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doc_第1页
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doc_第2页
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doc_第3页
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doc_第4页
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于文静余芝徐斌(南京中医药大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针药结合重点实验室,中国南京210029)摘要:在认识到针刺双向调节效应作为针刺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针刺效应普遍影响因素及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特有影响因素,进行整理归纳,认为影响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主要可总结为三大方面:针刺的作用方式,针刺腧穴的特异性,机体的状态或内外环境。ABSTRACT:inrecognizingthatacupuncturebiphasicregulationeffectisoneofthecharacteristicsofacupunctureeffects,throughtheanalysisofinfluencingfactorsofacupunctureeffectsundernormalcircumstances,andbiphasicregulationeffectinspecialcircumstances.Forsummar-izing,theinfluencingfactorsofacupuncturebiphasicregulationarevariousmulti-level,theycanbesummarizedintothreelargeaspects:theroleofacupunctureway,thespecificityofacu-points,thestateoftheorganisms.关键词:针刺;双向调节;影响因素针刺的双向调节效应是通过针刺使机体或靶器官的状态由兴奋到抑制,由抑制到兴奋,或其他层次上的改变,其最终的目的是使机体由现在的病理状态恢复到或趋向于原有的生理状态或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也就是中医常说的“阴平阳秘”状态12。双向调节效应是针刺效应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近年来针刺作用规律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影响因素,众多学者从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等各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下主要从三方面概括论述。1针刺的作用方式(主要是指针刺的操作手法)针刺双向调节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法实现。医者行针时提插捻转震颤摇摆等各式手法(包括针刺的角度与深度,针尖的朝向与经络循行方向的关系,针刺力度等),针刺频率(包括电针的频率和波形),留针时间长短和针刺时间间隔等都会影响针刺的双向调节效应。近年来,人们从临床与科研等不同角度来证明由于针刺操作的不同对机体产生双向性调节。据报道,烧山火或透天凉等复合手法会对机体产生双向调节效应:采用烧山火手法时患者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速;而用透天凉手法则收到相反效果。如果在同一人身上先施行烧山火手法,再施行透天凉手法,则其血管先扩张后收缩3。有研究发现“补法能使网状内皮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泻法却能抑制其吞噬功能”4。用万能毛细血管镜观察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第四指甲床毛细血管变化,发现浅刺合谷穴毛细血管收缩变白,如进一步深刺时,随着针感的出现,毛细血管立即扩张,数目增多,颜色变红5。国外学者研究报道,刺激后肢肌肉可引起肾神经活动和血压明显降低,而刺激后肢的皮肤则反而引起肾神经活动增强伴血压轻微升高6。另有学者指出,当浅刺使针达到皮肤,皮下组织时,易产生副交感神经功能反应,当深刺达肌肉时即可引起交感神经功能的抑制反应,也可引起副交感神经功能的亢进基金项目: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2011CB505206)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3307)3.江苏省特色优势学科资助4.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资助作者简介:于文静(1985),女,山东威海人,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徐斌(1965.11-),男,研究员,研究方向,针灸的科学基础,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路282号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实验室,邮编210029,E-mai:反应。如果刺激皮肤、皮下组织不一定能引起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反应,刺激肌肉不一定能引起交感神经功能抑制反应。原因可能在于“针刺方法”的异同78。因穴区下不同组织结构是决定和影响经穴刺激产生特异性效应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针刺深浅不同对针刺效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9。电针作为针刺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波形或频率也会对机体产生双向调节效应。有研究表明不同的电针频率在中枢系统可引起不同种类的阿片肽释放,低频电针由阿片受体介导使脊髓内脑啡肽释放增多,而高频电针通过受体介导使强啡肽含量升高10。