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_第1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_第2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_第3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_第4页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自然的奥妙与认识自然的方法,本章内容,一、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自然界的根本三、马克思主义现实世界理论的形成与旧哲学抽象世界理论的终结,一、传统哲学和社会科学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哲学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哲学,科学主义哲学,西方传统哲学,西方现代哲学,西方后现代哲学,哲学进化树: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后背景;整个科学文化的理性背景,哲学概况,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主观唯心主义,慧能,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朱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哲学可划分为两大观点: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休谟,康德,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荀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可知论,彻底的不可知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形而上学,联系的观点,承认矛盾,孤立的观点,否认矛盾,发展的观点,静止的观点,根据对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中国古代:五行说、元气论。五行说“元气论”:古代中国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德谟克利特: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所组成;原子和虚空是形成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来确定和解释世界的物质本源,其中较典型的是把原子确定为世界万物的本原。,物质,元素,原子,“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一般说来,人类是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上来理解自然的。广义的自然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由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和存在形式所构成的宇宙世界。它在时空上是无限的,是一个自组织、自演进的巨系统。狭义的自然是指人类栖居的地球,它是自然生态状况以及维持地球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1.自然观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一、传统哲学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自然观的结构,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自然观的历史,自然是什么?这是一个纯哲学的问题。尽管我们常常是从经验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们所回答的实际上是“自然的物理性质是什么?”或“自然的化学、生物学性质是什么?”而“自然是什么?”问的是:自然作为具有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诸多性质的整体,其本质是什么?它包含什么样的事物和过程?这是人与自然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其他方面的理解。反过来说,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对“自然是什么”问题的解决。为了展现这一逻辑的、历史的联系,我们将对自然观在西方古代、近代的演变做一个探讨。,自然观的演变,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活动于古希腊伊奥尼亚的米利都城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米利都哲学家思考的问题是:事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一种虚拟物质),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是物质性的本原“浓聚”或“稀散”的结果。这种哲学是简单的、素朴的。,自发的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中国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说。,按照希腊古老的自然宗教传统,自然界是充满灵魂的。这种观念被人类学家称为“物活论”或“万物有灵论”。从文化人类学上说,“物活论”是原始人类基于对生命现象的自我体验类推自然的产物。米利都哲学家们的思考正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开始的。泰勒斯就说过,万物充满神(灵魂)。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泰勒斯把灵魂看作一种能运动的东西2。因此,对于泰勒斯来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物质本原(水)构成,本原之所以化生出万物,是因为它自身是能动的。这一点,阿那克西美尼表达得更明确。他认为,本原(气)就是神,是不可测量的、无限的,并且在不断运动之中。所以,气又被称为“精气”(pneuma,又译“普纽玛”,包含气息和精神两层含义)。这样,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改造,在事实上肯定了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米利都学派本原学说的真正局限在于,它无法解释宇宙的秩序问题。这一步是由另一位伊奥尼亚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跨出的。赫拉克利特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火”,火化生万物依据的是“道”(logos,又译“罗各斯”,有规律、理性、语言、尺度等多重含义)。“道”是本原火所固有的属性,火按照它自身的“道”燃烧、熄灭,生成万物,而由火产生的一切事物都必然普遍地遵循“道”。至此,希腊哲学的第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告以形成。其主要内容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本原生成的;本原不仅是构成自然事物的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事物间秩序的赋予者;由本原产生出的自然界是充满内在活力和秩序的整体。,从泰勒斯的“灵魂”到赫拉克利特的“道”,一个视自然界为生命机体的哲学隐喻逐步确立。伊奥尼亚时代以后的哲学家把自然的内在生命力称作“宇宙理性”或“世界灵魂”(nous,又译“奴斯”)。古典时代的希腊哲学认为,自然界是由“质料”和“形式”两种原因造成的,质料是构成自然事物的原始物质,形式是自然事物存在、运动和目的的来源。对于任何自然事物,质料和形式都是同时存在并起作用的,因为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生命机体,它不仅是被创造者,同时也是创造者。这种有机论的自然观贯穿于希腊哲学发展的全过程,并通过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深刻地影响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自然哲学。