替代性。(2)产品生产供给的可替代性。25、对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条件作了类似规定,主要包括经营者的市场份额、纵向控制能力、财力和技术条件与竞争者的依赖程度、进人障碍等条件。26、在反垄断实践(主要为德国的反垄断实践)中,有下列四种方法:1空间比较。2时间比较。3成本与合理利润的比较。4产品比较。27、在认定某种行为是不是属于搭售行为时,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1)搭售的商品是否独立于主商品。(2)经营者在市场上是否存在充分的控制消费者的市场实力或能力。(3)对搭售的商品,消费者是否有选择的权力。28、公用企业垄断主要有以下具体形式:(1)限定用户、消费者只能购买和使用其附带提供的相关商品,(2)限定用户、消费者只能购买和使用其指定的经营者生产或者经销的商品(3)强制用户、消费者购买其提供的不必要的商品及配件;(4)强制用户、消费者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不必要的商品29、世界各国反垄断法经营者集中规制的适用范围,概括起来说包括以下几种情形:(1)经营者合并。(2)取得股份或资产。(3)干部兼任。(4)联营30、经营者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集中,应当提交下列文件、资料:(1)申报书;(2)集中对相关市场竞争状况影响的说明;(3)集中协议;(4)参与集中的经营者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会计年度财务会计报告31、延长审查期限的情形有三种。(1)经营者同意延长审查期限的。(2)经营者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准确,需要进一步核实的。(3)经营者申报后有关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32、在审查经营者集中是否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时,反垄断法规定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2)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3)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4)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33、如果参与集中的经营者违反了反垄断法关于经营者集中的实体规定与程序性规定,经营者得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34、行政性垄断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1限定交易2地区封锁3强制经营者从事垄断行为4制定排除、限制竞争的行政法规35、行政机关包括(1)工商行政管理籍贯(2)反垄断法执行机构(3)国家专利局(4)中国证监会(5)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6)物价局(7)卫生局(8)国家商务部36、启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程序主要有三种方式:(1)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职权行使检查。(2)受害人直接申请。(3)社会公众在发现违法事实之后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37、行政执行的管辖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地域管辖。(2)特殊管辖。(3)指定管辖。(4)移送管辖。名词1、竞争简短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营者之间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投资、生产、销售、管理、技术:服务等诸多方面相互争胜的行为。2、竞争法,是以市场竞争关系和市场竞争管理关系为调整对象,以保护公平、自由竞争为主旨,以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核心内容的竞争实体性法律规范与竞争管理程序性法律规范的总和。3、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制止经营者采用欺骗、胁迫、利诱以及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商业道德和交易秩序的法律制度。4、市场混同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假冒、仿冒等欺骗性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相混同,造成或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5、假冒注册商标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行为。6、虚假商业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商品上,或者以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产地等情况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7、虚假广告宣传,是指通过报刊、2广播、电视、路牌、橱窗、印刷品、霓虹灯、电子显示牌、实物等广告媒介的形式,不真实地宣传和介绍商品或服务的情况,欺骗和误导购买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8、商业行贿是指经营者在销售、购买或者其他经营形式中,使用财物或其他不正当利益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以此获得交易机会的行为;9、回扣,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时在帐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者其他方式退给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10、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11、商业诋毁行为是指经营者自己或利用他人,通过捏造、散布虚伪事实等不正当手段,侵害竞争对手商誉的行为。12、:垄断立法内容,在经济活动中,任何以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以及滥用行政权力等形式构成限制自由竞争的状态或行为。14、本身违法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企业的某些特定行为,不管事实上是否已经产生了限制竞争的后果,均被视为非法垄断。15、合理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企业的某种状态或竞争行为,虽然存在可能限制竞争的事实,但基于其他合理因素考虑并不被视为构成非法垄断。16、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是指作为国内法的反垄断法适用于本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外的垄断行为的法律制度。17、适用除外也可以称为豁免适用,指基于特定目的,对违反反垄断法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的特定行业、特定企业或其特定行为,不适用或豁免适用反垄断法的制度。18、自然垄断主要涉及公用事业领域,涉及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邮政、电讯、交通运输等行业。这些行业一般具有社会公益性、系统依赖性、投资规模性、政府管制性等特点。19、垄断协议定义为:以排除、限制竞争为目的,或者具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或后果的明示或默示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办同行为。20、横向垄断协议,又称水平垄断协议,是指两个以上处于同一生产或销售环节、生产或销售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种服务而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经营者,通过共谋而达成的垄断协议。21、纵向垄断协议,又称垂直垄断协议,是指两个以上在同一产业中处于不同经济阶段而有买卖关系的经营者通过共谋达成的垄断协议。22、行业协会垄断,是指行业协会以协会决定、章程、活动、共同行动等为手段,意图排除、限制会员之问的竞争、会员与交易相对人的竞争、会员与同行非会员的竞争,或者实际达到排除、限制竞争后果的行为。23、相关市场是指同类产品或者替代产品竞争所存在的一定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24、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正当地利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采取实质性限制或排除市场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而应受反垄断法规制的不当行为。25、拒绝交易(又称抵制行为),即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拒绝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26、差别待遇(也称歧视待遇)是指支配企业凭借市场支配地位,在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时,对条件相同的不同交易对象在交易价格或其他交易条件上实行各异的待遇。27、公用企业垄断,是指公用企业借助网络等基础设施,不恰当获得或维持垄断地位的行为。28、经营者集中界定为:一个或多个经营者通过合并、取得资产或股份等方式直接或间接控制另一个或多个经营者,并引起市场结构持久变化的行为。29、行政性垄断可以被定义为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的一种违法行为。30、行业性垄断又称“条条垄断”,是指行业主管部门或政府其他职能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或排除本行业内部或跨行业竞争的违法行为。31、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32、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假冒、仿冒、作引人误解的虚假标示或宣传等手段,对商品或服务的事实进行虚构或者对其真实情况加以隐瞒的不正当竞争行为。33、自由竞争原则:是指参与竞争活动的个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均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参与市场的竞争活动,并有权拒绝和抵制他人对竞争的限制。34、折扣:是指经营者为销售商品,以明示入账的方式给与交易相对人的一种价格优惠。35、垄断状态:是指一种在相关市场中因企业占据市场支配地位而致使在相当的期间内产生市场弊害,应受反垄断法处罚的状态。36、商誉:是指社会各界尤其是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特定经营者的综合评价。37滥用经济优势行为:是指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的企业限制市场竞争,应受反垄断法规制的不当行为。38、横向合并:是指相同或相似产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的合并,但是并不要求法律上和经济上相互独立的企业合并成为一个新的实体。39、附赠:指经营者在商品交易中,附带交易向交易对方无偿的提供一定数量的现金和物品的行为。40、独家交易:是指制造商与经销商在交易时相互约定,在供销渠道上一方或双方不与第三人发生竞争性同类产品交易的行为41、相关的产品市场:指能够与某种产品发生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替代产品的市场。42、强迫性市场交易行为:经营者利用优势地位或条件,采取胁迫、威吓等手段强制他人从事市场交易行为或阻碍他人从事交易行为。43、合理化联合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提高技术、改良品质、降低成本或增进效率,而共同开发商品或市场。44、认证标志:指经认证机构认证合格,证明产品符合认证标准和技术要求,由其颁布给经营者并准许使用的一种专用质量标志。45、名优标志:是指经有关机构评定的、对产品达到一定质量条件的经营者所授予的荣誉标记。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质量标志,它并不限于国家行政机关所评选的名优标志,还包括一些社会团体或者消费者所评选的名优标志46、相关地理市场:指一种产品与相同产品或其他所有替代产品进行竞争的地理地域。47、竞争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竞争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具有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的根本准则,并规定于或寓于竞争法律之中。48、搭售:是指买主在销售一种商品时,要求买主同时购买另一种商品。49、部门内竞争:指在同一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为取得更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以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竞争。50、市场混淆行为:是指采用欺骗性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相混淆,造成或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的行为。51、认证标志:指经认证机构认证合格,证明产品符合认证标准和技术要求,由其颁布给经营者并准许使用的一种专用质量标志。52、合理化联合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提高技术、改良品质、降低成本或增进效率,而共同开发商品或市场。53、市场混淆行为:是指采用欺骗性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相混淆,造成或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的行为。54、部门之间的竞争:指不同部门之间或不同产业之间为了争夺有力的投资场所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竞争。55、企业合并:是指如果一个企业通过取得财产、股份、订立合同以及其他方式,能够对另一个企业施加支配性影响,这两个企业便是出现了合并。56、滥用经济优势行为:是指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的企业限制市场竞争,应受反垄断法规制的不当行为。57、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为营利之目的,附带地向购买者提供物品、金钱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58.垄断状态:是指一种在相关市场中因企业占据市场支配地位而致使在相当的期间内产生市场弊害,应受反垄断法处罚的状态。59、垄断竞争理论哈佛学派观点:西方产业组织理论渊源于马歇尔的经济理论和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1959年贝思发表其撰写的产业组织,这标志着以梅森、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的最终形成。产业组织理论并不仅仅着眼于市场与竞争的理论模式,而是更重视产业市场中企业垄断、竞争及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提出了产业内企业现实市场关系的方法。这个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效率。市场结构决定者产业组织的竞争和垄断程度。它通常以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和进入障碍这三个要素加以表明。市场行为是指产业组织在市场上为获得更大利润和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而在竞争中所采取的策略和行动。市场行为一般包括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和组织调整行为。市场效率(或者市场绩效)指的是企业在市场竞争所取得的效率。衡量市场效率的因素是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程度和产业规模结构效率。.60、自由竞争原则:是指参与竞争活动的个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均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参与市场的竞争活动,并有权拒绝和抵制他人对竞争的限制。61、独家交易:是指产品供应商与销售商之间达成的销售商只销售该供应商的产品而不得销售其他竞争者的产品的协议。62、倾销的概念:倾销是指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挤入另一国的贸易内,对该另一国领土内已建立的某项产业造成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或者对该国国内工业的新建产生严重阻碍的行为。由上述概念可知,构成倾销必须有两个要件:其一,存在低价销售行为;其二,该行为对进口国的相关产业造成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或对该国的新建工业产生严重阻碍。63、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果不搞清楚,容易产生误解。广义的不正当竞争,是指包括垄断、限制竞争和其他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在内的所有破坏竞争的行为,匈牙利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不正当竞争的界定即是如此。一些普通公众就此也有类似的理解,因为垄断和限制竞争的行为以道德观念看来也带有“不正当”的因素。