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思考.doc_第1页
小学语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思考.doc_第2页
小学语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思考.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桥铺路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思考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描写的是名人、伟人的感人事迹。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想通过他们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教育、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由于这些人物以及他们生活的社会背景学生比较陌生,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理性分析多于感性理解,且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触动学生心弦的现象。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学生与这类文本之间架桥铺路,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最近,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效果较好,下面就以此为例谈几点粗浅的思考。一、开展活动,拉近与文本距离课文是特定时期生活的呈现。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讲述的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彭德怀忍痛将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连同其它五匹牲口杀掉,让战士们充饥的事。虽然文章通篇洋溢着浓浓的情爱: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对战士们的关爱;战士们对大黑骡子的喜爱,对部队首长的敬爱。但是,红军长征胜利71周年了,过草地那段艰难的历程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的孩子们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为了拉近文本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我提前半个月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以长征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特别是过草地时的背景资料及故事;接着组织学生观看万水千山长征记录片;然后开展了“话说长征”班队活动;还在班级黑板报和分享园里出了有关长征的宣传专刊这些先期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尤其是那些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如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三人行、草地夜行、七根火柴等,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灵,为本文的学习很好地启动了情感。这样一次系列活动,与其说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准备,不如说是借助文本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了解过去、铭记历史、感受崇高的机会。这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学习一篇课文的价值。二、创境激情,深入人物内心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关心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崇高精神。而这样的认识学生只需把课文认真读一遍就能达到。但是这种认识往往是理性的,平面的,公式化的。怎样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伟人形象生动立体,从而打动学生心灵呢?补充材料导情。在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感受彭德怀的品质,我不失时机地穿插一些补充材料,帮助学生认识人物行为背后的真实思想。如在讨论问题:“彭德怀既然深爱着自己的大黑骡子为什么一定要杀呢?能否留下大黑骡子,杀其它五匹?”时,我补充了红军第一方面军过草地时因为饥饿造成的令人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教学枪杀大黑骡子时,补充大黑骡子未倒下之前,饲养员哭喊着请求彭德怀留下它,而彭德怀颤抖着声音下令:“人比牲口更重要!”的资料让学生明白杀大黑骡子这一看似残忍行为的背后,是彭德怀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拯救战士生命,保存革命实力做出的果断抉择,是他爱战士,爱革命事业的具体表现。音乐渲染生情。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把它巧妙地用到语文教学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文中,方副官长在彭德怀再次命令下,扣动了扳机,大黑骡子缓缓地倒下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最能突现人物品质,震撼学生的心灵。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当时的场景,被彭德怀内心的情感打动,从而受到教育呢?我选择了播放音乐。当低沉、苍凉、悲壮的过雪山草地在教室响起的时候,学生的心一下子就被音乐抓住了。他们都屏息沉思,仿佛置身于茫茫草地,亲眼目睹了骡子倒下,战士们失声痛哭,彭德怀摘帽向骡子致敬的悲壮场面,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这里,音乐为学生的理解、想象创设了更为广阔的情境,营造了氛围,让学生感悟到了“摘下军帽”这个细节背后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感受到了彭德怀这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领的侠骨柔情,这样,人物形象丰满立体了。当然,除了音乐,教师还可以通过其他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和人物情感发生碰撞。教师语言激情。要想让学生入情,教师首先要动情。而且,这种情是真实的,真挚的,它应该来源于教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因为之前我对文本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对彭德怀这个人物有比较深厚的情感储备,真真切切地被人物的高尚品质打动着,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课外资料的补充,甚至小结、过渡语,我都能用发自肺腑的语言带领学生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用我充满激情的语言给学生传达一种信息,那就是老师也被彭德怀的崇高品质深深地打动着,从而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三、提升认识,涵养人文精神 对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的处理如果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理解故事内容,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品质的话,似乎已经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这样的处理总让我感觉缺少一点什么。是什么呢?我曾经听窦桂梅老师执教过晏子使楚一课。课上,教师由“规圆矩方”说起,紧抓“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进行教学,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用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层层剥笋般地道出了“每个人都要有尊严”,而且“个人的尊严是和国家的尊严密不可分”这样一个真理,让所有听课的学生和老师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对,这样的处理缺少的就是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即通过本文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更有价值、更为深远的影响。于是,在教学中,我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的深度,提升认识。这则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中,文中的彭德怀是无数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个代表,本文也仅仅是长征途中发生在官兵之间无数感人故事中的一个。彭德怀杀骡子表面上是为了挽救战士们的生命,其实,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是他一心为革命事业的具体表现。文中表现出来的为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官兵一心、同甘共苦、不怕艰苦、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红军精神”的内涵。“红军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假如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感悟到这些,想必学生会终身受益。于是在教学进入尾声时,我对文本进行了适当拓展,引用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对长征的评价“长征,将成为人类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它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正激励着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民族,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升华本文主旨,唤起学生对红军精神的崇敬之情,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课文结束时,我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红军长征胜利71周年的今天,人们开展了重走长征路等各种纪念活动,那你们新世纪的少年儿童,应该从中学习些什么呢?”我没有让学生回答,只是静静地凝视着学生,在学生的凝神思索中,宣布下课。我以这种方式结束整堂课,是想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引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让红军精神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让文本发挥现实教育意义,从而达到励志、冶情、导行的目的。四、课外延伸,学会如何生活课堂上,学生被文本传达的情感感动着,但是,那是他们处于教师根据文本营造的特定情境之中时的感受,走出特定的情境,回到现实生活中,他们的感动能维持多久,感动和行动之间到底还有多远的距离?作为语文教师,是不是完成了课上的教学任务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学完这篇课文不久,正逢学校组织六年级学生到扬州凤凰岛春游,我想,这是让学生把感动落实到行动,将课堂向生活有效延伸的绝好机会。于是,在布置春游事项时,我问学生:“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结束时,老师问了你们一个问题,谁还记得?”学生不假思索地举起了手。我接着问:“在这次春游活动中,你们会怎样做?”沉思片刻后,学生的手陆续举起来了。他们有的说要学习红军战士一切行动听指挥,严格遵守纪律,决不擅自行动;有的说要像红军战士那样,同学之间相互帮助,让晕车的同学坐前排,玩耍时相互谦让,带去的食物大家分享;还有的说要学习红军战士的吃苦耐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