动物实验表明,用电针刺激”水沟”“天突”等穴观察对动物脑血管的影响,发现弱电刺激可使血管扩张20%-50%,而强电刺激会使血管收缩30%-50%112针刺的作用途径或载体(主要表现为腧穴的特异性)2.1针刺腧穴的特异性对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影响针刺双向调节效应发挥的载体是经络或腧穴,经络具有沟通身体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交流传导信息的功效,腧穴则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研究针刺作用载体主要从腧穴着手。腧穴不像中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属性,也不同于药物对人体来说是外源性物质。腧穴是机体内在的并需要通过针灸等治疗手段来起作用的治疗因素。经典文献中对腧穴特性的研究包括腧穴的定位性、循经性、脏腑归属性及其主治特性等,其中腧穴的主治特性又是由病性、病情、腧穴、针灸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12。古代已有关于输穴治疗属性的观察,如内经根据病因病机理论将穴性分为“热俞”、“水俞”两类,素问气穴论载:“热俞五十九穴”。临床上根据腧穴在治疗过程中表现的特异性而选取不同腧穴来治疗疾病,举例说明,针刺的双向调节效应在某些单穴上得以很好体现,如天枢,巨虚,三里可以治疗腹泻与便秘,内关可以升降血压或调节心率,大椎清热散邪或是温阳散寒,百会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证或升阳举陷治疗气虚清阳不升证,印堂醒脑开窍治疗头晕头痛等癫狂之疾或者凝神镇静治疗失眠多梦等气血不足之症,膏俞可以补肺治疗虚喘也可泻肺治疗实喘,少泽回乳消痈治疗乳痈或通经下乳治疗乳少不通,膀胱经背部很多穴位或是夹脊穴可以调节相关脏腑或部位的不同病理状态,使机体功能向正常方向改变。针刺的双向调节不仅可表现为同一腧穴对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内脏器官有双向调节效应,也可表现为不同腧穴综合作用使机体活动向正常平衡状态发展的良性双向调节13。临床应用中多运用组穴或多穴,通过几个穴位配伍,使它们的作用协调扩大来共同发挥调整机体状态的作用。例如合谷、复溜穴配伍可以在不同情况下起到发汗或是止汗作用,合谷、三阴交配伍可以活血调经治疗月经过多或是养血通经治疗月经过少;太溪、复溜、照海、水泉等配伍对肾阴肾阳具有不同的调节等。2.2腧穴下的物质基础对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影响穴位选取与配伍不同影响针刺的双向调节的效应,其具体机制则是由穴位特异性下的物质基础决定的。例如治疗过敏性支气管炎时,针刺可降低迷走神经的紧张度,增强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支气管痉挛解除。穴位的物质基础研究还指出经穴周围钙离子浓度高于非经穴处,当对经穴处的钙离子或钙离子通道做改变时,针刺的效应也会发生改变,提示钙离子是经脉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10。电针足三里穴,胃电的频率和波幅均有变化,动物实验表明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可显著激活ICCs的表达,通过ICCs及SMC之间的缝隙连接蛋白传递达到平滑肌而调节其运动15。针刺选用不同穴位,采用不同的刺激强度,会激发穴位周围不同的外周感受装置,引起不同的神经传入纤维冲动,继而激发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传递通路,引起免疫,神经内分泌,应急效应的产生16。目前一般认为,针灸信息可从外周传至中枢神经,影响不同类型神经元活动,经过中枢的整合,一方面通过中枢下行通路引起自主神经系统释放乙酰胆碱等递质及脑啡肽等物质,通过免疫器官或淋巴细胞表面相关受体产生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又调控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使垂体释放诸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等,调节免疫功能。而淋巴细胞等又可释放具有免疫活性的多肽物质影响外周神经,进而影响中枢递质神经元与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实现反馈性调控,形成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共同维持机体的自稳态17。笔者认为人体是物质,能量,信息的集合体,针刺对机体的双向调节效应的发挥依赖于腧穴之下的物质基础,通过激发调节这些物质,使机体产生反馈效应,达到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交流。以上可看作是从微观角度阐明经络腧穴特异性的很好契入点,针刺作用于腧穴产生双向调节效应,离不开这些因素。3机体的状态或内外环境(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及疾病的状况,治疗时机等因素相关)。3.1患者的体质与病况对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影响患者的体质与病况是针刺双向调节效应能否实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承淡安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针术“但在体力未至十分衰弱时有效。针术对于各种急性病症之有效,大都如是。及体力已衰,针术即不发生效用”18。针术对机体的平衡调整如此,而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发挥也是如此。最近50年的大量研究表明,针灸效应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机体的状态。如果针刺某一腧穴能够对某一器官的机能产生影响,在一般刺激量的情况下,这种作用是兴奋性的还是抑制性的,最主要的是由该器官所处的机能状态所决定的19。有学者提出针随气调根据机体“气”的不同状态选择合适的针灸方法20。机体“气”的状态(即机体状态)会与诸多因素相关,主要包括患者平素的身体状况及所患疾病的性质及程度,也就是说疾病是在针灸可调整治疗范围之内,信息能量可以传导或者其传导的通路畅通完整,通过针刺可以调动自身经气,这才是实现针刺双向调节或是针刺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现代不少实验资料表明,只有当外周神经传入功能健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正常,针灸才能发挥其某些调节功能的作用21。