而狭义的不正当竞争,是指除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之外的破坏竞争的行为。本编所指的不正当竞争,未加说明的,均取其狭义。64、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假冒、仿冒、作引人误解的虚假标示或宣传等手段,对商品或服务的事实进行虚构或者对其真实情况加以隐瞒的不正当竞争行为。65、即假冒注册商标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行为。66、欺骗性商业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商品上,或者以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产地等情况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67、商品上的虚假标示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商品或其包装的标识上,对商品的质量标志、产地或其他反映商品质量、信誉状况的各种因素作不真实的标注,欺骗购买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68、有奖销售的概念:有奖销售作为一种促销手段,是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为营利之目的,附带性地向购买者提供物品、金钱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行为。它包括附赠式有奖销售和抽奖式有奖销售两种基本形式。69、折扣的法律概念:经营者为销售商品,以明示人账的方式给予交易相对人的一种价格优惠。70、佣金:也称佣钱,指在市场交易中,中间人为委托人提供某种中介服务而获取的一种报酬。71、附赠的概念:附赠,即附带赠送,是现代经济活动中经营者为了吸引消费者而采取的一种促销手段。这种手段与商品销售活动中的回扣、折扣、佣金都有区别72、垄断状态,即一种在相关市场中因企业占据市场支配地位而致使在相当的期间内产生市场弊害,应受反垄断法处罚的状态。73、滥用经济优势行为的概念:各国反垄断法虽然都以打击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为目的,但由于各国国情及立法背景不同,以及垄断形式的表现形态各异,在立法中使用的概念不尽相同。74、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概念:在反垄断法上,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是相对于垄断、垄断力的滥用、滥用经济优势行为等单个企业消灭或限制竞争的行为而言的,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企业联合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决议,密谋或联合一致的行为共同限制市场竞争,对经济发展具有或可能具有不利影响,应受反垄断法规制的行为。75、合理化联合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提高技术、改良品质、降低成本或增进效率,而共同开发商品或市场。76、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77、地区垄断:又称地区封锁、横向垄断或块块垄断,是一种最典型的行政性垄断,指的是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利益,滥用行政权力排斥、限制竞争的行为。78、反垄断法是指规制竞争行为、调整经营者竞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79、垄断协议是:以排除、限制竞争为目的,或者具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或后果的明示或默示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80、排他性交易:排他性交易又称独家交易协议,是指支配企业以交易方不与支配企业的竞争对手交易作为条件而与其长期交易,或者向购买人承诺在特定市场只与购买人一家交易。81、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82、市场进入障碍是指市场在位者能成功据以排除竞争对手进入相关市场的各种因素。83、竞争: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经营者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在投资、生产、销售、管理、技术、服务、消费等诸方面,相互争逐的各种争胜行为,它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发展。84、倾销:是指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办法挤入另一国的贸易内,对该另一国领土内以建立的某项产业造成损害或产生重大威胁,或者对该国国内工业的新建产生严重阻碍的行为。85、商标:是区别商品来源的重要标志,它与商品名称、厂商名称、产地名称、外观设计、商品装潢等标示共同组成商品或者服务的商业表征,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86、质量标志:是指证明经营者的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水平的标志。包括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生产许可证等其他质量标志。87、竞争简短的定义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营者之间为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在投资、生产、销售、管理、技术、服务等诸多方面相互争胜的行为。88、不公平竞争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违反社会公认商业道德的竞争。89、价格歧视是从事商业的人在其商业过程中,世界或间接地对同一等级和质量商品的买者实行价格其实,如果价格歧视的结果实质上减少竞争或旨在形成对商业的垄断,或妨害、破坏、阻止同那些准许或故意接受该歧视利益的人之间的竞争,或者是同他们的顾客之间的竞争。90、董事兼任:董事兼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竞争的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互相兼任。91、贬低或者诋毁竞争者商业信誉是指以竞争为目的,对他人的营利业务,企业主或企业领导人本人、对他人的商品或服务,声称或传播构成算还商业企业和业主信用的行为。92、违法性不正方竞争是指竞争者通过有意识、有计划地位被税法、工商管理法、环境法、劳动法等谋取竞争优势,获得不正当利益的行为。93、巴黎公约既是专门保护工业产权的国际公约,也是最早具有促进竞争条款的国际公约。94、补贴是指一成员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向某一企业或某一产业提供财政支持,结果直凄我问接增加从其领土输出某种产品或减少向其领土内输人某种产品,或者因此对其他成员利益造成损害的政府性行为或措施。95、可诉性补贴。又称为黄箱补贴,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实施的,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对其他成员方的经济贸易利益产生了不利影响,则该利益受损方可以向使用这类补贴措施的成员方提出反对意见或提起申诉的这类补贴。96、不可诉的补贴。又称为绿箱补贴,指不会招致其他成员方提出反补贴申诉或采取反补贴措施的补贴行为。97、利诱性市场交易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活动中,非法利用物质、金钱或其他利益引诱对方与之进行交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98、强迫性市场交易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其优势地位或条件,采取胁迫、威吓等手段强制他人从事市场交易行为或阻碍他人从事交易行为。99、市场混同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假冒、仿冒等欺骗性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相混同,造成或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100、知名商品是指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商品。101、“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的行为。102、垄断是指人们利用自身或外部特有的条件对某种机会和利益进行独占。在市场活动中,任何以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以及滥用行政权力等形式构成限制自由竞争的状态或行为。103、反垄断法是指规制经营者限制竞争行为、调整经营者竞争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04、排他性交易,又称独家交易协议,是指支配企业以交易方不与支配企业的竞争对手交易作为条件而与其长期交易,或者向购买人承诺在特定市场只与购买人一家交易。105、垄断协议的豁免,是指经营者之间的协议、决议或其他协同行为在某些方面的有益作用大于其所造成的限制竞争的后果,允许以特定程序使其免受反垄断法制裁的法律制度。106、相关地域市场是指消费者能够有效地选择各类竞争产品,供应上能够有效地供应产品的一定区域。107、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108、市场进人障碍,指市场在位者能成功据以排除竞争对手进入相关市场的各种因素。109、市场混同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假冒、仿冒等欺骗性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相混同,造成或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110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以附带性的提供金钱、物品或者其他利益的引诱方式,促销其商品或服务的行为。111商业贿赂行为的特征1行为具有多发性和隐蔽性。2行为具有多重违法性及社会危害性。3贿赂手段的多样性。112行业协会是指同一行业经营者自愿组成,以保护和增进全体会员的共同利益为目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113公用企业垄断,是指公用企业借助网络等基础设施,不恰当获得或维持垄断地位的行为。114行业性垄断又称“条条垄断”,是指行业主管部门或政府其他职能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或排除本行业内部或跨行业竞争的违法行为。115即假冒注册商标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他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行为。116有奖销售的消极影响:产生不良的市场导向,危机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市场竞争畸形激烈。容易欺骗或者误导消费者117掠夺性定价是指支配企业凭借市场支配地位,以排挤、损害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或者采取回扣、补贴、赠送等手段变相降价,使商品市场销售低于商品成本的行为。简答1、竞争的功能(一)竞争的积极功能1竞争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2竞争促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合理流动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3竞争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二)竞争的消极功能1竞争的结果会导致垄断的出现。2在竞争的过程中,通常会付出一定的成本,有时这种成本还会是十分巨大的。(1)由于竞争带有相当程度上的自发性和盲目性(2)由于竞争总会导致优胜劣汰,使得一些人富裕,另一些人穷困,造成贫富悬殊、两极分化,3竞争会对社会的伦理道德风尚带来负面影响。2、竞争法的基本原则一、自由竞争原则自由竞争原则是指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竞争领域,可以自由地选择竞争的范围,竞争的手段,交易的对象、条件、方式和场所,并有权拒绝和抵制他人对竞争的限制。二、公平竞争原则通常所说的公平,多指形式意义上的公平;除此之外,还有实质意义上的公平。竞争法必须将公平原则提升到实质公平,充分发挥竞争的积极功能,开展有效竞争。三、社会公共利益原则社会公共利益原则要求参与竞争活动的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对市场竞争秩序的管理应当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社会公共利益原则相对于自由竞争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是更具特色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则。3、竞争法的多元化目的一、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为形成良性的市场秩序,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的规制,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的:1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和垄断作出了界定,确立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的认定标准。2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3竞争法通过赋予执法机关以较强的监督检查权,强化了执行竞争法的力度,从而可以减少潜在违法行为的发生,促进市场秩序的良性发展。二、促进有效竞争所谓有效竞争,是指一种竞争在经济上是有益的,而且根据市场的现实条件又是可以实现的。竞争法对有效竞争的激励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1通过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的有效规制而实现激励。2通过对竞争者合法权利的有效配置和保护而实现激励。三、保护消费者权益竞争会给消费者带来福利,但在现实中因竞争的开展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竞争法不但要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且还必须把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作为己任,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升到实质公平的高度。34、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现状我国确立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指的是调整市场竞争关系和市场竞争管理关系、规制以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主的反竞争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当前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以狭义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为自己规制的主要对象,但又并不局限于此,体现了在调整范围等几个方而都区别于其他国家立法的特质。1调整范围采取综合调整的立法模式。2在规定多种救济方式的同时,侧重于行政执法机关的主动干预。3集实体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于一体。5、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思路1确立一个规范的“一般条款”。2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各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具体规定。3强化行政执法手段。4对竞争法和有关法律进行清理和编撰。6、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违反法律的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一)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违法性、不正当性的基本依据,也是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关键。(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由经营者所为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三)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市场竞争为目的以市场竞争为目的是区别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尤其是与一般侵权行为的重要标志。(四)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竞争者的合法权益损害竞争者的合法权益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从危害后果上所表现出的一种特征。就整体而言,任何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竞争优势,相对于市场中的其他诚实竞争者而言都是不公平的,他人应得的商业利益无不因此受到损害。7、市场混同行为的法律特征:1市场混同行为涉及三方当事人。三方当事人分别是混同行为的实施者、被混同的经营者以及商品或服务的购买者。2被混同的客体是其他经营者商品或服务的特定标识。这里的商品或服务的特定标识,是指能够将不同的经营者加以区别的商品或服务的外在形式和表象。3以产生市场混同为目的。行为的目的是造成与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的混同,行为的后果是已经或者可能造成市场混同。