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编号: 单位代码:10065密 级: 学 号:09208015 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及动力机制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学 生 姓 名: 申请学位级别: 理学硕士 申请专业名称: 人文地理学 研 究 方 向: 城市与区域规划 指导教师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教授 提交论文日期: 2012年5月 原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天津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必须装订在提交学校图书馆的印刷本)本人完全了解天津师范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定,即:l 按照学校要求向图书馆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l 图书馆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通过校园网向本校读者提供全文与阅览服务。l 图书馆可以采用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l 因某种特殊原因需要延迟发布学位论文,按学位论文保密规定处理,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自由经济区在扩大国际贸易、吸引外资、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自由经济区已经成为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尽管国内外学者针对发达国家的自由港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等自由经济区的概念和类型、优惠政策、建立免税区和外国直接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原因,收益成本是否合理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案例与实证分析,总结、归纳和建立了自由贸易港/区贸易创造和转移理论、空间和结构变化模型、福利效应和效益评价模型,但是大都从区位理论,贸易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对自由经济区基本问题进行分析与解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而独立的理论体系,且缺少对自由经济区一般演化模式的总结和动力机制模型的研究以及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及转型国家设立自由贸易港/区等自由经济区的新动力机制和新模式等案例研究。从动力机制角度和定量研究方法探讨自由经济区发展动力机制还不多见。因此本文就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首先对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演化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定性分析了自由经济区演化的动力因素。然后参照国内自由经济区评价研究,建立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和指标体系,主要是从政策动力、市场动力、环境动力、产业动力、要素动力、效益动力和创新动力这七个方面来探讨影响自由经济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根据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结合天津滨海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指标筛选,建立了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动力机制模型,通过调研、专家问卷等形式搜集数据,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各保税港/区发展现状及滨海新区发展主要动力因子,结合评价结果,在现有主要驱动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出滨海新区未来的发展模式及发展对策。关键词:自由经济区;动力机制;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天津滨海新区IIIAbstractA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deepening continuously, the free economic zone (FEZ), has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trade,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 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 regional economic. Establishing a free economic zone (FEZ)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thod to countries to respond 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Although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made thousands of cases study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ncept, types, preferential policies establishment of free zones , reason f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the problem that cost and benefit is reasonable or not .etc, summarized and built up a free trade port / regional trade creation and transfer theory, spatial and structural change models, the welfare effects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odel. Most of these studies analyze and explain the basic problem of the free economic zone based on location theory, trade theory and economic theory, and have not formed a complete and independent theoretical system, lack of case studies of a generally summary of the evolution model of a free economic zone and the study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as well as new dynamic mechanism and a new model of a free economic zone of China and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countries in transition to set up a free trade port / area. It is unusual yet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free economic zone in the dynamic mechanism on the point of view of dynamic mechanism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Therefore, this paper is under this background. Firstly,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volution of free economic zone, and mad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ree economic zone in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factors. Secondly referred to the evaluation study of the domestic free economic zone, establishing a free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and index system on mainly the policy, market dynamics, environmental, power, industrial power, elements of power, the effectiveness of dynamic and innovative power of these seven aspects to explo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free economic zone. According to evolution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free