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O和CDS.docx_第1页
CDO和CDS.docx_第2页
CDO和CDS.docx_第3页
CDO和CDS.docx_第4页
CDO和CDS.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在已经很少再提全球金融危机了,好像次贷、衍生金融工具、雷曼、贝尔斯登这些词汇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我倒是最近连续看了几本关于金融危机思考的书,很有些感触毕竟我们见证了一次可以和1929年相比的大事件,尽管都发生在大洋彼岸。 我一直对投行感兴趣,并一直希望看看除了昂贵西装、奢华腕表、飞机当自行车、惊人年薪的背后,这群“最聪明的家伙”到底在干什么。于是,我一直很想弄懂CDO、CDS、MBS这些奇怪的英文背后,他们究竟在玩着一套怎样的把戏。 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证券,我在两年前看过谢国忠的文章,误认为自己读懂了,甚至一度认为这是将一些债务产品“证券化”。现在我大致明白,与其说是“证券”,还不如说是“组合”。这可以是将许多信贷业务(包括次贷)“打包”起来,也可以是将许多企业债(比如开元发个企业债当然这属于“垃圾债券”:)打包起来,也可以将许多信托产品(例如几个房产信托)打包起来,甚至可以将几个基金打包起来(原因也很容易说明:为了追求基金管理费,基金经理完全有动力“造出”更多的基金,无论他自己管自己叫对冲基金或者共同基金),然后好了,这么一个CDO就变出来了。那么你肯定要问为什么要搞出这么个东西?答案是:追求更多的利润,和规避心中恐惧的风险。那么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将这些“一篮子”的东西卖出去!别砸自己一个人手上。 问题是,当这些商业银行、信托基金、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玩出这么一个东西后,他们卖给谁?为什么别人肯买? 好了,华尔街的sales绝对都是伟大的,可以将沙石卖出黄金价,何况这么一个闪耀着靓丽收益的CDO,于是第一个买家:投资银行出现了,当然他们不会让CDO放在自己手上,在进一步的“打包”和对冲后,他们往往要把这些“中间材料”进一步玩成既有适合阿拉伯酋长这样主权财富基金的“大金主”,也有适合营营役役的工薪小民的“迷你债”(真是可叹那些香港街头的雷曼债苦主们,往往是节衣缩食买了这么一个“又没有风险,收益又高的”理财产品,最后把身家搭上)。 当然还有第二个、第三个买家,比如保险公司,比如社保基金。这些家伙本来就是只能买大机构的白马债券(国债也算哈),或者像巴菲特那样买可口可乐或者沃尔玛的股票。但是人才流动之下,对冲基金经理也去了保险公司当投资经理,不玩玩掉期、对冲、套利这些花活,怎么体现水平?于是CDO自然不愁销路。 当然,所有这些家伙,都不是风险偏好者,能够这么爽快地开支票,无非看重了一有穆迪、标普(S&P)这些评级机构给的AAA评级,二嘛,则是因为有了CDS. CDS(credit difault swap)信贷违约掉期,这个东西,我个人觉得是充分体现了华尔街的对赌精神这和西部牛仔片上,两个人对着一人一杯酒地干,看谁先翻的优良精神一脉相承。CDS,你可以看成是一个保险(insurance),当然它并不是真的保险,事实上它是一个掉期合约(swap),所以它不是一个电吹风,哈哈。你可以付费给你的对家,如果发生了掉期合约中的违约事项,那么你的对家要赔偿给你,如果没有发生,你的费用自然就被对家吃掉了。(这像不像插花外赌?:) 于是,卖出CDO的机构,同时又帮自己卖的产品上了“保险”,没错,还有对家罩着呢,如果发生什么贷款收不回、房屋倒塌、发债企业关门的倒霉事,庄家要赔的! 那么这些投资银行,又或者保险公司,为什么愿意做这个“对家”?刚才才说过嘛,他们都相信自己的实力会在这场对赌中获胜,甚至到了崇拜的地步。他们有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数学家、最精明的精算师、最考究的金融模型、最强大的测算工具。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手握了水晶球,那么在不会输的情况下,收回“理应”拿回的保护费,有什么不可以? 当然,更为关键的是,他们都不是用的自己的钱!在金融杠杆工具下,即便有巴塞尔协议做要求,他们也只需要8%,甚至低至2%的自有资本就可以玩起来,用别人的钱来赌,那还有什么顾忌嘛!爱拼才会赢。 于是经过一番魔术一样的包装,见证奇迹的时刻到来了:CDS伴随下的种种CDO不断飞升,甚至开始产生新的裂变:从长短期的掉期,到汇率产品的加入,从不同FP(金融产品公司)的粉墨登场,到和MBS(房屋抵押债券)和ABS(资产抵押债券)等混合变异。我们终于看到一个耀眼夺目的水晶宫殿冉冉升起。 可惜最终形成经济价值、推动人类进步的是石油、铁矿石、砂土、大麦、纸浆、纱布、猪肉、彬彬有礼的餐厅服务员、双壳油轮的大副水手和一把砂浆一块砖的建筑工人这样一些事物,所以CDO和CDS最终也只有辉煌地经历这场大时代,并成为资本炼金术士们的魔法棒。 1、次级贷款者 过去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帐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一次现金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美国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子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2、十年前的事情 大约从10年前开始,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贷款吧! 没有收入吗?找X贷款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 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为经理了,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付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不仅白住两年,还可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也钱,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向来相当乐观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演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 3、X贷款公司 X贷款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可是钱都贷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呢?