8、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行为的构成要件(一)知名商品(二)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三)作相同或者近似的使用(四)造成误认(五)擅自使用9、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一、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1谎称有奖。2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3操纵有奖销售。4对有奖销售事项作不当告知。二、利用有奖销售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利用有奖销售手段推销质次价高商品的行为,往往表现为经营者在有奖销售过程中故意提高商品价格,借此推销低档次高价格的商品,或者是不符合质量标准的甚至是劣次品、失效变质品或冒牌货。三、最高奖金额超过5000元的抽奖式有奖销售10、商业秘密的法律特征(一)无形性商业秘密是一种信息,表现为非实物形态的智慧产品,区别于传统民法物权关系中的有形财产。商业秘密“无形”的特点,与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对象即“知识”是相同的,商业秘密本质上属于知识的范畴。(二)秘密性商业秘密是一种不为公众知悉、并由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秘密性是商业秘密最本质的特征,(三)价值性商业秘密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信息。商业秘密价值性或日财产性,表现为一种竞争优势和效益,能够为商业秘密所有人带来实际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四)独特性商业秘密的独特性实际上是指商业秘密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商业秘密的独特性避免了人们把普通的技术知识或者同行业共同拥有的营销理念、管理模式当做自己专有的信息。(五)时间性从法律保护的角度而言,商业秘密的时问性既区别于传统物权保护的永恒性,又区别于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定时间性。商业秘密的时间性源于自身特点:一方面因为秘密性或独特性随时有可能丧失,另一方面因这种秘密状态的存在方式,使商业秘密可能获得永久保护的法律地位(六)传授与转让的有限性实践中商业秘密一般通过所有人直接使用而实现其财产价值,传授与转让并不是主要方式。11、商誉的法律特征(一)抽象性(二)价值性商誉的财产性一方面源于经营者为了创造良好商誉,实际所付出的长期的艰苦努力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直接投入,如广告宣传等),使商誉的形成过程凝聚了价值;另一方面,良好的商誉可以为权利人带来超出一般经营者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三)相对不确定性商誉的形成既不决定于权利人的某一个具体的行为,也不决定于权利人的主观意志,而是依赖于权利人以外的社会公众的判断和评价。(四)依附性商誉作为一利,主观的认识和评价,其必须依附于主体而存在。(五)地域性12、商誉与商标商标是影响商誉之一种因素。对于经营者商誉的好坏,商标是最重要的评价依据之一,一般消赞者往往通过商标而形成对经营者的看法。侵犯商标权也会使商标权人的商誉受到损害,二者的区别是存在的,表现为:(1)商标是有形的,商誉是抽象的。(2)商标权具有法定性,商誉权不以法定方式而产生。(3)商标权的转让并不必然导致权利主体的消亡,而商誉权与此相反。13、商业诋毁的构成(一)主体为竞争关系中的经营者(二)客体的二重性(三)主观故意或过失在商业诋毁的主观要件中,应当包括故意和过失,前者如故意捏造或故意散布或故意捏造并散布等情形;后者如过失(疏忽大意或放任)散布的情形(四)客观方面商业诋毁行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侵权人实施了具体的贬低他人商誉的行为。一是权利人是否已经在该地区进行了与生产、销售相关的商业活动,二是公众是否已经意识到该商品或服务的存在,表现为公众的购买、消费等行为。14、非法垄断的主要类型(一)垄断协议(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三)经营者集中(四)行政垄断(五)公用企业垄断15、适用除外制度的范围和对象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范围与本国产业政策导向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1自然垄断行业自然垄断主要涉及公用事业领域,涉及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邮政、电讯、交通运输等行业。这些行业一般具有社会公益性、系统依赖性、投资规模性、政府管制性等特点。2金融行业银行业与保险业与社会稳定、经济安全密切相关,适当的垄断有助于维持金融秩序的稳定。3农业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存在着很大的自然风险,因此农业是需要被保护的弱质产业。4知识产权的正当行使5合理化的垄断协议对于垄断协议,各国反垄断法一般要列举适用除外的具体事项。16、垄断协议的特征(一)主体的多元性(二)主体的独立性(三)主体间意思的一致性(四)目的的排除、限制竞争性17、横向垄断协议的构成要件(一)主体要件横向垄断协议的主体是在生产或者销售过程中处于同一阶段的行为人;也就是说,行为的实施者是两个以上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二)主观要件横向垄断协议是当事人在主观方面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故意,即主体明知其行为会带来限制和排除竞争的后果,却希望或放任这种后果的发生。:/(三)客体要件横向垄断协议所侵害的客体为自由、公平的有效竞争秩序。(四)客观要件横向垄断协议的客观要件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者以口头、书面和其他方式来订立协议或实施其他共谋行为,并在实质上排除、限制竞争,具体表现为经营者固定价格、横向限制产量和销售量、分割销售市场、联合抵制、串通招投标等多种形式。18、横向垄断协议的主要形式(一)横向限制价格(二)横向限制产销量(三)横向分割市场(四)限制技术进步(五)联合抵制交易(六)串通招投标19、纵向价格垄断的消极作用在于:(1)它使价格固定,限制价格的信息传递和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2)它妨碍了销售方相互间的价格竞争,影响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的发挥;(3)它使消费者被迫接受被固定了的较高价格,损害消费者的利益。20、行业协会垄断的特征1主体复杂性。行业协会焦断主要以队会的名义通过决议等形式实施,垄断协议主要由多个经营者之问通过协议、合同等方式实施。2合意特殊性。行业协会决议,并不一定是成员意思完全一致的产物,而以多数成员的意思为准。3行为隐蔽性。行业协会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其垄断行为往往与其履行职能的行为结合在一起,导致其垄断形式多样化。4危害严重性。行业协会垄断的社会危害性远胜于经营者协议垄断。21、中小企业卡特尔具有如下特征:(1)中小企业卡特尔参加者为中小规模的生产经营者。(2)中小企业卡特尔参加者不能通过协议限制价格、限制竞争对手,但可以在卡特尔协议的成员之问消除过度竞争。(3)中小企业卡特尔能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率的提高。(4)中小企业卡特尔参加者地位平等,并有自由、加入或退出卡特尔的权利。2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构成要件(一)主体要件企业所具有的市场支配地位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首要构成要件。(二)行为要件“滥用”仅指行为人不恰当利用其优势地位而实施的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客观和外在的行为,既有针对同业竞争者所实施的滥用行为,也有针对交易相对人所实施的滥用行为。(三)损害要件违法者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必须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后果,即滥用行为所产生的损害须达到一定的度。23、行政性垄断的构成要件1主体要件行政性垄断的主体要件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性垄断的主体要件还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性垄断的主体要件不采机构性质这一形式性要求,而采是否行使了行政权力这一功能性要求。2行为要件行政性垄断作为一利,违法行为,必然欠缺了合法的行政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法律要求,滥用了行政权力。行为的违法性是行政性垄断行为要件的核心内容。3效果要件这里的效果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对市场竞争造成的实际影响。是否会产生排除或限制市场竞争的实际效果是反垄断法判定行政主体行为是否违法的基本依据。24、行政性垄断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1限定交易2地区封锁3强制经营者从事垄断行为4制定排除、限制竞争的行政法规。25、反垄断法执法机构的主要职权、职责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权。(2)授权执法的权力。(3)处罚权。(4)义务与惩戒。26、我国现行竞争法执行机构的不足1多头执法。2竞争法执行机构在整个立法体系中的层次很低。即便现在反垄断法已出台,但因为立法上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仍然显得犹豫不决,最终是否成立专门的反垄断执法机构,以及在何种层次上设立反垄断执法机构仍不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反垄断法的执行效果。3缺乏对竞争法执行机关组成人员及其条件的规定。27、我国的竞争法执法机构设置的完善1准确确守竞争法执法机构的地位。我国竞争法执法机构定位不准确。政府始终将自己的角色选定在“全知全能”上,政府角色定位上差异,将直接决定竞争法执行的效果。2分别设立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执法机构。现在即便出台了反垄断法,但由于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组成并未在立法中明确,仍然存在由原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执法机构继续行使反垄断执法职权的可能,造成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在执行上的交叉。不管最后的效果如何,二者在执行上存在的一些重大的差异,需要区别对待。反垄断法执行包括三个方面:(1)防止出现市场垄断结构。(2)防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3)防止各种协议限制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的执行大致也可以分三个层次:(1)盗用他人竞争优势。(2)通过“混淆”谋取他人竞争优势。(3)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得到竞争优势。28.反不正当竞争执行机构有哪些监督检查权?1询问权2调取证据权3检查财物权4搜查权29、自由竞争原则?答:自由竞争原则是指参与竞争活动的个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均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参与市场的竞争活动,并有权拒绝和抵制他人对竞争的限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正是因为千百万个市场主体的自由竞争才推动了技术上的创新和管理上的改善,最终导致高质量的产品和低廉的价格。没有自由的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进步。源于此,竞争主体在竞争活动中尊重竞争对手的意思表示,立法者在立法中保护竞争主体的意思表示不受侵犯,执法者对竞争活动中非法干预他人意思表不的行为予以纠正或制止,是各自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但是,实践表明,自由竞争具有否定自身的特性。不受约束的自由竞争必然导致垄断,垄断意味着取消竞争;同时,在自由竞争的口号下,企业还可能利用订立协议或者合并等手段来限制竞争。因此,当竞争实际上不再自由的时候,国家需要伸出强大的干预之手调整竞争秩序,恢复竞争的自由。竞争法上的自由竞争原则意味着国家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否定和制裁各种限制竞争的行为。30、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答:我国目前正处于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巾场经济转变的体制过渡期。随着市场领域的逐步扩展,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相伴而生的是大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它们不仅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城实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益,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危及市场竞争机制,而且还会败坏社会风气,滋生腐败,危害同家利益,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一、损害诚实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二、损害用户或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败坏商业道德四、损害国家利益31、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特征?答(一)调整范围上采取了综合调整的立法模式各国在反不正当竞争立法体例上有较大的差异,通常包括分立式、统一式和混合式等三种模式。(二)在规定多种救济方式的同时,侧重于行政执法机关的主动于预(三)集实体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于一体32、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中的两种表现形式?:欺骗性商业宣传行为与市场混淆行为,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相似性。注册商标、企业名称或姓名以及知名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和代表着商品的品质等各方面情况,由此也很容易吸引购买者的注意力,从而为相关商品做着无声的“广告宣传”。所以,从本质上看,市场混淆行为与欺骗性商业宣传行为都是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实情况的手段来欺骗购买者,致使其上当受骗以致购买或接受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的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但是,欺骗性商业宣传行为与市场混淆行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最突出的是,前者并不像后者那样冒充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并不侵犯特定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而是直接虚构或隐瞒商品的品质、成分、产地、制造方法、有效期等情况,通过在商品上、广告上和其他方法等多种形式而不局限于仅仅在商品上来宣传商品,由此误导购买者作出判断,实现其非法利润。33、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危害?: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不仅会损害竞争对手与消费者的利益,危害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而且对经营者自身也有害处。具体来说,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破坏了公平的竞争秩序,损害了同业竞争者的利益(二)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欺骗或误导了购买者,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三)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利益34、商业行贿与商业受贿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贿赂行为。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一)商业行贿与商业受贿的主体不同。商业受贿主体的范围比商业行贿主体的范围要宽,即商业行贿主体只能是经营者,而商业受贿主体除了经营者之外,还可以是非经营者。(二)商业行贿与商业受贿的目的不同。商业行贿的目的是惟一的,不管行贿者采用何种手段,行贿目的都是为了占领市场,最终获得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商业行贿是通过损害竞争对手、以“小利换大利”的方式谋取利益。而商业受贿并不损害竞争对手,也不直接支付小利。(三)商业行贿行为与商业受贿行为后果有所不同。商业行贿行为损害了竞争对手的利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追究行政责任或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35、财物贿赂与非财物贿赂财物贿赂与非财物贿赂的区别在于?:(一)两种贿赂的手段不同(二)两种贿赂对于受贿人的意义不同(三)法律对这两种贿赂的处理也有些差异36、卖方贿赂与买方贿赂:根据交易双方在交易项日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商业贿赂可分为卖方贿赂与买方贿赂。