economic zon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did the index selection, and established a free economic zone development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Through research, expert questionnaires and other forms of data collection, comprehensively used AHP and the fuzzy evaluation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Free and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he bonded port of Tianjin Binhai New Area / District. Combined with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t suggested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approaches in future of Binhai New Area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main driving force.Key Words: The Free Economic Zone (FEZ); Motivation mechanism; Fuzzy evaluation;AHP;Tianjin Binhai New Area;目 录第一章 绪论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21.2.1 研究目的21.2.2 研究意义2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3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31.3.2 主要研究方法51.3.3 本文创新点6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72.1相关理论基础72.1.1自由贸易理论72.1.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92.1.3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102.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2.2.1 国外研究现状122.2.2 国内研究现状14第三章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及动力机制分析183.1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过程及其基本特征183.1.1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阶段解析183.1.2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基本特征213.2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基本动力分析273.2.1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内涵273.2.2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基本动力分析283.2.3 动力因素之间作用机理分析31第四章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的构建334.1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指标体系的建立334.1.1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指标体系334.1.2 层次分析法(AHP)364.2自由贸易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糊评价模型的构建394.2.1模糊综合评价394.2.2动力机制模糊评价模型39第五章 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实证研究425.1 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概况425.2 案例评价与分析445.2.1实证指标遴选445.2.2评价指标权重分配465.2.3指标隶属度计算485.2.4综合评价结果495.3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动力机制分析525.3.1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基本动力因子分析525.3.2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动力内在相互作用机理分析555.4 未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模式选择565.5 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对策建议575.5.1巩固现有优势资源,提高弱势动力的发展水平575.5.2建立创新机制,提高经济发展的应变能力585.5.3结合地区实际,健全法律保障机制585.5.4协调综合配套改革,提升开放程度与开发力度58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606.1 结论60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61参考文献62附录67致 谢69II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西方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趋向缓和,各国对经济发展尤为重视。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跨国公司规模不断扩大、资本流动不断加快等都使得全球化的速度大大的加快。世界贸易组织(WTO)于1995年成立并取代GATT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发展自由贸易的平台,这更加有力的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自由经济区在扩大国际贸易、吸引外资、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立自由经济区已经成为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从目前统计来看,全球已有1200多个,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了775个,占64.6%。 成思危.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中国保税区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综观世界众多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其功能在不断的拓展,原料、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都可在区内自由进出,区内还可以进行进出口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销、转口、制造、改装等其它商业活动。自由经济区作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近年来逐步呈现出了数量持续增长、影响逐步扩展、功能趋向综合、管理不断加强等特点,并且已经成为了促进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平台。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国家间降低贸易壁垒、加强贸易合作、建立统一市场,通过资源全球化的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有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今世界自由经济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试问未来自由经济区是否还保有充分的活力?自由经济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目标、区位、产业、政策等方面是否存在着时间与空间演化的规律性?自由经济区又是受到何种动力因素的影响才呈现出目前发展的态势?本文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一种研究背景之下,分析了国内外学者众多关于自由经济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发现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自由经济区发展的静态分析,缺少对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规律的梳理总结及其动力机制的分析。因此,本文以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规律与动力机制为切入点,系统总结了自由经济区在目标、区位、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演化过程和规律,并建立自由经济区发展动力机制模型,进而完善自由经济区的理论体系。