,有机论的自然观,在希腊以外其他古代民族的文化中同样存在着,如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印度佛教的自然观等等。这些古老的自然观,尽管表述形式不同,但在视自然为充满内在活力和生机的整体这点上却是一脉相通的。有机论的自然观以及由对自然的认识导致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观念形态保存在古代的哲学中,同时作为现实的文化行为又体现在人类的实践中,对于古代文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大约在16世纪到17世纪,一种与希腊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并迅速取代前者占据主导地位。希腊哲学家认为精神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新时代的哲学家则认为,精神是自然之外的“超越者”,即“上帝”。上帝设计出一套原理,把它放进自然界并操纵自然界运动,而自然界本身完全是被动的、受控的,它仅仅是一架“机器”。这种新的自然观被称作机械论的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的经典表述是笛卡尔的二元论。笛卡尔认为,自然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实体:心灵和物质。它给实体下的定义是:“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作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依赖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3在笛卡尔看来,心灵和物质作为平行的实体互不依赖,互不决定,互不派生。在这一点上,笛卡尔的二元论依然承袭着希腊自然哲学的知识范式,但两者的实质内容有着根本的差别。在希腊,心与物、形式与质料在自然这个生命机体的统摄之下是直接同一的,因而希腊哲学的主流始终是一元论的。但是,笛卡尔认为,只有上帝才算得上实体,物质和心灵都依赖于上帝。他称上帝为“绝对的实体”,称物质和心灵为“相对的实体”。这样,借助于“上帝”,笛卡尔从形式上保全了他的哲学的完整性。,笛卡尔的二元论遭到了斯宾诺莎的批判。斯宾诺莎认为,只存在一个实体,就是上帝。他给实体下的定义是:“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之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4在他看来,按照实体的定义,物质和心灵不可能是实体,而只能是实体的属性。实体是无限的,因而有无数的属性,但为人们所能知的只有两个:广延和思想。斯宾诺莎以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人也力图克服机械论自然观的缺陷,重建有机论的自然哲学传统,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事实很明显,希腊自然观的历史合法性已不复存在。从1516世纪的科学革命和宗教改革运动起,到以牛顿力学的诞生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体系的确立和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崩溃,古代和中古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有机论自然观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已被彻底瓦解了。无论哲学家们做何种努力,古老的自然观也不可能获得它的近代形式。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上帝”是希腊和中世纪自然哲学传统的最后返照。然而,这个“上帝”即不具有“宇宙理性”的那种与自然界同一的生命活力,也不能像基督教的“上帝”那样承载丰富的信仰内容;它只是一个逻辑上的设定,一个空洞的概念。与此同时,一种以科学主义为特征的世俗化潮流成为新时代的主导精神,而机械论的自然观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体现。,培根的新大西岛和霍布斯的利维坦就是对未来机械社会的构想,它们是现代工业社会的雏形。这样,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有其根源、文艺复兴晚期开始浮现的“控制自然”的观念,通过机械论和理性主义的奇妙结合,终于获得了完整的哲学形式。“控制自然”的观念与新兴的以追求财富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精神一起构成工业文明时代的意识形态。,从19世纪后期起,由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物理学的革命,西方思想界对机械论自然观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一旷日持久的批判潮流为现代环境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必要的哲学前提。机械论的生命概念在19世纪受到了来自生物学的挑战。19世纪被科学史家称为建立生物科学自主性的时代,生物学从此成为既独立于物理学或物质科学又独立于精神科学的专门体系。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生物圈”概念的重新界定和“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全球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连续性才真正得到确认。,另一股批判力量源自物理学领域的革命。机械论自然观是建立在近代机械力学的基础上的。从机械力学的观点看,世界是由运动着的物质粒子(原子)组成的。物质粒子是永恒的,即在物理学意义上不可分和不毁灭。它的最基本性质是不可入性,因此,在任何给定的时刻,它占据固定的空间。整个自然界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粒子在空间中相互作用的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物理学关于质量、空间、时间、能等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机械论依据经典力学所假定的稳定性被否定了。,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自然界的根本,二、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按照传统的物质本体论的观点,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体观点”,即“对世界总体的认识”,或“对世界的总体性认识”。这样,世界观就被规定为一种关于世界的知识论体系,其终极认识就是对世界本体的认识。从这种物质本体论中演义出来的自然观就是自然本体论的自然观。这种观点把自然观理解为“关于自然界的总体性观点”。自然观的对象不直接就是自然界,而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自然观的基本问题。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不仅包含着认识关系,而且包含着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因此,所谓自然观,实际上是既包含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解释和理解,也包含着人们从自身出发对自然界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态度。,既然自然观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那么,它也应当是对自然科学的反思,因为自然科学是人对自然现象的反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方面。因此,反思自然科学也就成为自然观的一个主要内容。如关于对科学发现与科学理论评估的方法问题、科学进步的标准问题,特别是科学发展的合理性问题,它们既是科学哲学的问题,也同样是哲学自然观的问题。,对马克思自然观的不同理解,自然观从属于世界观。因此,人们对自然观的不同理解,决定于人们对哲学世界观的不同理解。