卖方贿赂是为了销售商品进行的贿赂,买方贿赂是为了购买商品而进行的贿赂。卖方贿赂与买方贿赂的主要区别在于:(一)卖方贿赂主要是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产物(二)买方贿赂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产物,准确地说,是商品短缺的产物37、回扣与一般商业贿赂的区别:回扣是商业贿赂的一种形式,因而具有般商业贿赂所共有的属性。但回扣又是一种比较独特的商业贿赂,田此,它与般商业贿赂有所区别:第一,回扣是商品价款的一部分,即人们常说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而用于一般商业贿赂的财物不是商品价款的一部分,而是商品价款以外的其他款物。第二,回扣是卖方给买方的;而一般商业贿赂的财物既有卖方给买方的,也有买方给卖方的;第三,回扣必须是在账外暗中给付的;而一般商业贿赂的财物既可以是账外给付,也可以是账内给付,既可以暗中给付,也可以公开给付。38、附赠的法律特征:第一,附赠是商品交易行为的从行为。第二,附赠的赠品是向不特定的交易相对人提供的。第三,附赠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附赠的具体形式,附赠可分为现金附赠和物品附赠。39、商业贿赂与贿赂罪:商业贿赂与贿赂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确认识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我们准确认定商业贿赂行为,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1商业贿赂与贿赂罪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两者的联系主要有3点:第一,贿赂罪多数发生在商品交易活动领域。商业贿赂是贿赂罪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果商业贿赂的数额较大或情节较为严重就构成贿赂罪。第二,不管是商业贿赂还是贿赂罪,行为人主观上都是出于直接故意,具有明确的动机与目的。第三,商业贿赂与贿赂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是国家法律所禁止的。2商业贿赂与贿赂罪的区别商业贿赂与贿赂罪毕竟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违法行为,因而也有区别。第一,行为领域与行为目的不同。商业贿赂发生在商品交易活动中,贿赂罪除存在于商品交易活动中外,还可能发生在选举、招工、招于、评职称、分房、升学、调动工作、迁移户口等行政管理领域和司法审判领域。商业贿赂的动机与目的比较单一,即主要是为了销售或购买商品,取得有利的交易条件和机会。而贿赂罪的动机却比较复杂,可能是为了得到上级的提升,或为了免受法律的制裁等等。第二,行为类型不同。商业贿赂的基本类型是商业行贿与商业受贿。其中商业行贿是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和打击的重点。贿赂罪主要有行贿罪、受贿罪和介绍贿赂罪3种类型,其中的受贿罪是刑事法律规范和打击的重点。第三,法定行为手段不同。商业贿赂的法定手段有财物手段和非财物手段两种。而贿赂罪的法定手段只有财物手段一种。第四,两者适用的法律规范及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商业贿赂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贿赂行为人承担的法律责任是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贿赂罪适用刑法,贿赂罪承担的是刑事责任。40、商业秘密的法律性质:商业秘密的法律性质,亦即商业秘密的权届关系,指的是商业秘密是不是一种财产权,是什么样的财产权。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立法、司法给予商业秘密保护的程度。目前,人们对商业秘密性质的认识,主要有这样4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商业秘密不是财产,不具有财产权性质。这种观点完全是以古罗马所有权理论作为根据,否认作为思想活动产物的商业秘密可以作为物权的标的物。第二种观点认为,商业秘密是一种依据专利权而产生的权利。其理由是:技术秘密往往是实施专利所必不可少的秘密方法或技术,它与专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种观点主张,商业秘密是一种著作权,应按保护版权的法律给予保护。第四种观点则主张,商业秘密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财产权,也即是知识产权,应得到法律充分有效的保护。41、常见的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的形式有:(一)经营者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1盗窃商业秘密2以利诱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3以胁迫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4以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42、商业诋毁行为有以下3个构成要件:(一)其行为主体必须是经营者(二)其行为的主观方面为故意,而不是过失(三)其行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或者对真实的事件采用不正当的说法,对竞争对手4的商誉进行诋毁、贬低,给其造成或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后果.43、商业诋毁行为的表现形式:现实生活中商业诋毁行为的表现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利用散发公开信、召开新闻发布会、刊登对比性广告、声明性广告等形式,制造、散布贬损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虚假事实。(2)在对外经营过程中,向业务客户及消费者散布虚假事实,以贬低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诋毁其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声誉(3)利用商品的说明书,吹嘘本产品质量上乘,贬低同业竞争对手生产销售的同类产品(4)唆使他人在公众中造谣并传播、散布竞争对手所售的商品质量有问题,使公众对该商品失去信赖,以便自己的同类产品取而代之(5)组织人员,以顾客或者消费者的名义,向有关经济监督管理部门作关于竞争对手产品质量低劣、服务质量差、侵害消费者权益等情况的虚假投诉,从而达到贬损其商业信誉的目的44、现实垄断的成因考察垄断的形成原因主要可区分为经济和政治法律两种因素:答:从经济因素考察,垄断的形成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特定情况下,由规模经济和产品特性所决定,垄断是最合理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垄断2对利润的追逐是大多数经济垄断的主要成因。45、从政治法律的因素考察,垄断的形成有以下几种情况:1.特别法规定的国家垄断。2.由知识产权法所确亢的权利垄断。3。由行政权力的滥用所造成的“行政性垄断”。46、以经济垄断的具体组织形式来划分,可将垄断分为:1短期价格协定这是垄断组织的最简单形式。2卡特尔这是垄断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是指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通过以协定的方式划分市场、规定商品产量、确定商品价格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而形成的垄断性联合。卡特尔的各成员企业在生产、销售、财务和法律上均保持自身的独立。份额卡特尔等。卡特尔的主要特征是比短期价格协定的内容更广,也较为稳定。3辛迪加这是指同一生产部门的企业,为统一采购原料和销售商品,通过订立协定,构成垄断性联合。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在生产和法律L仍保持独立,但在购销领域已失去独立地位,所有购销业务均由辛迪加的总办事机构统一办理。其特点是比卡特尔实行更多的集中,更具有稳定性。4托拉斯这是指生产同类商品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从生产到销售全面合并,构成垄断组织。原来的企业成为托拉斯的股东,按股权分配利润。托拉斯组织具有全部的联合公司或集团公司的功能,因此它是高级的垄断形式,具有相当的紧密性和稳定性。5康采思这是指不同部门的企业以实力最为雄厚的企业为核心结成的垄断联合,是一种更为高级也更为复杂的垄断组织47、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都以市场竞争关系为调整对象,故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同属竞争法的范畴。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宗旨是保障各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它是传统民事侵权法在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提升以后,向商事及公法领域的一种自然延伸。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同,反垄断法虽然也维护受害于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的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但反垄断法更关注公共利益,它着眼于对市场经济的制度供给自由公平的竞争秩序,它要在经济效率与经济民主诸价值中求得平衡。反垄断法的特点是具有政策性、灵活性和行政主导性,专门的反垄断执法机关不可或缺。48、反垄断法与知识产权法:反垄断法禁止对市场的独占和限制竞争行为,知识产权法却赋予权利人以专有权并禁止对权利人的损害,二者的价值目标好像是矛盾的。但知识产权法规定“权利垄断”并非目的,立法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智力成果垄断权的授与,诱使人们开展智力活动竞争,创造更多的智力成果,故知识产权法的终极价值仍然在于促进竞争,这与反垄断法是相同的,只不过知识产权法主要是运用私法的方法以个体权利保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表达对竞争价值的关注而反垄断法是以公法的方法介入和调整存在于私法领域的竞争关系。“没有合法的垄断,就不会有足够的信息产生;有了合法的垄断,义不会有太多的信息被使用”,山由此决定了反垄断法和知识产权法的对立统一关系。由于知识产权本身是一种垄断权,反垄断法对知识产权的处理大体上是承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垄断地位,但对权利人不适当地扩张垄断权的范围,或凭借合法垄断进一步谋求非法垄断或优势竞争地位的行为,以及不为行使权利所必须的限制的竞争行为确认为非法。49、反垄断法的适用具有如下特征:(1)反垄断法的执行者包括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甚至某些个人(如经济部长等)也具有独立的职权(2)相应而言,反垄断法的执法程序有行政执法程序和司法程序之别。(3)反垄断法的执法对象是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组织和个人(4)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具有可变性,其适用除外制度具有重要意义。(5)反垄断法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类,具有全面性。50、滥用经济优势行为的特征:作为反垄断法首要的规制对象,滥用经济优势行为的特征有:(一)滥用经济优势行为是单个企业实施的行为(二)滥用经济优势行为是具有经济优势地位的企业实施的行为,滥用经济优势行为规制体现了反对以强凌弱的法律思想。(三)滥用经济优势行为是具有经济优势地位的企业实施的不当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滥用经济行为规制体现了“权利不得滥用”的法律思想。(四)滥用经济优势行为是具有经济优势地位的企业实施的应受反垄断法制裁的行为51、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特征?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是反垄断法上重要的规制对象,它区别于滥用经济优势地位的行为,也区别于企业合并行为。其特征如下:(1)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共同实施的行为,即是多个主体的“联合行为”;而滥用经济优势行为是特定主体独立实施的行为。(2)联合限制竞争行为的参与者保持独立的人格,其实施联合行为的目的是“协调”彼此的行为,既不会产生新的市场主体.(3)联合限制竞争行为是具有限制竞争的目的或效果的行为。并不是所有的企业联合行为都受到反垄断法的规制。在某些场合,企业联合行为有益于整体经济与公共利益。(4)联合限制竞争行为规制的法律价值在于合同自由与贸易自由的衡平,实质在于对当事人之间的合同进行干涉52、横向限制竞争行为的主要形式及其规制?答:(一)价格联合行为(二)分割市场(三)限制生产行为(四)联合抵制行为(五)串通投标行为(六)其他横向限制竞争行为。53、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5个特征?(一)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主体是具有纵向关系的企业(二)纵向限制竞争行为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参与实施的(三)纵向限制竞争行为对市场竞争的损害具有双重性;(四)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实施手段主要是协议;(五)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具有复杂性。54、纵向合并与竞争对竞争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妨碍市场现有的竞争2提高进入市场障碍3价格歧视55、竞争的消极作用:1竞争的结果会导致垄断的出现2竞争在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以一定的损失为代价3竞争不可避免的导致贫富悬殊,甚至两极分化4竞争会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56、反不正当竞争执行机构的监督检查权?答:(一)询问权(二)调取证据权(三)检查财物权(四)搜查权57、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性质和职权?第一,行政权,即行使行政权的行政机关的功能。第二,准立法权,即享有国会授权的制定与法律具有同等效力的行政规则和命令的权力。第三,准司法权,即对具体的违法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权力,即行政裁判权。58、行政垄断的特点1其主体是除国务院之外的国家各级各类行政机关2是一种政府行为,而不是一种市场行为3其动机与墓地比较复杂,经济性垄断的动机和墓地比较单纯4它比经济性垄断的危害要大59、虚假广告宣传行为的构成要件1主体:虚假广告宣传行为的主体包括广告主和广告经营者2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或者过失3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必须是利用了广告,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等作了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或者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了虚假广告。60、纵向合并对竞争产生的不利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妨碍市场现有的竞争2提高进入市场障碍3价格歧视61、商业行贿与商业受贿的主要区别1主体不同:商业行贿的主体是经营者,非经营者不能成为商业行贿的主体商业受贿的主体除了经营者,还可以是非经营者2目的不同:行贿的目的是为了占领市场,最终获得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受贿的目的是双重的,有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有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之外的其它利益3后果不同:行贿是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追究行政责任或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受贿不是由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调整,而是根据其他行为规范如行政法律、党纪,政纪等,并且处理机关不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应是其他行政机关62、行政性垄断的社会危害性1助长了社会的寻租活动2滋生了社会分配不公3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63、竞争的积极作用1竞争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竞争促进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合理流动并优化配置3竞争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64、滥用经济优势行为的特征1是单个企业实施的行为2是具有经济优势地位的企业实施的行为3是具有经济优势地位的企业实施的不当行为4是具有经济优势地位的企业实施的应手反垄断法制裁的行为65、自由竞争原则的内容1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竞争市场2自由选择竞争范围3自由选择竞争手段4自由从事交易活动66、商业诋毁行为的构成要件1其行为主体必须是经营者2其行为的主观方面为故意,而不是过失3其行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散步虚伪事实或者对真实的事件采用不正当的说法,对竞争对手的商誉进行诋毁、贬低,给其在城或可能造成一定的损害后果67、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特征1调整范围上采取了综合调整的立法模式2在规定多种救济方式的同时,侧重于行政执法机关的主动干预3集实体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于一体68、公共利益原则的内容1在立法目的上,公共利益原则意味着竞争法不仅仅处理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维护竞争者的正当利益,还应该考虑广泛的利益关系2在适用范围上,公共利益原则意味着竞争法不能适用于特定的领域3在适用技术上,公共利益原则可以成为衡量合法性的标准之一69、市场混淆行为的特征1必然涉及三方当事人2被混淆的客体是其他经营者商品或服务的特定标示3行为的目的是造成与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的混淆,行为的后果是已经或者可能造成市场混淆。