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 研究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首先在借鉴国内外自由经济区发展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自由经济区空间和结构的一般演化模式,进一步完善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研究。其次,通过对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规律的系统总结,从目标、区位、产业、政策等方面来分析影响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借鉴一定的方法建立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再次,考虑到天津滨海新区处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地位,依据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来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建立综合复合型自由贸易区所受到的主要动力因素及对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影响程度,并提出未来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模式及对策。最后,本文希望从一种动力机制视角来研究自由经济区,以期为天津滨海新区建立综合复合型自由经济区提供借鉴意义。1.2.2 研究意义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际市场的日益扩大,设立各种不同类型的自由经济区已经成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中的普遍现象。1近年来,对自由经济区进行了诸多研究,本文从产业、政策、市场、区位、目标等方面入手,清晰地梳理了自由经济区发展的脉络,归纳总结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规律,探索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动力机制,并且量化各动力因素的效应,促使自由经济区继续发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的重要作用。理论意义:自1547年全球第一个自由经济区即意大利的热那亚自由港诞生以来,自由经济区得发展已经有460多年的历史了,这期间自由经济区不仅在数量上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且不断的转型换代,功能日益由单一、高级到多功能转化。自由经济区自诞生以来,对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对自由经济区得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类型、优惠政策、区域经济效益等问题上,也有学者探究自由经济区空间和结构转化模型、福利效应评价模型、对自由经济区进行绩效评价等,这些分析大都是从静态研究的角度分析了自由经济区的基本问题,还未从整体上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本文首先对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演化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其次建立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动力机制模型,同时借鉴世界自由经济区发展的经验,从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现状出发,提出天津滨海新区建立综合复合型自由经济区的动力机制和未来发展的对策。本文对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规律的总结和对动力机制评价方法的探索对经济地理和贸易地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天津滨海新区已成为继深圳和浦东之后国家第三个发展极和制度创新基地。选择何种模式和政策高效合理地规划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如何在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基础上扩大开放、完善港口发展、建立自由贸易港/区,协调和泰达、天津港保税区及空港综合保税物流区的发展,如何通过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综合配套改革提供经验是决策者和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将对建立天津滨海新区综合复合型自由贸易区动力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因此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具有现实意义。1.3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在国内外有关自由贸易区的理论研究和国外自由贸易港区案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与完善世界自由经济区类型与演化模式,探讨与分析其演化的动力机制。参考国内自由贸易区评价研究,建立自由经济区(自由贸易区)演化与发展动力机制模型和指标体系。根据模型要求设计调研问卷,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方法,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各保税港/区发展现状及滨海新区发展主要动力因子,探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经济区的可行性、发展模式。最后,为天津滨海新区建立综合型复合型自由经济区提出建议,为经济地理和贸易地理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绪论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与动力机制分析演化过程及基本特征基本动力及作用机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和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结论与展望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因素外生动力内生动力自由经济区发展动力机制模型的构建指标体系框架实证研究滨海新区概况问卷设计、变量说明和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未来滨海新区发展模式与对策建议层次分析指标筛选模糊评价图1-1: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与动力机制研究思路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点和文章的内容安排。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该部分主要对自由经济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相关的理论基础以及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自由经济区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为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及动力机制分析。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自由经济区在区位、产业、投资、管理、优惠政策、空间结构等方面的一般演化规律。其次,研究推动自由经济区的演化和发展的动力因素,并阐述动力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第四部分为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和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自由经济区评价模型研究成果,依据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来分析动力要素与自由贸易区发展演化的相关性,利用模糊评价方法建立自由贸易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数学模型并建立自由贸易区动力机制模型三级指标体系。第五部分为实证研究。根据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发展演化和动力机制模型与指标体系,首先通过专家调研获得数据,进行指标筛选,建立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动力指标,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来分析动力因子与滨海新区发展的相关性,对滨海新区发展演化的各动力因素的详细作用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对各动力因素影响度的计算,提出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经济区的模式,并为其提出对策建议。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与展望。对全文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建立自由经济区动态和系统的研究新视角。