3.2治疗时机对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影响针刺双向调节效应的发挥与治疗时间关系密切,古人研究营卫气血运行规律,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都强调针刺治疗中时机的重要性。机体所有系统的功能状态都随时间呈节律性变化,并且在不同时间机体各组织器官对针灸刺激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以生物节律时间生物学观点指导针灸学的科学研究和医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故针灸作用可利用与生物节律的同步以发挥调节作用,即选择最佳作用时间实现针灸治疗最佳效应22。有研究表明,在功能低下的时区内针刺往往产生兴奋性效应,在功能亢奋的时区内针刺往往产生抑制性效应,而且在越接近正常水平的时区针刺,针刺效应越趋于微弱23。另有有学者用数学方法推理计算并证明中医的时间疗法,从而得出结论:针刺体表的穴位产生的补泻作用,对大的内脏来说作用是微小的,通常只引起量的变化,但在穴脏共同的临界点上,参量微小的变化就引起穴脏的性质变化轨道结构的质变。选准相关的全息穴特别是各周期的突变临界点及升降性质,是针灸治疗高效的关键24。旨在找到机体脏腑功能变化的时间上的临界点,使针刺的调节作用顺应机体正常地生理变化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但目前针刺临床对运用时间因素来治疗疾病的重视还不足,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另外,中医讲究“形神合一”、“治神守神”、“治神调气”,在针刺治疗中特别重视神与“气”的作用,正如窦汉卿标幽赋所说“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即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在针刺操作中,必须先治神,才可抓住补泻治疗中的虚实变化,使神气相随,方可使气调而取效,非治神则难以明察,而错失补泻时机或补泻失度。现代研究更多地把针刺治疗过程中的这种神意因素理解为精神因素或心理因素,在针刺治疗过程中,除了刺激特定的腧穴和经络,产生生物学效应外,还包括医生和患者之间较长时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医患之间的信任程度等,但对于针灸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学效应的现代认识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基于科学意义上的现代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实践25。思考与展望综上看来,针刺采用不同的手法,不同的腧穴组合,其实质都是通过不同手段来调整机体的机能状态,在这个环节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是患者自身状态。这不同于中西药发挥作用机理,药物作为一种化学物质,是以自身的化学性质作用于特定靶点发挥对机体调节作用的,对于机体来说,它是一种“外因”,而针灸是在调动“内因”参与机体平衡恢复,它很少会产生药物的毒副作用26。换一角度,人体作为一个巨大的自组织系统,对任何外界刺激都可能动性产生反应,并因刺激良恶性之分产生生理或病理,治病或致病的反应,针灸也不例外,但由于针灸是医患双方共同交流下实施,一旦产生恶性刺激,医生会根据患者反馈立刻停止施针或改变治疗方案,这样副反应无法累积,而收到的针灸的治疗效应27。也可以理解针刺的双向调节的效应,其机理与优势是激发身体由偏离平衡位置向平衡位置转变,双向调节的同时也是整体性调节,良性调节,这是针灸的效应特点。笔者认为这也是针灸被称为“绿色疗法”的原因,是针灸的优势所在。但也要认识到,针刺效应通常不仅仅是针刺刺激直接产生的,且还必须通过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介导而产生级联放大,发挥整体调节作用,才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或趋于正常,这就决定了针刺作用的基本特点是调节28。针刺的双向调节作用也是一种调节效应,要受机体的状态和内外环境影响,超过针刺的调节范围的疾病,针刺的效果则不好。针刺双向调节是针刺作用特点之一,但其规律与机理目前还未得到明确的解释,需要在以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如何将针刺双向调节的效应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现科研与临床结合,也是我们医疗工作者应该不断追求努力的方向。参考文献1WANGLing-ling,XUBin.OncharacteristicsofacupunctureeffectsJ.WorldJournalofAcupuncture-Moxibustion(WJAM),2010,20(1),40-452黄钰玲,张新星.针灸双向调节作用浅析J.广西中医药,2OO6,29(4):293殷克敬.浅谈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J.陕西中医,1988,9(5):223-2244邢文堂,李奇海.提高针灸疗效的因素及其分析J.中国针灸,1998,18(8):5005王玉明,董军梅,张力.浅谈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82:7-86OhsawaH,OkadaK,NishijoK,etal.Neuralmechanismofdepressorresponsesofarterialpressureelicitedbyacupunc-ture-likestimulationtoahindlimbinanesthetizedratsJ.JAutonNervSyst,1995,51(1):27-35.7西条一止.陈丁生译.针灸治疗关节痛J.日温气物杂志,1995,59(1):38408徐春军,陆静编译.经验医术的科学正确继承和发展传统医学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6,18(6):24269徐斌,喻晓春,陈彩益,王玲玲,等.经穴穴区不同组织结构与经穴刺激效应量差异的关系:经穴相对特异性的实验研究J.针刺研究,2010,35(6):42710郭惠夫,王晓民,田今华,等.2Hz和100Hz电针加速脑内三种阿片肽基因表达.J.生理学报,1997,49(2):12111杨甲三.腧穴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18212徐斌,杨兆民.穴性论J.中国针灸,1999,1:29-3113孙国节,王述菊,杜艳军.不同穴位对胃运动异常大鼠双向调节效应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