70、商誉名誉的区别?(1)权利主体不同(2)评价标准不同(3)权利性质不同(4)权利实现方式不同71、垄断行为的具体制裁措施?(1)约束性制裁(2)惩罚性制裁(3)赔偿性责任72、竞争的主要类型:(一)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二)部门内竞争和部门之间竞争(三)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四)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五)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73、社会公共利益原则的内容:1、在立法目的上公共利益原则意味着竞争法不仅仅处理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维护竞争者的正当权益,还应该考虑广泛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2、在适用范围上,公共利益原则意味着竞争法不能适用于特定的经济领域;3、在适用技术上,公共利益原则可以成为衡量合法性标准之一。74、竞争法与行政法的关系把握竞争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应当注意以下四点:(1)竞争法所调整的竞争管理关系体现了行政管理的性质。(2)违反竞争法的主要责任形式是行政责任。(3)竞争法的有效实施有赖于行政机关的参与,没有行政机关的参与,竞争法的有效实施是不可能的。(4)竞争法具有限制行政权的功能。75、不正当竞争之种类(1)假冒混淆商品的行为。(2)假冒混淆营业的行为。(3)虚假原产地表示行为。(4)引起误认的商品生产地表示行为。(5)虚假宣传行为。(6)诋毁他人的行为。76、强制许可原则又称为非自愿许可原则,该原则是指某一项专利未能于特定时期内在该国国内得到实施或“使用”,那么,任何有利益关系的当事人均有权从某一行政主管机关得到该项专利的实施许可。77、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不同:保护的对象有所差别法律的调整方法有所不同规制标准有所差异适用范围所遵循的原则有所不同。78、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足1,综合调整的立法模式日益显露出其局限性。2,对实践中出现的、法律未曾列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有效打击。3,现行法律有关规定存在疏漏和不足。4,行政强制手段难以适应竞争执法需要。5,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体系存在相当程度的冲突,干扰了法律的实施效果。79、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不正当竞争行为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不正当竞争行为由经营者所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市场竞争为目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竞争者的合法权益。80、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一、损害诚实经营者权益1侵犯诚实经营者的合法权利。欺骗性交易行为往往直接导致对其他经营者的侵权。2合法经营者蒙受巨大损失。(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泛滥,必然导致合法的经营者失去其应得的市场份额、客户和利润大量流失。(2)被侵权或被假冒的经营者为了寻求救济、减少损失,还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承担一系列间接损失。二、损害购买者的正当权益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购买者包括用户或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受法律明文保护的权利。不正当竞争行为就总体而言是直接或间接、全部或部分地侵犯了上述权利,具体表现则不尽相同。其中的欺骗性交易行为因为其欺骗对象就是购买者,因此对购买者权益的损害最为直接和明显。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败坏商业道德1破坏了正常的竞争机制。2滋生腐败,败坏商业道德。四、损害国家利益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国家利益的损害,不仅是指从整体上破坏一国的社会经济秩序、阻碍生产力发展,还包括不正当竞争行为对特定国家商品信誉的破坏、对投资环境的败坏,等等。另一方面,以国内市场来说,一段时期里,侵犯他人工业产权(如假冒国外知名商标、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等行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大量存在,且制止得不够得力,致使一些外商对中国的投资环境和贸易环境顾虑重重,严重影响了我国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81、虚假广告宣传行为的构成要件虚假广告宣传行为的主体,虚假广告宣传行为的主观方面,虚假广告宣传行为的客观方面。82、有奖销售的消极影响:1有奖销售产生不良的市场导向,危及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2,有奖销售促使市场竞争畸形激烈,可能强化阻碍市场竞争的障碍。3有奖销售容易欺骗或者误导消费者,易于损害消费者权益。83、商业贿赂的构成:行为主体;行为人的主观方面;行为侵害的客体;客观方面。84、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85、佣金的法律特征佣金的法律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佣金支付关系发生在经营者与中间人之间。佣金只能是买方或卖方向中间人支付,如果中间人向买方或卖方支付费用,则可能构成回扣。(2)中间人具有合法的中介资格。根据我国暂行规定,中间人必须具有从事中介业务活动的经营资格,如果不具有相关从业资格而进行该项服务的,其收入所得不属于合法佣金,对于向不合法的中间人支付佣金的经营者,则可能构成商业贿赂行为。(3)佣金的支付方式必须是公开的,并且在账目上反映为营业收入的抵减项目。这一特征与折扣相同,如果支付方式是“账外暗中”,即使中间人具有合法资格,其行为仍可能构成商业贿赂。(4)佣金是合法的劳务报酬。86、商业秘密的法律性质:商业秘密的财产权性质;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性质。87、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方式非法获取他人的商业秘密非法批露他人的商业秘密非法使用他人的商业秘密违反竞业限制协议88、商誉与名誉两者的区别表现在以下方面:(1)权利主体不同。(2)评价标准不同。(3)权利性质不同。(4)权利实现方式不同。89、商业诋毁行为与一般民事侵权行为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一)主体为竞争关系中的经营者(二)客体的二重性(三)主管故意或过失(四)客观方面90、反垄断法的特点(一)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二)法垄断法的经济法属性(三)反垄断法执行的特殊性(四)反垄断法责任形式的特殊性91、垄断行为的具体制裁措施:1、约束性制裁2、惩罚性制裁3、赔偿性制裁。92、垄断协议的特征:1、主体的多元性2、主体的独立性3、主体间意思的一致性4、目的的排除、限制竞争性93、垄断协议与经营者集中的关系1参与主体不同。2当事双方内部关系不同。3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4所受的法律规制不同。94、纵向垄断协议的构成要件1主体要件。2主观要件。3、客体要件4、客观要件。95、行业协会垄断的特征:1、主体复杂性2合意特殊性3、行为隐蔽性4、危害严重性。96、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主要特征(一)主体数量的特殊性;(二)主体地位的支配性;(三)行为的反竞争性;(四)行为的违法性。97、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与垄断协议的区别:1、主体数量不同2、主体规模不同3、主体意图不同4、表现形式不同5、法律规制不同。98、确立广告一般准则有哪三方面?第一方面是针对广告的内容,即广告内容要做到真是、合法、准确和清晰。1、广告应该以事实为依据。2、广告中关于商品和服务的承诺,应当保证兑现。3、广告应当客观的介绍商品和服务,在宣传其有点的同时,也不讳言缺点何不足,切忌夸大失真、美化过度。第二方面是针对广告的形式。为了规范广告形式,使其对公众传递准确的而不是模糊、虚假的信息,法律确立了广告形式的一般准则。第三方面是针对广告活动的程序。要给根据相关的法规规定还要做到:广告主自行或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应按规定提供真实、合法、有效地证明文件。99、虚假广告宣传行为的构成要素1、虚假广告宣传行为的主体。虚假广告宣传行为的主题包括广告主和广告经营者。2、虚假广告宣传的主体方面。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或者过失。3、虚假广告宣传的客观方面。客观方面表现不为行为人必须是利用了广告,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了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或者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了虚假广告。100、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的危害1、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破坏了公平的竞争秩序,损害了同业竞争着的利益。公平竞争原则是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各竞争主体在地位平等、机会平等、公平交易的前提下进行角逐。2、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欺骗或误导了购买者,损害了消费这的权益。诚实信用原则是商品交易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用法律形式确认的道德规范。3、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利益。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本来就是社会不良风气、部分经营者道德堕落在经济领域中的一种体现。101、商业行贿与商业受贿商业行贿是指经营者为了销售后购买商品,违反规定向交易定向交易相对人或其他其他人员给付财务或其他利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商业受贿是指经营者或其内部人员、代理人以及有关国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索取或接受他人财务或其他利益,为他人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商业行贿与商业受贿是商业贿赂两个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商业行贿就没有商业受贿,反之没有商业受贿,商业行贿与也就失去了依托。但是,在实际中,商业行贿与商业受贿又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行为,不仅行为主体范围,行为目的的不同,而且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有区别。反不正当竞争法就只是商业行贿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了处罚规定,而对商业受贿行为却没有规定。102、纵向和并与竞争的不利影响?答:1、妨碍市场现有的经济。不管参与这种合并的企业是否对未参与合并的企业有一施加限制竞争的影响,合并都可能将这些企业置于不利的竞争地位。2、提高进入市场障碍纵向和并发生后潜在进入市场的企业不仅需要考虑其他竞争者的经济实力,而且还得考虑和竞争者联手的处于另一个生产阶段企业的经济实力,从而得扩大进入市场所必要的投资。3、价格歧视。纵向和并发生后,即使对未参与合并的企业没有完全关闭市场,但是,合并企业见的原材料购买价格后产品销售价格与未参与合并的企业间交易价格也是不相同的,从而就会产生歧视价格条件。103、行政性垄断的特点1、行政性垄断的主体是除国务院之外的国家各类行政机关2、行政性垄断是一种政府行为,而不是一种市场行为3、行政垄断的动机与目的比较复杂,经济性垄断的动机和目的比较单纯4、行政性垄断比经济性垄断的危害要大104、反不正当竞争执行机构的监督检查权答:1、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7条第1款规定“按照规定程序询问被检查的经营者、利害关系人、证明人,并要求提供证明材料或者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其它资料”。2、调取证据权。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7条第2款规定“查询、复制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协议、账册、单据、文件、记录、业务函电和其他资料。”这属于调取证据权的范畴,以提取书证或有关材料。3、检查财务权。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7条第3款规定“检查与本法第5条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务,必要时可以责令被检查的经营者说明该商品的来源和数量,暂停销售,听候检查,不得转移,隐匿、销毁财务”。4、搜查权。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并未规定行政执法机关享有搜查权。在我国,能否进入当事人经营场所和住所收集证据,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105、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一般原则:(1)效果原则(2)经济实体原则(3)后果地原则和履行地原则。106反垄断法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滥用权力实施以下行为:对外地商品设定歧视性收费项目、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或者对外地商品采取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歧视性技术措施,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采取专门针对外地商品的行政许可,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设置关卡或者采5取其他手段,阻碍外地商品进入或者本地商品运出;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的其他行为。107申报文件与内容1申报书2集中对相关市场竞争状况影响的说明3集中协议4参与集中的经营者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会计年度财务会计报告5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108垄断行为认定的两大原则及二者区别答:垄断行为认定的两大原则是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原则。一、本身违法原则本身违法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企业的某些特定行为,不管事实上是否已经产生限制竞争的后果,均被视为非法垄断。通常适用于横向价格固定、横向市场划分、联合抵制、转售价格维持、搭售或捆绑销售等案件。二、合理原则合理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企业的某种状态或竞争行为,虽然存在可能限制竞争的事实,但基于其他合理因素考虑并不被视为非法垄断。其主要适用于企业合并、纵向市场划分、垄断高价、掠夺性定价等行为。三、两大原则区别运用本身违法原则明确、简便,案件处理结果比较严厉和僵化。合理原则适用比较模糊和不确定,案件处理结果比较灵活、宽松。109、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不足和问题?反不正当竞争法日前比较突小的不足和问题是:1综合调整的立法模式口益显露出其局限性。2对实践中出现的、法律未曾列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有效打击3现行法律有关规定存在疏漏和不足。4行政强制手段难以适应竞争执法需要。5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体系存在相当程度的冲突,干扰了法律的实施效果。110、我国反垄断法第18条对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条件作了哪些规定?,主要包括1.经营者的市场份额2纵向控制能力3财力和技术条件4竞争者的依赖程度5进入障碍等条件.论述1、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是保护公平竞争的两个重要法律,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保障和促进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1保护的对象有所差别。