1.3.2 主要研究方法本文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1)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分析评价数据。(2) 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归纳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的一般规律并且采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多种数学模型对自由经济区演化与发展动力机制进行量化分析,建立自由经济区(自由贸易区)演化动力机制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评价各动力要素对自由经济区演化与发展的作用。(3)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通过对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规律和动力机制的研究,结合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计算天津滨海新区建立综合复合型自由经济区的主要驱动力,并提出未来天津滨海新区自由经济区发展的模式与对策。1.3.3 本文创新点(1)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自由经济区静态研究为主,本文系统的总结了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历程,归纳出自由经济区的功能特征和发展模式。(2)本文对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演化的动力机制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建立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模型,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自由经济区的研究。(3)运用模糊评价的方法来研究自由经济区发展动力机制。以往的研究主要运简单的统计回归分析进行研究,而本文使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其在解决多因素和多层次指标评价的过程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67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2.1相关理论基础目前,许多国际组织、政府和学者不断尝试对自由经济区进行理论概括,但由于自由经济区的规模、功能、类型的差异,以及人的主观认识的差别,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权威表述。通过比较目前较为流行和公认的定义,对自由经济区的概念进行总结。本文认为自由经济区是设区国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手段而开辟的与其他地区隔离的特别经济区域,在该区域内,只准许进行特定的经济活动,实行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自由经济政策,并享有行政特权。实际运作中,自由经济区涵盖了对外贸易区、免税区、自由过境区、保税仓库、自由关税区、自由港、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等多种经济区域。自由经济区的定义不是一段简单的文字,而是涵盖要素层析、功能层次和管理层次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体系。12.1.1自由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Free Trade Theory),创始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其核心是自由贸易可使参与贸易的双方均获得贸易利益,它是通过对贸易原因的近于完美的实证分析和逻辑推论而得出,这是自由贸易理论获得广泛认同的主要原因;自由贸易理论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国际贸易的核心理论,成为整个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甚至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理念和目标。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对国际贸易进行了最初的系统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成本学说,是研究国际贸易原因的第一座里程碑。它们是此后许多国际贸易理论得以补充、引申和发展的根源,尤其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在假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转移的前提下,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或比较差异成为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以生产要素禀赋学说为主体,它把贸易理论的分析扩大到一个要素以上,即资本和劳动力双要素分析法,明确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唯一原因。由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差异,供给充裕的要素价格便宜,而稀缺要素的价格昂贵,这样,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就导致生产成本的不同,从而导致商品的价格不同,于是产生了贸易的比较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生产要素的认识和分析不论在深度方面还是在广度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广度方面的扩展,表现在新要素观点的提出。新要素观点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商品比较优势时,除了以往的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要素以外,还有其它要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理论赋予了生产要素新的内涵,突破了原来的局限,提出了人力资本、技术差距、研究与开发和规模经济等可以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的见解。 王玉玲.自由贸易理论的演进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经济研究.2006(1):55-57.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该理论的成因可以分为两大群:第一群是为解释里昂惕夫之谜而产生的,被称为新要素贸易论;第二群是为解释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二产生的,可称之为国际贸易新理论。新要素贸易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中商品的比较优势时,人力技能、技术进展在国际贸易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对生产要素禀赋学说的发展与补充,所不同的是赋予了生产要素新的内涵,突破了原来的局限,这一理论群主要有人力资本论、人力技能论和技术差距论。 刘芹.论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 (4):54-56.国际贸易新理论包括规模经济理论、偏好相似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市场内部化理论和“两缺口”理论。2.1.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主要观点包括罗森斯坦罗丹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大推进”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等。这个理论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为发展中国家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困境,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指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路线,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的观点包括赫希曼的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等,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由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资本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要实现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就只能集中资本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通过有带动性部门的经济优先发展,促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得到增长。