由于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理解不同,就使得人们对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理解也大为不同。在我国,对马克思哲学自然观的理解大体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物质本体论的自然观以传统哲学教科书为代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物质本体论的世界观。它的唯物主义原理被归结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特性和反映;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在时空中运动,时空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把它概括为“物质本体论”。教科书讲的那种唯物主义,实际上没有超出16-18世纪英法唯物论的水平。它所阐释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那种机械唯物主义的原理。建立在这种物质本体论基础之上的自然观,就是自然本体论的自然观。它所讲的“自然”正是马克思所批评过的那种“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或“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即“自在的自然”。这种自然观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自然对人以及社会的根源性和先在性,把人归结为“一种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把意识仅仅归结为一种高级物质(人的大脑)的属性。在这种观点看来,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认识,是“关于自然界的总体观点”。这种观点,没有超出十七、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的水平。,(2)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认识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学术界主流观点基本上否定了“物质本体论”的观点。既然自然观从属于世界观,那么,对马克思的自然观的理解也应当发生一个相应的改变。马克思认为,把人归结为一种自然的“感性存在”的哲学唯物主义,是一种直观的唯物主义。“抽象的、孤立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这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对于费尔巴哈说来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根据自然观从属于世界观的观点,既然把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那么,马克思的自然观也应该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但是,自然辩证法学界很多人并没有接受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这一成果,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自然本体论的理解上,即仍然把自然观理解为“关于自然界的总体观点”。,(3)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我国的学者最早在90年代初就提出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刘福森教授指出:“离开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必然是历史唯物主义。”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包含着两种含义,即存在着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作为历史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称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就是揭示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为人们提供一个观察社会历史的哲学理论原则。第二,作为世界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称为历史的唯物主义)。这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解决人的感性活动、人的本质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等哲学问题提供一种哲学理论原则,它是一种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当然,这不是说现实地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而是说马克思的同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和意义。”39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学者也开始谈论这一观点4。学者们认为,说“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也并不错,但是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为实践唯物主义提供最终的、社会历史的解释,才能真正使实践唯物主义成为区别于旧哲学的新唯物主义。因此,学者们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只是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中介环节,不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最终成果。“只有把实践唯物主义归结为历史唯物主义,这种实践唯物主义才是彻底的实践唯物主义”,“彻底的实践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性解释原则,历史唯物主义首先是一种历史观。但是,它的理论意义又不仅仅限于历史观,而且是一种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作为世界观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功能主要是为人们理解和解释自然、人以及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形上解释原则。在任何历史时代,进入人们视野(认识和实践)中的自然界,都是与人的生存活动和生产方式相关的自然界。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心目中的自然界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界;因而人们对待外部自然界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这一切都只能用人类当时的生存状况和历史发展状况才能获得解释。人们面对的自然界都是现实的、处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自然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物质世界或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与人无关的、始终如一的自然界;而作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解释的自然观,当然也是社会历史的。可见,如果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没有历史性解释原则,仅仅立足于自然本体论去理解自然观,就不可能超出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自然观的生存论解释原则,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