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案件中多存在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者所侵害的特定的当事人,前者侧重于保护受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当事人,后者侧重于维护自由竞争、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市场竞争机制。2法律的调整方法有所不同。反不正当竞争法也采用了一些公权的干预方法,反垄断法一般要设立地位独特的执法机构并赋予其强制性的禁止、许可、罚款甚至强行解散或者分拆企业等公权力,其调整方法体现了十分突出的主动干预色彩。3规制标准有所差异。反不正当竞争法其规制的标准正是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反垄断法其规制的标准关涉非道德判断的经济、统计等技术因素。4适用范围所遵循的原则有所不同。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毕竟是构成竞争法的两大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不少相同或联系之处。1二者拥有相近的立法宗旨。都旨在维护和营造公平的竞争秩序,确保竞争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保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2二者的调整范围存在重叠或交叉。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都着眼于对市场竞争中的社会冲突加以强调和规范,市场竞争关系是它们共同关注的调整范围。3二者在法律渊源上也具有紧密的联系。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危害一、损害诚实经营者权益不正当竞争者为了牟取商业利益,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获取交易机会、占有更多的市场,必然首先损害其他诚实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这具体表现为:1侵犯诚实经营者的合法权利。欺骗性交易行为往往直接导致对其他经营者的侵权。2合法经营者蒙受巨大拟失。(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泛滥,必然导致合法的经营者失去其应褂的市场份额、客户和利润大量流失。(2)被侵权或被假冒的经营者为了寻求救济、减少损失,还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承担一系列间接损失。二、损害购买者的正当权益不正当竞争行为就总体而言是直接或间接、全部或部分地侵犯了上述权利,具体表现则不尽相同。其中的欺骗性交易行为因为其欺骗对象就是购买者,因此对购买者权益的损害最为直接和明显。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败坏商业道德1破坏了正常的竞争机制。2滋生腐败,败坏商业道德。四、损害国家利益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国家利益的损害,不仅是指从整体上破坏一国的社会经济秩序、阻碍生产力发展,还包括不正当竞争行为对特定国家商品信誉的破坏、对投资环境的败坏,等等。3、试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市场混同行为:第一、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一、对商标的法律保护概况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就颁布了商标法,专章规定了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法律保护,开始系统地对商标等工业产权进行管理。此外,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还修改并发布了商标法实施细则。从而在立法上确立了“假冒注册商标不正当竞争行为”,正式开辟了从竞争法的角度保护经营者有关商标权益的法律实践。二、假冒注册商标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即假冒注册商标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行为。三、在法律适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假冒注册商标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具体形态(二)关于对未注册商标的“假冒”(三)关于法律竞合四、有关立法的完善第二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的行为一、有关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的法律概况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都是商品的外部标志,但又具有各自的内涵和功能。商品名称是指称呼同一种商品的语言标记,能够区别不同种类的商品。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可分为商品通用名称、包装、装潢和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两类。加强对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仿冒行为的打击,关系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也涉及对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事关重大。二、仿冒知名商品特有名称、包装、装潢行为的构成要件(一)知名商品(二)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三)作相同或者近似的使用(四)造成误认(五)擅自使用三、立法的完善第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的行为一、有关企业名称和姓名的法律规定企业名称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文字符号。企业名称在企业申请登记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定并登记注册后,在规定范围内享有专用权,具有排他性。姓名是一个公民区别于其他公民的文字符号。二、擅自使用他人企业名称或姓名行为的构成要件1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2擅自使用。3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3、商业贿赂的构成(一)行为主体商业贿赂行为的主体因商业行贿与商业受贿而有所不同。在商业行贿方面,主体是特殊主体即经营者。在商业受贿方面,主体的范围是不特定的,因为提供交易机会和条件的并非只有经营者,国家工作人员及其关系人往往更容易实现这种目的。(二)行为人的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过失不构成商业贿赂行为。在商业贿赂行为中,行贿人的目的是特定的,即获得商业利益,而受贿人的目的可以是商业利益,也可以是与商业利益无关的其他不正当利益。(三)行为侵害的客体行为侵害的客体可能是多重的。当受贿人是一般经营者及其代理人时,侵害的客体是其他经营者的利益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当受贿人是国家机关或者国家公务员时,除经营者利益和市场秩序外,还侵害了国家廉政制度。(四)客观方面行为的客观方面体现为商业贿赂的各种表现形式。在商业行贿方面。表现为给付单位或个人财物或者其他不正当利益;在商业受贿方面。表现为收取了经营者的财物或者其他不正当利益,并为经营者直接提供了经营利益或不公平的交易机会。4、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方式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从行为主体来看,主要表现为内部人(雇员)侵害、保密义务人侵害以及第三人侵害,从行为方式来看,主要表现为秘密窃取、利益诱骗、强取豪夺、非法披露和非法使用等。根据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方式。(一)非法获取他人的商业秘密非法获取的手段包括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二)非法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非法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并不一定以非法状取为前提,包括以下情形:(1)非法获取人披露。(2)合法取得人披露。(3)第三人故意披露。(三)非法使用他人商业秘密非法使用不仅指自己使用,也包括非法转让即允许他人使用。这种方式的侵害同样包括三种情形:(1)非法获取商业秘密人自己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2)商业秘密的合法持有人未经权利人同意,擅自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3)与第三人故意非法披露行为相似,如果非法获取人将秘密转让给第三人,第三人明知或应知商业秘密的来源违法仍然予以受让并使用的,将构成非法使用他人商业秘密行为。(四)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竞业限制又称为竞业禁止、竞业避让、不竞争。所谓竞业限制协议是指雇主与雇员签订的,禁止雇员在其任职期间和离职后一段时间内,利用任职期间所掌握的雇主的商业秘密从事与雇主竞争的业务。5、反垄断法的特点(一)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是反垄断法的鲜明特征。这种不确定性基于以下因素:(1)反垄断法价值目标的特殊性。(2)反垄断法规范对象的不确定性(3)确认垄断行为的原则具有不确定性。(4)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对反垄断法确定性的影响。(5)国家产业政策对反垄断法不确定性的影响。反垄断法的不确定性表现在立法上即是不得不包含大量原则性、抽象性的法律条款和术语。(二)反垄断法的经济法属性作为兼具公法和私法性质的第三法域,经济法突破了传统公法、私法二元结构划分。反垄断法不能简单归入公法或私法,而属于兼具公法、私法的经济法范畴。(三)反垄断法执行的特殊性反垄断法的实施有特殊的制度安排。反垄断法执行机构被视为具有准立法权和准司法权的性质和地位。反垄断诉讼的途径主要由上述专门的执行机构发动,但也不排斥私人提起诉讼。(四)反垄断法责任形式的特殊性6、垄断协议与经营者集中的关系垄断协议与经营者集中都能达到减少企业之问竞争的目的,进而确保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之目标。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参与主体不同。经营者集中的主体主要为企业,而垄断协议的主体除企业之外,还有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以及自然人等非企业形式的市场主体。2当事双方内部关系不同。实施垄断协议的企业虽然有着协调一致的协议或行为,但其仍然是相互独立的经济实体,其内部仍然存在着某种形式的竞争关系:而参与集中的企业可通过合并由相互独立的主体变成为一个实体。3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垄断协议通常只是为了某个阶段的共同利益在有限的时间内存续;而经营者集中的持续时间较长,特别是经营者合并为永久性的。4所受的法律规制不同。法律原则上不禁止企业合并,只是对可能影响公平竞争的大企业之问的合并予以审查,并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允许合并;针对垄断协议,法律原则上禁止,只是针对例外情况予以豁免。7、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1经营者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对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无疑具有主要的决定作用。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在相关市场上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该企业就很容易被认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2经营者的纵向控制能力。即经营者控制下游市场销售市场的能力和上游。市场原材料采购市场的能力。任何经营者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上下游的配合,上游必须提供原料,下游必须保证销售。3经营者的财力和技术条件。经营者的财力越强或拥有的融资能力越强,其竞争力越强,就越能维持和扩大其市场地位。经营者的技术条件越好,则其竞争力必然强,支配市场的能力就越强。4竞争者的依赖程度。竞争者在交易中对处于强势地位的经营者的依赖程度越高,则该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可能性越大。5竞争者的进入障碍。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是判断企业市场支配地位的重要标志,其作用甚至不亚于市场份额。新的竞争者进入某一市场的障碍越大,企业对特定市场的支配能力就越强。8、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主要特征(一)主体数量的特殊性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可以由单个经营者实施,也可由多个经营者共同实施,此类垄断行为以单独行为为必要要件,以共同行为为任意要件:(二)主体地位的支配性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主体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必要条件,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实施的同样行为,很难对市场竞争秩序产生较大的损害,一般不受反垄断法规制。(三)行为的反竞争性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正当利用其支配地位,损寄竞争秩序的行为。(四)行为的违法性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不仅与“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民法的基本原则相背离,而且因侵害市场中其他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而违反反垄断法,具有明显的违法性,应受反垄断法制裁。9、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主要表现形式(一)高卖低买高卖低买是指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以超高价格销售商品或以超低价格购买商品的行为。(二)掠夺性定价掠夺性定价是指支配企业凭借市场支配地位,以排挤、损害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或者采取回扣、补贴、赠送等手段变相降价,使商品市场销售价低于商品成本的行为。(三)拒绝交易拒绝交易(又称抵制行为),即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拒绝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四)强迫交易强迫交易是指占据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采取胁迫或其他不正当的手段迫使其他企业作出不真实的意思表示与其进行交易,或者迫使企业从事限制竞争的行为。强迫交易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强制他人与自己从事交易。2强制他人不与自己的竞争对手进行交易。3强制安排他人之间的交易。(五)搭售搭售,又称为捆绑销售,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向商品购买者或服务的接受者强行搭配销售购买方不需要或不愿要的另一种商品或服务的行为。(六)差别待遇差别待遇(也称歧视待遇)是指支配企业凭借市场支配地位,在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时,对条件相同的不同交易对象在交易价格或其他交易条件上实行各异的待遇。10、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与垄断协议的区别垄断协议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同属于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都具有妨碍和排斥竞争的效果。二者主要区别如下:1主体数量不同。垄断协议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才能形成,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既可由一方当班人形成,也可由多方当事人形成。2主体规模不同。要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企业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经济优势,中小企业不可能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而对于垄断协议而盲,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有可能实施。3主观意图不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一种客观存在,无须证明事先存在意图,而垄断协议需要存在共谋的意图或限制、排斥竞争的后果。4表现形式不同。垄断协议表现为各种明示或暗示的合同、协议、决议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高卖低买、掠夺性定价、拒绝交易、强迫交易、搭售、差别待遇等。5法律规制不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一般为法律所禁止,只有存在合理的抗辩,才能免责;对于垄断协议比较宽松,存在豁免适用的情形,也有适用合理原则的情形,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合法,且法律对于垄断协议(特别是纵向垄断协议)的规制的总体趋势是越来越宽松。