相对于均衡增长而言,非均衡增长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他认为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非均衡的过程。他提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增长极理论后由布代维尔(J.B.Boudeville)、弗里德曼(J.R .Freedman)、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赫希曼(A.O.Hischman)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累积因果原理”。他认为,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由于人均收入、工资和利润水平等要素收益的区域差异,会吸引着资金、技术、劳动力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回波效应)。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源不足等一系列因素又会使生产成本上升、外部经济效益下降,使快速增长变得相对不经济,从而使生产要素出现反向流动(扩散效应)。在这种回波与扩散不同效应相互循环累积的过程中,“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是倾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间的差异”;赫希曼进一步指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在每处出现,而一旦出现,巨大的动力将会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出发点集中(极化效应);任何一个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国家的经济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区域实力中心首先发展的,而在发展过程中,增长点或增长极出现的必要性意味着经济增长在国际间或区际间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条件。在市场力量作用下,如果没有周密的经济政策,区域间差异会不断增长”。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2.1.3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并存的重要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域相邻近的两个以上国家,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经济联系愈紧密的基础上,通过政府谈判并以签署协定形式,相互采取比区域外国家更为开放、更为自由的贸易投资政策,并在体制框架和调节机制上结合成为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经济集团。关税同盟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是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它的一个主要假设是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是不流动的。共同市场是比关税同盟更高一个层次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它不仅通过关税同盟而形成的贸易自由化实现了产品市场的一体化, 而且通过消除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实现了要素市场的一体化(见图2-1)。区域经济一体化也经历了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双重性质。一方面,它对内实行自由贸易、深化国际分工,促进内部贸易增长,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它是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阶梯;但另一方面,由于它对外加强贸易保护,使区域内部同外部国家之间的贸易相对减弱,导致本来紧密的世界经济被分割成若干对立的区域,因而又不利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1、自由经济区2、关税同盟3、共同市场4、经济同盟5、完全经济一体化图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层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关税同盟理论关税同盟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完全取消各参与国间的关税;对来自非成员国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关税同盟包括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主要包括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扩大效应。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成员国的进口增加,从而“创造”出新的贸易;贸易转移效应是指一国的进口从一个非同盟的低成本国家被另一个关税同盟国的高成本国家所代替,从而使得贸易对象发生了“转移;贸易扩大效应是指贸易创造效果和贸易转移效果是从生产方面进行考察关税同盟的贸易影响的,而贸易扩大则是从需求方面进行分析的。关税同盟无论是在贸易创造还是在贸易转移情况下,由于都存在使需求扩大的效应,从而都能产生扩大贸易的结果。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税同盟可以促进贸易的扩大,增加经济福利。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包括规模经济效应、竞争加强效应、投资刺激效应、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经济效应和加速经济增长效应。2、大市场理论大市场理论是从动态角度来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取得的经济效应,是以共同市场作为分析基础的。一个成功的大市场要覆盖广阔的区域并有足够的调控空间。共同市场的目标是消除贸易保护主义障碍,把被保护主义分割的每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统一成为一个大市场,通过大市场内的激烈竞争,实现专业化、批量化生产等方面的利益。其代表人物是西托夫斯基(J.Sctioiks)和德纽(J.F.Denina)。 大市场理论的核心是:第一通过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的延伸,扩大市场范围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从而实现技术利益;第二通过市场的扩大,创造激烈的竞争环境,进而达到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利益的目的。3、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协议性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把国市场提供给另一国,同时另一国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这种分工不是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实现的,而是通过当事各方的协议安排的。协议性国际分工的条件:参加协议的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分工的对象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产品;每个国家自己实行专业化的产业和让给对方的产业之间没有太多优劣之分。 金载映.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J.世界经济文汇.1998(2):17-20.2.2 国内外研究现状2.2.1 国外研究现状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区,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由经济区理论与实践就成为经济学和地理学者的研究热点。比较经典的理论研究是对跨国自由贸易区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发展原因及运行机制的理论分析,即自由经济区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理论、动态效应假说和公共产品假说(Viner, 1950 Viner, Jacob, Customs Union IssueM, New York,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1950.; Balassa,1961 Balassa,B.,The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Lundon,1961.)。这些理论同样是构成自由港及自由贸易区理论的基石。