公司的董事长X先生,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所以这笔收益看来不能独吞,要找个合伙人分担风险才行。 4、投资银行CDO 于是X贷款公司找到美国财经界的领头大哥投资银行。 这些家伙可都是名字响当当的大哥(美林、高盛、摩根),他们每天做什么呢?就是吃饱了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找来诺贝尔经济学家,找来哈佛教授,找来财务工程人员,用上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一番金融炼丹(copula差不多是此时炼出)之后,弄出几份分析报告,从而评价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买进。 某某国家的股市已经有泡沫了,这一群在风险评估市场呼风唤雨的大哥,你说他们看到这里面有没有风险? 开玩笑,风险是用脚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润啊,那还犹豫什么,接手吧! 于是经济学家、财务工程人大学教授以数据模型、随机模拟评估之后,重新包装一下,就弄出了新产品CDO(注: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债务抵押债券),说穿了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这个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 光这样卖,风险太高还是没人买啊! 假设原来的债券风险等级是6,属于中等偏高。于是投资银行把它分成高级和普通CDO两个部份,发生债务危机时,高级CDO亨有优先赔付的权利。这样两部份的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4和8,总风险不变。但是前者就属于中低风险抵押债券了,凭投资银行三寸不烂之“金”舌,在高级饭店不断办研讨会,送精美制作的powerpoints和excel spreadsheets ,当然卖了个满堂彩! 可是剩下的风险等级8的高风险债券怎么办呢? 5、避险基金 避险基金又是什么人? 于是投资银行找到了避险基金,那可是在全世界买空卖多、呼风唤雨的角色,过的就是刀口添血的日子,这点风险简直小意思! 于是凭借着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CDO债券。 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贷款利率仅为1.5%,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12%,所以光靠利差避险基金就赚得满满满了。 这样一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天呀,这样一来就如同X贷款公司开头的广告一样,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屋贷款的事情,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 结果是从贷款买房的人,到X贷款公司,到各大投资银行,到各个一般银行,到避险基金人人都赚钱! 但是投资银行却不太高兴了! 当初是觉得普通CDO风险太高,才丢给避险基金的,没想到这帮家伙比自己赚的还多,净值拼命地涨,早知道自己留着玩了。于是投资银行也开始买入避险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 这就好像阿宅家里有放久了的饭菜,正巧看见隔壁邻居那只讨厌的小花狗,本来打算毒它一顿,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反而还越长越壮了,阿宅这下可傻眼了,难道发霉了的饭菜营养更好? 于是自己也开始吃了! 这下又把避险基金乐坏了,他们是什么人? 手里有1块钱,就能想办法借10块钱来玩的土匪啊! 现在拿着抢手的CDO当然要大干一票;! 于是他们又把手里的CDO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10倍的贷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然后继续追着投资银行买普通CDO。 6、保险公司CDS 投资银行实在心理不爽啊! 他们除了继续闷声买避险基金和卖普通CDO给避险基金之外,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叫CDS(注: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互换)。 好了,华尔街就是这些天才产品的温床! 一般投资人不是都觉得原来的CDO风险高吗,那我弄个保险好了,每年从CDO里面拿出一部份钱作为保险费,白白送给保险公司,但是将来出了风险,大家一起承担! 以AIG为代表的保险公司想,不错啊,眼下CDO这么赚钱,1分钱都不用出就分利润,这不是每年白送钱给我们吗! 避险基金想,也还可以啦,已经赚了几年了,以后风险越来越大,光是分一部份利润出去就有保险公司承担一半风险! 于是再次皆大欢喜,Win Win Situation!CDS也跟着红了! 7、衍生的衍生 但是故事到这还没结束: 因为“聪明”的华尔街人又想出了基于CDS的创新产品!找更多的一般投资大众一起承担,我们假设CDS已经为我们带来了50亿元的收益,现在我新发行一个基金,这个基金是专门投资买入CDS的。 显然这个建立在之前一系列产品之上的基金的风险是很高的,但是我把之前已经赚的50亿元投入作为保证金,如果这个基金发生亏损,那么先用这50亿元垫付,只有这50亿元亏完了,你投资的本金才会开始亏损,而在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赎回的,首次募集规模500亿元。 天哪,还有比这个还爽的基金吗? 1元面额买入的基金,亏到10%都不会亏自己的钱,如果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Rating Agencies看到这个天才的规划,简直是毫不犹豫:给出AAA评级! 结果这个基金可卖疯了,各种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虽然首次募集规模是原定的500亿元,可是后续发行了多少亿,简直已经无法估算了,但是保证金50亿元却没有变。如果现有规模5000亿元,那保证金就只能保证在基金净值不亏到本金的1%时才不会亏钱,也就是说亏本的机率越来越高。 8、公元2006年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