11、试论我国反垄断法中规定的对经营者集中行为的审查制度:反垄断执法机关对经营者集中的审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审查为初步审查,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进行初步审查的期限为30日,第二个阶段的审查可称为实质性审查。这一阶段的审查期限一般为90日,第二阶段的审查期限可以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60日。延长审查期限的情形有三种。(1)经营者同意延长审查期限的。一般来讲,反垄断执法机关的审查时问越长,对参与集中的经营者来说就越不利。(2)经营者提交的文件、资料不准确,需要进一步核实的。真实、准确的申报文件、资料是反垄断机关作出科学审查决定的重要基础。(3)经营者申报后有关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我国规制经营者集中的主要标准应该是“排除、限制竞争效果”。反垄断法规定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其对市场的控制力;(2)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3)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4)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有关经营者的影响;(5)经营者集中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6)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为应当考虑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其他因素。另外,根据反垄断法第31条的规定,对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或者以其他方式参与经营者集中,涉及国家安全的,除应对经营者集中进行反垄断审查外,还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国家安全审查。12、我国行政性垄断的成因与危害(一)行政性垄断的成因1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与现行财政分配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协同作用”。2推动经济转型所必需的强政府与政府失灵风险加剧之间的“二律背反”。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要求政府力量最大限度地退出市场;另一方面,针对中国政府在经济、社会事务中的实际地位和影响力,经济转型必须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加以推动,维持一个强大的政府有利于顺利实现转型。3现代政府功能的复杂性与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上的困难。尽管现代社会实践表明,市场经济较之计划经济更能够解放生产力,更能够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但是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在其中发挥作用,政府和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适当手段。4规制制度缺失与文化、社会观念等其他因素的潜在影响。就制度因素而言,中国行政性垄断泛滥的直接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规制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所致。而行政性垄断规制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又与行政性垄断规制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密切相关。13、行政性垄断的危害1行政性垄断妨碍了市场发育和市场体系的建立。行政性壁垒限制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造成了市场的分割,扭曲了市场价格,保护了落后,并妨碍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法律、法规建设等所要实现的经济转型目标背道而驰的。2行政性垄断恶化了市场环境、压缩了市场机制作用的空间。行政性垄断不仅妨碍了市场体系的建设,还恶化了市场环境、压缩了市场机制作用的空间。3行政性垄断损害微观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行政性垄断不仅在宏观经济上造成不良影响,还直接损害了微观主体的合法权益。首先是消费者的利益。其次是其他经营者的利益。4行政性垄断侵害了国家行政管理和经济调节秩序并滋生腐败。行政性垄断除对市场产生不良影响外,作为一种滥用公权力的违法行为,行政性垄断还侵害了国家行政管理和经济调节等公法秩序并容易滋生腐败和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当配置。14、竞争法的基本原则?答:竞争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竞争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具有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的根本准则,并规定于或寓于竞争法律之中。一、自由竞争原则。自由竞争原则是指参与竞争活动的个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均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参与市场的竞争活动,并有权拒绝和抵制他人对竞争的限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活力的源泉。正是因为千百万个市场主体的自由竞争才推动了技术上的创新和管理上的改善,最终导致高质量的产品和低廉的价格。没有自由的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进步。源于此,竞争主体在竞争活动中尊重竞争对手的意思表示,立法者在立法中保护竞争主体的意思表示不受侵犯,执法者对竞争活动中非法干预他人意思表不的行为予以纠正或制止,是各自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但是,实践表明,自由竞争具有否定自身的特性。不受约束的自由竞争必然导致垄断,垄断意味着取消竞争;同时,在自由竞争的口号下,企业还可能利用订立协议或者合并等手段来限制竞争。因此,当竞争实际上不再自由的时候,国家需要伸出强大的干预之手调整竞争秩序,恢复竞争的自由。竞争法上的自由竞争原则意味着国家鼓励和保护自由竞争,否定和制裁各种限制竞争的行为。不过,竞争法的自由竞争原则所保护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有以下几点:第一,我们所说的自由竞争必须符合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是法律范围内的自由。第二,这里的自由不是单个市场主体的任意行事,而是着眼于一般市场主体的6自由,目的是维护绝大多数市场主体共享的自由秩序。第三,为了实现绝大多数市场主体的竞争自由,需要对个别主体的竞争行为进行干预,对他们的限制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实施必要的制裁,即为了自由而干预,这里体现着突出的辩证法思想。第四,随着竞争理论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赞同在维护市场总体自由竞争格局的前提下,在个别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对竞争进行限制,防止浪费资源、损伤经济发展后劲的过度竞争。二、公平竞争原则。公平与平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平等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平等,也就没公平可言。但这并不是说,地位平等了,公平就随之实现了。公平原则与平等原则是有区别的。平等原则侧重于保护竞争对手之间的法律地位的平等,即侧重于形式公平。公平原则虽然也注重形式平等,但更重视保障经济实力强弱不同的竞争对手之间及个体与社会之间利益分配的平衡,即实质公平。公平原则作为竞争法的基本原则,其内容主要有:第一,竞争机会公平。第二,适用法律公平。法律应该对竞争主体一视同仁不应该有所偏向,这是市场体制的内在要求。三、公共利益原则。公共利益原则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立法目的上,公共利益原则意味着竞争法不仅仅处理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维护竞争者的正当权益,还应该考虑广泛的利益关系。第二,在适用范围上,公共利益原则意味着竞争法不能适用于特定的领域。竞争不是万能的,自由竞争并不总能带来效益。第三,在适用技术上,公共利益原则可以成为衡量合法性的标准之一。15、竞争法的作用?答:经济法的作用在于确立社会经济秩序,激励市场主体的良性行为以及保护各主体的权利。竞争法也不例外。竞争对于现代社会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丧失竞争的社会将会是一个死气沉沉而无活力的社会,在经济领域缺乏竞争将导致技术创新的缺乏和经济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运行。竞争法之所以成为“经济宪法”,就在于它在促进良性、有效竞争及促进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方面起着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一、规范市场秩序。在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被称为“经济人”,他们在行为中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他们行为的最主要动因。在我国目前的竞争法中,为形成良性的市场秩序,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的:(一)竞争法对正当竞争行为和反竞争行为进行严格的区分,确立了反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二)竞争法对反竞争行为规定广严格的法律责任(三)竞争法通过赋予执法机关以较强的监督检查权,强化了对反竞争行为的执法力度,从而减少了潜在违法者违法行为的发生,促进了市场秩序的形成二、促进有效竞争。经济法除了有对不良行为的规制和禁止的功能外,还应有对良好行为的激励功能。在制度设计时,立法者应该对这两者的功能有一个合理的协调,如果只有规制而无激励,则市场主体的动力将会不足,而如果只有激励而无规制,则虽然市场主体有较强的动力,但会导致市场无序,影响良好社会经济秩序的形成。竞争法作为经济法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规制功能和激励功能进行合理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竞争法促进有效竞争的功能。竞争法对有效竞争的激励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通过对反竞争行为的有效规制而实现激励(二)通过对竞争者合法权利的有效配骨和保护而实现激励三、保护消费者权益市场体制下,良性竞争的开展将导致最优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最低廉的价格,从而促进了消费者福利的提高。竞争法正是通过对反竞争行为的规制和禁止以及对正当竞争行为的激励来实现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的。16、论述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答:我国自1993年9月2日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并于当年12月1日起施行。8年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对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定之时,正逢我国提出市场经济目标模式之初,市场经济的众多问题尚未完全展现。而该法已实施的这8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各种要素市场及其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领域的诸多不正当竞争行为日渐充分地暴露出来,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尚存在不小差距,因此也限制了该法对市场竞争的调控力度。明确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问题并逐步对其加以完善,是竞争法治面临的急迫任务,一、完善的必要性。反不正当竞争法目前比较突出的不足和问题是:(一)综合调整的立法模式日益显露出其局限性(二)对实践中出现的、法律未曾列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无法有效打击(三)现行法律有关规定存在疏漏和不足(四)行政强制手段不足,以致不适应竞争执法需要(五)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体系存在相当程度的冲突,干扰了法律的实施效果二、完善立法的几点思路(一)放弃“综合调整”而改采分别立法的模式(二)确立一个规范的“一般条款”(三)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现行规定(四)强化行政执法手段(五)对竞争法和有关法律进行清理和编撰。为了维护竞争法体系的统一,消除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中的冲突,必须进行法律清理和编撰。首要的问题是对反不正当竞争法自身进行完善,增强其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是清理与竞争法有关的立法,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等,消除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疏漏;另一方面是清理各地的竞争立法,以确保反不正当竞争法制的统一性。17、反垄断法的作用和价值?答:法的价值和法的作用本身是一个领域的问题,只是层次不同。反垄断法的价值是反垄断法规范本身具有的内在规定性,反垄断法的作用是反垄断法价值的外在体现,反垄断法的价值是蕴含于其作用之中的。总结各国反垄断法的立法与执法实践,反垄断法的作用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缔造、维护市场体制。20世纪是市场体制不断扩张并几乎一统天下的世纪,原先处于自然经济状态和曾经奉行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纷纷转向发展市场经济。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也宣布我国要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体制的核心是竞争,竞争需要反垄断法的守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反垄断法既是市场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捍卫市场体制的重要法律。反垄断法与市场体制是不可分的,所以各国在培育市场体制的过程中或迟或早都会制定反垄断法。在以市场体制为基础的全球贸易体系中,反垄断法又成为世界性的游戏规则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有力的例证,人们看到,就连西方7国中一直未制定竞争法律的意大利也抵不住各方的压力,终于1990年制定丁自己的反垄断法。二、推动经济民主,维护社会安定。经济民主是与政治民主相对应的,以经济机会均等和经济平等为主要内容。为了实现经济民主,国家必须尽可能地保障企业自由,为企业提供平等权利,并尽可能地保障企业之间无论大小、强弱都平等地拥有参与经济活动的机会,正如前文在论述垄断的危害中提到的,垄断势力以及垄断力量的滥用,部分或全部地取消了相关市场中的经济机会均等和经济平等,是违反经济民主的,因而反垄断法对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其实质是贯彻经济民主。三、贯彻经济政策,调节产业发展反垄断法作为一门法律,与刑法、民法等其他法律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是具有不稳定性。而这是因反垄断法是竞争政策法,它服从于政府总的经济政策。四、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对受害者提供救济前面三点都是讲反垄断法对于整个社会的作用,是从宏观层面讲的。其实反垄断法的宏观作用都是通过对微观个体的作用来实现的。18、行政性垄断的经济危害性?从广义上说,行政性垄断也是一种经济垄断,是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为本部门、本地区谋取经济利益,排斥、限制经济竞争的行为。因此,行政性垄断的直接危害是对经济的危害。(一)行政性垄断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权益。不管行政性垄断采取哪一种形式,其基本特点都是将市场主体分为两个群体,即被保护群体与被限制群体。此处所言损害其他经营者的权益,指行政性垄断侵害了被限制群体的权益。第一,行政性垄断剥夺或限制了竞争者进入市场的机会。第二,行政性垄断侵犯了被限制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主要是财产权。表现在行政机关蓄意提高被限制企业的各种税费、没收被限制企业在本地区或本部门销售的商品、对被限制企业进行各种罚款等等。(二)行政性垄断损害了被保护企业的权益。第一,行政性垄断损害了被保护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第二,行政性垄断损害了被保护企业的长远利益。(三)行政性垄断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四)行政性垄断阻碍了全国开放、统一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完善(五)行政性垄断阻碍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反垄断法的作用和价值缔造、维护市场体制:市场体制的核心是竞争,竞争需要反垄断法的守护。反垄断法既是市场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捍卫市场体制的重要法律。