此后,根据Heckcher-Ohlin模型和利用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一些学者尝试建立作为免税区的出口加工区成本效益与福利分析模型,得出了免税区发展出口加工业最为有利,但对设立国的福利影响并不明显的结论(Hamada, Koichi,1974 Hamada, Koichi,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duty-free zon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4, Volume 4, Issue 3, pp.225-241. ; Hamilton, Carl and Svensson, Lars E.O. 1982 Hamilton, Carl and Lars E.O. Svensson, On the welfare effects of a duty-free zon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ugust 1982, Volume 13, Issues 1-2, pp. 45-64.)。与此相反,另一些学者的研究则运用福利效应模型(帕雷托模型),得出了免税区对设立国具有积极的福利影响的结论(Young和Miyagiwa,1987 Young, L. and Miyagiwa, K.F., Unemploy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duty-free zone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7, Vol 26, pp. 397-405.; Facchini和Willmann,1999 Facchini, G. and Gerald Willmann, The gains from duty free zon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Vol 49,pp. 403-412.)。一些研究通过分析自由经济区的概念、作用与效益、产业结构和区位选择等方面尝试建立一个自由经济区统一理论与模型(Grubel, Herbert G. 1982 Grubel, Herbert G., Towards a Theory of Free Economic Zones,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982, No. 118, pp. 39-61.; Balasubramanyan, V. N.1988 Balasubramanyan, V. N.,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London: Macmillan, 1988,pp. 157-195.),而且进一步分析并总结了自由经济区的结构和空间扩散特征,并对汉堡、香港、高雄、香农等自由港进行了典型案例分析,提出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贸易壁垒的存在都需要自由贸易港区的发展的结论(McCalla, 1990 McCalla, Robert J., The geographical spread of free zones associated with portsJ,Geoforum, 1990,Vol. 21, Issue 1, pp. 121-134.)。有的学者根据前人成果初步探讨了自由经济区的类型、产业、管理和优惠政策发展趋势(Chen, Xiangming, 1995 Chen, Xiangming, “The Evolution of Free Economic Zones and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Cross-National Growth Zon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5,Vol. 19, pp. 591-621.)。还有学者深入分析欧洲自由港(德国、丹麦、瑞典、荷兰)和美国自由贸易区发展历史与特征以及英国的自由港和企业区规划建设(Trespenberg, et.al,1984 Trespenberg, Uwe und Vooshol, Ulrich,Unternehmenszonen: Ein Neues Instrument der Stadterneuerung in Grossbritannien und in den USA,Staedtebauliche Forschung des Bundesminister fuer Raumorderung,Baumwesen und Staedtebau,Heft 03.105,1984.;Gene Linn,2005 Gene Linn,US foreign-trade zones boost employment, exports, Special Advertising Suppiement to The Journai of Commerce,September,2005.)。最近的研究成果从空间选择自由化和主权分级管理的政治地理角度分析了韩国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此外,部分学者对自由贸易区的区位选择进行了理论和案例分析。国外学术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与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的类型、选址条件、产业和就业特征、管理模式和政策法规以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UNCTC, 1990 UNCTC, The Role of Free Economic Zones in the USSR and Eastern EuropeZ, United Nations,1990.; Bolz, Klaus, et al. 1990 Bolz, Klaus, et al., Freihandels- und Sonderwirtschaftszone in Osteuropa und in der VR ChinaM, Verlage Weltarchiv GmbH, Hamburg.1990.;Wall, D. 1976 Wall, D.,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Journal of World Trade Law, 1976,No. 10, pp. 478-498.; Rabani, F. A. et.al,1983 Rabani, F. A. et. Al, “Economic and Social Impacts of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in Asia: an Evolution”J,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Tokyo,1983.; Warr, P. G. 1989 Warr, P. G.,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the Economic of Enclaves Manufacturing”J, 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1989,No. 1, Washington DC, pp. 65-88.; Busch, Berthold. 1992 Busch,Bertho,Sonderwirtschaftszonen als Instrument der Systemtransformation, Deutscher Instituts-Verlage,1992.)。这些研究涉及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中国(含台湾)、韩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亚洲国家,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和埃及等非洲国家,墨西哥、巴拿马、哥斯达黎加、智利和阿根廷等美洲国家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厨房餐具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LED防水密封圈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粮油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英石粉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2024-2030版)
- 中国湿度调节器市场供需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中国面食类食品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24-2030)
- 2024-2030年中国特色蛋糕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中国钢结构工程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3-氰甲基苯甲酸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中国电磁刹车离合器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2024-2030)
- 2023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Triz版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大连理工大学
- 英语四级仔细阅读练习与答案解析
- 《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021年版)》(8.5发布)
- 排水沟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 CAD教程CAD基础教程自学入门教程课件
- 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培训课件
- 停水停电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电商部运营助理月度绩效考核表
- DB61∕T 1230-2019 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设备安装技术规程 第1部分:人防门
- 第12课送你一个书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