推动经济民主,维护社会安定:反垄断法对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其实质是贯彻经济民主,制定反垄断法目标之一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民主和健全发展。贯彻经济政策,调节产业发展:反垄断法是竞争政策法,它服从于政府总的经济政策;反垄断法作为经济政策工具,具有调节产业发展的作用。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对受害者提供救济:反垄断执法机关以社会公益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公民个体还可以保护自己不受垄断和限制竞争的危害。2、竞争法的作用竞争法在促进良性、有效竞争及促进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方面起着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规范市场秩序:竞争法对正当竞争行为和反竞争行为进行严格的区分,确立了反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竞争法对反竞争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竞争法通过赋予执法机关较强的监督检查权,强化了对反竞争行为的执法力度,促进了市场秩序的形成促进有效竞争:通过对反竞争行为的有效硅质而实现激励;通过对竞争者合法权利的有效配置和保护而实现激励保护消费者利益:竞争法通过对反竞争行为的规制和禁止以及对正当竞争行为的激励来实现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3、竞争法的基本原则竞争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竞争的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具有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的根本准则,并规定于或与竞争法律之中。竞争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自由竞争原则。自由竞争原则是竞争法的基本原则,更是反垄断法的首要原则。其内容主要有:自由进入或退出竞争市场,自由选择竞争的范围,自由选择竞争手段,自由从事交易活动。公平交易原则。公平竞争体现在竞争法的各个部分中,尤其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成为反不正竞争法的首要原则其内容有:竞争机会公平,适用法律公平公共利益原则。公共利益原则既是对自由竞争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的补充,在一定层面上,也是对两原则的限制。其内容:在立法目的上,意味着竞争法不仅仅处理竞争者之间的关系,还应考虑广泛的利益关系;在适用范围上,意味着竞争法不能适用于特定的领域;在适用技术上,可以成为衡量合法性的标准之一。4、行政性垄断与经济性垄断的区别二者的主体不同:行政性垄断的主体是除国务院之外的国家各级各类行政机关,而经济性垄断的主体是企业行政性垄断是一种政府行为,经济性垄断是一种市场行为:二者的依据不同,行政性垄断的形成过程比经济法垄断的形成过程要短暂,跟容易产生,行政性垄断具有抽象性,强制性等特点,而经济性垄断没有行政性垄断的动机与目的比较复杂,经济性垄断的动机与目的比较单纯行政性垄断比经济性垄断的危害要大5、行政性垄断的表现形式地区垄断。表现形式主要有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与限制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表现形式主要有七种行业垄断。其主体只限于国家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目的是保护行业利益,其结果是导致条状分割。强制购买。两个构成要件:必须有强制行为,这种强制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排挤其他经济者进行公平竞争。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强制联合限制竞争。两个构成要件:客观上要有强制联合的行为,主观上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排斥、限制或妨碍其他企业参与竞争。表现形式有六种19、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构成?一、主体是否被限定为经营者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侵犯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人”的界定应当以经营者为限,经营者是指从事商业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但对于经营者的界定,应当以“行为标准”,只要实际上从事经营活动,不论是否为合法资格的经营者,都应当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二、客体的双重性之所以将侵犯商业秘密行为规定为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在于这种侵权行为并不是单村的损害了权利人的利益,同时也侵害了公平、诚信的竞争秩序。三、主观方面关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归责原则,主要设计在认定侵权行为构成时,对于侵权人的主管心态的认定是使用过错原则还是无过错原则。四、客观方面侵权行为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下不正当的方式取得、披露或使用他人的商业秘密。与专利侵权类似,客观方面的构成并不要求受害人实际损失的发生,只要侵权人实施了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既可认定侵权行为已经构成。20、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责任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责任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人依照反垄断法的规定,所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责任基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而产生,滥用行为与法律责任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责任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形式。(1)民事责任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民事责任是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人因其滥用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而应承担的司法责任。滥用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行为的实施者应当对因该行为遭受损失的一方承担民事责任。这种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有二:停止侵害和赔偿损失。既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对他人权利的一种侵害,首要的旧址措施应是停止这种侵害的积蓄,避免损失的扩大,然后行为人对受害方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价值注意的是,民法和反垄断法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则原则有所不同,前者采用过错原则,后者采用无过错原则。受害企业在遭受滥用行为侵害的时候,可以任意选择使用反垄断法德民发来追究加害人的责任。(2)行政责任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政责任是反垄断执法机关对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人所给予的行政强制措施。反垄断法对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政责任的追究不仅体现了反垄断法的公法属性,而且体现了现代国家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主体干预,同时也使反垄断法德条增方式区别于民商法。行政制裁在大陆法系国家应用广泛,其主要特点是高效和便捷。(3)刑事责任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刑事责任是司法机关依照反垄断法和刑法的规定,对实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触犯刑律的当事人所给予的刑事处罚。由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不仅损害市场经营者、消费者的权益,更会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虽然刑事责任是最严厉的法律责任,现代国家还是通过刑事制裁措施来制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人。刑事责任承担般为罚金。21、竞争法的多元化目的答:一、规范市场竞争秩序。1、竞争法和垄断作出了界定,确立了不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的认定标准。2、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3、竞争法通过赋予执法机关以缴枪的监督检查权,强化了执行竞争法的力度,从而可以减少潜在违法行为的发生促进市场秩序的良性发展。二、促进有效竞争。1、通过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核垄断行为的有效规制而实现激励。2、通过对竞争者合法权利的有效配置和保护而实现激励。三、保护消费者权益。竞争会给消费者带来福利,但在现实中因竞争的开展而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竞争法不但要保护竞争者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且还必须把消费者的权益作为己任,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升到实质公平的高度。这是因为,相对于经营者,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法律上对经营者与消费者权利义务的配置,要赋予消费者更多的权利,要规定经营者更多的义务。22、竞争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关系竞争法主要是规范竞争行为的,它以维护竞争秩序为宗旨,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直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目的,但两者在法律的机制目标和社会功能上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一方面,竞争法在规范竞争行为、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无论是规范竞争行为还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竞争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基于其自身的法律属性,凸显各自的优势而互为补充,都是市场秩序法律规范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尽管这两方面的法律再加之功能上相互补充,反映了它们的相似性,但也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差异:1立法目的不尽相同。竞争法规范竞争行为以维护公平自由的清正秩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范经营者行为以保护消费者权益。竞争法主要市场秩序价值,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注重个体权利价值。虽然竞争法中的许多规范也体现了对消费者个人利益的保护,但总的来说,保护非者利益并不完全是竞争发的直接功能,有的规定甚至于消费者利益相冲突。2法律责任不尽相同。竞争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虽然都涉及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规定。3法律渊源不相同。反不正当竞争法源于民法中的侵权行为法,早期在不正当竞争行为是通过侵权法予以规范的,许多侵权法原则在各国反不正当竞争立法中居于重要地位,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源于契约法、是对契约自由原则的限制,是对消费者真实意思的补充。23、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思路1,确立一个规范的“一般条款”。如前所述,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单纯采用列举式的办法或者像我国那样虽然确立了定义但法律仍然只能适用法定行为类型的模式,因为无法将新兴的不当行为列人禁止之列,导致既有的法律不能充分适用,而使得立法者的意图受挫。这既反映了法律自身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也突出了竞争法的相对不确定性。此时,一个内涵全面综合的一般条款,恰恰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当然,为了避免执法者的权力滥用,可以规定相应的制度进行制衡,比如,把认定法律未曾列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机关层次加以提高以及确立监督机制。2,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各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具体规定。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充分进行理论论证的基础上,对立法第二章的行为部分加以拓宽,增加一些新的对其认识比较成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对原先规定的行为进行整理,使其表述更加科学化;对需要增加或改变的法律责任加以调整,例如对商业诋毁行为,可以考虑规定相应的行政责任。另外,对有的行为需要加大处罚幅度。3,强化行政执法手段。应该在遵循法治原则、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和精神、充分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的框架内,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实践的需要,适当规定和赋予竞争法执法机关以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4,对竞争法和有关法律进行清理和编撰。为了维护竞争法体系的统一,消除反不正当竞争法律中的冲突,必须进行法律清理和编撰。(1)需要剔除属于垄断行为的规定,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休系结构;(2)需要清理与竞争法有关的立法,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等,消除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疏漏;(3)需要对地方人大或政府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以确保反小正当竞争法制的统一性。24、横向垄断协议的构成要件(一)主体要件横向垄断协议的主体是在生产或者销售过程中处于同一阶段的行为人;也就是说行为的实施者是两个以上具有“接竞争火系的经营者。也正是由于参加者具有直接竞争关系因此它们共谋限制竞争的行为对竞争的损害极大,其协调行动甚至可以消灭竞争。(二)主观要件横向垄断协议是当事人在主观方面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故意,即主体明知其性行为会带来限制和排除竞争的后果,却希望或放任这种后果的发生。对故意的认定有主观标准说、客观标准说和折中说三种观点。(三)客体要件横向垄断协议所侵害的客体为自由、公平的有效竞争秩序。横向垄断协议不仅损害市场上参与者的(包括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而且破坏市场秩序,尤其是自由、公平的有效竞争秩序,其对竞争的实质性限制表现在两个方面:(1)以回避卡特尔内部的竞争为目的的彼此之间的相互限制;(2)以联合操纵市场为目的对相关市场上其他竞争者的限制,进而形成对全部市场价格的控制与支配。(四)客观要件横向垄断协议的客观要件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营者以口头、书面和其他方式来订立协议或实施其他共谋行为,并在实质上排除、限制竞争,具体表现为经营者固定价格、横向限制产量和销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综合性商业大楼施工承包合同版B版
- 医院视频监控室年终总结(3篇)
- 劳动仲裁案管辖权异议申请书(32篇)
- 基于嵌入式linux课程设计
- 工程力学课程设计感想
- 中药学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考点习题及答案解析
- 中小学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预防指导手册
- 自制环保颜色课程设计
- 《战机代号中国》课件
- 探索博物馆课程设计
- 2021-2022学年上海市闵行区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同步练习
- 学校品牌定义及内涵
- 古诗词1000首
- 2018级成考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12月份考试资料文献学复习资料
- 最新中考英语单词表2200个
- 公司管理制度-公司管理制度
- 井用潜水泵的安装
- 花纹钢板理论重量表(精品)
- 疫情索赔公式及相应表格模板Excel
- 夏令营活动日程安排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